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白对虾的胚胎发育以及温度与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有辉[1](2021)在《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盐度是影响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的变化还会对生长、发育、免疫等生命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传统的淡水经济养殖动物,该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之一。随着人民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海水品种进行低盐驯化、淡水品种进行盐水养殖,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方向,对水产品进行盐度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的渗透生理以及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入手,首次探讨了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真正实现盐水养殖日本沼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在进行盐度养殖之前,对日本沼虾进行盐度驯化,通过逐步增盐的方法使其适应相应的盐度,驯化过程是日本沼虾调整渗透压适应盐度的过程。本研究设定四个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组(对照组)、盐度8、14、22,每日递增2盐度至所设盐度后适应一周,测定其血清渗透压和相应水环境渗透压,并对其血清中离子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淋巴的渗透压与养殖环境的渗透压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公式,推算出日本沼虾的等渗点为490 m Osm/kg H2O,达到等渗条件对应的水体盐度约为14.4。血清中Na离子和Cl离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都是随着盐度的升高,离子浓度升高,但都在盐度22组时,有较明显的降低的趋势,而盐度变化对K离子的离子浓度影响未出现显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的渗透压会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Na离子和Cl离子发挥重要作用。2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的表达Na+/K+-ATPase(NKA)和碳酸酐酶(CA)是两种重要离子转运酶,在维持甲壳动物渗透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日本沼虾是一种可以生活在淡水和低盐水域的中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但其盐度调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RACE克隆方法,得到了Na+/K+-ATPaseα亚基和CA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Mnα-NKA和MnCA,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378774和MH827971。Mnα-NKA全长3778 bp,30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09个氨基酸,序列不含信号肽,含有八个跨膜domains,一个ATP binding位点和一个磷酸化位点。MnCA全长为1407 bp,9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09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序列,有一段保守的碳酸酐酶区域(SEHTIDGVRYPMELHMV)以及由三个组氨酸残基(His-116,His-118,His-141)组成的可以直接与锌离子结合的锌结合位点。BLAST比对分析表明,Mnα-NKA和MnCA与其余甲壳动物表现出较高的同源保守性,分别为90%以上以及76%以上。相对荧光定量PCR显示,Mnα-NKA和MnCA在广泛表达于日本沼虾各组织中,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经逐步增盐法驯化日本沼虾后,发现在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中,Mnα-NKA的表达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MnCA的表达量在鳃中盐度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肝胰腺中盐度8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盐度组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对Mnα-NKA和MnCA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发现,在鳃组织中有大量分布。3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当日本沼虾通过渗透压的调节已经适应了所处的盐度之后,如果继续对其盐度养殖,会对其生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影响其免疫功能?为了验证,本研究对日本沼虾在不同盐度(0、8、14、22)下养殖6周后,对其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日本沼虾在盐度14组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肝体比。盐度对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均受到盐度不同程度影响,在盐度14组活性最高,适宜盐度可以激活EcR、CDA1以及CHS的表达,表明一定的盐度可以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在盐度14下日本沼虾处于较好地生长状态。本文检测了日本沼虾肝胰腺中非特异免疫酶(AKP和ACP),以及抗氧化相关酶(SOD、CAT、GPX、GST)以及GSH和MDA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CAT、GPX、GST)以及免疫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影响,发现适宜的盐度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免疫能力,但过高的盐度则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甚至出现细胞凋亡。4等渗盐度下日本沼虾转录组学的研究适宜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盐度对哪些信号通路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对等渗盐度(14)下的日本沼虾进行了转录组学的研究。共得到35991条大于300 bp的Unigene,共有733条基因在日本沼虾对照组和等渗组中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上调基因共有416条,下调基因共有317条,共有170条差异基因富集到了GO数据库的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三个部分,差异基因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仅有91条差异序列与KEGG数据库比对成功,具有显着差异的富集通路多为代谢通路,而代谢通路中,脂代谢通路富集的基因最多的是甘油磷脂和甘油酯代谢信号通路,说明等渗盐度对脂质的代谢影响较为明显,可能与其肝胰腺性腺的发育有关,为日本沼虾的盐度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5盐度对日本沼虾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以及AK的克隆和表达通过转录组学的数据得出,盐度对代谢通路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对脂代谢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肝胰腺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糖代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等渗盐度下,由于机体不需要进行剧烈的渗透压调节,因此不需要动用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产生较多的能量,盐度并未影响肌肉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但对肝胰腺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我们克隆得到了日本沼虾能量代谢关键基因精氨酸激酶的两个亚型(MnAK2和MnAK3)的cDNA全长。MnAK2 cDNA的全长为1541 bp,开放阅读框1071 bp,共编码356个氨基酸,GenBank号码为MN149533。MnAK3cDNA的全长为1576 bp,GenBank号码为MN149534.1,10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6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日本沼虾AK与其余甲壳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MnAK2和MnAK3在日本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MnAK2的表达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MnAK3则在所有盐度组均显着升高,WB的结果显示AK蛋白在盐度14和22组上调表达,表明在AK可能在日本沼虾调节能量代谢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综合以上试验,本研究发现日本沼虾能够通过渗透压调节基因的表达及离子浓度的变化来适应盐度的驯化,并且经过长期的盐度养殖发现,低浓度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沼虾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耐受性,为实现日本沼虾的盐水养殖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李一[2](2021)在《As-MBD2在中国卤虫滞育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thyl-CpG-binding domain protein,MBDs)在表观遗传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BD家族中包含Me CP2,MBD1,MBD2,MBD3,MBD4,MBD5和MBD6,它们都含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域MBD。mbd2可以与启动子中的CpG岛或甲基化的DNA结合,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DNA甲基转移酶以完成基因调控的功能,促进基因表达。另外,mbd2也可以作为转录抑制因子在基因沉默中发挥作用,或者作为支架蛋白靶向结合染色质的GATAD2A和GARTAD2B结构从而抑制下游基因转录。除此以外,mbd2还可以增强未甲基化的c AMP分子的表达从而激活启动子,选择性抑制甲基化r RNA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中国卤虫(Artemia sinica)在低温、高盐和光照周期改变等外界不良环境条件胁迫时,胚胎出现滞育现象,形成滞育卵。而当遇到某种合适的外界条件时滞育胚胎可以打破滞育和静止期,胚胎发育重启动。前期研究发现,MBD2在滞育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论文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技术首次获得了1469bp的As-mbd2基因m RNA片段。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分析了As-mbd2在中国卤虫中的表达部位,发现其在中国卤虫中广泛表达,特别是存在于细胞核中。通过Real-time q PCR和免疫印迹检测,发现As-mbd2的表达量在15h相对表达量最高,但是在其他阶段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在低温以及高盐等不良环境胁迫时As-MBD2表达量显着升高,预示在中国卤虫滞育胚胎重启动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与As-MBD2调控相关的蛋白As-CDK2、As-CDK6、As-Cyclin E和As-SETD4在中国卤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这四种相关蛋白与As-MBD2的表达趋势相同。通过实验结果,初步分析了As-MBD2及其相关蛋白CDK2、CDK6、Cyclin E和SETD4的表达模式及相互调控关系,表明As-MBD2与这四种蛋白对中国卤虫滞育胚胎的发育起了促进作用。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卤虫的滞育胚胎重启动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深入研究As-MBD2在其他节肢动物滞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卤虫卵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供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充[3](2020)在《盐度、pH值和碱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进口凡纳滨对虾所产的受精卵为材料,在相同孵化水温(29.5℃)、不同盐度(20、25、30、35、40)、不同pH值(7.0、7.5、8.0、8.5、9.0)及不同碱度(2.23 mmol/L、2.79 mmol/L、3.35 mmol/L、3.90mmol/L、4.46 mmol/L)条件下,进行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率的孵化率与盐度呈密切相关,以海水盐度为30的孵化效果最佳,平均孵化率达到87.7%,盐度低至20或高至40时均不能孵化出无节幼体;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的pH值密切相关,微碱性的海水有利于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率表现较佳,其中以海水pH值8.0的孵化效果最佳,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5.85%,海水pH值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受精卵的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碱度的变化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在2.23~4.46 mmol/L的碱度范围内,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介于85.35%到85.95%之间,各碱度梯度组之间的孵化率无显着差异。
李青,陈永祥[4](2019)在《温度对虾蟹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虾、蟹等甲壳动物作为变温动物,环境温度(特别是水温)的变化对其健康状况、生理机能(包括存活、生长、生殖和免疫应答等)及行为影响很大。本文总结温度对虾蟹生长发育、免疫和生殖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赵捷杰[5](2019)在《短蛸早期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短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早期生长发育、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对生物饵料的利用以及环境胁迫对短蛸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 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二为了更好地了解短蛸的消化生理学,观察了短蛸消化器官的结构和组织学。结果表明:短蛸消化道为U形,背侧为“降支”,包括口、食道和嗉囊;腹侧为“升支”,包括肠、直肠和肛门;在U形曲线“降支”和“升支”之间为胃和胃盲囊。短蛸胃较食道肌层发达,嗉囊肌层较薄。胃盲囊和肠内壁突起许多褶皱,纤毛密集分布,肌层较薄。直肠粘膜上皮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试验三为比较短蛸对不同生物饵料的利用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肉球近方蟹、菲律宾蛤仔和玉筋鱼四种饵料进行了饲喂实验。结果表明:1)肉球近方蟹组短蛸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美白对虾组脏体比显着高于玉筋鱼组(P<0.05),各饵料组肝体比无显着差异;2)南美白对虾组和肉球近方蟹组短蛸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菲律宾蛤仔组和玉筋鱼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灰分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美白对虾组短蛸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菲律宾蛤仔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投喂肉球近方蟹可以显着提高短蛸的增重率;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有影响,对其肝胰腺功能和胃蛋白酶活性也有显着影响。试验四为了探讨干露和盐度胁迫对短蛸的影响,实验以充氧干露(G1组)和空气干露(G2组)两种方式研究了干露时间(2、5、8、11h)胁迫对短蛸抗氧化能力和应激能力的影响;以不同盐度(22、24、26、28、30盐度)研究了短时(2、6、12、24h)胁迫下短蛸吸水率的变化;以盐度梯度(22、24、26、28盐度组)研究了不同胁迫时间(24、36、48h)下鳃组织SOD、CAT、Na+/K+-ATP酶活力和肌肉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露初期,G1、G2组SOD、CAT及T-AOC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达到峰值。之后,G2组SOD活力和G1、G2组T-AOC活性均降低;G1、G2组CAT活力降低后又升高。G1组乳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G2组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短蛸吸水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12h时达到峰值。胁迫24、36h下Na+/K+-ATP酶活力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胁迫48h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盐度胁迫初期,SOD、CAT活力具有协同性,均呈升高趋势。4)随胁迫时间延长,22、26盐度组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盐度组先降低后升高;28盐度组变化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干露及盐度胁迫均对短蛸的生理状态产生显着影响,且在胁迫初期机体的抗氧化水平显着提高。
李清清[6](2019)在《中华绒螯蟹色泽遗传参数评估及色泽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最重要的养殖经济蟹类。色泽是评价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色泽主要与类胡萝卜的种类、含量和存在形式有关。本文首先评估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力以及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进一步比较不同色泽中华绒螯蟹亲本营养品质、繁殖性能和子一代养殖性能的差异,最后探讨了虾青素结合蛋白(虾青蛋白)对中华绒螯蟹色泽调控的影响,以期为中华绒螯蟹以色泽和类胡萝卜素为目标性状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中华绒螯蟹色泽与类胡萝卜素遗传参数评估首先,评估了中华绒螯蟹蟹壳、肝胰腺和卵巢的色泽参数亮度(L*)、红度(a*)、黄度(b*)和色差值(dE*)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利用10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鉴定了25个全同胞家系的678只蟹。结果表明蟹壳、肝胰腺和卵巢色泽遗传力很低,蟹壳的色泽L*、a*、b*和dE*遗传力分别为0.05±0.04、0.00±0.03、0.00±0.01和0.04±0.03,肝胰腺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2和0.00±0.03,卵巢分别为0.00±0.02、0.09±0.06、0.00±0.04和0.00±0.03。在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中,蟹壳中最强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是dE*和a*,肝胰腺L*和b*之间遗传和表型相关性最强,卵巢中最强的正遗传和表型相关性是dE*和b*。其次,分析了蟹壳、肝胰腺和卵巢色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组织色泽与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雌蟹蟹壳的a*显着高于雄蟹,雌蟹蟹壳或者肝胰腺的虾青素含量显着高于雄蟹。雌蟹肝胰腺a*与蟹壳的L*、a*、b*和dE*的无显着相关性,而雄蟹肝胰腺a*与蟹壳b*和dE*呈显着负相关。卵巢a*值与肝胰腺a*值和蟹壳a*值呈显着负相关。无论雌蟹还是雄蟹,蟹壳a*与蟹壳中总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呈显着相关,肝胰腺a*与肝胰腺中虾青素呈显着相关,肝胰腺b*与肝胰腺中β-胡萝卜素呈显着相关。卵巢a*值与卵巢中总类胡萝卜、虾青素和角黄素呈显着正相关,卵巢b*与β-胡萝卜素呈显着相关性。最后,进一步评估了中华绒螯蟹雌体蟹壳、肝胰腺和卵巢中类胡萝卜素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蟹壳中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和玉米黄素的遗传力分别为0.07±0.06、0.08±0.07、0.04±0.06,肝胰腺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的遗传力分别为0.08±0.12、0.06±0.09、0.06±0.20,卵巢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玉米黄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遗传力分别为0.14±0.08、0.11±0.07、0.10±0.07、0.09±0.07、0.01±0.04、0.10±0.07。表型和遗传相关中,蟹壳中最强相关是总类胡萝卜素与虾青素为,肝胰腺最强相关是总类胡萝卜素与β-胡萝卜素,卵巢最强相关是总类胡萝卜素与虾青素。总之,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力很低,色泽a*与虾青素呈显着相关。(2)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亲本类胡萝卜素、生殖性能和子一代养殖性能的比较首先,比较了长江野生紫壳和绿壳蟹亲本色泽、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结果表明无论雌蟹还是雄蟹,紫壳蟹的壳、肝胰腺和卵巢的红度a*值均显着高于绿壳蟹。除了雌蟹的肝胰腺,紫壳蟹在壳、肝胰腺和卵巢中的总虾青素和酯化虾青素含量显着高于绿壳。紫壳蟹在所有组织中的酯化虾青素/总虾青素的比例均高于绿壳,但是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就肝胰腺而言,无论雌体还是雄体,紫壳肝胰腺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显着高于绿壳个体。就卵巢而言,紫壳蟹卵巢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均显着高于绿壳蟹。紫壳雌蟹的C20:5n3(EPA)含量和n-3/n-6PUFA显着高于绿壳雌蟹,然而在雄蟹组织中紫壳蟹的C20:4n6(ARA)含量显着高于绿壳蟹。其次,比较了紫壳和绿壳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类胡萝卜素、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紫壳蟹的存活率明显比绿壳高,紫壳的抱卵率、生殖力和生殖指数略高于绿壳亲本,但是两组无显着差异。紫壳和绿壳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均无显着性差异。紫壳胚胎中叶黄素含量显着低于绿壳胚胎,两组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玉米黄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均无显着性差异。紫壳和绿壳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着,紫壳组胚胎的C20:4n6和C22:5n3显着高于绿壳组,然而紫壳的∑SFA和∑MUFA显着低于绿壳组胚胎。最后,比较了紫壳和绿壳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规格和色泽。紫壳亲本生壳的红度a*值显着高于绿壳亲本,但是子一代紫壳群体和绿壳群体扣蟹蟹壳色泽无显着性差异。在仔蟹阶段紫壳群体的平均体重、增重倍数、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都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然而两组的成活率无显着性差异。在9月份和10月份,无论雌蟹还是雄蟹,紫壳群体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绿壳群体。在6-7月份和7-8月份,紫壳群体和绿壳群体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无显着性差异,在8-9月份紫壳群体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紫壳群体雌蟹的成活率显着低于绿壳群体,但是总体来说紫壳和绿壳两组的正常扣蟹的产量无显着性差异。就正常扣蟹体重而言,紫壳群体的雌蟹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紫壳群体雌蟹在8-11.99 g和6-7.99 g之间的规格比例显着高于绿壳群体,而雄蟹在≥12 g和8-11.99 g之间的规格比例显着高于绿壳群体,紫壳群体雌蟹和雄蟹在<4 g规格的比例显着低于绿壳群体。总之,紫壳蟹亲本比绿壳蟹亲本具有更红的色泽和更高的营养品质,两组亲本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基本无显着性差异,紫壳蟹和绿壳蟹子一代扣蟹色泽无明显差异。(3)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三个亚型CRCN-C1、CRCN-C2和CRCNA1的ORF全长,分别为591 bp、579 bp和594 bp。序列比对发现CRCN-C1、CRCN-C2和CRCN-A1三个基因都具有脂蛋白(lipocalin)家族中典型的保守区SCR-1、SCR-2、SCR-3。三个基因在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表明CRCN-C1主要在肌肉、肝胰腺和卵巢中表达,CRCN-C2主要在肝胰腺中表达量,CRCN-A1在肠道和内膜中表达相对较高。在卵巢发育的I-V期的肝胰腺中,CRCN-C1在第IV期表达水平达到最高水平,而CRCN-C2各个时期表达无显着差异且在III达到最低水平,CRCN-A1在I期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显着高于II、III、IV时期。在卵巢发育的I-V期的卵巢中,CRCN-C1表达水平在各个时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CRCNC2表达水平在III达到最高水平,CRCN-A1表达水平在III期最低。(4)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遗传多样性评估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野生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力、生殖指数和抱卵量略高于养殖亲本的,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无显着性差异;养殖组冻干胚胎的红度(a*)、黄度(b*)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野生组亲本,然而两组胚胎的亮度(L*)和色差值(dE*)无显着性差异;两组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着,野生组胚胎的C18:1n9、C18:1n7、C20:4n6、C22:5n3和C22:6n3显着高于养殖组,但其C18:2n6和C18:3n3含量显着低于养殖组。利用30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评估了中华绒螯蟹早熟和晚熟品系基础群体(G0)和选育第三代(G3)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早熟和晚熟品系G0和G3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分别为18.367、16.533和18.500、16.533。两个品系选育世代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Rs)出现了轻微的下降。早熟和晚熟品系G0和G3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55、0.705和0.665、0.702。早熟和晚熟品系的期望杂合度(He)保持相对稳定,范围为0.830到0.854。早熟和晚熟品系G0和G3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492.2、193.2和1268.5、97.2。总之,虽然中华绒螯蟹群体选育后的Ne有所下降,但是群体遗传多样性并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
鲍华江[7](2019)在《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河川沙塘鳢为研究目标,运用生理生态学等方法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稚鱼开口饵料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下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及其仔鱼活力,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科学指导。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以及存活率的影响,探究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捕食规律和摄食节律,筛选出理想的开口饵料,为规模化、工厂化培育河川沙塘鳢鱼苗鱼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精卵都有仔鱼孵化出膜,培育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周期亦然。培育周期y(h)与温度x(℃)呈现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y=1.800x2-112.202x+1948.683,R2=0.996(P<0.01);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6℃时,孵化率最高,达到82.7±2.06%;本试验中未观察到畸形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时都表现很高的存活率。通过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计算公式,计算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0.6℃,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有效积温的变化范围为:3815.3±78.403959.6±80.07℃·h。22-30℃温度带内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于2,为2.0353,但在温度为30℃时,其受精卵的孵化率为46.4±4.66%,低于50%。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36.91±1.823。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孵化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2-28℃,最佳的温度为26℃,培育仔鱼的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的温度为24℃。2.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以枝角类、丰年虫、配合饲料(苗宝宝)、鱼糜、蛋黄、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饲喂河川沙塘鳢仔鱼(2日龄),经8 d饲养,筛选出适合仔鱼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表明:将丰年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其生长速度、生长性能和成活率都处于最佳状态,试验结束时,其平均全长、平均体质量、全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为8.609±0.0320 mm、9.17±0.031 mg、27.60±0.476%、171.97±0.930%、12.51±0.042%、96.67±3.335%。所以,将丰年虫作为河川沙塘鳢仔鱼的开口饵料最为合适;其次是水蚯蚓和枝角类,但这类外源性开口饵料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配合饲料、鱼糜和蛋黄与饥饿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不建议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3.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稚鱼(15日龄)对枝角类、水蚯蚓、泥鳅幼苗、桡足类和孑孓的摄食选择性及对枝角类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稚鱼均能摄食这5种饵料生物,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河川沙塘鳢稚鱼对这5种饵料生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4±0.97、10.0±1.18、9.9±1.74、1.6±0.58、1.3±0.52只/天,摄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2206±0.0369、0.2000±0.0358、0.1922±0.0696、-0.6177±0.1279、-0.6867±0.1167。对于枝角类、水蚯蚓和泥鳅幼苗的摄食选择性显着高于桡足类和孑孓(P<0.05);同时,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于枝角类的摄食存在显着的昼夜节律,夜晚的摄食量显着高于白天(P<0.05),分别为27.7±1.51只和20.3±2.16只。河川沙塘鳢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百分比为24.6±3.97%,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在于制订一套基于野生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川沙塘鳢全人工繁育操作规程,指导实际生产。
王鑫[8](2018)在《虾池微囊藻毒素变化规律及对南美白对虾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藻水华在虾池中频频发生已成为当前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可致使南美白对虾发病减产。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半集约化养殖水体和虾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养殖时期虾池微囊藻毒素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究其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养殖期间,虾池中的微藻群落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甲藻、裸藻等6门43属组成,其中绿藻和蓝藻的种类最为丰富。水体中蓝藻、产毒微囊藻微囊藻毒素含量与盐度、NH4-N、NO3-N、NO2-N、PO4-P等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都呈现放苗后显着增加而后减少,养殖中后期再次显着增加的变化趋势,pH值基本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和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水体中蓝藻、产毒微囊藻含量与NH4-N、NO3-N、NO2-N、PO4-P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盐度显着正相关(P≤0.05),与pH值显着负相关;微囊藻毒素浓度与盐度、NH4-N、NO3-N、NO2-N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与PO4-P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H值极显着负相关(P≤0.01)。2.改良寇氏法测定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23.21μg/kg、141.48μg/kg。以该浓度注射南美白对虾后,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等氧化应激酶类活力显着提高以清除活性氧,应对氧化应激所造成机体损伤,MC-LR对相关应激酶的影响相对较大。3.MC-LR、MC-RR处理0-72 h内南美白对虾血浆血蓝蛋白含量均呈峰值变化,处理8 h达到最大值,血蓝蛋白mRNA和酚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由此说明,MC-LR、MC-RR可诱导南美白对虾血蓝蛋白合成增加,并且血蓝蛋白可能由于其酚氧化酶活性,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在酚氧化酶原系统激活应对微囊藻毒素侵染的同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pin基因表达量也显着上调,有效的调控酶原激活系统。4.南美白对虾经注射MC-LR、MC-RR急性染毒后,其肝胰腺组织石蜡切片镜检显示肝小管排列比较整齐,边界比较清晰,但肝小管管腔扩大,不规则,细胞出现空泡化,显微镜下可见坏死的细胞核、残余的组织散落在肝小管间隙。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MC-LR、MC-RR注射16 h后,注射组较对照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注射24 h后,活细胞群落与凋亡群落分界并不分明,细胞群落出现向凋亡区间飘移,出现大量细胞凋亡。5.MC-LR、MC-RR均能诱导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表达量上调,抑制正调控肌肉生长的核糖体蛋白L18基因RpL18与蜕皮激素相关基因E75表达,以及抑制表达,影响南美白对虾的肌肉生长及蜕皮过程。MSTN基因对MC-LR的响应水平相对较高,RpL18基因、E75基因对MC-RR的响应水平相对较高。
何竺柳[9](2018)在《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和肉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为研究目标,采用行为学及生理学等知识,研究了低盐度(0,2,4,6,8,10,12,14)条件对罗氏沼虾行为、生长发育及肉质的影响,探寻一种可行的低盐度养殖该虾及其肉质改良方法,充分利用咸淡水水资源,为筛选出适宜罗氏沼虾养殖的盐度范围提供依据,打破发展瓶颈,从而提高罗氏沼虾养殖成活率并推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罗氏沼虾研究提供更多的有益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开始前,设置不同盐度对罗氏沼虾行为观察的预实验,确定罗氏沼虾的行为动作,随后在相同条件下选取规格状态一致的罗氏沼虾进行实验,平均质量为5.32±0.20 g,平均体长为6.13±0.20 cm,最后采用SPSS20.0软件对一小时内所记录到的罗氏沼虾的行为参数进行分析和作图,结果表明:(1)盐度会增加罗氏沼虾的寻食时间,在盐度在6以上时,罗氏沼虾的寻食时间变化不大。(2)随着盐度的升高,罗氏沼虾的摄食时间而出现显着的变化,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3)罗氏沼虾的摄食次数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出现下降的趋向,但当养殖水体的盐份超过10的时,摄食次数会明显受到影响。(4)随着盐度的增加,罗氏沼虾的运动时间呈现降低的趋势,在盐度小于6的条件下,运动时间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另外,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在低盐度胁迫下,罗氏沼虾的蜕皮次数较淡水组明显减少,而且蜕壳时受到的攻击频率也降低,相残率得到有效控制,说明罗氏沼虾釆取了减少行为活动的对策来降低能量消耗,从而维持自身正常的生理代谢。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体盐度的方法,在较低盐度下进行养殖,提高罗氏沼虾的成活率,提高生产效益。2.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生长状况和存活率的影响设置7个盐度组及1个对照组且每组3个平行于30 L的白色塑料箱中饲养,每个箱放入规格状态一样的幼虾30尾,平均质量为5.32±0.20 g,平均体长为6.13±0.20 cm。经过45天的低盐度养殖,从各盐度组中,随机抽取罗氏沼虾20尾,用吸水纸擦干虾体表的水分后,进行体质量、体长的测量,并计算和统计出各盐度组罗氏沼虾的平均蜕壳次数、体长增长率、存活率等生长参数,结果表明:(1)罗氏沼虾养殖初期时的体长增长率明显高于养殖末期,06的盐度组的养殖初期平均体长增长率是养殖末期的2倍以上。(2)罗氏沼虾养殖初期的特定生长率及肥满度均大于养殖末期,其中,06盐度组的养殖初末期的特定生长率相差不大,而其他较高盐度组养殖初期的特定生长率,则显着高于养殖末期(P<0.05)。(3)在014的盐度内,随着盐度的升高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盐度0对照组的罗氏沼虾存活率最低,仅为53.82±0.453,而实验组盐度14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3.36±0.795。(4)罗氏沼虾在淡水和咸水条件下,生长发育过程中,均有残食的现象,并且其存活率与平均蜕壳次数有关系,本研究结果也正好表明罗氏沼虾的平均蜕壳次数越少,其存活率越高。3.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肉质的影响在各组饲养结束后,对其进行取样,每组随机取60尾,每个平行20尾,擦干虾体水份后置于冰盘上,迅速去掉头胸甲及肝胰腺剪取肌肉,用匀浆机将虾肌肉捣烂及混匀,零下80℃超低温保存,用于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结果说明:(1)在氨基酸测定过程中,因为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毁坏,未能够在罗氏沼虾的肌肉中检测到色氨酸,因此共检测获得了17种,包括两种鲜味氨基酸、四种呈味氨基酸、七种必须氨基酸及十种非必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在盐度14时,达到9.08±0.15,而胱氨酸的含量最低,在盐度12时,仅有0.17±0.16;在罗氏沼虾的肌肉中,天冬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及赖氨酸的含量随着盐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各盐度组间的差异不大;而丝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则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胱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及亮氨酸的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与水体的盐度变化的趋势波动不大。(2)各盐度组共检测到脂肪酸11种。饱和脂肪酸(SFA)中的3种脂肪酸组分在不同盐度组中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随着盐度的升高,C14:0有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现象,盐度为6时最低(2.53±0.1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3种脂肪酸组分含量在不同盐度组中均存在显着差别(P<0.05),但是其变化趋向与SFA不一样,随着盐度的提高而增加,在盐度组14时到达最高(30.62±0.32);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各盐度组之间差别不是很显着(P>0.05);但PUFA中的5种脂肪酸组分含量在不一样的盐度组中均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5),其中C18:2n-6、C18:3n-3及C20:4n-6的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C20:5n-3(EPA)和C20:6n-3(DHA)的含量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EPA/DHA的比值在各盐度组中差异不显着,范围在1.11±0.311.18±0.48;但EPA+DHA含量在不一样的处理组之间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别(P<0.05),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向,在盐度组8时最高(14.43±0.39)。盐度的变化可以影响机体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有效地调节养殖环境的盐度将能改良罗氏沼虾的肉质,从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宋光同[10](2017)在《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及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克氏原螯虾养殖规模的迅速增加,养殖业对优质虾苗需求量与日剧增。传统土池、稻田育苗方式,存在虾苗规格不齐、质量良莠不齐、难捕捞、运输难度大、放养成活率低等问题,常导致养殖失败。为此,本研究采用外观解剖观察、组织学方法以及正交实验、对比实验设计方法,开展了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及人工诱导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外观解剖观察和组织学方法,对克氏原螯虾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及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组成,卵巢呈“Y”型;卵子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及成熟期卵母细胞4个时相;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期可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V期5个时期。卵质内滑面内质网、致密小颗粒物质、线粒体参与卵黄颗粒的合成。将卵巢呈黑色、卵黄充满卵母细胞、细胞核消失、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分离等特征作为克氏原螯虾成熟标志。克氏原螯虾个体每年产卵1次,性腺发育不同步,群体每年存在两个产卵高峰期,一个为9、10月份,一个为4、5月份。2、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不考虑交互作用,选择L9(34)正交表,研究了亲虾规格、隐蔽物、光照度及放养密度4个因素对克氏原螯虾亲虾成活率、抱卵率、产卵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虾规格为35~50g、隐蔽物种类为‘水草+石棉瓦+砖块’、光照度为50~500Lux、亲虾密度为20尾/m2”人工诱导组合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繁殖效果。该组合下,亲本虾平均成活率达96.25%、平均抱卵率达85.71%、平均抱卵数达436.6枚/尾。3、选择光照度<100 Lux、切除单侧眼柄、盐度8的盐水3个诱导因素随机组合为7种诱导方式,诱导克氏原螯虾繁殖实验。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亲本虾的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光照度<100Lux组、去单侧眼柄组及光照强度<100Lux+切除单侧眼柄组3组的产卵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5~18d,平均抱卵率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2.75倍和2倍。4、选择7组实验饲料,其中基础饲料(对照组,试验饲料1);基础饲料+0.5%维生素C(VC)+0.02%维生素E(VE)+8%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6%秘鲁鱼油和2%大豆卵磷脂)(实验饲料2);基础饲料+0.5%VC+0.02%VE(实验饲料3);基础饲料+8%HUFA(实验饲料4);基础饲料+0.02%VE(实验饲料5);基础饲料+0.5%VC(实验饲料6);2#青虾全价颗粒饲料(粗蛋白≥30%)(实验饲料7),研究了 7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培育成活率、抱卵率、抱卵量及孵化率的影响。添加VC、VE及HUFA的饲料2组亲虾的抱卵率和孵化率最高,分别达75%和82.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了 VC和VE的饲料3组的亲虾相对抱卵量最高,每克抱18枚卵;VC、VE和HUFA具有交互作用,能显着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繁殖性能。5、利用玻璃缸和塑料温棚内设的水泥池,开展了克氏原螯虾集约化繁殖、孵化及幼虾对冬季低温条件耐受能力研究。研究表明,亲本虾成活率达73.59%,抱卵率达76.11%,育成规格1~2cm的幼苗2300尾/m2,孵化后亲本虾回捕率达93.7%;体长为1~2cm和2~3cm的克氏原螯虾幼苗拥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可以在室外水泥池、池塘等生境中安全越冬。
二、南美白对虾的胚胎发育以及温度与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白对虾的胚胎发育以及温度与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渗透压的影响 |
第二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生理的影响 |
第一节 盐度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血清离子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沼虾Na~+/K~+-ATPaseα 亚基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三节 日本沼虾碳酸酐酶C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三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二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抗氧化酶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
第四章 盐度养殖日本沼虾的转录组学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精氨酸激酶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本文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Ⅱ 日本沼虾成虾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
致谢 |
(2)As-MBD2在中国卤虫滞育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卤虫相关研究进展 |
1.1.1 卤虫的概况 |
1.1.2 卤虫的分类及分布 |
1.1.3 卤虫的应用价值 |
1.2 MBD家族概述 |
1.2.1 MBD的发现 |
1.2.2 MBD的结构 |
1.2.3 哺乳动物mbd2 的功能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中国卤虫的孵化及培养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主要药品试剂 |
2.1.4 实验相关药品配制方法 |
2.2 方法 |
2.2.1 卤虫总RNA的提取 |
2.2.2 反转录合成c DNA |
2.2.3 As-mbd2 EST片段的合成 |
2.2.4 3’RACE PCR |
2.2.5 5’RACE PCR |
2.2.6 切胶回收目的片段 |
2.2.7 转菌测序 |
2.2.8 Real-time q PCR |
2.2.9 Western Blot |
2.2.10 免疫荧光 |
2.2.11 As-mbd2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 |
3.1 As-mbd2 基因的克隆 |
3.1.1 As-mbd2 目的片段的获得 |
3.1.2 As-mbd2 5’段序列的获得 |
3.1.3 As-mbd2 c DNA部分序列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As-mbd2 分子进化生物学分析 |
3.4 As-mbd2 基因的表达水平 |
3.4.1 As-mbd2 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 |
3.4.2 As-mbd2 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表达水平 |
3.4.3 As-mbd2 在不同盐度胁迫的表达水平 |
3.5 As-MBD2 的免疫荧光分析 |
3.6 As-MBD2 的蛋白表达 |
3.6.1 As-MBD2 在中国卤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表达模式 |
3.6.2 As-MBD2 在中国卤虫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蛋白表达模式 |
3.6.3 As-MBD2 在中国卤虫不同盐度胁迫下的蛋白表达模式 |
4 讨论 |
4.1 As-MBD2 生物信息学及分子进化分析 |
4.2 As-MBD2 在中国卤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4.3 As-MBD2 在温度和盐度胁迫下的应答 |
4.4 As-MBD2 在滞育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3)盐度、pH值和碱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
2.2 不同pH值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
2.3 不同碱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
3.2 pH值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
3.3 碱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
(4)温度对虾蟹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对虾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 虾蟹对温度的耐受性 |
1.2 温度对虾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温度对虾蟹免疫生理的影响 |
2.1 温度变化对虾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温度变化对虾蟹免疫能力的影响 |
3 温度对虾蟹生殖的影响 |
3.1 温度对虾蟹胚胎发育的影响 |
3.2 温度对虾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
(5)短蛸早期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蛸类消化生理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
1 蛸类的人工培育 |
1.1 基本特征 |
1.2 幼体的培育及生长 |
1.3 蛸类的养成 |
2 蛸类消化生理研究概况 |
2.1 蛸类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
2.2 蛸类消化系统的发育 |
3 蛸类天然饵料与配合饲料的发展 |
3.1 幼体阶段的饵料供给 |
3.2 天然饵料与配合饲料的发展 |
第二章:短蛸的早期生长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短蛸幼体的阶段划分 |
2.2 短蛸幼体的生长规律 |
2.3 短蛸幼体体色和吸盘数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短蛸幼体在不同阶段的生长规律 |
3.2 短蛸幼体的形态结构与捕食之间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三章:短蛸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短蛸消化系统描述 |
2.2 短蛸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短蛸对不同生物饵料利用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样品收集与分析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
2.3 不同饵料对短蛸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
3.3 不同饵料对短蛸酶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干露及盐度胁迫对短蛸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干露胁迫对短蛸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干露胁迫对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盐度胁迫下短蛸吸水率及鳃组织 Na~+/K~+-ATP 酶活力的变化 |
2.4 盐度胁迫对短蛸鳃组织 SOD、CAT 活力的影响 |
2.5 盐度胁迫对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干露胁迫对短蛸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 干露胁迫对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盐度胁迫下短蛸吸水率及鳃组织Na~+/K~+-ATP活力的变化 |
3.4 盐度胁迫对短蛸鳃组织SOD、CAT活力的影响 |
3.5 盐度胁迫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华绒螯蟹色泽遗传参数评估及色泽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甲壳动物色泽遗传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甲壳动物色泽研究进展 |
1 色泽形成 |
2 色泽功能 |
3 色泽遗传选育 |
4 色泽与类胡萝卜素关系 |
第二节 甲壳动物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1 类胡萝卜素功能 |
2 类胡萝卜素存在形式 |
3 类胡萝卜素之间的转化 |
第三节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虾青蛋白 |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遗传参数评估及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色泽遗传参数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雌体类胡萝卜素遗传参数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类胡萝卜素、生殖性能和子一代养殖性能的比较 |
第一节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亲本色泽与类胡萝卜素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不同壳色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养殖性能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克隆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虾青蛋白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附录 第五章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一节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和生化组成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G3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形态特征 |
1.2.2 生活习性 |
1.2.3 繁殖习性 |
1.2.4 胚胎发育 |
1.3 温度对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
1.4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划分 |
1.5 鱼类开口饵料的研究 |
1.5.1 鱼类开口饵料的类型 |
1.5.2 开口饵料对鱼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
2.3.2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
2.3.3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
2.4.2 温度系数Q10与最适温度范围的关系 |
2.4.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
2.4.4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活力的影响 |
第三章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存活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分析 |
3.4.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存活率分析 |
第四章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
4.3.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
4.4 讨论 |
4.4.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
4.4.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
5.1.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
5.1.3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件1 |
(8)虾池微囊藻毒素变化规律及对南美白对虾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1.1 微囊藻毒素的化学结构 |
1.1.2 微囊藻毒素理化性质 |
1.2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与污染现状 |
1.2.1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
1.2.2 国内外水体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 |
1.3 微囊藻毒素在水生生物中的积累代谢规律 |
1.3.1 微囊藻毒素在底栖动物中的积累代谢规律 |
1.3.2 微囊藻毒素在鱼类中的积累代谢规律 |
1.4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
1.4.1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行为学上的影响 |
1.4.2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组织器官的影响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虾池产毒蓝藻与微囊藻毒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水样采集与处理 |
2.2.2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
2.2.3 微藻的鉴定与计数 |
2.2.4 虾池蓝藻与产毒蓝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2.5 微囊藻毒素含量测定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水质理化因子的动态分析 |
2.4.2 微藻群落特征与演替规律 |
2.4.3 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2.4.4 水质理化因子与微囊藻毒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 |
3 微囊藻毒素对南美白对虾存活率和肝胰腺应激相关酶类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南美白对虾半数致死浓度测定 |
3.2.2 肝胰腺氧化应激酶类活力测定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
3.4.2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氧化应激相关酶类活力的影响 |
3.5 讨论 |
4 微囊藻毒素对南美白对虾血淋巴酚氧化酶原系统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4.2 实验方法 |
4.2.1 血淋巴提取 |
4.2.2 血蓝蛋白和酚氧化酶活力测定 |
4.2.3 血蓝蛋白和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测定 |
4.2.4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测定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血蓝蛋白和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4.2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血蓝蛋白mRNA和酚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3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4.5 讨论 |
5 微囊藻毒素对南美白对虾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及生长性能相关基因影响 |
5.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5.2 实验方法 |
5.2.1 肝胰腺石蜡切片与染色 |
5.2.2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胰腺细胞凋亡 |
5.2.3 生长性能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4.2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3 MC-LR/MC-RR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和肉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形态特征 |
1.2.2 生活习性及生长发育 |
1.3 盐度对鱼虾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盐度对鱼虾行为的影响 |
1.5 盐度对鱼虾肉质的影响 |
1.6 罗氏沼虾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行为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 |
2.4.1 行为描述 |
2.4.2 不同盐度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寻食时间的影响 |
2.4.3 不同盐度条件下对罗氏沼虾摄食时间的影响 |
2.4.4 不同盐度条件下对罗氏沼虾摄食次数的影响 |
2.4.5 不同盐度条件下对罗氏沼虾运动时间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状况和存活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 |
3.5.1 低盐度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
3.5.2 低盐度对罗氏沼虾存活率的影响 |
3.6 讨论 |
3.6.1 盐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发育的影响 |
3.6.2 盐度对罗氏沼虾存活的影响 |
第四章 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肉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 |
4.5.1 盐度对罗氏沼虾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4.5.2 盐度对罗氏沼虾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
4.6 讨论 |
4.6.1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4.6.2 脂肪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行为的影响 |
5.1.2 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生长状况和存活率的影响 |
5.1.3 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肉质的影响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及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
2 虾雌性生殖系统发育研究 |
3 影响克氏原螯虾繁殖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
4 克氏原螯虾苗种集约化繁育研究进展 |
引言 |
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实验结果 |
2.1.1 克氏原螯虾卵巢成熟系数周年变化特征 |
2.1.2 解剖结构及生殖腺组织结构 |
2.1.3 卵子发生 |
2.1.4 卵巢发育分期 |
2.1.5 克氏原螯虾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 |
2.2 规格、隐蔽物、光照度和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 |
2.2.1 亲本虾规格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
2.2.2 隐蔽物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
2.2.3 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
2.2.4 亲本虾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
2.3 光照强度、切除单侧眼柄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 |
2.4 VC、VE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交互作用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 |
2.4.1 不同饲料种类对克氏原螯虾亲本虾成活率的影响 |
2.4.2 不同饲料种类对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影响 |
2.5 克氏原螯虾集约化繁育试验结果 |
2.5.1 人工诱导繁殖试验结果 |
2.5.2 克氏原螯虾抱卵虾孵化试验结果 |
2.5.3 克氏原螯虾幼苗对低温耐受能力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克氏原螯虾卵巢、输卵管结构特点 |
3.2 关于克氏原螯虾卵子发生问题 |
3.3 关于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分期问题 |
3.4 关于克氏原螯虾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 |
3.5 关于克氏原螯虾产卵问题 |
3.6 影响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因子 |
3.7 关于光照强度、切除眼柄及盐度的相互作用 |
3.8 功能性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影响 |
3.9 克氏原螯虾集约化繁育的可行性 |
3.10 低温对克氏原螯虾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南美白对虾的胚胎发育以及温度与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D]. 黄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2]As-MBD2在中国卤虫滞育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D]. 李一.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盐度、pH值和碱度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J]. 王充. 江西水产科技, 2020(03)
- [4]温度对虾蟹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李青,陈永祥.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0)
- [5]短蛸早期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效应研究[D]. 赵捷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中华绒螯蟹色泽遗传参数评估及色泽形成机制研究[D]. 李清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D]. 鲍华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虾池微囊藻毒素变化规律及对南美白对虾毒性作用机制研究[D]. 王鑫.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9]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和肉质的影响[D]. 何竺柳.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9)
- [10]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及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因子研究[D]. 宋光同.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