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蓁,黄玉源,钟志强,董家华,李宇,王欣[1](2020)在《深圳白沙湾公园植被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对目前规划在建的白沙湾公园区域内的7个主要植物群落的分布状况、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进行调查测定与统计分析。得出所调查的7个植物群落共有植物185种,分属于90科162属,其中乔木40种,灌木95种,草本植物50种,占深圳市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的8.4%(刘灿,2006),占坝光区域植物种类318种的58.2%,明显高于深圳滨海绿地现有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可见白沙湾地带性植物资源较丰富。从群落结构特征看,各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平均高度值较均匀,其中b、e两个群落的综合高度值偏高,观察为群落内乔木多为成年大树,大部分水翁树树龄近百年;综合总平均盖度与南宁城市绿地和广州周边城市绿地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综合总平均胸径、平均冠幅与南宁城市绿地相差不大,与广州及广州周边城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可能由于部分群落还处于生长发育前期。综合各个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值来看,群落a的种类多样性(H)值、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高,群落g指数均最低;观察由于群落a基本处在半自然生长状态下,人为干扰较少,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g为特殊红树林群落,群落结构较脆弱,易受外界干扰,多样性指数指数偏低。综合比较发现,白沙湾公园的植物综合群落的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位于深圳城市公园中偏上水平,因此在白沙湾公园建设过程中,在保护好地带性植物群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营造,一方面可以确保公园内具有物种多样性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同时又可减少后期养护所带来的人力物力(尹新新等,2013)。
宋晨晨[2](2020)在《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受三类景观要素的影响》文中提出城市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功能性状的植物功能多样性评价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深圳市建成区200个绿地样点的调查数据,对城市植物种类构成、功能性状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与城市绿地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其中物种多样性分析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三种指数,功能性状方面选取植物高度、生长型、植物被刺、彩叶植物、叶片质地、叶片绒毛、叶片复合结构、根系类型、花期、果期、果实类型、植物来源共12个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分析选取功能丰富度指数FDp、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和Rao二次熵指数三种指数。此外,本文假设道路、设施、水体三类景观要素对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并就此进行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对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进行抽样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24科440属722种,其中优势科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菊科(Compositae)种数在40种及以上,优势属榕属(Ficus)、大戟属(Euphorbia)种数在10种及以上,优势性明显。乔灌草藤生长型比例为5:4:7:1,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例11:4,常绿灌木与落叶灌木比例18:5,一、二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比例为5:8,草质藤本与木质藤本种数相当。外来种比例为44.04%,其中国外外来种占外来种的68.87%,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是外来植物比例较高的绿地类型,乔木是外来植物比例最高的生长型。建成区优势植物分析表明,各绿地类型在草本植物优势种类上相似性较高。(2)无刺植物、非彩叶植物、单叶、直根系、花期68月、干果、果期911月、叶片无毛或近无毛在各自功能性状中的占比较高。(3)TWINSPAN分类结果表明,城市乔灌植物样地被分为41组,草本植物样方被分为54组,涉及乔灌样地量≥10个的有9组,涉及草本样方量≥30个的共15组。分类结果显示,荒地与其他绿地差异明显,绿地的功能定位与人类管理影响着城市植物群落组成,城市绿化更重视乔灌植物。(4)整体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公园绿地占优势,其次是居住区绿地和广场绿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广场绿地稍占优势,其次是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这三类绿地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可能与其服务对象较广有关。乔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较高,它们与公众接触较多,对乔木植物更重视。灌木植物中,各绿地物种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着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以道路绿地较高,可能与其绿地功能定位有关。广场绿地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5)整体植物群落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Dp和Rao二次熵指数以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较高,可能由于这两类绿地观赏要求较高,各绿地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无显着差异。乔木植物的功能多样性以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较高,较其他绿地更注重乔木植物性状配置。灌木植物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Dp以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较高,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与Rao二次熵指数未见突出绿地类型。同整体植物群落状况类似,草本植物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Dp和Rao二次熵指数以居住区和公园两类绿地较高,各绿地类型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无显着差异。(6)景观要素分布结构显示,道路铺装以混凝土类占比最高,道路线型以曲线型居多,道路类型以人行道为主;设施类型以出入口类为主;水体类要素整体占比较小。景观要素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分布显示,木质类、(卵)石块类铺装道路,曲线型道路,人行道+道路绿地+单车道以及人行道道路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较高;设施中,休息类设施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较高;小型人工水体、水池类水体,沟渠类排水设施,人工规则式驳岸附近植物功能多样性较高。(7)论证结果发现,三类景观要素对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如假设中重要。三类景观要素对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的解释量为21.66%,道路是对植物功能多样性影响最大的一类因子组;对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解释量分别是20.31%、23.95%和15.71%,影响较大的因子组分别是水体、道路和道路。植物功能多样性更多受到景观要素的单独影响,而非要素间的联合影响。相对来说,草本植物功能多样性受三类景观要素影响较小。
王金涛[3](2019)在《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等一系列绿色生态理念,对构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绿地是城市的“肺”,对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质量,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园林植物是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维护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群落特征开展一系列研究,弄清其种类组成、类型特点、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对惠城区主要绿地的3个公园和3条城市道路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同时为了弄清岭南城市主要行道树对城市道路的微气候影响,作者以惠州市为例,对惠州主要道路的9个常见行道树种进行了遮荫效果调查,其结果如下:(1)惠州城区公园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记录到228个物种,归属为184个属,105个科,其中蕨类植物为5科5属5种,裸子植物为5科5属5种,被子植物为95科174属218种。被子植物占到总种数的95.6%,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不到总种数的5%。含种类较多的是菊科、豆科、禾本科、大戟科、桑科等10个科,组成种类较多的属是榕属、木槿属、金合欢属、假连翘属、构属等属。公园绿地植被分类共分为6个植被类型,它们是非洲楝林(样方15号),榕树林(样方2号),大叶相思池杉林(样方12,1 3号),木荷台湾相思林(样方14号),七叶树刺桐凤凰木林(样方5,16号),榕樟红花羊蹄甲阔叶混交林(样方18,20,17,10,9,7,11,8,6,19,1,4,3号)。公园绿地种群分析表明红花羊蹄甲、串钱柳、小叶榄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种群,但小苗被公园管理的工人在管理公园绿地时清理掉了,缺少地径3 cm以下小苗;木棉种群是一个衰退的种群;榕树种群是一个发展不规整的种群;秋枫、凤凰木种群数量偏少,不利于种群的发展;黄钟木是近几年来引进的外来树种,调查结果表明此树较适应惠州的气候特点,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惠州城区公园绿地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每个样方物种数超过5个的样方有1 7个(含5个),占总数的85%。Shannon-Wiener指数(HP)、Simpson指数(D)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样方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值,20个样方内部进行比较,2号,9号,13号,15号,18号样方其Shannon-Wiener指数(HP)较其它样方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几个样方的物种数较低原故所造成。总之,公园绿地和科、属、种分析表明其植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地域特征;采用重要值的区系分类法和基于样地欧氏距离的聚合等级分类法,其分类结果趋于一致,而通过SPSS分析统计软件聚类更精准。种群分析表明了不同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多样性分析表明惠州城区公园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几种多样性指数其变化规律表现变化趋势一致,这是构建稳健的生态系统基础。(2)惠州城区道路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记录到174个物种,归属为137个属,93个科,其中蕨类植物为2科2属2种,裸子植物为1科1属1种,被子植物为90科134属1 71种。种数较多的科是菊科、豆科、桑科、夹竹桃科,组成种类较多的属只有榕属与樟属。通过重要值区系分类将惠州城区调查的道路植物群落类型分为蓝花楹、木棉林;无患子、杜英林;凤凰木、异木棉林;人面子、红花羊蹄甲林榕树类、凤凰木林,丝葵、蒲葵林;南花楹林;非洲楝林。通过对道路绿地的16个样方的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指数(HP),Simpson 指数(D),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的计算,发现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乔木层有较丰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平均物种丰富度达7.5,Shannon-Wiener指数(HP)大于1.5的有12个样方,最高的]号样方其指数值达2.480,Simpson指数(D)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样方有着与Shannon-Wiener指数(HP)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因此惠州城区主要道路绿地的主要的优势科、属的分布情况说明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物南亚热带特点,其植被类型丰富,其道路绿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3)行道树实验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行道树都具有一定的遮光率和降温率,遮光效果最好的树种是白兰,其遮光率达95.81%,最差的是王棕和长芒杜英,为61%~63%,其它树种介于两者之间。降温率最高的树种是榕树,其降温率达9.83%,温度可下降3.5℃,降温最差的是长芒杜英,其降温率为1.5%,温度仅下降0.5℃。综合荫质与遮荫效果,遮荫效果最好的树种是榕树,最差的是王棕与长芒杜英,而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亦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今后在岭南城市的行道树选择注重遮荫功能时可优先选择榕树、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注重景观特色而对遮荫要求不高时可选王棕与长芒杜英。
杨慧纳[4](2018)在《深圳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群落特征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深圳市鹿咀山庄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风景区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构成、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现有的自然景观进行景观评价,分析植物群落及景观现状,提出改造和优化建议,对后期风景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种类构成研究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种类丰富。经调查统计,风景区共有植物种类231种,隶属于77科175属,占大鹏半岛目前在录植物种类的13.94%,其中蕨类植物8科8属11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64科162属214种,植物种类数量在国内其他风景区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从植物生活型来看,鹿咀山庄植物数量排序为灌木植物>草本植物>乔木植物,调查样方中灌木植物均较其他生活型植物高。从植物来源方面来看,乡土植物有195种,占总物种的84.42%,国内引进植物23种,占总物种的9.96%,国外引进植物11种,占总物种的4.76%,归化植物2种,占总物种数的0.87%。2.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从15个植物群落层次结构来看,鹿咀山庄风景区自然群落各层次之间的分层不明显,有乔-灌-草和灌-草两种结构,红树林群落主要结构为乔-灌和灌-草两种结构,层次分层明显,人工植物群落层次分层更加明显,主要结构为乔-草结构。从各植物群落盖度来看,人工群落与红树林普遍低于自然群落,少部分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持平。从各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来看,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和山乌桕(Sapium discolor),总共出现了4次,灌木层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九节(Psychotria rubra),总共出现了6次,草本层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和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共出现了4次,说明这些植物在鹿咀山庄风景区分布广泛。3.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各层次Simpson指数平均值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方面,平均值排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丰富度指数方面,Odum指数平均值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方面,Pielou指数平均值排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群落类型方面,结合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丰富度、均匀度指数等数据,表明自然植物群落>红树林群落>人工植物群落;从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来看,鹿咀山庄风景区除了红树林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较高外,其余各植物群落之间相似度较低,这表明选取的样方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较为客观。4.植物景观评价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经过一致性检验后求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值,从植物的总权重方面来看,鹿咀山庄植物景观评价各层次评价因子的排序为,物种多样性>植物乡土性>景观层次丰富度>生态优势度指数>植物健康状况>舒适度>可达性>环境协调性>植物色彩性>观赏特性多样性>意境美>亲水性,准则层中生态功能因子权重为0.7172,美学功能因子权重为0.0881,社会功能因子权重为0.1947。专家在评价群落时重点关注的是群落的生态功能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中重点关注的是物种多样性和植物乡土性两个指标,其他指标仅仅是对景观评价起到辅助作用。从景观综合评价结果来看,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群落景观中Ⅰ级植物景观有1个,占所有群落的6.66%;Ⅱ级植物景观有6个,占所有群落的40%;Ⅲ级植物景观有6个,占所有群落的40%;Ⅳ级植物景观有2个占所有群落的13.33%。
温海洋[5](2017)在《深圳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深圳市大鹏新区内的综合公园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及乡村防护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群落生态学知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处理等手段,分析了园林植物的构成状况、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发现城市绿地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优化城市人工植被的方案,以期为深圳及其它城市的园林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构成方面(1)深圳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防护绿地共有植物436种,隶属于115科323属,其中建成区有植物110科298属390种,乡村防护绿地有植物44科81属89种。和广州、北京等城市相比,大鹏新区建成区的城市绿化植物种类数量处于中等水平。(2)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调查的植物中有乔木119种、灌木121种、草本165种和层间植物31种。在6种绿地类型中,草本植物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层间植物数量最低。其中道路、广场和社区专类公园中灌木数量多于乔木数量,而在综合公园、乡村防护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中则是乔木数量多于灌木数量。(3)从植物的来源方面来看,调查的植物中有236种为乡土植物,占调查植物总数的54.13%。各绿地类型中乡土植物比例最高的为乡村防护绿地,为71.91%,其次为综合公园,比例为68.64%。乡土植物比例最低的为社区专类公园,为45.39%。2、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方面(1)深圳大鹏新区建成区乔木层的优势种有樟树、木棉、火焰树、小叶榄仁、杧果、小叶榕、大叶紫薇、高山榕、非洲楝、凤凰木、秋枫、羊蹄甲等;灌木层的优势种有朱槿、狗牙花、九里香、花叶假连翘、簕杜鹃、花叶鹅掌柴、红花檵木、龙船花、胡椒木、基及树、朱缨花、龙船花等;草本层的优势种有假臭草、细叶结缕草、花叶艳山姜、南美蟛蜞菊、地毯草、蓝花草、酢浆草、少花龙葵、叶下珠、三点金、牛筋草、黄鹌菜、山麦冬等;层间植物有鸡矢藤、雀梅藤、玉叶金花、龙珠果、异叶地锦、薛荔等。(2)各类型绿地不同层次的植株密度大小顺序不一,社区公园三个层次的植株密度均很好,道路绿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株密度均较好,乔木层密度最高的为综合公园绿地,灌木层最高的为广场绿地。(3)从各类型绿地的盖度来看,乡村防护绿地的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盖度均很好,综合公园绿地的乔、草层次的盖度很好,灌木层盖度最高的为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在乔灌草三个层的盖度上均最差。(4)各类型绿地的平均高度状况为:乡村防护绿地的乔灌草三个层次的平均高度均很高,道路绿地乔草层次的平均高度很高,综合公园绿地的灌草层次的平均高度很高,社区专类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的灌草层次平均高度最低。(5)各类型绿地的乔木层植物平均胸径表现为乡村防护绿地>广场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综合公园绿地。3、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面(1)大鹏新区各类型绿地的平均植物种类数量大小表现为居住区绿地>综合公园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乡村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广场绿地。(2)各个层次的植物种类状况表现为,综合公园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的乔灌草植物种类均较高,广场绿地和道路绿地的各层植物之类最低。(3)不同类型绿地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数值也有所不同,各类型绿地整体的Shannon-Wiener and Simpson多样性表现为综合性公园>居住区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乡村绿地>道路绿地>广场绿地。(4)从各类型绿地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来看,居住区绿地的三个层次的丰富度较高,综合公园绿地的乔灌层次丰富度最高,广场绿地三个层次丰富度均较低。各类型绿地样地整体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综合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乡村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5)各类型绿地的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灌层次均匀度指数最高的绿地为综合公园绿地,草本层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居住区绿地。各类型绿地样地整体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综合公园绿地>乡村绿地>居住区绿地>社区专类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6)从各类型绿地样地的平均物种相似度来看,相同类型绿地间的物种相似性较高,乡村防护绿地与乡村防护绿地之间的物种相似性最高,其次的为综合公园绿地与综合公园绿地。物种差异最大的是综合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和综合公园绿地与乡村防护绿地。
叶蓁[6](2017)在《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渐渐缺失,而人们也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应着重保留原生态植物群落,同时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研究对坝光区域滨海范围内的主要区域的22个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比列、层次、生活型、盖度,地带性植物与外来种的比例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中的11个植物群落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三者的比例,群落的总平均高度、总平均胸径和总平均盖度等综合指标,优势种的组成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对规划待建的白沙湾公园区域内的7个主要植物群落的分布状况、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测定与统计分析;同时以植物景观的构成元素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与理论、调查与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出植物群落目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白沙湾生态公园的植物群落景观规划建设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实际调研得到坝光区域的植物群落基础数据,并对其进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坝光区域科属组成上,共有植物318种,分属于97科223属,其中乔木89种,灌木118种,草本植物88种,藤本植物24种,占深圳维管束植物的14.5%,其中乡土植物资源占79%;该区域植被生活型主要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与落叶乔灌木配比失调;从优势种看,坝光区域各层次优势种较均匀,很少为某层次占据主要地位的现象,乔木层的优势度较灌木层和草本层要高,而每个群落内的乔木种类相当丰富,优势种的优势度不明显,这既有利于高大森林植被构成,也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组成。同时该区域与深圳南山区、香港、及深圳滨海绿地的植物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从群落结构特征看,坝光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综合值均高于南宁城市绿地及深圳滨海园林绿地。综合以上分析,说明该区域生态系统较好,地带性植物资源丰富,可为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地带性植物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的蓝本。2.对白沙湾公园范围的植物群落现状进行调查表明,该区域科属组成上,共有植物185种,分属于90科162属,其中乔木40种,灌木95种,草本植物50种,占深圳市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的8.4%,占坝光区域植物种类318种的58.2%,明显高于深圳滨海绿地现有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从群落结构特征看,综合总平均盖度与南宁城市绿地和广州周边城市绿地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综合总平均胸径、平均冠幅与南宁城市绿地相差不大,与广州及广州周边城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可能由于部分群落还处于生长发育前期;从物种多样性植物看,该区域的植物综合群落多样性指数位于深圳城市公园中等偏上水平;从各个分区的植物景观效果分析来看,植物形态变化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给人很好的自然生态美的特征和特色。主要存在的一些缺点为:季相变化稍缺乏、缺乏游憩空间等问题。3.根据对坝光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分析,总结出地带性植物种类,并从中整理出部分观赏性较高的种类进行观赏特性分析;同时总结出六种坝光典型地带性群落结构模式,分为滨海平地及台地两种地形地貌,进行植物组成结构论述。对白沙湾公园规划和建设方面所出现的生态学问题、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及景观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白沙湾生态公园的植物群落景观规划建设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各地在生态型公园的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麦智翔[7](2017)在《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公园是指位于市内或近郊的森林公园,是以森林保护作为前提,具有生态系统服务的公益性公园。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数量多,同时南方地区森林公园多为林场改造而来,其植被改造研究极其重要,但目前对于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的植被改造后植物多样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该城市森林公园中不同的植被改造类型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这些不同植被改造模式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生物多样性,以期为我国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岭山森林公园的8个样地种共有42科,79属,99种植物,相对于整个大岭山森林公园来说,其所涵盖的种不多,但其属与种的比例较大,说明其遗传多样性较大。在植物组成方面,次生林套种的样地植物种类总体高于人工林套种的样地,且人工林无间伐套种样地最少。次生林套种的5个样地的乔木层以原生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楝叶吴茱萸(Euodia meliifoli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为主且重要值分布均匀,而人工林的3个样地均以人工引进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and)和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为主且重要值集中,说明人为因素严重影响植物的群落组成,人工林优势树种较为单一。8个样地灌木层以九节(Psychotria rubr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粗叶榕(Ficus hirta)和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等为主,且8个群落植物种类均较多。在盖度方面,次生林套种的样地乔木层盖度高于人工林样地,而且人工林间伐套种样地的盖度高于人工林无间伐套种。2.8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均处于较低水平,均低于3,其中草本层更是低于2,说明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多样性水平不高。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个层次植物中最大,丰富度指数也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且生态优势度低于乔木层和草本层,其原因可能与灌木层植物生长受人为影响小,且自我更新能力强。次生林套种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丰富度高于人工林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丰富度也略高于多人工林植物群落的灌木层,人工林无间伐套种的两个多样性指数最低,说明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较低。β多样性指数体现两个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相似性低的群落间植物多样性丰富。本研究调查的8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说明在该区域,不同群落之间的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还是较大的,这有利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和维持。3.根据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群落结构改造策略,包括了不干预、自然更替和人工林间伐、套种两种改造的基本策略。同时根据8个群落的具体植物群落结构,提出了各群落的多样性改造策略。
张洋[8](2016)在《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绿道建设的热潮中,以往人们认为城市绿道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和游憩功能,造成对城市绿道生态功能的忽视,其植物多样性的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城市绿道恰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植物作为城市绿道的基础,也是构建整个城市绿色生态基底的基础,对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忽视,导致城市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动植物扩散迁徙的廊道受阻,城市反而变成了“生态荒漠”。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于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对于整个城市甚至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义。在理论研究部分,论文对城市绿道和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绿道的构成、功能和植物多样性思想演变历程等内容,并结合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从植物物种、植物群落特征和景观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剖析了我国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营建所面临的多重挑战,阐释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绿道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功能论述了研究的可行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绿道的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和社会驱动因素三个层次,提出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首先,基于山林型、滨河型、绿地型、道路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道,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每种类型绿道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营建策略,并结合范例进行解析说明。其次,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不同尺度的绿道,提出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宏观尺度提出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中观尺度提出空间连通性、宽度适宜性、生境类型多样性三种策略;微观尺度提出乡土植物营建、群落自然演替、原生生境保护和恢复、生境面积适宜性四种策略。最后,基于社会驱动因素,提出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包括提出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保障资金来源等方式。通过多视角综合性的分析,使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策略研究尽可能全面和完善。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我国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多角度、系统性的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科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理论和营建方法,对我国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朱文君[9](2016)在《杭州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以柳浪闻莺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公园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园林建设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杭州西湖周边的城市公园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闻名海内外,文中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空间构成以及植物文化等,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柳浪闻莺公园主要植物共有155种,隶属于68科128属。其中裸子植物6科9属11种,被子植物62科119属144种。乔木类、灌木类、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分别占公园植物种类总数的37.42%、29.68%、28.39%、4.51%。常绿、落叶树种比为1:1.4。乔木层重要值排名前十的依次是水杉、桂花、垂柳、枫杨、悬铃木、广玉兰、香樟、银杏、紫楠、日本晚樱,灌木层树种重要值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垂丝海棠、八角金盘、紫薇、鸡爪槭、红枫、春鹃、红花檵木、金边黄杨、山茶、茶梅。(2)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主要分为5个植被型,10个生活型,19个建群种类型。乔灌草复合搭配是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的主要构建途径。柳浪闻莺植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为0.858,Simpson优势度指数平均为0.464,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99。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对景区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友谊园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三个景区。(3)在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植物与建筑、道路、水体、小品以及其他造园要素的景观空间构成,从空间构成要素分析总结出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类型。(4)对柳浪闻莺公园植物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得出公园植物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种选择、配置模式、诗词歌赋等方面。提出公园增设以“柳”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节,突出主题,发扬公园的柳文化。(5)总结柳浪闻莺公园景观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雷金睿[10](2015)在《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代表性最强的区域,也是城市生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选取了海口市10个主要公园绿地,通过采用样方调查与全面踏查、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等多种方法,在对其公园植物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状况的分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比较以及植物群落景观的综合评价,并推荐了7个优秀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最后对热带滨海城市绿地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园林植物应用作了简要探讨,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1.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物种丰富。经调查统计,公园绿地共有549种维管束植物,隶属于111科389属,其中蕨类植物有6科7属9种,裸子植物有6科6属8种,被子植物有99科376属532种。2.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观赏价值较高,主要以观花(380种)、观叶(337种)和观株形(307种)为主,观根茎类(80种)则相对较少。其中,公园芳香植物共有131种,约占植物总数的23.86%;药用植物182种,约占植物总数的33.15%,其中芳香植物的分布在各个公园之间植物种类差异较大,而药用植物则差异较小。3.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以乔草、草丛等类型为主。在调查的420个样方中,以乔草类型的样方数量最多,有155个,约占总数的36.90%;草丛类型的次之,有96个,占22.86%。4.公园植物重要值分布极不均匀,优势种明显。乔木类植物以椰子树的重要值最大;灌木类植物为黄金榕,草本类植物为细叶结缕草。(二)公园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1.滨海公园的植物多样性水平要明显低于离海公园。从各层次分析,乔木层植物多样性大多是离海公园高于滨海公园,灌木层和草本层则是滨海公园略高于离海公园,反映出两类公园在生境影响下各层次植物运用的偏向性。2.植物Jaccard β多样性指数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Jaccard β多样性指数远远高于群落总体β多样性指数0.5250,表明两类公园受生境条件的影响在木本植物的选择运用上差异性明显。其中人民公园和世纪公园的植物物种相似性最高,五公祠和挺秀公园的植物物种相似性最低。(三)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1.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单元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景观质量达到“优”等级(Ⅰ)有人民公园的R193样本和金牛岭公园的J125样本2个植物群落景观,仅占样本总数的4.76%,相对偏少;景观质量达到“良”等级(Ⅱ)占80.95%;景观质量达到“中”等级(Ⅲ)占14.29%;没有植物群落景观为“差”等级(Ⅳ)。2.从各公园整体得分来看,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等级均为良(Ⅱ级),反映出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优质性,各公园的排序为:人民公园>金牛岭公园>滨江西带状公园>美舍河带状公园>万绿园>世纪公园>白沙门公园>五公祠>西海岸带状公园>挺秀公园,植物多样性指数高的公园往往其综合评价分值也较高,两者表现出正相关关系。3.通过对12个植物群落景观单元层次结构的深入剖析,归纳得出海口市公园绿地优秀植物群落配置具备如下特征:植物种类丰富,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居多;群落层次结构复杂、稳定(乔灌草型),高低错落有致,搭配合理;植物生长健康状况良好,树形饱满;色彩丰富且有变化,季相特征明显,观赏性强;园林景观小品丰富,能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园容质量高,景观功能性强。4.依据近自然植物群落设计理念,以海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特色为基础,认为海口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可按照“乔、灌、草”复层模式进行营建,群落层次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大乔木层、亚乔木层、大小灌木层、草本花卉层等,中间附生藤本或其他附生灌木、草本,并推荐7个优秀的植物群落景观层次结构配置模式,可根据公园绿化功能性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层次结构配置模式。
二、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受三类景观要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2 功能多样性的相关研究 |
1.3 深圳城市植物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4 技术路线 |
2.5 功能性状选取 |
2.6 数据收集 |
2.7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城市植物种类构成 |
3.2 城市植物功能性状构成 |
3.3 城市植物群落结构 |
3.4 各绿地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 |
3.5 各绿地类型植物功能多样性 |
3.6 景观要素分布及其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 |
3.7 景观要素对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3)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相关概念 |
1.1.1 城市绿地 |
1.1.2 植物群落 |
1.2. 植物群落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问题与展望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1.3 历史文化概况 |
2.1.4 自然植物植被特征概况 |
2.2. 调查范围与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植物群落典型样地调查法 |
2.3.2 数据处理方法 |
2.3.3 行道树对道路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惠州市城区主要公园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
3.1.1 公园绿地植物科属种类结果与分析 |
3.1.2 植被类型划分 |
3.1.3 根据公园绿地树种重要值进行区系排队分类 |
3.1.4 基于等级聚合法的植被类型分类 |
3.1.5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概述 |
3.1.6 主要种群特征分析 |
3.1.7 植物群落乔木层多样性 |
3.2 惠州市城区主要道路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
3.2.1 植物科属种分析 |
3.2.2 根据树种重要值进行的植物群落类型分类 |
3.2.3 基于等级聚合法的植被类型划分 |
3.2.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3.3 几种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分析 |
3.3.1 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公园植物群落特征的讨论 |
4.1.1 丰富的植物种类是构建生态公园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树种彰显地方特色 |
4.1.2 科学的对公园植被进行分类有利于加强公园植被的管理 |
4.1.3 加强特色种群的建设管理提高物种多样性构建优美生态公园 |
4.2 关于城区主要道路的植物群落特征的讨论 |
4.2.1 惠州城区道路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是构建稳定植物群落的主要原因 |
4.2.2 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被类型丰富是形成多样性植物景观的主要原因 |
4.2.3 道路绿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是构建稳健绿地生态系统重要因素 |
4.3 关于几种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讨论 |
5 结论 |
5.1 主要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结论 |
5.2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结论 |
5.3 关于几种行道树对城市道路微气候影响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4)深圳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群落特征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地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论文独创及新颖之处 |
1.5 本研究涉及的的相关概念 |
1.5.1 滨海旅游度假区 |
1.5.2 红树林 |
1.5.3 乡土植物、外来种和归化种 |
1.5.4 植物景观评价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6.1 国内外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
1.6.2 国内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鹿咀山庄风景区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方调查法 |
2.2.2 样方划定方法 |
2.2.3 植被分类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植被分类类型与分布 |
2.3.2 区域内各斑块植被主要特征 |
2.3.3 植物种类构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鹿咀山庄风景区主要群落结构现状调查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群落结构调查方法 |
3.1.2 群落结构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各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分析 |
3.2.2 各植物群落盖度分析 |
3.2.3 不同植被类型结构特征分析 |
3.2.4 各植物群落优势种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
4.1.2 植物群落多样性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植物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分析 |
4.2.2 植物群落各层次丰富度指数分析 |
4.2.3 植物群落各层次优势度指数分析 |
4.2.4 植物群落各层次均匀度指数分析 |
4.2.5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4.2.6 相似性系数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景观评价与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2 建立AHP评价模型 |
5.2.1 评价因子选取 |
5.2.2 评价因子评分标准确定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5.2.4 计算综合评价分值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各评价因子权重 |
5.3.2 计算综合评价分值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鹿咀山庄风景区景观提升建议 |
6.1 鹿咀山庄风景区目前面临的问题 |
6.2 鹿咀山庄风景区提升改造建议 |
6.2.1 从生态学的角度恢复及提升植被状况 |
6.2.2 应用乡土树种造林,营造混交林 |
6.2.3 从景观美学的角度选择植物造景 |
6.2.4 合理建设风景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鹿咀山庄风景区周边植物名录 |
附录B 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C 鹿嘴山庄风景区植物景观评价参评照片 |
(5)深圳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
1.3.2 城市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
1.4 大鹏新区概况 |
1.4.1 区域概况 |
1.4.2 自然概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防护绿地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地概况 |
2.1.2 野外调查方法 |
2.1.3 标准样方设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植物科属种统计与分析 |
2.2.2 植物生活型统计与分析 |
2.2.3 植物物种来源统计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防护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各类型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2.2 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防护绿地群落整体结构特征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3.4.1 各类型绿地应用较为广泛的植物种类 |
3.4.2 各绿地植物群落植株密度状况 |
3.4.3 各绿地植物群落植株盖度状况 |
3.4.4 各绿地植物群落植株平均高度状况 |
3.4.5 各绿地植物群落植株平均胸径状况 |
第四章 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防护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
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4.1.1 计算方法 |
4.1.2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各类型绿地的 α 多样性指数 |
4.2.2 各群落的物种相似性系数 β-多样性分析 |
4.2.3 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防护绿地群落整体多样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鹏新区建成区植被现状及优化 |
5.1 大鹏新区建成区植被现状 |
5.1.1 植物种类构成方面 |
5.1.2 植物群落结构方面 |
5.1.3 植物多样性方面 |
5.2 大鹏新区建成区植被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绿地植物种类名录 |
(6)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
1.2.2 国外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
1.2.3 国内近自然园林研究进展 |
1.2.4 国外近自然园林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1.4.1 滨海景观相关概念 |
1.4.2 自然植物群落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深圳坝光区域植物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地概况 |
2.1.2 研究样地的选择 |
2.1.3 研究时间 |
2.1.4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坝光区域植物群落基本情况分析 |
2.2.2 坝光区域植物种类分析 |
2.2.3 坝光区域部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2.2.4 部分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白沙湾植物群落结构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白沙湾概况 |
3.1.2 白沙湾公园研究样地的选择及功能区域划分 |
3.1.3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植物种类分析 |
3.2.2 白沙湾公园各个分区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3.2.3 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各层次结构特征分析比较 |
3.2.4 白沙湾公园各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分析 |
3.2.5 各个分区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优化建议 |
4.1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所存在的问题 |
4.2 深圳白沙湾公园自然植物群落优化的原则 |
4.3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优化建议 |
4.3.1 加强地带性乡土植物的运用 |
4.3.2 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搭配绿化植物 |
4.3.3 深圳白沙湾公园各个分区植物群落的优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所记录的植物种名和学名 |
附录B 坝光区域部分典型植物群落照片 |
(7)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城市森林公园概述 |
1.1.1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
1.1.2 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 |
1.1.3 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 |
1.1.4 城市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特征 |
1.1.5 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对城市森林公园的重要性 |
1.2 城市森林公园林分改造研究进展 |
1.2.1 城市森林公园林分改造研究 |
1.2.2 城市森林公园林分改造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数量多 |
1.3.2 我国南方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改造现状研究少 |
第二章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群落结构 |
2.1 研究地及研究方法 |
2.1.1 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
2.1.2 样地位置 |
2.1.3 样地航拍图片 |
2.1.4 样地调查方法 |
2.1.5 数据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各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
2.2.2 各样地植物类型及数量 |
2.2.3 各样地植物盖度 |
2.2.4 各样地植物高度 |
2.2.5 各样地乔木层植物胸径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多样性指数 |
3.1.2 丰富度指数 |
3.1.3 均匀度指数 |
3.1.5 β多样性指数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各样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3.2.2 各样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 |
3.2.3 各样地植物群落均匀度指数 |
3.2.4 各样地植物群落β多样性指数 |
3.3 讨论 |
第四章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被改造策略 |
4.1 优化群落结构改造策略 |
4.1.1 不干预、自然更替 |
4.1.2 人工林间伐、套种 |
4.2 各样地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现状和提高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种类及拉丁名 |
(8)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城市化对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巨大威胁 |
1.1.2. 我国城市绿道建设热潮中对植物多样性的忽视 |
1.1.3. 风景园林学科对植物多样性领域关注不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完善风景园林学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
1.2.2. 对我国未来的建设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1.3. 研究内容和范畴界定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范畴界定 |
1.3.2.1. 城市建成区范围 |
1.3.2.2. 植物多样性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1.4.3. 综合评价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生态学理论 |
1.5.2. 植物生态学理论 |
1.5.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1.5.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 |
1.6.2. 案例分析 |
1.6.3. 实地调研 |
1.6.4. 实例论证 |
1.6.5. 归纳总结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2. 城市绿道的基本理论研究 |
2.1. 绿道及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绿道的概念 |
2.1.2.与绿道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3. 城市绿道的概念 |
2.2. 城市绿道分类 |
2.2.1. 绿道分类研究 |
2.2.2. 本研究的城市绿道分类 |
2.3. 城市绿道的构成 |
2.3.1. 绿廊系统 |
2.3.2. 慢行系统 |
2.3.3. 交通衔接系统 |
2.3.4. 服务设施系统 |
2.3.5. 标识系统 |
2.4. 城市绿道的功能 |
2.4.1.生态功能 |
2.4.2. 游憩功能 |
2.4.3. 遗产保护功能 |
2.4.4. 教育功能 |
2.4.5.经济产业功能 |
2.5. 城市绿道建设的主要策略 |
2.5.1. 保护性策略 |
2.5.2. 恢复性策略 |
2.6. 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
2.7. 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思想的演变 |
2.7.1. 植物多样性思想在个别案例中有所体现 |
2.7.2. 植物多样性思想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
2.8. 本章小结 |
3. 植物多样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
3.1. 植物多样性概念 |
3.2. 植物多样性研究层次 |
3.2.1. 植物遗传多样性 |
3.2.2. 植物物种多样性 |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
3.2.4. 景观多样性 |
3.3. 植物多样性主要保护途径 |
3.3.1. 就地保护 |
3.3.2. 迁地保护 |
3.4. 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3.4.1. 植物物种与植物多样性 |
3.4.1.1. 物种的地域性特征 |
3.4.1.2. 物种种群密度 |
3.4.1.3. 物种生态位选择 |
3.4.2. 植物群落特征与植物多样性 |
3.4.2.1. 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
3.4.2.2. 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
3.4.2.3. 群落的演替过程 |
3.4.3. 景观结构与植物多样性 |
3.4.3.1. 斑块的结构特征 |
3.4.3.2. 廊道的结构特征 |
3.4.3.3. 网络的结构特征 |
3.5. 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
3.5.1. α多样性指数 |
3.5.2. β多样性指数 |
3.5.3. γ多样性指数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挑战、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 我国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
4.1.1. 绿道概念的错误解读 |
4.1.2. 城市的生态沙漠 |
4.1.3.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使用需求的冲突 |
4.1.4. 传统审美与生态之美的矛盾 |
4.1.5. 急功近利思想与植物演替周期长的矛盾 |
4.1.6. 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 |
4.1.7. 缺乏多学科合作和公众参与 |
4.2. 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
4.2.1. 生态意义 |
4.2.1.1. 维持生物多样性 |
4.2.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4.2.2. 景观美学意义 |
4.2.3. 科普教育意义 |
4.2.4. 经济意义 |
4.2.4.1. 直接经济效益 |
4.2.4.2. 间接经济效益 |
4.3. 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可行性 |
4.3.1. 将自然引入城市 |
4.3.2. 绿道的线性结构 |
4.3.3. 绿道连接城市中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
4.3.4. 植物多样性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不同类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策略 |
5.1. 山林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
5.1.1. 山林型绿道概况 |
5.1.1.1. 山林型绿道的定义 |
5.1.1.2. 山林型绿道的特点 |
5.1.2. 山林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的主要问题 |
5.1.2.1. 生态核心区域缺乏保护 |
5.1.2.2. 自然森林植物郁闭度过高 |
5.1.2.3. 人工造林的森林植被单一化 |
5.1.2.4. 生物多样性功能被忽视 |
5.1.3. 山林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5.1.3.1. 分区保护模式策略 |
5.1.3.2. 适当人为干预策略 |
5.1.3.3. 复合型群落结构策略 |
5.1.3.4. 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植物选择 |
5.2. 滨河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
5.2.1. 滨河型绿道概况 |
5.2.1.1. 滨河型绿道的定义 |
5.2.1.2. 滨河型绿道的特点 |
5.2.2. 滨河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问题 |
5.2.2.1. 河流工程改造导致植物生境丧失 |
5.2.2.2. 植物种植照搬城市绿地模式 |
5.2.2.3. 植物选择缺乏功能性考虑 |
5.2.2.4. 生物多样性功能被忽视 |
5.2.3. 滨河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5.2.3.1. 生境多样性营造策略 |
5.2.3.2. 多层次空间种植策略 |
5.2.3.3. 基于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
5.2.3.4. 维持生物多样性策略 |
5.2.4. 范例解析 |
5.2.4.1. 斯坦福弥尔河公园 |
5.2.4.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
5.3. 绿地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
5.3.1. 绿地型绿道概况 |
5.3.1.1. 绿地型绿道的定义 |
5.3.1.2. 绿地型绿道的特点 |
5.3.2. 绿地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问题 |
5.3.2.1. 植物种类过于园林化 |
5.3.2.2. 植物群落结构过于人工化 |
5.3.2.3. 保健植物使用不足 |
5.3.3. 绿地型绿道植物多样性恢复策略 |
5.3.3.1. 乡土植物选择策略 |
5.3.3.2. 近自然化群落构建策略 |
5.3.3.3. 保健植物选择策略 |
5.3.4. 范例解析 |
5.3.4.1. 纽约高线公园 |
5.3.4.2. 波士顿翡翠项链绿道 |
5.4. 道路型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 |
5.4.1. 道路型绿道概况 |
5.4.1.1. 道路型绿道的定义 |
5.4.1.2. 道路型绿道的特点 |
5.4.2. 道路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问题 |
5.4.2.1. 植物的生态功能被忽视 |
5.4.2.2. 景观组织功能欠缺 |
5.4.2.3. 交通辅助功能存在问题 |
5.4.3. 道路型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5.4.3.1. 基于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
5.4.3.2. 满足景观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
5.4.3.3. 基于交通辅助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
5.4.4. 范例解析 |
5.4.4.1. 美国波士顿肯尼迪绿道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不同尺度绿道的植物多样性策略 |
6.1. 宏观尺度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6.1.1. 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 |
6.1.1.1. 重要生物栖息地的选择 |
6.1.1.2. 绿道相互连接形成网络 |
6.1.2. 范例解析 |
6.1.2.1. 中国深圳市绿道网络 |
6.1.2.2. 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生态网络 |
6.2. 中观尺度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6.2.1. 绿道连通性策略 |
6.2.2. 绿道宽度适宜性策略 |
6.2.2.1. 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宽度适宜性 |
6.2.2.2.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宽度适宜性 |
6.2.3. 生境多样性营造策略 |
6.2.3.1. 营造多样性的生境类型 |
6.2.3.2. 整合周边小块生境斑块 |
6.3. 微观尺度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6.3.1. 乡土植物营建策略 |
6.3.2. 群落自然演替策略 |
6.3.3. 生境保护和恢复策略 |
6.3.3.1. 生境的保护 |
6.3.3.2. 生境的恢复 |
6.3.4. 生境面积适宜性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社会驱动因素的植物多样性策略 |
7.1. 建立风景园林师主导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
7.2. 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
7.3.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
7.3.1. 宏观政策的落实 |
7.3.2. 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7.4. 加强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
7.4.1. 加强公众参与 |
7.4.1.1. 促进设计过程的参与 |
7.4.1.2. 促进决策过程的参与 |
7.4.1.3. 促进实施维护的参与 |
7.4.2. 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 |
7.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7.5.1. 建立绿道植物多样性专项资金 |
7.5.2.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研究的成果 |
8.1.1. 主要结论 |
8.1.1.1. 明确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8.1.1.2. 提出了基于多个角度的策略 |
8.1.2. 主要创新点 |
8.1.2.1. 拓展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
8.1.2.2. 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 |
8.2. 本研究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插图及表格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杭州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以柳浪闻莺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相关定义阐述 |
1.1.1 城市公园定义 |
1.1.2 植物景观定义 |
1.1.3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定义 |
1.2 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兴起和发展 |
1.2.1 国外城市公园历史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城市公园历史发展概述 |
1.3 国内外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
1.4 杭州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2 杭州主要城市公园概况 |
2.1 杭州区位概况 |
2.2 西湖区位概况 |
2.3 杭州西湖周边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概况 |
2.4 柳浪闻莺公园概况 |
3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
3.1 野外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2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3.2.1.1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物种总体构成 |
3.2.1.2 柳浪闻莺公园主要植物应用 |
3.2.1.3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树种科、属组成 |
3.2.1.4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应用频度 |
3.2.1.5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3.2.2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
3.2.2.1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水平结构 |
3.2.2.2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
3.2.3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3.2.3.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总体分析 |
3.2.3.2 植物群落样地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 |
3.2.3.3 各景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 |
3.2.4 典型植物群落案例分析 |
3.2.4.1 自然式植物群落 |
3.2.4.2 规则式植物群落 |
3.3 小结 |
4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空间研究 |
4.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空间类型 |
4.2.1.1 依据空间形态划分的植物空间类型 |
4.2.1.2 依据空间构成要素划分的植物空间类型 |
4.2.2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空间典型案例分析 |
4.2.2.1 植物独立构成的景观空间 |
4.2.2.2 植物与建筑构成的景观空间 |
4.2.2.3 植物与道路构成的景观空间 |
4.2.2.4 植物与水体构成的景观空间 |
4.2.2.5 植物与园林小品构成的景观空间 |
4.2.2.6 植物与园桥构成的景观空间 |
4.2.3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空间艺术营造 |
4.2.3.1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空间营造方法 |
4.2.3.2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空间营造效果 |
4.3 小结 |
5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文化初步探究 |
5.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5.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1 植物种类体现公园植物文化 |
5.2.2 植物配置模式体现公园植物文化 |
5.2.2.1 植物与建筑 |
5.2.2.2 植物与水体 |
5.2.2.3 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 |
5.2.3 诗词歌赋体现公园植物文化 |
5.2.4 经典案例分析 |
5.3 小结 |
6 柳浪闻莺公园景观特色与发展 |
6.1 柳浪闻莺公园景观特色 |
6.1.1 柳浪闻莺公园软质景观特色 |
6.1.2 柳浪闻莺公园硬质景观特色 |
6.2 柳浪闻莺公园景观存在问题 |
6.2.1 柳浪闻莺公园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
6.2.2 柳浪闻莺公园硬质景观存在问题 |
6.3 柳浪闻莺公园景观改造建议 |
6.3.1 引进外来安全物种,增加花灌木 |
6.3.2 挖掘植物文化,突出景观主题 |
6.3.3 开敞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
6.3.4 提升建筑利用率,增设园林小品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城市公园的演进 |
1.1.2 植物群落研究 |
1.1.3 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 |
1.1.4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1.2 海口市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公园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全面调查法 |
2.1.2 植物样方调查法 |
2.1.3 调查工具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
2.2.2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2.2.3 芳香植物与药用植物分布 |
2.2.4 植物树高与胸径分布 |
2.2.5 植物健康状况分析 |
2.2.6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3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重要值计算 |
3.1.2 多样性指数计算 |
3.1.3 公园类型划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公园植物频度与重要值分析 |
3.2.2 公园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3.2.3 不同类型公园植物α多样性比较分析 |
3.2.4 不同类型公园植物β多样性比较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4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照片拍摄与选取 |
4.1.2 德尔菲法 |
4.1.3 层次分析法 |
4.1.4 模糊评价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
4.2.2 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
4.2.3 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分析 |
4.2.4 植物群落层次结构配置模式 |
4.3 讨论与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群落构建 |
5.2.2 滨海城市园林植物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名录及分布 |
附表2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值专家问卷表 |
附表3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专家评分表 |
附表4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照片专家评分统计表 |
附图1 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照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白沙湾公园植被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研究[A]. 叶蓁,黄玉源,钟志强,董家华,李宇,王欣.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20
- [2]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受三类景观要素的影响[D]. 宋晨晨. 西南大学, 2020
- [3]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D]. 王金涛. 海南大学, 2019(03)
- [4]深圳鹿咀山庄风景区植物群落特征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D]. 杨慧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5]深圳大鹏新区建成区及乡村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 温海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6]深圳白沙湾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及优化研究[D]. 叶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7]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南部区域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研究[D]. 麦智翔.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8]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策略研究[D]. 张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9]杭州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以柳浪闻莺公园为例[D]. 朱文君.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4)
- [10]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研究[D]. 雷金睿. 海南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