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意象的多重符号体系

论《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意象的多重符号体系

一、论《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柳红霞[1](2021)在《概念隐喻视角下《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以许渊冲翻译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的英文译本为研究文本,论述概念隐喻的理论对诗歌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在翻译古诗词时,能更好地表达原诗的意象及所蕴含的情感,可以完美地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

姜亭亭[2](2020)在《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审美教育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是将对诗词美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审美化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之美,既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古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意义,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在取得相应教学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注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教师主导课堂忽略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视野下观照高中古诗词教学十分必要。审美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初步感知古诗词之美,在此基础上用任务群引领聚焦诗词之美,再通过群文阅读升华古诗词之美。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深化拓展的基础上,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郭璐璐[3](2020)在《文学创作中的“光”意象及其意蕴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古往今来的文学创作中,对于“光”的关注及描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光”也以其特有的特点风貌,在文人审美视野与价值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给予了不同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深刻而富有暗示性的印记。文中涉及的“光”意象包含自然、社会与超验三个层次,它是感官层面人们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也是超感官层面人们对神性的靠近与描摹。所以,对“光”意象的意蕴探寻,不仅关系着人的现实存在,也是对更加诗意美好世界的探索。本文主要以文学创作中的“光”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类别性的分析,探寻“光”艺术符号化的历程以及不同层面的意蕴,总结出“光”意象形成、发展及传承的演进过程,挖掘其根基性特质,讨论“光”意象的建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介绍“光”意象的研究背景及其相关综述,以及对“光”意象进行研究的意义,介绍课题研究的方法和主要框架;第一章为概念界定与现有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文学创作中的“光”意象呈现,分析天空、大地意象群构成的自然意象群,物质之光与人性之光交融的社会意象群,神话传说、宗教系统及形而上层面上的超验意象群,这三者对“光”的文学呈现与描摹。第三章为文学创作中“光”意象的物性特征与文化潜质,主要从“光”的物性特征入手,分析所处时空背景下的文化氛围及哲人思考,探寻“光”意象在文学创作中频繁出现的原因,找寻“光”从“物”到“象”转化的可能,以及“光”在物象到意象转化过程中的文化和文学的意义承载;第四章为文学创作中“光”意象的意蕴生成及其审美表现,以及基于这两者之上所形成的由浅入深的层次内涵。这一部分拟从广博的文学作品入手,探讨“光”意象在文学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所呈现出的不同意蕴和审美表现。第五章为文学创作中“光”意象的意蕴延展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探讨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光”意象产生发展的意义。

高磊[4](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认为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陈广通[5](2020)在《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文中提出自然风景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在艺术生成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五四”是一个从古到今的转变过渡时代,作家们接受着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却又都保有着传统文艺不绝如缕的气息。文学中的风景也就在继承传统的表现形态下接受着现代观念的改造与重铸,这种改造与重铸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其中会包含有新的时代信息,新的呈现技巧,以此形成对于传统的承续和突破。文章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手段:风景中的时代信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时代风潮的冲击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经过有意识地倡导,其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比古代更为丰富、浓厚,但是与前代不同的是,风景描写在反映时代潮流方面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景的运用是一种手段,它承载着时代风云的变幻。我们将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看到风景里的新文化运动催生出的主体确认,从第二个十年里看到风景对于工农“起义”方兴时期政治革命向往的助推,从第三个十年里看到异敌铁蹄践踏下风景凝聚出的民族精神守望,而且随着思想、政治、战争文化环境的发展,这些方面一直延伸到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文学历史发展中。第二章《目的:风景中的隐逸心态》。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能不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面对动荡不定的社会风波,一些人选择的是“随波逐流”,另一些人选择的是解甲归田。后者不把对于风景的描绘作为鼓吹个性解放和政治革命理想的象征手段,对于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本身就是目的,他们的隐逸不仅有对于桃花源的向往,更有基于时代风潮下的美学追求、心理真实与现实作为。具体来说,有三种基本类型:倾向于纯粹艺术追求的审美型隐逸、在时代风浪里败退下来的逃避型隐逸以及人生永恒寂寞主题下的哲理型隐逸,三种类型相互交错,代表者分别是京派作家废名、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家徐訏。他们的隐逸精神表达都与风景有关,从不同方面看,他们无意将风景作为外在社会形势的影射,而是将隐逸自然作为艺术经营的策略,或当作一己内在的精神皈依,它本身成为了一个目的,历史形态往往只以依附的姿态在其中隐现。第三章《无目的的合目的:风景中的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并不缺少理趣传统,不过多是对于自然世界灵光一现式的“妙悟”,我们很难在其中梳理出一条相对完整的思想系统。“五四”前后,在传统与西方双重作用下,风景中的哲学思考逐渐多了起来,作家们的思考与中国思想传统有一脉相承之处,又与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现象学、以及稍后出现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有着暗合之处,这些思索与探求是作家与自然交流时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可称之为“无目的的合目的”。在投入时代主潮或隐入个人世界的时代选择里,一些作家面对现实对于个人的制约和影响,反复思索着世界的本质、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三大哲学上的根本问题。虽然每个作家对这三大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综合众多作家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三方面已经构成了一个连贯的哲学体系。第四章《美学格调的丰富》。以风景催生出的风格形态多种多样,但是在传统文学中其多表现于诗歌创作,小说方面绝少仅见。或许是西学东渐,或许是对于传统的蓦然回首,新文学在小说中融入了诗歌的创作旨趣。在时代氛围的感召下,风景的描绘迅速扩展到各种文学体裁,其风格样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呈现出多种艺术形态,更加繁盛多样。如早期乡土小说的阴冷、社会剖析派的凋敝、解放区小说的明朗等等。第五章《叙事/抒情结构的建立》。中国古代小说多是情节结构,大部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作者信手拈来借以加强叙述的现场感,或者只是作为“赞”来运用。晚清以降,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经历了从情节到景观和心理的发展,但是风景作为结构的意义主要通过气氛烘托、环境营造等背景作用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情节的陪衬。随着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作家们广览博收,基于更全面深刻表现人生与社会的愿望,将传统小说从“讲故事”转进到写风景与画心理,以至于在无意间改革了小说的叙事结构。大概在1920年代中后期以后,风景呈现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学叙述结构的完备手段。这一手段不仅仅限于小说的讲述,也适用于诗歌的抒情。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详尽论说了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到心理和背景结构的发展过程,在其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风景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叙述的?作家们都以什么手段使其成为了结构?成为结构以后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形态?本章将探讨范围设定在1920年代中后期以后(也适当兼顾之前的个别作家),从提领、转捩与总括,“主导动机”和弥散式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张默[6](2020)在《原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月”意象为例》文中指出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活动创造而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具体物象之中,并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和文学意味。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思想的寄托和情感的凝聚,准确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对于读者领悟整部作品的灵魂、把握作者的情感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意象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意象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难攻之垒。原型批评理论是文本解读的方法,是文艺批评的工具,运用原型理论解读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可以为学生的意象学习开拓新视野,为教师组织意象教学提供新思路。在古诗词教学中,原型视野下的意象通过追溯意象背后的“原型意象”而展开,“原型意象”是整部作品原型的具体表达,通过对原型意象的审视读者能够领悟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与人类的原始精神产生共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古诗词课堂上获取更多的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到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原型意象的分析必不可少。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为指导,通过分析当今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意象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策略。包含绪论和结论,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文章的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一章以“是什么”为出发点,阐释了原型批评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原型、意象以及原型意象的具体内涵进行概述,并对原型意象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类。第二章以“为什么”为出发点,重点分析用原型理论指导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原因和意义。着眼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向出发分析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原型理论对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意义。第三章以教学实施的准备工作为出发点,分别论述了将原型理论运用于具体课堂前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上应做的准备与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应做的准备。第四章以“怎么做”为出发点,以“月”意象为例,分析了隐藏于其中的情感内涵,并对“月”的原型意象进行解读,最后选择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月”意象的典型篇目《春江花月夜》进行整体感知并给出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感知历史进程中原型意象的内涵,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意象、教师意象教学提供新视角。最后一个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

袁元[7](2020)在《论程抱一“生的秩序”思想的跨文化建构》文中提出在“文化中国”的视野下,华人作家的外语创作已逐渐受到中国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汉语学界对20世纪以来的华人英语创作已多有开掘,而颇具规模的华人法语创作样貌则仍处于遮蔽状态。程抱一作为首位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华人作家,以其独特的跨文化阅历,空前的法语写作经验,扎实的汉学学术训练以及强烈的中法文化交流使命感,成为华人法语作家群体中既独特又标志性的存在。程抱一的学术与译介活动、诗歌与小说创作均显露出自身对于一种“中国思想”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概念演绎兴趣。本文充分尊重程抱一思想表达的个体性和跨文化性,以其自身建构的“生的秩序”思想为切入点,从还原其思想的整体架构、揭示思想与小说创作的互渗状态、追问思想表达背后的双语状态和文化交流意识三方面,揭示其跨文化实践的复杂样貌。第一章以程抱一“中国宇宙论”的形成背景、表达形式以及跨文化阐释为主线,宏观把握其思想状况。程抱一的宇宙论,本质上是借助儒家和道家术语以及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双轴构型,以虚-实、阴-阳、天-地-人为三轴建构的“气论”。他对照“气”生生不息的三重运动——有无相生、普遍交错以及回返原初,提出了以“生的秩序”为核心,以独特性和整一性的辩证为逻辑起点的气论美学-伦理学,旨在倡导一种“面向开放生活”的超越态度。这种对“生的秩序”的强调,还促成了他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神关系的新理解:提倡人神互爱的平等与超越。第二章考察程抱一的小说与其思想的交织状态,以揭示其艺术创作的超越性追求。程抱一的三部小说——《天一言》(1998)、《此情可待》(2002)、《游魂归来时》(2012)从叙事手法、母题到内在意蕴都显现出与“生的秩序”思想的关联。首先,小说的叙事都内含“重述”行为,并由此生成嵌套结构,此种手法是程抱一对中国艺术精神中物我交融关系的再现,并暗示艺术创作作为人的“再创造”行为,具备引人超越自身命运走向开放的作用。其次,小说依托三人或二人“精神之爱”的母题,有意将“爱让人永生”的基督宗教信仰引入“生的秩序”,赋予后者在“气论”独特性与整一性辩证逻辑之外的超验性维度;最后,小说书写的人物欲念既化作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因其本身的实现不为对象物左右的特征而成为程抱一自身“气论”观和重“生”伦理的显现。如果说程抱一的“生的秩序”思想是从理论层面托出一个重“生”的理想中国,那么他的小说则是将主导宇宙论的“气”变形为人物心中的欲念,通过构拟从古至今中国人具体的活法,给出一种内在且永恒的超越性维度。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理论建构和艺术表达双重视角的相互确证,勾勒出程抱一“生的秩序”思想的整体面貌。第三章揭示程抱一的双语状态及“生的秩序”思想对其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程抱一的法语表达显露出他对文字表意性的执着以及对符号自足生命力的重视,这是他自觉将汉语思维融入法语表达的结果。如果说这种再创造的语言为程抱一融汇阐释中西思想提供了有力工具,那么他对于“生的秩序”思想中“气”普遍交互状态的确信则决定了他“在中西互补中创造”的文化交流意识。

李晓洁[8](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提出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赵丹[9](2020)在《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文中指出区别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正在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以下简称为群文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教师以某一议题为切入点,选择一组结构化的文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再与教师共享智慧,然后逐渐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域融合下达成共识,集体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群文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还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而目前群文阅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在高中阶段的探索则相对较少。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其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是不可轻视的一部分。然而,当前的古诗词在教师和学生层面都存在缺失。教师层面存在讲解鉴赏的碎片化、答题模式的训练化、教学内容的固定化;学生层面存在学习的动力不足、知识系统不全、探究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之中,并以李白的相关诗作为例,期望能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供解决思路,借此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古诗词的“诗教”功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在探寻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下,结合高中李白诗作的教学情况,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究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究。本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阐述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要素以及与其它阅读教学方式的区别;第二小节对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适用性探究。第三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概况。主要分为四节,第一节分析高中教材中李白诗作的选文状态;第二节概括李白诗作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第三节梳理高中教材中李白代表性诗作的教学情况;第四节是根据李白诗作的教学现状进一步阐明从群文阅读展开李白诗作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四部分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分为议题设计和选文组合两节,尝试通过作者、意象和体裁题材三个方面来进行李白诗作教学的议题设计和选文组合。第五部分群文阅读运用于李白诗作教学的案例设计。本章主要是基于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李白诗作群文教学设计,学以致用。

陈韩杭[10](2019)在《无限新诗月下吟——《春江花月夜》月意象折射的审美世界》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月亮负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含义。如刘禹锡所说"无限新诗月下吟",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月是极为重要的意象和情感符号。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是明月的颂歌,月意象在全诗中具有重要作用,包含着深沉的哲学思辨和浪漫的美学精神。通过认识名作《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意象,可以构建起一个审美的世界,更好地欣赏文学,创作文学。

二、论《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概念隐喻视角下《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喻的认知本质及概念隐喻理论
    (一)隐喻的认知本质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
    (三)隐喻和诗歌的关系
    (四)《春江花月夜》使用的隐喻及创造的意境美
二、概念隐喻视角下《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翻译分析
    (一)实体隐喻
        1.拟人隐喻——将物拟化成人
        2.容器隐喻
    (二)抽象具体化:结构隐喻
        1.使用具象事物表达抽象感情
        2.使用具体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的远近,来衡量抽象的情感深浅程度
    (三)空间隐喻
三、结语

(2)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已取得的成绩
        一、重视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二、注重对意象与意境的品析
        三、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审美个性
第二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价值
        一、获得审美愉悦,激活审美情感
        二、强化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能力
        三、升华阅读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独特性
        一、情感愉悦性
        二、形象生动性
        三、个性鲜明性
        四、和谐统一性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原则
        一、知人论世观照全篇
        二、反复涵咏披文入情
        三、驰骋想象合乎理性
第三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变换读法感知美
        一、反复朗读感知韵律美
        二、默读圈点体会诗意美
        三、略读浏览领略情感美
    第二节 任务引领聚焦美
        一、“品味字词”任务群
        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任务群
        三、“景物赏析”任务群
        四、“形象鉴赏”任务群
        五、“读写结合”任务群
    第三节 群文阅读升华美
        一、以意象为议题想象画面美
        二、以风格为议题品味诗韵美
        三、以情感为议题引发共鸣美
        四、跨媒介整合触类旁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酒中的诗情”群文阅读教学设想
致谢

(3)文学创作中的“光”意象及其意蕴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综述
    (二)选题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光”的概念界定
        1.感官层面上“光”的界定
        2.超感官层面上“光”的界定
    (二)“意象”的概念界定
    (三)“意蕴”的概念界定
二、文学创作中“光”的意象呈现
    (一)自然意象群
        1.天体意象群
        2.大地意象群
    (二)社会意象群
        1.物质·社会之光
        2.人性·精神之“光”
    (三)超验意象群
        1.神话传说中“光”的呈现
        2.宗教系统中“光”的呈现
        3.哲学范畴中“光”的呈现
三、文学创作中“光”意象的物性特征与文化潜质
    (一)“光“意象的物性特征
        1.感官上的温暖明亮
        2.色彩上的诗学
    (二)“光”意象的文化氛围
        1.神话传说的描摹
        2.宗教文化的影响
    (三)“光”意象的哲人情怀
        1.哲人的思想萌发与“光”
        2.哲人的审美判断与“光”
四、文学创作中“光”意象的意蕴生成及其审美表现
    (一)“光”意象的意蕴生成
        1.万物发展的本原
        2.生命意识的觉醒
        3.苦难的抚慰与救赎
        4.精神的启蒙与洗礼
    (二)“光”意象的审美表现
        1.“光”意象之“真”
        2.“光”意象之“善”
        3.“光”意象之“美”
    (三)“光”意象的层次内涵
        1.“光”意象的形式层
        2.“光”意象的意味层
        3.“光”意象的意境层
五、文学创作中“光”意象的意蕴延展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光”意象的哲理层意蕴
        1.“光”意象激发了生命意识
        2.“光”意象浸蕴了探索意识
        3.“光”意象反映了文化性格
    (二)“光”意象信仰层意蕴
        1.“光”意象呈示了宗教对神性的向往
        2.“光”意象体现了文化中的物我亲和性
        3.“光”意象强化了信仰的心理认同性
    (三)“光”意象在文学创作的地位与作用
        1.“光”意象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情层次
        2.“光”意象活跃了文学创作的意象系统
        3.“光”意象影响了整个文学创作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要点
第一章 手段:风景中的时代信息
    第一节 自由主(个)体的确认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再现
        一、早期革命小说的开创之功
        二、社会剖析派的“提纯”努力
        三、“十七年”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守望
第二章 目的:风景中的隐逸心态
    第一节 出世之美:废名
    第二节 时代的弃儿:戴望舒
    第三节 在寂寞与恐惧之间:徐訏
        一、寂寞与恐惧中的风景
        二、寂寞风景中的哲学
        三、隐逸思想的来源
        四、革命现实与不如归去
第三章 无目的的合目的:风景中的哲学
    第一节 关于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一、自然是人类本质生成的基础
        二、自然是人类灵魂回归的家园
        三、自然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象征
第四章 美学格调的丰富
    第一节 繁盛的景象
    第二节 缺陷与不足
    第三节 格调的来源与繁盛的原因
第五章 叙事/抒情结构的建立
    第一节 提领、转捩与总括
    第二节 主导动机
    第三节 弥散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原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月”意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原型与意象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原型、意象与原型意象
    第二节 原型意象的特点
第二章 原型理论应用的可行性探究
    第一节 符合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要求
    第二节 满足中学生的接受需求
    第三节 改变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
第三章 原型视野下的古诗词意象教学准备
    第一节 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上的准备
    第二节 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准备
第四章 原型视野下的“月”意象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
    第二节 “月”意象的情感内涵
    第三节 “月”意象的原型解读
    第四节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论程抱一“生的秩序”思想的跨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程抱一对“气论”的跨文化建构
    第一节 程抱一“中国宇宙论”的形成
    第二节 程抱一的气论美学-伦理学
    第三节 程抱一的人神观念
第二章 程抱一小说艺术中的超越性追求
    第一节 “重述”的艺术
    第二节 爱与“生的秩序”
    第三节 小说的欲念书写
第三章 程抱一的语言观及文化交流意识
    第一节 对法语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节 在中西互补中创造的文化交流意识
结语
附录 程抱一法语着作中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8)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婚恋诗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文研究重点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第一节 婚恋观念
    第二节 婚姻缔结
    第三节 婚姻解除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第一节 恋诗
        一 婚前恋诗
        二 婚后恋诗
    第二节 婚诗
        一 嫁娶诗
        二 闺怨诗
        三 赠内诗
        四 弃妇诗
        五 离婚诗
        六 悼亡诗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一 动物类意象
        二 植物类意象
        三 自然类意象
        四 生活类意象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 巧用典故
        二 穿插回忆
        三 合理想象
        四 生动比喻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致谢

(9)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二、语文教学实践的需求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群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
        三、李白诗作教学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探究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相关概念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三、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的区别
    第二节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究
        一、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概况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的选文状态
        一、李白诗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二、李白诗作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的具体情况
    第二节 李白诗作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一、不为世俗所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乐观自信,不事权贵的风骨
        三、豪迈飘逸,胸襟开阔,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四、同情劳苦大众,心系社稷的爱国情怀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代表性诗作教学情况
    第四节 从群文阅读展开李白诗作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拓展维度,知李白其人
        二、挖掘深度,品李白其作
        三、体味厚度,悟李白其神
第三章 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议题设计
        一、以作者为议题
        二、以意象为议题
        三、以体裁题材为议题
    第二节 选文组合
        一、基于作者线索的选文
        二、基于意象线索的选文
        三、基于体裁题材线索的选文
第四章 群文阅读运用于李白诗作教学的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定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择
    第三节 教学方法使用
    第四节 教学流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概念隐喻视角下《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翻译研究[J]. 柳红霞.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S2)
  • [2]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姜亭亭. 青岛大学, 2020(02)
  • [3]文学创作中的“光”意象及其意蕴探究[D]. 郭璐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5]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D]. 陈广通. 吉林大学, 2020(08)
  • [6]原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月”意象为例[D]. 张默.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论程抱一“生的秩序”思想的跨文化建构[D]. 袁元. 南京大学, 2020(02)
  • [8]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D]. 赵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无限新诗月下吟——《春江花月夜》月意象折射的审美世界[J]. 陈韩杭. 名作欣赏, 2019(26)

标签:;  ;  ;  ;  ;  

论《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意象的多重符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