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

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

一、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宋罗娜[1](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邓月[2](2021)在《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当前科学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能力兴起的调整,全球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同时包含电信行业的营销渠道数字化转型,在大家的认知内已经是大势所趋的状态。而在虚拟运营商、社交型互联网公司遍地开花的境遇下,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在自身的营销渠道的转变和数字化的转型不仅仅是应对市场变革改良的应对之举,也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营销数字变革社会的变革契机。为了顺应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革新的发展,北京联通通过对互联网系统建设和运用,结合实际消费场景,创造新的消费商机,借助自身庞大线下组织网的优势,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渠道,用数字化的能力加持,渠道运营能力赋能,打造北京联通在数字化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下的转型之路。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优化自身传统数字通信服务,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使命是在面向全民互联网化、全社会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北京联通仍然能够在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及时通讯等各大重点能力上做到价值创新、能力升级、服务提升,构建以北京联通自身为核心的营销渠道数字运营生态圈,做到自身商盟经济,实现数据能力双重变现。本次论文将举例北京联通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描述:一、营销渠道整体结构存在的问题;二、各营销触点缺少营销赋能的问题;三、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联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结合国内外运营商在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的模式和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会举例学习国内其他行业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如何寻求营销渠道转型,以学习借鉴。本文采用四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关键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同时附上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余益民,刘明瑶,陈韬伟[3](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研究》文中认为跨境物流是跨境贸易发展的核心支柱,传统的"集中式"跨境物流模式已不能满足跨境贸易的发展需求。针对传统跨境物流数据共享中信息不对称、难以建立信任的问题,文章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对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跨境物流业务流程,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模型,实现跨境物流与跨境贸易发展的协调一致性。

李康桥[4](2020)在《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下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策略演化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4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已经遍布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式IT服务层出不穷,全球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趋势。ICT技术的发达促进了产业链横向拓宽和纵向延长,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生产模式已从过去的链状关系演变成现在的网络状关系,产业链复杂而专业分工程度高。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企业可以独自完成全产业链各个模块的任务,必须通过跨公司甚至跨行业合作才能完成产品价值的创造,能力开放便成为了未来企业发展重要的业务模式。面对技术和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电信运营商必须准确评估自身特色优势,牢牢把握价值网络的某一环节,在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同时,赢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以中国移动为案例,从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分析其能力开放演化历程,并构建分析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移动能力开放的三个阶段其产业链复杂度不断提升,新的参与主体不断加入,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数字赋能方式逐渐从以结构赋能为主转向资源赋能。同时随着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产业链的发展,参与主体的价值共创模式由服务主导逻辑向顾客主导逻辑迁移,价值创造由加法效益逐渐转变为乘法效益,在受益主体范围和受益程度上都有所体现。另一方面,ICT技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电信运营商过去拥有着网络通信能力与用户大数据等关键资源,在未来ICT技术继续升级、产业链维度继续拓宽拓深的趋势下,中国移动应以网络大连接能力和用户大数据、万物互联大数据等关键资源为抓手,深入参与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电信运营商不应盲目追求绝对的主导,唯有发挥自身独有能力融入价值链的某一环节,才能实现自身与整体产业链条的价值最大化。

陈飞[5](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王茜颖[6](2020)在《投资白皮书英译的文本功能实现策略 ——以《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汉英翻译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成了许多城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投资白皮书作为一种应用型文本,是帮助外商了解投资当地的关键一环,有着明确的文本功能和目的。本文结合《2018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汉英翻译项目,探讨了本投资白皮书的文本特点和翻译难点,并结合其中的实例讨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其文本的呼唤功能,希望能为其他译者在处理类似文本时提供一些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2018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的文本特点以及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难点,接着结合翻译难点对本项目案例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比较初译和审校译文,总结归纳出以下策略以期实现其文本功能:在信息传递方面,跳出原文表面牵引,整理文中逻辑关系,适当重组句子结构,或从抽象信息中抽离出核心语义,显化关键信息;在文本可读性方面,一方面合理运用短语,使得结构清晰易读;另一方面突出行为主体及其能动性,同时选用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发挥宣传效果,以期在译文中实现文本的“呼唤功能”;在“经济简明”方面,灵活运用替代等手法减少重复,同时必要时进行适当增译,补充相关背景信息,消除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王爱华[7](2017)在《国内外港口一体化发展经验借鉴》文中认为为更好地推进我国沿海港口资源整合,提升港口发展质量和效益,对日本、德国等国家及我国浙江沿海、福建沿海的港口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模式作出总结,归结一体化发展的领域、模式和推进方式,并提出各地在推进港口一体化发展上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尊重发展规律、注重市场平台作用、处理好利益平衡等建议。

王晓荣[8](2018)在《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形态互动演化关系研究 ——基于时空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大城市化的趋势显着,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人口占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变为快速城市化的中心,特别是在占世界人口 60%以上的亚洲,大城市、超大城市、大都市圈等不断涌现。人口向大城市的快速集聚催生对发展空间的需求,引发一系列空间问题,如:(1)空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生交通拥堵、各类公共设施缺乏等;(2)城市中心极度拥挤,外围土地快速粗放利用,通勤距离延长;(3)有限的自然空间、绿地被侵占,城市宜居性下降等。对空间的客观需求推动大城市边界外延,甚至跨越行政区划界限发展,平均通勤距离增长同时也增加了通勤时间,这又生成了城市空间扩张需求与时间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空间问题、时空矛盾是造成大城市低效率、非效率发展的重要根源,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也使得时间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维度。因此,从时空视角探讨城市形态合理、可持续性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基于时空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城市是具有时空尺度、包含各类要素、系统关系的场域。论文通过对城市场域的时空分层分析,指出不同时空尺度下影响城市形态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此为基础,论文尝试寻求解决现阶段大城市空间需求与时空矛盾的途径,并试图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在时空经济学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城市场域的时空层级划分如下:(1)即期时空,指个体每一次出行的空间运动轨迹及时间耗费。这一时空尺度变化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组织、技术要素等;(2)短期时空,指个体居住及工作空间稳定的一段时间。这一时空尺度变化速度相对较快,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交通、居住等功能空间的供给、需求状况等;(3)中期时空,指城市各类功能区形成过程。这一时空尺度变化较慢,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4)长期时空,指城市整体形态形成演化过程。这一时空尺度变化最慢,自然地理、工业化、城市化、运输化等历史进程,及上述所有时空尺度的影响因素均影响这一尺度的发展变化。短期、即期时空变化处于中长期时空尺度运动变化规律之下,而短期、即期时空变化、累积,成为中长期时空的一部分,影响中长期的协调稳定发展,故而对城市形态合理性的探讨须综合考虑各个时空尺度。从长期发展看,运输化与城市化的协调一致性,推动社会经济、城市发展;从中短期及即期时空尺度看,已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是城市形态的基础,而交通与土地利用间存在互动机制。交通需求因土地利用生成,交通网络因土地利用而建设;同时交通对可达性的改善,影响要素流动、集聚,改变土地利用。因此,城市发展中需基于需求变化,从规划、交通方式选择、交通及其他功能区配置、运输组织等各个层面动态调适,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良性互动,来促进城市场域时空协调、提升效率、持续发展。本文定义交通区位、受交通区位吸引影响的经济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交通经济场域。交通经济场域因其主导交通系统的容量、速度、可靠性、与其他系统的时空耦合度等不同,对沿线空间、使用者的可达性影响不同,其效率边界也不同。综上,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是影响城市场域时空尺度、时空关系的主要原因;交通经济场域的效率与边界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场域的效率与边界。而现代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发展不合理、两者互动机制不良影响。人多地少的客观性决定了现代大城市分散、低密度、平面化土地利用的不经济与不可持续性,“紧凑+相对高密度+垂直空间扩张”的土地利用模式,配合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成为一种经济可行甚至必然的趋势。而基于现有的时空矛盾与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轨道交通这一大运量、快速、节地、节能且环保的交通方式成为现代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乃至唯一的途径。大城市紧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生成相对集中的大量通勤交通需求,且要求有高效的时空转换、协调能力;轨道交通网络的技术、产业与时空经济特征与这一需求特征相匹配。而通过轨道交通主导的立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可极大提升使用者与区域可达性,又可进一步推动沿线的人口集聚、高密度开发。利用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形态的互动机制,可构建高效率的轨道经济场域,其时空经济优势体现为:(1)空间增益性,包括空间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功能的综合化;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地下、地上空间垂直扩张;空间水平轴向延伸;空间功能的均衡化;自然空间的释放等。(2)时间增益性,包括时间资源的节约;出行时间价值的提升;自由时间的倍增等。(3)时空关系增益性,包括时空关系构建;时空关系转换;时空关系固化等。轨道经济场域的构建,可以在一定时间约束下缓和大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约束,进而从水平、垂直两个空间维度立体化的扩展城市的效率边界,并改善城市与自然的协调性,促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土体利用一体化发展、构建轨道经济场域的具体策略为:(1)规划的动态一致性;(2)基于需求的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优化,与城市空间立体耦合;(3)中心区轨道枢纽综合体建设;(4)郊区轨道沿线的同步开发等。东京与香港的发展过程均充分运用了轨道交通与土地的互动机制,在轨道交通枢纽及沿线构建起垂直、紧凑且高效运行的城市形态,成为高密度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典范。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时间是城市形态中的重要维度,空间局限、时空矛盾、时空协调性等是影响现代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城市场域时空具有分层特征,短期与即期时空的发展变化需符合中长期时空协调性规律。(3)交通与土地利用间存在互动作用机制,影响城市场域的各个时空尺度;交通经济场域的尺度与效率是影响城市场域尺度与效率的关键因素。(4)基于现有时空矛盾、约束,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立体交通网络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且唯一途径。运用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构建枢纽及沿线高密度轨道经济场域,一方面可实现城市土地紧凑集约利用、空间垂直扩展,缓和空间约束;另一方面可实现大量需求快速、准时的时空转换,在更大空间内构建起稳固、协调的时空关系,缓和时间约束。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网络为依托、立体扩展、高效率运行的城市形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刘媛媛[9](2015)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以苏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这种新式的商业交易方式,呈高速增加的趋势。在依托互联网重塑国际贸易格局的进程中,中国成功抓住发展的机遇,成为了世界贸易增加增长的新支点。江苏省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将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作为外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4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南京、苏州、无锡3个城市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先行试点。当前苏州共有四万多家企业通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地获取到贸易发展先机,取得了超过650亿人民币的贸易成交额,约占苏州GDP的10%。当然,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蓬勃发展过程中,尽管苏州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举措,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飞跃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更快更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正吸引越来越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而如何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以试点城市为平台,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形成符合地方实际、助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已成为政府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苏州政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实践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分析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解决跨境电子贸易中所产生问题的措施与策略,目的是为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制定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确保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更快更健康发展等提供决策支持,更好的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有序发展。

余珍[10](2015)在《基于RFID技术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物联网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分享,模式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光电技术与微计算机技术的成长也越来越快,以前的二维码已不能满足未来物联网的需求终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RFID技术。目前,RFID技术已应用于物流管理、零售制造业、防伪识别、资产管理、追溯管理活动等众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选择魏炜和朱武祥两位教授商业模式的观点作为理论分析基础,从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入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出沃尔玛超市以及日本NTT DoCoMo移动支付这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特点。进而通过对中国NFC移动支付产业和中国传统零售业百联集团商业模式研究得出以下的启发和借鉴:在定位上:现有的空隙就意味着机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业务系统建设上:建立共赢的轻资产模式,使其业务系统从固定成本结构到可变成本结构转变,降低资金风险,纵向提高盈利模式。在关键资源能力建设上:需要加强品牌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充分发挥RFID新技术的作用。在盈利模式上,需要打造多样化盈利模式,不断开辟新的收益来源。结合浙江钧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运用SWOT分析出现存的弊端,最后根据商业模式的框架以及成功案例分析,设计了浙江钧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整个商业模式从以往贯穿标签制造型企业向整合制造服务商方向发展。在定位上从销售标签为主软硬件开发为辅的业务转向以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主,并且是软件硬开发服务的综合服务商为主要方向。从而从重资产经营企业向轻资产转变,使得在盈利模式上从传统的PM0上升至PM6。

二、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1.4 研究意义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产业生态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创新生态系统
        2.1.4 商业生态系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1.3 收益函数构建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3.2.1 演化博弈模型
        3.2.2 讨价还价模型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3.3.1 同规模场景
        3.3.2 不同规模场景
        3.3.3 创新程度影响
        3.3.4 协作因素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4.2.1 需求分析
        4.2.2 框架设计
        4.2.3 应用场景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4.4.1 综合评价体系
        4.4.2 综合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型求解
        5.3.4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6.4.1 结构框架
        6.4.2 主链设计
        6.4.3 子链设计
        6.4.4 性能优化
        6.4.5 仿真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2.2.1 国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2.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2.2.3 研究述评及本文研究视角
第三章 国内外电信行业营销渠道转型策略
    3.1 国外运营商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3.1.1 日本NTT DoCoMo公司
        3.1.2 美国Verizon公司
    3.2 国内运营商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3.2.1 北京移动
        3.2.2 北京电信
    3.3 国内其他行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3.3.1 河北新媒体
        3.3.2 中国银联
第四章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4.1 北京联通公司概况
    4.2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现状
        4.2.1 渠道架构
        4.2.2 业态能力及建设规模
    4.3 数字化运营环境对现有渠道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5.1 营销渠道整体结构单一
        5.1.1 现营销渠道重点需重构
        5.1.2 各渠道营销模式缺乏转型创新联动能力
        5.1.3 全渠道管理能力经验不足
    5.2 各渠道触点缺少营销赋能
        5.2.1 企业针对渠道触点营销思考不统一
        5.2.2 缺乏渠道触点营销赋能思考
        5.2.3 缺乏针对不同触点的产品+销售支撑体系
    5.3 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联动能力不足
        5.3.1 缺乏线上线下对全量用户精细化运营的能力
        5.3.2 缺乏线上线下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的能力
        5.3.3 缺乏线上线下全渠道引流能力
第六章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转型策略
    6.1 提升营销渠道结构数字化管理协调能力
        6.1.1 结构调整思路
        6.1.2 结构调整具体措施
    6.2 完善渠道触点的数字化运营赋能能力
        6.2.1 完善渠道触点数字化营销赋能思路
        6.2.2 完善渠道触点数字化营销赋能措施
    6.3 优化营销渠道线上线下一体数字化运营能力
        6.3.1 线上线下一体化赋能营销渠道协调发展思路
        6.3.2 线上线下一体化赋能营销渠道协调发展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区块链在跨境物流数据共享中的案例
2、区块链技术
    2.1 分布式去中心化
    2.2 智能合约
    2.3 共识机制
    2.4 时间戳和可溯源技术
    2.5 加密技术
3、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模型
    3.1 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业务流程
    3.2 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模型
4、总结与展望

(4)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下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策略演化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信能力开放平台
        2.1.1 平台
        2.1.2 开放平台
    2.2 价值共创
        2.2.1 价值共创的概念研究
        2.2.2 价值共创的实证研究
    2.3 数字赋能
        2.3.1 赋能理论
        2.3.2 数字赋能
第三章 案例描述
    3.1 中国移动能力开放平台介绍
    3.2 1.0阶段(2000-2009): 移动梦网——2G时期的能力开放
    3.3 2.0阶段(2009-2016): 移动应用商场——3G时代的能力开放
    3.4 3.0阶段(2017—):能力开放商店——4G时代的能力开放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数字赋能视角下的移动能力开放演化
    4.2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移动能力开放演化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与实践意义
    5.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投资白皮书英译的文本功能实现策略 ——以《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汉英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项目介绍
    一、项目简介
    二、项目操作流程
第二章 《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的文本特点与翻译难点
    一、《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的文本特点
        (一) 文本信息密集
        (二) 呼唤功能为主
        (三) 善用修辞
    二、《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的翻译难点
        (一) 关键信息模糊
        (二) 呼唤功能缺失
        (三) 信息冗余
第三章 《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的文本功能实现策略
    一、梳理逻辑,显化关键信息
        (一) 结构重组
        (二) 抽象信息具体化
    二、突出可读性,加强呼唤效果
        (一) 合理运用短语
        (二) 突出行为主体及其能动性
        (三) 选取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词
    三、经济简明,释译结合
        (一) 逻辑替代,减少重复
        (二) 增译补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形态互动演化关系研究 ——基于时空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城市化与城市病
        1.1.2 大城市蔓延中的时空矛盾与紧凑发展理念
        1.1.3 机械化分区的负面影响与职住平衡倾向
        1.1.4 大城市的垂直综合化发展趋势
        1.1.5 轨道交通与土地联合开发策略
    1.2 论文研究的问题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的问题与命题
        1.2.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 轨道交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历史概况
    2.1 交通运输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与支撑
    2.2 轨道交通发展概况及其经济性
        2.2.1 世界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2.2.2 现有轨道交通的分类及兼容性
    2.3 对外铁路网络与城市形态演化
        2.3.1 普通铁路与城市形成与发展
        2.3.2 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
    2.4 内部轨道网络与城市形态互动演化
        2.4.1 城市内轨道交通网络构成
        2.4.2 市郊铁路与大城市多中心形态演化
        2.4.3 城市地铁、轻轨等与城市形态互动演化
        2.4.4 轨道交通枢纽体系与城市形态互动演化
    2.5 区域城际轨道交通构建“一日交流圈”
    2.6 本章小结
3 文献综述:交通、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关系
    3.1 城市形态的多维性与土地利用的作用
        3.1.1 城市形态的多维特征
        3.1.2 城市空间形态的层级
        3.1.3 土地及其利用在城市形态演化中的基础作用
    3.2 区位论中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
        3.2.1 经典区位论
        3.2.2 交通区位论
    3.3 集聚效应体现土地利用—交通—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
    3.4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研究
        3.4.1 定性分析
        3.4.2 模型探讨与实证分析
    3.5 城市规划对交通与土地关系的探索利用
        3.5.1 早期城市的交通网络设计
        3.5.2 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形态与交通形态规划
    3.6 “垂直城市+立体交通”的规划设想与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时空视角的交通与城市形态关系分析
    4.1 城市形态的时空经济特征
        4.1.1 城市的四维形态分析
        4.1.2 引入时间维度的经济学意义
    4.2 城市场域与交通经济场域关系
        4.2.1 城市场域时空分层分析
        4.2.2 交通经济场域与城市场域关系
    4.3 长期时空尺度下城市化与运输化协调一致的机理分析
        4.3.1 工业化与运输化的互动机理
        4.3.2 城市化与运输化的互动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轨道交通与紧凑垂直城市形态的互动发展逻辑
    5.1 大城市时空矛盾与土地利用紧凑垂直化的必然性
        5.1.1 平面化低密度发展产生时空矛盾
        5.1.2 大城市的紧凑垂直发展策略
    5.2 轨道交通与紧凑垂直城市耦合发展:轨道经济场域的运行机制
        5.2.1 现代大城市交通需求特征与轨道交通服务匹配
        5.2.2 轨道交通提升城市时空可达性
        5.2.3 轨道经济场域的时空增益性及其对城市时空尺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轨道经济场域的构建策略
    6.1 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动态一体化规划
    6.2 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优化
        6.2.1 枢纽的功能、等级划分及形态优化
        6.2.2 线路形态优化
    6.3 轨道经济场域的构建形式
        6.3.1 车站城(station city)开发
        6.3.2 郊区线路建设与沿线土地同步开发
    6.4 本章小结
7 轨道交通网络与东京大都市区形态互动演化
    7.1 山手环线与东京大都市区轨道网络及城市形态的发展
        7.1.1 轨道交通支撑下的多圈层大都市区
        7.1.2 山手环线概况
    7.2 山手环线与东京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完善
        7.2.1 1925年之前:环线的形成过程
        7.2.2 1925-今:山手环线的后续发展与轨道网络完善阶段
    7.3 “环线+放射线”轨道交通网络在东京大都市区中的重要作用
        7.3.1 山手线作为环形通道和环状枢纽体系成为轨道网络核心
        7.3.2 轨道交通成为东京大都市区城市形态的主骨架
        7.3.3 东京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启示
    7.4 东京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一体开发模式及案例
        7.4.1 轨道车站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演化
        7.4.2 市郊轨道沿线开发源起及案例
    7.5 本章小结
8 轨道交通与香港城市形态融合发展
    8.1 早期香港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及交通互动发展
        8.1.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8.1.2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8.2 现代香港城市规划与土地高密度综合开发策略
        8.2.1 多层城市规划体系确立土地集约、综合开发基础
        8.2.2 土地开发控制——高密度开发、混合使用
    8.3 公共运输政策演变:轨道交通主导+土地联合开发
    8.4 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与形态演化
        8.4.1 新市镇发展思路演变与经验教训
        8.4.2 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开发案例:将军澳新市镇
        8.4.3 轨道交通车站综合开发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创新
    9.1 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以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研究
        2.关于政府作用的研究
        3.关于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中政府作用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方法
        3.比较分析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五、创新之处
第1章 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1.1 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基本定义
        1.1.1 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分类
        1.1.2 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分类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1.2.3 政府治理和善冶理论
第2章 国内外政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成功经验
    2.1 国外先进模式借鉴
        2.1.1 韩国
        2.1.2 日本
    2.2 国内先进模式的借鉴
        2.2.1 郑州
        2.2.2 杭州
第3章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现状
    3.2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
    3.3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政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4.1 提升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税收服务水平
    4.2 建立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社会诚信系统
    4.3 建立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4 提高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物流服务水平
    4.5 制订适用于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通关政策,构建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32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RFID技术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外相关研究
    1.4 国内相关研究
2 RFID相关技术与市场分析前景
    2.1 RFID技术介绍
        2.1.1 RFID定义
        2.1.2 RFID发展历史
        2.1.3 RFID的技术组成和系统工作原理
        2.1.4 电子标签的分类
        2.1.5 RFID技术在国内发展
    2.2 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2.3 RFID的市场分析前景
3 商业模式原理
    3.1 商业模式概念和起源
    3.2 商业模式的各种结构介绍
    3.3 魏朱商业模式六要素分析与构建原理
        3.3.1 企业定位原理以及构建
        3.3.2 业务系统原理以及构建
        3.3.3 关键资源能力的种类以及判定方法
        3.3.4 盈利模式原理以及构建方式
        3.3.5 自由现金流结构介绍
        3.3.6 企业价值介绍以及影响
    3.4 商业模式分类
    3.5 商业模式的创新
4 基于企业RFID技术应用的商业模式分析
    4.1 日本NTT DoCoMo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4.1.1 NTT DoCoMo行业定位背景
        4.1.2 NTT DoCoMo移动支付业务构建
        4.1.3 NTT NoCoMo关键资源能力分析
        4.1.4 NTT DoCoMo盈利模式解析
        4.1.5 NTT DoCoMo的现金流分析
        4.1.6 NTT DoCoMo企业价值分析
    4.2 同中国NFC产业比较
5 沃尔玛商业模式分析
    5.1 沃尔玛零售业定位
        5.1.1 沃尔玛零售业业务流构建
        5.1.2 沃尔玛零售业的关键资源能力分析
        5.1.3 沃尔玛零售业的盈利模式解析
        5.1.4 沃尔玛零售业现金流以及企业价值分析
    5.2 对中国百联零售业启示
6 浙江钧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业模式设计
    6.1 背景介绍
    6.2 SWOT综合分析现状
    6.3 商业模式重构和创新设计
7 论文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研究[D]. 邓月.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及交换研究[J]. 余益民,刘明瑶,陈韬伟. 电子商务, 2020(11)
  • [4]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下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策略演化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D]. 李康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投资白皮书英译的文本功能实现策略 ——以《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汉英翻译项目为例[D]. 王茜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国内外港口一体化发展经验借鉴[J]. 王爱华. 水运管理, 2017(12)
  • [8]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形态互动演化关系研究 ——基于时空经济学视角[D]. 王晓荣.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9]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以苏州为例[D]. 刘媛媛. 苏州大学, 2015(06)
  • [10]基于RFID技术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余珍. 宁波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日本物流案例 日本NTT千叶物流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