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一、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姗姗[1](2020)在《电针调控T2DM大鼠骨骼肌IRS-1磷酸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义]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内分泌系统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占发病人群的9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胰岛素抵抗作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表现为外周组织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骨骼肌是胰岛素最重要的外周靶器官,是胰岛素介导摄取、利用葡萄糖的重要组织,血循环中80%的葡萄糖均由骨骼肌摄取并代谢,因而对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理研究尤为关键。由于现有降糖药均具有一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针灸则被大量文献证实可有效干预2型糖尿病。因此,本实验旨探究电针降低血糖、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起效机制,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血糖、体重、瘦素、胰岛素、C肽、血脂等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干预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初步验证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控作用,检测电针是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2.探讨电针是否可以调整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酪氨酸磷酸化和丝/苏氨酸磷酸化之间的平衡,促进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传导,上调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transponer4,GLUT4)蛋白表达,达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RS-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观察电针干预后骨骼肌细胞中IRS-1酪氨酸磷酸化与丝氨酸磷酸化水平的调控作用,评价电针对T2DM大鼠骨骼肌IRS-1磷酸化的调控作用。同时,检测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在此基础上,研究对骨骼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终端指标GLUT4进行检测,从而探讨电针干预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7只2月龄SPF级雄性ZL(Zucker Lean)大鼠(fa/+),以及14只同月龄SPF级雄性ZDF(Zucker Diabetic Fatty)大鼠(fa/fa)为实验对象。适应性饲养1周后,全部大鼠进行4周高糖高脂诱导饲料喂养,动物自由饮食水。诱导饲养4周后,以空腹血糖及OGTT2h血糖均>11.1mmol/L为成模标准。将成模后的14只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7只;另将7只ZL大鼠设立为空白组。空白组及模型组不进行干预。电针组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脘下俞,直刺深度4-6mm,连通电针仪(电针一端连接于胃脘下俞,一端连接同侧足三里,形成回路),连续波,频率15Hz,电流输出强度2mA,以大鼠肌肉轻微抖动而无嘶叫为宜,留针25min,每周6次(周一至周六),连续干预4周。于造模前、造模后、干预第4周周末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体重。4周后取血清,以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极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观察血清瘦素、胰岛素、C肽水平。冰浴状态下取大鼠部分骨骼肌组织,以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酪氨酸与丝/苏氨酸磷酸化的水平;观察骨骼肌PI3K及全细胞GLUT4水平。[结果]实验一:干预第4周后,电针组比模型组空腹血糖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可见,电针组、模型组空腹血糖在造模后和干预后均高于造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在造模后和干预后空腹血糖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模型组4周后空腹血糖值较造模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虽然干预后血糖与造模后未有明显变化,但从模型组的血糖变化趋势来看,在造模后的四周内,血糖是持续上升的,显示电针干预对血糖的上升是有抑制作用的。另外,比较干预后与造模后血糖差值可见:电针组与空白组相比空腹血糖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空腹血糖增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显示电针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血糖。电针组比模型组体重增加值低,显示电针可控制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的体重变化。电针组比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有所下降,显示电针可改善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脂代谢情况。电针组比模型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比模型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电针可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血清血脂水平,尤以甘油三酯水平为优。电针组比模型组血清胰岛素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比模型组C肽水平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均值评分显示模型组大于电针组,电针组大于空白组。显示电针可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C肽水平。比较胰岛素抵抗指数可见,电针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电针可缓解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情况。实验二:电针组比模型组IRS-1丝/苏氨酸磷酸化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三组IRS-1酪氨酸895磷酸化位点水平显示,电针组比模型组磷酸化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电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显示电针可提高大鼠骨骼肌IRS-1酪氨酸磷酸化表达,调节IRS-1磷酸化之间的平衡来缓解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电针组比模型组PI3K p85蛋白表达升高,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显示电针可以提高糖尿病大鼠骨骼肌PI3K p85的蛋白表达。电针组与空白组、模型组相比,GLUT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显示电针可提高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蛋白的表达。[结论]电针可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胰岛素、C肽水平,控制大鼠体重、降低瘦素水平,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况,缓解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同时电针可上调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况,究其机制与电针调节IRS-1磷酸化之间的平衡,提高PI3K蛋白表达水平,调控下游PI3K通路活性有关。

廖宗力[2](2019)在《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脂与肝脏脂质影响、肝组织结构变化及血清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2.观察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调脂机制及不同促透剂运用于药饼后施灸的增效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纯种兔40只,随机抽取8只为正常组(A),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动物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高脂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无促透剂组(C)(高脂模型+水作溶剂药饼施灸)、氮酮组(D)(高脂模型+氮酮溶液药饼施灸)和冰片组(E)(高脂模型+冰片溶液药饼施灸)。干预4周后,麻醉采血、处死后取肝组织。采用酶法检测血清及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直接一步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组织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肝组织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采用ELISA检测血清Leptin、HSL、CYP7A1、HMG-CoA还原酶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正常组肝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界限清楚,排列有序,核圆且核仁明显,无脂质变性;模型组肝细胞肿大变圆,胞质疏松淡染,排列紊乱,伴肝细胞轻度水样变性,肝血窦受压变窄,肝脏内含大量脂滴;无促透剂组肝细胞稍肿大,胞质疏松淡染,排列较紊乱,无肝细胞变性,肝血窦基本正常,肝脏内脂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氮酮组和冰片组肝细胞大小形态基本正常,胞质染色正常,排列较有序,无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正常,两组肝脏内脂滴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较无促剂组减少;冰片组肝脏脂滴含量较氮酮组稍减少。2.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血清及肝脏TC、TG、LDL-C显着升高、HDL-C显着降低、肝组织Apo-b显着升高、肝组织ApoA-1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血清及肝组织TC、TG、LDL-C、肝组织Apo-b显着降低、肝组织HDL-C和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氮酮组血清及肝脏TC、TG显着降低、肝组织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冰片组血清及肝组织TC、TG、LDL-C、肝组织Apo-b显着降低、HDL-C和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氮酮组比,冰片组血清TC、TG、LDL-C显着降低、HDL-C显着升高,冰片组肝组织TG、LDL-C、Apo-b显着降低(P<0.05或P<0.01)。3.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兔血清HSL、HMG-CoA还原酶显着升高、CYP7A1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血清HSL及CYP7A1显着升高、HMG-CoA还原酶显着降低(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较,氮酮组和冰片组HSL及CYP7A1显着升高、HMG-CoA还原酶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氮酮组比较,冰片组HSL及CYP7A1的升高幅度更显着(P<0.05或P<0.01),但2组对HMG-CoA还原酶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4.兔血清Leptin ELISA检测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eptin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Leptin显着升高(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较,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氮酮组和冰片组比较Leptin无显着差异。兔肝脏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eptin、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无促透剂组相比,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氮酮组比,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的趋势和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显示P-JAK2和P-STAT3变化趋势与JAK2和STAT3的基本一致。结论:1.隔药饼灸对HLP兔血脂、肝脂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对肝组织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中施灸疗效更优。2.隔药饼灸可能通过影响脂代谢相关酶HSL、CYP7A1、HMG-CoA还原酶表达发挥调脂作用,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调节脂代谢的增效机制可能通过影响以上三个脂代谢酶实现。3.隔药饼灸能激活Leptin介导JAK2/STAT3调脂通路,上调其相关因子表达,且氮酮和冰片运用于药饼后施灸对该通路的激活更显着,这可能是隔药饼灸调脂作用机制及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后施灸调脂增效机制之一。

倪莉,方茂,朱丽丹,葛海峰,徐晓杰,丁红香[3](2019)在《重度脂浊对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钠钾氯的干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重度脂浊对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钠钾氯的干扰。方法:按照NCCLS推荐的EP7-A2和EP9-A2方案,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0份无脂浊住院患者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西门子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强生VITROS 5600干化学分析仪)测定血清钠钾氯;再选取40份不同脂浊指数住院患者血清样本,分别用这2种方法测定血清钠钾氯;分别留取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的血清钠钾氯患者样本设计体外干扰试验。结果:2种方法检测无脂浊血清的钠钾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法测定的脂浊血清钠、钾和氯结果明显高于间接法(P<0.05);体外干扰试验显示,甘油三酯浓度>35.3 mmol/L,脂浊指数>965时,间接法测定的血清钠水平位于113 mmol/L时存在明显负干扰(偏移>-2%);甘油三酯浓度>28.4 mmol/L,脂浊指数>710时,间接法测定的血清钾水平位于5.8 mmol/L时存在明显负干扰(偏移>-3%);甘油三酯浓度>20 mmol/L,脂浊指数>615时,间接法测定的血清氯水平位于79.6 mmol/L时存在明显负干扰(偏移>-2.5%)。结论:脂浊对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钠钾氯均存在负干扰,重度脂浊血清的钠钾氯检测以直接法的检测结果为准,也可以使用高速离心去除脂质后,再采用间接法测定。

徐谦[4](2019)在《瘦素受体Gln223Arg、Pro1019Pro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Pro1019Pro多态性位点(SN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病(HTN)的关系。为T2DM患者合并HTN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经WHO诊断标准诊断的310例T2DM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非HTN组(150例)和HTN组(16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Gln223Arg、Pro1019Pro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了解T2DM合并HTN与Gln223Arg、Pro1019Pro基因型的相关性,并测定Hb A1c、血脂等生化指标,监测血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了T2DM患者HTN的相关要素。结果1两组在BMI、年龄、性别、LDL-C、TC、TG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合并HTN组与NHTN组在吸烟、冠心病、Hb A1c上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2 G1n223Arg在T2DM合并HTN组A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A显着高于NHTN组(AA基因频率28.7%、16.7%,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是50.6%、38.3%,均P<0.05)。3 Pro1019Pro位点上AA、GA和GG基因型在HTN组和NHTN组之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3%、43.8%、40.0%和15.3%、50.7%、34%,等位基因A、G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是40.7%、59.3%和38.1%、61.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1n223Arg基因AA型是T2DM合并HT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 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AA型是T2DM患者合并HTN的易感基因型;2 LEPR基因Pro1019Pro位点与T2DM患者合并HTN无关;图2幅;表9个;参147篇。

王艳梅[5](2018)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阴三阳体质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意义大多数疾病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基因背景使疾病在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等群体间存在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也使不同人群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同时,体质对于病证种类、病性、病位、病程和病变趋势等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从疾病相关基因表型等为切入点,诠释体质与疾病易感性的有关机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西医治疗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为主,但治疗效果差强人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从体质特征、基因多态性角度寻找规律,发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不同体质及证候的易感基因,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证的内涵,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研究目的1.研究ApoE基因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机制。2.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证候特征,对体质与证候、体质与ApoE基因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体质-辨病-辨证施治理论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研究方法共纳入514例研究对象,包括3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5例(DPN组),病程大于10年仍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40例(DM组),同时入选糖代谢正常个体159例作为对照组(NC组)。1.Apo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研究(1)检测所选人群的临床指标,并对其血样进行提取、目的基因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2)对三组人群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3)对DPN组及DM组进行肌电图及血管超声检测,根据是否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分组,比较各组间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比较各组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1)以赵进喜教授的三阴三阳体质理论为基础,采用既往研究成果中的“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对DPN组及NC组进行三阴三阳体质分布情况的调查;(2)根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对DPN组及NC组进行辨证分析统计。(3)对太阴体质、少阴体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证候频率分布进行统计,研究三阴三阳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对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阳明体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ApoE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研究三阴三阳体质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ApoE基因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1)DPN组E4/X基因型(包括基因型E3/E4和E4/E4)频率(28.9%),高于DM组(15.2%)及NC组(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6)。DPN组E4等位基因频率(15.7%)高于DM组(8.9%)及NC组(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9)。(2)DPN组与NC组相比,E4/X基因型携带者比E3/E3基因型具有较高的DPN患病风险(OR=1.821,95%CI 1.092~3.038,P=0.022),E4等位基因携带者比E3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高的DPN患病风险(OR=1.738,95%CI 1.102~2.743,P=0.017)。DPN组与DM组相比,E4/X基因型携带者比E3/E3基因型具有较高的DPN患病风险(OR=2.374,95%CI 1.348~4.181,P=0.003),E4等位基因携带者比E3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高的DPN患病风险(OR=1.906,95%CI1.168~3.110,P=0.010)。(3)DPN组E2/X、E3/E3、E4/X三个基因组间TC、LDL-C、ApoB水平有显着差异。E4/X基因组的TC、LDL-C、ApoB水平均较E2/X基因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三个基因组间TG、HDL-C、ApoB水平有显着差异,E4/X基因组的TG、ApoB水平均较E2/X基因组明显升高,E4/X基因组的HDL-C较E3/E3组及E2/X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bA1c、ApoB、TC、ApoE基因型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DL-C是DPN的保护因素。(5)根据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以上患者进一步分为四组:A组:2型糖尿病组(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33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107例;C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30例;D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动脉硬化组185例。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组(C+D)与糖尿病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A+B)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A组与B组两组间血脂组分比较,B组的TC较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HDL-C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C组与D组两组间血脂成分比较,D组的TC较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的HDL-C较C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B+D)与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A+C)相比,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B+D)的ApoE4基因型频率(25.8%)高于(A+C)的ApoE4基因型频率(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9)各组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比较,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有差异。B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A组,其中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C组,其中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各组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比较,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有差异。B组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A组,其中腓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C组,其中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1)DPN组单一体质共210例,六大类型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太阴体质(61例,29.0%),少阴体质(45例,21.4%),厥阴体质(32例,15.2%),阳明体质(31例,14.8%),太阳体质(27例,12.9%),少阳体质(14例,6.7%)。非糖尿病对照组单一体质共150例,六大类型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太阳体质(66例,44.00%),太阴体质(22例,14.7%),阳明体质(21例,14.0%),少阳体质(14例,9.3%)、厥阴体质(14例,9.3%),少阴体质(13例,8.7%)。对两组按体质类型出现频次进行比较可见太阳体质、少阴体质、太阴体质频次两组有显着性差异。NC组较DPN组太阳体质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太阴体质及少阴较对照组多。(2)太阴体质类型DPN患者中医证候频率按百分比由大到小出现的次序为:痰湿证(68.9%)>血瘀证(59.0%)>阳虚证(57.4%)>气虚证(52.5%)>阴虚证(41.0%)>水湿证(31.1%)>血虚证(19.7%)>湿热证(18.0%)>气滞证(16.4%)、郁热证(16.4%)、湿浊证(16.4%)>痰热证(11.5%)。两组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证(B=0.086,OR=2.364)、阳虚证(B=0.980,OR=2.665)、水湿证(B=0.715,OR=2.044)与太阴体质呈正相关。(3)少阴体质类型DPN患者中医证候频率按百分比由大到小出现的次序为:血瘀证(66.7%)>气虚证(64.4%)>阳虚证(55.6%)>痰湿证(46.7%)>湿热证(33.3%)、阴虚证(33.3%)>血虚证(26.6%)>水湿证(24.4%)、>湿浊证(22.2%)>郁热证(17.8%)、气滞证(17.8%)>痰热证(15.6%)>饮停证(2.2%)、肝阳证(2.2%)、结热证(2.2%),热毒证未见。两组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阳虚证(B=0.783,OR=2.187)与少阴体质呈正相关。(4)进一步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对高发体质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进行研究。DPN组与NC组相比,太阴体质E4/X基因型发病风险是E3/E3基因型的2.874倍,太阴体质E4/X基因型发病风险是E2/X基因型的3.017倍。DPN组与NC组相比,E4等位基因发病风险是E3等位基因的2.313倍,E4等位基因发病风险是E2等位基因的3.194倍。研究结论(1)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PN变有关。E4/E4、E3/E4基因型为DPN的易感基因型,E4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于发生DPN。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糖脂代谢及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程度,加速DPN的发生。(2)太阴体质及少阴体质为DPN的易感体质,太阴体质的DPN人群易出现痰湿证、阳虚证及水湿证证候。少阴体质的DPN人群易出现阳虚证候。ApoE位点的突变,E4等位基因及E4/X基因型使太阴体质人群DPN的发病风险增高。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是本研究的技术关键,中医体质辨识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探讨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玉崧成[6](2018)在《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拷贝数及甲基化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文中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兼有之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CYP2R1、CYP27B1、CYP24A1、GC和VDR基因是维生素D代谢、转运和发挥功能的关键基因,它们的异常表达将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发挥,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鉴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拷贝数变异(CNV)、DNA甲基化等遗传及表观遗传学变异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研究维生素D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的SNP、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水平与维生素D缺乏、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对深入了解2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维生素D相关的分子机制,制定维生素D缺乏症和2型糖尿病的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维生素D代谢通路中CYP2R1、CYP27B1、CYP24A1、GC和VDR基因的SNP、基因拷贝数、DNA甲基化水平在2型糖尿病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探讨它们和维生素D缺乏、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并应用家系设计的分析方法对CYP2R1、CYP27B1、CYP24A1、GC和VDR基因的SNP、基因拷贝数、DNA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进行验证。方法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和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乡两地进行的慢性病横断面调查中,选出27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并按同村庄、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3岁、同烟酒暴露及无血缘关系的原则,选出272例对照人群进行1:1匹配。同时,选择其中232例2型糖尿病先证者及其父母、同胞兄弟姐妹共618人进行家系分析。通过使用Taqman荧光探针对SNP进行基因分型,Taqman荧光探针相对定量PCR法测定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情况,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测定DNA甲基化水平,进而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FBAT和PBAT等统计方法对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的SNP、拷贝数变异、甲基化水平和2型糖尿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蔬菜摄入不足、重度体力活动减少、静息时间增长及高BMI均是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2.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与2型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1)SNP位点和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关联性结果显示,CYP2R1基因rs12794714、rs10766197位点与对照组人群的维生素D缺乏程度存在显着的关联性(P<0.05)。(2)SNP位点和胰岛素水平的关联性结果显示,CYP27B1基因的rs10877012、rs4646536位点与对照组人群的胰岛素水平具有显着的关联性(P<0.05)。(3)SNP位点和HOMA-IR指数的关联性结果显示,CYP2R1基因rs10766197位点、VDR基因rs739837位点与对照组人群的HOMA-IR指数具有显着的关联性(P<0.05)。(4)单因素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CYP2R1基因rs12794714、rs10766197位点,CYP24A1基因rs2248359、rs6068816位点,VDR基因rs7975232、rs2189480位点和2型糖尿病具有显着的关联性。rs12794714位点的AG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GG基因型提高1.699倍(Adjusted OR,1.732,95%CI 1.148-2.613,P=0.009);rs10766197位点的AG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GG基因型提高1.565倍(Adjusted OR,1.552,95%CI 1.027-2.344,P=0.037);rs2248359位点的TT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CC基因型提高1.916倍(Adjusted OR,2.261,95%CI 1.167-4.382,P=0.016);rs6068816位点的TT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CC基因型下降为0.497倍(Adjusted OR 0.480,95%CI 0.258-0.892,P=0.020);rs7975232位点的TT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GG基因型提高1.426倍,(Adjusted OR 1.489,95%CI 1.025-2.165,P=0.037);与CC基因型相比,rs2189480位点的CA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2.239倍(Adjusted OR 2.207,95%CI 1.207-4.035,P=0.010),AA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2.336倍(Adjusted OR 2.598,95%CI 1.386-4.870,P=0.003)。(5)多因素因素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CYP2R1基因rs12794714位点、CYP24A1基因rs6068816位点、VDR基因rs2189480位点和2型糖尿病存在显着的关联性。rs12794714位点的AG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GG基因型提高1.78倍(Adjusted OR,1.833,95%CI 1.197-2.806,P=0.005);与CC基因型相比,rs2189480位点的CA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2.208倍(Adjusted OR 2.189,95%CI 1.175-4.077,P=0.014),AA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2.302倍(Adjusted OR 2.599,95%CI 1.356-4.982,P=0.004);rs6068816位点的TT基因型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CC基因型下降为0.481倍(Adjusted OR 0.477,95%CI0.252-0.904,P=0.023),是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6)简单加和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统计结果显示,与低风险分值1st组相比,高风险分值2nd、3rd和4th组均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分别为1.644(95%CI 1.046-2.584),2.418(95%CI1.455-4.020)和2.305(95%CI 1.312-4.051)。加权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与低风险分值1st组相比,高风险分值3rd和4th组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分别为2.10(95%CI 1.156-3.493)和2.951(95%CI 1.749-4.987)。3.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CYP2R1、CYP27B1、CYP24A1、GC和VDR基因的拷贝数和维生素D缺乏程度、HOMA-IR指数、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YP2R1基因拷贝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程度可能存在关联性(P=0.053);CYP24A1基因拷贝数与病例组的胰岛素水平、HOMA-IR指数呈显着正相关(P<0.001);CYP27B1基因拷贝数与2型糖尿病存在显着的关联性,与低拷贝数1st组相比,高拷贝数2nd、3rd组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P<0.05),OR值分别为1.635(95%CI 1.005-2.661)和1.961(95%CI 1.180-3.262),其中3rd组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2.008,95%CI 1.176-3.427,P=0.011)。4.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DNA甲基化水平和维生素D缺乏程度、HOMA-IR指数、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YP2R1、CYP27B1、CYP24A1、GC和VDR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和维生素D缺乏程度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没有显着的关联性(P>0.05);VDR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和病例组HOMA-IR指数呈显着的负相关(r=-0.119,P=0.05);GC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升高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 1.179,95%CI0.999-1.391,P=0.052),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具有统计学意义(Adjusted OR 1.222,95%CI 1.025-1.458,P=0.026)。5.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拷贝数变异、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家系设计研究(1)SNP与2型糖尿病的FBAT分析结果显示,CYP24A1基因的rs2248359和rs4809957位点,在加和模型、显性模型及隐性模型中均与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性(P<0.05)。其中,rs2248359位点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家系分析中得到验证。此外,rs2248359位点在2型糖尿病家系中存在基因型不亲和性,当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CC和CT时,子代为CT基因型的几率增加了6.245倍(95%CI1.868-20.883)。(2)基因拷贝数、DNA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PBAT分析结果显示,CYP2R1、CYP27B1、CYP24A1、GC和VDR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均不存在显着的关联性(P>0.05),而且在先证者和父亲、母亲之间也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CYP2R1基因与维生素D缺乏程度、HOMA-IR指数、2型糖尿病具有显着的关联性,提示CYP2R1基因对体内维生素D水平、胰岛素敏感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2.CYP27B1基因与胰岛素水平、2型糖尿病具有显着的关联性,提示CYP27B1基因对胰岛素分泌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3.CYP24A1基因与胰岛素水平、HOMA-IR指数、2型糖尿病具有显着的关联性,提示CYP24A1基因可能与维生素D活性、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的调控密切相关,从而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4.GC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提示GC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维生素D生物活性的调控,从而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5.VDR基因与2型糖尿病具有显着的关联性,提示维生素D的活性调控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6.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的累积突变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因此,本研究结果为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为制订和完善2型糖尿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撑。

陈茜[7](2018)在《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采集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等基本信息,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瘦素、糖代谢等临床指标,以及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进而探讨脂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瘦素水平、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是否与糖尿病人群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相关,进而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非酒精性脂肪肝将研究对象分为2型糖尿病未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120例作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114例作为病例组。记录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糖尿病病程,计算BMI,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瘦素水平,采用PCR-RFLP检验研究对象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运用Hardy-Weinberg(H-W)平衡定律检验研究对象的群体代表性。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两组间性别构成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年龄、HDL-C、LDL-C、TC经t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BMI、病程、HbA1c、HOMA-IR、瘦素、TG经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病例组BMI、病程、HbA1c、HOMA-IR、瘦素、TG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AA AG GG基因频率分别为31.7%、53.3%、15.0%。病例组AA AG GG基因频率分别为18.4%、33.33%、48.2%,其中病例组GG基因频率大于对照组,两组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145,P<0.01)。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59.7%)高于对照组(4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63,P<0.01)。携带G等位基因的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性是携带A等位基因患者的2.590倍,携带AG、GG基因型的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性分别是AA基因型患者的1.074、5.529倍。5将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不平衡因素干扰后瘦素受体Gln223Arg位点GG基因型仍然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中携带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GG基因型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12.439(95%CI:3.837-40.326)倍,提示突变GG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表中还可看出BMI、HbA1c、Leptin、糖尿病病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大于未合并NAFLD患者。2 2型糖尿人群患NAFLD与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GG基因型有关,GG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人群患NAFLD的易感基因型。

凌伟[8](2016)在《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胃癌易感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世界范围内,胃癌是死亡率排名前五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胃癌是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可能包括:饮食生活习惯、致癌类物质、遗传因素等。遗传因素包括基因调控异常、DNA甲基化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已集中于胃癌的发病机制中。然而,到目前为止,胃癌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先前的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还显示多个生物标志物,也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包括瘦素受体(LEPR)基因。LEPR蛋白属于gp130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首先发现于下丘脑,另外在人类胃粘膜上也有表达。LEPR基因位于染色体1p31,,包括20个外显子,对于调控脂肪和能量代谢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自从发现LEPR存在基因多态性以来,该方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LEPR的突变可能与肥胖和一些临床疾病有关。LEPR多态性可以影响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调控消化系统的功能来影响各种的胃肠激素的分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也包括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已有研究证明瘦素受体基因包含了七种基因多态性,其中Lys109Arg, Gln223Arg和Pro1019Pro基因型可能与胃癌发病风险有关。此外,多个研究表明,吸烟、饮酒、喜食腌制食品及肿瘤家族史等可能会提高许多肿瘤的易感性,包括胃癌。在中国,目前很少有科学家去研究LEPR的变异和胃癌发病风险,以及LEPR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37100和rs1137101)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病的影响。因此,我们开展了本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在武汉地区汉族人群中,LEPR基因rs1137100和rs1137101的变异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是否有关联。同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胃癌发病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目的分析LERP基因rs1137100和rs1137101位点的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同时探索环境因素与瘦素受体rs1137100和rs1137101位点的多态性交互作用在胃癌发病中的内在关联。方法随机选取89个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97个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瘦素受体基因rs1137100及rs1137101的变异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来检测。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依据交叉分析来评估。更为重要的是,以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来区分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比值比(0Rs)及95%置信区间也一并运用来评估胃癌的发病风险。结果通过分析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着更高的体质指数(BMI)及瘦素水平(P<0.05)。rs1137100位点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可以极大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P=0.036, OR=0.259, 95%CI=0.068-0.987; P=0.008, OR=0.493,95%CI=0.291-0.833)。rs1137101的AA和GA基因型对胃癌发生的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位点rsl137101的A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胃癌的发病几率(P=0.006, OR=0.446,95%CI=0.248-0.802)。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位点rs1137100的基因型是GG和GA,而且受检者同时吸烟、喜食腌制食品及有肿瘤家族史,那么会进一步增加患胃癌的风险。rs1137101位点的基因型如果是GG和GA,与上述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生也有类似结果。结论LEPR基因rs1137100和rs1137101的A等位基因都可能会降低胃癌发病风险。LEPR基因rs1137100及rs1137101的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会增加罹患胃癌风险。

吴秀娟[9](2013)在《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 Lp)、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 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寻找与早发冠心病发病相关的风险基因,为早发冠心病的预防、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供一种新的遗传学标志。方法入选2010年09月至2012年03月因胸闷、胸痛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0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早发冠心病组(200例),对照组(100例)。调查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统计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LEPR基因中第6外显子Gln223Ar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1.早发冠心病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早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和早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呈独立负相关(P<0.05)。3.瘦素受体基因GIn223Arg基因型AA型、GA型、GG型在早发冠心病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4.0%、45.0%、21.0%,在对照组分别为18.0%、38.0%、44.0%;A、G等位基因在早发冠心病组分布频率分别为56.5%、43.5%,在对照组分别为37.0%、63.0%,早发冠心病组AA基因型、G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在早发冠心病组和对照组,AA、GA基因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早发冠心病的风险是GG纯合基因型的2.518倍(OR=2.518,CI=0.964~6.579)。结论1.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高瘦素血症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平均荧光强度与血清瘦素浓度呈独立负相关,高瘦素血症可能通过促进血小板活化影响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3.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型AA, GA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GG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提示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影响血清瘦素水平。4.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易感性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早发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高春艳,刘运秋[10](2010)在《瘦素及其受体基因与肥胖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调控T2DM大鼠骨骼肌IRS-1磷酸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探究
        1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
        2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RS-1信号通路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
        1 IRS-1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关系
        2 针刺可通过调节IRS-1-PI3K-Akt-GLUT4改善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刺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1 针刺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 针刺干预2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3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电针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血糖、血脂含量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实验二 电针对骨骼肌IRS-1磷酸化及其下游通路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实验设计依据
    2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3 IRS-1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4 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的综合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物一般情况
        2.2 模型评价指标
        2.3 干预后各组兔血脂比较
        2.4 干预后各组兔肝脏脂质比较
        2.5 干预后各组兔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
    3 讨论
        3.1 动物选择与模型制备
        3.2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疗效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HSL的比较
        2.2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HMG-CoA还原酶的比较
        2.3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CYP7A1的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脂代谢相关酶的疗效评价
        3.2 脂代谢调节与相关酶
    4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Leptin/ 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Leptin的比较
        2.2 PCR检测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2.3 干预后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WB检测
        2.4 干预后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免疫组化检测
    3 讨论
        3.1 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调脂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1.1 病名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2.1 HLP诊断标准
        2.2 HLP病因及致病机制
        2.3 HLP西医治疗
    3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背景
        3.1 经皮给药系统的概述
        3.2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3.3 经皮给药的优势与局限
    4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
        4.1 促透剂的概述
        4.2 氮酮选择的依据
        4.3 冰片选择的依据
    5 隔药饼灸的作用
        5.1 艾灸的作用
        5.2 穴位的作用
        5.3 药饼中药物的作用
    6 隔药饼灸调脂机制及不同促透剂作用下的增效机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与脂代谢研究进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情况

(3)重度脂浊对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钠钾氯的干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1.2.2 2种方法检测血清样本:
        1.2.3 体外干扰试验: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方法重复性
    2.2 2种方法测定钠钾氯结果比较
    2.3 脂浊对间接法检测血清钠的干扰
    2.4 脂浊对间接法检测血清钾的干扰
    2.5 脂浊对间接法检测血清氯的干扰
    2.6 偏倚分析
3 讨论

(4)瘦素受体Gln223Arg、Pro1019Pro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选择
        1.1.2 资料收集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和实验检查结果比较
        1.2.2 LEPR基因Gln223Arg、Pro1019Pro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1.2.3 LEPR基因Gln223Arg、Pro1019Pro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H关系分析
        1.2.4 影响LEPR基因Gln223Arg、Pro1019Pro多态性与DH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性别、年龄与T2DM合并HTN
        1.3.2 BMI与 T2DM合并HTN
        1.3.3 HbA1c与 T2DM合并HTN
        1.3.4 血脂与T2DM合并HTN
        1.3.5 吸烟与T2DM合并HTN
        1.3.6 CHD与 T2DM合并HTN
        1.3.7 LEP与 T2DM合并HTN
        1.3.8 LEPR基因与T2DM合并HTN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T2DM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及瘦素受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1 DM、HTN流行病学
    2.2 DH发病机制
    2.3 DH影响因素
        2.3.1 DH与年龄、性别、病程
        2.3.2 DH与BMI
        2.3.3 DH与吸烟
        2.3.4 DH与血脂
        2.3.5 DH与糖代谢紊乱
        2.3.6 DH与冠心病
    2.4 DH与LEP、LEPR
        2.4.1 LEP与LEPR
        2.4.2 LEPR与DH
        2.4.3 LEPR与冠心病
        2.4.4 LEPR与BMI
        2.4.5 LEPR与瘦素抵抗
        2.4.6 LEPR与Hb A1c
        2.4.7 LEPR与IR
        2.4.8 LEPR与血脂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2 型糖尿病患者调查表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C 诊断标准
附录D 实验试剂、仪器及步骤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阴三阳体质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与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性概述
        1 体质的分类方法
        2 体质的影响因素
        3 体质与证的关系
        4 体质与临床
        5 体质的应用
    综述二 Apo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 ApoE基因结构
        2 ApoE基因多态性
        3 ApoE的蛋白结构
        4 ApoE的生理功能
        5 ApoE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
        6 Apo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
        7 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医体质、证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Apo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存在的不足
    研究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Apo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拷贝数及甲基化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糖尿病现状
    1.2 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1.3 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
    1.4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
    1.5 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与2型糖尿病
    1.6 病例对照和家系设计研究
    1.7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与2型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研究对象
        2.1.3 外周血DNA的制备
        2.1.4 SNP的选择及基因分型
        2.1.5 统计分析
        2.1.6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2 SNP的基因分型结果
        2.2.3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与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性
        2.2.4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
        2.2.5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2.2.6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的遗传风险评分
        2.2.7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的交互作用
    2.3 讨论
        2.3.1 2型糖尿病的性别失衡
        2.3.2 肥胖与2型糖尿病
        2.3.3 行为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
        2.3.4 对照人群的Hardy-Weinberg平衡
        2.3.5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的SNP与维生素D缺乏
        2.3.6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的SNP与胰岛素抵抗
        2.3.7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的SNP与2型糖尿病
    2.4 小结
第三章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病例对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研究对象
        3.1.3 拷贝数变异的测定
        3.1.4 统计分析
        3.1.5 质量控制
    3.2 结果
        3.2.1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的基本特征
        3.2.2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5(OH)D3水平的关系
        3.2.3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3.2.4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3.3 讨论
        3.3.1 CYP2R1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25(OH)D水平
        3.3.2 CYP24A1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3.3.3 CYP27B1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
        3.3.4 Taqman探针法测定基因拷贝数的优势及不足
    3.4 小结
第四章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病例对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研究对象
        4.1.3 甲基化水平的测定
        4.1.4 统计分析
        4.1.5 质量控制
    4.2 结果
        4.2.1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基本特征
        4.2.2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与25(OH)D3水平的关系
        4.2.3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4.2.4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4.3 讨论
        4.3.1 维生素D代谢基因甲基化水平
        4.3.2 维生素D代谢基因甲基化水平的代表性
        4.3.3 GC基因甲基化水平和2型糖尿病
        4.3.4 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测定DNA甲基化水平的优势与不足
    4.4 小结
第五章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SNP、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家系设计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研究对象
        5.1.3 SNP、基因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水平的测定
        5.1.4 统计分析
        5.1.5 质量控制
    5.2 结果
        5.2.1 2型糖尿病患者家系的基本特征
        5.2.2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5.2.3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5.2.4 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5.3 讨论
        5.3.1 CYP24A1基因SNP在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传递不平衡
        5.3.2 家系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5.4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及其代谢通路基因与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7)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1.1 病例组选择
        1.1.1.2 对照组选取
        1.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1.1.3 实验室仪器与试剂
        1.1.4 实验室标本采集
        1.1.5 瘦素浓度测定
        1.1.6 研究对象DNA提取以及纯度检测
        1.1.7 基因型分析
        1.1.8 统计分析
        1.1.9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1.2.2 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检验..
        1.2.3 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情况
        1.2.4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性别、年龄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2 病程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3 BMI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4 HbA1c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5 HOMA-IR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6 脂代谢指标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7 瘦素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3.8 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与T2DM患者合并NAFLD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T2DM患者合并NAFLD研究进展
    2.1 T2DM合并NAFLD的研究背景
        2.1.1 T2DM与NAFLD
        2.1.2 T2DM合并NAFLD可能的发病机制
    2.2 LEP、LEPR以及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
        2.2.1 瘦素
        2.2.2 LEPR及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
        2.2.3 瘦素的应用前景
    2.3 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影响T2DM合并NAFLD发生的可能机制
        2.3.1 瘦素抵抗和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
        2.3.2 胰岛素抵抗和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
        2.3.3 脂质代谢紊乱和LEP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
    2.4 其他因素与T2DM合并NAFLD的相关性研究
    2.5 T2DM合并NAFLD的预防与治疗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2型糖尿病调查表
附录B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胃癌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LEPR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交互作用与胃癌易感性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2.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1.2.2 生化指标的检测及标本采集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1 主要仪器
        1.3.2 主要试剂材料
    1.4 方法
        1.4.1 血小板膜GPIb测定
        1.4.2 血清瘦素水平的测定
        1.4.3 PCR-RFLP实验步骤
    1.5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瘦素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清瘦素、血小板膜GPI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的比较
    2.3 Pearson相关分析
    2.4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5 PCR扩增和酶切结果
    2.6 两组患者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2.7 两组患者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血清瘦素
    2.8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3.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2 冠心病与血小板膜GPIb
    3.3 瘦素的结构与功能
    3.4 瘦素与冠心病
    3.5 瘦素受体及其基因的多态性
    3.6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冠心病
    3.7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瘦素及其受体基因与肥胖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与分类
2 发病机制

四、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调控T2DM大鼠骨骼肌IRS-1磷酸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宋姗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D]. 廖宗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重度脂浊对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钠钾氯的干扰[J]. 倪莉,方茂,朱丽丹,葛海峰,徐晓杰,丁红香.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11)
  • [4]瘦素受体Gln223Arg、Pro1019Pro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D]. 徐谦.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阴三阳体质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王艳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维生素D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拷贝数及甲基化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D]. 玉崧成. 郑州大学, 2018(12)
  • [7]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D]. 陈茜.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8]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胃癌易感性研究[D]. 凌伟. 武汉大学, 2016(06)
  • [9]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D]. 吴秀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10]瘦素及其受体基因与肥胖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 高春艳,刘运秋.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12)

标签:;  ;  ;  ;  ;  

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