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 教育是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毛锦凰,刘金铭[1](2022)在《西部大开发20年人力资本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基于劳动收入的人力资本测算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89个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与影响因素探究,以期为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本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的作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从时序特征来看,各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人均人力资本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小;从空间特征来看,人均人力资本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非均衡的分异特征,高值区多分布于西南地区与五大城市群城市;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创新水平、政府教育投入、基础教育质量、医疗卫生水平对西南与西北地区的人均人力资本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
郑嘉禹,沈蕾[2](2021)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内在体现,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理解"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要回顾西部大开发2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就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的时代意义;就要与时俱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郑长德[3](2021)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缩小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文章认为,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文章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和共赢的;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高速、持续和包容的增长,虽然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大,供给质量在有效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显着提升,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章认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闫建,黄可歆[4](2021)在《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要解决发展经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等问题,应坚持"三个不变"和"两个变",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结合西部特色不变,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可从实现基于信任的西部地方政府治理协作,最大限度激发西部地方政府善治内生动力,提升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优质化、便捷化、高效化、智慧化供给能力,建立西部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约束机制,以法治平衡和协调西部地方政府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繁荣安全稳固。
黄珍[5](2021)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建森[6](2021)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文中研究说明
杨开忠[7](2021)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系统探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论文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命是让西部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均等获得幸福、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支撑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色发展转型以及保障中国和亚洲生态安全。其次,论文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是重塑西部地理以规避和克服西部低效空间格局,包括塑造紧凑型经济地理、实施新型别具一格竞争战略、采取以流域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解决方案,建设互联网西部和内陆自由港。
袁梅,薛寒[8](2021)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文中研究指明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院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诉求,要求其办学理念与西部生态发展新论断相协调、平台建设与西部开放新思路相匹配、人才储备与西部产业新态势相衔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其突出的政策优势、文化优势与人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宗旨,以构筑西部文化高地为核心己任,以彰显民族院校独特优势为行动指向,精准其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路向,以"大保护"为主题形塑"绿色生态"的教育风尚,以"大开放"为宗旨搭建"互联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以"谋创新"为引擎创建"优特并进"的学科体系,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内在动力和持久活力。
杨名宇[9](2021)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政教学方法内容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思政教学需要围绕西部地区区域特色,民族文化差异,产业结构等特点,发挥意识形态导向作用,制定符合国家政策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对此,如何培养学生关心西部发展,进而能够发挥技能优势建设西部,是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文章将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深化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政策融入思政教学各环节进行探讨。
张丽[10](2021)在《西北民族走廊汉藏交融地带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基于天祝县三个村庄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研究了西北民族走廊汉藏交融地带三个村庄自1958年集体公社时期以来,在生计、文化、空间社会关系三个维度上的社会变迁进程,分析影响社会变迁的核心动力要素是如何参与村内各阶段变迁的,其变迁后果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探讨多民族杂居地带村庄的变迁模式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所在。研究以处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界地带的天祝县为调研地,选择县内金强河流域的三个村庄为田野点,运用多点民族志、半结构式访谈、生活史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使用比较社会学的方法,描绘三个有着不同特征社区的变迁图景。起初,半农半牧区村庄中“畜牧暖棚大量兴建”但“畜牧数量快速减少”的反常现象引发笔者关注和思考。与半农半牧区村庄相比,处于上游牧区的村庄通过暖棚建设扩大了畜牧规模,经济快速发展;下游农区村庄通过暖棚种植跨入鲜蔬菜市场,发展了地方经济。从比较中看出,暖棚扶助政策在三个村庄所在区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那么,半农半牧区修建的暖棚为什么被废弃了?在持续调研了解过程中发现,农业与牧业并重的区域,村民家庭生计多样组合,集体时期以来,村民的主要生计经历了“农牧业混合—务工为主—农业为主”的断裂式变迁过程,这与上游牧区在牧业中的持续投入与发展,以及下游农区长期以来持续发展农业的生计形态对比鲜明。研究发现,半农半牧区的农牧业资源比重相当,在市场化环境中,虽然有抵御单一生计风险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得域内的农牧业生产难以实现集中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与附近农牧业资源相对单一的村庄相比,资源的多样性反而使其在发展中相对受限。在文化习俗方面,半农半牧区村庄同时也是汉藏民族杂居的地带,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吸收了藏族文化元素,但是在村民的文化诉求和表达形式中看到,村民将藏族牧民文化与汉族农业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族群的文化形式与精神内核在这里打破重组,形成了汉藏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现象。与藏族牧民习俗文化氛围浓厚的上游牧区,以及长期维系农耕习俗观念的下游农区对比,汉藏交融地带形成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在这里进行着充分地互融互构。从空间社会关系网的变迁看,因为多元的生计、文化要素在走廊共存,村民的社会关系网也呈现出灵活、扩散的特征,在村庄内外关系网的推拉作用下,也预示着村内的关系网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从不同维度比较三个村庄的变迁特征,可以看到国家、市场化、行动者是决定着村庄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类动力因素在村内的作用模式有相对的一致性,国家持续的影响力、市场化程度加深、社会关系的松散化是三个村庄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共享的特征。同时,处于经济、文化交融核心地带的社区,在改革开放之后,尚未能从国家政策、市场引导中找到发展的定位,在当地行动者自发的探索尝试中,从多个方面呈现出多样、交错、不稳定的结构性特征,进而也在发展中彰显出一定的不可持续性。研究发现,政策、市场的发展干预策略,在这个经济、文化、行政、社会关系等多要素交融的区域,相对不易获得预期的结果,较难持续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域内行动者个体虽然作出了很多主动的尝试,但是因为个体力量的分散和决策能力的局限,这一区域的整体发展仍然相对受限。走出村庄个案,在我国西北民族走廊沿线的村庄中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政策、市场环境、文化要素的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共存的走廊景观,然而区域经济发展却呈现出零散化、阶段性的不稳定形态。研究认为,在当前的乡村振兴研究中,应当重点关注多种生计、文化形态交融的民族走廊地带。同时,应当尽早走出刺激短期发展的区域治理模式,而是从区域主体性和特殊性出发,给予这类地区相对灵活的选择和扶持空间,发挥地方混合的资源环境优势,共同探索适合地情的长效发展机制,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二、西部大开发 教育是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 教育是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大开发20年人力资本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相关研究综述 |
2 基于LIHK法的西部城市人力资本存量测算过程 |
2.1 测算方法及指标选取 |
2.2 测算指标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3.1 西部城市人力资本存量的时序特征 |
3.1.1 人力资本绝对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发展速度不平衡 |
3.1.2 人均人力资本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小 |
3.2 西部城市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特征 |
3.2.1 人均人力资本呈现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特征 |
3.2.2 西南地区与城市群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优势明显 |
4 西部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指标说明 |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
5 结论和启示 |
(2)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20年的历史考察与主要成就 |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历史考察 |
1. 第一阶段:2000—2009年 |
2. 第二阶段:2010—2019年 |
(二)西部大开发20年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1.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西北地区人均GDP排名有所下降 |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短 |
3.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镇化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
4.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
5.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效果有限 |
6.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基础薄弱 |
7. 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质量有待提高 |
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时代意义 |
(一)历史意义:深刻总结了西部大开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凸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瞻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
(二)理论意义: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纲领性文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
(三)现实意义:对于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
(四)世界意义: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践理路 |
(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二)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三)持续共建“一带一路” |
(四)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 |
(五)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 |
(3)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发展: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② |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 |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三)共同体意识、认同、凝聚力与经济增长:概要分析 |
1.共同体意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经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
(三)国家政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二、高速、持续与包容的经济增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全国经济增长 |
(二)增长与分配: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增长 |
三、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 |
(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 |
(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三)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
(四)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八省区城乡差距的变化 |
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交通运输 |
(二)基本公共教育 |
(三)医疗卫生 |
五、就业率高,就业能力稳步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六、结论性评论 |
(4)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研究文献回顾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
(三)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
(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 |
(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变”与“不变” |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不变”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变” |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有效治理机制框架 |
(7)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Strategic Miss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
1.1 Raise Living Standards for People in Western Regions |
1.2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Eurasian Continent |
1.3 Supporting Low-Carbon Trans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Eurasia |
1.4 Protecting Ecological Security for China and Asia at Large |
2.Strategic Prioritie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WDS) |
3.Future Path towards Success |
3.1 Developing Compact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rridors |
3.2 Implementing a Unique Competition Strategy |
3.3 Implementing a Solution for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River Basins |
3.4 Building an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
3.5 Development of Inland Free Trade Ports |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命 |
(一)让西部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均等获得幸福 |
(二)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 |
(三)支撑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 |
(四)保障中国和亚洲生态安全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 |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之路 |
(一)以国际经济走廊为区位指向打造紧凑型西部 |
(二)实施新型别具一格竞争战略 |
(三)实施基于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解决方案 |
(四)加速西部地区互联网建设 |
(五)规划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
(8)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院校的新诉求 |
1. 办学理念与西部生态发展新论断相协调 |
2. 平台建设与西部开放新思路相匹配 |
3. 人才储备与西部产业新态势相衔接 |
4. 社会服务与西部人民基本诉求相适应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新定位 |
1. 廓清理念范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 精确服务面向:构筑西部文化高地 |
3. 规划战略构想:发挥民族院校独特优势 |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独特优势 |
1.“红色基因”造就政策优势 |
2.“多元场域”培育文化优势 |
3.“情感留人”塑成人才优势 |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新路向 |
1. 以“大保护”为主题形塑“绿色生态”的教育风尚 |
2. 以“大开放”为宗旨搭建互联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 |
3. 以“谋创新”为引擎创建“优特并进”的学科体系 |
(9)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政教学方法内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思政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
(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区域特点及人才培养需求 |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职业教育思政教学重点难点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思政教学内容方法浅析 |
(一)课程融入爱国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 |
1.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认同 |
2.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爱国情怀 |
3.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 |
(二) 传承家国情怀,践行核心价值观 |
1.颂扬“西迁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
2.拓展思维,用发展眼光看待西部大开发 |
3.积极进行思想疏导,激发创新开拓精神 |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法律意识 |
1.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
2.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
3.坚守底线,敬畏法律 |
三、结语 |
(10)西北民族走廊汉藏交融地带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基于天祝县三个村庄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回顾 |
一、国外交融地带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
二、民族走廊社会变迁研究 |
三、天祝汉藏交融地带的相关研究 |
四、小结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论文架构 |
第五节 田野调查 |
一、田野点介绍 |
二、田野资料收集 |
第二章 农牧业交融社区的生计嬗变及困境 |
第一节 雏形:农牧混合生产模式的成型过程 |
一、早期的人口迁入 |
二、从合作化到公社化 |
三、混合税收下的半农半牧雏形 |
第二节 延续:去集体化过程中的农牧业困境 |
一、牧民的困境与选择 |
二、农民的困境与选择 |
三、新的机遇与尝试 |
第三节 探索:现代化农业的尝试 |
一、外来菜商与本地农民 |
二、从传统农牧业走向现代农业 |
第四节 农—牧业社区生计模式变迁的比较 |
一、牧区A村的“资源型”生计模式 |
二、农区C村的“市场型”生计模式 |
三、生计混合地带的发展特征与挑战 |
第三章 汉藏杂居社区的文化交融及演变 |
第一节 汉藏交融:B村文化的成型 |
一、汉藏文化相聚 |
二、未及重建的再建 |
第二节 民间文化的复归 |
一、仪式的兴起 |
二、生命仪式回归 |
第三节 现代化过程中社区文化的流变 |
一、文化与仪式 |
二、现代生活中的生命仪式 |
第四节 汉—藏族社区文化变迁形态的比较 |
一、藏族A村的文化变迁 |
二、汉族C村的文化变迁 |
三、汉藏杂居社区的文化交融与分离 |
第四章 村落社会交往及关系的演变 |
第一节 流域内汉藏民族之间持续地互动与互融 |
一、淘金市场中三村的互动 |
二、佛事活动中三村的相遇 |
三、现代农业市场中三村的互动 |
第二节 半农半牧区B村的空间社会关系变化 |
一、局限在村内的互助与互动 |
二、延伸到村外的社会关系 |
三、市场化语境下村庄社会关系形态 |
第三节 交融地带空间社会关系变迁的对比 |
一、A村的居住与交往状况 |
二、C村的居住与交往状况 |
三、社会空间与关系演变的分化 |
第五章 交融地带村庄社会变迁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暖棚事件的透视 |
一、从修建到废弃 |
二、B村发展受限的主要致因 |
第二节 村庄社会变迁动力与发展路径的比较 |
一、三个时期村庄变迁的动力因素 |
二、半农半牧区的社会变迁模式 |
三、农业与牧业村庄的社会变迁模式 |
第三节 村庄社会变迁中的连续与断裂 |
一、社会变迁与交融地带的一体化 |
二、交融地带的不对称发展 |
三、受益与受限:交融的社会效应再讨论 |
第六章 民族走廊的多元与交融 |
第一节 民族走廊的主体多元特性探讨 |
一、交融地带的客观性 |
二、交融地带的延续性 |
三、民族识别与交融地带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民族走廊的交融特性与延续 |
一、区域的调和与适应 |
二、交融维持的动力要素 |
三、交融地带的流动性 |
第三节 民族走廊交融地带的反思 |
一、民族走廊与地图上的贫困带 |
二、交融地带存在的表征与建构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交融地带村庄的多元特性 |
第二节 交融地带在社会变迁中的选择 |
第三节 交融地带主体性的关注 |
第四节 交融地带研究的政策应用 |
第五节 研究的价值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问卷大纲 |
附录二:村庄被访者信息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西部大开发 教育是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大开发20年人力资本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毛锦凰,刘金铭. 工业技术经济, 2022(01)
- [2]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J]. 郑嘉禹,沈蕾.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J]. 郑长德. 民族学刊, 2021(07)
- [4]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J]. 闫建,黄可歆. 行政与法, 2021(07)
- [5]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 黄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D]. 王建森.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7]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J]. 杨开忠. China Economist, 2021(03)
- [8]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J]. 袁梅,薛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5)
- [9]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政教学方法内容初探[J]. 杨名宇.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04)
- [10]西北民族走廊汉藏交融地带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基于天祝县三个村庄的比较[D]. 张丽. 兰州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