一、农网改造 农户应交哪些费(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轩[1](2014)在《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能以9%的世界耕地养活20%的世界人口得益于化肥的大量投入。因此,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化肥产业政策来推动化肥生产和施用。然而,随着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无益于提高粮食生产,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此,本文利用国家统计数据、文献资料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转变和化肥产业政策的分析,阐述了目前粮食生产和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养分管理对解决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及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较为突出,2004-2011年间,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1亿吨的贡献率达到90.6%。随着我国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未来粮食主产区的增产压力逐步加大。同时,单产对于推动粮食增产1亿吨的贡献率分别由1978-1984年的127%和1984-1998年间的96.1%减少至2004-2011年间的54.5%,表明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尤其是化肥投入的不断增加对提高粮食单产的效应日益降低。(2)我国以增加养分投入为导向的化肥产业补贴政策对推动化肥生产与施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1年我国化肥产业补贴金额高达1570亿元,相当于2480元/吨的化肥折纯补贴,这使得化肥价格平均降低22.4%,节省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成本30.8%。但同时,相对低廉的化肥价格使得农户普遍缺乏经济动力来使用有机养分,造成了有机养分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环境风险。(3)按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现状,农户仅依靠粮食生产的纯收入为5586元/年,略高于城镇困难户的收入水平。粮食收益过低使得农户兼业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农户纯收入中来自粮食生产的比重仅为23.3%。兼业化导致了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粗放经营,降低了养分利用效率。(4)养分管理措施的应用可以使粮食单产和化肥效率同时提高30%-50%,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缓减因粮食生产带来的环境压力提供了解决途径。并且,化肥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化肥与粮食价格的理论临界值,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养分管理措施的应用可以使农户种粮收入较目前收入水平提高52.4%,相较于提高粮食价格和增加粮食补贴等政策措施,推动养分管理在实际粮食生产中应用的政策成本更低,受到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更小,更符合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处在一个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并不突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此外,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单产提高的限制和农户较低的种粮积极性,将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提出巨大的挑战。如何能以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满足不断变化的饮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政策议程中的首要任务。目前的粮食生产方式并没有使我国的粮食产能完全发挥出来,粮食单产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今后进一步采用综合养分管理技术,有利于推动粮食生产。因此,我国必须在政策和技术层面上作出调整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张秀莲[2](2012)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投入是偏向城市的。进入21世纪后,鉴于城乡之间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均衡,政府开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此,2004年至今的连续八年里,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预算内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近6000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0的1928亿元,增长2.2倍,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由47.8%提高到49.1%。在中央投入带动下,地方、农民和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国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年均增长28.3%,增速比“十五”快4.9个百分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既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那么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如何?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合理吗?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差异程度如何?地区之间投入不平衡程度如何?广大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如何?进一步地,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如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探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题,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面板数据模型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状况。其次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客体结构进行分析。再次,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差异及其不平衡性进行分析。最后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并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状况主要利用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与基础设施紧密相关行业的有关指标,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从财政支农支出角度分析,1994-2010年这17年里,财政支农支出绝对数不断增长。但是从相对数上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这17年里,有50%的年度财政支农支出没有达到《农业法》的要求。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与基础设施紧密相关行业的有关指标进行分析,2003-2010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2010年的投资总额为2003年的5.40倍。两个方面的数据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非常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投入偏好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研究内容二: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结构文章先对两大类八小类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总量、变动趋势等方面进行逐项分析,最后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结构进行了总体评价。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经济性基础设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2、农村经济性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不满意程度很高。3、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普遍不足,其中尤以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最为明显。研究内容三: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及其不平衡性本文将我国农村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及人均量、投资主体构成、投资方向、投资需求等多角度进行投入区域差异分析。最后通过计算2003-2010年相对于乡村人口、农用地面积、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支等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指数,具体分析了各地区的不平衡程度。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投入总量和人均量均处于增长趋势中,但是不同地区的增长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003-2010年,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而导致现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2008年以后,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明显缩小。2、投资主体上东部地区的非农户投资比例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相当。3、投向上三个地区各有侧重。以2010年为例,东部地区能源、教育、文化类投资占比均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交通、邮政业投资占比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交通邮政设施已能够满足基本需求所致。4、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地说,东部地区,农民需求最强烈的依次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医疗两种社会性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农民需求最强烈的依次是能源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两类经济性基础设施。西部地区,农民需求最强烈的依次是乡村道路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两类经济性基础设施,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5、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无论是相对于乡村人口、农用地面积、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性是普遍存在的。在本文分析的29个地区中,2010年Σdi大于0的只有10个省市区,小于0的则为19个省市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不足。具体到各地区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东部地区相对超前,中西部地区滞后且西部地区滞后较多。2003-2010年,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不平衡程度相对稳定,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呈现小幅波浪式变动趋势,没有明显的扩大或者缩小的趋势。6、将2010年的地区不平衡性指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序,排在前两位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方财政收支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因素。排在第三位的是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说明近年来国家加大支农力度,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已经有所扭转。排在最后两位的是村庄人口和农用地面积,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地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少地考虑农村实际需求总量。研究内容四: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先从理论上尝试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然后构建计量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一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总投入、投入结构、投入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变化的91%以上可以由经济发展水平、前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的变化来解释。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前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财政分权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不显着。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变化只有36%可以由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的变化来解释。3、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差异的变化约有94%可以由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的变化来解释。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差异的影响显着。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差异的影响不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入决策机制。第二,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第三,创新供给制度。
胡慧攀[3](2006)在《浙江省农村电力需求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电力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化水平己成为衡量农村地区是否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浙江省要在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对农村用电需求特性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售电量的增加和农村电力的供需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农村电力需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本文首先从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乡镇工业三个农村用电的主体部分分析了目前浙江省农村用电的具体情况,进而分析影响农村用电的主要因素;根据浙江省农村历年用电数据及增长情况,采用弹性系数法、回归法及灰色预测法对浙江省农村未来用电量进行分析预测,并得出符合农村实际用电量的预测值。面对目前浙江省农村未来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分析了浙江省农村未来的电力供需状况;针对浙江省农村电力供应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对策,提出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开展电力建设,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农村电力的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浙江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于源洪[4](2005)在《县级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可行性研究 ——××市代管制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设计与评价》文中认为当前,全国各地农电体制改革中大多数县供电企业仍然由原省电力公司或地(市)供电公司代管,实行产权关系不变,人、财、物委托管理的一种临时过渡性管理措施,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县级供电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探索一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该问题,仅以山东省××市的县级供电企业为例,通过对代管和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得出在电力工业新体制下改组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更有利于××市县级供电企业今后发展的结论。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有关股份制改组、资本重组和财务评价的理论。笔者希望能为我国县级供电企业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薛茫茫[5](2003)在《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江津电力公司并购价值评估及整合方案设计》文中提出论文希望通过对江津市电力公司收购项目的论证,探索利用市场手段整合重庆市较为分散的地方电力资产的可能性,同时探求建立一种适合于对国有资产作价的方法,以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重庆市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各区县电力公司的模式。 同时,通过对江津电力公司收购之后整合方案的设计,确定一种符合重庆地方特色,易于为各地方电力公司所接受的管理模式,以便重庆水利电力产业集团公司利用市场手段,把目前较为分散、无法形成产业规模的地方电网整合成优质资产,作为重庆市电力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实现集团公司资产快速扩张、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战略目的。 在对国有资产的兼并与收购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国有资产改制、国有股作价出让的定价问题,为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股作价转让的问题,重庆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渝委发[1997]38号文、渝府发[2001]52号文,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国有股作价出让时如何公正合理地作价,既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保证国有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能合理地流动,使国有资产能得到优化配置。 在作价方法的选择方面,由于可比较公司分析法与可比较交易分析法必须要有较为发达资本市场,较多的案例,对于国内目前国有资产的交易来说,还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并购市场倍数分析法先分析公开的并购市场交易倍数,并且通常是在交易规模和产业种类上加以限制,比如,可供分析的交易只限于此前的六个月内,目标公司在电力行业的交易,规模限制在5000万元以内,这种方法并不能提供高层次的帮助。而股息折现分析法通常从目标公司得到红利的分析来得到目标公司的价值。以上方法对于目前国有资产的作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故本文尝试用账面价值分析法为辅助方法,现金流量折现分析法(DCF法)为主要方法,确定国有资产收购价格。其中,用现金流量折现分析法确定收购之后的收益,账面价值分析法得到的结果作为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国有资产作价的依据,两种方法相互结合,来确定国有资产收购价格。 同时论文对国有企业收购整合的模式作了积极的探索,地方电力公司投资新的水利发电项目往往同时有一部份是排灌、防洪等非经营性的,或称为公益性的无收益项目,论文对新建项目的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合理比例作了深入的探讨,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并建立了分析模型,对于新项目的投入资金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项目融资模型。
广西物价局课题组[6](2003)在《广西开展清费治乱 减轻农民负担》文中指出
张世全,张路可[7](2003)在《农网改造农户应交哪些费》文中指出 根据国家计委对农网改造中的涉农收费规定,农户电能表以上(不含电能表)的计划内工程,无论任何理由一律不许让农民出资。农户电能表及以下设备材料费可以由农户出资解决。农户出资主要用于购买电能表及配套开关、漏电保护器以及从电能表到农户的进户线及配套安装用品等设备材料。电表箱费用,要尽量在专项投资中解决,确有困难的县,也可以由农户出资解决。
张世全,张路可[8](2002)在《农网改造农户应交哪些费》文中指出根据国家计委对农网改造中的涉农收费规定,农户电能表以上(不含电能表)的计划内工程,无论任何理由一律不许让农民出资。农户电能表及以下设备材料费可以由农户出资解决。农户出资主要用
岳晓泉[9](2002)在《浅谈临湘农电体制改革难度及措施》文中提出
可全[10](2002)在《农网改造 农户应交哪些费》文中研究指明
二、农网改造 农户应交哪些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网改造 农户应交哪些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变化 |
2.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2.2 粮食安全政策与产量变化趋势 |
2.3 粮食生产区域变迁 |
2.4 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作用的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研方法 |
3.2 我国粮食生产农户特征 |
3.3 粮食生产农户收入现状 |
3.4 粮食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
3.5 农户粮食生产意愿调查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养分管理政策的历史变化 |
4.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4.2 中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
4.3 化肥产业政策演变 |
4.4 化肥产业补贴政策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化肥价格与粮食产量关系 |
5.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5.2 我国化肥价格的历史变化 |
5.3 化肥价格与粮食价格的比较分析 |
5.4 不同化肥品种理论肥粮比价临界值与实际肥粮价格比值分析 |
5.5 肥粮比价临界值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养分管理政策的问题 |
6.1 化肥补贴政策对化肥生产及施用的影响 |
6.2 过量施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6.3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缺失对我国养分管理政策体系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粮食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
7.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7.2 未来中国粮食安全挑战 |
7.3 养分管理与粮食安全 |
7.4 主要发达国家养分管理策略 |
7.5 我国养分管理体系设计框架 |
7.6 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路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主要不足之处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主要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
2.1.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研究综述 |
2.1.3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2.1.4 研究述评 |
2.2 基本概念和理论 |
2.2.1 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 |
2.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
2.2.3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
2.2.4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理论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分析——基于总体视角 |
3.1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概念界定及其必要性 |
3.1.1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概念界定 |
3.1.2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必要性 |
3.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状况分析 |
3.2.1 财政支农支出总体状况分析 |
3.2.2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状况分析 |
3.2.3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分析——基于客体结构视角 |
4.1 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意义 |
4.2 我国农村经济性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
4.2.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
4.2.2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
4.2.3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
4.2.4 农村邮政通讯设施投入分析 |
4.3 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
4.3.1 农村饮水安全及环境保护设施投入分析 |
4.3.2 农村教育设施投入分析 |
4.3.3 农村卫生设施投入分析 |
4.3.4 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分析 |
4.4 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总体评价 |
4.4.1 经济性设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社会性设施相对滞后 |
4.4.2 经济性设施中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不满意程度很高 |
4.4.3 社会性设施投入普遍不足,其中尤以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最为明显 |
4.4.4 各类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质量还比较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 |
5.1 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的意义 |
5.1.1 基础设施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5.1.2 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的意义 |
5.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 |
5.2.1 投入总量及人均投入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
5.2.2 投资主体构成上的区域差异分析 |
5.2.3 投向上的区域差异分析 |
5.2.4 投入需求上的区域差异分析 |
5.3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不平衡性分析 |
5.3.1 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不平衡性的方法 |
5.3.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不平衡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6.1.1 经济发展水平 |
6.1.2 上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量 |
6.1.3 财政分权 |
6.1.4 乡村人口、土地面积及其人口密度 |
6.1.5 城市化水平 |
6.1.6 政治决策机制 |
6.1.7 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其他因素 |
6.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变量设置 |
6.2.2 样本数据 |
6.2.3 模型设定 |
6.2.4 实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调查表 |
在读期间已经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浙江省农村电力需求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浙江省农村电力需求现状分析 |
2.1 农村电力需求内涵 |
2.2 浙江省农村用电现状 |
2.2.1 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情况 |
2.2.2 农业生产用电情况 |
2.2.3 乡镇工业用电情况 |
2.3 浙江省农村电力需求的总体状况 |
2.4 影响农村电力需求的因素分析 |
2.4.1 农村用电价格 |
2.4.2 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
2.4.3 农村电网建设和管理水平 |
2.4.4 国家政策和法律环境 |
第三章 浙江省农村电力需求预测 |
3.1 弹性系数法 |
3.2 回归预测法 |
3.3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 |
3.3.1 灰色建模基本原理 |
3.3.2 浙江省农村用电总量预测 |
3.4 评价 |
第四章 浙江省未来农村电力供需分析 |
4.1 浙江省未来农村供电能力分析 |
4.1.1 浙江省发电能力情况 |
4.1.2 浙江省电网发展建设规划 |
4.1.3 浙江省农村未来供电量 |
4.2 浙江省未来农村用电需求分析 |
4.2.1 浙江省未来农村电力需求情况 |
4.2.2 一些不确定因素对农村电力需求的影响 |
4.3 浙江省未来农村电力供需平衡分析 |
第五章 对策研究 |
5.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5.2 农村电力供需平衡的对策措施 |
5.2.1 优化电源结构,建立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 |
5.2.2 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
5.2.3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与综合资源规划 |
5.2.4 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电力需求的可持续发展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县级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可行性研究 ——××市代管制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代管制供电企业存在的问题 |
2.1 国内县级供电企业的基本情况 |
2.2 代管制供电企业存在的问题 |
2.3 ××市县级供电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1 A 市电业公司基本情况 |
2.3.2 代管趸售县供电企业基本情况 |
2.3.3 代管县供电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代管制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设计 |
3.1 将代管制供电企业改组为全资子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
3.2 将代管制供电企业改组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意义 |
3.3 ××市县级供电企业资本重组方案选择 |
3.3.1 前提设定 |
3.3.2 方案选择 |
第四章 股份制改造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 资产增值能力状况 |
4.2 资产收益能力状况 |
4.3 资产营运状况 |
4.4 偿债能力状况 |
4.5 企业发展和社会贡献能力状况 |
第五章 股改前××主业及县级供电企业绩效状况分析 |
5.1 ××供电公司主业绩效状况的分析研究 |
5.1.1 调整报表 |
5.1.2 企业绩效评价 |
5.2 各县级供电企业绩效状况的分析研究 |
第六章 股改后××主业及县级供电企业财务报表 |
6.1 股份制改造前提设定 |
6.2 县级供电企业资本重组后报表调整 |
6.3 股改后××供电公司主业报表调整 |
6.4 控制权取得日合并报表 |
6.5 ××主业及县级供电企业2004 年预计财务报表 |
6.5.1 预测2004 年各单位生产经营情况 |
6.5.2 2004 年末预计财务报表 |
第七章 股改后××主业及县级供电企业绩效状况分析 |
7.1 ××供电公司主业绩效状况分析 |
7.2 县级供电企业绩效状况分析 |
7.3 ××供电公司股改后总体绩效状况分析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5)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江津电力公司并购价值评估及整合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企业并购的理论 |
1.2.2 目标公司价值估算理论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重庆地区地方电力系统及江津电力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2.1 重庆地方电力系统简介 |
2.2 江津市及江津电力公司简介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江津市发展规划及电力规划 |
2.2.3 江津电力公司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 重庆市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收购江津电力公司必要性分析 |
3.1 重庆水利电力产业集团基本情况 |
3.2 收购江津电力公司可生性分析 |
3.2.1 扩大资产总量,形成规模 |
3.2.2 收购之后通过体制改革,管理增效 |
3.2.3 建成南接电源,降低外购电成本 |
3.2.4 注入资金,对现有供电网络进行改造,降低网损 |
3.2.5 开发四面山水电枢纽工程,调整电源结构,加速资本集聚 |
3.2.6 结论 |
4 收购方案详细财务评价论证 |
4.1 江津电力公司资产状况及资产负债表分析 |
4.1.1 流动资产 |
4.1.2 固定资产 |
4.2 收购项目财务评价 |
4.2.1 未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
4.2.2 产品成本费用估算 |
4.2.3 未来年度收益分析 |
5 收购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
5.1 供电量敏感性分析 |
5.2 网损敏感性分析 |
5.3 购电成本敏感性分析 |
6 收购整合方案 |
6.1 收购模式确定 |
6.2 人员结构调整 |
6.3 收购项目融资 |
6.4 收购江津电力公司之后电源点开发发展规划 |
6.4.1 四面山水利电力项目基本情况 |
6.4.2 四面山水利电力项目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合理比例及分析模型 |
6.4.3 四面山水利电力项目融资模型及政府必须投入资金 |
6.5 发挥南接电源的作用,解决目前江津缺电状况 |
6.6 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运作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浅谈临湘农电体制改革难度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湘农电体制现状 |
二、临湘农电体制改革的难点 |
三、农电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
四、农网改造 农户应交哪些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李宇轩.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秀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3]浙江省农村电力需求及对策研究[D]. 胡慧攀. 浙江工业大学, 2006(05)
- [4]县级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可行性研究 ——××市代管制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设计与评价[D]. 于源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5(04)
- [5]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江津电力公司并购价值评估及整合方案设计[D]. 薛茫茫. 重庆大学, 2003(03)
- [6]广西开展清费治乱 减轻农民负担[J]. 广西物价局课题组. 广西市场与价格, 2003(05)
- [7]农网改造农户应交哪些费[J]. 张世全,张路可. 山东农机化, 2003(03)
- [8]农网改造农户应交哪些费[J]. 张世全,张路可. 农业装备技术, 2002(04)
- [9]浅谈临湘农电体制改革难度及措施[J]. 岳晓泉. 农电管理, 2002(07)
- [10]农网改造 农户应交哪些费[J]. 可全. 农村实用技术,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