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楂果醋及山楂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1)在《二氧化碳浸渍山楂酒酿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楂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的营养保健果品,但因其高酸度限制了山楂制品的开发。酿造山楂酒是山楂深加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山楂酒具有酸味明显,香气不突出,口感不协调等缺点。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果酒具有能够降低果实酸度、增加香气、缓解果酒的酸感等优点。本研究以山楂鲜果为原料,以降低山楂酒酸度、改善香气为目标,对山楂果实的二氧化碳浸渍过程、山楂酒发酵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二氧化碳浸渍热激前处理、浸渍温度、浸渍压力变化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浸渍过程能够显着降低山楂果实的总酸含量;山楂二氧化碳浸渍最佳浸渍工艺:45℃热水浸泡处理10 min,浸渍温度30℃,浸渍压力为0.10MPa,浸渍时间9 d。在此条件下,山楂果实总酸从90.49 g/kg下降到70.00 g/kg(P<0.05),柠檬酸、苹果酸分别降低28.49%、49.49%。(2)通过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山楂酒酒精发酵过程相关指标分析,建立了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山楂酒的最佳发酵工艺:酵母71B最适合酿造山楂酒,接种量为0.35g/L,发酵温度为22℃,发酵12 d。该工艺条件下山楂酒酒精度为12.33%,残糖含量为4.84 g/L,总酸为12.65 g/L,花色苷含量为3.11 g/L。(3)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与传统工艺酿造山楂酒的基本理化指标、感官品质、有机酸含量、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对山楂酒的酒精度、还原糖、花色苷、色调等理化指标没有显着影响。相比传统工艺,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酿造的山楂酒总酸含量降低了0.96 g/L,色度显着降低(P<0.05)。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的山楂酒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其酸感降低,酒体协调性增强,醇类香气较传统工艺提升72.48%,萜烯类香气增加一倍。
韩凯[2](2020)在《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机理及山楂在生香和抑制有害物质形成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熏醅是山西老陈醋改善风味的独特技艺,通过对熏醅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熏醅过程中温度梯度变化是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的关键因素,熏醅对山西老陈醋挥发性组分有显着的影响,是多种特有风味物质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熏醅温度梯度变化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山楂添加量在熏醅过程中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和积累的影响,为提升醋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最后,结合我国消费者偏爱谷物醋的消费习惯,以山西老陈醋工艺为基础,通过熏醅阶段将山楂与醋醅结合熏醅,最大限度保留山楂风味和功能,提升老陈醋风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山西老陈醋传统和现代化2种熏醅方式中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得知山西老陈醋熏醅后的挥发性组分中70%以上是由乙酸和糠醛组成。在对挥发性组分进行OAV活性鉴定后共发现活性气味化合物35种,其中醇类2种(异戊醇、苯乙醇),酸类2种(异戊酸、辛酸),酯类9种(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棕榈酸乙酯),醛类10种(2-甲基丁醛、异戊醛、正己醛、5-甲基呋喃醛、苯乙醛、壬醛、糠醛、苯甲醛、椰子醛、N-甲基-2-吡咯甲醛),酮类1种(苯乙酮),酚类4种(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杂环6类种(2-正戊基呋喃、2-乙基-5-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3-二甲基-5-乙基吡嗪、川芎嗪、2,4,5-三甲基恶唑),硫醚1种(二甲基二硫醚)。(2)在对38种主要气味化合物(35种活性气味物质、乙酸、乙酸乙酯和3-羟基-2-丁酮)在熏醅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可知,20种化合物在白醅中形成,但其中的糠醛含量主要在熏醅阶段增加,白醅中的另外19种化合物在熏醅阶段含量均出现降低。熏醅阶段新生成的活性气味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酚类、杂环类和硫醚。(3)通过对山西老陈醋传统熏醅方法中挥发性组分在熏醅时间和陶缸内不同位置2个角度进行了差异分析后发现,熏醅前白醅主要有53种挥发性化合物,在熏醅过程中包括白醅的挥发性组分共出现了10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有50种是熏醅阶段形成的新化合物,主要包括杂环类、酚类、醛类及烃类。熏醅结束后有76种挥发性化合物还存在于第五天的9组样品中,其中37种是在熏醅前白醅中已经有的化合物,其余40种挥发性化合物在熏醅过程中形成;另外16种白醅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在熏醅中因参与其他反应或降解而消失。在时间方面,第二、三、四3天化合物种类和浓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新的化合物由第二天开始形成,在第三、四天大量积累。同时白醅中原有的化合物许多化合物在第二、三、四3天中消失。醋醅在这3天时间里经历了由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组分主导的气味向熏醅产生的挥发性组分主导的气味转变的过程。通过对每一天不同缸体位点的样品分析可知,新的化合物大多在靠近缸体的位置首先开始生成,但这些化合物主要在远离缸体的位点积累。同时,消失的化合物主要是在靠近缸体的位置浓度大量降低,经历几次翻醅后消失。(4)通过对104种挥发性化合物与样品温度及样品含水量相关性分析及差异分析发现,温度变化主要影响酯类、杂环类、酚类和醛类,并且对其影响一直贯穿整个熏醅过程;含水量变化主要影响酯类、酚类、醛类和酮类,其影响直到熏醅后期才逐渐增大。通过对熏醅过程中新生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以及苯甲醛、苯乙醛、糠醛和3-羟基-2-丁酮4种受熏醅影响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共54种与熏醅过程中所有陶缸内不同位置的样品点进行PCA分析发现,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与熏醅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相关。结合2种分析后可知熏醅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山西老陈醋特有香味的贡献最为突出;不同熏醅时间的醋醅温度波动以及相同时间陶缸内不同区域醋醅之间始终存在的温度梯度或许是山西老陈醋熏醅机理的核心所在。而且熏醅后期陶缸内不同区域醋醅含水量的差异也与其不同区域醋醅之间始终存在的温度梯度有密切关系。(5)通过高粱、麸皮、谷糠、稻壳和大曲5种原料单独及按发酵比例混合模拟熏醅过程发现,原料在熏醅后的酚类、醛类和酸类有多种物质和山西老陈醋的挥发性组分有密切联系。熏醅过程中醋醅原料是甲基麦芽酚、愈创木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和糠醛产生的重要来源。醋醅原料中的月桂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是山西老陈醋挥发性组分中相应酯类的潜在来源之一。此外,多种吡嗪类、醛类和酯类等需要醋醅原料经过发酵阶段后在熏醅才会产生。(6)通过对不同山楂添加量和不同水份情况下熏醅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安全性分析后发现,山楂可以抑制美拉德反应中的糠氨酸合成,对于美拉德反应晚期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降低醋醅含水量可以促进美拉德反应的快速进行,同时美拉德反应中的糠氨酸、CML以及荧光化合物含量也随之升高,对产品安全性有不利影响,因此只有适当的含水量和山楂配比才能生产出安全的风味醋产品。(7)在风味醋的研制过程中,通过前期对山西老陈醋的分析,充分利用山西老陈醋的工艺特点,在白醅发酵完成后与山楂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熏醅制作出3种风味醋,结果表明,山楂中的芳樟醇分别占到醋体挥发性组分的33.30%(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0.5)、33.43%(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1)以及58.17%(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1.5);总黄酮相对于未添加山楂的对照样品(5.56 mg/100g)分别提高至11.49 mg/100g(1:0.5)、18.57mg/100g(1:1)、21.18 mg/100g(1:1.5),总酸与未添加山楂的对照样品(4.22 g/100m L)相比分别提高至4.96 g/100m L(1:1)、5.62 g/100m L(1:1.5)。经多种指标综合评定,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1的风味醋在风味和保健功能方面最为均衡,将醋固态发酵工艺所带来的风味和山楂风味及保健功能在一个产品中有机融合,同时赋予了醋多重的风味体验,有利于消费者的认可。
高远,张立军[3](2020)在《我国山楂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我国素有"山楂之乡"的美誉,山楂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药用价值高,其制品畅销海外,再加上山楂绿色、无污染的特点,使得山楂产业的商业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山楂产业推动了我国农业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但山楂产业存在加工环节技术落后、与市场对接性不好等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了我国山楂加工产业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何嘉敏,于新,刘学云,王仲芬,唐树森[4](2020)在《10种降血压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名录,从膳食疗法的角度阐述了莱菔子、山楂、菊花、葛根、决明子、牡蛎、木瓜、佛手、核桃仁和昆布10种具有降血压功能的药食同源原料中功能性成分及其降血压机制;概述了降血压食品的发展现状,并指出药食同源降血压食品开发前景和方向.
磨正遵[5](2018)在《山楂果粉固体饮料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山楂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有南北山楂之分,果实和叶子兼具很高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功能。但是,大果山楂由于口感酸涩很难直接被消费者接受,加之较少入药,因此产品开发一直是制约大果山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广西大果山楂(南山楂)为研究对象,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开发山楂果粉固体饮料,打破广西大果山楂的传统加工形式,同时也提振山楂的生产和消费、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也适应新时代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要求。本论文以广西盛产大果山楂的叶子和果实为原料。首先,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晒干的山楂叶中的黄酮进行提取,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山楂叶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山楂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其次,对大果山楂在加工过程中的护色,采用无硫护色剂对山楂进行护色,确定了护色剂的最佳复配。然后,用山楂叶黄酮提取液与果实打成浆,对山楂果浆添加麦芽糊精、环状糊精、卵磷脂及白糖粉辅料后进行喷雾,以山楂果粉的出粉率、水分含量、滋味和气味、黏壁情况、堆积密度、流动性、色泽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山楂果粉固体饮料最佳配方工艺。最后,对喷雾干燥设备参数影响果粉品质进行研究,以山楂果粉的出粉率、水分含量、滋味和气味、黏壁情况、堆积密度、流动性、色泽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喷雾干燥最佳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确定了大果山楂叶超声波辅助提取黄酮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确定了山楂叶超声波提取黄酮的工艺:提取温度为59℃、超声波功率140W、提取时间120min、料液比为1:56(g/mL)的条件下黄酮提取得率最高,为54.18mg/g。2.确定了大果山楂无硫护色最佳复配工艺通过对抗坏血酸、氯化钙、茶多酚、氯化钠、壳聚糖5种无硫护色剂的护色效果比较,筛选出了抗坏血酸、氯化钙、氯化钠3种护色剂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复合护色剂浓度复配组合:0.3%抗坏血酸+0.2%氯化钙+0.5%氯化钠,△E值为:7.83,褐变变化量最小,效果最好。3.确定了山楂果粉固体饮料辅料的最佳配方工艺固定进风温度180℃、进料速度40mL/min、雾化器(喷嘴)转速20000r/min这3个的喷雾干燥参数,通过用麦芽糊精、环状糊精、卵磷脂、白砂糖4个物质为辅料,以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了辅料添加量:麦芽糊精12%、环状糊精2%、卵磷脂0.8%的效果最好,出粉率达32.01%,水分含量为4.07%,堆积密度为0.32,不黏壁。4.确定了喷雾干燥器的最佳参数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了喷雾干燥参数工艺:进风温度160℃、物料浓度20%、雾化器(喷嘴)转速21000r/min、进料速度35r/min,出粉率达35.98%,水分含量为4.08%。
李博艺[6](2018)在《山楂黄酒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山楂营养丰富,几乎含有水果的所有营养成分,特别是有机酸、黄酮和维生素的含量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山楂制品的研究和开发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山楂黄酒酿造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山楂原料主要成分分析、根霉曲山楂黄酒酿造工艺的优化、不同糖化发酵剂酿造山楂黄酒的比较和提高山楂黄酒中黄酮含量的研究。(1)化学分析法测定不同地区山楂样品总黄酮含量为43.8~61.2g/kg,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定量测定山楂中绿原酸、牡荆素、芦丁和槲皮素四种主要物质含量,不同地区山楂样品三种主要黄酮的总量为420.47~897.80 mg/kg,绿原酸含量为726.13~757.02 mg/kg,与化学分析法检测结果差距较大;不同地区山楂样品主要有机酸为苹果酸、琥珀酸和柠檬酸,总含量在19.37~21.65%之间;多糖主要由葡萄糖、果糖组成,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为26.30~32.00%,化学分析法结果为23.50~30.75%。不同地区山楂原料品质相差较大。(2)纯种根霉曲山楂黄酒发酵工艺优化,分别考察了山楂添加方式、山楂粉碎程度、山楂蒸煮时间、谷物原料选择、最佳发酵温度、山楂添加比例、最佳料水比、酵母菌种对山楂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确定了纯种根霉曲山楂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山楂、大米混料发酵,山楂与大米之比为1:4,大米蒸料糊化降温后,拌入1%的根霉曲,纱布封口,30 ℃培菌糖化24h后,加入蒸煮30min过1mm筛网的山楂细粉,补充水分至总原料重量120%,酵母接种量为600万/ml,在20 ℃下发酵14天。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的山楂黄酒酒度为17.4%(V/V),黄酮类物质含量为46.51 mg/L,营养丰富,口感协调,具有山楂酒的独特风味。(3)对不同糖化发酵剂酿制山楂黄酒进行了比较,从酒度方面看,根霉曲、湘山小曲、乌衣红曲以及红曲与根霉混合发酵山楂黄酒均有较高出酒率,乌衣红曲发酵酒度最高为18.1%(V/V);从主要黄酮方面看,根霉曲、-湘山小曲、红曲、红曲与根霉曲混合发酵山楂黄酒对黄酮类物质没有分解作用,主要黄酮含量均高于40 mg/L;从酯类物质合成看,湖南药曲产酯能力最强,总酯为214.91mg/L,根霉曲与乌衣红曲次之,总酯含量分别为65.93 mg/L与51.24 mg/L。(4)添加山楂叶发酵或加糟酒陈酿可有效提高山楂黄酒中的黄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原料重3%的山楂叶,山楂黄酒中主要黄酮含量达125.59 mg/L,为对照的2.3倍,品评口感协调;主发酵结束后,加入上批发酵的蒸馏糟酒进行陈酿,调整酒度至28%(V/V),陈酿28 d主要黄酮含量达63.97 mg/L,迁移率由45.79%提高至81.56%。
王彦安[7](2016)在《山楂和荔枝果醋发酵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楂和荔枝的利用价值、开发山楂和荔枝果醋,本试验分别以山楂和荔枝为原材料,经过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得到山楂果醋和荔枝果醋,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山楂果醋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变化,为功能性山楂果醋和荔枝果醋的深度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在试验过程中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1)跟踪测定了山楂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糖度和酒精度的变化,确定了山楂果醋最适酒精发酵周期,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山楂果醋酒精发酵过程中的发酵糖度、活化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和pH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山楂汁酒精发酵发酵周期为8 d;Box-Behnken试验响应面优化山楂果醋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糖度为17.0%、活化液接种量为4.5%、发酵温度为30℃、发酵pH为4.0,该工艺下发酵液酒精度为7.42%,与理论值(7.47%)的相对误差较小。(2)通过考察单因素试验中初始酒精度、扩培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和pH对醋酸发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初始酒精度、接种量、发酵温度和pH等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菌种接种量10%、初始酒精度8%、发酵p H为4.0、发酵温度为30℃是最佳的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条件,发酵醋酸产量51.69 g/L,与理论值(51.77 g/L)的相对误差较小。(3)对山楂果汁和果醋中维生素C、总黄酮、粗蛋白、多肽的含量进行比较,了解山楂汁发酵前后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山楂果醋酿制过程中,维生素C的含量降低了673 mg/100 mL;总黄酮的含量含量了降低16.46 mg/100 m L;总蛋白的含量减少了15.26 mg/100 mL;多肽的含量增加了27.10 mg/100 mL,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C、黄酮、蛋白质会在果汁处理及发酵过程中因氧化和代谢而损失,而多肽含量会因菌体代谢而增加。(4)荔枝果醋酒精发酵阶段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糖度16%、接种量5%、发酵pH3.5、发酵温度3032℃;醋酸发酵阶段,初始酒精度为7%、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30℃是最佳的发酵条件,最终醋酸产量为52.45 g/L,与理论值(52.47 g/L)的相对误差较小。因此,响应面法能够很好优化山楂果醋和荔枝果醋发酵工艺,构建的模型拟合性好,所得果醋产酸量较高;果醋发酵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维生素C、黄酮、蛋白质等活性成分,而多肽含量会增加,果醋产品富含活性成分,具有较大的深度开发利用价值。
唐道民[8](2016)在《山楂醋酿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楂,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具有极好的保健功效。山楂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资源丰富,但山楂鲜食味酸,口感不佳,开发成山楂醋可以很好地弥补其缺陷,适合各类人群饮用,使消费者能很好地获得到山楂的保健价值,开发山楂醋节约了粮食资源,提高了食醋的保健价值,增加了食醋品种,也符合当代“少盐多醋”保健意识的趋势,并且提高了山楂的附加值,对山楂果醋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楂为原料,对山楂醋酿造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菌种分离从自然发酵的果醋醪中分离、纯化获得发酵性能优良醋酸菌菌株10,经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10为醋酸杆菌属巴氏亚种(Acetobacter pasteurianu)。2.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山楂酒精浸泡最佳工艺:将单个山楂切分成4片,初始酒精度19%,料液比1:1.5,温度20℃,浸泡5 d,在此工艺下浸泡,浸泡效果最好。3.以转酸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醋酸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醋酸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量6%,起始酒精度6%,装液量95 mL,起始pH 3.5,起始糖度10 g/L,发酵温度30℃,摇床转速155 r/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发酵液的产酸量为51.77 g/L,转酸率可达到83.84%。4.研究了山楂醋复合澄清剂配方,选择壳聚糖、明胶、PVPP、皂土等四种澄清剂对山楂果醋进行澄清处理,在单因素的基础上,经正交实验确定山楂醋最佳复合澄清剂配方:壳聚糖用量为0.07 g/L、明胶用量为0.2 g/L、皂土用量为0.4 g/L。在此配方下获得的山楂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郝红梅,张生万,郭彩霞,李美萍[9](2016)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山楂果醋易挥发成分》文中认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山楂果醋易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与NIST 05 a.L谱库比对,鉴定得到各个组分,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得到49种化合物,结构鉴定出36种化合物,占总易挥发成分总量的98.91%,对山楂果醋易挥发性成分贡献较大的依次是:酯类化合物11种,占40.12%;酸类化合物6种,占33.63%;醇类化合物11种,占21.79%。此外,醛类化合物1种,占0.05%;酮类化合物2种,占0.57%;其他类5种,占1.55%。初步确定乙酸、乙酸乙酯、乙醇、乙酸-3-甲基丁酯、苯甲酸乙酯、3-甲基丁醇、己酸乙酯、己酸、苯甲酸、乙酸-1-甲基丙酯、2-丁醇、苯乙醇、辛酸、2-甲氧基-4-甲基苯酚是山楂果醋的主要香气成分。以期为山楂果醋的香气特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山楂果醋品质感官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山楂果醋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王彦安,邱松山,王云芳,姜翠翠[10](2015)在《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参数。[方法]以山楂为原料,采用响应面优化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获得营养、风味、口感和色泽俱佳的山楂果醋。[结果]试验表明,山楂果醋发酵过程中,醋酸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接种量为7%,初始酒精度为10%,发酵温度为30℃,最优条件下产酸量为51.76 g/L,与预测值(51.77 g/L)的相对误差小。响应面试验中,接种量与初始酒精度的交互作用对醋酸的影响极显着(P<0.01),接种量与发酵温度的交互作用对醋酸的影响不显着(P>0.05),初始酒精度与发酵温度的交互作用对醋酸的影响不显着(P>0.05)。[结论]响应面优化山楂果醋发酵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山楂果醋的进一步工业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山楂果醋及山楂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楂果醋及山楂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氧化碳浸渍山楂酒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山楂 |
1.1.1 山楂主要成分及保健功效 |
1.1.1.1 山楂的主要成分 |
1.1.1.2 山楂的保健功效 |
1.1.2 山楂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山楂酒的研究现状 |
1.3 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研究进展 |
1.3.1 二氧化碳浸渍法在果酒酿造中的应用 |
1.3.2 二氧化碳浸渍过程中果酒成分、香气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1.3.2.1 糖类物质的变化 |
1.3.2.2 酸组分的变化 |
1.3.2.3 色素及酚类物质的变化 |
1.3.2.4 香气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1.3.2.5 含氮物质与微生物的变化 |
1.3.2.6 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1.3.3 影响二氧化碳浸渍的因素 |
1.3.3.1 原料状况 |
1.3.3.2 前处理 |
1.3.3.3 温度 |
1.3.3.4 时间 |
1.3.3.5 其他因素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二氧化碳浸渍流程 |
2.4.2 山楂酒酿造工艺流程 |
2.4.4 实验设计 |
2.4.4.1 热激处理对二氧化碳浸渍过程中山楂果实理化性质的影响 |
2.4.4.2 二氧化碳浸渍条件对山楂果实理化性质的影响 |
2.4.4.3 二氧化碳浸渍发酵工艺的研究 |
2.5 分析方法 |
2.5.1 山楂果实理化指标测定 |
2.5.1.1 可滴定酸的测定 |
2.5.1.2 总糖的测定 |
2.5.1.3 还原糖的测定 |
2.5.1.4 黄酮的测定 |
2.5.1.5 总酚的测定 |
2.5.1.6 有机酸的测定 |
2.5.2 山楂酒理化指标的测定 |
2.5.2.1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2.5.2.2 黄酮含量测定 |
2.5.2.3 总酚含量测定 |
2.5.2.4 色度、色调的测定 |
2.5.2.5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2.5.2.6 有机酸的测定 |
2.5.2.7 香气成分的测定 |
2.5.2.8 感官品评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热激处理时间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 |
3.1.1 热激处理时间对山楂果实颜色和形态的影响 |
3.1.2 热激处理时间对总酸、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1.3 热激处理时间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1.4 热激处理时间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2 浸渍压力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 |
3.2.1 浸渍压力对山楂果实颜色和形态的影响 |
3.2.2 浸渍压力对总酸、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2.3 浸渍压力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2.4 浸渍压力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3 浸渍温度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 |
3.3.1 浸渍温度对山楂果实颜色和形态的影响 |
3.3.2 浸渍温度对总酸、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3 浸渍温度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浸渍温度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 酵母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过程的影响 |
3.4.1 酵母对总糖、酒精度的影响 |
3.4.2 酵母对总酸、pH值的影响 |
3.4.3 酵母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4.4 酵母对色度、色调的影响 |
3.4.5 酵母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6 酵母对山楂酒基础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的影响 |
3.5 酵母接种量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过程的影响 |
3.5.1 酵母菌接种量对总糖、酒精度的影响 |
3.5.2 酵母菌接种量对总酸、pH值的影响 |
3.5.3 酵母菌接种量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5.4 酵母菌接种量对色度、色调的影响 |
3.5.5 酵母菌接种量对山楂酒基础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的影响 |
3.6 温度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过程的影响 |
3.6.1 发酵温度对总糖、酒精度的影响 |
3.6.2 发酵温度对总酸、pH值的影响 |
3.6.3 发酵温度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6.4 发酵温度对色度、色调的影响 |
3.6.5 发酵温度对山楂酒基础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的影响 |
3.7 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与传统工艺酿造山楂酒的对比分析 |
3.7.1 基础理化指标与感官评价 |
3.7.2 有机酸组成及含量 |
3.7.3 挥发性成分及含量 |
4 讨论 |
4.1 二氧化碳浸渍法浸渍条件的研究 |
4.2 二氧化碳浸渍法发酵过程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机理及山楂在生香和抑制有害物质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山西老陈醋研究现状 |
1.2.1 工艺研究现状 |
1.2.2 风味物质研究现状 |
1.3 山楂及山楂醋的研究现状 |
1.3.1 山楂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
1.3.2 山楂功能的研究现状 |
1.3.3 山楂醋的研究现状 |
1.4 美拉德反应研究现状 |
1.4.1 加热方式及温度对MR的影响 |
1.4.2 底物及其分子量大小对MR的影响 |
1.4.3 其他因素对MR的影响 |
1.4.4 美拉德反应的安全性研究 |
第二章 传统陶缸熏醅和现代不锈钢槽熏醅对山西老陈醋香气的影响规律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制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分析方法 |
2.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2.2.2 GC-MS参数条件 |
2.2.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别与定量分析 |
2.2.4 气味活度值计算方法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后的挥发性组成分析 |
2.3.2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过程中气味活度差异分析 |
2.3.3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过程中气味活性物质的变化分析 |
2.3.4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过程中的主成分分析(PCA)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山西老陈醋传统熏醅生香机理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样品制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分析方法 |
3.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3.2.2 GC-MS参数条件 |
3.2.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别与定量分析 |
3.2.4 醋醅温度和含水量测定 |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时间和不同陶缸位点醋醅中挥发性组分变化规律 |
3.3.2 不同位点醋醅温度和含水量与挥发性组分的相关性 |
3.3.3 不同位点与新生成挥发性组分的相关性 |
3.3.4 不同原料对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山楂抑制熏醅中美拉德产物形成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样品制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分析方法 |
4.2.1 糠氨酸测定方法 |
4.2.2 N-ε-羧甲基赖氨酸测定方法 |
4.2.3 荧光化合物与吸光度 |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糠氨酸含量分析 |
4.3.2 N-ε-羧甲基赖氨酸(CML)含量分析 |
4.3.3 荧光化合物含量分析 |
4.3.4 280nm和420nm吸光值变化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添加山楂对老陈醋风味及熏醅产物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1.1 样品制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分析方法 |
5.2.1 醋理化指标分析方法 |
5.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5.2.3 GC-MS参数条件 |
5.2.4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别与定量分析 |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储藏方式山楂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5.3.2 醋醅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5.3.3 总黄酮含量分析 |
5.3.4 样品中理化指标的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我国山楂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山楂加工产业发展成效 |
1.1 山楂加工品牌逐步增多 |
1.2 加工产品形式更加丰富 |
1.3 产品功能性更加突出 |
1.4 加工技术更加综合 |
1.5 产品营销模式更加多样 |
2 我国山楂加工产业存在问题 |
2.1 产品消费群体受限 |
2.2 部分产品存在口感缺陷 |
2.3 功能成分损失严重 |
2.4 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
2.5 品牌影响力不足 |
3 发展对策 |
3.1 多角度破解技术难题 |
3.2 强化山楂的综合利用 |
3.3 突出品牌的区域特色 |
(4)10种降血压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产生机制 |
2 药食同源降血压原料中功能成分及降血压机理 |
2.1 莱菔子 |
2.2 山楂 |
2.3 菊花 |
2.4 葛根 |
2.5 决明子 |
2.6 牡蛎 |
2.7 木瓜 |
2.8 佛手 |
2.9 核桃仁 |
2.10 昆布 |
3 降血压食品及研究进展 |
3.1 饮料 |
3.1.1 调配型液体饮料 |
3.1.2 茶类液体饮料 |
3.1.3 发酵型饮料 |
3.2 果糕 |
4 展望 |
4.1 深入对药食同源食物作用机制研究 |
4.2 开发现代化降血压中药 |
4.3 开发预防高血压的休闲食品及保健品 |
4.4 行业监管更加规范化 |
4.5 产品规范化 |
4.6 加大对药食同源食品品种开发 |
4.7 加强高新技术在降血压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
(5)山楂果粉固体饮料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楂资源及应用价值概况 |
1.1.1 山楂概述 |
1.1.2 我国山楂种植现状及品种 |
1.1.3 山楂的营养价值 |
1.1.4 山楂叶营养价值 |
1.1.5 山楂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5.1 山楂加工现状 |
1.1.5.2 山楂加工存在问题 |
1.2 固体饮料概述 |
1.2.1 固体饮料介绍 |
1.2.2 国内外固体饮料研究现状 |
1.2.3 固体饮料的市场前景 |
1.3 喷雾干燥技术概述 |
1.3.1 喷雾干燥技术介绍 |
1.3.2 喷雾干燥原理 |
1.3.3 喷雾干燥优点 |
1.3.4 果蔬喷雾干燥存在问题 |
1.4 课题研究背景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山楂叶超声波辅助提取黄酮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原料 |
2.2.2 材料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步骤与方法 |
2.3.1 试验步骤 |
2.3.1.1 黄酮提取工艺流程 |
2.3.1.2 芦丁标准曲线制作 |
2.3.2 单因素试验方法 |
2.3.2.1 不同超声功率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2.2 不同提取温度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2.3 不同提取时间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2.4 不同料液比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2.5 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 |
2.4 黄酮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芦丁标准曲线 |
2.6.2 超声波功率对大果山楂叶黄酮提取率效果的影响 |
2.6.3 提取温度对大果山楂叶黄酮提取率效果的影响 |
2.6.4 提取时间对大果山楂叶黄酮提取率效果的影响 |
2.6.5 料液比对大果山楂叶黄酮提取率效果的影响 |
2.6.6 提取黄酮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结果 |
2.6.7 响应曲面图分析结果 |
2.6.8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验证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楂无硫护色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 |
3.2.1 原料 |
3.2.2 药品与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及操作要点 |
3.3.1 试验方法 |
3.3.2 主要操作要点 |
3.3.3 单因素试验 |
3.3.4 正交试验 |
3.3.5 计算与测定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壳聚糖浓度对山楂护色的效果 |
3.4.2 茶多酚浓度对山楂护色的效果 |
3.4.3 CaCl_2浓度对山楂护色的效果 |
3.4.4 抗坏血酸浓度对山楂护色的效果 |
3.4.5 NaCl浓度对山楂护色的效果 |
3.4.6 正交试验结果 |
3.4.7 验证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楂果粉固体饮料配方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2.1 原料 |
4.2.2 药品与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喷雾干燥工艺要点 |
4.3.1.1 工艺流程 |
4.3.1.2 操作要点 |
4.3.2 喷雾干燥配方单因素试验 |
4.3.2.1 不同麦芽糊精添加量对山楂果粉品质影响 |
4.3.2.2 不同环状糊精添加量对山楂果粉品质影响 |
4.3.2.3 不同卵磷脂添加量对山楂果粉品质影响 |
4.3.3 正交试验 |
4.3.4 测定与计算 |
4.3.4.1 冲调性测定 |
4.3.4.2 水分含量测定 |
4.3.4.3 色差测定 |
4.3.4.4 流动性测定 |
4.3.4.5 堆积密度测定 |
4.3.4.6 山楂果粉出粉率的计算 |
4.3.5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4.4.2 环状糊精添加量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4.4.3 卵磷脂添加量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4.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楂果粉喷雾干燥参数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2.1 原料 |
5.2.2 药品与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喷雾工艺要点 |
5.3.1.1 喷雾工艺流程 |
5.3.1.2 操作要点 |
5.3.2 山楂果干重含量 |
5.3.3 喷雾工艺单因素试验 |
5.3.3.1 不同进风温度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5.3.3.2 不同物料浓度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5.3.3.3 不同雾化器转速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5.3.3.4 不同进料泵流量对山楂果粉品质的影响 |
5.3.4 正交优化试验 |
5.4 测定与计算 |
5.4.1 冲调性测定 |
5.4.2 水分含量测定 |
5.4.3 色差测定 |
5.4.4 流动性测定 |
5.4.5 堆积密度测定 |
5.4.6 出粉率的计算 |
5.5 数据处理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进风温度对山楂粉出粉率及品质的影响 |
5.6.2 物料浓度对山楂粉出粉率及品质的影响 |
5.6.3 雾化器转速对山楂粉出粉率及品质的影响 |
5.6.4 进料速度对山楂粉出粉率及品质的影响 |
5.6.5 参数条件工艺的优化 |
5.6.6 验证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6)山楂黄酒生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山楂概述 |
1.1.1 山楂资源概述 |
1.1.2 山楂的营养保健作用 |
1.2 山楂产品的开发 |
1.2.1 山楂饮料 |
1.2.2 山楂罐头 |
1.2.3 山楂果胶制品 |
1.2.4 山楂果脯、蜜饯 |
1.2.5 山楂醋 |
1.2.6 山楂酒 |
1.3 黄酒概述 |
1.3.1 黄酒分类 |
1.3.2 黄酒酿造用曲的概述 |
1.4 黄酮类化合物 |
1.4.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1.4.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功效 |
1.4.3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4.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材料 |
2.1.2 菌种与酶制剂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5 主要培养基 |
2.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分析方法 |
2.2.1 CO_2失重的测定 |
2.2.2 酒精度的测定 |
2.2.3 挥发酸含量的测定 |
2.2.4 滴定总酯的测定 |
2.2.5 残还原糖的测定 |
2.2.6 残淀粉的测定 |
2.2.7 气相色谱法测定主要风味物质含量 |
2.2.8 山楂样品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2.2.9 山楂多糖的测定 |
2.2.10 比色法测定总黄酮 |
2.3 实验方法 |
2.3.1 比色法测定山楂总黄酮含量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楂中主要黄酮 |
2.3.3 根霉曲山楂黄酒酿造工艺流程 |
2.3.4 麦曲山楂黄酒工艺流程 |
2.3.5 红曲山楂黄酒工艺流程 |
2.3.6 高黄酮含量山楂黄酒工艺流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山楂主要成分分析 |
3.1.1 分光光度法测定山楂总黄酮含量 |
3.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楂主要黄酮含量 |
3.1.3 山楂有机酸的测定 |
3.1.4 山楂多糖的测定 |
3.1.5 小结 |
3.2 根霉曲山楂黄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
3.2.1 山楂添加方式确定 |
3.2.2 山楂粉碎度的确定 |
3.2.3 山楂蒸煮时间的确定 |
3.2.4 谷物原料的比较 |
3.2.5 发酵温度的确定 |
3.2.6 山楂添加比例的确定 |
3.2.7 最佳料水比的确定 |
3.2.8 酵母菌种的选择 |
3.2.9 小结 |
3.3 不同糖化发酵剂酿制山楂黄酒的比较 |
3.3.1 根霉曲、小曲山楂黄酒 |
3.3.2 麦曲山楂黄酒 |
3.3.3 红曲山楂黄酒 |
3.3.4 小结 |
3.4 提高山楂黄酒中黄酮含量的研究 |
3.4.1 山楂叶共发酵试验 |
3.4.2 加酒陈酿试验 |
3.4.3 小结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山楂和荔枝果醋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果醋概述 |
1.1.1 果醋起源及历史 |
1.1.2 果醋的营养和功效 |
1.1.3 果醋发酵工艺 |
1.1.4 果醋研究现状及展望 |
1.2 山楂概述 |
1.2.1 山楂的品种 |
1.2.2 山楂的活性成分 |
1.2.3 山楂的保健功效 |
1.2.4 山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
1.3 荔枝概述 |
1.3.1 荔枝的品种 |
1.3.2 荔枝的活性成分 |
1.3.3 荔枝的保健功效 |
1.3.4 荔枝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
1.4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1.4.2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 |
第2章山楂果醋酒精发酵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3.1 活性干酵母的活化 |
2.3.2 原料处理与发酵液酶解 |
2.3.3 发酵糖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3.4 果酒酵母接种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3.5 发酵温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3.6 发酵pH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3.7 山楂果醋酒精发酵工艺优化 |
2.3.8 测定方法 |
2.3.9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酒精发酵周期的确定 |
2.4.2 酒精发酵中发酵糖度的影响 |
2.4.3 酒精发酵中酵母菌接种量的影响 |
2.4.4 酒精发酵中发酵pH的影响 |
2.4.5 酒精发酵中发酵温度的影响 |
2.4.6 酒精发酵工艺优化 |
本章小节 |
第3章 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3.1 醋酸菌活化培养 |
3.3.2 醋酸发酵 |
3.3.3 酒精度的影响 |
3.3.4 醋酸菌接种量的影响 |
3.3.5 发酵温度的影响 |
3.3.6 发酵pH的影响 |
3.3.7 醋酸发酵实验优化 |
3.3.8 测定方法 |
3.3.9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醋酸发酵中初始酒精度的影响 |
3.4.2 醋酸发酵中接种量的影响 |
3.4.3 醋酸发酵中发酵温度的影响 |
3.4.4 醋酸发酵中发酵pH的影响 |
3.4.5 醋酸发酵的响应面试验 |
本章小节 |
第4章 山楂果汁和山楂果醋中功能性成分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测定方法 |
4.3.1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 |
4.3.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三氯化铝比色法 |
4.3.3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
4.3.4 多肽含量的测定—双缩脲试剂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山楂果汁及果醋中维生素C含量的对比分析 |
4.4.2 山楂果汁及其果醋中总黄酮含量的对比分析 |
4.4.3 山楂果汁及其果醋中总蛋白含量的对比分析 |
4.4.4 山楂果汁及其果醋中多肽含量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节 |
第5章 荔枝果醋发酵工艺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活性干酵母的活化 |
5.3.2 醋酸菌种的活化培养 |
5.3.3 原料处理与发酵液酶解 |
5.3.4 荔枝果醋的酒精发酵阶段 |
5.3.5 荔枝果醋的醋酸发酵阶段 |
5.3.6 Box-Behnken法优化醋酸发酵实验设计 |
5.3.7 测定方法 |
5.3.8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酒精发酵中初始糖度的选择 |
5.4.2 酒精发酵中接种量的选择 |
5.4.3 酒精发酵中pH的选择 |
5.4.4 酒精发酵中温度的选择 |
5.4.5 醋酸发酵的响应面试验 |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山楂醋酿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山楂 |
1.1.1 概况 |
1.1.2 山楂的营养成分 |
1.1.3 山楂的保健价值 |
1.1.4 山楂加工状况 |
1.2 醋酸菌 |
1.2.1 醋酸菌概述 |
1.2.2 醋酸菌诱变育种 |
1.3 果醋 |
1.3.1 果醋的营养价值 |
1.3.2 果醋的保健功效 |
1.3.3 果醋酿造工艺研究进展 |
1.4 果醋的澄清 |
1.4.1 果醋浑浊产生的原因 |
1.4.2 果醋澄清研究进展 |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与菌株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醋酸菌种筛选及鉴定 |
2.2.2 山楂酒精浸泡工艺 |
2.2.3 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 |
2.2.4 山楂果醋澄清工艺 |
2.2.5 稳定性试验 |
2.3 理化指标分析 |
2.3.1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
2.3.2 总酸的测定 |
2.3.3 黄酮的测定 |
2.3.4 产酸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醋酸菌种的筛选 |
3.1.1 分离纯化 |
3.1.2 初筛 |
3.1.3 复筛 |
3.1.4 耐酒精性能实验 |
3.1.5 耐酸性能实验 |
3.1.6 耐温性能试验 |
3.1.7 菌种遗传稳定性试验 |
3.1.8 菌种生长曲线试验 |
3.1.9 菌种发酵曲线试验 |
3.1.10 菌种鉴定 |
3.2 山楂酒精浸泡工艺 |
3.2.1 浸泡时间对山楂酒精浸泡的影响 |
3.2.2 酒精度对山楂酒精浸泡的影响 |
3.2.3 料液比对山楂酒精浸泡的影响 |
3.2.4 处理方式对山楂酒精浸泡的影响 |
3.2.5 温度对山楂酒精浸泡的影响 |
3.2.6 正交实验优化山楂酒精浸泡工艺 |
3.3 醋酸发酵工艺优化 |
3.3.1 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2 摇床转速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3 起始pH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4 装液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5 起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6 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7 起始糖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3.3.8 醋酸发酵条件P-B实验设计 |
3.3.9 Box-Behnken实验优化醋酸发酵工艺 |
3.4 山楂醋澄清工艺优化 |
3.4.1 山楂醋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4.2 不同澄清剂用量的确定 |
3.4.3 不同澄清剂处理对山楂果醋的影响 |
3.4.4 山楂果醋复合澄清实验 |
3.4.5 稳定性试验 |
4 讨论 |
4.1 醋酸菌种的筛选 |
4.2 山楂醋酿造工艺探讨 |
4.3 果醋的澄清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山楂果醋易挥发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试剂 |
1.2仪器与设备 |
1.3方法 |
1.3.1山楂醋的制备 |
1.3.2挥发性成分风味物质的提取 |
1.3.3GC-MS联用分析条件 |
1.3.4定性与定量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3结论 |
(10)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四、山楂果醋及山楂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氧化碳浸渍山楂酒酿造工艺研究[D]. 陈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机理及山楂在生香和抑制有害物质形成作用的研究[D]. 韩凯.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3]我国山楂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高远,张立军. 中国果菜, 2020(09)
- [4]10种降血压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进展及展望[J]. 何嘉敏,于新,刘学云,王仲芬,唐树森.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1)
- [5]山楂果粉固体饮料的工艺研究[D]. 磨正遵.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4)
- [6]山楂黄酒生产工艺的研究[D]. 李博艺.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7]山楂和荔枝果醋发酵工艺优化研究[D]. 王彦安.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3)
- [8]山楂醋酿造技术研究[D]. 唐道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9]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山楂果醋易挥发成分[J]. 郝红梅,张生万,郭彩霞,李美萍. 食品科学, 2016(02)
- [10]山楂果醋醋酸发酵工艺研究[J]. 王彦安,邱松山,王云芳,姜翠翠.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