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的迁移心态与迁移词的风格

宋代文人的迁移心态与迁移词的风格

一、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与迁谪词风(论文文献综述)

金欢[1](2021)在《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研究》文中认为黄庭坚晚期创作数量的变化、创作体裁的选择、创作倾向的呈现、创作理念的转变等建构出文人的心理动态经纬图。从历时性上,在此起彼伏的情感波动中窥探黄庭坚晚期的心态变化,从初到贬谪地经历杜门谢客的抗争情绪,到逐渐融入贬谪地风土人情获得些许慰籍,暂时舒缓贬谪之苦,却也无法避免陷入人生无常的生命之思,而最终在随缘任运中实现达观平和;从共时性上,在悲欢离合的温情与悲痛中丰满黄庭坚贬谪时期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与亲人短暂相聚、受友人倾囊相助、乡民热情好客的共同温暖,体悟其痛失亲人、永别友人、疾病缠身的多重考验。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界定“创作心态”的概念,并基于选题缘由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对选题目的、研究方法进行叙述。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梳理黄庭坚晚期人生历程与心理建构。结合学者关于黄庭坚诗歌创作分期、散文创作分期、书法艺术分期等相关论述,对其人生分期进行界定,以元佑七年黄庭坚奔丧作为其晚期人生和创作生涯的开始。以其文本内容为切入点,参照史书、文学史、年谱相关内容以及王兆鹏“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数据库有关记载,建构出黄庭坚晚期贬谪行迹图,即乡居丁忧、安置黔州、安置戎州、待命荆渚、羁管宜州,整体把握黄庭坚晚期生活、交游、创作心态等各方面情况。第二章探讨黄庭坚晚期各个阶段的具体创作情况,归纳出创作倾向,体悟蕴含的创作主体心理。从创作数量来看,相比人生前中期,晚期诗的数量减少,词、文的数量增加,反映个人日常生活的文体,题跋、书信等数量增加。这种传播性不是很强的文学载体往往能展现更为私密的心绪,流露出真挚感情,这反映了文人出于自我保护的避祸心理。黄庭坚主张诗歌吟咏情性,提倡有节制的情感,反映出一种比较中和的创作心态。在晚期谪居生活中,黄庭坚注重读书治学,痴于养气,往往将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技巧相结合,认真学习禅宗思想,力求参透佛理,悟透人生,超脱生死。这些创作倾向所表述或暗示出创作主体在高压政治压迫下,内心最真实的避祸、中和与内省心态,反映出宋学的一种内求精神,即“救时行道”的消解,主体心性义理的探索和内省化的建构。第三章论述黄庭坚晚期创作风格的审美心理。由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反观背后创作者的人格精神,总结这种艺术变化所表征出的审美心理。在此过程中,注意黄庭坚对前贤陶渊明、杜甫、韩愈、柳宗元、同时代人以及后学的接受与评价,并结合黄庭坚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黄庭坚晚期创作技法炉火纯青,对应的是其精神生命的“脱胎换骨”。他“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创作理念是宋代文人反俗求雅的审美旨趣、儒雅情趣的表征。创作来源于生活,黄庭坚从杜甫夔州、韩愈潮州后所作文本中汲取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现了从遵循规则到超越规则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然随年龄增长的不仅是创作技艺,更是虽处老,却不服老,看透生死、心境淡泊的率意而为。这种平淡闲远的文风是创作者淡泊自守心态的表征。第四章阐述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产生的原因。有宋一代,外界最主要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作用于士人心态,给予文人源源不断的创作冲动。因此,黄庭坚有感于外敌侵扰,对君主有所待,又因为卷入党争政治漩涡,逐渐内省。儒、释、道三教融合调和了黄庭坚仕与隐、身与心的矛盾,最终使其处于身仕心隐的状态。与此同时,贬谪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汇集了太多的挑战,扩大了创作主体的抗争情绪,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乐善好施,主动接纳被贬之人,深深留客,逐渐感化黄庭坚的贬谪之苦。与此同时,他接收到的关于亲友生死状况的讯息,也常常牵动着其创作心弦。这些综合因素使黄庭坚晚期跌宕起伏的创作心境跃然纸上。第五章分析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的嬗变过程及自我调适。采用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观照结合的方法,以黄庭坚晚期的贬谪行迹为线索,梳理把握其阶段性的生活、交游、创作,归纳总结每一阶段诗词文所反映出的审美趣味,立体化地呈现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围绕主体所处贬谪地地形风貌、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的变化,其处世态度由闭门不涉人事到最终亲近自然、适应自然,心态由初到贬谪地的抗争忧伤逐渐转变为平淡闲适。同时,又关注到黄庭坚在心态低颓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试,如何达到心态平衡的过程。他善于从人间温情中得到慰藉,亲友的短暂陪伴使其得到精神满足,暂时舒缓贬谪情绪,却又因为亲人、好友的相继离世慨叹生命无常,陷入无言的沉思。他十分注重“以理自遣”,持以随缘任运的达观心态,逐渐化解党争的迫害、病痛的折磨,用博观勤学的知识涵养自己的心性,在诗酒风流的田园栖息之地中展现自由超逸的情怀。

姚于钦[2](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选编及其教学价值的探析》文中认为贬谪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对于中学生思想品格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贬谪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的不断演变中,一直得以留存,可见其魅力之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和历年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选录情况及其教学价值的探析。本文紧紧扣住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作品进行展开,以主题的形式,探究贬谪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并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贬谪文学的课堂教学。目前研究贬谪文学与教学的论文较少,对于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作品的统计没有十分全面,探究贬谪文学教学价值的论文也并不多,在中学课堂上关于贬谪文学的实际操作也有所缺欠。针对以上的缺憾,本文尽可能地加以完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和历年的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统计,分别选取沪教版、苏教版和人教版三套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以及从1956年起由人教社编写的、全国统一的高中语文教材,由此形成一个纵向和横向的统计面。另外,从三个方面展开贬谪文学选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探析,即贬谪文学本身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第二,本文以主题的形式探究贬谪文学本身的教学价值,将教材中出现的贬谪文学作品按照贬谪文人的情感为划分依据,将其归为两大类,即豁达洒脱类和愁苦愤懑类。在两大主题下,根据文章题材、作者经历、学者对贬谪文学发展等为依据,再次进行分类。第三,本文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将同样主题或不同主题的贬谪文学共同纳入,给中学课堂的贬谪文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欢欢[3](2018)在《北宋士人行旅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行旅活动源远流长,到了北宋,行旅在人员和活动范围上进一步扩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致从三个方面探讨行旅: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中国古代朝代顺序,从夏商至明清,对人们的出行活动展开论述,分析不免笼统;也有探究宋代行旅活动,但时间上多偏南宋;还有以某个行旅者个体或行旅中的某一方面为中心,深入分析其活动。但还缺乏对北宋一代整体士人的行旅活动的研究。本文以北宋士人的行旅活动为中心,对他们在旅途的活动、心态、观念、创作的文学作品、活动的影响进行探讨。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北宋士人行旅的概况,回溯自先秦至隋唐士人行旅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士人行旅活动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他们在旅途的活动进行划分,认为他们的活动具有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以仕途为中心、喜记沿途见闻的特性,在行旅过程中持有焦虑、羁旅忧愁、旷达乐观等心态以及崇鬼敬神、忧国忧民的思想观念。第二部分对北宋士人创作的行旅文学作品展开论述,作品中记录了他们在旅途的活动、见闻、感受等内容,具有理性、思辨和民俗化的特点,体现了文学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的革新、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提升北宋文化认知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三部分分析北宋士人行旅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士人的行旅活动对自身具有提高外部环境认知、培养道德品质的作用,在行旅过程中推动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认为北宋士人行旅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和展现的游览观念对当代旅游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史秀洋[4](2018)在《三国人物在北宋词中的接受研究》文中提出北宋文人首次将三国题材引入“词”这一文学创作领域。所谓三国人物,指的是主要人生轨迹处在三国时期,或参与了三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据笔者统计,北宋词中涉及三国人物及事典的作品有172首,相关人物共计52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有阮籍、嵇康、刘伶、周瑜、曹植、曹丕、孔融、何晏、曹操、阮咸等。北宋词中的三国人物主要集中在君主、辅弼、文士这三种类型。在对君主形象的阐释中,于曹操则展现了其复杂多变的个性特征,既有“雄”一面,也有“奸”的一面;对于孙权与刘备,则分别突出了其威勇过人的个性气质与志在天下的自觉担当。在对辅弼形象的阐释中,周瑜主要突出了其赏音顾曲的风流雅事;对诸葛亮则从智谋、功业、君臣关系等多个方面予以褒扬,塑造了完美无瑕的良臣典范。之于文士形象中的竹林七贤,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迥异、特点鲜明之处:嵇康、刘伶颓然而醉、嗜酒放达,阮籍、阮咸蔑视礼法、行为骇俗,向秀、王戎则重情适性、本真自然。北宋词对三国人物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总体说来,北宋词人对文人雅士多有吟咏,而涉及各路英豪的词作数量却相对较少,并且关注较多的仍是三国英雄们的风流雅事、逸史趣闻。对于三国人物,北宋词更加侧重对其个性气质的歌咏,而不是历史功绩的评说。词人们吟咏、接受三国人物的目的,极具时代性与功利性:或借以点缀太平,描绘宴饮游赏之乐;或聊以自况,诉说仕途偃蹇之慨;或比拟他人,极尽夸饰溢美之词;或抒写艳思,刻画男欢女爱之情;或描摹物态,增加内韵灵性之美。北宋词对三国人物接受面貌的形成原因有:注重享乐、宴饮成风的社会习尚,党争迭起、变动不居的政治局势,三教合流、佛道大兴的思想氛围以及柔婉近情、直抒心曲的词体特征。

石蓬勃[5](2014)在《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贬谪即为中国古代官员之噩梦,党争剧烈之时,贬谪尤为惨痛。北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厉行新法,引发新旧党争,反对变法之旧党官员纷纷请外,且阻挠新法施行。哲宗元佑年间,太皇太后高氏辅政,迎旧党官员还朝,尽废新法。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力行绍述,复行新法,旧党官员尽遭贬黜。徽宗即位,改元建中靖国短暂调停,于次年又改元崇宁,党禁顿起,建“元佑党人碑”,旧党官员及不附蔡京者均列名其上,所遭贬责更甚。然元佑党人碑所列三百九人中仅一百一十一人为熙丰间反对变法、元佑间力行“更化”、一直追随元佑重臣、附议反对变法者,且以苏轼、苏辙,及其门下文人贬责最重,创作诗歌最繁,文学影响及社会影响最着。苏门诗人1564首贬谪诗作涵盖其贬谪生活诸多方面,反映出各人不同之贬谪心态、主题取向及时空语象特征,既具有明显共性特点,又颇具文人独特性格,故为本文探讨之中心。中国古代文人虽以温柔敦厚、中庸谨重为尚,然自古有“狂”、“逸”人格萌生发展,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中亦有体现。如苏轼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且受陶渊明影响甚重,故而初谪黄州时心怀惴惴,惟求自安,至谪居惠州时渐成淡泊自适,远贬儋州已心无挂碍、旷达自乐,最终形成狂逸融合、超然旷达之贬谪心态。苏辙简洁沉静,黄庭坚超然淡泊,加之受禅宗影响较深,二人贬谪诗作狂、逸之气均未昭彰,哀乐之情隐而不发,少有愤激之情,颇为自持平和,故而诗作冲淡超逸,心态为离狂远逸、内敛沉静。秦观于贬谪期间甚是怀念昔日翰苑生活,对困居贬地之苦痛体味颇深,故而潦倒哀毁,其诗作中之狂气跳过唐之禅悦,嵇、阮之狂逸结合,陶渊明之潇洒超逸,而远溯至屈、贾之哀伤心理,其心态由哀婉而为沉郁、凄厉,狂消逸隐,终于悲苦绝望。晁补之诗作中逸气更为明显,然狂放语汇亦不鲜见,可见其从未忘情于仕宦生涯。张耒则心性坦易,虽迭遭黜责,却能很快调整心态。二人将对三教之圆融和会作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之武器,两人贬谪心态虽略有不同,然均徘徊于狂逸之间,形成亦狂亦逸、坦易自持之心态特征。苏门诗人历贬边地,生活潦倒,故而诗作中多有环境苦恶之记述、生计艰难之哀叹、精神痛苦之展示与借酒遣愁之逃遁。贬地生活虽然艰苦,但苏门诗人受儒家思想熏染多年,忧民之怀未能忘却,依然关心民瘼,为生民所遭苦难心痛不已,尤以苏轼最为明显。然其诗作主题大多集中于水旱蝗灾,极少涉及农事政策,于忧民之怀中足见其唯恐招祸之惧。苏门诗人迭遭贬窜,于生计、精神遭受双重打击,无奈之下,归隐之心日益浓厚,于诗作中多有反映:或寄情于山水,或求助于佛道。然大部分苏门诗人均未能归隐山林田园,只因寻到“吏隐”这一调和途径,求得心安与心灵之解脱,既可享受隐逸之乐,又不辜负忧民之怀。苏门诗人均未曾脱离贬谪羁绊,归隐之思遂相伴始终。苏门诗人历贬边地,于生命沉沦之苦痛中日益沉静,开始思考人生命运、生存价值之最本质问题,故而诗作中多有对死亡之审视,由排斥而至接受,由接受而至超越;亦多有对生命之思考,表达对顽强坚忍、柔美娇艳物事之喜爱,并对日常生活习见之物多所吟咏,表达出对生命之欣喜。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中时空意识与语象系统亦颇引深思。苏门诗人于贬谪期间视野顿宽,时空意识涵盖全面,既有古往今来、纵横万里之宏阔,亦有注重现下、一时一地之体悟,故而其诗作既有涵盖万古之情,又重现时当下之感;既有俯瞰天地之势,又重耳闻目见之境。其物象系统亦更为完善,既有品性高洁、文人雅致之松竹等物象,亦有纤细精致、悲苦萦怀之醉酒等语象,极具含蓄浓缩之美、翻新出奇之妙、变俗为雅之奇及形象描绘之趣。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不囿于前人语象系统之限制,更注重内心感悟之表达,变前人含蓄蕴藉之审美为日常生活口语之事象,故而诗作物象种类丰富多样,其特征更符合诗人贬谪心境;事象运用变化万端,将文人雅趣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

李杰[6](2012)在《南宋贬谪词研究》文中提出南宋期间,入仕文人的数量进一步增长,但在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等背景下,大批文人在政治斗争中被远贬他乡,词成为承载文人感情的最好载体,使得南宋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贬谪词。本文主要对南宋贬谪词进行全面的勾勒描绘,分析南宋贬谪词中所呈现的三大类情感:家国之念与黍离之悲、壮志难酬与爱国之情以及拘囚忧愤与思乡愁苦之情,力图还原南宋贬谪词的真实面貌,论述其在词体演进的过程中,汲取屈原以来各朝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全地成熟。全文分为四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主要对贬谪、贬谪词人、贬谪词这三个关系密切的词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由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畴,并追溯了南宋贬谪词研究的学术史。第二章以历史文献为核心,考察南宋期间的黜降制度,分析南宋政坛上之所以产生大量谪宦的政治原因,整理出目前可考的有词传世的被贬词人。第三章分析了南宋贬谪词的三大类感情特点。最后一章详细地分析了南宋贬谪词的形成原因,唐前、唐代贬谪文学成就对南宋贬谪词的深刻启示;北宋贬谪词人的精神是南宋贬谪词直接的精神源泉,善处穷困的哲学在南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严宇乐[7](2012)在《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苏辙、苏过三人在贬谪岭南时期的心态与作品。首章为导论,简介研究动机、解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第二章解释绍圣年间新党复兴的原因,包括君主的心理、党争激化引致报复等等,亦描述谪命对苏家的影响,包括家族离散,而苏氏兄弟两人心理准备之多寡亦影响到他们对逆境的对应;第三章阐述贬谪生活对苏氏家族的各项挑战,包括政治压力、恶劣自然环境等等,以及他们的对应方式,包括寄托于山水、艺术,借助亲朋支持及对上天的祈求,另觅意义,调适心理等;第四章考察苏轼父子的唱和诗和同题诗:第五章展示苏轼、苏辙如何通过经典注解,包括苏轼注《易》、《书》、《论语》,苏辙注《老子》,以重构他们的人生观、政治观、宇宙观;第六章分析三人的史论。

何小明[8](2011)在《黄庭坚纪行诗研究》文中提出黄庭坚是北宋着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作诗讲求独辟门户、自成一家,在当时就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是最能体现宋代诗歌特点的代表作家,被推为“江西诗派”宗主。本文以黄庭坚的纪行诗作为研究对象。其纪行诗,是诗人记述行程际遇、途中山水及情感心境的诗歌作品,是诗人在行役之地留下的足迹、思想及情感,它将行旅地的自然景观、风俗人情同诗人内心深处的人生创伤及审美想象联系起来,反映出诗人情随景生的复杂心态,或是乡关之念、或是贬谪悲怆、或是厌恶官场归隐山林之情等。由此可知,黄庭坚的纪行诗和诗人的人生历程,尤其是仕途变动息息相关。黄庭坚从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后任河南叶县尉,后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知吉州太和县、监德州德平镇,后入京都做实录修撰官。绍圣元年(1094)后屡遭贬谪,迁黔州、戎州、宜州。纵观黄庭坚的一生,都在仕途中奔波,其诗歌创作与他的仕途生涯密不可分。基于此,本文以仕途分期对黄庭坚的行踪及其纪行诗作进行概括分析,并结合黄庭坚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黄庭坚不同时期纪行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梳理,以期客观、真实地还原黄庭坚纪行诗的本来面貌。全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学界对黄庭坚及其纪行诗的研究成果,从而发掘黄庭坚纪行诗还需深入挖掘的部分,并探讨了黄庭坚纪行诗的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纪行诗的界定与演进。第一章按仕途分期,对黄庭坚的行踪及其纪行诗作概要叙述。第二章重点分析黄庭坚纪行诗的思想内容,从“山水风情的描摹”、“人伦亲情的牵挂”、“现实民生的关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三章将黄庭坚纪行诗的艺术特点作为研究重心,挖掘其鲜明的艺术特点:草蛇灰线的章法结构、拗峭平和的句法字法、寓意深刻的典故运用、新奇生动的意象组合。结语部分概述了黄庭坚纪行诗的地位和影响。

潘月[9](2011)在《唐宋八大家与襄阳考论》文中研究说明襄阳是汉水之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源远流长、地理位置特殊,先后为汉末荆州州治,唐代山南道、山南东道治所及宋代京西南路的治首,因此成为历代众多政治文化名人任职、游宦之地。代表唐宋文学辉煌成就的文学群体——唐宋八大家或任职襄阳,或宦履襄阳,他们有的通过政绩直接造福当地百姓、有的探访多处人文胜迹并记之。考论唐宋八大家在襄阳的行迹及其创作对研究他们各自生平、思想、交游,探讨襄阳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状况有重要的意义。襄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状况是唐宋八大家歌咏襄阳的历史基础,历代本土、宦游名人及风景胜地是八大家襄阳作品歌咏的主题。唐宋时期襄阳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唐宋八大家的现实生活环境,也是他们创作的直接来源。欧阳修、曾巩先后在襄阳任职,其他六家因自身仕途变迁及襄阳本身作为地域性政治、交通中心而多次来往于此。八大家在任职或宦游襄阳期间目睹、身感襄阳之政事、人文,并发而为文。离开襄阳后,或受人之托、或与襄阳友人交游,创作了大量有关襄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及交游状况,也描绘了当时襄阳的社会状态及文化流传情形。唐宋八大家的行迹与创作既推动了襄阳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襄阳文化的传承。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唐宋八大家有关襄阳的文学作品数量为一百九十三首(篇),其中诗一百一十八首,词六首,文六十九篇。由于不少为交游唱和之作,在歌咏同一对象时,引用的典故基本相同,因此在注解时对同一歌咏对象只选取一个或几个有典型特征及代表意义的作品进行笺注。

张英[10](2009)在《唐宋贬谪词研究》文中提出贬谪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遭遇,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文人贬谪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以往的贬谪文学研究中,在年代上偏重于唐代,在文体上偏重于诗文,尚未有对唐宋贬谪词进行系统研究者。本文将对唐宋贬谪词史进行勾勒描绘,展现中唐、北宋、南宋三个阶段贬谪词的风貌;分析唐宋贬谪词中感伤、执着、达观这三大情感类型及文学传承;并以文人贬谪为视角探讨文人词兴起和词体诗化的原因。本文分为五章,大略内容如下:第一章在描绘中唐贬谪词风貌的同时探讨中唐文人贬谪与文人词兴起之间的关系。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人物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都经历过贬谪,又都是在贬谪后开始从事并重视词体创作的。贬谪在客观上使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民间的曲调,在主观上让他们的心态发生了由进取到闲隐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文人词的兴起。第二章以北宋党争中文人个体命运的升降沉浮为背景,考察北宋贬谪词的风貌。总的来看,北宋贬谪词的主题是个体生命在苦难中的感性挣扎与理性救赎。由于词人在性格上和贬谪处境上的不同,他们在贬谪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各有特点。基于对词作数量、词史影响力以及风格的代表性等考虑,本章将选择秦观、晁补之、黄庭坚、苏轼这四位词人作为个案重点论述。第三章将在南宋朝廷中主战主和之争的背景下介绍南宋贬谪词的风貌。南宋贬谪词人集中在高宗和孝宗两朝,高宗朝贬谪词人以南宋四名臣为中心,孝宗朝贬谪词人以张孝祥、陆游、辛弃疾这三大词人为代表。和北宋贬谪词相比,南宋贬谪词在主题上增添了“黍离之悲”即抗金爱国情怀;在面对个体命运的坎坷时表现出更加闲适旷达的情调。第四章通过分析宋玉、屈原、陶渊明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对唐宋贬谪词中的三大情感类型进行归纳论析。宋、屈、陶三人,分别代表了文人的感伤、志士的执着和达者的睿智,这三方面都传承于唐宋贬谪词中。辛弃疾贬谪词对屈原与陶渊明的继承均具有代表性,本章将对此作专门的探讨,并以其为例观照宋代贬谪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精神的扬弃与融合。第五章将论述词人贬谪与词体诗化的关系。贬谪中的畏祸心理使文人将诗文中的题材转移到词体当中,形成了词体在题材上的拓宽;词人贬谪中行遍千山万水的经历使词境由狭小变阔大,由柔媚变刚健;贬谪使词人更加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改变了“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写作方式;贬谪也使词体中香草美人的寄托表现得更加明朗可解,从而使词作的意蕴更加丰厚;贬谪词人们以词酬唱,表现出情感上的共鸣和志向上的共勉,提高了词体的功能。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在唐宋词的发展进程当中,文人贬谪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催进了文人词的兴起,还对词体在题材、风格、功能等各个方面向诗歌的靠拢产生了重要作用。没有文人贬谪,唐宋词史的脉络便无从谈起;没有文人贬谪,唐宋词便不会有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二、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与迁谪词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与迁谪词风(论文提纲范文)

(1)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创作心态”辨析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黄庭坚晚期的人生历程及心理建构
    第一节 黄庭坚人生分期的界定
    第二节 黄庭坚晚期的人生历程与心理建构
        一 元佑末乡居丁忧时期:悼念亲人、学习禅宗
        二 绍圣期间安置黔州时期:山川险阻、忧心衣食
        三 元符期间安置戎州时期:歌咏民风、读书治心
        四 崇宁初待命荆渚时期:寄情山水、咏物感怀
        五 崇宁末羁管宜州时期:晚景凄凉、内心自适
第二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倾向蕴含的心态
    第一节 避祸心态:少作议论文字
        一 少于作诗,表现单一愁苦情绪
        二 钟情书简,传达丰富真挚情感
    第二节 中和心态:追寻雍容气象
        一 主张诗歌吟咏情性
        二 提倡节制情感
    第三节 内省心态:力求性命义理
        一 痴于养心
        二 悟透禅理
第三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风格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尚雅”旨趣:“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审美意识
        一 词的雅化
        二 尚雅的旨趣
    第二节 “尚老”心境:“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审美追求
        一 文法的娴熟
        二 老成的心境
    第三节 “尚淡”心态:“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审美表征
        一 文风的平淡闲远
        二 尚淡的心态
第四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背景
        一 心系外患侵扰
        二 遭受党争迫害
    第二节 三教融合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 调和仕与隐的矛盾
        二 涵养自持与自适的心理功能
    第三节 复杂多变的贬谪地环境
        一 人文风俗的感化
        二 亲友生死的牵绊
第五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的嬗变及自我调适
    第一节 远赴黔戎、杜门谢客的抗争情绪
        一 被边缘化与心恋故土的抗争
        二 弱小生命与艰苦生活的抗争
    第二节 亲友相伴、入乡随俗的舒缓心态
        一 传承家风家训:“儿女成围,欢乐樽前月照之”
        二 守护至深友情:“相待甚厚,为幸不细也”
        三 歌颂乡风民俗:“黔中士女游晴昼,花信轻寒罗袖透”
    第三节 离亲别友、人生无常的生命之思
        一 痛失亲人的悲怆:“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二 永别友人的打击:“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三 疾病缠身的羁绊:“人生以身为本,其余于我何有”
    第四节 随缘自适、博观吏隐的达观心态
        一 随缘任运的旷达:“不因苹末微风起,漂影溪光本自明”
        二 尚博勤学的充实:“劝君莫起羁旅思,满腹文章未是贫”
        三 吏隐嘉趣的闲适:“我醉欲眠卿且去,只有空瓶同此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黄庭坚晚期创作系年有争议情况梳理
附录二 黄庭坚晚期创作中表现心态的语汇统计情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选编及其教学价值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概念及其性质的界定
第一章 贬谪文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录及原因探析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贬谪文学选录情况
        一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贬谪文学选录情况
        二 历年高中语文教材的贬谪文学选录情况
    第二节 贬谪文学选录原因的探析
        一 贬谪文学的自身价值
        二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贬谪文学教学价值的探析
    第一节 豁达洒脱类主题的贬谪文学教学价值探析
        一 亭台楼阁之豁达洒脱
        二 游览山水之豁达洒脱
    第二节 愁苦愤懑类主题的贬谪文学教学价值探析
        一 忧国忧民之愁苦愤懑
        二 永州游之愁苦愤懑
        三 琵琶曲之愁苦愤懑
第三章 贬谪文学在中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贬谪文学的教学策略
        一 贬谪文学的一般教学策略
        二 贬谪文学教学策略之群文阅读
    第二节 同一主题下贬谪文学作品的群文阅读
        一 同一题材贬谪文学的群文阅读
        二 同一贬谪文人作品的群文阅读
    第三节 不同主题下贬谪文学作品的群文阅读
        一 贬谪文学历来发展之群文阅读
        二 情感比较之群文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北宋士人行旅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 士人
        2. 行旅
    三、研究综述
        1. 古代行旅的研究现状
        2. 对行旅文学的研究现状
        3. 对行旅活动影响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方法
    五、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北宋士人行旅概况
    第一节 北宋士人行旅的时代背景
        (一) 士人的行旅活动受政治环境影响
        (二) 士人的行旅活动受交通条件的影响
        (三) 士人的行旅活动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北宋士人行旅活动主要类型及特点分析
        (一) 士人行旅活动的主要类型
        (二) 北宋士人行旅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 北宋士人行旅心态及行旅观
        (一) 行旅心态
        (二) 行旅观念
第二章 北宋士人行旅文学
    第一节 北宋士人行旅文学的内容
        (一) 描述旅途活动
        (二) 记录沿途见闻
        (三) 表达行旅感受
    第二节 北宋士人行旅文学的特征
        (一) 士人的行旅作品内容具有理性、思辨的特性
        (二) 士人的行旅作品风格具有民俗化的特性
    第三节 士人行旅文学作品的价值
        (一) 展现文学创作的革新
        (二) 透析历史研究的真伪
        (三) 提升对北宋文化的认知
第三章 北宋士人行旅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士人行旅活动对自身认知提升的影响
        (一) 在行旅中士人的文化知识不断增长
        (二) 在行旅中士人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
    第二节 士人行旅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一) 士人行旅推动地方治理的进步
        (二) 士人行旅促进地方交通事业的发展
        (三) 士人行旅刺激地方经济的繁荣
        (四) 士人行旅促进地方文化的进步
    第三节 士人行旅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影响
        (二) 对当代旅游者游览观念的影响
        (三) 对提升旅游者审美认知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三国人物在北宋词中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人物”界定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北宋词中的主要三国人物形象
    第一节 北宋词对三国人物接受概况
    第二节 北宋词中的主要三国人物形象
        一、君主形象——曹操、孙权、刘备
        二、辅弼形象——周瑜、诸葛亮
        三、文士形象——竹林七贤
第二章 北宋词对三国人物的接受特点
    第一节 接受对象:多文人雅士,少英雄豪杰
    第二节 接受主题:多逸闻趣事,少征战历史
    第三节 接受角度:重个人气度,轻历史功绩
第三章 北宋词对三国人物的接受目的
    第一节 点缀太平:宴饮游赏之乐
    第二节 自伤身世:仕途偃蹇之慨
    第三节 比拟他人:夸饰溢美之词
    第四节 抒写艳思:男欢女爱之情
    第五节 描摹物态:体物寄怀之语
第四章 北宋词对三国人物接受面貌之成因
    第一节 社会风气:崇尚享乐,宴饮成风
    第二节 政治局势:党争迭起,变动不居
    第三节 思想氛围:三教合流,佛老盛行
    第四节 词体特征:柔婉近情,漫抒心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北宋词中涉及三国人物词句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不同三国人物涉及词作情况统计表
    附录三:疑似北宋三国词句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研究意义及目的
    2 研究现状综述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1章 贬谪、贬谪文学与元佑党争
    1.1 贬谪
    1.2 贬谪文学
    1.3 元佑党争概说
        1.3.1 元佑党争背景
        1.3.2 元佑党争始末
第2章 元佑党人界说及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概说
    2.1 元佑党人分类界说
    2.2 苏门诗人群体形成始末
    2.3 苏门诗人贬谪诗创作概说
        2.3.1 苏门诗人贬谪历程概说
        2.3.2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概说
第3章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分析
    3.1 狂、逸人格之发展脉络
        3.1.1 “狂”:由“狂者进取”至“不平之鸣”
        3.1.2 “逸”:由“绝圣弃智”至“清高飘逸”
    3.2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解析
        3.2.1 苏轼:狂逸融合、超然旷达
        3.2.2 苏辙、黄庭坚:离狂远逸、内敛沉静
        3.2.3 秦观:狂消逸隐、悲苦绝望
        3.2.4 晁补之、张耒:亦狂亦逸、坦易自持
        3.2.5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总结
第4章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主题取向分析
    4.1 贬谪之苦
        4.1.1 环境苦恶之记述
        4.1.2 生计艰难之哀叹
        4.1.3 精神苦痛之述说
        4.1.4 借酒遣愁之逃遁
    4.2 忧民之怀
        4.2.1 自然灾害之悲咏
        4.2.2 苛捐弊政之讥刺
        4.2.3 纾解民困之祈愿
    4.3 归隐之思
        4.3.1 贬谪:苏门诗人归隐之思重要因素
        4.3.2 语汇:苏门诗人归隐之思量化分析
        4.3.3 苦涩:苏门诗人与陶归隐相异之处
        4.3.4 吏隐:苏门诗人归隐之思之新思路
    4.4 死生之论
        4.4.1 对死亡之审视与超越
        4.4.2 对生命之思考与欣喜
第5章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时空语象分析
    5.1 时空形态之探查
        5.1.1 时间意识:既有涵盖万古之情,又重现时目下之感
        5.1.2 空间意识:既有俯瞰天地之势,又重耳闻目见之境
        5.1.3 时空并举:时空结构更为立体,诗作意境更为圆融
    5.2 语象系统之分析
        5.2.1 语象研究之意义与语象之分类
        5.2.2 物象:种类丰富多样,更加符合贬谪心境
        5.2.3 事象:运用变化万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南宋贬谪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贬谪词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贬谪词的界定
    第二节 南宋贬谪词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南宋贬谪词人考述
    第一节 南宋官员黜降制度
    第二节 南宋被贬词人事略
    第三节 政治环境恶劣及原因
第三章 南宋贬谪词的特点探析
    第一节 家国之念与黍离之悲
    第二节 壮志难酬与爱国之情
    第三节 拘囚忧忿与思乡愁苦
    余论
第四章 继承与创新——南宋贬谪词的形成
    第一节 唐前贬谪文学对南宋贬谪词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贬谪文学对南宋贬谪词的影响
    第三节 北宋贬谪词与南宋贬谪词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解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绍述变法、贬谪命令对苏氏兄弟的冲击
    第一节 新党绍述的成因及其对苏氏兄弟的影响
    第二节 苏轼、苏辙在政争中的境遇异同
    第三节 苏氏家族面对迁谪的措置安排
第三章 贬谪生活的挑战与苏氏家族的回应
    第一节 贬谪环境的应对
    第二节 风土微物的寄兴
    第三节 艺术生活的调剂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支持
    第五节 祝文青词的祷告
    第六节 心理调适的策略
第四章 苏轼、苏过父子岭南时期唱和与同题诗
    第一节 唱和、同题诗的形式
    第二节 父子唱和与和陶
    第三节 父子的共性与个性
    第四节 父子唱和诗与同题诗创作中的沟通互动
第五章 人生观、政治观、宇宙观的重构:苏氏兄弟的学术着作
    第一节 天地阴阳的视野:苏轼《易传》
    第二节 致治安民的方略:苏轼《书传》
    第三节 仁义伦理的法门:苏轼《论语说》
    第四节 崇道贬法的取舍:苏辙《老子解》
第六章 历史视野:苏轼、苏辙、苏过的史论
    第一节 成败之鉴
    第二节 对社稷臣的推崇
    第三节 对君主的批评
    第四节 反对轻率用兵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黄庭坚纪行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论题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论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纪行诗的界定及其演进
第一章 黄庭坚行踪及其纪行诗作
    第一节 叶县大名时期
    第二节 太和德州时期
    第三节 京都馆阁时期
    第四节 涪州时期
    第五节 宜州时期
第二章 黄庭坚纪行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山水风情的描摹
    第二节 人伦亲情的牵挂
    第三节 现实民生的关注
第三章 黄庭坚纪行诗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草蛇灰线的章法结构
    第二节 拗峭平和的句法字法
    第三节 寓意深刻的典故运用
    第四节 新奇生动的意象组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唐宋八大家与襄阳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重点
上编
    第一章 襄阳: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一节 唐代以前襄阳简况
        第二节 唐宋时期襄阳的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章 唐宋八大家之襄阳行踪考
        第一节 欧阳修襄阳任职考
        第二节 曾巩襄阳任职考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及三苏宦游考
    第三章 唐宋八大家有关襄阳之创作考
        第一节 唐之韩、柳
        第二节 宋之六家
    第四章 论唐宋八大家对襄阳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襄阳对唐宋八大家的影响
        第二节 唐宋八大家对襄阳的贡献
下编
    唐宋八大家有关襄阳的文学作品选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唐宋贬谪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贬谪、贬谪文学以及贬谪词的界定
        一、贬谪的界定
        二、贬谪文学、贬谪词的界定
    第二节 贬谪文学研究的意义
        一、贬谪是中国古代士人常见的遭遇
        二、贬谪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刻影响
        三、贬谪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贬谪文学研究的现状
        一、贬谪文学研究的三次学术研讨会
        二、贬谪文学研究的几部重要的论着
        三、贬谪文学研究中的硕、博士论文
        四、贬谪文学研究中的其他论文情况
        五、贬谪文学研究中的特点以及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唐文人词的兴起与文人贬谪
    第一节 中唐文人贬谪与中唐贬谪词的创作
        一、贬谪词的开山之作——刘长卿的《谪仙怨》
        二、悲怆、反思与自信——刘禹锡的贬谪词
        三、“病使君”与“重富贵”的感慨——白居易的贬谪词
    第二节 中唐文人贬谪与文人词对民歌的学习借鉴
        一、对贬谪地风景风情之描写
        二、对民歌的抒情方式之学习
    第三节 中唐文人贬谪后的心态对唐宋词的影响
        一、贬谪文人的“精神偶像”张志和与唐宋词渔父题材的创作
        二、贬谪文人的“现实榜样”白居易与唐宋贬谪词之旷达词风
        三、白居易贬谪后的“中隐”心态对文人词的创作氛围之引导
第二章 北宋党争背景下的贬谪词
    第一节 北宋党争背景下的词人贬谪情况
        一、庆历党争中的词人贬谪
        二、新旧党争中的词人贬谪
    第二节 北宋贬谪词的风貌
        一、数量、质量的提升与对个体命运的思索——北宋贬谪词概说
        二、在悲苦不振中沉沦自灭——秦观贬谪词
        三、从泛梗漂萍到归老田园——晁补之贬谪词
        四、“于倔强中见姿态”——黄庭坚贬谪词
        五、“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苏东坡贬谪词
        六、其他贬谪词人作品评点
第三章 南宋和战斗争背景下的贬谪词
    第一节 南宋和战斗争背景下的词人贬谪情况
        一、以“南宋四名臣”为中心的高宗朝词人贬谪
        二、以“张、陆、辛”为代表的孝宗朝词人贬谪
    第二节 南宋贬谪词的风貌
        一、“忧国之志”与“旷达之情”——南宋贬谪词概说
        二、“未尝以词名”的四名臣贬谪词
        三、骏发踔厉爱国志,楚尾吴头故园情——张孝祥贬谪词
        四、铁马冰河心不老,且喜归来身尚安——陆游贬谪词
        五、多少江湖忧乐意,漫呼青兕作词人——辛弃疾贬谪词
第四章 宋玉、屈原、陶渊明与唐宋贬谪词
    第一节 文人的感伤——宋玉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
        一、宋玉的身世遭遇和《九辩》所表达的贬谪之意
        二、宋玉《九辩》中的“悲秋”情结与唐宋贬谪词
        三、宋玉《九辩》中的感伤主义风格与唐宋贬谪词
        四、宋玉《九辩》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与唐宋贬谪词
    第二节 志士的执着——屈原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
        一、屈原幽洁不屈的品质与唐宋贬谪词
        二、屈原高尚的爱国精神与唐宋贬谪词
        三、辛弃疾贬谪词与屈原
    第三节 达者的睿智——陶渊明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
        一、“田园将芜,胡不归”
        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辛弃疾贬谪词与陶渊明
第五章 词人贬谪与唐宋词的“诗化”
    第一节 畏祸心理的驱使——词人贬谪与词体题材的拓宽
        一、“不复作文字”而“小词不碍”
        二、贬谪中诗文题材向词体的转移
    第二节 万水千山行遍——词人贬谪与词境的转变
        一、词境由狭小到阔大
        二、词境由柔媚到刚健
    第三节 不作妮子态——词人贬谪与词作抒情主人公的转变
        一、贬谪使抒情主人公转变的原因
        二、抒情主人公转变后词作的特点
    第四节 文外有事——词人贬谪与词作中的寄托之意
        一、贬谪词中出现的寄托类型
        二、贬谪词中出现寄托的原因
    第五节 词亦可以群——贬谪词人之酬唱与词体功能的提高
        一、情感上的共鸣
        二、志向上的共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与迁谪词风(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研究[D]. 金欢. 兰州大学, 2021(12)
  • [2]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选编及其教学价值的探析[D]. 姚于钦.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北宋士人行旅探究[D]. 李欢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4]三国人物在北宋词中的接受研究[D]. 史秀洋.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7)
  • [5]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D]. 石蓬勃. 河北大学, 2014(09)
  • [6]南宋贬谪词研究[D]. 李杰. 兰州大学, 2012(09)
  • [7]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D]. 严宇乐. 复旦大学, 2012(02)
  • [8]黄庭坚纪行诗研究[D]. 何小明. 赣南师范学院, 2011(04)
  • [9]唐宋八大家与襄阳考论[D]. 潘月. 广西师范学院, 2011(10)
  • [10]唐宋贬谪词研究[D]. 张英. 苏州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宋代文人的迁移心态与迁移词的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