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仪的发展与展望

凝血仪的发展与展望

一、血凝仪的发展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敏,张兴伟,秦军芳,赵永杰,谢钊宏,卢新建,刘麒昊[1](2021)在《基于双磁路磁珠法的血凝仪检测模块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凝仪(即血液凝固分析仪)是一个对凝血反应中一系列与血栓和止血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检测,从而为医疗诊断和治疗分析提供准确检测结果的产品。该团队在研究、总结了传统的血凝检测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磁路磁珠法的血凝检测方法,并设计开发了使用此方法的血凝检测模块。在适当磁场强度条件下,通过检测血浆凝固时磁珠的运动变化来确定血浆的凝固时间。在调节出最适合的磁场强度之后,通过对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测试,初步验证了血凝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血凝检测模块的潜在价值。

张夏林[2](2020)在《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目前除输注相应凝血因子进行替代治疗外,尚无成熟的治愈手段可用于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编码相应凝血因子的基因发生变异,导致凝血因子出现数量或功能的缺陷。常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包括血友病A、血友病B和血管性血友病,罕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包括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凝血因子II缺乏症、凝血因子V缺乏症、凝血因子VII缺乏症、凝血因子X缺乏症、凝血因子XI缺乏症及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等。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断方面,对于出血倾向严重且有明确家族史患者,常规凝血检测结合凝血因子测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但在表型较轻且无家族史者,常规检测明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分子诊断在区分表型、提供遗传学诊断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并可为临床出血患者的管理提供依据。本课题针对本地区凝血因子X(Factor X,FX)缺乏症和血友病A(hemophilia A,HA)、血友病B(hemophilia B,HB)进行分子诊断,以确认疾病表型,明确遗传学信息,并补充基因变异信息。探索新发现基因变异的致病机制,丰富和补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变异谱和疾病谱。方法:1、遗传性FX缺乏症、HB和HA的表型诊断对于1例遗传性FX缺乏症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诊断,使用一期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X活性(Factor X activity,FX:C)和血浆中FX抗原(Factor X antigen,FX:Ag)含量。在针对HB32例患者及5个家庭的家系成员方面,使用一期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IX活性(FactorⅨactivity,FIX:C)和FIX抗原(FactorⅨantigen,FIX:Ag)。使用Bethesda方法检测FIX抑制物。对53例HA患者进行FVIII活性(Factor VIII activity,FVIII:C)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VWF antigen,VWF:Ag)含量测定。使用Bethesda方法检测FVIII抑制物。2、遗传性FX缺乏症、HB和HA的分子诊断遗传性FX缺乏症和HB的分子诊断使用PCR结合Sanger测序分析检测FX基因(F10)、FIX基因(F9)序列变异。测序结果经与数据库比对,除外SNP,确认F10和F9的序列变异。对于HA的分子诊断,首先使用LD-PCR和双管多重PCR检测内含子22倒位和内含子1倒位,对双倒位阴性者使用二代测序分析FVIII基因(F8)编码区序列变异及凝血因子相关的可能的基因变异。测序结果经基因注释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确认变异位点。3、新发现F10变异的致病机制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野生型FX基因载体和突变型FX基因载体,转染293T细胞,分析遗传性FX缺乏症变异对于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异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HB和HA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机制,剪接点变异通过剪接点变异在线预测工具Human Splice Finder version3.1(HSF,http://www.umd.be/HSF/)预测,以分析变异对于FIX的影响;使用SIFT和PolyPhen-2分析错义突变对FIX蛋白和FVIII蛋白结构及功能的破坏程度。使用i-Tasser软件对FIX蛋白结构同源建模,并使用PyMol对建模后的分子进行作图。使用Swiss-model软件和Swiss-Pdb Viewer工具对变异后FVIII蛋白进行同源建模并对建模后的分子进行展示作图。结果:1、凝血检测显示遗传性FX缺乏症先证者及其同样有出血症状的姐姐凝血时间显着延长,FX:C分别为3.2%和2.2%,FX:Ag分别为23%和11%。其父母的FX:C及FX:Ag水平约为有正常范围的50%,另一无出血症状的姐姐凝血指标均正常。根据表型诊断结果,先证者表型属于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型。分子诊断结果表明先证者及有出血症状的姐姐携带有F10 p.Ser362Asn(c.1085G>A)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此位点的杂合携带者,另一无出血症状的姐姐未携带基因变异。体外功能验证实验表明FX:C在突变型细胞培养基中显着下降,FX:Ag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患者表型一致。荧光定量PCR显示,此错义突变并未影响RNA的转录。生物信息学分析中,蛋白结构模拟提示变异位点与FX催化三联体(His276,Asp322和Ser419)空间位置较接近,可能影响FX蛋白与底物的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的结合能大于野生型蛋白与底物的结合能,说明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结合稳定性弱于野生型蛋白。进一步分析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类似物小分子的构象差异发现,此变异显着改变了关键催化残基His276(His42)的侧链构象。2、在32例HB患者中共检出23种变异,其中18种为F9变异数据库中已收录的变异,5种为本研究新发现的F9变异。新发现F9变异包括c.277+5 G>T,c.723+1G>A,c.839-6c.839-5 ins,c.553557 del CAAAC(p.Gln185Phefs*1)和and c.1215T>G(p.Asp405Glu)。剪接点变异c.277+5 G>T和c.723+1G>A主要是破坏了正常剪接位点的识别;大片段插入c.839-6c.839-5 ins因位于剪接点附近,破坏正确的剪接位点并形成多个异常的剪接点;小片段缺失p.Gln185Phefs*1主要是由于移码效应生成了截短的无功能的FIX蛋白;错义突变p.Asp405Glu位于F9催化区,对FIX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在53例HA样本中,共检出F8变异49例。其中内含子22倒位31例,内含子1倒位3例,其它变异类型15例,包括错义突变9例,移码突变4例(缺失2例,插入1例,单碱基复制1例),无义突变2例。除了单碱基G复制变异(p.Ile1213Asnfs*28)为课题组前期报道的本地区热点突变,其余变异均为本地区首次发现。错义突变p.Cys172Ser,p.Tyr404Ser,p.Asp1903Gly,p.Ser2284Asn及缺失p.Leu2249fs*9和插入p.Pro2319fs*97为新发现的F8变异。F8变异中,错义突变p.Cys172Ser是由于Cys172处于A1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二硫键结构中,被其他氨基酸取代后会丢失原先的蛋白结构,导致重型HA;错义突变p.Asp1903Gly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VIII蛋白的A3结构域的正确构象,进而影响了FVIII与VWF的结合,从而导致FVIII蛋白功能障碍,活性降低。错义突变p.Ser2284Asn对FVIII蛋白的影响是变异后Asn2284周围氢键增多,极性增强,蛋白结构的稳定性降低。错义突变p.Tyr404Ser的蛋白结构提示Ser取代Tyr后,氨基酸残基的构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氢键减少,疏水性增强。移码突变p.Leu2249fs*9是由于在25号外显子中存在一个单碱基G缺失,导致氨基酸移码,提前终止,丢失了整个26号外显子编码的功能域。小插入突变p.Pro2319fs*97则是由于移码效应,使FVIII蛋白的翻译过程没有正常终止,使FVIII蛋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结论:1、位于F10催化区的错义突变p.Ser362Asn是一个国内外首次报道的基因变异,通过细胞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明确了此变异的致病机制为通过改变关键催化残基His276的侧链构象,影响了FX蛋白与底物结合,进而破坏了FX蛋白的正常活化。2、本地区的F9变异呈一定的异质性。错义突变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主要发生于F9催化区。新发现的5种F9变异为c.277+5G>T,c.723+1G>A,c.839-6c.839-5ins,p.Gln185Phefs*1和p.Asp405Glu,经蛋白功能分析均为致病变异。3、对本地区F8的变异研究发现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NGS分子诊断的应用充实了HA的变异谱,对后期的个体化遗传咨询及临床诊疗的评估有重要意义。NGS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可进一步分析基因变异对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李明勇[3](2019)在《凝血检测仪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凝血检测是临床上用于止血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各科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是在患者旁边开展使用的检验医学技术。特别是凝血即时检测因无需标本运送和预处理、快速报告,可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已成为研究热点。而现有的凝血检测设备价格高昂、操作复杂且无法同时满足小型化与即时检测的需求,因此实现小型化的即时凝血检测设备是凝血检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兼具无线无源、体积小、成本低、耗能低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磁弹性传感器的检测有小型化、低成本,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基于磁弹性传感器的凝血检测有望成为凝血快速检验的一种新方法。且国内外一些研究团队及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也证实了利用磁弹性传感器进行凝血检测的可行性。本文基于现有的磁弹性传感器硬件检测平台,从凝血检测角度分析功能需求,开发一套完整的小型化即时凝血检测系统配套软件,以实现检测凝血因子和凝血功能双重项目的床旁即时检测。具体而言,以C++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Qt为开发工具,编程实现了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凝血时间曲线展示及凝血检测主要参数的标记等功能,并可针对不同检测生成检测报告单。同时利用SQLite技术完成数据的存储管理。此外,该软件还具备时间校准、中文输入法等附加功能。为验证软件功能和凝血检测性能,先后采用质控品和血液样本开展了初步的实验测试。所获得的凝血时间曲线与凝血理论模型一致,且重复性良好。与现有凝血检测仪诊断参考范围对比,两项凝血功能参数(K、α)和一项凝血因子参数(APTT)的符合性较好,而其余参数(R、PT和TT)则略有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软件各项功能运行正常,能有效检测凝血功能和凝血因子,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信息。

束秋霞[4](2019)在《现场总线技术在临床检验类仪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医疗仪器行业不断开拓创新,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临床检验类仪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社会各界对临床检验类仪器的性能、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器内部的通信显得尤为重要。现场总线以其优越的抗干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现场中,然而应用在临床检验类仪器中实例并不常见。本文以全自动血凝仪为研究对象,应用现场总线通信技术作为仪器内部各模块的通信载体。在经过对现场总线性能对比分析之后,选用CAN总线进行主控节点与各模块之间信息交互。把全自动血凝仪分为进样系统部分、光电检测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三大部分。给出各部分的结构图,直观反映各节点模块之间的关系。给出CAN总线的分布式结构控制系统图,深入到全自动血凝仪的电机、泵、电磁阀等执行模块。严格按照仪器的技术指标,给出各模块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方案和具体实现方案。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电源模块、主控芯片设计、步进电机控制模块、CAN通信电路模块、光电限位模块、抗干扰设计等。软件设计主要包括CAN通信的初始化设置、数据中断处理设置、步进电机控制、自检程序设计等,按照实际需求编写控制程序。以STM32为主控芯片同时也是CAN控制器,以VP230为CAN收发器,各功能模块挂接在总线上,形成CAN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依据全自动血凝仪的功能要求,设计了一套合理的通信指令,使得上位机控制终端与现场各执行模块进行数据通信。实验证明全自动血凝仪的设计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人性化十足。CAN通信的及时性、数据交流的准确性,保证了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结果的可靠性。CAN总线通信布线安装操作简单,无论是前期资金投入还是后期保养维修,都能降低成本。

李云龙[5](2018)在《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医疗企业及经销公司的爆发式增长,医疗市场逐渐饱和且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国家两票制等政策的试点推行,坚定了 KL公司由纯商贸销售模式转型为生产代理混合型企业的信念。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对于KL公司来说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设计开发出血凝仪新产品并迅速进入站稳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规划期间成功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如何进行项目的有效风险管理己成为KL公司更加关注的问题。医疗设备的设计开发过程任务重、周期长、风险因素多,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本文分析了 KL血凝仪设计和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个方面通过理论联合实践的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首先,使用项目风险管理识别技术来识别和分析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然后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来量化和评估血凝仪设计和开发项目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最后,通过多种应对策略进行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以降低项目风险并确保项目成功。讨论了血凝仪设计和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和关键技术。

许根源[6](2017)在《全自动血凝仪的光电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病发症逐年增多,因此与血液相关的医学检测成为近年来临床血液学发展最快的领域,对检测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血液相关的医学诊断检测,成为临床血液学检测的新趋势。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和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针对现阶段国内外全自动血凝检测仪存在的检测系统原理复杂,智能化程度不高,硬件系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国内血凝仪均采用磁珠法的现状,设计一种基于吸光度法的光电检测系统。系统基于朗伯-比耳定律,以透射比浊法作为血凝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不破坏纤维、可捕捉凝固过程的细微变化、精度高等优点,对血液的大部分检测项目都可进行检测。硬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光电检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恒温控制和条码扫描五个模块组成,各模块之间采用CAN总线连接,本设计首次将总线通信应用与医疗仪器领域,配合模块化设计方法可以大大方便后期的系统维护与升级。针对光电检测采集的信号数据存在较多噪声干扰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小波阈值的数字滤波算法,利用硬件平台采集的含噪信号数据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分析,该滤波算法能够有效滤除光电检测信号中的噪声干扰,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进而提升血凝检测结果的精度。本文设计的全自动血凝检测仪的光电检测系统,系统硬件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合小波滤波算法,提高了血凝检测仪的可维护性和检测结果的精度,同时本设计在开发周期、开发成本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

付仁凤[7](2016)在《基于吸光度法的全自动血凝仪中光电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医学对止血与血栓的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止血和血栓的相关指标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检测中对止血与血栓有关的指标的检测项目逐步增多,这对血凝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全自动血凝检测技术的研究不仅符合现代医学检测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模块化方向发展,更是有利于对许多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这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STM32处理器模块化设计的全自动血凝检测仪。在对现有血凝仪的原理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以朗伯比尔定律为检测原理的透射比浊法作为检测方法;针对该方法,对全自动血凝检测仪进行了模块化总体设计,由四大模块组成,分别为主控模块、自动进样模块、光电检测模块、辅助模块。主控模块通过CAN总线方式实现对其他模块的控制与协调;自动进样模块实现待测样品条码信息读取、待测样品的自动进样等功能;辅助模块包括电容式触摸屏、热敏打印机、SRAM、SD卡,完成数据显示、打印、存储等功能;光电检测系统是核心部件,用于检测血凝有关指标;本文对光电检测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光电检测模块包括可发射固定波长的LED光源、硅光电二极管和放大器等;由于光电检测电路中存在着背景杂光和各种电子元件的噪声干扰,而光电信号较为微弱且电路中的放大器不仅放大光电信号也放大了噪声信号,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小波阈值方法的数字滤波算法,并通过实验对所研究的小波阈值数字滤波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滤除噪声干扰。本文设计的全自动血凝检测仪充分利用STM32处理器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等优点,使分析仪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方便、人机交互好等优点。

赵树林,董力,石应康,侯江龙,张太明,王玉庆[8](2014)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自我监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便携式血凝仪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自我监测中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探讨抗凝自我监测及管理在国内的应用前景。方法 416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来院复查期间,应用CoaguChek XS(Roche)便携式血凝仪及中心实验室同时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对检测结果和时间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同期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至医院复查所需费用、时间、监测频率、满意度。结果 CoaguChek XS便携式血凝仪和传统实验室检测的INR测值之间有显着相关性(r=0.953,P<0.05);CoaguChek XS便携式血凝仪的INR测值与传统中心实验室INR测值的差值为-0.033±0.157,证明两组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患者自我监测能节约检测费用与时间(P<0.05)。结论 CoaguChek XS便携式血凝仪的测值准确;抗凝自我监测具有方便、快捷和低创伤等特点,患者满意度更高;能节约患者复查所需时间及经济成本、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在国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肖磊[9](2014)在《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被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作为基础医疗设备的全自动血凝仪成为绝大多数医院为患者进行血液检测的首选设备。血液检测人员除了对血凝仪的检测速度和精度有所要求外,血凝仪显示模块的图形界面人机接口的友好型和易操作性也备受关注。本文是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设计与实现,主要设计了一款针对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控制器,并实现了该控制器中各个智能接口的基本功能。整个系统基于全自动凝血仪项目而提出,智能接口开发完成后,能够满足全自动凝血仪项目中特定的人机交互功能要求,而不必去购买昂贵的工业串口屏,有效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并且通过对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进行简单的系统功能修改与配置,便可满足其它嵌入式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显示需求。本文简单介绍了全自动血凝仪的系统组成,重点阐述了显示模块智能接口的硬件及软件设计与实现,整个显示模块的控制器共定义了四种主要的智能接口:裸屏的显示与触控驱动接口、下载数据文件的USB数据传输接口、基于Nandflash的数据存储接口、与下位机进行串口通信的命令接口。所有的智能接口均以微处理器LPC1788作为硬件核心,以μ C/GUI图形用户界面软件包为软件核心;接口模块通过USB通信与PC机进行数据传输,将PC组态软件生成的图片、图标、字库、触控配置、变量配置等文件下载到嵌入式系统的存储设备Nandflash中;接口模块接收下位机的串口命令后,执行相应的触控配置和变量配置文件指令,完成相关的图形界面操作如图片显示、文本显示、变量显示、曲线绘制、按钮触摸等基本操作。为实现上述功能,全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模块化布局,一共分六章对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第1章是绪论部分;第2章是总体方案设计;第3章和第4章是硬件与软件设计部分;第5章是系统调试部分,实现了显示模块智能接口的部分功能;第6章作为本文的最后部分,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谢群[10](2013)在《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具有了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血液凝固检测仪,简称血凝仪,是医学上用于血栓止血检验的常用仪器。如今,随着止血与血栓的检测技术与手段的日趋先进和自动化,全自动血液凝固检测仪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必不可少的医疗设备之一。然而,目前的血凝仪采用的都是触摸式液晶显示操作屏,因其体积小,操作方便,也能满足医院临床常规化的检测需要。但是随着医院信息化网络化的需求,血凝仪也需要拥有配套的上位机软件系统对其进行管理,将检测信息拓展至医院的信息系统之中。本文设计一种全自动血凝仪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出发,结合武汉艾尔夫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血凝仪的实际需求,并且以检验科基本的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用户的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整体设计目标,并划分各个功能模块,模块主要包括基础信息、预约登记、入库管理、数据备份、系统管理、串口设置、报表设置等。本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处理和保存检测结果,同时可以作为HIS的一个分支,将患者信息和检测的结果上传至HIS数据库,进一步加快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对止血血栓的研究和应用的推广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Visual C++6.0作为开发工具,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针对以上血凝仪检测系统中的各个模块进行开发,实现了一套模块化的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还针对在这套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如VC访问数据库所遇到的问题,查询信息时的焦点移动问题等。在开发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以及关键的技术在设计及具体实现过程中,都有详细的论述。最后,重点论述了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与HIS数据库之间实现数据交换所用到的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对其中涉及到的中间件技术、XML技术做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对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过程做了整体的分析并给出了实现过程。

二、血凝仪的发展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凝仪的发展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双磁路磁珠法的血凝仪检测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凝血检测方法
2 检测模块总体设计
    2.1 磁珠所受流体阻力
    2.2 磁珠所受磁场力
    2.3 电机的选型
3 测试结果分析
    3.1 磁场调试及其规律
    3.2 APTT测试结果
4 总结

(2)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一种新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检查结果
        2.2 基因分析结果
        2.3 FX-Ser362Asn在体外的功能研究结果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友病B分子诊断及新发现F9变异的致病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32例HB患者凝血检测及基因分析结果
        2.2 新发现F9 变异的基因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 新发现F9 变异的致病性评价
    3 讨论
        3.1 本地区F9 变异谱
        3.2 新发现F9 变异
        3.3 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3.4 HB分子诊断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友病A分子诊断及新发现F8变异致病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检测及抑制物检测结果
        2.2 HA内含子倒位检测结果
        2.3 双倒位阴性者NGS分析结果
        2.4 Sanger测序验证NGS分析结果
        2.5 新发现F8 变异的蛋白结构分析结果
        2.6 错义突变的致病性预测
        2.7 新发现F8 变异的致病性预测及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HA变异谱
        3.2 HA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机制探讨
        3.3 HA分子诊断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凝血检测仪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凝血检测仪研究现状
        1.2.1 凝血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1.2.2 凝血检测仪现状
    1.3 磁弹性传感器凝血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与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本文主要内容
2 磁弹性传感器凝血检测原理
    2.1 血液凝固中的粘度变化
    2.2 磁弹性传感器粘度检测原理
3 凝血检测仪软件方案设计
    3.1 凝血检测仪整体方案介绍
    3.2 凝血检测仪的软件需求分析
    3.3 凝血检测仪的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3.4 凝血检测仪的开发环境选择
4 凝血检测仪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设计的总体业务流程
    4.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4.2.1 登录注册模块
        4.2.2 数据采集模块
        4.2.3 数据处理模块
        4.2.4 数据显示模块
        4.2.5 数据存储模块
        4.2.6 检测报告模块
        4.2.7 输入法模块
        4.2.8 软件界面设计
    4.3 软件测试
        4.3.1 软件功能测试
        4.3.2 软件性能测试
5 凝血检测仪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5.2 检测系统基础实验研究
        5.2.1 实验步骤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5.2.3 重复性实验与结果分析
    5.3 凝血检测实验验证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现场总线技术在临床检验类仪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场总线技术介绍
    1.3 临床检验类仪器的发展
        1.3.1 血凝仪发展历史
        1.3.2 血凝仪研究现状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全自动血凝仪总体设计
    2.1 全自动血凝仪通信要求分析
        2.1.1 现场总线对比分析
        2.1.2 可靠性要求
        2.1.3 实时性与确定性要求
    2.2 全自动血凝仪实现方案
        2.2.1 全自动血凝仪系统结构
        2.2.2 全自动血凝仪实现方案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全自动血凝仪硬件设计
    3.1 全自动血凝仪技术指标
    3.2 全自动血凝仪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3 系统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3.1 主控芯片选型及外围电路设计
        3.3.2 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3.3.3 CAN通信电路设计
        3.3.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3.5 光电限位模块设计
        3.3.6 硬件抗干扰设计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CAN通信协议的制定与软件设计
    4.1 CAN通信协议的制定
        4.1.1 标识符分配
        4.1.2 通信报文设置
    4.2 CAN总线节点软件设计
        4.2.1 CAN总线节点初始化配置
        4.2.2 CAN通信数据处理
    4.3 其他部分软件设计
        4.3.1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4.3.2 光电管故障自检程序设计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工具
        5.1.1 USB-CAN通信模块
        5.1.2 CANPro协议分析平台
    5.2 测试阶段
        5.2.1 单元测试
        5.2.2 系统测试
    5.3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创新点
第2章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风险管理概述
        2.2.1 风险管理中的风险类型
        2.2.2 风险管理过程
        2.2.3 风险管理方法
    2.3 文献综述
第3章 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概况与问题
    3.1 KL公司简介
    3.2 项目概况
        3.2.1 血凝仪概况
        3.2.2 组织架构概况
        3.2.3 新项目的设计开发流程
    3.3 KL血凝仪的设计开发面临的问题
        3.3.1 团队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3.3.2 团队的法规风险管理不到位
        3.3.3 团队的临床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第4章 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4.1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识别
        4.1.1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
        4.1.2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4.2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第5章 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估
    5.1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估定义
        5.1.1 风险评估和可接受性标准
        5.1.2 风险评估和可接受性判定
    5.2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定性风险评估
        5.2.1 定性风险评估的方法
        5.2.2 血凝仪项目的定性风险评估
    5.3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定量风险评估
        5.3.1 定量风险评估的方法
        5.3.2 血凝仪项目的定量风险评估
第6章 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应对及监控
    6.1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应对
    6.2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6.2.1 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6.2.2 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6.2.3 市场风险应对策略
    6.3 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的风险监控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全自动血凝仪的光电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血凝仪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血凝仪研究现状
        1.2.2 国内血凝仪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光电检测原理及系统的整体设计
    2.1 全自动血凝仪系统模块构成
    2.2 血凝吸光度法检测原理
        2.2.1 血凝检测常用方法
        2.2.2 朗伯-比尔定律与吸光度法
    2.3 光电检测系统整体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电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控系统
    3.2 单色光电路设计
        3.2.1 光源的选择
        3.2.2 LED驱动电路
    3.3 恒温控制驱动模块
        3.3.1 半导体热电制冷片简介
        3.3.2 半导体制冷片驱动电路
    3.4 光电接收与处理电路
        3.4.1 光电探测器选型
        3.4.2 前级运算放大电路分析
        3.4.3 对数放大电路分析
        3.4.4 光电采集电路设计
    3.5 条形码扫描及空位检测
        3.5.1 空位检测电路
        3.5.2 条码采集电路
    3.6 CAN通信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电检测数据处理算法
    4.1 光电检测电路常见噪声模型
    4.2 常用噪声处理方法
        4.2.1 相关检测法
        4.2.2 同步累积法
    4.3 小波阈值法去噪原理
        4.3.1 小波阈值法去噪的相关介绍
        4.3.2 常用的小波函数
    4.4 小波滤波的设计及阈值选取
        4.4.1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的实验
        4.4.2 小波阈值滤波参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电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光电检测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5.2 光电检测及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3 CAN通信软件实现
    5.4 恒温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5.5 条码扫描及空位检测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电检测系统测试
    6.1 测试系统的建立
    6.2 光电检测系统的整体调试
    6.3 实际系统验证及结论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7)基于吸光度法的全自动血凝仪中光电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血凝仪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血凝仪研究现状
        1.2.2 国内血凝仪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血凝检测原理与方法概述
    2.1 血凝过程及血凝检测四项指标
        2.1.1 血凝过程
        2.1.2 血凝检测四项指标
    2.2 血凝检测常用方法
    2.3 光学吸光度法血凝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吸光度法的全自动血凝仪总体设计
    3.1 主控系统
        3.1.1 主控芯片
        3.1.2 主控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通信
    3.2 自动进样系统
        3.2.1 步进电机
        3.2.2 进样盘以及条形码扫描
        3.2.3 进样臂和定量注射器
        3.2.4 六通阀和蠕动泵
    3.3 光电检测系统
    3.4 辅助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电检测光路选择与设计
    4.1 定波长光源及其驱动
        4.1.1 光源的选择
        4.1.2 LED驱动电路
    4.2 恒温控制模块
        4.2.1 半导体热电制冷片简介
        4.2.2 半导体制冷片驱动原理及电路
        4.2.3 温度传感器
    4.3 光电接收与放大电路
        4.3.1 光电探测器
        4.3.2 前级运算放大器与对数放大器
        4.3.3 电路设计
    4.4 电磁阀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电检测电路数据处理
    5.1 光电检测电路常见噪声
    5.2 几种常见光电检测方法
    5.3 基于小波阈值法的去噪
        5.3.1 小波阈值法去噪的相关介绍
        5.3.2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的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8)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自我监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不同抗凝监测方法的一致性评价
        1.2.2 不同抗凝监测方法的时间、经济成本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监测方法INR测值对比
    2.2 抗凝监测经济成本比较
    2.3 抗凝监测时间成本比较
    2.4 自我监测节约时间带来的成本-效益分析
    2.5 患者满意度
3 讨论

(9)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方案设计
    2.1 全自动血凝仪系统组成
    2.2 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总体设计方案
        2.2.1 显示模块智能接口的系统组成
        2.2.2 显示模块智能接口的模块介绍
第3章 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硬件设计
    3.1 硬件开发平台
        3.1.1 鼎尚 LPC1788 开发板
        3.1.2 LPC1788 控制器芯片
    3.2 TFT 触摸显示器
        3.2.1 TFT 触摸显示特点分析
        3.2.2 LCD 控制器及 TFT 硬件接口
    3.3 USB 通信接口
        3.3.1 USB 特点分析
        3.3.2 LPC1788 USB 控制器
    3.4 NANDFLASH 数据存储器
        3.4.1 NANDFLASH 特点分析
        3.4.2 K9F1G08U0B 芯片介绍
    3.5 SDRAM 数据存储器
        3.5.1 LPC1788 外部存储控制器
        3.5.2 W9825G6DH 芯片介绍
第4章 模块的智能接口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μC/GUI 图形用户软件包
        4.1.1 μC/GUI 软件包组成
        4.1.2 移植μC/GUI 软件包
        4.1.3 μC/GUI 基本功能介绍
        4.1.4 向μC/GUI 移植触摸功能
        4.1.5 向μC/GUI 移植 GBK 字库
    4.2 SDRAM 数据空间分配
    4.3 NANDFLASH 存储器驱动开发
        4.3.1 K9F1G08U0B 基本操作
        4.3.2 K9F1G08U0B 坏块管理
        4.3.3 标准读写驱动函数
    4.4 FAT32 文件系统
        4.4.1 FAT32 文件系统结构
        4.4.2 鼎尚 DS-FAT 文件系统
        4.4.3 本系统的文件目录结构
    4.5 USB 设备传输协议
        4.5.1 USB 传输数据格式
        4.5.2 USB 枚举过程
        4.5.3 USB 的 BOT 协议实现
    4.6 指令与配置文件
        4.6.1 标准指令集
        4.6.2 配置文件执行过程
第5章 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调试
    5.1 建立 PC 串口命令解释器
    5.2 ucGUI 软件包移植调试
    5.3 USB 通信模块功能调试
    5.4 TFT 显示触摸功能实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HI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血凝仪发展慨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开发工具VISUAL C++
        2.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1.2 MFC编程
        2.1.3 消息映射机制
    2.2 数据库设计平台SQL SERVER 2000
    2.3 VISUAL C++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2.4 C/S和B/S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需求分析
        3.2.1 医院需求分析
        3.2.2 患者需求分析
    3.3 开发及运行环境
    3.4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3.5 数据库的设计
    3.6 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3.6.1 系统登录模块的设计
        3.6.2 主窗口的设计
        3.6.3 基础信息模块的设计
        3.6.4 预约登记和入库管理
        3.6.5 数据备份模块的设计
        3.6.6 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
        3.6.7 串口设置模块的设计
        3.6.8 打印和打印预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概况
    4.2 系统部分界面实现
        4.2.1 系统登录界面
        4.2.2 主窗体界面
        4.2.3 串口设置界面
        4.2.4 实现的部分交互界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HIS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
    5.1 异构数据库集成
    5.2 XML技术
    5.3 与HIS间的数据交换技术分析
    5.4 与HIS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实现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血凝仪的发展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磁路磁珠法的血凝仪检测模块设计[J]. 李少敏,张兴伟,秦军芳,赵永杰,谢钊宏,卢新建,刘麒昊.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1(02)
  • [2]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D]. 张夏林.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3]凝血检测仪软件设计与实现[D]. 李明勇. 重庆大学, 2019(01)
  • [4]现场总线技术在临床检验类仪器中的应用研究[D]. 束秋霞.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5]KL公司血凝仪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李云龙. 山东大学, 2018(02)
  • [6]全自动血凝仪的光电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许根源.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2)
  • [7]基于吸光度法的全自动血凝仪中光电检测系统的研究[D]. 付仁凤.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3)
  • [8]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自我监测的临床研究[J]. 赵树林,董力,石应康,侯江龙,张太明,王玉庆.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5)
  • [9]全自动血凝仪显示模块的智能接口设计与实现[D]. 肖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10]全自动血凝仪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群.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凝血仪的发展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