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无序及其制度根源分析

产业结构无序及其制度根源分析

一、产业结构失调及其体制根源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斐[1](2019)在《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世纪末俄国的民粹派运动、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民粹主义便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尤其进入21世纪,民粹主义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政治潮流。拉丁美洲作为典型的民粹主义发生地之一,其民粹主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拉丁美洲的20世纪,被看作是“民粹主义的世纪”。从发展历程来看,民粹主义贯穿南美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几度兴衰而绵延不绝,其兴起、发展、兴盛、衰败和复苏与政权变迁和政治利益斗争密切相关,反映了拉美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化与价值评判的多样性。无论根源如何,是好还是坏,民粹主义始终是拉美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拉美国家,民粹主义作为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会政治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并休戚相关。从现代化进程来说,拉美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实验室”,其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19世纪末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种现代化战略,即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经济模式,即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型出口导向;多种政治模式,即寡头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现代代议制民主等。当前,拉美国家仍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力图在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探究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影响,通过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考察民粹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理清产生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呈现民粹主义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作者对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导论部分突出依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这一研究主题,着重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意义所在。通过回顾学界相关研究,期望在民粹主义的内涵界定、表现特征、产生根源、积极作用、消极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历史角度对拉美民粹主义进行纵向梳理,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即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时期、3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国家与代表人物,结合时代背景、政策取向等进行梳理,形成对拉美民粹主义的初步判断。第二章从比较分析的视角,总结了世界民粹主义普遍存在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普遍性特征主要有草根性、非理性、批判性与易变性;独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城市为主要阵地,领袖个人崇拜且带有卡里斯马式的领导特点,普遍采取的是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一是从经济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由于依附性经济地位难以改变,加之市场经济的缺失和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经济出现增长性贫困,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从政治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美国的“后院”,受美国影响较大,加之自身政治体制的缺陷、政党力量较为弱小、军队强大与活跃等问题,致使威权有余而民主不足,“政治钟摆”早已成为常态;三是从思想文化根源来看,拉美国家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影响较大,缺乏科学民主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存在危机,加之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民粹主义长期存在;四是从社会根源来看,拉美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纵向的社会分层化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流动,导致社会冲突频发,为民粹主义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肥沃土壤。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的影响。一是从政治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关怀民众、维护弱势社会群体利益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加剧了政治领袖专断,煽动性的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转型,加深了政治体制危机;二是从经济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采取的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从社会视角而言,民粹主义的施政维护了部分民众利益,提高了民众生活质量,但因福利赶超加剧了中等收入陷阱和收入分配不公,与民粹主义的政治口号背道而驰。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试图剖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内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政党自身建设不足、政治生态恶化、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和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暴力升级等方面;外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美国政策影响拉美地缘政治等。面对这些问题,拉美国家需从指导理论、政治选举、政党建设等方面完善自身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改革,拉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以重新获得地区主导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做了回顾性总结与反思,得出基本结论并探讨了可能的研究空间与理论生长点。

刘珊[2](2011)在《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竞争管制是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第三次重组的完成,中国的电信业紧随世界电信业的发展主潮流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随之转变为全业务竞争。全业务竞争给中国的电信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也为电信竞争管制带来竞争失衡、过度竞争、竞争结构性失调和不正当竞争等方面挑战。因此,应在管制目标、管制内容管制手段、管制保障方面对电信竞争管制进行重构,解决问题时做到采取措施与改善制度供给相结合。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言,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论文相关的定义和理论综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手段变化和竞争所经历的产业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说明竞争管制重构的必要性,论述了管制重构的内容。第三章首先分析导致竞争失衡的横向和纵向因素并提出管制措施。第四章为全业务运营时代过度竞争的因素分析及其管制措施。第五章为全业务运营时代竞争结构性失调的因素分析及其管制措施。第六章为全业务运营时代不正当竞争的因素分析及其管制措施。第七章阐述了管制制度制度供给内容和分类,论述了有效竞争管制制度供给遵守的原则,分析现有管制制度的不足和应实现的变革。第八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可以分为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三个方面。(1)在内容创新方面,本文论述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市场的三维立体结构和周期性波动;从四个类型、三个层面论述了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阐述了重构的管制目标、管制内容、管制方式和管制制度保障,分析了各种挑战的因素,论证了管制措施。(2)在方法创新方面,一是在传统模型加入时间因素进行分析。如将时间与长尾模型相结合,论述了企业全业务转型、标准主导国盈利模式等内容;将时间因素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结合对电信标准竞争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策略总结。二是本文将进化博弈的群体行为方法用于传统问题解决,如用“共同知识”方法建立稳定机制应对新企业进入问题,避免多次“重复博弈”达到竞争均衡状态;利用“集体声誉”和“承诺威胁”的方法确立有效游戏规则,维护有序竞争,避免对违规者不断单独实施惩罚。(3)在理论创新方面,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和产业管制理论角度,论述了三维电信市场结构下的全业务竞争拥有多极点发展和多层面跨越的特性。由此说明电信竞争管制应首先对不同层面和状态进行规范和分类,分清具体问题所属的状态和层面后,将实施管制措施与改善制度供给相结合。由于学识和能力有限,本文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刘兴赛[3](2010)在《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 ——关于次贷危机的经济学解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本文旨在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它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启示。文章区分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两种风险,即产生于市场机制内在缺陷的风险和制度结构风险。前者是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部分,是市场机制内在缺陷——有限理性、投机以及外推型预期机制的产物,是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不可规避的组成部分,而制度风险则与经济运行规律没有内在联系,是可以规避的,是制度嬗变的产物。所谓制度嬗变,是指制度系统中制度本身或者制度规范对象或者环境变迁带来的制度功能退化性的改变。美国次贷危机不是一般性的经济周期波动,而是特殊制度结构风险的积累、崩溃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制度嬗变的产物,其深层次动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以及政府追求选举的政治性经济周期。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和风险虽然在根源上有根本的不同,但它也是特殊制度结构的产物,是地方政府追求GDP利益,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历史环境发生改变后,在相应的制度创新方面不作为,而在作为市场主体方面过度作为的产物,即也是制度嬗变的产物。美国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启示,就在于规避宏观经济运行的制度风险,防止制度嬗变,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制管理。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概述文章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文章的背景理论知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结论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本论的铺垫章节,主要是对现代经济发展新的趋向进行研究,即对虚拟经济的本质、影响与边界进行阐述;第三章是文章的本论部分,主要是通过逻辑模型对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实证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解释进行辨析;第四章是对本论的引申,主要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解读,以此作为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的铺垫;第五章是文章最终的归宿,即在了解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后,探讨中国从次贷危机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本文拟实现的创新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以纯哲学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危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动态社会再生产结构管理的本质。二、以系统的视角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虚拟化趋向进行了分析,以流动性重新阐释了虚拟经济的本质、影响,并提出了虚拟经济的职能边界与自然边界概念。三、通过比较分析和理论分析,区分了经济波动中的两类风险,即由作为经济规律一部分的、由市场内在缺陷性所产生的风险以及由制度嬗变所造成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嬗变的具体涵义以及深层次动因。四、通过主增长部门和房地产部门的两部门互动模型有效的解构了宏观经济运行机理,描述了建立在市场机制内在缺陷基础上的宏观经济运行一般风险的作用机理,初步阐释了房地产部门的运行机理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揭示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中的一般演进关系以及两者关系异化的可能根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证分析,确立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制度根源。五、通过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建立了解读中国宏观经济不同历史时期逻辑的模型框架,概括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特征,描述了中国投融资体制的逻辑特征,有效的解构了中国收入差距拉大、“倒U”曲线迷失的根源,并提出了房地产在中国当前的经济逻辑中的“城市化税”意义,在此基础上,完整的解构了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的整体逻辑。六、根据对中国宏观经济逻辑的解读,揭示了次贷危机对中国政府规制的启示,并从实践角度,以逻辑分析的方式概括了转变增长方式的逻辑涵义,提出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哲学依据、一般依据以及针对中国国情的现实依据,从而为政府职能界定提出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规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黄范章[4](2010)在《建国60年来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下)》文中研究指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讲,有哪些特点?(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世界新兴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

金沙[5](2009)在《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是“民工潮”后,我国又一新的人口流动现象。研究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现象,能够拓宽对人口流动研究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历史,并重点对现阶段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效应及回乡创业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首先,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原因。理论方面,依据托达罗模型和推拉模型,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的原因进行解释;现实方面,归纳了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外出劳动力自身素质、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心理及家庭因素、创业因素等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具体原因。其次,分析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本文仍然从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两个角度对回流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与新农村建设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改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再次,以大都市边缘区回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为对象,对回流原因、效应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探讨处在大都市边缘区的回流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回流原因、效应上与其他欠发达地区同类群体的差异性。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建议,建议通过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来抑制被动回流,并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等措施来鼓励主动回流,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同时又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张正瑞[6](200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重点解决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几个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亟需解决,主要包括法制不健全、腐败现象突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地域差距扩大、城乡失衡、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才能为解决问题找到合理的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前提是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目标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实现充分就业,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竭动力,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则是根本保障。

马斌[7](2006)在《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广东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方式和途径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研究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就业结构不仅可以验证其变动轨迹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一致性,而且,在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可以为扩展就业、实现劳动力出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顺利转移提供政策思路,促使二元结构快速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 本文利用就业结构效应模型、结构偏差系数、相关系数矩阵、就业扩张弹性、就业结构熵数等对广东省的就业结构变化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 考察广东省就业结构效应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广东省的就业结构总效应并没有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广东省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东省的第一产业仍然沉淀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广东省的就业结构效应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就业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创新使得广东整体就业结构不断软化,核心就业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产业构成的地域差异使得就业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存在地域差异。根据产业结构判断广东省正处于由下中等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过渡的过程中,而按照就业结构相似系数推断广东省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地区向上中等收入地区过渡的过程中,就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 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并与其他国家和省市进行比较我们得到,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经历了两个时期:(1)结构补偿期(1978年—1990年);(2)调整提高期(1990年—2004年)。从1990年开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降低,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已非常明显,广东省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就开始下降,是低层次上的转换,其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拓展就业空间的任务远未完成;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步向零靠拢,与国际标准理论值相比,处于标准范围内。这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整体还不够发达,城市化水平较低,代表工业化进程方向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部门发展严重滞后,吸收劳动力能力较低。 在对广东就业结构变动考察时发现,广东省就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不仅提高了就业水平,即不仅具有通常所说的就业增长效应,而且具有重要的劳动力流动的发展效应。 最后,作者围绕论文的几个结论就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张杰[8](2005)在《广东省的就业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广东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方式和途径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研究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就业结构不仅可以验证其变动轨迹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一致性,而且,在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可以为扩展就业、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顺利转移提供政策思路,促使二元结构快速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 本文利用就业结构效应模型、结构偏差系数、相关系数矩阵等对广东省的就业结构变化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考察广东省就业结构效应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广东省的就业结构总效应并没有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广东省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东省的第一产业仍然沉淀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广东省的就业结构效应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就业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创新使得广东整体就业结构不断软化,核心就业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产业构成的地域差异使得就业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存在地域差异。根据产业结构判断广东省正处于由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过渡的过程中,而按照就业结构相似系数推断广东省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地区向上中等收入地区过渡的过程中,就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 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并与其他国家和省市进行比较我们得到,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经历了两个时期:(1)结构补偿期(1978年—1990年);(2)调整提高期(1990年—2002年)。从1990年开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降低,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已非常明显,广东省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就开始下降,是低层次上的转换,其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拓展就业空间的任务远未完成;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步向零靠拢,与国际标准理论值相比,处于标准范围内。这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整体还不够发达,城市化水平较低,代表工业化进程方向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部门发展严重滞后,吸收劳动力能力较低。 最后,作者围绕论文的几个结论就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张富良[9](2004)在《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的社会调查为实证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进行了政治学分析。在转型期,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农村干群关系日益紧张,主要表现在:干群互不认同,干群冲突增多,农民群众上访、群访激增等等。干群矛盾出现了复杂化、多样化、日趋紧张性和突发性以及可控制性等特点。虽然其对抗性有增强的趋势,但是,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本文按照社会转型期国家宏观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社会转型引起干群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协调机制等微观变化对干群矛盾的影响两条路径来分析干群矛盾的致因。两条路径交汇于利益,干群矛盾实质上是利益矛盾。从宏观上来说,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成因在于:在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基层民主发育不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弱化,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一手软”现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剧烈,不同的群体、阶层逐渐成形,其利益诉求日益强烈,社会整合难度加大。从微观上来说,干群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协调机制的变化是影响干群矛盾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从“谁之间发生矛盾?”入手,深入探究“矛盾的指向是什么?”,并寻找“协调机制失灵”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干群关系由过去的国家-基层组织-农民之间的金字塔式关系演变成了国家、基层组织、农民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农村干部、群众作为矛盾主体发生了分化。农民分化为10个不同的阶层、群体。乡村干部的产生形式、成分、相互关系也有重大变化。客体对干群矛盾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转型期客体逐渐增多且日益具体化和复杂化,主体对客体追求的明晰化,再加上协调机制的失灵,诱发和增加了干群矛盾。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化解干群矛盾,为此,必须进行国家制度建设,按照“党的建设——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政府改革——国家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来实现社会公正,以此作为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根本之策。

郑秀峰[10](2004)在《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研究金融结构调整是基于现有经济理论之不足,本文以现有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为依托,以中国二元经济为背景,以城乡经济发展为两翼,全面系统地研究产业发展对金融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一章是导论,基于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对接思考,构列出了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基本分析思路,并通过研究目的与方法的确定、研究范围与概念的界定,确立了论文的行文线索和研究的框架结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篇。主要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对产业发展与金融结构调整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从理论上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对金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第三章是理论分析篇,首先设计出金融结构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理论模型,以便为整个论文的研究设定一个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从产业发展需求莉金融服务功能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现代金融结构的生成机理,以此来论证产业发展对金融结构调整的影响和金融结构发展对产业发展的促进。第四章是实证分析系列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的分析,揭示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发展的产业根源,在此基础上,以农村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农村产业相关的金融供给、金融需求分析为主线,明确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方向。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系列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中国城市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的分析,揭示城市现存金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现存金融结构不合理发展的产业根源,在此基础上,以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城市产业相关的金融供给、金融需求分析为主线,明确城市金融结构的调整方向。第六章是比较分析系列的第一部分,也是实证分析系列的延续部分。主要在对中国“二元产业"与“二元金融”形成的历史渊源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中国城乡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比较分析,考察中国城乡金融结构的发展差异,然后,以中国城乡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为根据,对第三章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理论检验与分析。第七章是比较分析系列的第二部分,也是实证分析系列的进一步延伸部分。主要通过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的国际比较,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位置,以此为基础,按收入水平分类,对各国金融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探讨产业发展和金融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机制,为确立中国产业适应型的金融结构发展模式提供国际比较支持。<WP=6>第八章是对策研究篇,它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主要是在前面各章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其路径选择,具体探讨了适应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金融结构再造、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资本市场结构的再造、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再造、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小金融机构的结构再造。

二、产业结构失调及其体制根源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业结构失调及其体制根源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 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 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民粹主义的概念梳理
        (一) 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理论工具
        (一) 现代化理论
        (二) 社会公正理论
        (三) 社会分层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拉美国家民粹主义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政策取向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
        一、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改革取向
    第三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
        一、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改革取向
第二章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
        一、草根性
        二、非理性
        三、批判性
        四、易变性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
        一、城市为主要阵地
        二、卡里斯马式的上层领导
        三、妥协的改良主义
第三章 拉美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第一节 经济根源
        一、经济基础薄弱
        二、市场经济不完善
        三、土地改革不彻底
    第二节 政治根源
        一、美国干涉与控制
        二、威权主义盛行
        三、政治体制缺陷
        四、军队强大且活跃
        五、政党力量相对弱小
    第三节 思想文化根源
        一、缺乏科学民主的文化传统
        二、国家认同危机
        三、传统的一体化团结思想
        四、外来文化冲击
    第四节 社会根源
        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二、社会分层趋势显着
        三、社会结构流动多变
        四、社会冲突激烈且常态化
第四章 民粹主义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视角
        一、维护社会群体利益
        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性
        三、煽动性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进程
        四、加剧领袖政治专断
    第二节 经济视角
        一、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加深经济发展不平衡困境
    第三节 社会视角
        一、提升民众利益和生活质量
        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三、福利赶超加重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章 拉美民粹主义的挑战与趋势
    第一节 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拉美的新民粹主义
        二、内部问题与挑战
        三、外部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粹主义的政治选举
        二、民粹主义的指导理论
        三、民粹主义的改革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一) 拉美民粹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行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
        (三) 拉美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尚未终结
    二、研究展望
        (一) 拉美民粹主义政府、军队和民众互动的机制研究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国别研究和区域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2)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有关定义的界定与论述
        1.2.1 电信业的界定与论述
        1.2.2 电信竞争的界定与论述
        1.2.3 全业务运营的界定与论述
    1.3 有关的研究综述
        1.3.1 电信管制的研究综述
        1.3.2 电信竞争的研究综述
        1.3.3 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4 并购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数量分析
        1.4.2 博弈论
        1.4.3 福利经济学
        1.4.4 系统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电信市场的发展变迁与竞争管制重构
    2.1 电信竞争管制的内容及发展历程
        2.1.1 传统电信竞争管制的内容
        2.1.2 电信竞争管制的发展历程
    2.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市场的发展变迁
        2.2.1 电信市场结构的发展趋势
        2.2.2 电信竞争方式的变化
        2.2.3 电信竞争的周期性波动
    2.3 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与管制重构
        2.3.1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管制面临的挑战
        2.3.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管制的重构
第三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失衡与管制
    3.1 电信竞争失衡的定义和内容
    3.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失衡的因素分析
        3.2.1 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横向因素
        3.2.2 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纵向因素
    3.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失衡的管制措施
        3.3.1 对横向因素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管制措施
        3.3.2 对纵向因素导致电信竞争失衡的管制措施
第四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过度竞争与管制
    4.1 电信过度竞争的定义和内容
    4.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过度竞争的因素分析
        4.2.1 基于异质不能辨别的同质竞争
        4.2.2 基于产业融合的过量进入
        4.2.3 基于全业务支撑网络的重复建设
        4.2.4 基于全业务内容的盲目并购
    4.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过度竞争的管制措施
        4.3.1 对基于异质不能辨别的同质竞争管制措施
        4.3.2 对基于产业融合的过量进入管制措施
        4.3.3 对基于全业务支撑网络的重复建设管制措施
        4.3.4 对基于全业务内容的盲目并购的管制措施
第五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与管制
    5.1 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的定义和内容
    5.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的因素分析
        5.2.1 电信标准锁定效应因素
        5.2.2 产业价值链利润分成模式因素
    5.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竞争结构性失调的管制措施
        5.3.1 对电信标准锁定效应因素的管制措施
        5.3.2 对产业价值链利润分成模式因素的管制措施
第六章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不正当竞争与管制
    6.1 不正当竞争的定义和内容
    6.2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不正当竞争的因素分析
        6.2.1 融合业务管制缺位因素
        6.2.2 产业价值链串谋因素
    6.3 对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不正当竞争的管制措施
        6.3.1 对不正当融合业务的管制措施
        6.3.2 对产业链价值链纵向串谋的管制措施
第七章 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改善
    7.1 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内容与原则
        7.1.1 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内容
        7.1.2 有效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原则
    7.2 现行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问题
        7.2.1 法制化问题
        7.2.2 企业产权制度问题
        7.2.3 管制机构设置问题
        7.2.4 管制机构内部管理问题
    7.3 现行电信竞争管制的制度供给改善
        7.3.1 加强法制建设
        7.3.2 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7.3.3 实现管制机构独立与融合
        7.3.4 优化管制机构内部管理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工作
    8.2 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 ——关于次贷危机的经济学解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与评析
        一、论文的选题与论文的意义
        二、文献资料综述与评析
    第二节 本文的背景理论知识
        一、《货币论》背后的深刻意涵
        二、社会再生产结构动态均衡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逻辑节点与关键内容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章节结构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章节结构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拟实现的创新
        一、文章的主要结论
        二、本文拟实现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向、影响与边界
    第一节 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向:内涵与外延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
        二、虚拟经济的外延
    第二节 虚拟经济的影响与边界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
        二、虚拟经济的影响
        三、虚拟经济的边界
第三章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学解读
    第一节 关于经济危机条件、机理的理论分析
        一、关于次贷危机的不同解读
        二、模型设计
        三、经济危机的条件、区间及其经济涵义
        四、经济危机的机理
        五、关于内生货币条件放开的讨论
    第二节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证解读与理论辨析
        一、对次贷危机的实证检验
        二、关于次贷危机的理论辨析
第四章 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第一节 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逻辑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轴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逻辑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现实与历史任务
        四、渐进改革、双轨制与新时期条件下的工业化、城市化
    第二节 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逻辑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
        二、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形成原因
        三、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整体逻辑
第五章 次贷危机启示与政府规制
    第一节 次贷危机的启示与政府规制
        一、次贷危机的启示
        二、政府规制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第二节 中国政府规制的改革方向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体制改革的任务与政府规制目标
        三、政府规制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4)建国60年来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下)(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制度创新要求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市场经济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及引进
    1. 高校教育课程
    2. 出版界的努力
    3. 送出去,请进来
(三)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及实际经济的影响
    1. 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影响
    2. 中国学者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5)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论文的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六、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一、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历史回顾
    二、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第二章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理论解释
    二、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效应分析
    一、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负面效应
    二、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正面效应
    三、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第四章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实证研究——以四川某镇为例
    一、调查情况概述
    二、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原因解读
    三、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与乡村发展
    四、小结
    附:隆丰镇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情况调查表
第五章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外出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三、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为农村外出劳动力提供教育培训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五、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篇目
后记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协调发展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
    二、统筹区域发展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不健全的法制使法治依旧以人治为基础
    二、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稳定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社会贫富差距逐日拉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四、地域差距过大使不同地域公民享有改革开放成果不同
    五、城乡关系失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六、众多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章 对不和谐因素生成探源
    一、法制不完善和阻碍实施依法治国的因素
    二、官员腐败的基本原因
    三、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性
    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失去公平性
    五、在城乡二元经济向多元经济转轨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因素
    六、人口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采取的基本措施
    一、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广开就业门路,积极扩大就业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五、促进社会收入合理,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力度
    八、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产业结构的内涵
        1.3.2 就业结构的内涵
        1.3.3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1.4 本文结构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
2. 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的理论综述
    2.2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概况
3. 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与趋势分析
    3.1 广东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
        3.1.1 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演变
        3.1.2 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3.1.3 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征分析
    3.2 广东就业结构的演进轨迹
        3.2.1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3.2.2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的演变
        3.2.3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的演进方向
4. 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就业质量的影响
    4.1 广东省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4.2 广东省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5. 就业结构的分析模型
    5.1 就业结构效应模型
    5.2 结构偏差系数
    5.3 相关系数矩阵
    5.4 产业与就业扩张弹性
    5.5 就业结构熵数
6. 广东省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6.1 就业结构的效应分析
    6.2 就业结构的特征分析
        6.2.1 就业结构的部门特征分析
        6.2.2 就业结构的地域特征分析
    6.3 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
    6.4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6.6 就业结构专业化程度分析
7. 广州与上海就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7.1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
        7.1.1 上海社会经济概况
        7.1.2 上海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分析
        7.1.3 上海与广州产业结构演变状况的比较分析
    7.2 广州与上海就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7.2.1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比较
        7.2.2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的比较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与政策建议
    8.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词

(8)广东省的就业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本文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综述
    2.2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就业结构分析的理论模型
    3.1 就业结构效应模型
    3.2 结构偏差系数
    3.3 相关系数矩阵
第四章 广东省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4.1 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与评价
    4.2 广东省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4.2.1 就业结构的效应分析
        4.2.2 就业结构的特征分析
        4.2.3 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
        4.2.4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广东省就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5.1 各产业就业比重的比较
    5.2 就业结构变化K值的比较
    5.3 就业结构的高度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9)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 言
    1.1 本选题的背景
    1.2 本选题的意义
    1.3 本选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5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1.6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1.7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中国农村干群关系的历史回顾
    2.1 封建社会的官绅民关系概况
    2.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官绅民关系概况
    2.3 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干群关系回顾
    2.4 改革开放前农村干群关系回顾
第三章 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基本特征
    3.1 干群矛盾的演变
    3.2 干群矛盾的历史分期
        3.2.1 干群矛盾的历史分期法
        3.2.2 本文采用的历史分期法及依据
    3.3 干群矛盾的表现
        3.3.1 村民与乡村组织关系紧张
        3.3.2 局部地区干群矛盾日趋激化
        3.3.3 部分农民与干部的关系趋于冷漠
        3.3.4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
    3.4 干群矛盾的特点
        3.4.1 多样性
        3.4.2 复杂性
        3.4.3 日趋紧张性和突发性
        3.4.4 可控制性
    3.5 干群矛盾性质的界定
    3.6 典型案例
第四章 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宏观致因
    4.1 农村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4.1.1 表现
        4.1.2 对干群矛盾的影响
    4.2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4.2.1 表现
        4.2.2 对干群矛盾的影响
    4.3 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
        4.3.1 表现
        4.3.2 对干群矛盾的影响
    4.4 农村社会问题凸现
        4.4.1 表现
        4.4.2 对干群矛盾的影响
第五章 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微观致因
    5.1 干群矛盾主体
        5.1.1 主体的演变
        5.1.2 主体间的矛盾现状
        5.1.3 主体变化及其影响
    5.2 干群矛盾客体
        5.2.1 客体的内涵及特点
        5.2.2 具体客体的变化
        5.2.3 客体变化的影响
    5.3 干群关系协调机制
        5.3.1 协调机制的内涵及种类
        5.3.2 协调机制的演变及运行
        5.3.3 协调机制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化解农村干群矛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6.1 困境
        6.1.1 农村经济发展压力增大
        6.1.2 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6.1.3 执政党建设面临挑战
        6.1.4 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巨大冲击
        6.1.5 社会整合难度加大
    6.2 对策
        6.2.1 以党的建设推动党内民主
        6.2.2 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6.2.3 以人民民主带动政府改革
        6.2.4 以政府改革来实现国家制度建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及声明
附 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10)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理论思考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行文线索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融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相关理论考察
    第一节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发展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
    第四节 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评说
第三章 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生成机理分析
    第一节 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理论分析
    第二节 金融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第三节 产业发展以金融结构完善为依赖
    第四节 产业发展和金融结构调整相关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约束分析
    第三节 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金融需求分析
第五章 中国城市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国城市产业相关的金融结构调整:供给视角
    第三节 中国城市产业相关的金融结构调整:需求视角
    第四节 中国城市的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中国城乡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关性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二元产业与二元金融形成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中国城乡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比较
    第三节 中国城乡金融结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国城乡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检验
第七章 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相关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发展背景国际比较
    第二节 金融结构与产业相关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八章 中国产业适应性金融结构调整及其创新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其路径
    第二节 适应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金融结构再造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机制的创新与资本市场结构的再造
    第四节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再造
    第五节 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小金融机构的结构再造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产业结构失调及其体制根源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D]. 王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2]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D]. 刘珊.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3]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 ——关于次贷危机的经济学解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刘兴赛. 南开大学, 2010(08)
  • [4]建国60年来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下)[J]. 黄范章. 金融发展评论, 2010(02)
  • [5]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D]. 金沙. 兰州大学, 2009(11)
  •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 张正瑞.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1)
  • [7]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 马斌. 暨南大学, 2006(06)
  • [8]广东省的就业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D]. 张杰. 华南师范大学, 2005(07)
  • [9]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D]. 张富良. 清华大学, 2004(03)
  • [10]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D]. 郑秀峰.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产业结构无序及其制度根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