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心理素质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1](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金兰[2](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提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王育娣[3](2021)在《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教育已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义务教育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探索教育新环境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机制与影响变量,是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伴随初中生生理及智力的巨大变化,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总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其发展水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展开,社会环境也时刻塑造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必须置于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在国家切实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新环境下,农村初中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寄宿制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成为学生认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学校气氛是个人对学校环境的感受概括或总体的看法,它反映了个人和环境特征的相互作用,时刻发生在学生身边。个体对学校气氛的感知是学校气氛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学校气氛感知是以个体的“认知变量”而存在的。学校气氛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学校气氛的状况,又受到初中生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学生个体特征与学校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农村初中生感知到的学校气氛对其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自尊是影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在因素,学生感知到的学校气氛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的研究方法,以农村初中生为被试,从外部环境因素的学校气氛感知和个体内在因素的自尊出发,探究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且均存在显着的年级、母亲文化程度差异,在独生子女与否、家庭属性建档立卡户与否和父亲文化程度上均无显着差异。性别上,学校气氛感知与心理健康的总体均无显着差异,自尊总体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2)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关联性。自尊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学校气氛感知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自尊与学校气氛感知均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气氛感知和自尊共同作用导致心理健康的变化。学校气氛感知程度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具体而言,农村初中生自尊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能力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学校气氛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发展多样性与心理健康关系更为密切。(3)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性质的重要影响作用。学生自尊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并受学校气氛感知状况的影响,学校气氛感知在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显着。即农村初中生自尊与学校气氛感知均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且自尊会通过学校气氛感知间接实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气氛感知在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掌握了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状况特点,并结合社会新环境分析了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对心理健康不同性质的重要作用的内在联系,挖掘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为后续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促进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符合教育新环境区域下农村初中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常睿[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谢桂红[5](2021)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奉新县S小学为例》文中指出

孙舒凡[6](2021)在《初中生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师生关系作为初中生学校里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心理素质作为青少年的核心素质,对其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否健康。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并接纳这种变化,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正常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生活。己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适应状况是有影响的,且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与心理健康程度呈正相关。学校适应做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其适应水平也收到心理素质水平的影响。综上所述,有必要了解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之间,心理素质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并以此为据来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本研究以连云港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选定《师生关系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以及《青少年学校生活适应性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及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并且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果:1.初中生师生关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差异显着。2.初中生心理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显着。3.初中生学校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差异显着。4.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学校适应两两显着正相关。5.师生关系冲突性、亲密性和回避性3个维度,以及心理素质中的适应能力、认知特性和个性品质3个维度显着正向预测学校适应。6.心理素质在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初中生师生关系可以直接预测学校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

肖颖[7](2021)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从胜任力有关研究的被关注程度来看,我国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出现日渐增长的趋势,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探索还有待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的经历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从而了解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构成。整个过程以N-vivo质性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所得结果较为全面广泛。其次,通过以上研究形成教师胜任力问卷,将其发放给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收集问卷,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借助SPSS25.0和AMOS23.0软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共包括5个维度25个项目,5个维度分别为学生导向、自我管理、合作与交流、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5个维度进行验证,结果得出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522位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总体得分为5.65。从各维度情况来看,其中胜任力水平最高的为个人魅力维度,得分为5.84,职业素养维度得分为5.72、学生导向维度得分为5.69、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为5.52、合作与交流维度得分为5.45。以上数据表明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在整体及各维度上都处于偏上水平。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教龄、子女情况、职称、学校类型、班主任任职情况、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拥有情况、获取荣誉情况之间的教师胜任力整体具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年龄教龄、有子女、高职称、公办学校、曾任职过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曾获得过荣誉的教师胜任力要高于其他教师。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行业间合作与交流、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潘晓静[8](2021)在《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衡水市特殊教育成长环境的需要。本研究意在加强衡水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衡水市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为祖国建设培养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全文共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所述:第一部分采用文献法,界定相关概念,指出本研究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第二部分采用问卷法,对衡水市四所公办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为:(1)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各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2)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差异。对回收的76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为:(1)衡水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情绪波动性五个方面,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情绪波动性这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2)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水平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第三部分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衡水市四所公办中职学校的相关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访谈,结合问卷,调查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发现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1)重视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不高。(2)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匮乏,专业化水平不高。(3)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硬件设施配备简陋。(4)工作开展的随性无计划,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第四部分针对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加强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敏锐把握学生心理动向,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学科渗透的低存在感;重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班主任的心理学知识水平;科学高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心理辅导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配备。(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李琴[9](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的发展史;社会越是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越全面。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形成包括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层面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挫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某些大学生因受挫后情绪失控、消极行为增多的现象已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关于“0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以云南省部分高校的“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析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依据相应的原则提出对策,为今后对“00后”大学生们继续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启示和支撑。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述,包含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实价值,这是对“00后”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当前“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通过对云南省5所高校486名在校“00后”大学生的问卷分析,发现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践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第四部分是对当前及今后“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在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挫折教育的途径、方法和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升“00后”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效果。

朱厚伟[10](2021)在《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心理素质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心理素质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一、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2.1.1 心理健康
        2.1.2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3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4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2.2 学生自尊状态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 自尊
        2.2.2 自尊的测量
        2.2.3 自尊的影响因素
        2.2.4 自尊与初中生心理健康
    2.3 学校气氛感知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 学校气氛
        2.3.2 学校气氛的测量
        2.3.3 学校气氛的影响因素
        2.3.4 学校气氛与初中生心理健康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4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心理健康的测量
        4.2.2 自尊的测量
        4.2.3 学校气氛感知的测量
    4.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4.4 共同方法偏差
5 研究结果
    5.1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状况
        5.1.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5.1.2 农村初中生自尊的状况
        5.1.3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的状况
    5.2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5.2.1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5.2.2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5.3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
6 讨论
    6.1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状况
        6.1.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6.1.2 农村初中生自尊的状况
        6.1.3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的状况
        6.1.4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
    6.2 影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6.2.1 农村初中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2.2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2.3 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 本研究对实践教育的启示
    8.1 对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启示
    8.2 对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启示
    8.3 对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的启示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1.1 问卷一(PSCI-M)
        1.2 问卷二(SLCS-R)
        1.3 问卷三
    附录2 访谈提纲
后记

(4)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初中生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初中生师生关系研究
    1.2 初中生心理素质研究
    1.3 初中生学校适应研究
    1.4 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1.5 问题提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3.2 初中生师生关系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3.3 初中生心理素质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3.4 初中生学校适应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3.5 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3.6 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3.7 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和学校适应三者关系模型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和学校适应的基本现状
    4.2 初中生师生关系、心理素质和学校适应的关系
    4.3 初中生心理素质在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需求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师选聘与专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
        三、教师胜任力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研究综述
        二、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三、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创新性与重点、难点
        一、创新性
        二、重点、难点
第二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模型确立
    第一节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理论梳理
        一、基于文献的教师胜任力梳理
        二、基于文献的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梳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政策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选取范围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统计与分类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确立
    第三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三、研究步骤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及初始模型确立
第三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问卷编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二、信效度检验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要素阐释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内涵探析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最终确立
第四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五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差异情况
    第六节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师内在方面
        二、社会外在方面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第一节 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
        一、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核心内容
        二、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应用
    第二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一、关注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增进师、生、家三方沟通互动,共创和谐互助氛围
        三、建立经验共享平台,组织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
    第三节 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一、关注自我资源获取
        二、提供校外互联互通的机会
    第四节 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
        一、加强职校合作,创建实训条件
        二、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附录 B 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附录 C 教育政策文本选取范围表
附录 D 基于内容分析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
附录 E
附录 F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问卷
附录 G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衡水市特殊教育成长环境的需要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生
        (二)心理健康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五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一)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六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七 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一 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方法及工具
        (三)调查对象及过程
        (四)数据统计
    二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二)各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三)结论
    三 衡水市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对比
        (一)各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对比
        (二)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满意度对比
        (三)结论
    四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水平正向相关
        (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相关性
        (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满意度的相关性
        (三)结论
第三章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 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方法及工具
        (三)调查对象及过程
        (四)数据统计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满意度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配备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
    三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四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重视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匮乏,专业化水平不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硬件设施配备简陋
        (四)工作随性无计划,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第四章 加强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重视度,科学高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二)敏锐把握学生心理动向,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学科渗透的低存在感
        (四)重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班主任的心理学知识水平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训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考评体系
    三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配备
        (一)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二)完善心理辅导室
    四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教师用)
后记(含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一)挫折
        (二)挫折教育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三、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三观”教育
        (二)挫折认知教育
        (三)积极心理培育
        (四)挫折预防教育
        (五)挫折应对教育
    四、高校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夯实挫折教育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挫折教育的途径
        (三)挫折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挫折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五)实现两方面教育的相互促进和提升
第二章 实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实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和社会现实与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自身综合性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实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功能性
        (一)有利于增强“00 后”大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00 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有利于贯彻新时代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精神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问卷调查
        (一)调研的目的
        (二)调研的对象
        (三)调研的方法
        (四)问卷设计
        (五)结果分析
    二、 “00 后”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挫折教育的目标模糊
        (二)挫折教育的内容滞后
        (三)挫折教育实践形式化
        (四)挫折教育队伍能力弱
    三、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
        (二)过分注重教育的现实经济功能
        (三)挫折教育机制不健全
        (四)缺乏完整的支撑体系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一、拓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借鉴国外挫折教育的有益经验
        (二)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
        (三)开展必要的挫折教育实践活动
        (四)结合“00 后”大学生的实际制定教育内容
    二、完善“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一)激励教育法的完善
        (二)心理咨询法的完善
        (三)隐性教育法的完善
        (四)实践教育法的完善
    三、健全“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体系
        (一)增强“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专业队伍
        (二)构建“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支撑环境
        (三)完善“00 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四)提升“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评价反馈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心理素质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农村初中生学校气氛感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 王育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奉新县S小学为例[D]. 谢桂红. 南昌大学, 2021
  • [6]初中生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D]. 孙舒凡. 扬州大学, 2021(09)
  • [7]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 肖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8]衡水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潘晓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 李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D]. 朱厚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