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抓好外科学总论带教的6个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刘占鳌,裴艳琴,吴宏辉,李永刚[1](2021)在《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探索外科学教学新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内科学比较,外科学在实践操作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同时,由于外科学教学内容陈旧且方法枯燥,医学生课堂学习不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导致外科学教学效果不佳。针对现有外科学教学的缺点,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者对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不仅激发了医学生学习外科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医学生的外科学临床思维,对夯实外科学基础起到重要导向作用。
卓彩静[2](2015)在《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医药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且,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医药行业的从业者的需求日益增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业人才成为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就当前而言,我国高校药学专业培养出的本科人才数量很少,总体素质还不高,提供的药学服务还亟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当前高校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药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长期以来药学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高于能力,使得学生素质的提升受到阻碍:再加上药学课程的复杂化以及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就业的多元化取向,使得开展对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调查分析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培养情况找到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来创新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金阿宁[3](2013)在《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1910年,Flexer发表的着名报告奠定了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基础。100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如医学教育全球独立委员会在《面向新世纪的卫生人才的报告》中所提出的,我们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大学教育”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整合教育”等两代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转化式学习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中国医学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契机,到了发展的关键节点。2012年,我国推出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教育部和卫生部旨在通过这一改革,将大众化的医学教育回归到精英教育的轨道,培养适应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中医学做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国家医学教育改革中共享发展成果,如何将以现代师承教育为代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向深入,如何持续提高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中医学领军卓越人才,这对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定位于中医学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研究,在充分考查中医教育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的前提下,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医学教育理念,基于素质教育、成功学等理论,综合运用文献调研、历史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中医学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系统分析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关键环节要素,建构反映中医学卓越医生能力素质的“5A”胜任力模型,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独具中医特色的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中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明确中医学“卓越医生”的研究目标为何要培养“卓越医生”,对“卓越医生”的培养是如何被提出和确立的?这是本文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笔者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已有研究文献出发,对本文相关概念以及关于卓越医生培养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把握已有研究的基本观点,理清思路,寻找本研究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现代中医教育应该以“卓越中医生”为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二、回顾中医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清历史才能明确方向。本文从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史入手,详细分析了历朝历代在中医教育方面的机构设置、教师组成、学生选拔及医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力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医教育的独特规律,研究中医教育的优良方法和有效经验,以期对当今中医教育产生启示和推动作用。进而,以我国中医教育发展为主线,追溯了我国关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的思想演变与实践进程,力求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把握不同时期卓越医生的培养理念和特点,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三、探讨中医学教育改革现况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目前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中医药院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等方法,调查目前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师承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各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突出了“中医”的特点,认识到中医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以师承为途径,先后在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试点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调查同时发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还难以适应培养中医学“卓越医生”的需要,整体看改革只是局部和短期的,离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还有一定距离。四、借鉴国际卓越医生培养经验在把握中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等北美和欧洲国家的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国医学教育的经验作法,同时对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浪潮强调以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转化式学习和相互依存的医学教育为重点,实现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合作,开展标准化评估等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对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起到指引作用。五、分析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结果导向的医学教育是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现行培养目标往往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只是一个相对概括性的导向,难以直接对实际的教育过程进行指导。因此,本文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从医学高等教育的角度对其加以完善,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从胜任力角度出发,循着“医学生——合格医生——卓越医生”的顺序层层递进,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出符合中医学卓越医生特征的“道德领域”、“思维领域”、“沟通领域”、“学习领域”、“实践领域”的5A胜任力模型,分析各维度所应包含的具体特征,以此作为卓越医生培养的目标规格。六、构建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确立了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模型,也就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是一种目标指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策略的设计,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关悉培养方案的建构。本文基于卓越医生胜任力模型的的层级结构,抓住“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评价”和“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向做了进一步探讨,构建了一个承于传统并注重创新的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最后,在以上关于中医学卓越医生的文献、历史和实证等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在高等教育和中医行业两个宏观视角上,提出了建设性的中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总体实施方案、中医学“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方案(5+3模式)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师承继续教育的意见等,以期为国家医学教育事业和中医药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谭红仕[4](2013)在《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国防生作为我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补充来源,在我军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国防生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其课程设置研究更加稀少。因此,本文以某大学为例,全面分析国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并借鉴军医大学和国外发达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的成功经验,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然要求,包括培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第三部分是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比较了普通高校不同年份、不同高校相同年份以及普通高校与军事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第四部分是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分析,发现五个较大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并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吴彩霞[5](2013)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医院,该方法能够把医院的战略目标和个人目标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实现现代化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在各大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更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综合医院临床教学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对临床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实施方法。有鉴于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吸取国内医院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积累的经验,以及专家学者对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并深入分析临床教师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研究中通过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进行工作分析,比较其职位特点,编写岗位说明书,并进一步设计了包括绩效目标、绩效计划、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在内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本文提出的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对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该方案对其它综合性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亚平[6](2011)在《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比较与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19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以来,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学精英。2004年以后,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逐步有17所高校开始试办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由于是试行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质量相比,我国八年制教育仍然存在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当前,全球化是世界医学教育的首要发展趋势,优秀医学人才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医学学术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我们必须要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医学教育已有200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完善已经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成功典范,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借鉴其成功经验来推动本国医学教育的改革。要解决八年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寻找出可供我国八年制改革学习借鉴的做法;更有必要了解当前八年制院校对八年制教育改革相关问题的态度和意见,以提出关于八年制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和设想,为八年制教育改革提供意见参考。目的通过对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的发展历程、招生、培养各环节、学位授予及与毕业后衔接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对我国八年制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更新我们的八年制教育观念,提出对我国八年制改革的建议,推动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具体目标包括:1.全面了解中美两国八年制医学博士现行教育模式的特点,探索中美两国八年制教育的差异。2.明确我国八年制院校的八年制学生、专家(导师和主管领导)对八年制教育改革的态度和意见。3.在分析借鉴美国医学教育成功举措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举措,提升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各种信息,收集整理中美两国一流大学21所医学院校八年制教育的信息资料,对中美八年制教育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客观比较目前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职业精神教育、临床能力培养及学位授予与医疗准入等方面,总结陈述差异与差异形成原因,提炼对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的启示。最后,应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全国11所八年制院校的660名学生、7所院校的72名专家就八年制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毕业要求等问题的态度和意见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学校组,不同调查对象组,不同年级学生组的态度和意见差异,探讨八年制教育改革的合理举措。研究内容1.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比较研究(1)中美两国八年制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况描述;(2)中美两国八年制教育招生、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临床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教育、学位授予、医疗准入、与毕业后教育衔接的情况和特点;(3)中美八年制教育模式的差异与差异分析。2.我国八年制教育模式改革调查研究(1)八年制教育改革问卷的设计;(2)八年制学生、导师及主管领导对八年制教育改革的态度及意见;(3)不同调查对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对八年制教育改革的态度意见差异分析。结果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招生:我国以高中毕业生为生源对象、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美国生源为本科学士,根据医学院入学考试成绩、专家面试、教师推荐信、社会实践情况等综合评价来决定录取。(2)培养目标:我国主要培养具备较扎实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较强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美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临床能力、具备良好发展潜质和基本职业素质的毛坯型医学人才。(3)课程、教学与考核:美国八年制课程模式多样,学校有充分自主权选择学科课程模式、器官系统课程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课程模式或整合课程模式;我国主要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部分院校开设了整合课程;美国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且我国以课堂讲授为主;美国硬性规定学习期间要参加执业医师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考试,我国无此要求。(4)职业精神教育:美国已形成完整的职业精神教育和评价体系,开设多门职业精神课程和讲座、注重在临床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我国职业精神教育刚起步,主要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5)临床能力培养:美国八年制临床能力要求低于我国,但接触临床早于我国,实习训练安排更灵活、场所更广泛,更重视社区医疗实践教学,医学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应用比我国普遍。(6)学位授予及医疗准入、毕业后教育衔接:我国八年制要完成学位论文,毕业时如通过考试可获得医师执照,部分院校要求完成住院医师一阶段规范化培训;美国不需要学位论文,毕业后任一年实习医师后,通过考试获取医师执照,然后接受住院医师培训。(7)八年制教育改革建议调查结果:学生问卷发放6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有效率为83.5%;专家问卷发放72分,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效率79.2%。招生:57.4%学生和73.3%专家认为招生注重综合素质;多数学生认为招生面试会影响公平性(41%),二次招生选拔建议从入学一年的本科生中招取(41.7%);多数专家认为面试不会影响公平性(49.1%),二次招生选拔从入学一年或者本科毕业生中选拔都可行(45.6%)。教育进程安排和课程设置:学生认为通识教育时间应减少(65.0%)、基础医学教育时间不变(64.4%)、临床医学教育时间增加(55.0%)、实习(73.5%)和论文时间不变(58.1%);专家认为通识教育时间减少(54.4%)、基础医学教育时间不变(66.7%)、临床医学教育时间不变(56.1%)、实习和论文时间延长(70.2%和54.4%);52.7%的学生选择基础医学教育增加医学综合实验课程,64.9%的专家选择增加医学基础前沿课程;74.3%的学生和63.2%的专家一致认为临床医学教育增加临床能力训练课程。整体培养:八年制医学教育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56.4%、专家52.6%)、需要严格淘汰制度(学生66.4%、专家95.5%);建议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三阶段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进行淘汰(学生40.1%、专家31.6%);要制定特殊临床能力标准(学生42.1%、专家50.9%);且毕业后应该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才晋升主治医师(学生61.9%、专家78.9%);英语水平方面,37%学生注重书写专业英文的能力,59.6%的专家注重英文沟通能力,多数学生和专家认为双语教学有必要实施,但所有课程施行PBL教学不必要;毕业相关:八年制发表学术论文应低于普通博士要求(学生59.9%、专家59.6%),但学位论文要求应与其相同(学生33.6%、专家47.4%),八年制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主要困难是时间不够(学生57.1%、专家64.9%);45.7%学生和38.6%的专家认为应该缩短通识教育来解决论文时间不够的问题。其他:八年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是毕业后去向(51.2%),学习满意度最高的是临床医学教育阶段(61.2%),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次为课程设置与安排不当(82.4%),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妥(72.6%),授课方法与形式单一(41.6%);专家对八年制教学的建议依次为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71.4%)、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71.4%),学生建议加强临床工作能力培养(73.0%),加强临床医学知识教育(69.7%)。不同调查对象组在八年制二次选拔生源来源、培养定位、通识教育时间、实习时间、科研及论文时间、英语能力要求方面的调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学校组在通识教育时间、基础医学教育时间、科研训练及论文时间、淘汰机制及方法、发表论文要求、各阶段学习满意度方面的调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组在培养定位方面、通识教育时间、临床医学教育时间、实习时间、科研及论文时间方面、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美两国八年制教育的主要差异如下:培养定位方面,美国培养“毛坯型”医学人才,我国培养“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招生方式美国以综合评价录取为特点,我国以高考录取加二次选拔为特点;课程模式方面,美国自主选择课程模式、整合式课程为主,我国以学科式课程和课程模块为主;美国以小组讨论式教学为特点,我国以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见习式为特点;美国职业精神教育发展较成熟,我国正处发展初期;临床能力训练方面,美国要求掌握基本技能、接触临床早、重视社区医疗教学为特点,我国要求掌握全面技能,训练时间短、以临床实际操作训练为特点;美国八年制不要完成学位论文,毕业后不能立即行医,需接受毕业后教育;我国要完成学位论文,毕业后可立即行医。美国医学教育的定期教育评估、积极实施教学改革、高素质生源招生、小组讨论教学和整合式课程设置、多渠道临床能力培养可为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发展所借鉴。专家和学生对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的建议:八年制招生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根据学校实际减少半年通识教育时间,延长半年专科实习时间;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增设基础医学前沿课程、医学综合性实验课程,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增设临床能力训练课程;主干课程实施PBL教学和双语教学;八年制学术论文发表要求要低于普通博士,但学位论文要求应该相同;需要严格淘汰、且分三阶段由学校自行组织三次考试淘汰;教育过程中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和临床医学知识教育。
张增国[7](2011)在《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及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可以为现代中医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可以为中医教育发展的决策提供历史依据。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虽有学者涉足其中,但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较少,史料亦有待挖掘、补充、完善。研究方法和内容: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法、分析法等,在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理清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发展史的脉络,介绍近代中医教育在创建学校、培养人才、教育理念、教材编写以及学科建设、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的成绩,探讨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对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凝炼了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探讨了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对近现代中医教育的主要影响。研究结果:通过对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看到了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中医学校教育体现了中医特色,也留给我们一些中医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以史为鉴,为此,我们对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后来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并充实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内涵。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与时代发展同步相适应,其历史地位应予肯定。中医学校式办学为挽救中华民族宝贵医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解放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梁海珊[8](2011)在《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我国药学工作模式正在向临床药学工作转变的背景下,调查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现行模式与临床药学工作不适应之处。探讨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借鉴美国与日本的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深度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研究结果:(1)患者对临床药师服务总体满意率为61.84%。χ2检验筛选出17个因素对患者对临床药师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7个因素是患者对临床药师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构建了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55个的临床药学本科培养目标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权重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职业素质目标0.3590、知识目标0.3128、能力目标0.3282。(3)调查结果显示,业界、学界与教育界对五年制的临床药学本科学制的认可率较高。(4)通过调查找出业界、学界与教育界在课程体系各方面看法的异同点,以临床药学工作实践为基准,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提出相应的对策。(5)对我国临床药学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专业教师较少参与临床工作,教学与临床工作实际出现脱节。研究结论:(1)对临床药学的需求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找出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临床药师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找出临床药师有待改善方面,以此作为临床药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指向。(2)明确了我国临床药学本科培养目标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培养要求。(3)建议我国临床药学本科的学制设置为五年,比较符合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教育需求。(4)高校应注意选择课程科口,调整课程科口的学时、安排顺序与内容安排。重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丰富教学实施手段,合理进行教学评价,使课程体系能满足临床药学工作的实际需要。(5)制定让教师合理地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6)提出其余几项模式构建设想:开展生命教育;注意培养临床药师的胜任力品质;在临床药学教育中引入服务性学习;对临床药学生、临床医学生与护生进行团队培养教育等。(7)指出了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加强教育界与业界的互动交流;将相关课程模块化;改进教学管理制度等。创新与不足:本研究从业界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指标体系;对业界、教育界、学界三方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临床药学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以下设想:在临床药学教育中引入服务性学习,对临床药学生、临床医学生与护生进行团队培养教育,课程模块化以解决学科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等,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模式的构建因经费或时间及内容所限,没有构建成为定量的数学模型,是本研究之不足,也是本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邱峰[9](2011)在《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迈入21世纪,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卫生健康与生命,由此,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从临床诊断到手术治疗,还是从医疗设备到医疗理念均发生了沧桑巨变。目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革命,即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三维图形图像、自动控制与导航、机器人、生物化学以及核技术等同传统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先进的临床医疗理念、方法、手段和设备。尽管医疗设备日趋精密、智能、高效,医疗系统也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迈进,但是任何现代高、精、尖、新的诊疗技术均无法替代医务工作者实际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因此,如何对医务工作者(包括在读医学生)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已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①它也是当今全球医学教育领域中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研究目标上,论文从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视音频、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医务人员和医学院的学生在临床理论知识学习、问诊、体检、常规操作、医患沟通、综合分析、以及危重病例处理等临床技能的实际要求,探索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并设计与实现能支持这一要求的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为兵团临床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内容上,论文重点梳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远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模式:如米勒的金字塔医学模型、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知学徒模式、以及协同学习理论等。结合网络通信、多媒体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医疗技术,针对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支持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基于新模式来设计与实现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平台原型。最后,将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培训模式与平台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实证研究上,论文选择了模式与平台应用的四个不同案例和一个问卷调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和平台原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应用案例的验证与测评重点围绕临床技能培训学习的四个主要流程、实验对照组的临床知识能力考核、虚拟与真实手术模拟结果比较、临床解剖教学案例分析评测,而问卷调查则重点关注学习者对平台实际使用的感受和效果,并运用SPSS13.0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的设计已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无论在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技能培训方面都可以较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今年初,由于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本论文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方案之中。
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肇毅,史京萍,徐皓,吴蔚,王水[10](2010)在《“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医学教育的评价不能只以临床活动中成功或失败的概率来评判一个医学生的能力高低。为更好的评价外科学实践教学,外科学实践课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formative assessment,FA),即以督导专家为基础,构建学生与带教老师之间及带教老师相互之间,以及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对学生以及单位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信息反馈系统,以确保外科实践课程能紧密结合临床,切实提高医学生外科临床操作能力。通过在2006级临床医学各专业中推广及运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医学生外科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抓好外科学总论带教的6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抓好外科学总论带教的6个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探索外科学教学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外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教学内容陈旧 |
1.2 教学方法枯燥 |
2 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改革外科学教学模式 |
2.1 引进中国大学MOOC云课堂的外科教学模式 |
2.2 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法(LBL)的外科教学模式 |
2.3 基于执业医师考核要求,强化“一对一”式和“标准化病人”临床带教模式 |
2.4 促进“以医学生为中心”的外科学教学理念 |
3 结语 |
(2)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与不足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 药学专业教育恢复重生时期 |
(二) 药学专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深度变革时期 |
二、我国药学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
(一) 药学教育区域发展结构矛盾 |
(二)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矛盾 |
(三) 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
(四) 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
第二章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一、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
(一) 专业设置 |
(二) 培养规模 |
(三) 培养目标 |
(四) 课程设置 |
(五) 师资力量 |
(六) 实践基地建设 |
二、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 |
(一) 对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 |
(二) 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对药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调查 |
三、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
(二) 教学观念落后 |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
(五)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
第三章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
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
(一) 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 |
(二)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机制 |
(三) 建设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三、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
(一)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
(二)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 |
(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四、强化实践技能教育 |
(一) 构建功能鲜明的实验实践平台 |
(二)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
(三) 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四) 重视产、学、研相结合 |
五、重视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培养 |
(一)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提高药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
(二) 建立完备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发展力 |
结束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历史研究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3.4 比较研究法 |
1.3.5 问卷调查法 |
1.4 核心概念 |
1.4.1 卓越医生 |
1.4.2 中医师承 |
1.4.3 人才培养模式 |
1.5 特色创新 |
1.5.1 开展全国医药院校师承教育试点改革调查 |
1.5.2 构建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的“5A”模型 |
1.5.3 形成全过程的中医学卓越人才教育体系 |
第二章 中医教育历史考查 |
2.1 古代中医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 |
2.1.1 先秦时期 |
2.1.2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2.1.3 隋唐时期 |
2.1.4 宋金元时期 |
2.1.5 明清时期 |
2.2 近代中医教育(1840——1949) |
2.2.1 晚清时期 |
2.2.2 北洋政府时期 |
2.2.3 南京政府时期 |
2.3 现代中医教育(1949——) |
2.3.1 初期探索时期——中医进修 |
2.3.2 限制发展时期——四条限令 |
2.3.3 政策调整时期——西学中运动 |
2.3.4 恢复发展时期——中医药院校确立 |
2.3.5 全面发展时期——衡阳会议 |
第三章 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现状 |
3.1 中医本科教育改革试点现状 |
3.1.1 少年育苗模式——山东中医少年班 |
3.1.2 流派传承模式——河南仲景班、安徽新安医学班 |
3.1.3 综合素质模式——江西双惟名中医摇篮班 |
3.1.4 传统特色模式——广西、山西、广东中医传统班 |
3.1.5 国医大师模式——“任继学班”和“李斯炽班” |
3.2 中医长学制(研究生)教育及改革现状 |
3.2.1 卓越人才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班、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班 |
3.2.2 双导师模式——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特色班 |
3.2.3 基因工程模式——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型中医”班 |
3.2.4 中医大师模式——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 |
3.3 中医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改革现状 |
3.3.1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培训 |
3.3.2 省市级中医机构开展的住院医师培训 |
3.3.3 院校开展的住院医师培训 |
3.4 中医教育规律特点总结 |
3.4.1 传统文化是发展基础 |
3.4.2 临床实践是核心环节 |
3.4.3 师承传授是有效途径 |
第四章 国外“卓越医生”教育经验借鉴 |
4.1 美国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
4.1.1 “4+4”模式的培养体制 |
4.1.2 卓越的职业精神教育 |
4.1.3 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 |
4.2 德国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
4.2.1 明确的培养目标 |
4.2.2 强化临床思辨与探索 |
4.2.3 专业化的职业发展途径 |
4.3 英国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
4.3.1 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
4.3.2 标准化的临床沟通课程 |
4.3.3 规范化的毕业后教育 |
4.4 国外的卓越医生教育经验借鉴 |
4.4.1 以医生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目标导向 |
4.4.2 相互依存医学教育背景下的转化式学习 |
4.4.3 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合作才能实现完全发展 |
第五章 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5.1 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概述 |
5.2 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影响因素探究及问卷编制 |
5.2.1 胜任力影响因素探究 |
5.2.2 问卷项目的编制及项目分析 |
5.2.3 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初测问卷的形成 |
5.2.4 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分析 |
5.3 中医学“卓越医生”的“5A”胜任力模型构建 |
5.3.1 大医广德:树仁心——道德领域(morals ability) |
5.3.2 道法自然:启悟性——思维领域(thinking ability) |
5.3.3 有容乃大:纳百家——沟通领域(communication ability) |
5.3.4 传习经典:厚基础——学习领域(learning ability) |
5.3.5 勤于临证:精技能——实践领域(practice ability) |
第六章 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 |
6.1 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实施原则 |
6.1.1 理想模式与现实制度最优契合原则 |
6.1.2 自身特色与国际经验紧密结合原则 |
6.1.3 发展创新与继承传统优势组合原则 |
6.2 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
6.2.1 中医学卓越医生入学形式 |
6.2.2 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方式 |
6.2.3 中医学卓越医生质量评价 |
6.2.4 中医学卓越医生管理体制 |
6.3 中医学“卓越医生”人才培养实施设计 |
6.3.1 中医学“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整体规划 |
6.3.2 中医学“卓越医生”5+3人才培养方案 |
6.3.3 中医学“卓越医生”师承人才培养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导论 |
0.1 选题的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0.3.1 国防生与医学国防生 |
0.3.2 医学国防生及其特点 |
0.3.3 临床医学 |
0.3.4 课程设置 |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4.1 国内研究现状 |
0.4.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0.5 研究方法 |
0.5.1 文献研究法 |
0.5.2 比较研究法 |
0.5.3 归纳研究法 |
0.6 创新之处 |
0.6.1 研究内容 |
0.6.2 主要创新点 |
1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然要求 |
1.1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1.1.1 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目标 |
1.1.2 普通高校(军事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
1.1.3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
1.2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 |
2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然现状 |
2.1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 |
2.1.1 中南大学2004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
2.1.2 中南大学2011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
2.1.3 比较和分析中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
2.2 不同的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状况 |
2.3 第二军医大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
2.3.1 第二军医大2011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
2.3.2 分析和总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
3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
3.1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
3.2 课程设置未考虑实际需要 |
3.3 课程设置缺少专业实践课程课时 |
3.4 课程设置不具备创新性课程内容 |
3.5 缺乏富有军队特色的军事医学课程 |
3.5.1 军事医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
3.5.2 美军军事医学的发展状况 |
3.5.3 我国普高校亟需将军事医学课程体系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 |
4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应然构想 |
4.1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
4.2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建议 |
4.2.1 建立统一标准,确保国防生医学专业军事特色 |
4.2.2 强化两个整合,突出两个重点 |
4.2.3 构建六大模块 |
4.2.4 加强地方院校军事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4.2.5 国防生进入军队医院实习 |
4.2.6 加强国防体育训练,提升国防生军体素质 |
4.2.7 强化国防生心理素质训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 绩效管理理论 |
(二) 绩效考核方法理论 |
(三) 薪酬管理理论 |
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临床教师人力资源概况 |
(二) 临床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 |
(三) 临床教师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四) 影响临床教师绩效管理的原因分析 |
四、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的设计 |
(一) 工作分析 |
(二) 制定临床教师绩效目标 |
(三) 制定临床教师绩效计划 |
(四) 临床教师绩效薪酬体系和评估体系设计 |
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的实施 |
(一) 实施保障 |
(二) 建立临床教师绩效管理系统 |
(三) 实施步骤 |
六、结束语 |
(一) 主要内容及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比较与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与全称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美国医学博士教育的现状 |
1.2.2 我国医学博士教育的现状 |
1.3 课题的理论基础 |
1.3.1 比较教育理论 |
1.3.2 教育借鉴理论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2.2.1 比较研究资料来源 |
2.2.2 调查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发展历程的比较 |
3.1.1 美国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的发展历程 |
3.1.3 两国八年制教育发展的差异 |
3.2 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培养目标与定位的比较 |
3.2.1 美国八年制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
3.2.2 我国八年制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
3.2.3 两国八年制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差异 |
3.3 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招生的比较 |
3.3.1 美国八年制招生情况 |
3.3.2 我国八年制招生情况 |
3.3.3 两国八年制招生的差异 |
3.4 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课程设置、教学及考核评价的比较 |
3.4.1 美国八年制课程、教学及考核情况 |
3.4.2 我国八年制课程、教学及考核情况 |
3.4.3 两国八年制课程、教学及考核的差异 |
3.5 中美两国八年制职业精神教育的比较 |
3.5.1 美国八年制职业精神教育情况 |
3.5.2 我国八年制职业精神教育 |
3.5.3 两国八年制职业精神教育的差异 |
3.6 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临床能力培养的比较 |
3.6.1 美国八年制临床能力培养现状 |
3.6.2 我国八年制临床能力培养现状 |
3.6.3 两国八年制临床能力培养的差异 |
3.7 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医疗准入及与毕业后教育衔接比较 |
3.7.1 美国八年制学位授予及医疗准入、毕业后教育衔接 |
3.7.2 我国八年制学位授予及医疗准入、毕业后教育衔接 |
3.7.3 两国八年制学位授予、医疗准入、及与毕业后教育衔接的差异 |
3.8 八年制教育改革意见与建议的调查结果 |
3.8.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8.2 八年制导师、学生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和意见 |
3.8.3 不同调查对象组对八年制教育改革的意见差异分析 |
3.8.4 不同类型学校调查对象的差异分析 |
3.8.5 不同年级组对八年制教育的意见差异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美八年制教育的差异 |
4.1.1 教育对象的差异 |
4.1.2 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 |
4.1.3 培养过程的差异 |
4.1.4 学位论文、医疗准入、与毕业后教育衔接的差异 |
4.2 对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的态度与意见 |
4.2.1 八年制招生方式的改革 |
4.2.2 八年制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的调整 |
4.2.3 八年制培养定位、教学及培养要求的改革 |
4.2.4 八年制学位授予与淘汰机制的改革 |
4.2.5 其他 |
4.3 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4.3.1 借鉴美国经验,实施广泛改革 |
4.3.2 全面调研现况,及时调整完善 |
4.3.3. 定期评估保证质量 |
4.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
4.4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工作设想 |
4.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6 研究经费支持及本人在研究中的贡献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以结论为依据对我国八年制教育改革的建议 |
5.2.1 明确八年制培养目标与定位 |
5.2.2 改革招生方式 |
5.2.3 优化课程设置 |
5.2.4 改革教学方法 |
5.2.5 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能力 |
5.2.6 提高学位论文要求,严格淘汰分流并授予学位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背景 |
(一) 近代的社会发展状况 |
1、政治方面 |
2、经济方面 |
3、文化方面 |
4、教育方面 |
(二)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源流 |
1、古代医学教育概况 |
2、近代医学教育的办学形式 |
二、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概况 |
(一) 近代民办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 |
1、民办中医学校教育兴起的背景 |
2、民办中医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 近代各时期的中医学校教育 |
1、清末的中医学校 |
2、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学校 |
3、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医学校 |
三、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 中医学校课程设置与修业年限 |
1、近代官办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修业年限 |
2、近代民办中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年限 |
(二) 中医学校教学考核 |
1、古代医学教育考核概况 |
2、近代中医学校教学考核概况 |
(1) 近代中医学校课程学习考核 |
(2) 近代中医学校临床实习考核 |
(三) 中医学校课程教材建设 |
1、课程教材建设的缘由 |
2、课程教材建设的尝试 |
3、课程教材建设的启示 |
(四) 中医学校学科建设 |
1、中医教学学科的分类 |
2、中医专科学校课目表的订定 |
四、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 政治因素 |
1、近代政治概况 |
2、近代各时期的政治与中医教育发展 |
(1) 晚清时期 |
(2) 北洋政府时期 |
(3) 国民政府时期 |
3、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 |
4、成立中央国医馆和制定《中医条例》 |
(1) 成立中央国医馆 |
(2) 制定《中医条例》 |
(二) 经济因素 |
1、近代经济概况 |
2、近代经济发展与中医教育 |
3、近代经济发展对中医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 科技因素 |
1、西医科技传入是中医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因之一 |
(1) 西医科技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
(2) 西医科技传入对中医科技思想的影响 |
2、近代中医科技发展缓慢对中医学校教育的影响 |
(四) 文化因素 |
1、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医学校教育的始终 |
2、近代几种社会思潮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
3、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
4、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 |
五、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 继承优良传统,丰富课程设置 |
(二) 兴起民办学校,重视临床实践 |
(三) 重视教材编写,实行刊学相辅 |
(四) 办学规范严格,发展成就斐然 |
(五) 发展历程曲折,适应近代教育 |
六、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对近现代中医教育的主要影响 |
(一) 中医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发端 |
(二) 为当代中医学校式教育模式提供了范例 |
(三) 学校式教育是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雏形 |
(四) 学校民办理念是新的中医教育模式 |
(五) "中西医汇通"推动了中医学校教育的近代化 |
七、结语 |
(一)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优势 |
(二)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突出了中医特色 |
(三)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
(四)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
1、重视医案教学和实习教学 |
2、重视中医经典和多种中医教育形式并存模式 |
3、重视调整课程设置和改善教学模式 |
4、重视中医技术现代化和中医学术的国际交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8)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内容 |
资料来源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 |
1.1 世界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 |
1.2 我国药学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二章 临床药学工作的需求调查 |
2.1 患者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需求调查 |
2.2 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需求调查 |
第三章 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
3.1 培养目标简述 |
3.2 我国临床药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
3.3 临床药学本科培养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四章 临床药学本科学制设置 |
4.1 学制的内涵、性质、类型及发展 |
4.2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及改革 |
4.3 我国目前的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学制设置现状 |
4.4 临床药学专业学制设置的意见调查 |
第五章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调查(一) |
5.1 课程、课程设置的内涵 |
5.2 课程选择的标准 |
5.3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科目学时安排的现状 |
5.4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科目的需求程度的调查 |
5.5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科目的需求类型的调查 |
第六章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调查(二) |
6.1 课程结构的内涵 |
6.2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结构的调查 |
6.3 临床药学课程设置的总体评价的调查 |
第七章 临床药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调查(三) |
7.1 课程实施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 |
7.2 临床药学课程实施的调查 |
7.3 临床药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调查 |
第八章 临床药学师资队伍相关情况的调查 |
8.1 教师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
8.2 临床药学专业师资队伍相关情况的调查 |
第九章 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现途径 |
9.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
9.2 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9.3 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二 关于临床药师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件三 临床药师工作有待改善方面的调查问卷 |
附件四 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的临床药学专业(方向)本科学生培养目标调查表(一) |
附件五 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的临床药学专业(方向)本科学生培养目标调查表(二) |
附件六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学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一) |
附件七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学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二) |
附件八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学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三) |
(9)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远程医学教育 |
1.2.2 临床技能培训 |
1.2.3 临床技能见习 |
1.2.4 临床微格技能培训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内容和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远程医学教育发展 |
2.1.1 国外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1.2 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2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1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2 医学教育模式分类 |
2.3 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综述 |
2.3.1 国外医学临床技能培训 |
2.3.2 国内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现状 |
2.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分类 |
2.4 不同视域的应用综述 |
2.4.1 远程医学教育视域 |
2.4.2 临床医学模式视域 |
2.4.3 临床技能培训视域 |
第3章 远程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医学培训模式理论 |
3.1.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3.1.3 实践共同体 |
3.1.4 认知学徒模式 |
3.1.5 知识管理理论 |
3.2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架构 |
3.2.1 模式架构 |
3.2.2 模式应用支撑条件 |
3.2.3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循环流程 |
3.3 模式应用过程举例 |
3.3.1 过程1—学习 |
3.3.2 过程2—见习 |
3.3.3 过程3—实习 |
3.3.4 过程4—协作反思 |
第4章 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兵团远程医学教育网络总体架构 |
4.1.1 通信体系架构 |
4.1.2 应用平台功能组成 |
4.2 临床技能培训平台的设计 |
4.2.1 体系结构 |
4.2.2 系统组成 |
4.2.3 关键技术 |
4.3 平台原型的实现与运行 |
4.3.1 平台控制管理的实现 |
4.3.2 临床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
4.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实现 |
第5章 实践应用案例与评价 |
5.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与效果案例 |
5.1.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案例 |
5.1.2 临床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案例 |
5.2 远程三维虚拟手术模拟案例 |
5.2.1 三维虚拟骨科手术病案 |
5.2.2 三维虚拟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案例 |
5.3 培训平台应用评价分析 |
5.3.1 对象与方法 |
5.3.2 评价统计分析 |
5.3.3 评价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医学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Ⅱ:学生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应用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Ⅲ: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满意度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发表 |
后记 |
(10)“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 |
(一) 评价体系的建立 |
(二) 评价体系的保障 |
二、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 |
(一) 评价体系的建立 |
(二) 评价体系的保障 |
(三) 评价体系的实施 |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效果 |
四、注意抓好外科学总论带教的6个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探索外科学教学新模式[J]. 刘占鳌,裴艳琴,吴宏辉,李永刚. 中国医药导报, 2021(04)
- [2]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 卓彩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3]中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研究[D]. 金阿宁. 中南大学, 2013(02)
- [4]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D]. 谭红仕. 中南大学, 2013(03)
- [5]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绩效管理方案研究[D]. 吴彩霞. 兰州大学, 2013(11)
- [6]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比较与调查研究[D]. 李亚平. 中南大学, 2011(12)
- [7]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 张增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梁海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9]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 邱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 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肇毅,史京萍,徐皓,吴蔚,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