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经济边缘化问题之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永军[1](2019)在《“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上台执政以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对外新战略。其推出打破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南向政策”单一的局限性,并重新定位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重心,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南亚及大洋洲等18国,加大与政策实施范围国家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区域发展交流及合作,提升台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及多元化。但实则是为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设想联借助“美日印”对抗大陆,实现“脱中远中”和“台独”的政治意图。2019年3月11日蔡英文在召开所谓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反制“一国两制”,会议为此抛出所谓对抗统一的指导“纲领”,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外交”、安全、“国防”等七大方面。自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如今的对抗统一,反制“一国两制”的做法,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来挑战两岸关系底线,将引发两岸更对立,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将对台湾未来发展造成益发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台湾当局极力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难逃失败的局面。越南于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以来,搭乘经济全球化便车,拟定政策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业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之其处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等条件,越南逐渐成为世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与越南20世纪末建立经贸往来后,台湾与越南之间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从“南向政策”到“新南向政策”几经演变,基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多方因素,台越经贸合作紧密,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经地区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区域链结等领域。通过合作,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合作层次逐渐深化。介于此,本文选择以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往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南向政策”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何以为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及台湾学者对“新南向政策”及在此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之间的交往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阐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政策概述。分别从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演进历程对“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进行了概述,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后续部分展开分析明晰台湾地区与越南所处的政策背景。第三部分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经贸往来现状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从合作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分析“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所取得的短期性成效;第四部分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概况,从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力和国际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性地从贸易结构、投资环境、影响互吸力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为关系评析。根据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尝试对“新南向政策”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评析,得出台当局企图撇弃“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的“新南向政策”最终是行不通的结论。并指出“新南向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利于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深化。台当局必须搞好两岸关系,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梳理论文通篇基本内容。
徐晓伟[2](2018)在《基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视角的台湾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文中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经历了 30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创造出经济起飞奇迹。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加速阶段的结束以及进入服务业社会,台湾经济增长相应减缓。9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难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转变为稳定的中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台湾经济形势更是发生逆转,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恶化,经济的稳定性逐渐消失,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台湾经济增长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下降,其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大小引发关注。本文基于1981年至2015年台湾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利用生产函数法对台湾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测算。考虑到台湾经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将其从进入现代经济起步阶段的1953年开始到2015年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对各个阶段引起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外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台湾经济增长发生变化的原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要素,是利用生产函数法进行估算潜在经济增长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在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进行简单说明以后,分别测算了台湾1981—2015年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并对测算结果做出了说明。在以货币形式衡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投入要素时,在资本总量不变的情形下,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理应存在一个最佳配置比例,使得经济产出能够达到最大化。在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最佳配置的存在性进行证明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台湾两种资本要素的最佳配置情形。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互补性构成要素供给的联合内生结构。使用SVAR模型对影响台湾经济产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结构分解,定量分析两种生产要素的联合内生结构与经济产出之间的交互影响。再利用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随机冲击对台湾经济系统的影响规律。运用结构型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将物质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投入结构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对台湾1981—2015年要素产出弹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估算,进而测算出台湾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研究表明:台湾实际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潜在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和物质资本两种要素的增长率逐渐下降,以及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不显着。当台湾自身难以解决技术创新、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时,应当考虑进一步放宽对中国大陆技术、资本以及高级人才入台的限制,从而促进台湾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唐永红,赵胜男[3](2017)在《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探析》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台湾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3.5%,较之于1962-2000年高达8.99%的年均增长率,明显减速。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表层原因在于投资意愿低落进而投入不足,中层原因在于自由化不足与边缘化加剧,深层原因在于两岸关系制约全球化运作。在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两岸关系正常化以及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侯丹丹[4](2017)在《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雁行模式”的发展曾密切了东亚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合作的深化。然而,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本“雁首”地位逐步丧失,台湾、韩国对日本的赶超趋势加剧,三者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两岸产业间的互补性逐步削弱,竞争趋势显现,这些变化改变了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台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台湾与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合作空间,特别是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理论,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并将此命题与产业合作理论相融合,构建“单方引导”与“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的产业合作空间模型。(2)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分析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产业发展与演化的特征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依据东亚产业发展特征对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予以验证。“雁行模式”解体初期,东亚经济体间产业发展的阶梯性尚存,随着后“雁行模式”时期的发展,东亚产业发展的梯度性逐步削弱,后发经济体的赶超趋势明显增强,台湾产业在东亚陷入了“上压、下挤、平行超越”的窘境。(3)分析台湾低、中、高技术产品空间结构特征的现状,从产品现有能力与未来潜力视角探讨台湾产业的发展特征。台湾的出口潜力较为集中地体现在陆用车辆、工程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上,而其出口竞争力在加工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类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台湾的出口潜力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4)探讨“单方引导”合作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并分析台湾产业发展中“西进”与“南向”的关系。在东亚,台湾与大陆、日本以及泰国的产业合作空间最突出,其中,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空间较大,而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空间明显。同时,基于东亚产业合作,台湾电力机械及其零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皮革、皮革或合成革制品、塑料制品有序实现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会更大。台湾产业的“南向”确实对“西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台湾当局想以“南向”取代“西进”并不符合台湾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5)探讨“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和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可展开合作的领域以中等技术产品为主,同时,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在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上表现最为突出;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在双方共同促进产业升级上表现更加明显;大陆虽表现出一定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但其可带动台湾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明显低于台湾可带动大陆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展现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的合作潜力。然而,产业合作潜力是产业合作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产业合作的实现离不开执政当局政策的协调与推动。从台湾当前的对外经贸形势以及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来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前景并不乐观,将会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林红[5](2016)在《台湾亚太经贸策略及其政治意涵——TPP与RCEP背景下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TPP、RCEP是当下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舞台。作为亚太经济格局中的特殊一员,台湾对自身经济的边缘化趋势十分焦虑,希望在当前的格局中分得利益。台湾当局表面采取"双轨并进"策略,实际却选择优先参与TPP的路径。这一选择包含三重政治意涵,一是试图在岛内政治方面突破"执政"困境,二是力争在两岸关系方面实现政经分离,三是继续在对外关系方面确保来自美国的"安全感"。我国台湾地区优先参与TPP的策略,与其说是经济策略,不如说是用以平衡与美国关系、两岸关系、中美关系的政治策略。
许剑峰[6](2016)在《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文中认为本文选取太阳花运动为个案,探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所扮演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梳理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理,思考信息时代媒体和社会历史宏观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采取“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切入点,对研究问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路径作出分析,并最终回到研究问题进一步讨论。本文使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层面综合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分析时主要使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全样本”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论述。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中天新闻、TVBS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e论坛和运动主办组织黑岛青脸书专页为新媒体的代表,分析它们对太阳花运动的内容呈现和报道框架,提炼“媒介镜像”层面的新旧媒体特点;之后从内容层面、行动层面对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做出分析,讨论这种互动与内容生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新旧媒体内容呈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新旧媒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分析视角切入,分析太阳花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与文献的不断对话,梳理出导致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特殊呈现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最终得出了五点结论:第一,新旧媒体在对太阳花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和立场,社会运动“媒介镜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混合性与复杂性;第二,新旧媒体对社会运动的报道中,有着不同的内容生产逻辑;同时呈现出不对等的互动影响模式,新媒体处在弱势地位;第三,传统媒体深度作用于运动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建立“聚焦”、“造神”、“监督”、“促进权力集中”等方式影响运动结果;在此过程中,新媒体更多是作为运动现场的“组织”和“构建小众认同”的角色而存在;第四,社会运动重视传统媒体远超新媒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在各方面有意利用和迎合传统媒体的需求和逻辑;第五,宏观社会政治文化及其产生的历史因素,对社会运动有着巨大的催生作用,并影响和形塑了运动过程中的诸多呈现。在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会运动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无解矛盾,导致二者间难以改变的相互依赖和不对等图景;同时,新媒体作为“参与式实践”在构建认同、凝聚小众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角色;最后本文以社会运动为切口提出和讨论了信息时代下存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本身的悖论;呼唤一种对新媒体技术更加中立的“辩证技术观”的回归。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并结合文献提出了“社会运动”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仔细梳理了现有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和发展,以及我国新媒体和社会运动研究概况,确立本研究的位置和理论储备;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对相关概念的廓清;第四章开始进入主体部分,对中天新闻、TVBS新闻、新闻e论坛和黑岛青脸书内容做了全样本分析,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运动镜像”;第五章是从中观层面对新旧媒体和运动之间互动的讨论,并结合运动发展过程特点分析出新旧媒体不同内容生产逻辑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与角色;第六章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角度分析了运动发展的宏观背景因素,讨论其在运动产生和呈现面上的巨大影响;第七章是结语,一方面对上述经验分析做简单回顾,另一方面对社会运动与媒体,以及新旧媒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做出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几点不足和未来研究可能。
汤婧[7](2016)在《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障碍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得到迅猛发展,并且呈现多种区域经济整合模式,在东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台湾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台湾一向与东亚国家维持着相当紧密的经贸关系。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台湾也积极争取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机会,但受其政治身份的影响,其一直徘徊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日益显现边缘化危机,也由此产生海峡两岸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互动问题及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适当性问题。因此,借由两岸经济整合的渠道来融入东亚区域整合的浪潮,是台湾在东亚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防范边缘化危机的最佳突破口。但两岸的经济合作一波三折,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甚至在台湾引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活动,导致贸易协议被迫中止,台湾也陷入两难境地。本文从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的现状着手,分析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因及障碍,为台湾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因应之道。
田佳宜[8](2016)在《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的政策》文中提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开始出现,东亚一体化是继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崛起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近几年来为了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抵御金融风险,东亚国家都为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东盟和中、日、韩三国之间的“10+1”和“10+3”合作机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作为东亚地区较为重要的经济体,台湾向来积极的想要参与到东亚经济合作中,但是因为自身政治的敏感性致使台湾一直处于东亚经济合作的边缘地带。为了避免被边缘化,台湾需要尽快的加入到东亚区域合作中来。对于台湾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策略,民进党和国民党产生了分歧。民进党主张台湾“从世界走向大陆”,而国民党认为应该“从大陆走向世界”。从民进党“从世界走向大陆”政策的失败以及国民党政策取得的成绩我们可以得出,台湾想要融入到东亚一体化中来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通过大陆。加快两岸经济融合不仅可以加快台湾融入东亚一体化的脚步,也能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吕安哲[9](2016)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提出在台湾与中国大陆密切的贸易关系下,中国大陆在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方面的一举一动对台湾均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研究动机方面,中国大陆在经济与贸易的崛起和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台湾的经济具有正面影响或是负面影响,在过去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定论,故本文希望透过相互依赖理论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来描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验证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的变化是否直接影响台湾的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大陆在贸易政策及竞争力的变化,是否透过影响台湾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而影响台湾的经济增长。分析结果显示台湾的经济增长直接和间接受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变化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的观点:1.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当中,提升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将促进台湾的商品出口至广大的中国大陆市场,进而提升台湾的经济增长。2.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当中,扩大国际资金的开放程度,吸引台湾的资金外流至中国大陆,而中国大陆资金进入台湾受到严格限制,故台湾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3.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当中,扩大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吸引台商进入中国大陆设厂,中国大陆需要从台湾进口的商品将会减少,使得台湾出口贸易受到冲击。4.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当中,扩大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中国大陆资金投资与台湾产业结构相近的经济体,将使得台湾出口商品产生被取代的危机。5.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提升时,台湾透过与中国大陆维持贸易交流,有助于提升台湾的经济增长。
周娜[10](2015)在《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以两岸合作面向东盟为视角》文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东亚地区也加快了区域经济整合的步伐。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同为东亚重要经济体,从功能性一体化的层面看,不论是两岸之间,还是两岸分别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结合程度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进入制度性一体化阶段。“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东盟+3”“东盟+1”、“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两项协议的英文简称统用CEPA以概之)等东亚制度性一体化的建立,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现阶段)的有序推进,对于处于边缘化的台湾经济而言,存在贸易、投资转移的负面影响,台湾的国际经济市场空间已在逐渐缩小。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出口导向型战略的确立实施,台湾地区便开始了投资东亚地区的进程,并且在1980年以后,台湾迫于生产成本压力,也已经对大陆和东盟国家进行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的转移。1999年台湾与东亚的贸易份额首次突破50%后一直维持在该水平之上,可以说,台湾与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功能性一体化要早于中国大陆很多年。多年来,台湾与中国大陆、东盟的贸易份额虽间有下降,但总体仍在不断增大。尽管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各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是台湾地区的一贯诉求,但囿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因素未能实现。可见,唯有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台湾才能获得拓展外部关系的空间。在ECFA签署与实施基础上的两岸制度性一体化既是台湾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渠道和途径,又是重要前提和基础。如今,两岸一体化进程已全面展开,对于台湾在福建平潭、厦门等地建立自由贸易先试先行区的相关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也应该顺应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借ECFA与CAFTA效应叠加的优势,面向东盟展开两岸合作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整合的战略意图、身份和具备的现实基础出发,探讨台湾地区通过自由经济示范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展对接合作为关键路径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并提出路径实现对策。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回顾了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整合的身份、路径进行研究概述,总结出应以“区对区合作”促进面向东盟的两岸一体化进而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为最佳路径。接着以市场化与一体化的关系、区域联动发展理论、保税港区与自由贸易港区的经济合作规范性作为理论基础展开论述:首先对台湾经济体制市场化演进的基本情况和动向加以说明,在经济体制全面自由化背景下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东盟地区的贸易份额越来越大,在不涉及政治层面的情况下已经实现功能性一体化,CAFTA新形势下的台湾地区更迫切寻求制度化合作机制,以避免产业边缘化、进出口比重逐渐下滑等不利影响。接着归纳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近期、中期、远期路径,并提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该路径的优势区域。而近期路径是实现中、远期路径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着重分析近期路径。因而,通过构建台湾—北部湾“港区”对接合作的ISM模型分析了开展对接合作的关键问题,为该合作的实现和可持续机制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对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特别是近期路径——突破“港区”合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台湾经济边缘化问题之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经济边缘化问题之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基本念的界定 |
1.“新南向政策” |
2.经贸合作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概述 |
(一)“南向政策”概述 |
1.“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
2.“南向政策”提出的目的 |
3.“南向政策”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
(二)“新南向政策”概述 |
1.“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
2.“新南向政策”提出目的 |
3.“新南向政策”基本内容 |
4.“新南向政策”发展进程 |
(三)“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的异同 |
1.“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相同之处 |
2.“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不同之处 |
三、“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的基本概况 |
1.台湾地区与越南贸易概况 |
2.台湾地区与越南投资概况 |
(二)“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 |
1.双方贸易合作 |
2.投资领域合作 |
3.金融及保险领域合作 |
4.台湾地区与越越南旅游业领域合作 |
(三)经贸合作的基本途径 |
1.政府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
2.利用民间组织及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
3.发展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
(四)经贸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
1.双方贸易趋势增长稳定 |
2.投资产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展 |
3.金融和保险业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
四、“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1.双方贸易失衡,台湾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
2.双方投资比例悬殊较大,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
3.双方合作优势下降,相互吸引减弱 |
4.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冲击 |
(二)原因分析 |
1.台湾过于集中出口制造类产品,导致了双方贸易失衡 |
2.越南以外资引入为主,导致双向投资不平衡 |
3.越南推行外资结构多元化,因而双方相互吸引减弱 |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
五、对“新南向政策”背景下的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评析 |
(一)“新南向政策”的根本缺陷不利于双方经贸合作 |
1.“新南向政策”存在忽视推行中的客观制约因素的缺陷 |
2.“新南向政策”政策存在忽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的缺陷 |
(二)提升越南工业水平并去除台政策的政治色彩才能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
1.越南需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才能纠正贸易失衡的局面 |
2.摒弃“新南向政策”的政治意图,双方经贸合作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
(三)加速融入区域组织,化解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
1.融入区域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
2.只有在大陆的支持下,台湾才能避免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
(四)搞好两岸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 |
1.回望历史,正视两岸关系 |
2.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才能促进台越经贸合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视角的台湾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导论 第一节 |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
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界定 第二节 |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方法 第三节 |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
台湾工业化准备时期和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
台湾现代经济的起步阶段(1953—1960) 第二节 |
台湾现代经济的起飞阶段(1961—1972) 第三节 |
台湾现代经济的调整阶段(1973—1987) 第四节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
台湾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
台湾现代经济的转型阶段(1988—2000) 第二节 |
台湾现代经济的困境阶段(2001—至今) 第三节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
台湾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第一节 |
台湾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 第二节 |
台湾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第三节 |
本章小结 第六章 |
台湾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 第一节 |
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 第二节 |
要素供给的联合内生关系 第三节 |
台湾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最佳配置关系 第四节 |
台湾要素供给的联合内生关系 第五节 |
本章小结 第七章 |
台湾要素产出弹性与潜在经济增长率 第一节 |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
台湾要素产出弹性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实证研究 第三节 |
本章小结 第八章 |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
(3)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特质:需要有效进行全球化运作 |
二、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表层原因:投资意愿低落进而投入不足 |
(一) 各种假说与各种可能的因素 |
1、长期经济増长国际经验说 |
2、国际环境影响说 |
(二) 投资意愿低落进而投入不足乃主要原因 |
三、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中层原因:自由化不足与边缘化加剧 |
四、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两岸关系不顺制约全球化运作 |
五、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两岸关系正常化与一体化发展 |
(4)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导论 第一节 |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
研究现状 第三节 |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
理论基础 第二节 |
研究框架 第三章 |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 第一节 |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第三节 |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的验证 小结 第四章 |
台湾产品空间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
产品分类标准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
台湾低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
台湾中等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四节 |
台湾高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小结 第五章 |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单方引导”合作模式 第一节 |
台湾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
“单方引导”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六章 |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 第一节 |
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二节 |
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三节 |
台湾与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七章 |
结语 第一节 |
研究结论 第二节 |
相关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二位码产品名称 附录2 |
低中高技术产品的代码及名称 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奖励 致谢 |
(5)台湾亚太经贸策略及其政治意涵——TPP与RCEP背景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湾参与区域经贸的“双轨并进”策略及其实质 |
二、突破施政困境——基于岛内政治局势的考虑 |
三、寻求政经分离——基于两岸关系的考虑 |
四、确保“安全感”——基于对美关系的考虑 |
(一)参与TPP有助于为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寻找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
(二)参与TPP有助于拉近台湾地区与美国的关系 |
(三)参与TPP有助于台湾地区加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
五、结语 |
(6)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为什么选社会运动? |
二、为什么从媒介切入? |
三、什么是社会运动? |
四、为什么是太阳花?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
一、社会运动研究 |
(一) 集体行为论 |
(二) 资源动员论 |
(三) 政治过程论 |
(四) 政治机会论 |
(五) 框架建构论 |
(六) 新社会运动论 |
(七) 国家与社会运动 |
(八) 抗争政治 |
二、社会运动与媒体 |
(一) 大众媒体与社会运动 |
(二) 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
(三) 新旧媒体关系 |
三、国内相关研究 |
(一) 新媒体研究 |
(二) 国内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研究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问题 |
(三) 分析框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过程 |
(六) 相关概念辨析 |
第四章 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 |
一、中天新闻的“检视”建构 |
(一) 违法乱纪:霸占“立法院” |
(二) 政院事件:破坏者形象构建 |
(三) 政院延续:警察VS学生的双面建构 |
(四) 凯道游行:负面底色下的褒贬中立 |
(五) 检视增加:漏洞百出的运动 |
(六) 暴力因素:对“破坏”的关注与放大 |
(七) 造神运动:学运领袖的神化与批判 |
(八) 运动退场:对追责的强调 |
(九) 服贸协议:多层次说理相挺 |
(十) 对“中天”的小结 |
二、TVBS:流动的框架 |
(一) 318之夜:狼藉与混乱建构 |
(二) 框架首转:从质疑到中立 |
(三) 二次转变:对“占领政院”事件的报道 |
(四) 逐渐三转:过渡时期的TVBS报道框架 |
(五) 凯道游行:支持与切割的微妙操作 |
(六) 框架四转:对立、退场与质疑 |
(七) 运动退场:话题刺激性炒作 |
(八) 五转与切割:退场之日与包围中正一 |
(九) 对警察、服贸议题及花边新闻的特殊报道 |
(十) 对TVBS的小结 |
三、新闻e论坛:对运动空间的实时民粹化展演 |
(一) 草根视角:媒体不报,我们来报 |
(二) 政院之夜:突出警察暴力的实时播报 |
(三) 凯道之前:支持立场的延续 |
(四) 330凯道:跟随式直播 |
(五) 退场前夕:双重标准下的正负建构 |
(六) 退场之日:确认与升华运动价值 |
(七) 抗争再起:连接运动框架的正面建构 |
(八) 运动领袖:平凡化操作框架 |
(九) 对“新闻e论坛”的小结 |
四、黑岛青脸书:运动核心的跟随式“喉舌”框架 |
(一) 运动初期:实时播报的动员框架 |
(二) 政院事件:及时切割与声援利用 |
(三) 凯道前夕:转守为攻 |
(四) 激情消退:改变策略维持动能 |
(五) 退场之时:对运动的极尽讴歌 |
(六) 路过中正一:切割与声援 |
(七) 运动领袖的“集权”建构和警察“暴力”建构 |
(八) 对“黑岛青”的小结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动的“战场”:新旧媒体与运动的多面互动 |
一、内容层面 |
(一) 旧媒体上的新媒体 |
(二) 新媒体上的旧媒体 |
二、行动层面 |
(一) 新旧媒体之间 |
(二) 新旧媒体与运动之间 |
三、“互动”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
(一) E论坛:徘徊于“游击”与“正轨”之间 |
(二) 中天:内部高度一致下的组织保证 |
(三) TVBS:收视率挂帅下的无奈 |
(四) 黑岛青:随运动阶段变化的内容生产 |
(五) 作为在场的“新媒体” |
四、对媒体与运动的最终讨论 |
(一) 318夜晚:“没有组织,怎么冲?” |
(二) 政院事件:内外困境和控制不足下的悲喜剧 |
(三) 退场转折:330凯道后的衰落 |
(四) 传统媒体:聚焦、造神、监督和权力集中 |
(五) 新媒体:根植于运动内部的建设性角色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变迁、结构、话语下的太阳花 |
一、财团化、贫穷化、少子化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
二、国家性质与社会性质 |
(一) 历史因素及其发展背景 |
(二) 国家性质与社会运动 |
(三) 社会性质与社会运动 |
(四) “结构”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
三、话语、意识形态与太阳花 |
(一) 国族认同焦虑和“反中国因素” |
(二) 反黑箱服贸的民主诉求 |
(三) 反自由贸易论述与“泛左”思想 |
(四) 世代正义与青年参与 |
(五) 对“话语”与框架建构论的讨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得出的几点结论 |
二、结论基础上的几点讨论 |
(一) 社会运动发展与媒体的矛盾与困境 |
(二)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新媒体的“参与式实践” |
(三) 关于“媒体悖论”的讨论 |
(四) 对辩证技术观的呼唤 |
三、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讨论 |
(一) 不同视角下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观感 |
(二) 研究进场和资料获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障碍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2、关于中国大陆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
3、关于台湾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1、相关概念 |
2、理论视角 |
(五)研究方法 |
1、比较研究法 |
2、文献资料搜集法 |
(六)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一、蒋家父子执政时期(1949年—1990年) |
(一)总体战略:以“中华民国”的身份开展“实质外交” |
(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参加、不退出、不接受改名” |
二、李登辉执政时期(1990年至2000年) |
(一)总体战略:接受“中华台北”身份开展“务实外交” |
(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设立“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 |
三、陈水扁执政时期(2000年—2008年) |
(一)总体战略:提出“台独纲领”大搞“烽火外交” |
(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扩展“国际空间” |
四、马英九执政时期(2008年至今) |
(一)总体战略:承认“九二共识”实施“活路外交” |
(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两岸经贸合作 |
小结 |
第二章 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
一、海岛型经济体的局限性 |
二、台湾经济高度的对外依存度 |
三、台湾缺席东亚经济整合将使台湾经济活动空间缩小 |
第三章 台湾参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周边环境和条件 |
一、日本的引领 |
(一)日本经济发展模式:“雁型模式” |
(二)日本在东亚区域整合中的角色地位 |
(三)台日双方关系及经济往来 |
(四)日本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及态度 |
二、韩国的竞争 |
(一)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出口导向” |
(二)韩国在东亚区域整合中的角色地位 |
(三)韩国与台湾的经济关系 |
(四)韩国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 |
三、美国的扶持 |
(一)美国主导推动TPP |
(二)美国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 |
四、东盟的互动 |
(一)东盟的成立 |
(二)东盟在东亚区域整合中发挥的作用 |
(三)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 |
五、大陆的善意 |
第四章 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及受阻原因 |
一、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及阻碍 |
(一)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被边缘化 |
(二)FTA谈判双方难达共识 |
(三)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协议遇挫 |
二、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的原因 |
(一)台湾政治身份的敏感性 |
(二)台湾经济的单一性 |
(三)台湾岛内民众对两岸经济整合的怀疑态度 |
小结 |
第五章 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
一、明确自身身份定位,坚持“九二共识”主动对接大陆经济 |
(一)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开展两岸合作 |
(二)增强两岸经济与政治互信,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
二、做好市场开放准备,有效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要求 |
(一)调整产业结构 |
(二)强化台湾在东亚生产链中的关键地位 |
(三)以地区经济体身份积极参加区域内经济组织 |
三、正视大陆释放的善意,加速海峡两岸经济协议的签订 |
(一)充分运用和发挥ECFA内容的综合性优势 |
(二)强化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功能 |
(三)推动两岸政策协调与制度整合 |
(四)正确处理两岸关系,真正融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的发表 |
致谢 |
(8)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台湾与东亚一体化 |
第一节 东亚一体化进程 |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东亚的影响 |
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
三、中国对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台湾在东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台湾在东亚一体化中的地位 |
二、台湾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的政策 |
第一节 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提出的原因 |
一、台湾经济面临边缘化危机 |
二、谋求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未能如愿 |
第二节 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两党的不同政策 |
二、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的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 |
一、维护东亚安全稳定 |
二、促进东亚经济合作 |
第二节 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 |
一、重振台湾经济竞争力 |
二、能为台湾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机会 |
第三节 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
一、增进两岸同胞感情 |
二、为东亚一体化提供良好氛围 |
三、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 |
第四节 台湾政策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
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二、对参与东亚一体化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发展现况 |
第二节 研究动机 |
一、改进台湾总体经济 |
二、加强台湾优势地位 |
三、加强台湾与主要贸易伙伴关系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创新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流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流程 |
第二章 台湾与中国大陆贸易发展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互依赖理论相关文献 |
一、相互依赖理论的兴起 |
二、相互依赖理论的定义与特征 |
三、相互依赖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相关文献 |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衡量 |
三、国家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贸易发展的相关文献 |
第四节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 |
一、“出口引导经济增长假说”的相关研究 |
二、“进口引导经济增长假说”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中国大陆贸易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整合策略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布局策略分析 |
一、中国大陆扩展全球贸易策略 |
二、“一带一路”的跨区域策略发展 |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台湾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大陆与东盟国家区域经济整合策略思维 |
一、“中国大陆-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分析 |
二、“中国大陆-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台湾对外贸易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与竞争力影响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对台湾影响分析 |
一、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相关变量说明 |
二、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分析 |
三、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大陆竞争力对台湾的影响分析 |
一、中国大陆竞争力相关变量说明 |
二、中国大陆竞争力对台湾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分析 |
三、中国大陆竞争力对台湾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对台湾经济的直接影响 |
二、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对台湾经济的间接影响 |
三、中国大陆竞争力对台湾经济的直接影响 |
四、中国大陆竞争力对台湾经济的间接影响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一、台湾的未来展望 |
二、台湾与中国大陆经贸合作的未来展望 |
三、台湾与中国大陆经贸合作的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10)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以两岸合作面向东盟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 论文的创新点 |
2. 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文献综述与动态归纳 |
(一) 文献回顾 |
1. 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
2. 台湾参与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
3. 台湾参与东亚经济整合的路径研究综述 |
4. 两岸一体化与“区对区合作”研究综述 |
(二) 文献评析与研究动态归纳 三、理论框架 |
(一) 市场化与一体化的关系 |
1. 市场化与一体化的定义 |
2. 市场化与一体化的存在形态 |
3. 市场化与一体化的转化 |
(二) 区域联动发展理论 |
1. 区域分工理论 |
2. 区域差异理论 |
3. 区域合作理论 四、台湾经济体制市场化演进的一体化机制诉求 |
(一) 台湾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演进 |
(二) 台湾经济体制市场化发展的一体化机制诉求 五、台湾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
(一) 台湾参与经济一体化的身份界定 |
(二) 台湾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可行路径 |
1. 近期路径 |
2. 中期路径 |
3. 远期路径 |
(二) 两岸面向东盟的区域选择 |
1. 面向东盟的战略区位和交通优势 |
2. 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产业优势凸显 |
3. 保税物流体系口臻完善 |
4. 合作机制和平台优势 |
5. 与台湾进行港口业务对接的先行优势 六、台湾——北部湾“港区”对接合作的ISM模型分析 |
(一) 台湾——北部湾“港区”对接合作的ISM模型构建 |
1. ISM模型的基本原理 |
2. 台湾—北部湾“港区”对接合作的关系模型 |
3. 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
4. 多级递阶有向图的建立 |
(二) 台湾—北部湾“港区”对接合作多级递阶结构的阐释 |
1. 整体结构分析 |
2. 主结构分析 |
3. 子结构分析 七、台湾地区有效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支撑战略:大陆视角 |
(一) 促进两地面向东盟的功能性一体化以实现近期路径 |
1. 建设完善区内交通设施网络,促进两地区互联互通 |
2. 发挥合作平台作用,达成区域共识 |
3. 改革人才引进制度,促进文化融合 |
4. 开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提升两地经贸依存度 |
5. 完善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夯实两地区合作基础 |
(二) 健全对接合作机制以实现中、远期路径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
四、台湾经济边缘化问题之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D]. 闫永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2]基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视角的台湾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D]. 徐晓伟. 厦门大学, 2018(07)
- [3]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探析[J]. 唐永红,赵胜男. 台湾研究, 2017(05)
- [4]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D]. 侯丹丹. 厦门大学, 2017(01)
- [5]台湾亚太经贸策略及其政治意涵——TPP与RCEP背景下的考察[J]. 林红.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3)
- [6]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D]. 许剑峰. 南京大学, 2016(05)
- [7]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障碍与路径选择[D]. 汤婧. 苏州大学, 2016(02)
- [8]台湾参与东亚一体化的政策[D]. 田佳宜.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9]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政策及竞争力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D]. 吕安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以两岸合作面向东盟为视角[D]. 周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