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聪[1](2008)在《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外协加工能够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有效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但外协加工过程中的产品数据安全一直是困挠着外协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所查阅的国内外文献中,对外协加工中产品数据保密的研究已有不少,大多集中在对网络数据安全及信息加解密技术的研究等方面,而对外协数控加工中产品数据全程保密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结合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面向产品数据安全的数控装备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对外协数控加工的产品数据保密模式、运行流程、实现技术等做了专门的研究。首先,本文在对现有外协数控加工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基础上,就如何消除外协数控加工中的产品数据泄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行流程进行了分析。在该模式下,外协企业只有获得主机厂的权限许可后才能浏览与使用共享资源库的外协产品数据,远程制作生产技术资料,但不能直接获取产品数据资料。实现产品外协数控加工从任务创建、发布,产品数据的更改、批准、提交、归档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保证了产品外协加工的数据安全。其次,在分析了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的产品数据保密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并从系统的硬件、软件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在系统硬件方面,主要从主机厂硬件系统、外协企业车间硬件系统及信息终端与数控设备连接三方面进行设计。在系统软件方面,分别对共享资源库、外协加工管理信息系统、车间无纸化生产支持系统、终端设备安全系统等四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设计。另外,论文还重点介绍了共享资源库设计的Citrix解决方案及系统安全设计。最后,结合某企业的模具外协加工情况,开发了一套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并应用于该企业的模具外协数控加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方法。
周芝梅[2](2007)在《支持敏捷虚拟企业供应链敏捷化的动态物流规划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结合实例对敏捷供应链的实施进行了规划研究。本论文设计了敏捷虚拟企业实现供应链敏捷化采用的方法。敏捷虚拟企业建立联盟仓储中心及联盟配送中心,是实现供应链敏捷化重要途径。敏捷虚拟企业的敏捷供应链规划主要问题在于联盟仓储中心、联盟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这个设想使得敏捷化供应链的研究工作从以前单纯的理论性和假设性研究走向了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应用研究。本论文阐述了敏捷虚拟企业的体系结构、分类,探讨了其关键的使能技术,研究了动态物流联盟的特征、动态联盟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及其敏捷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综合分析了敏捷供应链的特征和实施原则,并对其战略实施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动态联盟的物流系统规划及建模技术,探讨了敏捷虚拟企业供应链敏捷化的实现途经、实施方法以及敏捷供应链的规划策略;并提出了动态联盟的物流选址问题及物流系统的选址方法。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论文研究了动态联盟的动态联盟配送中心的选址建模方法,探讨了敏捷供应链物流配送的特点、配送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了集合覆盖模型进行联盟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并进行了联盟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的实例分析;还采用了动态规划法及精确重心法对动态联盟的仓储中心进行了选址建模,阐述了动态联盟仓储中心的选址影响因素和原则,并对联盟仓储中心选址决策进行了实例分析。本论文还研究了支持敏捷供应链的规划及敏捷虚拟企业产品创新的敏捷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工作原理及其在建立敏捷供应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课题还采用三层Petri网对动态联盟的物流系统进行了建模,并利用仿真软件em-plant对其进行了系统仿真。本课题结合敏捷虚拟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管理理念,以武汉市新华书店仓储配送中心物流规划为实例,运用了现代物流理论与技术,探讨了供应链敏捷化的途径,提出了敏捷虚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了支持动态联盟的敏捷供应链的动态规划模型,并对规划结果进行了仿真。
张继武[3](2007)在《JL钢铁公司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钢铁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保证敏捷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实时高效的生产管理。传统的生产管理思想主要针对宏观的计划控制,对底层数据的采集和实际生产过程的控制缺乏有效的支持,并且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容易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制造执行系统MES是位于上层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它能够为车间管理人员提供生产计划的执行、跟踪以及相关资源的当前状态信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制造执行系统在企业计划管理层与车间底层控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填补了企业计划管理层和底层控制之间的“鸿沟”,是面向车间生产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介绍了MES的理念和基本实现原理,基于现有行业应用情况、特点、发展趋势,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并实际结合JL钢铁公司生产管理现状,设计了JL钢铁公司制造执行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了制造执行系统的总体构架、网络支撑环境、物理构架、数据采集结构、系统软件架构的选择。详细介绍了生产调度和计划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物料跟踪系统模块、设备与工装管理模块的运行流程和功能的详细说明,最后对制造执行系统的预期效果进行详细的预测。钢铁企业的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复杂性高,设计难度很大。本系统建立在对企业的详细调研基础之上,并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成功案例,设计出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制造执行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系统目前处于开发阶段,本系统的架构与解决方案对于同类型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具有借鉴作用。
卢明明[4](2007)在《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协数控加工模式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外协数控加工导致的产品技术信息泄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产品外协加工技术信息保密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大多集中在合作伙伴的选择、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以及数据传送中数据的加解密等方面,而对外协数控加工中产品技术信息的全程保密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本文围绕外协数控加工中产品技术信息的全程保密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分析产品外协数控加工业务过程中导致技术信息泄密的各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模式,给出了该模式下技术信息使用流程。在该模式下,企业用户只能使用而不能拿到与产品设计相关的技术信息,只能拿到加密的数控加工代码等与产品加工相关的技术信息而不能拿到数控加工代码明文,保证了产品的技术信息的安全。其次,基于上述保密模式,给出了一种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体系结构。该系统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组成,其中硬件平台由企业服务器、PC工作站、固联在数控机床上的信息交互终端组成,软件平台由企业间信息系统、网络共享系统、受托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及终端设备安全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接着,进行了软件平台四个子系统的详细功能设计,描述了企业间信息系统及受托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实现方法。最后,开发了一套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并实际应用于某铸锻企业的模具外协数控加工业务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王岩[5](2006)在《通用的可重构Holoni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GR-HPPCS)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力争在新的世纪拥有竞争优势,敏捷制造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制造企业的重视。为此,本文面向敏捷制造环境以离散制造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和工程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的可重构Holoni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并着重对系统框架结构、信息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1.通过分析敏捷制造环境下虚拟企业层、企业层、车间层、单元层等不同层次生产计划决策过程的本质特征,本文提出了通用的可重构Holoni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GR-HPPCS)的框架结构,创建了不仅具有独立性、协作性,而且具有自相似性、柔性的新型生产计划与控制Holarchy,并就此框架结构下Holon的基本功能以及系统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2.采用基于UML-XML集成的方法对生产计划信息组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即一方面面向用户建立了基于UML图形表示方法的统一信息模型,并辅以面向对象的框架法(frame)对实体作一般性说明;另一方面面向实现提出了采用XML技术对底层数据进行描述,以便实时地进行信息传递,消除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扭曲现象。3.针对GR-HPPCS框架下基于协商机制的生产计划分布式决策过程,分别研究了订单优先权、订单/任务分解、订单/任务分配等决策问题,并且针对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提出了基于改进合同网协议的分级协商模型与协商策略,以解决系统运作过程中需要有效解决的问题。4.提出了订单驱动的生产信息共享和跟踪机制。通过建立一种新的透明信息通道,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方便、快速地查询和获取自己想要的相关信息,对订单执行进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订单的完成。同时,设计了订单执行进度的计算方法对进度进行判断评价。5.针对生产过程中订单以及制造资源可能出现的变化,设计了两种动态再调度算法,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原始调度集的变更,仅仅对原始调度的部分变化作出了改变,以提高调度的效率,保证调度的质量。6.对GR-HPPCS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研究了基于CORBA和Web的系统集成框架,结合理论研究,对原型系统进行了开发,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王桂静[6](2005)在《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工艺设计是一个需要多用户协同工作的过程,但目前研究开发的CAPP系统大多数没有考虑工艺设计中的协同因素,缺乏对协同工作的组织、控制和协调。协同工作通常采用手工方式开展,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本文研究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模式以及实现协同的关键技术。 (1) 分析企业工艺设计的过程和其中存在的协同工作,从建立协同工艺设计环境的角度出发,划分了协同信息流通的层次和协同数据的种类。 (2) 在分析信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协同设计、管理和系统整体需求,提出了基于中间件的多层分布式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3) 讨论了面向协同的工艺过程控制、人员组织、制造资源管理以及冲突消解技术,提出了基于协同原则的工艺过程建模方法、动态的人员组织方式及混合式冲突消解模型。 (4) 结合PDM技术建立了协同工作平台,论述了基于PDM实现协同工艺设计过程管理、人员管理和工艺数据管理的具体方式。 在某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利用本文提出的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方法,对企业人员管理和设计流程进行改造,有效地实现了工艺设计过程协同并行开展,提高了工艺设计效率,满足了该企业对产品快速研制的需求。
赵捧未[7](2004)在《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敏捷制造作为21世纪的制造企业战略,是一种适合全球产品市场快速变化的新型制造模式。探索和研究敏捷制造模式下的信息系统,对于实现产品的敏捷柔性制造,促进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敏捷制造的哲理出发,在系统论述敏捷制造模式及其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敏捷制造系统的概念,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建模和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论文在分析敏捷制造的基本特征、敏捷制造企业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捷制造系统的概念,建立了敏捷制造系统的功能结构,该结构主要由经营管理与决策支持分系统、工程分析与设计分系统、加工制造分系统、质量控制分系统、支撑平台分系统五部分有机组成,是研究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基础。 其次,通过深入分析敏捷制造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阐明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MIS)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比较。在系统分析目前支持敏捷制造企业的信息基础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AMIS的体系结构。同时利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思想,提出AMIS的抽象层次结构,将其划分为资源层、功能层和流程层。 接着,研究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MIS模型。根据敏捷制造联盟企业的特点,以及先进制造系统信息集成的观点,建立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MIS模型,并按照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不同阶段划分描述了AMIS模型的建模过程。采用Multi-Agent的设计思想和目标驱动的过程建模方法,给出了AMIS的过程模型,同时研究了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建模方法。 另外,根据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敏捷性要求,给出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并按层次关系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重构划分为过程重构、功能重构和资源重构。考虑到资源重构是敏捷制造信息系统重构的基础,论文重点讨论了资源重构及其模型化。同时研究了基于XML和Web Services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敏捷性设计方法和集成方案。 最后,对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实施进行了研究。以某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实施的整体框架,构建了具有开放、可扩展、可重用、异构兼容的敏捷信息服务平台与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以Web Services为核心实现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软件架构设计,提供了保障系统敏捷性的解决方案;围绕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架构,给出了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对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建设、数据交换建设、数据共享建设、数据资源建设等的具体实施过程。关键词:敏捷制造敏捷制造信息系统体系结构Multi一AgentWeb serviees
贺德强[8](2004)在《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化制造方面的研究正在全球迅速兴起,而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设备层信息交互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是保证顺利实施网络化制造的关键之一。目前,制造企业设备层的信息孤岛和自动化孤岛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本文以面向网络化制造中的设备层信息交互技术为研究主线,对网络化制造中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体系结构,描述了体系结构中平台的功能组成、使能技术和工具,以及信息流、信息分类和度量、信息集成框架和网络结构等。研究了目前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对等网络技术和信息交互终端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信息交互模式,并给出了该模式的实现流程及其建立过程。基于上述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式,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体系结构、设备层信息交互过程中的工作流等;研究了平台中的制造执行子系统和监控与数据采集子系统在上述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功能映射,提出了基于合同网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资源优化调度模型;阐述了平台中所用到的设备描述及表示方法、设备层信息交互通信机制等相关技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和运行模式;介绍了信息交互终端的软硬件组成,开发了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应用实例——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
邓建新[9](2004)在《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网络化制造是 21 世纪制造业的主要模式之一,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 Internet/Intranet 和现代软件技术,为制造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它表现出协同性、快速重组性、集成性、目标动态、易变性等特点。要求企业能够定制应用服务系统并且敏捷快速地响应市场。因此,支持企业业务的应用系统应该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进行协调、集成和快速重构,同时消除业务处理中信息“孤岛”和多余流程。网络化制造平台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提供技术保障和实施工具,必然也需要适应这些要求和特点。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网络化制造平台的柔性、自适应性,如何快速重构整个平台的业务系统以适应网络化制造的需要,如何建立网络化制造服务系统集成标准等问题,对提升整个平台的应用程度和适用程度以及发展我国网络化制造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组件技术、XML 技术和 Web Service等相关技术作为基础,介绍了网络化制造平台的体系结构以及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网络化制造平台的构架特点、服务集群以及出于网络化制造的特点需要,建立了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给出了可重构控制系统的总体模型,并详细地研究了该总体模型的具体组成、功能划分及相关设计原理和特点。同时,本文在提出的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模型的框架内,研究了该系统的实现技术。给出了该系统具体实现的总体技术方案,详细研究了实现该系统模型中各功能部分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然后,本文在研究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划分了整个运行过程并描述了其中各个阶段的主要作用、具体任务和操作流程。与此同时,提出了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重构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其重构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后,本文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网络化制造平台”作为工程应用背景,通过具体应用案例进一步说明了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验证了该可重构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谢逢洁[10](2004)在《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组织模式应运而生。由于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所固有的特点,必然会对质量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在查阅并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论文首先对虚拟企业设计合作伙伴评价选择问题和制造合作伙伴评价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目标分层策略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设计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的四阶段模型和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的四阶段模型;其次,应用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控制活动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并将活动和技术要求紧密结合,建立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四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流程,在此基础上对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活动和质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策划方案及过程控制方案,并设计了网络环境下基于QFD质量规划技术与FMECA故障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分布式质量控制系统模型;然后,将质量控制与质量协调相结合,建立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和质量控制框架,并在对质量协调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类型和冲突的形成过程,确立了基于PDCA循环的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方案模型,并着重研究了模型中的策划和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施方案,给出了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冲突预防的建议,并在分析三种类型设计冲突消解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数据冲突提出了基于设计质量目标的冲突仲裁方案;最后,根据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异地合作的特点,对虚拟企业异地合作设计质量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系统功能树,并对功能树中涉及的主要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异地合作设计质量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二、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现状 |
1.2.2 外协加工业务数据安全的相关研究 |
1.3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意义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 Citrix 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模式的研究 |
2.1 基于Citrix 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模式的提出 |
2.1.1 外协数控加工的运行现状 |
2.1.2 现有外协数控加工运行模式产品数据泄密环节分析 |
2.1.3 基于Citrix 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模式的提出 |
2.2 基于Citrix 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的组成 |
2.2.1 系统的硬件组成 |
2.2.2 系统的软件组成 |
2.3 基于Citrix 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的运行流程及特征 |
2.3.1 系统的运行流程分析 |
2.3.2 基于 Citrix 的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数据保密系统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 Citrix 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目标设计 |
3.2 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
3.3 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3.3.1 中心主机厂的硬件系统设计 |
3.3.2 外协企业数控车间的硬件系统 |
3.3.3 信息终端与数控设备的连接 |
3.4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
3.4.1 共享资源库设计 |
3.4.2 外协加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4.3 车间无纸化生产支持系统设计 |
3.4.4 终端设备安全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Citrix 解决方案与系统安全设计 |
4.1 Citrix 解决方案 |
4.1.1 Citrix 技术概况 |
4.1.2 Citrix 解决方案 |
4.1.3 Citrix 解决方案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
4.2 系统安全设计 |
4.2.1 服务器上的数据安全 |
4.2.2 终端上的数据安全 |
4.2.3 应用访问的安全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运行实例 |
5.1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1 系统结构的选择 |
5.1.2 开发工具的选择 |
5.1.3 数据库的选型与设计 |
5.1.4 系统的主要界面设计 |
5.2 应用案例 |
5.2.1 大江信达铸缎公司模具外协加工现状与需求分析 |
5.2.2 系统的实施与应用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支持敏捷虚拟企业供应链敏捷化的动态物流规划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及题目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与本论文相关的几种技术的综述 |
1.3.1 敏捷制造 |
1.3.2 敏捷供应链 |
1.3.3 敏捷虚拟企业的建模方法与仿真优化技术 |
1.3.4 敏捷虚拟企业的集成框架和集成平台技术 |
1.3.5 Petri网建模仿真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体系结构 |
第2章 敏捷虚拟企业和敏捷供应链 |
2.1 敏捷虚拟企业 |
2.1.1 敏捷虚拟企业的体系结构 |
2.1.2 敏捷虚拟企业的分类 |
2.1.3 建立敏捷虚拟企业的关键使能技术 |
2.2 动态物流联盟 |
2.2.1 动态物流联盟 |
2.2.2 动态物流联盟的特征 |
2.3 动态联盟的物流系统 |
2.4 动态联盟中物流管理 |
2.5 动态联盟的敏捷供应链管理模式 |
2.5.1 敏捷供应链的概念 |
2.5.2 敏捷供应链管理 |
2.5.3 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的本质 |
2.5.4 敏捷供应链的特征 |
2.5.5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
2.5.6 敏捷供应链战略的实施 |
第3章 动态联盟物流系统建模及规划技术研究 |
3.1 动态联盟物流系统建模及规划技术的研究进展 |
3.2 动态联盟物流系统建模方法 |
3.2.1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方法 |
3.2.2 动态联盟物流系统建模方法 |
3.2.3 动态联盟物流系统选址模型分类 |
3.3 动态联盟物流系统规划问题的研究 |
3.4 基于动态联盟供应链敏捷化的物流规划 |
3.4.1 动态联盟敏捷化供应链的建立 |
3.4.2 基于动态联盟供应链敏捷化的物流规划 |
第4章 动态联盟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决策及实例分析 |
4.1 动态联盟支持敏捷供应链的物流配送 |
4.1.1 动态联盟物流配送中心 |
4.1.2 敏捷供应链物流配送的特点 |
4.1.3 敏捷供应链物流配送技术的发展方向 |
4.2 动态联盟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
4.2.1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规划 |
4.2.2 动态联盟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
4.3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 |
4.3.1 连续点选址模型 |
4.3.2 离散点选址模型 |
4.4 联盟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的实例分析 |
4.4.1 重心法 |
4.4.2 最低运输成本法 |
第5章 动态联盟仓储中心选址决策及实例分析 |
5.1 联盟仓储中心的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
5.1.1 联盟仓储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一般联盟仓储中心选址应遵循的原则 |
5.2 联盟仓储中心的选址方法 |
5.2.1 动态规划法 |
5.2.2 动态仓库选址 |
5.3 联盟仓储中心选址决策的实例分析 |
5.3.1 精确重心法 |
5.3.2 线性规划模型 |
第6章 动态联盟敏捷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
6.1 概述 |
6.1.1 敏捷虚拟企业实现供应链敏捷化的方法 |
6.1.2 敏捷虚拟企业的敏捷供应链规划 |
6.1.3 ASP技术 |
6.2 建立基于敏捷供应链的动态联盟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
6.3 动态联盟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技术方案的确立 |
6.3.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概念 |
6.3.2 浏览器(Browser)/服务器(Server)模式 |
6.4 动态联盟物流信息平台的工作原理 |
6.5 动态联盟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7章 敏捷虚拟企业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
7.1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7.2 动态联盟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Petri网建模 |
7.2.1 Petri网定义 |
7.2.2 网系统 |
7.2.3 面向对象Petri网的特点 |
7.2.4 有关分层有色Petri网的几个定义 |
7.2.5 有色Petri网与面向对象 |
7.3 建立面向对象动态联盟的物流系统Petri网模型 |
7.4 敏捷虚拟企业物流系统仿真 |
7.4.1 离散事件系统 |
7.4.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
7.4.3 敏捷虚拟企业物流系统仿真 |
7.5 仿真软件eM-Plant |
7.5.1 eM-Plant的主要特点 |
7.5.2 eM-Plant的功能 |
7.6 采用eM-Plant为敏捷虚拟企业物流系统仿真 |
7.6.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7.6.2 仿真模型的结构及实现程序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本论文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3)JL钢铁公司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
2.1.1 传统的生产管理理论 |
2.1.2 现代的生产管理理论 |
2.1.3 企业信息化 |
2.2 MES的理论综述 |
2.2.1 MES的定义 |
2.2.2 MES的发展历史 |
2.2.3 ME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4 MES的行业应用 |
2.3 MES和其他系统的关系模型 |
2.3.1 MES和其他系统的关系模型 |
2.3.2 MES和其他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 |
2.4 MES的模型 |
2.4.1 MES的三层企业模型 |
2.4.2 MES的系统集成模型 |
2.4.3 MES的功能结构模型 |
2.5 MES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2.5.1 MES存在的问题 |
2.5.2 MES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钢铁企业的MES |
3.1 钢铁企业信息化及引入MES的原因 |
3.1.1 钢铁企业的信息化 |
3.1.2 钢铁企业引入MES的原因 |
3.2 钢铁企业生产流程的特点 |
3.3 MES在钢铁企业信息化中的位置 |
3.4 钢铁行业MES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第4章 JL钢铁公司MES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
4.1 JL钢铁公司MES的实施背景 |
4.2 JL钢铁公司实施MES的必要性 |
4.2.1 JL钢铁公司存在的问题 |
4.2.2 JL钢铁公司实施MES的必要性 |
第5章 JL钢铁公司MES的方案设计 |
5.1 JL钢铁公司MES设计的基本思想 |
5.2 JL钢铁公司MES的总体结构 |
5.3 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的功能描述 |
5.3.1 企业资源管理层(ERP) |
5.3.2 生产调度操作层 |
5.4 JL钢铁公司MES的网络支撑环境及其物理结构 |
5.4.1 JL钢铁公司MES的网络支撑环境 |
5.4.2 JL钢铁公司MES的物理架构 |
5.4.3 JL钢铁公司MES数据采集系统的物理架构 |
5.4.4 JL钢铁公司MES数据传输系统的体系功能结构 |
5.5 JL钢铁公司MES的软件结构的选择和设计 |
5.5.1 JL钢铁公司MES软件结构的选择 |
5.5.2 JL钢铁公司MES软件结构的设计 |
第6章 JL钢铁公司MES的功能说明及实施步骤 |
6.1 JL钢铁公司MES的简要流程和功能的详细说明 |
6.1.1 JL钢铁公司MES的简要流程 |
6.1.2 JL钢铁公司MES各模块功能的详细说明 |
6.2 JL钢铁公司MES的实施步骤 |
第7章 JL钢铁公司MES实施后预期效果评价 |
7.1 技术质量管理领域的变化 |
7.2 生产管理领域的变化 |
7.3 出货管理领域的变化 |
7.4 信息作业管理领域的变化 |
7.5 MES运行以后的预期效益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创新点 |
8.2 研究结论 |
8.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产品外协业务的发展及重要性 |
1.1.2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和重要性 |
1.1.3 外协数控加工中技术信息保密的现状及重要性 |
1.2 产品外协加工信息安全的相关研究 |
1.2.1 合作伙伴选择算法的相关研究 |
1.2.2 技术信息保密技术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内容安排 |
2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模式的提出及系统概述 |
2.1 引言 |
2.2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模式的提出 |
2.2.1 现有外协数控加工基本运行模式及其泄密环节分析 |
2.2.2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模式的提出 |
2.3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模式概述 |
2.3.1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模式 |
2.3.2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模式的运行流程 |
2.4 产品外协数控加工技术信息保密系统概述 |
2.4.1 系统硬件部分简介 |
2.4.2 系统软件部分概述 |
2.4.3 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3.2.1 信息系统服务器 |
3.2.2 信息交互终端与加工设备 |
3.3 网络共享系统的设计 |
3.3.1 访问权限管理 |
3.3.2 流程及功能模块设计 |
3.4 企业间信息系统设计 |
3.4.1 委托方企业功能模块 |
3.4.2 受托方企业功能模块 |
3.5 受托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设计 |
3.5.1 管理人员功能模块 |
3.5.2 加工车间功能模块 |
3.6 终端设备安全系统设计 |
3.6.1 信息交互终端上的技术信息保密功能 |
3.6.2 信息交互终端与加工设备间的安全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4 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开发技术与环境介绍 |
4.2.1 Browser/Server 模式 |
4.2.2 JSP 技术及其网络实现 |
4.2.3 数据库及其访问技术 |
4.3 信息系统的开发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结构与层次 |
4.3.3 系统流程及功能模块 |
4.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5 系统主要界面 |
4.4 应用案例 |
4.5 应用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通用的可重构Holoni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GR-HPPC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动态多变市场下的制造策略——敏捷制造 |
1.1.2 敏捷制造环境下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新需求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状况 |
1.2.1 现行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概述 |
1.2.2 敏捷制造 |
1.2.3 敏捷制造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二章 HOLONIC 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
2.1 HOLONIC 控制策略 |
2.1.1 传统的制造系统控制结构 |
2.1.2 HOLON/HMS 概念 |
2.1.3 HOLONIC 控制结构 |
2.1.4 HOLONIC 制造的相关研究 |
2.2 基于分形思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建模方法论 |
2.2.1 生产计划体系与HOLON 体系 |
2.2.2 基于分形理论的建模方法 |
2.3 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
2.3.1 动态虚拟簇 |
2.3.2 GR-HPPCS 总体框架结构 |
2.3.3 GR-HPPCS 框架结构的特点 |
2.4 基于市场机制的GR-HPPCS 运作模式 |
2.4.1 虚拟市场 |
2.4.2 GR-HPPCS 的运作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统一信息模型的生产计划信息组织方法研究 |
3.1 面向全局的统一信息模型 |
3.1.1 建模的目的 |
3.1.2 模型集成框架 |
3.1.3 模型应用原理及相应算法 |
3.1.4 基于UML-XML 集成的建模方法 |
3.2 统一产品信息模型(UNIFIED PRODUCTION INFORMATION MODEL) |
3.2.1 产品信息建模发展 |
3.2.2 UPIM 的构建 |
3.2.3 UPIM 到GR-HPPCS 的映射 |
3.3 统一资源信息模型(UNIFIED RESOURCE INFORMATION MODEL) |
3.3.1 资源的结构分析 |
3.3.2 URIM 的构建 |
3.3.3 URIM 到GR-HPPCS 的映射 |
3.4 统一订单信息模型(UNIFIED ORDER INFORMATION MODEL) |
3.4.1 UOIM 的构建 |
3.4.2 UOIM 到GR-HPPCS 的映射 |
3.5 基于XML 的信息集成 |
3.5.1 基于XML 的信息集成方法 |
3.5.2 信息模型底层数据结构的XML 描述 |
3.6 小结 |
第四章 生产计划的分布式决策过程及实现研究 |
4.1 GR-HPPCS 中生产计划的分布式决策过程 |
4.1.1 订单优先权确定 |
4.1.2 任务分解 |
4.1.3 协商 |
4.1.4 任务分配 |
4.2 订单优先权的决策方法研究 |
4.2.1 订单优先权多目标决策的问题描述 |
4.2.2 订单优先权多目标决策的算法研究 |
4.2.3 应用实例 |
4.3 订单/任务分解算法研究 |
4.3.1 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4.3.2 提前期估计 |
4.3.3 确定子任务初始目标 |
4.4 基于市场机制的协商策略 |
4.4.1 判别资源的虚拟市场 |
4.4.2 基于改进合同网协议的分级协商模型 |
4.4.3 协商策略 |
4.5 任务分配决策研究 |
4.5.1 任务分配问题的模型描述 |
4.5.2 基于遗传算法的任务分配 |
4.5.3 算例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订单和资源的生产控制研究 |
5.1 GR-HPPCS 中的生产控制 |
5.1.1 生产控制问题 |
5.1.2 面向订单与资源的生产控制模式 |
5.2 订单驱动的生产信息共享与跟踪机制 |
5.2.1 订单驱动的多级监控网络 |
5.2.2 基于信息通道的信息共享和跟踪机制 |
5.2.3 订单执行进度计算方法 |
5.3 面向订单与资源的动态调度 |
5.3.1 动态调度问题的研究 |
5.3.2 基于订单变化的动态再调度 |
5.3.3 基于资源变化的动态再调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R-HPPCS 原型系统的实现研究 |
6.1 基于CORBA 和WEB 的系统体系结构 |
6.1.1 分布式对象技术CORBA |
6.1.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6.2 系统的应用实现 |
6.2.1 系统集成框架 |
6.2.2 定义IDL 接口 |
6.2.3 SERVER 端和CLIENT 端的程序实现 |
6.3 原型系统开发 |
6.3.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6.3.2 原型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运行示例 |
6.3.3 系统应用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
(6)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PP技术发展概况与趋势 |
1.2 工艺设计特点及企业在协同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
1.3 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研究背景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2.1 工艺设计中协同工作和协同信息分析 |
2.1.1 工艺设计中的协同工作 |
2.1.2 协同信息流层次划分 |
2.2 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需求分析 |
2.2.1 协同工艺设计需求 |
2.2.2 协同工艺管理需求 |
2.2.3 系统整体需求 |
2.3 基于中间件的多层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 |
2.3.1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综述 |
2.3.2 系统的层次划分 |
2.3.3 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3.1 面向协同的人员组织管理.22 |
3.1.1 协同工艺设计中的人员组织方式 |
3.1.2 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 |
3.2 协同工艺设计过程控制 |
3.2.1 协同工艺设计任务分类及其定义 |
3.2.2 协同工艺设计过程建模 |
3.2.3 基于任务树的协同工艺设计流程 |
3.3 支持协同工艺设计的制造资源模型.30 |
3.4 协同工艺设计的冲突消解 |
3.4.1 协同工艺设计中冲突产生的原因与种类 |
3.4.2 冲突管理技术 |
3.4.3 协同工艺设计冲突消解方法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DM的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技术 |
4.1 概述 |
4.2 基于PDM的协同工作环境建立 |
4.2.1 基于企业级PDM的应用系统集成 |
4.2.2 CAPP与PDM集成方案选择 |
4.3 基于PDM的协同人员管理技术 |
4.4 基于PDM的协同工艺设计过程建模与管理技术 |
4.4.1 基于PDM的协同工艺设计过程建模实现 |
4.4.2 基于PDM的协同工艺设计过程管理 |
4.5 基于PDM的工艺数据管理技术 |
4.5.1 工艺数据的混合式存储 |
4.5.2 工艺数据的版本管理 |
4.6 小结 |
第五章 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实例 |
5.1 应用背景 |
5.2 CAPP集成系统总体结构 |
5.3 CAPP与PDM集成的实现 |
5.4 基于IMAN的协同工艺设计过程建模实例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本文有关英文缩写索引 |
附录2:内部集成接口文件格式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敏捷制造提出背景及其思想 |
1.1.2 敏捷制造是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 |
1.1.3 敏捷制造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敏捷制造模式与敏捷制造系统 |
2.1 敏捷制造哲理与特征 |
2.2 敏捷制造企业 |
2.2.1 敏捷制造企业概念 |
2.2.2 敏捷制造企业的特点 |
2.2.3 敏捷制造企业的信息需求 |
2.3 敏捷制造系统 |
2.3.1 敏捷制造系统的概念 |
2.3.2 敏捷制造系统的建立准则 |
2.3.3 敏捷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 |
3.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内涵 |
3.1.1 信息系统 |
3.1.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 |
3.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
3.2.1 敏捷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的特点 |
3.2.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特点 |
3.2.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与传统信息系统的比较 |
3.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3.3.1 支持敏捷制造的信息基础结构 |
3.3.2 一种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3.4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抽象层次结构及其描述 |
3.4.1 敏捷制造企业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理 |
3.4.2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抽象层次结构 |
3.4.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抽象层次结构描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建模 |
4.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模型 |
4.1.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AMIS模型 |
4.1.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建模流程 |
4.2 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过程建模 |
4.2.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过程建模思想 |
4.2.2 目标驱动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过程模型 |
4.2.3 基于过程模型的Multi-agent系统 |
4.3 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 |
4.3.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
4.3.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gent实体 |
4.3.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Multi-Agent结构 |
4.3.4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Mutli-Agent建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构建 |
5.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 |
5.1.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重构分类 |
5.1.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重构实现步骤 |
5.1.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资源重构 |
5.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 |
5.2.1 基于XML实现制造信息的敏捷性 |
5.2.2 基于Web Services的制造信息系统的敏捷集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实施 |
6.1 引言 |
6.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6.2.1 整体框架设计 |
6.2.2 软件架构设计 |
6.2.3 软件产品配置 |
6.2.4 系统运行环境 |
6.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实施描述 |
6.3.1 系统整体结构 |
6.3.2 数据整合建设 |
6.3.3 数据交换建设 |
6.3.4 数据共享建设 |
6.3.5 数据资源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制造业面临的制造环境 |
1.1.2 现代制造业及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网络化制造及其发展研究现状 |
1.2.2 网络化制造设备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课题来源 |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1.3.2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模式的研究 |
2.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提出 |
2.1.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提出背景 |
2.1.2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体系结构 |
2.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流及信息分类 |
2.2.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流图 |
2.2.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分类 |
2.3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集成框架 |
2.3.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集成框架体系 |
2.3.2 信息集成框架中的网络结构 |
2.4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交互模式 |
2.4.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交互特点 |
2.4.2 对等网络技术及其模型 |
2.4.3 基于对等网络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交互模式 |
2.5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实现 |
2.5.1 网络化制造中的信息交互终端 |
2.5.2 基于信息交互终端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平台实现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3.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多代理体系结构 |
3.1.1 平台中MAS的组成及其拓扑结构 |
3.1.2 基于MAS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工作流 |
3.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制造执行系统功能的映射 |
3.2.1 制造执行系统功能及其平台中的相关代理体 |
3.2.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
3.2.3 MES系统各功能在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分布式映射 |
3.3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监控和数据采集单元的实现 |
3.3.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监控和数据采集单元体系结构 |
3.3.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监控和数据采集单元代理体 |
3.4 基于XML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功能描述及表示方法研究 |
3.4.1 网络化制造中信息交互对设备功能描述及表示方法的要求 |
3.4.2 基于XML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功能描述及其表示方法 |
3.4.3 基于XML的设备层信息交互请求的描述及表示方法 |
3.4.4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各种XML描述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 |
3.5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通信机制及安全认证技术 |
3.5.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通信需求分析 |
3.5.2 平台中Agent之间以及P&P之间的通信协议 |
3.5.3 数据的安全与认证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开发实例 |
4.1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1.1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模式 |
4.1.2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
4.1.3 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模式 |
4.2 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中信息交互终端的开发 |
4.2.1 信息交互终端的硬件组成 |
4.2.2 信息交互终端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GUI |
4.2.3 信息交互终端中Jini环境的构建 |
4.2.4 信息交互终端中的嵌入式多媒体信息交互系统 |
4.3 开发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9)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 论 |
1.1 网络化制造的定义与内涵 |
1.2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
1.3.2 可重构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建模 |
2.1 网络化制造平台体系结构 |
2.1.1 网络化制造平台体系结构构建需求分析 |
2.1.2 相关技术基础 |
2.1.3 网络化制造平台体系结构 |
2.2 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模型 |
2.2.1 网络化制造平台重构问题 |
2.2.2 可重构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2.3 服务注册和管理机制研究 |
2.2.4 应用流程配置模型研究 |
2.2.5 应用流程执行的驱动机制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
3.1 可重构控制系统实现技术总体方案 |
3.1.1 系统开发架构研究 |
3.1.2 开发实现环境 |
3.1.3 可重构控制系统功能结构 |
3.2 可重构控制系统服务注册和管理机制实现研究 |
3.2.1 功能模块设计 |
3.2.2 数据库设计 |
3.3 可重构控制系统应用流程配置模型实现研究 |
3.3.1 浏览器中互动式技术研究--Applet 技术研究 |
3.3.2 应用流程配置模块的实现效果 |
3.4 可重构控制系统应用流程执行的驱动机制实现研究 |
3.4.1 JMS 技术 |
3.4.2 动态调用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运行过程及重构能力 |
4.1 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运行过程 |
4.2 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重构能力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运行案例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5.2 应用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虚拟企业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外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确立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研究 |
2.1 虚拟企业设计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
2.1.1 虚拟企业异地设计联盟形成过程研究 |
2.1.2 设计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1.3 设计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模型设计 |
2.2 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
2.2.1 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形成过程研究 |
2.2.2 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2.3 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评价选择模型设计 |
2.3 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评价选择四阶段模型验证 |
2.3.1 制造合作伙伴评价指标效用度评价数据模拟 |
2.3.2 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评价选择四阶段模型验证 |
3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控制研究 |
3.1 设计和开发质量控制要求确立 |
3.1.1 设计和开发质量控制活动要求确立 |
3.1.2 设计和开发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确立 |
3.2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质量控制流程研究 |
3.2.1 整体产品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
3.2.2 本级产品方案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
3.2.3 本级子产品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
3.2.4 产品设计评价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
3.3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质量控制活动研究 |
3.3.1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策划方案研究 |
3.3.2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控制方案研究 |
3.4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3.4.1 设计质量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
3.4.2 网络环境下分布式质量控制模型设计 |
4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研究 |
4.1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基础性研究 |
4.1.1 质量协调内涵确立 |
4.1.2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与控制框架研究 |
4.1.3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冲突分析 |
4.1.4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方案模型研究 |
4.2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策划研究 |
4.2.1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策划基础研究 |
4.2.2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冲突预防研究 |
4.3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协调实施方案研究 |
4.3.1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冲突消解方案分析 |
4.3.2 基于设计质量目标的数据冲突仲裁方案研究 |
5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信息系统模型研究 |
5.1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网络平台建立 |
5.1.1 虚拟企业异地合作设计网络连接设计 |
5.1.2 虚拟企业异地合作设计平台网络拓扑结构建立 |
5.2 虚拟企业异地合作设计质量信息系统研究 |
5.2.1 虚拟企业异地合作设计质量信息系统逻辑模型建立 |
5.2.2 虚拟企业异地合作设计质量信息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5.2.3 异地合作设计质量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建立 |
6 主要研究成果及建议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
6.2 研究拓展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rix的外协数控加工产品数据保密系统研究[D]. 王文聪. 重庆大学, 2008(06)
- [2]支持敏捷虚拟企业供应链敏捷化的动态物流规划与仿真[D]. 周芝梅.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7)
- [3]JL钢铁公司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构建研究[D]. 张继武. 东北大学, 2007(03)
- [4]面向产品外协数控加工的技术信息保密系统研究[D]. 卢明明. 重庆大学, 2007(05)
- [5]通用的可重构Holoni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GR-HPPCS)研究[D]. 王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0)
- [6]协同工艺设计与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桂静.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7]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D]. 赵捧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2)
- [8]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研究[D]. 贺德强. 重庆大学, 2004(01)
- [9]网络化制造平台可重构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邓建新. 重庆大学, 2004(01)
- [10]虚拟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谢逢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