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新病因被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新病因被发现

一、心脑血管疾病发现新病因(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王艳[2](2021)在《MALAT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生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多态性对IS患者临床血脂水平和MALAT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广西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316例IS患者和同期纳入的320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的对照者。研究应用SNPscan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样本人群MALAT1基因六位点(rs600231、rs1194338、rs4102217、rs591291、rs619586和rs3200401)的基因型,同时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和Light Cycler 96荧光定量PCR仪检测IS患者组和对照组血脂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ALAT1的表达情况。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MALAT1基因rs600231、rs1194338、rs4102217、rs591291、rs619586、rs3200401位点均存在遗传多态性。(2)病例组与对照组MALAT1基因rs600231、rs1194338、rs4102217、rs591291、rs619586、rs3200401位点基因型分布在性别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MALAT1基因启动子区rs1194338位点的多态性与IS易感性相关,A等位基因、AA基因型、AC基因型、显性模型可降低IS的发病风险(A vs.C:OR=0.66,95%CI,0.49-0.89,P=0.007;AA vs.CC:OR=0.47,95%CI,0.23-0.99,P=0.047;AC vs.CC:OR=0.62,95%CI,0.42-0.93,P=0.021;Dominant model:OR=0.60,95%CI,0.41-0.87,P=0.008)。(4)单倍型分析表明,共有五种可能的单倍型,其中A-C-G-C-A-C是频率最高的单倍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频率分别为58.3%和54.9%。而G-C-G-T-A-C单倍型有增加IS风险的倾向,但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P=0.056)。(5)MALAT1基因rs1194338位点多态性与IS患者血脂水平不具有相关性。(6)与对照组相比,IS患者组的MALAT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且在IS患者中,rs1194338 AC/AA基因型患者的MALAT1表达水平高于CC基因型携带者(P<0.05)。结论:(1)广西人群MALAT1基因rs600231、rs1194338、rs4102217、rs591291、rs619586、rs3200401位点存在遗传多态性,且多态性在性别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MALAT1基因rs1194338位点的多态性与IS易感性相关,A等位基因、AA基因型、AC基因型、显性模型在IS的发病中发挥保护作用。(3)MALAT1基因rs1194338位点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MALAT1的表达水平进而参与到IS的发病过程。

邹梦林[3](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收集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等数据,分析影响血透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旨在改善血透患者的生存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通过绘制饼状图及柱状图描述所有患者的原发病构成,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有无差异,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影响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对血红蛋白及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对比不同血红蛋白组及年龄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结果:1、共有390例患者符合纳排标准,其中男性254例,女性136例,至随访终点,CVD组患者有190例,占48,72%;非CVD组200例,占51.28%。104例患者出现全因死亡,其中心脑血管事件死亡62例,死亡率为59.62%。2、入选患者原发病构成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35例(34.62%),其次为糖尿病肾病125例(32.05%),高血压肾病82例(21.03%),多囊肾16例(4.10%),梗阻性肾病8例(2.05%),其他类型24例(6.15%)。两组患者在高血压性肾病、多囊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首次透析住院时长、年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既往有心脑血管事件(OR=2.052,P=0.011)、年龄增加(OR=1.022,P=0.007)、血磷高(OR=1.033,P=0.021)均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OR=0.963,P=0.000)。亚组分析:与T1组(Hb≥90 g/L)相比,T3组(30 g/L≤Hb<60 g/L)、T2组(60 g/L≤Hb<90 g/L)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分别为9.400、3.103;与Y1组(年龄≤44岁)相比,Y3组(年龄≥60岁)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是1.872。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全因死亡比率高。2、慢性肾小球肾炎仍是我中心血透患者主要病因,糖尿病肾病次之。3、心脑血管疾病史、年龄大、低血红蛋白、高血磷是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越低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越高。

李中康[4](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蒋建平[5](2020)在《冠心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很少有研究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层后研究冠心病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关系。本研究拟探讨经皮冠脉造影患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以便在冠脉造影病人中筛查出可能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及早防治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医学科就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32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冠脉造影结果作SYNTAX积分评估,并按国际通用方法分为:低危组(≤22分)、中危组(23分32分)、高危组(≥33分);另外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并按TOAST分型:1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型(心源性栓塞型)、3型(小动脉病变型)、4型(病因明确型)、5型(不明病因型)。先对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基线资料、伴随病史、SYNTAX积分、既往服药史等进行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得出的P<0.2的变量、常规病史等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SYNTAX积分按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分析不同SYNTAX积分组中不同病因型(TOAST分型)脑梗死患病率的差异。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做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年龄、BMI、舒张压、Hcy、HDLC、CKD、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CKD、既往卒中病史、SYNTAX积分及其分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SYNTAX积分的OR值分别为1.072、1.159,年龄每增加1岁,患脑梗死的风险增加7.2%(P<0.001);SYNTAX积分每增加1分脑梗死发生危险增加15.9%。年龄及SYNTAX积分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2.对年龄分层后显示,无论年龄是否大于等于65岁,脑梗死组患者SYNTAX积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且随着SYNTAX积分增高,脑梗死患者占比逐渐增大(P<0.001);对性别分层后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脑梗死组SYNTAX积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01),且随着SYNTAX积分增高,脑梗死患者占比逐渐升高。3.1、2、3、4&5型脑梗死患者中,各型脑梗死之间SYNTAX积分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1型脑梗死以SYNTAX积分高危组占比更大,2型脑梗死以低危及高危为主,3型脑梗死以低危占比最大(P<0.001)。4.SYNTAX积分与脑梗死呈显着正相关(r=0.613,P<0.001),SYNTAX积分越高,脑梗死发生风险越高。SYNTAX积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最佳截点为11.50分,ROC曲线下面积0.863(95%CI 0.831-0.895,P<0.001),预测脑梗死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89.2%。结论:1.脑梗死组SYNTAX积分高于非脑梗死组,年龄、SYNTAX积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SYNTAX积分低危组患者发生3型脑梗死可能性大,中危组发生1型和3型脑梗死可能性大,而高危组患者发生1型脑梗死可能性大;冠心病患者随SYNTAX积分增高发生脑梗死可能性增加。3.SYNTAX积分与脑梗死呈正相关,对脑梗死有预测作用。

杨洁[6](2020)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基于临床研究结果,筛选相关证型人群的血浆特征lnc RNA表达谱,构建lnc RNAs-m RNAs共表达网络,探讨lnc RNA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相关证型中的潜在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并分析1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四诊资料等运用量表进行全面采集,通过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总结中医证候特征,并分析各证型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根据前期临床研究结果,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与对照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lnc RNAs、m RNAs的表达水平,筛选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差异表达的lnc RNAs靶向调控的m RNAs。对筛选出的部分lnc RNA,扩大样本量,纳入前期符合临床研究的60名受试者,进行q T-PCR验证。结果:1.临床研究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布:1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肾虚血瘀证最多,占比42.95%,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分别占比23.49%,18.79%,7.38%,7.38%。各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证型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结果显示肝肾阴虚与痰热腑实在男女占比有统计学差异(卡方值=7.6215 P=0.005),肝肾阴虚女性占比高,痰热腑实男性占比高。血清尿酸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LSD检验方法两两比较后,t分组结果显示肝肾阴虚证与风痰阻络证有差异,风痰阻络证血清尿酸水平高于肝肾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各证型的BMI、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在肝肾阴虚证中提示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在痰热腑实证和风痰阻络证中升高,但各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与对照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存在2768个差异lnc RNAs(946个上调,1822个下调),747个差异m RNAs(228个上调,519个下调)。对高通量测序筛选的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FC值在2倍以上且P<0.05)进行聚类分析,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相比,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lnc RNAs和m RNAs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3.Lnc RNA可以在转录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差异表达lnc RNA的靶m RNA。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集基因主要与血小板活化聚集、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黏着斑等相关。瘀血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和疾病致病因素的病理表现,提示脑梗死与凝血异常、血小板聚集和细胞粘附密切相关。4.结合差异表达lncRNA-m RNA共表达网络、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富集分析结果,筛选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相关的特定lnc RNA和m RNA。q T-PCR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调控关系的lnc RNA和m RNA为:ENST00000565493(上调)、ENST00000606054(上调)、ENST00000590604(上调)、ENST00000566942(上调)、NONHSAT217189.1(下调)和CD226(上调);ENST00000565493(上调)、NONHSAT138949.2(上调)、ENST00000369385(下调)、ENST00000540082(下调)和PARVB(上调)。5.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肌酐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实验组)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对照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肌酐与脑梗死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尿酸和脂蛋白(α)与差异特定lnc RNA和m RNA存在线性关系。结论: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可分为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5个基本证候,其中肾虚血瘀证是主要证候。结合理化指标分析,风、热、痰、瘀是致病因素,其中瘀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最关键病理因素。同时应用聚类分析能够使数据更加客观,有利于中医证候的分类研究。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之间有较明显的转录组表达谱差异。GO富集分析和KEEG富集分析提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差异表达的lnc RNA和m RNA主要与凝血调节、血小板活化聚集、焦点粘连、细胞粘附分子结合等信号通路相关。筛选到的5个上调lnc RNA和3个下调lnc RNA可能通过调控CD226和PARVB的表达,参与血小板聚集和细胞粘附信号通路,影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的分子和病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杨红梅[7](2019)在《东北农村地区自然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新的预测因素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卒中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第二致死原因和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中国脑卒中的防控形势及其严峻,每年每10万人口中,城市有大约116人因脑卒中死亡,农村有111人因脑卒中死亡。此外,脑卒中在中国的复发率仍然很高为11.2%。脑卒中的防控效果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方案。根据若干关于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的指南,采用常规治疗与控制高危因素相结合的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临床预防及治疗决策都是以循证证据为依据的,目前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指南主要还是依据国外一些循证证据。而脑卒中的发病是有种族和地区差异的。因此需要结合最新设计合理的前瞻性流行病学数据和严谨的统计学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的脑卒中预测模型。本研究基于2013年建立的东北农村地区自然人群队列,于2015-2018年获得最新的随访数据,利用LASSO法对20余个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精简和整合,引用列线图将Cox回归结果量化、图形化、可视化。首次建立了适合我国基层脑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应用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病关系,旨在找到脑卒中新的预测因子,以便未来能更新优化预测模型,提高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于2013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随机抽取3个县,之后在每个县随机抽取一个镇,最后在每个镇随机抽取8-10个村。对该地区35岁及以上的常驻村民进行现况调查,获得脑卒中的患病情况,并采用LASSO法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建立脑卒中危险因素模型。分析与脑卒中患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基于2013年建立的人群队列,于2015-2018年进行随访。然后随机选取其中两个县的人群合并组成建模队列,剩余的一个县人群做验证队列。先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P值小于0.2的因素,初步筛查脑卒中发病的候选因素。之后采用LASSO法对纳入Cox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做进一步筛选,确定最终入选Cox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依据入选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绘制相应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方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用验证队列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加入eGFR建立新的模型。通过比较两组模型的NRI和IDI,评估模型的改善程度。最后通过决策分析评估模型的应用性。第三部分:在前期建立的队列中选取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患者,随机抽取29例高血压发生致死性脑卒中病例,并按照1:1匹配同等随访期限且未发生脑卒中的符合匹配条件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正离子和负离子两种电离模式,对所有纳入病例的基线血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的VIP值和折叠倍数筛选出差异代谢物,通过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筛选与高血压致死性脑卒中发病相关的代谢物及其通路。结果:第一部分:对基线11956人进行分析,其中脑卒中病史1151人,患病率:9.63%。单因素分析发现28个差异性变量。应用LASSO法,最终以11个危险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增加脑卒中的患病风险(高血压OR:1.58,95%CI:1.36-1.84;糖尿病OR:1.43,95%CI:1.19-1.72;冠心病:OR:1.30,95%CI:1.03-1.63)。有高血压及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脑卒中患病风险增加(高血压OR:1.63,95%CI:1.39-1.89;脑卒中OR:1.63,95%CI:1.39-1.92)。从事中重度劳动强度的人群脑卒中患病风险减少(中度OR 0.85,95%CI:0.74-0.98;重度OR 0.55,95%CI:0.47-0.65)。高尿酸增加脑卒中的患病风险(OR:1.55 95%CI:1.22-1.95)。第二部分:对建模队列(7608)和验证队列(3799)人群的基线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年龄、吸烟饮酒史、文化程度、既往史和家族史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组人群背景不大一样,可以认为验证队列是较为理想的外部验证人群。应用LASSO法,取lambda值等于lambda.0.5se,共纳入7个自变量,分别为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脑卒中或TIA史、AST、婚姻状况和体力活动强度。建立列线图模型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得分升高;男性得分为17.9;婚姻状况里离异和丧偶得分偏高,分别为13.51及13.93;高血压病史得分为25.64;脑卒中及TIA病史得分为26.90;中轻度体力活动得分分别为9.25和11.01;高AST得分为15.36;随着列线图模型总评分的增高,相对应的1年,3年,4年脑卒中发病风险上升。对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绘制ROC曲线显示建模队列:1年风险截断值=0.007736473,AUC=0.823;3年风险截断值=0.02182493,AUC=0.787;4年风险截断值=0.02827864,AUC=0.792。验证队列:1年风险截断值=0.01054306,AUC=0.780;3年风险截断值=0.02366501,AUC=0.756;4年风险截断值=0.03019615,AUC=0.753。新加入eGFR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得分升高;男性得分为19.69;婚姻状况里未婚、离异和丧偶得分偏高分别为4.11,14.44及14.60;高血压病史得分为28.11;脑卒中及TIA病史得分为28.11;中轻度体力活动得分分别为10.24和11.28;高AST得分为17.06;随着列线图模型总评分的增高,相对应的1年,3年,4年脑卒中发病风险上升。GFR模型的建模队列1年截断值=0.007804812,AUC=0.822;3年截断值=0.02245559,AUC=0.789;4年截断值=0.02910098,AUC=0.793。GFR模型的验证队列一年截断值=0.009084268,AUC=0.773;3年截断值=0.02612931,AUC=0.758;4年截断值=0.03244035,AUC=0.755。NRI和IDI评价新旧模型预测能力差异不大。第三部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和基线血压分级构成一致。身高、体重、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吸烟饮酒情况亦无差异(P均>0.05)。归一化后的正负模式下PLS-DA和OPLS-DA分析结果均显示分组分离趋势明显。结合OPLS-DA分析得到的VIP值,根据筛选阈值P-value<0.05,|log2FC|>0.263且VIP>1,最终得到55个差异代谢物,阳离子模式45个,阴离子模式10个,其中上调23个,下调32个。富集通路分析共筛选到6个显着性小于0.05的通路。涉及自噬调节、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酰胺代谢、咖啡因代谢等通路。结论:本研究发现东北农村人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9.63%。首次采用LASSO法筛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变量,并利用列线图构建危险因素模型。建立了适合我国基层脑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应用的量化、图形化、可视化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同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了谷氨酸盐及阿魏酸等多种代谢物可能参与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为高血压脑卒中的预防和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

易劲苍[8](2018)在《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在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及方剂配伍理论指导下,对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揭示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为临床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海洋药物与效方》、《中华海洋本草》、《中国海洋药物辞典》、《中华本草》等中医书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收录的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的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处方,按照方名、方源、功效、主治、药物组成、剂量等要素用计算机录入Excel数据表格,规范化整理后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的数据库,采用软件中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功能,分析组方药物频次、组方规律、潜在新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具体病种用药特点等。结果:(1)整理出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334首,涉及中药316味,总使用频次3542次。(2)高频药物(出现频次大于等于方剂总数的10%)26味,包括牡蛎、龙骨、丹参、白芍、麦冬、黄芪、川芎、当归、五味子、珍珠母等;药物分类18种,频次出现较高的是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3)组方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咸味居多,主要入肝、肺、胃、脾、肾、心经。(4)毒性药物共58味,使用频率占总药物的14.39%。(5)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10组;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的药物组合10组,新方5首。(6)高频病种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绞痛、眩晕、早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其中位居前三位的高频病种核心药对分别为:(1)牛膝,石决明;石决明,钩藤;龙骨,牡蛎;牛膝,钩藤(2)丹参、牡蛎,黄芪、牡蛎,龙骨、牡蛎(3)龙骨、牡蛎,丹参、牡蛎。结论: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用药规律主要为龙骨、牡蛎、丹参与清热解毒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配伍。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药物组合和新方,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化痰、补益肝肾为主,其疗效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光亮[9](2017)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富集技术筛选出影响缺血性中风病的重要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并对其2个关键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6,TRAF6)基因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此外,我们还对其关键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缺血性中风的遗传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以及为揭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遗传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采用基因组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并初步筛选出在转录水平上影响缺血性中风的通路及基因;继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84例,对照组116例。运用Sanger基因分型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的TRTF6基因rs5030411、rs5030416功能SNPs、以及TLR4基因的rs10759932、rs11536889和rs1927914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使用SPSS17.0 for windows、STATA(STATA College Station,Texas,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筛查后,本研究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到了 1套芯片数据,即GSE16561,对此套数据直接进行基因组富集分析,得到了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关键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该通路上的关键差异基因(TLR4、TR4F6)。2.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Equilibrium,HWE)检验:所研究的5个基因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E平衡定律(P>0.050)。3.TR F6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分析结果(1)TRTF6基因的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2)TF6基因的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与男性、女性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TLR4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分析结果(1)对rs10759932的研究,我们发现其3种遗传模型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其中,在杂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95,95%CI:0.022-0.414,P=0.002)和纯合子模型(Model 2:OR=0.130,95%CI:0.029-0.581,P=0.008)其多态性与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rs10759932多态性与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del 2:OR=9.120,95%CI:2.224-37.396,P=0.002)。(2)对rs1927914分析,结果提示:纯合子遗传模型,我们发现rs192791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Model 2:OR=0.226,95%CI:0.067-0.764,P=0.017);而隐性遗传模型,我们发现rs1927914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Model 1:OR=2.246,95%CI:1.214-4.158,P=0.010,Model 2:OR=3.522,95%CI:1.128-10.996,P=0.030)。(3)TLR4基因rs1 1536889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在女性分层的研究中,结果示:TLR4基因rs10759932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杂合子模型:(Model 2:OR=0.024,95%CI:0.002-0.364,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结果为(Model 2:OR=0.014,95%CI:0.001-0.234,P=0.003);此外,隐性遗传模型中,在经过多因素调整的的Model 2中,结果示rs10759932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OR=52.29,95%CI:3.753-728.48,P=0.003)。(5)在女性分层的研究中,结果示: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杂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70,95%CI:0.006-0.865,P=0.038);纯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65,95%CI:0.007-0.630,P=0.018);此外,在隐性遗传模型的中,我们发现其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OR=15.078,95%CI:1.621-140.25,P=0.017)。(6)在男性的分层分析中,结果示:在经过多因素校正的显性遗传模型的Model 2,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与男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OR:0.147,95%CI:0.023-0.952,P=0.044)。5.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候的分析结果(1)风证:在对缺血性中风风证及非风证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RAF6基因rs5030411、rs5030416 多态性,以及 TLR4基因 rs10759932、rs11536889 和rs192791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痰证:在对痰证及非痰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TRAF6、TLR4基因所候选的5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均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血瘀证:在对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TRAF6基因 rs5030411、rs5030416 多态性,以及TLR4基因 rs10759932、rs11536889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而在对TLR4财基因rs1927914多态性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其显性模型在校正性别、年龄的Model 1中,其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OR=2.182,95%CI:1.026-4.639,P=0.043),但是在多因素校正的Model 2,这一统计学关联则未被重复。(4)气虚证:在对气虚与非气虚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RAF6、TLR4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气虚证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TRAF6、TLR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TLR4基因rs11536889多态性均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LDL水平存在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dj2=0.046)。结论:(1)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关键通路。(2)TLR4基因rs10759932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有关,其A1A2和A2A2基因型可能是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汉族人群、特别是汉族女性人群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风险。(3)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有关,其A1A2和A2A2基因型可能是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汉族人群、特别是汉族女性人群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风险;此结果在汉族男性人群同样可以得到验证。(4)TRAF6、TLR4基因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风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易感性风险无关。(5)TLR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以及rs1927914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风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易感性风险无关。(6)TLR4基因rs11536889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

李争[10](2016)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高尿酸血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理想的心血管健康(cardiovascular health,CVH)行为和因素在中国北方人群中的流行状态,分析理想的CVH行为和因素数量与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探讨CVH行为和因素理想与非理想状态间新发高尿酸血症的风险,以及基线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对远期新发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内容和方法收集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及2012-2013年度开滦集团在职及退休员工健康体检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查化验结果和血UA水平。每二年为职工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所有体检者均填写调查问卷、接受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研究依据赫尔辛基宣言指南执行,并得到开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所有体检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认知能力无缺陷,能够自行完成问卷的填写;(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2006-2007年度查体高尿酸血症者;(2)UA数据缺失者;(3)CVH行为和因素数据缺失者;(4)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者。理想状态的CVH行为和因素的定义:理想的吸烟状态定义为从来不吸烟;理想的饮食定义为不喜盐;理想的体力活动定义为适度或积极的体力活动>80分钟/周;理想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定义为<25 kg/m2;理想的空腹血糖定义为<100 mg/dl;理想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定义为<200 mg/dl;理想的血压定义为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 mmHg。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定义为非理想。计算每个人具有的理想状态的CVH行为和因素数量,分别用0项、1项、2项、3项、4项、5项、6项、7项表示。高尿酸血症标准为:男性≥7mg/dl(416umol/L),女性≥6mg/dl(357umol/L)。计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指标经过log转化后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与2006-2007年度和血UA水平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VH行为和因素理想与非理想状态间新发高尿酸血症的风险,以及基线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对远期新发高尿酸血症风险的影响。在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采用交互分析的方法,监测不同性别、年龄及饮酒状态对新发高尿酸血症的影响。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77787人,其中男性60951人,女性16836人,平均随访时间6年,共新发10344例高尿酸血症患者。(1)基线资料:2006-2007年度男性具有0-1项、2项、3项、4项、5-7项CVH行为和因素者分别占15.8%、26.7%、31.4%、19.9%、6.2%;女性具有0-1项、2项、3项、4项、5-7项CVH行为和因素者分别占4.6%、15.5%、27.9%、29.9%、22.0%。具有0-1、2、3、4、5-7项理想CVH行为和因素者中,新发高尿酸血症者分别所占比例为17.8%、15.3%、12.9%、10.4%、9.7%。(2)基线CVH行为和因素数量每增加1项,血UA水平降低0.1mg/dl(P<0.01)。(3)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具有理想状态的BMI和TC者较非理想者高尿酸血症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s)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别为:0.73(0.70-0.76)、0.85(0.82-0.89)。(4)在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与具有0-1项理想CVH行为和因素者比较,具有2项、3项、4项、5-7项者高尿酸血症HR(95%CI)分别为:0.95(0.89-1.01)、0.84(0.80-0.90)、0.72(0.68-0.77)、0.64(0.58-0.70)。结论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在以开滦人群为代表的中国北方人群存在较低的流行状态;随着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的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降低;理想状态的BMI和TC水平者高尿酸血症水平患病风险较低;随着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的增多,远期新发高尿酸血症风险降低,建议通过增加人群CVH行为和因素数量来降低高尿酸血症及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进一步提高公众CVH。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与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抑郁、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理想CVH行为和因素数量的增多上述疾病的发病率或患病率逐渐升高。因而在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全人群范围进行理想CVH行为和因素的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前提一大步。而广大人民群众应增强CVH意识,积极促进CVH状态由非理想向理想水平转化,提高每一个理想CVH行为和因素在人群中所占比例,拒绝烟草、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的血压、FBG、血脂水平,减少早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延缓心血管事件发病年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CVH。

二、心脑血管疾病发现新病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脑血管疾病发现新病因(论文提纲范文)

(2)MALAT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研究样本的人口特征分析
    2.2 MALAT1基因遗传多态性结果
    2.3 MALAT1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平衡评估
    2.4 MALAT1基因多态性在性别组间的分布比较
    2.5 MALAT1基因多态性与IS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2.6 MALAT1基因各位点多态性的单倍型分析
    2.7 基于千人基因组计划的rs1194338位点多态性在不同人群的分布比较
    2.8 MALAT1基因rs1194338位点多态性与IS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分层分析
    2.9 MALAT1基因rs1194338位点多态性与IS患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10 MALAT1基因rs1194338位点多态性与MALAT1表达水平的关系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 MALAT1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研究对象观察指标
        2.2.3 相关定义及诊断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入选患者
    3.2 CVD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原因构成
    3.3 患者原发病构成及统计学分析
    3.4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
    3.6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8 亚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疾病
    4.2 患者的一般资料
    4.3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4)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冠心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SYNTAX积分比较
        2.3 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
        2.4 将年龄、性别分层后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SYNTAX积分的比较
        2.4.1 按年龄分层后两组SYNTAX积分的比较
        2.4.2 按性别分层后两组SYNTAX积分的比较
        2.5 不同病因型脑梗死患者SYNTAX积分比较
        2.5.1 不同病因型脑梗死组SYNTAX积分分类资料的比较
        2.5.2 不同病因型脑梗死病例低、中、高危SYNTAX积分的比较
        2.6 SYNTAX积分与脑梗死相关性及预测作用的探索
    3 讨论
        3.1 讨论研究结果
        3.2 本研究优点及缺点
        3.3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视角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理论探讨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理论探究
        (二)脑梗死的中医理论探究
        (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相关中医理论探究
        (四)血脉理论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探究
    二、现代医学宏观视角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理论研究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三)脉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三、LncRNA在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LncRNA的定义、分类、功能机制
        (二)LncRNA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三)LncRN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四)LncRNA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
        (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三)中医辨证标准
    四、纳入与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选择
        (二)中医证候的判定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七、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受教育程度
        (三)慢性病相关病史
        (四)吸烟饮酒史
        (五)主要临床症状频率统计
        (六)证候分布聚类分析
        (七)中医证候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
        (八)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九)中医证侯与慢性病相关病史的分布
        (十)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布
    八、讨论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
        (二)导师观点
        (三)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候中的应用
        (四)统计结果分析
    十、结论
    十一、局限性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转录组测序分析
        一、研究材料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采集
        二、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血浆总RNA的纯化
        (三)转录组测序(RNA-seq)
        (四)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血浆总RNA浓度及纯度质控结果
        (二)转录组测序质控结果
        (三)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差异表达m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一)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
        (二)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
        三、结果
        (一)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结果
        (二)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差异表达lnc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预测
        (二)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构建
        (三)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与mRNA取交集后的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三、结果
        (一)lnc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二)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
        (三)差异lncRNA预测的靶基因和差异mRNA交集并对交集后的mRNA做GO分析和KEEG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节 差异特定lncRNA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扩大样本的qT-PCR验证特定lncRNA和 mRNA的表达
        (三)特定lncRNA、mRNA和血液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四)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对照组间血液相关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三、结果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RNA、mRNA结果
        (二)特定lncRNA、mRNA和血液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对照组间血液相关指标显着性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7)东北农村地区自然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新的预测因素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东北农村地区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数据采集
        2.2.3 诊断标准及定义
        2.2.4 质量控制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流程
        3.2 纳入人群基线临床资料
        3.3 脑卒中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饮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血清学指标比较
        3.4 脑卒中患病的相关风险因素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东北农村地区自然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体格检查
        2.2.3 结局定义
        2.2.4 质量控制
        2.2.5 建模队列及验证队列
        2.2.6 数据完整性的检查及缺失数据处理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随访成功组与失访组基线情况比较
        3.2 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基线特征比较
        3.3 建模队列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初筛
        3.4 采用LASSO法进行Cox回归分析自变量的筛选
        3.5 建模队列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的建立
        3.6 列线图的绘制及模型评价
        3.6.1 绘制原始模型的列线图
        3.6.2 建模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中分别计算C-index
        3.6.3 建模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的ROC曲线
        3.6.4 建模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累积脑卒中预测风险的校准图
        3.7 模型的更新及重新评价(加入eGFR,构建GFR模型)
        3.7.1 K-M法比较不同eGFR组的脑卒中发病率
        3.7.2 GFR模型:脑卒中发病风险的Cox回归分析的森林图
        3.7.3 绘制GFR模型的列线图
        3.7.4 GFR模型:建模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中分别绘制ROC曲线
        3.7.5 GFR模型建模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累积脑卒中预测风险的校准图
        3.8 原始模型和GFR模型比较的指标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
        3.9 决策分析(DCA)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索高血压人群致死性脑卒中发病相关血浆代谢物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调查问卷与体格检查
        2.2.3 生物标本库
        2.2.4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确定
        2.2.5 样本萃取
        2.2.6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0 研究对象纳入流程及基本资料
        3.1 数据归一化结果
        3.2 PCA分析结果
        3.3 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分析结果
        3.4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
        3.5 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含海洋中药的方剂的发展概述
    1.2 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概述
        1.2.1 海洋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研究
        1.2.2 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实验研究
        1.2.3 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临床研究
2 数据挖掘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筛选
        2.3.2 数据规范
        2.3.3 数据录入与核对
    2.4 方剂数据统计
        2.4.1 高频单味药物频数统计
        2.4.2 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2.5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数统计
        2.5.1 药性频数统计
        2.5.2 药味频数统计
        2.5.3 归经频数统计
    2.6 毒性药物频数统计
    2.7 关联规则运算
    2.8 熵聚类分析
    2.9 高频病种统计
3 讨论
    3.1 高频药物与药类配伍规律分析
        3.1.1 配伍补虚药
        3.1.2 配伍平肝熄风药
        3.1.3 配伍活血化瘀药
        3.1.4 配伍安神药
        3.1.5 配伍清热药
    3.2 药性分析
    3.3 药味分析
    3.4 归经分析
    3.5 毒性药物分析
    3.6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3.6.1 药对分析
    3.7 熵聚类分析
    3.8 主治病种分析
        3.8.1 高血压
        3.8.2 冠心病
        3.8.3 心律失常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1 中风病疾病负担尤其严重
    1.2 中风病遗传学机制研究尚未完全阐明
    1.3 中医证候与基因组学有相似之处,利用分子通路研究中风病遗传学机制更科学
    1.4 基因芯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4.1 基因芯片
        1.4.2 基因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二部分 影响缺血性中风遗传机制重要通路及基因筛选
    2.1 利用通过基因组富集法筛选出影响缺血性中风的重要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
    2.2 分子通路可能是研究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遗传机制的良好结合点之一
    2.3 TLR4、TRAF6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选择
第三部分 TRAF6、TLR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1 筛选影响缺血性中风遗传机制的重要通路及其关键基因和位点
        3.1.2 研究对象的来源
        3.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4 诊断标准
        3.1.5 临床资料的收集
        3.1.6 实验材料
        3.1.7 质量控制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2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检验
        3.2.3 病例组各中医证型基因型分布情况
        3.2.4 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关联分析
        3.2.5 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候的关联分析
        3.2.6 TRAF6、TLR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3.3 讨论
        3.3.1 Toll样信号通路介导缺血性中风后的炎症反应
        3.3.2 基因(TRAF6、TLR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
        3.3.3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的相关性
        3.3.4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相关性
        3.3.5 本研究的创新性
        3.3.6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高尿酸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相关疾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心脑血管疾病发现新病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MALAT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D]. 王艳.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D]. 邹梦林. 南昌大学, 2021(01)
  • [4]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冠心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蒋建平.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6]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D]. 杨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东北农村地区自然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新的预测因素的探索[D]. 杨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8]防治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含海洋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 易劲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 吴光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高尿酸血症[D]. 李争.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心脑血管疾病新病因被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