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真通信中的图像信号校正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娇[1](2019)在《基于B/S结构的全软件数字传真通信系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真通信以其实时性强、安全可靠、传真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等特点,仍广泛应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传统的传真机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并逐渐被传真服务器及基于传真服务器的网络传真设备所取代。网络传真方式需要将传真上传至第三方服务器,在一些场合并不适用。国内生产的传真服务器中使用的传真相关技术主要以国外公司垄断的调制解调芯片实现,但是芯片升级每次都需要对其重新设计。国内科研机构主要研究传真上层协议,在传真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开发移植性好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软件传真通信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传真通信系统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全软件实现,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全软件数字传真通信系统,其中传真关键技术均采用可移植性良好的C代码实现,为后续将传真功能移植到芯片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真服务器硬件设备打下基础。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系统架构及平台选择、系统模块划分及各模块功能设计,对系统进行整体方案设计。2.对系统服务器端传真发送模块进行功能设计与实现。将用户上传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对得到的图片数据采用MR信源编码去除数据冗余,通过扰码器、星座编码及成型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信号的调制,使其成为能够在模拟电话线路中传输的信号。通过对传真T.30协议的深入研究,完成传真信令数据的HDLC帧封装并采用直接调频法完成信令信号的调制。根据T.30通信协议结合实际需求设计系统与传真终端通信的流程,最终实现系统传真发送的功能。3.对系统服务器端传真接收模块进行了功能设计与实现。设计系统与传真机通信建立的流程,并实现了在传真通信过程中对信令信号及传真报文信号的获取。完成了信令信号的解析及报文信号的解调与解码,将报文消息信号恢复为与发送方一致的图像文件。对信令解析及报文信号解调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将戈泽尔算法用于信令信号的解调中,并对戈泽尔算法中的窗长及步进值进行改进,进一步减少时钟偏差对解调效果的影响,提高解调结果的准确性。在传真报文信号的解调中,改进了基于Gardener定时误差检测算法的符号同步环路,提高了运算速率的同时克服了有效字长效应带来的误差。在载波同步部分,利用鉴相器加窗的思想,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软件实现的具有鉴频鉴相功能的锁相环,与通用锁相环一起设计载波同步环路。为进一步减小码间干扰,在原算法基础上引入均衡技术,并针对信号星座逆映射及解码提出了一种信号空间逆映射方法。4.搭建基于ASP.net+SQLserver+IIS web服务器的B/S架构传真通信系统,完成网页客户端及数据库设计,将传真的发送与接收功能加载在服务器端,最终实现系统与传真机双向通信,通过网页完成传真的收发。
杨文豪[2](2016)在《基于双核处理器的气象传真接收组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远洋航行变得越来越普遍,海洋气象传真资料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开始应用在日常生活、贸易中。气象传真接收机作为获取气象传真信息的途径之一,成为船舶航行安全必不可少的设备。国内气象传真机,必须搭配相应的客户端设备,这与当今社会追求智能、便携的设计目标格格不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核处理器的气象传真接收组件设计,结合WebServer网络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及气象传真通信技术,通过搭建服务器实现用户利用IE浏览器访问并控制气象传真机组件,获取海洋气象传真图像。根据气象传真的通信过程及工作原理,设计并实现了短波接收电路。将双核处理器分为服务器内核和数据采集和前端控制内核,其中服务器内核运行uC/OSIII操作系统,实现同外部浏览器网络连接、网络报文解析、采样数据软件解调和图像文件的生成;数据采集及前端控制内核通过解析来自服务器内核的命令控制字对短波接收板及ADC模块进行控制,实现气象传真信号的接收。传真机采用定时接收的操作方式进行气象传真图接收,用户在设置气象传真接收参数后无需进行其他操作。传真机自动按照时间设定进行图像接收,并在网页中更新已接收完成图像。论文对气象传真接收组件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基于双核处理器的系统软件方案及网页界面设计并根据系统指标完成了硬件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调试结果。基于双核处理器的气象传真接收组件的实现,解决了当前气象传真机成本高、功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和操作不便等众多问题,为气象传真机的民用化普及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郭晓宇[3](2012)在《网络传真图像处理与用户信息提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真通信由于其真迹传送的性质,依然在外交、金融、企业、机构组织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传统的传真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真通信方式——网络传真。与传统传真通信相比,网络传真具有功能强大、费用低廉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传真用户从传统传真转到网络传真上来,因此网络传真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来源。面对大量的网络传真图像,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或者从中挑选出某些有价值的用户收发的报文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而利用网络传真图像中包含的电话/传真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对海量的传真报文进行分类和检索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此对网络传真图像处理技术与用户信息提取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网络传真图像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满足相关单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网络传真图像处理自动化和实时化的应用需求,研究文本图像预处理技术、版面分析技术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用户信息提取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由于Hough变换计算量过大、计算时间较长,不适合处理海量传真图像处理。对基于Hough变换的图像倾斜检测算法的计算过程进行分析,针对算法复杂度主要取决于黑像素的数量以及变换角度间隔的现象,给出一种改进的文本图像倾斜检测算法。该算法对图像进行膨胀处理以填充文字行内部间隙,细化以提取骨架,从而减少黑像素数量,然后对不同分辨率图像进行不同精度的Hough变换,在保证较高检测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倾斜检测的速度。2、针对目前版面分析中的分割与分类过程相互独立,导致算法计算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连通区域的版面分析算法。该算法首先建立连通区域外接矩形,依据文字、段落、表格、图形等不同版面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差异较大,通过逐步合并相邻的连通区域完成版面分割。在版面分割过程中对版面分类特征进行提取,依据文字区域与非文字区域连通区域分布上的不同,将版面分为文字区域和非文字区域两类,满足从文字区提取用户信息的应用需要。并且版面分割过程主要利用分类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效率。3、针对提取网络传真图像用户信息的应用需求,构建一个有限字符集的识别系统,实现了数字、英文字母以及一些特殊符号的光学字符识别。该系统包含字符切分、字符特征提取、分类器识别三个部分,使用基于投影的波峰-波谷法与基于连通域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字符进行切分;根据实验选择了分类能力较强的特征作为字符识别特征,包括网格特征、笔画密度特征、笔画方向特征和方向线素特征四类共316维;建立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分类器,并设计了置信度计算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有限字符集识别系统识别准确率为98.75%。4、分析了网络传真图像中电话/传真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具有的特征,给出一种电话/传真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的提取方法,实现了网络传真图像用户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提取,从而为利用用户信息对海量网络传真进行检索提供了途径。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对电话/传真号码提取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分别为90.07%和88.95%,对电子邮箱地址提取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分别为80.22%和82.79%。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网络传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了展望。
丁志鸿[4](2011)在《图像与视频含错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据压缩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应用迅猛发展。数据压缩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图像视频数据的传输量,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数据间相关性的降低而加重了传输过程中误码对图像视频恢复质量的影响。实际通信中,由于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影响,误码的产生、数据的丢失难以避免,由于压缩码流极易发生误码扩散,会导致图像视频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是无法恢复。现有的抗误码技术如纠错编码和重传机制等,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环境。其中信源解码阶段的抗误码技术不增加编码冗余,与标准兼容,且与信道无关,尤其是在某些特殊应用环境中,信源解码抗误码技术是唯一的选择。论文针对图像和视频压缩数据的特点,分别研究了图像、视频信源码的纠错译码技术和错误隐藏技术。在分析两类抗误码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源解码阶段的抗误码新机制。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研究了信源解码抗误码新机制。融合接收端抗误码技术,将智能处理技术与译码技术相结合,在误码检测、纠错译码技术研究和错误隐藏技术研究中,采用了模式识别等智能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纠错译码技术、尽早同步技术和错误隐藏技术各自的优势,有效解决误码定位等难题。(2)研究了静止图像信源解码阶段的纠错译码技术,分别提出了基于概率统计的传真MMR码纠错译码算法和针对高权重比特域突发错误的JPEG2000纠错译码算法。前者通过大量的MMR码样本,训练得出含错行比特数以及等长序列的概率模型,纠错前使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最大后验估计对模型进行动态更新,由此指导纠错译码,纠错速度较以往算法有了明显的提高。后者针对JPEG2000数据区不同比特对图像恢复质量影响程度的不同,在检测到误码之后,在高权重比特域,使用滑动窗口对误码进行搜索和定位,获得了较好的效果。(3)研究了视频码流错误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的视频分级错误检测算法。在研究现有视频码流错误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模式识别理论,总结了一系列常用的检错特征,同时引入了新特征,然后使用了基于语法、基于阈值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三级判决准则进行错误检测。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检测到视觉表现不明显的错误块,提高了错误块检测率。(4)研究了视频空域错误隐藏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界分段匹配的空域视频错误隐藏算法。根据计算机视觉理论,先对边缘进行估计,根据边缘点的分布及方向对边界进行分割,使用各分段在邻近区域内进行匹配填补,经过迭代各边界按一定策略向内填补最终完成错误隐藏。实验表明,本算法有效地保留了边缘信息,使恢复图像的主客观质量有较大的提高。(5)研究了视频时域错误隐藏算法,针对连续宏块丢失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H.264的基于运动物体的时域错误隐藏算法。根据视觉注意机制,首先分析丢失宏块相邻宏块的运动矢量及灰度值分布,然后对平坦区域及灰度一致的运动区域先进行错误隐藏,最后对遗漏像素进行隐藏。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很好地保持物体形状,减少块效应,提高了恢复质量。针对整帧丢失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残差分布的H.264自适应整帧恢复算法。根据视觉注意机制,首先对参考帧的残差信息进行分析,对于平坦区域或刚性运动区域,采用传统的运动矢量复制法,而对运动复杂区域或产生形变等区域进行基于像素的运动矢量重新估计,再以光流法进行恢复。实验表明,本算法在主观视觉质量和客观峰值信噪比上都优于传统方法。(6)在信源解码抗误码新机制的框架下,分别设计了传真MH码二值图像和MPEG-2视频图像抗误码融合技术。前者在译码完成后,对错误扫描线分布进行统计。若错误扫描线为孤立扫描线,则使用新误码补偿技术处理当前扫描线;否则使用滑动窗口在当前行数据流内进行纠错译码;若纠错失败,再使用新误码补偿技术。后者在检测到错误宏块时,判断图像块是否为平坦块,若是则使用错误隐藏技术恢复错误宏块;否则从该宏块编码数据的开始位置尝试纠错译码;若纠错失败再依次使用尽早同步技术和错误隐藏技术。实验表明,信源码抗误码新机制较好地缓解了提高抗误码性能与运算速度之间的矛盾。目前,以本论文研究为基础的系统已在相关单位实际工作中得到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万志强,孙秀艳[5](2009)在《基于FPGA的无线气象传真图的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基于FPGA接收JMH台的无线气象传真图的方案。此方案分为2部分:第1部分是将短波收信机接收到的SSB信号处理成调频传真信号;第2部分是将传真信号通过单芯片的FPGA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而在PC机上恢复和存储传真图像。气象传真图被存储在PC机上,可为航海气象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方便。
白雪[6](2009)在《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研究》文中认为立体视频技术是未来视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尽管在目前许多应用中,对二维彩色活动图像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二维的平面视觉效果,具有立体感的图像和视频正受到人们的欢迎。虽然,立体视频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深度感,是一种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的视觉媒体,但代价是至少比普通单通道视频加倍的数据量。在未来的实时传输系统中,将对网络的带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最终对图像质量要求的提高,高分辨率、多视图点对点的图像通信可能是未来网络拥塞的“杀手”。因此,如何高效地对立体视频数据压缩编码,必将是未来立体视频技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方法。该算法是针对彩色图像提出的,在编码端,首先分别对左右通道的彩色图像构建三维色彩空间模型,然后利用色彩相似性约束,选择适当的匹配判定准则,完成左右通道视图的立体匹配,从而得到视差图。在解码端,通过一个通道的视图和视差图结合,即可重构恢复另外一个通道的视图。本文实现的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算法,充分利用彩色图像的信息。通过对彩色的立体视频图像对构建三维色彩空间模型,以像素点为匹配基元,在色彩相似性约束的条件下,选取最小去平均绝对差和函数为匹配判定准则,完成左右视点的立体匹配。从实验结果看,达到了获得较稠密视差图和在一定比特率下重建另一个通道视图的目的。
郭志勇[7](2009)在《IP传真在企业统一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TCP/IP的Internet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承载业务最多的综合性网络。当VoIP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PSTN通信时,如何处理传真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FoIP(Fax Over IP)技术的出现,顺应了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对传真应用的需求。利用FoIP,用户可以通过专用或公共因特网而非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进行传真,能够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和更加强大的功能,比如节省花费、传真清晰、保密性强、自动发送等等,尤其是能够无缝集成到统一通信平台之上。IP传真包括实时传真和存储转发传真。实时IP传真具有实时性强、更接近传统传真的操作方式等诸多优点,对用户更具吸引力,也更有发展前景。人们对通信要求的提升,尤其是企业用户对更高效率的企业通信及更低的通信成本的追求,将明显的导致原有的多种通信手段的融合和统一,即通过统一的手段,将多种现有和将来的通信手段和技术集中到统一的界面加以集中使用。Internet技术孕育了一种全新的统一消息结构,这种统一消息结构使得单一的数据网络结构可以传输语音、数据和传真。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传真通信的基本原理,然后对IP传真的呼叫建立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对传真系统的设计中,本文详细描述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实现。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技术难点与创新处如下:1.对传真通信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传真终端通过扫描原信息并且将之转换为像素流最后使用ITU T.30协议传输到远端。T.30传真标准定义了在两个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中的传真终端之间传送文档的必要的通信过程。2.对实时传真技术标准ITU-T T.38标准进行了详细分析。ITU T.38提出了通过IP网络实现实时三类传真的应用模型,并详细规定了通过IP网络连接的传真网关和或网络传真设备(IAF)之间的信令与数据交换过程。3.IP传真呼叫建立流程的分析。T.38作为实现网络实时传真的控制协议,但它并没有描述如何建立一个网络呼叫。VoIP呼叫的建立是网络传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相关的协议有以下几种: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H.323以及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本文对主流信令控制协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4.详细定义企业传真解决方案的业务功能,并采用模块化方法分析和设计业务模型。首先给出了T.38实时传真方案的整体框架,然后对这个框架中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5.对T.38实时传真方案进行了实现。基于整体架构的设计,对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代理服务器中呼出传真队列管理模块、代理服务器中呼入传真路由管理模块、通信服务器中IFP处理模块和传输协议处理模块等。6.对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从实验的结果来看,经过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实时传真方案可以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
孙秀艳[8](2009)在《无线气象传真图接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无线气象传真广播采用短波频段播发传真图,因其覆盖范围大的优点,成为目前海上船舶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气象传真广播几乎覆盖了世界各地的海域,利用无线气象传真接收机,船舶可以及时获得气象部门发布的海上天气分布情况、天气预报和警报等大量有用的海洋气象信息,这对于保障海上航行安全、选择最佳航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气象传真机在性能和集成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论文提出一种无线气象传真图接收系统的整体方案。在分析传真信号特性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气象传真图接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和基于微机的软件恢复系统设计与实现。该方案能够完成气象传真信号的解调和气象传真图的恢复,并将恢复得到的传真图保存在计算机中,方便了对航海气象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提出的无线气象传真图接收系统的硬件采用模数混合技术的FPGA设计实现,包括模拟信号采集、过零检测数据的处理以及通过串行接口上传过零检测数据至PC机。传真图接收系统的软件采用Matlab仿真软件设计实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用修正Rife算法对传真信号进行频偏估计,然后根据频偏值进行频率校正;第二部分是自动完成遥控信号的检测、相位同步信号的检测和扫描速度的选择等,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图像处理,最终完成了气象传真图的恢复。另外,气象传真图被保存成4级灰度,图像质量和视觉效果均得到很大改善,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实际工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惠敏,刘繁明,张琳琳[9](2008)在《一维修改的哈夫曼码在气象传真图编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气象传真图的信息量非常大.对其进行数据压缩,不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图像,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传输时间,对于海上航行的船舶及时地掌握气象信息、降低气象风险大有帮助.在此采用一维修改的Huffm an码对气象传真图进行压缩处理,并依据查表法对气象传真图像进行解压处理.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满足气象传真图关于压缩比和压缩速度的要求,该方法是可行的.
刘惠敏[10](2008)在《气象传真图像处理与信息识别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象传真机接收系统与图像处理的结合作为新型气象传真机的重要的特点,是未来海上气象传真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气象传真图不易保存、难以处理等缺点,而且进一步拓宽气象传真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气象信息在航海领域中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在现有的图像处理与信息识别算法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于传真天气图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气象传真机图像处理与信息识别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在部分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对部分算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完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将原始图像数据转化成为BMP位图格式的文件;对受噪声污染的气象传真图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降噪处理,并找到一种基于图像灰度变换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采用一维修改的哈夫曼码对二值气象传真图像进行压缩和解压缩的处理,可以满足气象传真图关于压缩比和压缩速度的要求;根据图像伪彩色处理原理对气象传真图像进行彩色化的实现,并提出了几种彩色化方案;在原有矢量化技术的基础上对气象传真图像的矢量化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补充;最后,从坐标转换、叠加范围以及分层显示等方面提出了气象传真图与电子海图叠加的方案。
二、传真通信中的图像信号校正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真通信中的图像信号校正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S结构的全软件数字传真通信系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章节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架构及开发平台 |
2.1.1 B/S架构 |
2.1.2 .NET平台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2 系统分层 |
2.3.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服务器端传真发送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服务器端传真发送模块功能划分 |
3.2 用户上传文件的处理 |
3.2.1 信源压缩编码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2 报文信号调制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3 传真报文信号的生成 |
3.3 传真交互信号的产生 |
3.3.1 传真信令信号生成的软件实现 |
3.3.2 传真训练信号生成的软件实现 |
3.4 传真T.30 通信协议软件设计与实现 |
3.5 系统与传真机通信建立软件设计与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服务器端传真接收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建立及信号获取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 信令信号解析 |
4.2.1 信令信号的解调及戈泽尔算法改进 |
4.2.2 信令信号HDLC解封装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 报文信号解调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4.3.1 改进的Gardener算法及改进的符号同步环路 |
4.3.2 载波同步软件锁相环的设计与实现 |
4.3.3 CMA均衡的引入 |
4.3.4 信号空间逆映射的软件实现 |
4.4 信源解码及报文恢复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库及客户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1.1 用户表的设计与实现 |
5.1.2 传真文件路径表的设计与实现 |
5.1.3 传真收发记录表的设计与实现 |
5.2 网页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2.1 注册登录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2.2 主要功能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用户注册登录测试 |
6.2.2 传真发送功能测试 |
6.2.3 传真接收功能测试 |
6.2.4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
6.3 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双核处理器的气象传真接收组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接收机原理及整体方案 |
2.1 气象传真通信过程及原理 |
2.2 接收机总体方案 |
2.3 接收机主要性能指标 |
2.3.1 噪声系数 |
2.3.2 灵敏度 |
2.3.3 镜像干扰抑制 |
2.3.4 接收机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接收机组件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3.1 接收机组件硬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
3.2 短波接收板电路设计 |
3.2.1 短波接收板电路总体框架 |
3.2.2 滤波电路 |
3.2.3 本振电路 |
3.2.4 混频电路 |
3.2.5 放大电路 |
3.3 控制及数据处理板电路设计 |
3.3.1 DSP最小系统电路 |
3.3.2 存储扩展电路 |
3.4 功能扩展电路设计 |
3.4.1 信号调理及模数转换电路 |
3.4.2 外围扩展接口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基于双核处理器的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1.1 核A软件方案 |
4.1.2 核B软件方案 |
4.1.3 双核数据交互机制 |
4.1.4 系统资源分配 |
4.2 核A软件设计 |
4.2.1 网络数据传输及处理任务 |
4.2.2 数据采集任务 |
4.2.3 软件解调任务 |
4.2.4 图像文件生成任务 |
4.2.5 网页设计 |
4.3 核B软件设计 |
4.3.1 初始化模块 |
4.3.2 数据采集模块 |
4.3.3 前端控制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 |
5.1 DSP软件开发环境 |
5.2 各模块功能验证 |
5.2.1 SD卡读写测试 |
5.2.2 以太网数据收发测试 |
5.2.3 核间收发数据测试 |
5.2.4 软件解调算法验证 |
5.3 系统功能验证 |
5.3.1 网页功能验证 |
5.3.2 图像定时接收功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网络传真图像处理与用户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文本图像预处理技术 |
1.2.2 文本图像版面分析技术 |
1.2.3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
1.2.4 传真图像自动处理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网络传真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
2.1 噪声去除 |
2.1.1 数学形态学基本运算 |
2.1.2 传真图像噪声去除 |
2.2 倾斜检测与校正 |
2.2.1 Hough 变换原理 |
2.2.2 基于 Hough 变换的倾斜检测方法分析 |
2.2.3 对基于 Hough 变换的倾斜检测方法的改进 |
2.2.4 改进的基于 Hough 变换的倾斜检测算法计算过程 |
2.2.5 倾斜图像校正 |
2.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传真图像的版面分割与分类算法 |
3.1 版面的几何结构分类 |
3.2 基于连通区域合并的版面分割 |
3.2.1 连通区域概念 |
3.2.2 连通区域合并过程 |
3.2.3 版面分割实验 |
3.3 基于连通区域矩阵的版面分类 |
3.3.1 连通区域矩阵 |
3.3.2 分类特征提取 |
3.3.3 BP 神经网络的建立 |
3.3.4 版面分类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字符集识别研究 |
4.1 字符切分方法 |
4.1.1 基于投影分析的波峰-波谷法 |
4.1.2 基于连通域分析与投影法结合的字符切分法 |
4.1.3 字符切分实验 |
4.2 字符特征提取 |
4.2.1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 |
4.2.2 识别特征选择 |
4.3 分类器设计 |
4.3.1 分类器相关理论 |
4.3.2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分类器设计 |
4.4 字符识别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用户信息提取算法研究 |
5.1 字符纠错处理 |
5.2 用户信息提取算法 |
5.2.1 电话/传真号码提取 |
5.2.2 电子邮箱地址提取 |
5.3 用户信息提取流程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4)图像与视频含错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图像视频压缩编码分析 |
1.2.1 图像视频冗余度分析 |
1.2.2 图像压缩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
1.2.3 视频压缩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
1.2.4 课题面临的困难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抗误码分析与新机制研究 |
2.1 误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
2.2 发送端抗误码技术 |
2.2.1 信源编码抗误码技术 |
2.2.2 信道编码抗误码技术 |
2.2.3 信源信道联合抗误码技术 |
2.3 接收端抗误码技术 |
2.4 交互式抗误码技术 |
2.5 信源解码抗误码新机制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信源码纠错译码技术 |
3.1 两种常用的图像压缩方式 |
3.1.1 MMR 码编码规则 |
3.1.2 JPEG2000 新特点 |
3.2 基于假设检验的传真MMR 码纠错译码算法 |
3.3 基于概率统计的传真MMR 码纠错译码算法 |
3.3.1 理论依据 |
3.3.2 问题分析 |
3.3.3 算法具体描述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针对高权重比特域突发错误的JPEG2000 图像纠错译码算法 |
3.4.1 算法具体描述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码流错误检测技术 |
4.1 视频码流错误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4.2 视频块特征提取 |
4.2.1 常用特征提取 |
4.2.2 引入的新特征 |
4.3 基于多特征的视频分级错误检测算法 |
4.3.1 基于语法规则的错误检测 |
4.3.2 基于安全阈值的错误检测 |
4.3.3 基于SVM 的错误检测 |
4.4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域错误隐藏技术 |
5.1 空域错误隐藏的研究现状 |
5.2 基于边界分段匹配的空域视频错误隐藏算法 |
5.2.1 算法思想 |
5.2.2 算法具体描述 |
5.2.3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时域错误隐藏技术 |
6.1 时域错误隐藏的研究现状 |
6.1.1 宏块丢失时域错误隐藏算法 |
6.1.2 整帧丢失时域错误隐藏算法 |
6.2 基于运动物体的时域错误隐藏算法 |
6.2.1 算法思想 |
6.2.2 算法具体描述 |
6.2.3 实验结果 |
6.3 基于残差分布的H.264 自适应整帧恢复算法 |
6.3.1 算法思想 |
6.3.2 算法具体描述 |
6.3.3 实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源解码抗误码融合技术 |
7.1 传真MH 码二值图像抗误码融合技术 |
7.1.1 基于假设检验的纠错译码算法 |
7.1.2 误码补偿新机制 |
7.1.3 抗误码融合技术 |
7.1.4 实验结果 |
7.2 MPEG-2 中帧内编码帧抗误码融合技术 |
7.2.1 基于假设检验的纠错译码算法 |
7.2.2 抗误码融合技术 |
7.2.3 实验结果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一、课题总结 |
二、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5)基于FPGA的无线气象传真图的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传真信号特性与格式 |
1.1 气象传真信号特性 |
1.2 气象传真信号发送格式 |
2 数字解调无线气象传真整体方案 |
3 软件恢复气象传真图 |
3.1 帧同步信号和停止信号的检测 |
3.2 对相和选速 |
3.3 行同步信号检测 |
3.4 图像解调算法 |
3.5 图像存储格式 |
4 结语 |
(6)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立体视频编码研究现状概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立体视觉原理和数字视频压缩理论 |
2.1 立体视觉原理 |
2.1.1 立体感 |
2.1.2 双目视差原理和立体视频 |
2.2 立体视频的获取和显示 |
2.2.1 立体视频的获取 |
2.2.2 立体视频的显示 |
2.3 数字视频压缩的理论基础 |
2.3.1 数字视频压缩原理 |
2.3.2 数字视频压缩的基本方法 |
2.3.3 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4 |
2.4 小结 |
第3章 立体视频编码 |
3.1 立体视频数据的信息冗余 |
3.2 立体视频编码的基本方法和分类 |
3.2.1 立体视频编码的基本方法 |
3.2.2 立体视频编码的分类 |
3.3 立体匹配 |
3.3.1 立体匹配的基本内容 |
3.3.2 立体匹配的基本方法及分类 |
3.3.3 立体匹配的研究难点 |
3.4 立体视频编码的评价准则 |
3.4.1 图像质量 |
3.4.2 压缩比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实现 |
4.1 概述 |
4.2 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算法的总体设计 |
4.2.1 编码端的实现 |
4.2.2 解码端的实现 |
4.3 视点的立体匹配和映射的实现 |
4.3.1 匹配基元 |
4.3.2 色彩相似性约束 |
4.3.3 匹配判定准则 |
4.3.4 视差搜索 |
4.3.5 匹配算法 |
4.4 小结 |
第5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仿真实验环境配置 |
5.2 实验结果 |
5.2.1 基于YUV 色彩空间模型的Booksale 序列仿真结果 |
5.2.2 基于YUV 色彩空间模型的Crowd 序列仿真结果 |
5.2.3 基于RGB 色彩空间模型的Booksale 图像仿真结果 |
5.2.4 基于RGB 色彩空间模型的Crowd 图像仿真结果 |
5.3 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7)IP传真在企业统一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传真通信理论的研究 |
1.1 传真通信的工作原理 |
1.2 传真机的分类 |
1.3 G3传真机的通信原理 |
1.3.1 G3传真机的组成 |
1.3.2 G3传真机的通信规程 |
1.3.3 T.30传真通信过程示例 |
1.4 IP传真通信技术 |
1.4.1 IP传真通信技术标准 |
1.4.2 IP实时传真工作方式 |
1.4.3 IP实时传真技术标准ITU-T T.38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IP传真呼叫建立流程 |
2.1 H.323建立与IP传真呼叫建立 |
2.1.1 H.323协议栈结构 |
2.1.2 H.323下传真建立规程 |
2.2 SIP协议IP传真呼叫建立规程概述 |
2.2.1 SIP协议 |
2.2.2 SDP协议 |
2.2.3 SDP对T.38协议的扩展 |
2.2.4 基于SIP/SDP协议的实时传真网关间的呼叫建立过程 |
第三章 T.38实时传真的设计 |
3.1 T.38实时传真的需求分析 |
3.1.1 需求模型 |
3.2 T.38实时传真方案的总体设计 |
3.2.1 T.38实时传真方案的总体设计 |
3.2.2 T.38实时传真方案的系统结构 |
3.3 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设计 |
3.3.1 子模块功能 |
3.4 数据与应用服务器(DATA&APP SERVER)设计 |
3.4.1 子模块功能 |
3.5 通信服务器(COMMUNICATION SERVER)设计 |
3.5.1 子模块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38实时传真的实现 |
4.1 通用功能实现 |
4.1.1 消息队列与多线程池 |
4.2 代理服务器的实现 |
4.2.1 呼出传真队列管理模块 |
4.2.2 呼入传真路由管理模块 |
4.3 通信服务器的实现 |
4.3.1 IP传真包处理模块 |
4.3.2 传输协议处理模块 |
4.3.3 呼叫控制管理模块 |
第五章 T.38实时传真的测试 |
5.1 T.38传真实现验证 |
5.2 T.38传真功能测试 |
5.3 T.38传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8)无线气象传真图接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无线气象传真机发展现状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无线气象传真系统 |
2.1 无线气象传真概述 |
2.1.1 无线气象传真原理 |
2.1.2 无线气象传真机术语 |
2.2 气象传真信号特性与格式 |
2.2.1 气象传真信号特性 |
2.2.2 气象传真信号发送格式 |
2.3 气象传真图数字化研究 |
2.3.1 气象传真图的存储方式 |
2.3.2 气象传真图的记录方式 |
2.3.3 气象传真图的屏幕显示 |
2.4 气象传真图接收恢复系统整体方案 |
3 接收系统硬件 |
3.1 Fusion StartKit开发板 |
3.1.1 开发板总体概述 |
3.1.2 开发板硬件电路分析 |
3.2 模拟模块组成部分 |
3.2.1 模拟Quad介绍 |
3.2.2 模数转换模块(ADC) |
3.3 Core8051介绍 |
3.3.1 Core8051概述 |
3.3.2 8051单片机的搭建 |
4 软件恢复气象传真图 |
4.1 频率估计方法 |
4.1.1 Rife算法原理 |
4.1.2 修正Rife算法 |
4.2 估计接收信号频偏 |
4.3 校正接收信号频率 |
4.4 模拟信号采集 |
4.5 上传过零检测数据 |
4.6 恢复气象传真图 |
4.6.1 检测遥控信号 |
4.6.2 检测相位同步和选择扫描速度 |
4.6.3 检测行同步信号 |
5 实验结果与结论 |
5.1 恢复出气象传真图 |
5.2 频率校正实际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一维修改的哈夫曼码在气象传真图编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真通信中的编码方法 |
2 气象传真图的压缩编码 |
2.1 码表的构造 |
2.2 游程长度的识别 |
2.3 码表的查找 |
3 气象传真图的解压缩编码 |
3.1 码表的构造 |
3.2 算法实现 |
4 实验分析 |
5 结束语 |
(10)气象传真图像处理与信息识别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象传真图像处理与信息识别技术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位图文件的生成及降噪技术的实现 |
2.1 原始图像数据向位图文件的转换 |
2.1.1 BMP位图格式 |
2.1.2 原始数据向位图文件的转换 |
2.2 数字化图像降噪方案及实现 |
2.2.1 空域滤波 |
2.2.2 频域滤波 |
2.2.3 图像灰度变换 |
2.3 降噪效果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象传真图像编码及彩色化的实现 |
3.1 气象传真图像编码的实现 |
3.1.1 传真通信中的编码方法 |
3.1.2 气象传真图的压缩编码 |
3.1.3 气象传真图的解压缩编码 |
3.1.4 压缩效果分析 |
3.2 图像彩色化的实现 |
3.2.1 与彩色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
3.2.2 彩色与灰度的转换原理 |
3.2.3 两种常用的彩色化处理方法 |
3.2.4 气象传真图的彩色化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象传真图像矢量化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
4.1 引言 |
4.2 气象传真图的二值化 |
4.2.1 较轻干扰的图像 |
4.2.2 一般干扰的图像 |
4.2.3 严重干扰的图像 |
4.3 图像的细化 |
4.3.1 基于简单边界点的细化方法 |
4.3.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细化方法一 |
4.3.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细化方法二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逐点判别法矢量化 |
4.5 气象传真图的信息识别与提取 |
4.5.1 识别的方案与改进 |
4.5.2 识别的结果分析 |
4.6 断线修补 |
4.7 矢量文件的生成 |
4.7.1 DXF文件的总体结构 |
4.7.2 生成矢量文件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矢量图像叠加方案的研究 |
5.1 叠加的目的与意义 |
5.2 电子海图系统简介 |
5.3 气象传真图与电子海图叠加方案 |
5.3.1 坐标转换 |
5.3.2 电子海图的叠加范围 |
5.3.3 叠加的分层显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传真通信中的图像信号校正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S结构的全软件数字传真通信系的设计与实现[D]. 张凤娇.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2]基于双核处理器的气象传真接收组件设计与实现[D]. 杨文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3]网络传真图像处理与用户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 郭晓宇.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4]图像与视频含错恢复技术研究[D]. 丁志鸿.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5]基于FPGA的无线气象传真图的识别[J]. 万志强,孙秀艳.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03)
- [6]基于视点映射的立体视频编码研究[D]. 白雪. 吉林大学, 2009(09)
- [7]IP传真在企业统一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郭志勇. 贵州大学, 2009(S1)
- [8]无线气象传真图接收系统设计[D]. 孙秀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5)
- [9]一维修改的哈夫曼码在气象传真图编码中的应用[J]. 刘惠敏,刘繁明,张琳琳. 应用科技, 2008(02)
- [10]气象传真图像处理与信息识别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刘惠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