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论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

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论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

一、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谈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兴艳[1](2021)在《关岭盘江小调音乐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丽琳[2](2020)在《从"箔绲”到“衮服” ——南盘江中下游壮族与布依族女性传统服装生命史研究》文中指出近20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断推进,学者们逐渐关注壮族与布依族的民族服饰,并逐步展开相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缺乏实证的田野调查。本文将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壮族和布依族共有的服装——箔绲作为研究主体,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物的生命史的研究角度出发,利用田野调查所得材料对箔绲的制作技艺和形制进行梳理,以及对箔绲商贩在南盘江中下游两岸街场行走的过程进行观察,追寻箔绲在区域内的活动和生存状况,挖掘箔绲在壮族和布依族的互动中于同一个文化空间内共存的状态与其所经历的变化。本文首先关注的是箔绲所处的区域背景,试图寻找南盘江中下游地区三省交界地带的关联性,进而梳理该区域的土司土目、族群之间的互动历史。其次,以隆林各族自治县央索街为起点,整理已经申请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壮族衮服——即箔绲在当下的制作技艺保存状况,展现南盘江中下游区域内箔绲的形制、款式,以期能够表现出箔绲在具体社区的产业链和发展状态,然后通过观察箔绲商贩的活动轨迹看箔绲是如何融入更大的市场交易当中,以及箔绲在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下所发生的改变。最后分析隆林各族自治县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文化过程中区域地方历史与中央王朝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分析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表述,探索箔绲商品化和在非遗浪潮下的生命历程。期望本文能够为南盘江中下游流域内的区域间的合作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艾新玥[3](2020)在《贵州布依族织染绣研究》文中提出纺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纺纱、织造、印染、刺绣是传统纺织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由古代的百越人演变而来,其织染绣工艺在我国西南地区已有悠久历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贵州省布依族服饰制作技艺作为布依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对布依族织染绣进行研究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同时也是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布依族纺织、染色和刺绣工艺以及纺织品图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布依族织染绣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和展现布依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布依族织染绣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布依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纺织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概述布依族织染绣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第二部分,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布依族染色、纺织、刺绣工艺特点进行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发掘了布依族现存染色植物和相关技艺的相互联系,涉及靛蓝染、红色染和黄色染三种染色工艺。此外,还对布依族蜡染技艺展开了探讨。论文对布依族纺织工艺进行分步骤论述;调研了布依族传统织机及其部件,并进行测绘;梳理布依族刺绣使用的材料工具及主要技法。第三部分,对布依族工艺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论文将收集的布依族蜡染、色织布、织锦及刺绣等工艺品的图案按照题材进行归类整理,主要分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器物纹样及人物纹样五大类。结合布依族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布依族织染绣中色彩的形成原因和搭配方式。第四部分,根据布依族织染绣工艺品的具体用途、工艺特点及艺术特征总结了其所具有的功能,包括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规范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布依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阐述布依族织染绣所体现的民族信仰内涵。最后分析布依族与其他民族在纺织文化上的交流,得到布依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发展脉络。论文旨在详尽地展示当前布依族传统织染绣工艺的清晰流程,总结其工艺特点,揭示民族工艺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以此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布依族织染绣工艺体系,力求为了解、保护与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工艺及少数民族文化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刘加维[4](2017)在《人地关系视角下的黔中布依聚落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乡村聚落是由村落及其周围山水林田等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要素共同形成的有机融合体。贵州镇宁白水河河谷流域分布着近百个布依聚落,以此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对比分析及归纳总结等方法,从微观层面的聚落景观要素、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及宏观层面的山地人居聚落体系三个层面分析总结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布依族特色聚落景观的内容及价值。研究发现传统布依聚落景观演变从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原始聚落景观,到以稻作生产为主的聚落生产景观,再到“山-水-林-田-村”的传统聚落景观格局生成,最后呈现出布依族特色的人居聚落体系。从演变过程中,总结得出布依族传统聚落景观要素可分为五方面:喀斯特山地环境下形成的山水景观;河谷平坝与山地孕育的农业景观;民居与院落空间组成的村寨景观;聚落零散地构成的园圃景观;土地庙、寨墙与“坉”等形成的文化景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布依族传统聚落面临新的人地矛盾,突出表现在乡村人口流失、土地荒废、传统村落荒废及大量新建房屋占用平坝耕地肆意蔓延等方面,这使得传统聚落景观格局受到很大冲击,其完整性被严重破坏,因此布依族特色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其保护与发展应着眼于整个山地河谷人居聚落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可从平衡人地关系入手,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格局的基础上,从整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控制聚落建筑的无序扩张与蔓延,重点保护且更新有代表性的聚落,从而使布依族传统聚落景观得到传承与发展。

李荣静[5](2016)在《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是当下乃至今后研究一个永远不会逝去的热题,当下的学术界大多采用“田野研究”“民俗研究”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其服饰意蕴和功能。在布依族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可以从婚丧嫁娶、节庆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历史传承进行一个追溯,另一方面在进入到当今时代的共时性的研究中,可在现存的布依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图案蕴意及各土语区的丰富性,复杂性中去探索。本文写作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大部分对布依族和布依族文化的分布概况,以及布依族婚丧嫁娶、节庆日的服饰文化进行阐述,主要采用的是民族学方法的田野调查法等进行采集资料,并运用人类学方法论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布依族服饰的分布及概说,年龄段及支系服饰类型,以及其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族群认同、民族共同体、现代流变及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关系的研究,突出了布依族服饰功能意义及对族群认同的含义。第四部分是在艺术审美视域下,对布依族服饰来进行了其审美文化的论述,从它的图腾崇拜纹样,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自然美;图式纹样的象征意义,男女服饰的差异与审美等方面来全面分析布依族服饰文化。文章的写作重心在第三、第四部分,主要从服饰的审美功能及象征意义来进行探讨的。布依族服饰的图示纹样,它的美主要是由女性来诠释的,从包帕到绣花鞋的整体审美也涵盖其中。审美不是她们口中简单的“就是觉得漂亮”、“好看”,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艺术的角度来对服饰进行分析,让人们更了解布依族服饰纹样上的具体含义和由来。布依族服饰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演进。据《旧唐书·西蛮》记载:布依男子“左衽、露发,徒跣。”《新唐书·南蛮传》载:“自夜郎,滇池以西……有丝麻……,有幅广七寸。”明代《大明—统志》说“短衣科头”,郭子章《黔记·仲家》说:“椎髻,屣,……衣尚青色。”在这些语句中对悠久的布依族服饰历史文化进行总体概括,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制作工艺,图色文案对于文化的追溯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从族群服饰的角度理解布依族这个民族共同体,以及它的族群认同等方面,是有巨大意义的。

吴晓梅[6](2016)在《布依戏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但是它的产生却与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民族艺术文化成熟的标志性产物。产生于布依族地区,如今主要流传在黔西南州册亨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戏剧——布依戏,就是这样的事物,但它却不是单纯的戏剧,因为其中还保留着人类戏剧早期的一些痕迹,即仪式及其他表演艺术、文化形态和内容。故册亨布依戏既有戏剧的形态,也有乡村仪式的进程和演绎,是一种具有戏剧的初始形态、民族语言特色、民族地方性、地域性的戏剧。在演戏时,人们通过仪式的展演来沟通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起到酬神还愿、人神共享的目的,亦同时表演世俗社会的故事,内含地方教化,以及娱乐审美,在娱神的同时,亦娱人。不仅如此,布依戏也是布依族人智慧的结晶,是彰显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透过布依戏,能够了解到布依族群体的信仰和乡村仪式,以及审美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服饰、音乐、民间文学等。由此可以说,布依戏具有双重性,既是布依族外在审美、娱乐的表现,也是内在观念、意识的表达。本文从当前对布依族的研究进行梳理入手,对布依戏的产生源流及其分布进行详述。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空间场域、戏剧人类学等理论视域下,对布依戏进行一系列的人类学研究和表述。此外,还在当下布依戏基本存在的状态下,对其做了一个类型学的分类理解和初步研究,把布依戏分成:仪式性戏剧类型、过渡性戏剧类型、乡村娱乐性戏剧类型。在此基础上还对布依戏的乡村仪式做了概述,并阐释了布依戏与乡村仪式的关系。认为布依戏与所有人类戏剧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戏剧的表演起源于信仰文化的仪式。最后,阐释、论述布依戏这个文化符号折射的相关文化,使我们从布依族布依戏的角度,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布依戏的艺术文化,以及为戏剧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更为鲜活的论述,使贵州众多的傩戏研究具有更大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论适应。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是第一章绪论,第二部分为文章的正文,即第一章到第五章,第三部分是第七章结语。在第一章中,布依戏的人类学研究在绪论中既梳理了贵州仪式性戏剧的研究,也回顾了布依戏的研究,同时还交代了研究的方法和使用的理论。在第二章中,概述贵州布依族及布依戏产生的社会和文化生境。在第三章中,通过实地的调查及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布依戏的分布、源流及现状进行了叙述。布依戏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基本沿南盘江流域分布,早年在黔西南州的多个地域都有出现,但现今主要留存于黔西南州的册亨县境内,故今亦称“册亨布依戏”。在第四章中,对布依戏进行了类型学的分类研究和表述,将布依戏分为仪式性戏剧类型、过渡性戏剧类型、乡村娱乐性戏剧类型。这样的论述既表达了布依戏的现状,又表达了布依戏至今仍然存在的发展和变化。在第五章中,在对布依族乡村仪式总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解释布依戏中的仪式和仪式中的戏剧因素的存在,以及对于布依戏发生、发展的影响。在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布依戏的形态在戏剧发生学的意义,看到布依戏所呈现的人类戏剧的初始形态,看到戏剧与仪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民族、区域诸类艺术的整合能力。在第六章中,布依戏是布依族文化的缩影,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体现了布依族向汉族的学习,是汉族和布依族文化的“双重构合”;其次,通过类型的分析,它是一种从“神性戏剧”到“审美戏剧”的转变;最后,透过布依戏,能够了解到布依族的审美文化,体现在音乐、服饰、民间文学方面。在第七章中,通过布依戏的研究看布依族的族群、布依族的艺术文化。同时,布依戏存在的基本性质对于世界戏剧人类学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

罗正副[7](2009)在《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 ——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众多民族中,系统地创制出自己文字的少,无文字的民族占多数。我们将人类分为有文字民族和无文字民族,只是强调民族有无文字的区别,就二者的文化传承而言,除了有无文字记载的不同以外,还有许多相同的传承方式。(一)口语,作为人类文明源头,显而易见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民歌的传唱,即是口语传承的代表之一。布依族民歌《家乡美》、《铜鼓十二则》和《造万物》,分别表现和陈述了布依族村落面貌与生存环境、四季生活与生计模式,及英雄祖先与一体宇宙观等文化信息。(二)事实上,口头语言与实践行为相结合,即具有言传身教特性的实践记忆,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所谓实践记忆(practice memory),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布依族“送宁”仪式实践的案例,不仅体现了实践记忆的文化传承作用和功能,而且展示了实践记忆立足现在,重构过去和开启未来的特点。(三)物一旦与人“发生关系”,其“物性”往往被人赋予“人为”的理念、价值、思想等相似性的文化蕴涵。布依族以糯食为贵的饮食文化特点,在节庆活动中将稻作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鸡在个人生命成长仪式过程则起到了重要的“引渡”作用;而铜鼓每一图符的含义,都是某一方面文化理念的浓缩。显然,物化象征在无文字民族的文化传承里,是其它传承方式不可替代的。如果说上述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下面的文化传承方式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承不停地作出自我调适,与人类一起不断向前演进的结果。(四)当无文字民族遭遇文字的时候,如何应对这一文化承载体就立即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在无文字民族与有文字民族互动交融的文字借用过程里,往往历经他者书写、采借转化、涵化整合等不同阶段,与此同时,无文字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核也透显出“草根性”力量。就布依族借用汉字而言,从文献资料上我们可以考证汉族知识分子自明清到民国时期对“仲家”的书写和描绘;而布依族借用“天地君亲师”,不再是汉族神牌儒家伦理的原义,已经转化成自己文化信仰的家神;布依族大量借用汉字来记载摩经,体现了自己深层的信仰世界和生死哲学。如此看来,文字借用成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是不容置疑和忽视的。(五)现代传媒的发展,非但没有弱化无文字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在文化传承的内在调适机制的作用下,无文字民族实现了“传统的复兴”,甚至创造性地实践“传统的发明”或“传统的制作”。布依族自制光碟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再现了布依族“浪哨”文化和传统民族歌舞,而且使摄像机成为民间的刀笔吏,从主位的视角书写和记录本民族的日常生活、重大仪式和节庆活动。这种“光碟文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案例上的反思,即何为影视人类学影片?何为媒介?等等。(六)网络社会的崛起,为人类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互联网文本、图像和声音等超文本(hypertext)的叙事整合,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的空间。由于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网络中作田野”成为研究虚拟网络社区思考的方法论问题。网络的虚拟认同最直接地体现在个人网名的设置上。而创制文字在网络中也成了无文字民族的“文明”诉求。这些网络文化的描述和观点的获得,文章主要是基于布依族网的考察和研究。看来,网络作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调适应对新的社会技术变化是不言而喻的了。在人类文化的进展或不同文化形态的层出叠现过程中,生成各式各样的传承形式,多元的文化传承之间交错重叠,互为补充,各“施”其“职”,各尽其事,彼此的关系并非是“取代”,而是一起“丰富”和传承文化。

唐合亮[8](1995)在《贵州民族习俗文化研究评述》文中研究指明

伍强力[9](1993)在《对当代布依族女青年服饰变化的思考》文中认为 稍微留意,人们就会发现,当代布依族部份女青年服饰已逐步现代化,民族特色逐渐淡化乃至消失。此现象已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思考。一近几年来,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人们把眼光从原来闭塞的环境投向外面精彩的世界,寻求多彩的现代生活。同时,先进的现代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对少数民族地区较落后、封闭的文化给予渗透、影响。现代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发生了变化。

王兴贵[10](1989)在《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谈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服饰是民族习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民族间与族内支系相区别的最显着的特征,是在人类发展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着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

二、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谈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谈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从"箔绲”到“衮服” ——南盘江中下游壮族与布依族女性传统服装生命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过程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壮族服饰研究
        二、艺术人类学的服饰研究
        三、服饰的“生命史”研究
        四、流域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重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概况
    第一节 鸡鸣三省:箔绲所处的南盘江中下游两岸
    第二节 纵横交错:箔绲背后的区域历史
    第三节 壮与布依:箔绲所有者的族群过往
第二章 以箔绲之名
    第一节 历史上的南盘江中下游壮族与布依族妇女服装
    第二节 箔绲制作技艺流程
        一、制新布
        二、绣新花
        三、缝新衣
    第三节 各区域箔绲的形制特征
        一、万峰湖款箔绲形制
        二、八大河款箔绲形制
        三、过渡区箔绲形制
第三章 商品化的箔绲
    第一节 流动空间:从村落到街场
    第二节 物质空间:从自产自销到市场营销
    第三节 精神空间: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
第四章 以衮服之名
    第一节 “壮族衮服”的历史叙事
    第二节 从“箔绲”到“衮服”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 理解作为“非遗”的“衮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贵州布依族织染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有关贵州布依族织染绣的研究
        1.2.2 国外有关贵州布依族织染绣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布依族及其纺织概况
    2.1 布依族所处的地理环境
    2.2 布依族纺织的历史及现状
    2.3 本章小结
3.布依族染色工艺
    3.1 靛蓝染工艺
        3.1.1 染色植物
        3.1.2 靛蓝染过程
        3.1.3 蜡染工艺
    3.2 红色染工艺
        3.2.1 染色植物
        3.2.2 红色染过程
    3.3 黄色染工艺
        3.3.1 染色植物
        3.3.2 黄色染过程
    3.4 本章小结
4.布依族纺织与刺绣工艺
    4.1 纺织工艺
        4.1.1 纺织原料
        4.1.2 纱线处理工艺
        4.1.3 整经穿挑工艺
        4.1.4 上机织造工艺
        4.1.5 织物的组织结构
    4.2 刺绣工艺
        4.2.1 主要材料及工具
        4.2.2 刺绣的主要技法
    4.3 本章小结
5.布依族织染绣的图案
    5.1 题材类别
        5.1.1 几何纹样
        5.1.2 动物纹样
        5.1.3 植物纹样
        5.1.4 器物纹样
        5.1.5 人物纹样
    5.2 构成形式
        5.2.1 单独图案
        5.2.2 连续图案
    5.3 本章小结
6.布依族织染绣的色彩
    6.1 色彩形成原因
        6.1.1 地理环境原因
        6.1.2 人文环境原因
    6.2 色彩搭配方式
        6.2.1 明度对比
        6.2.2 色相对比
    6.3 本章小结
7.布依族织染绣的文化内涵
    7.1 多样功能的统一
        7.1.1 实用功能
        7.1.2 审美功能
        7.1.3 规范功能
    7.2 民族信仰的展现
        7.2.1 自然崇拜
        7.2.2 祖先崇拜
    7.3 民族交往的印迹
        7.3.1 受汉文化的影响
        7.3.2 与苗族文化的交流
    7.4 本章小结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贵州布依族织染绣调研实物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4)人地关系视角下的黔中布依聚落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聚落景观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聚落景观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聚落景观理论研究进展
        1.2.3 贵州布依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2.4 既往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相关理论及概念辨析
        1.4.1 人地关系相关理论及概念
        1.4.1.1 “人”与“地”的概念辨析
        1.4.1.2 人地关系的演进
        1.4.1.3 人地关系的对立与统一
        1.4.2 聚落景观相关理论及概念
        1.4.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1.4.2.2 思辨“乡村聚落景观”与“传统乡村聚落景观”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布依聚落区自然文化背景及踏勘聚落简介
    2.1 布依族族源及其分布特点
        2.1.1 布依族族源
        2.1.2 布依族分布特点
    2.2 黔中布依聚落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特征
        2.2.3 气候特征
        2.2.4 土壤特征
        2.2.5 植被特征
        2.2.6 生态问题
    2.3 黔中布依聚落区社会文化背景
        2.3.1 汉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交融
        2.3.2 布依族社会文化习俗
    2.4 踏勘布依聚落简介
        2.4.1 高荡村
        2.4.2 革老坟村
        2.4.3 关口村
        2.4.4 布依朗村
        2.4.5 大洋溪村
        2.4.6 殷家庄村
        2.4.7 孔马村
        2.4.8 石头寨
        2.4.9 果寨
        2.4.10 小结
3. 人地关系演进与布依聚落景观格局
    3.1 人受制于地:原始的布依聚落景观
    3.2 人地渗透:布依聚落生产生活景观生成
    3.3 人改造地:传统布依聚落景观格局生成
        3.3.1 “山-林-水-田-村”的聚落空间格局
        3.3.2 依山就势的聚落结构模式
        3.3.2.1 “山林-村寨-稻田”的垂直结构层次
        3.3.2.2 垂直层次的能量循环模式
    3.4 人地矛盾与协调:布依族人居聚落体系生成
        3.4.1 耕作土地——聚落选址的核心
        3.4.2 “聚居、扩散、漂移”——聚落的演变规律
        3.4.3 白水河谷流域的人居聚落体系
4. 人地互动形成的传统布依聚落景观
    4.1 喀斯特山地环境下形成的山水景观
        4.1.1 山与林
        4.1.1.1 “乡土型”自然山林
        4.1.1.2 “信仰型”坟山林
        4.1.1.3 “发展型”经济林
        4.1.1.4 竹林与竹崇拜
        4.1.2 泉溪与河湖
    4.2 河谷平坝与山地孕育的生产景观
        4.2.1 稻作景观
        4.2.2 稻作文化
    4.3 民居与院落空间构成的村寨景观
        4.3.1 三类典型的村寨空间形态
        4.3.2 适应山地环境的“石板房”
        4.3.3 层次丰富的庭院景观
        4.3.4 具防御功能的巷道空间
        4.3.5 随形就势的广场空间
    4.4 聚落零散地构成的园圃景观
    4.5 其它文化景观
        4.5.1 寨墙与“地”
        4.5.2 土地庙
        4.5.3 石桥
    4.6 聚落景观要素的关联性
5. 人地新矛盾对传统布依聚落景观的冲击
    5.1 人地新矛盾及其形成原因
    5.2 自然山林系统依然面临威胁
    5.3 传统村寨空心化
    5.4 新建房屋无序蔓延
    5.5 历史文化景观逐渐消逝
6. 基于人地关系平衡的布依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
    6.1 保护河谷流域人居环境生态基底
        6.1.1 保护山水格局
        6.1.2 修复生态林地与防护林
        6.1.3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6.1.4 构建景观生态网络
    6.2 整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
        6.2.1 以稻作生产为产业核心
        6.2.2 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6.2.3 引入第三产业
    6.3 重点聚落景观改造与更新
        6.3.1 保护传统聚落的基本格局
        6.3.2 完善聚落基础设施
        6.3.3 传统“干栏式”民居改造
        6.3.4 聚落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6.3.4.1 布依聚落植物景观格局认知
        6.3.4.2 人工群落配置模式提炼
        6.3.4.3 植物景观营造
7. 总结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1.1.1 服饰与地理环境
        1.1.2 服饰与图腾崇拜研究
        1.1.3 服饰与审美意蕴
    1.2 论文选题的依据
    1.3 田野工作简述:田野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第二章 布依族和布依族文化
    2.1 布依族概况
        2.1.1 布依族的族群分布
        2.1.2 布依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计方式
        2.1.3 布依族的文化环境
    2.2 布依族文化概说
        2.2.1 布依族人的语言
        2.2.2 布依族人的信仰
        2.2.3 布依族人的节日
        2.2.4 布依族人的婚姻与丧葬习俗
        2.2.5 布依族人的文学艺术
        2.2.6 布依族人的工艺
第三章 布依族服饰
    3.1 布依族服饰的分布及概述
        3.1.1 分布
        3.1.2 概述
    3.2 布依族服饰的历史和现状
        3.2.1 历史渊源
        3.2.2 田野调查中的布依族服饰现状
    3.3 布依族服饰类型和工艺
        3.3.1 布依族服饰的构成
        3.3.2 布依族服饰的类型
        3.3.3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第四章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
    4.1 布依族服饰与族群认同
        4.1.1 族群认同概念
        (一)族群
        4.1.2 族群认同理论概念
    4.2 不同土语区的服饰与族群认同
        4.2.1 第一土语区服饰与族群认同
        4.2.2 第二土语区服饰与族群认同
        4.2.3 第三土语区服饰与族群认同
    4.3 现代流变及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
        4.3.1 国家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文化
        4.3.2 民族区域与布依族服饰文化涵化
    4.4 布依族服饰文化与其自身文化的关系
        4.4.1 布依族服饰与布依族信仰和乡村仪式
        4.4.2 布依族服饰与布依族婚丧习俗
        4.4.3 布依族服饰与布依族节日
        4.4.4 布依族服饰与艺术文化
第五章 艺术审美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
    5.1 图腾崇拜纹样的艺术美
        5.1.1 几何纹样的艺术美
        5.1.2 相对具象的艺术美
    5.2 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自然美
        5.2.1 动物的自然美
        5.2.2 植物的自然美
    5.3 图式纹样的象征意义
        5.3.1 龙图腾
        5.3.2 其他图腾
    5.4 性别与服饰审美
        5.4.1 服饰审美中的性别共通性
        5.4.2 服饰审美中的性别差异性
    5.5 布依族服饰与文化遗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6)布依戏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布依戏的研究概述
    1.2 田野调查和选题
    1.3 理论适应和方法论
第二章 布依族与布依戏
    2.1 贵州布依族的概述
    2.2 册亨与布依戏
    2.3 布依戏的艺术文化生境
第三章 布依戏
    3.1 布依戏的调查
    3.2 布依戏的戏班和分布
    3.3 布依戏的历史渊源和现状
第四章 布依戏的类型
    4.1 仪式性戏剧类型
    4.2 过渡性戏剧类型
    4.3 乡村娱乐性戏剧类型
第五章 乡村仪式与布依戏
    5.1 布依族的乡村仪式
    5.2 布依戏中的仪式
    5.3 仪式中的戏剧
    5.4 乡村仪式和布依戏审美
第六章 人类学视域下的布依戏
    6.1 布依戏的“双重构合”
    6.2 从“神性戏剧”到“审美戏剧”
    6.3 布依戏与布依族艺术文化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7)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 ——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思路历程与内容述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讨论
    第二节 个案概况与选取缘由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分类与反思——2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经历
第二章 文明源头:口语传承
    第一节 "家乡美":村落样态与生存环境
    第二节 "铜鼓十二则":生计模式与四季生活
    第三节 "造万物":英雄祖先与"一体"宇宙观
    小结
第三章 言传身教:实践记忆
    第一节 实践记忆的知识谱系与界定
    第二节 实践记忆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实践记忆与仪式展演:以"送宁"仪式为例
    小结
第四章 物化象征:实物意符
    第一节 糯米:以节庆为线索的考察
    第二节 鸡:生命仪式的"引渡"
    第三节 铜鼓:图符的文化含义
    小结
第五章 互动交融:文字借用
    第一节 他者书写:明清以来"仲家"考论
    第二节 互动转化:汉族与布依族神牌的比较考察
    第三节 "草根"力量:"方块布依字"与摩经的信仰世界
    小结
第六章 传统转化:传媒介质
    第一节 肇端:山歌光碟的滥觞
    第二节 现状:光碟的发展
    第三节 讨论:光碟的人类学分析及其文化传承功能
    小结
第七章 虚拟真实:网络论坛
    第一节 方法反思:在网络中作田野
    第二节 虚拟认同:网名的诠释
    第三节 "文明"的诉求:新布依文字的创制
    小结
第八章 结论:文化传承的内在调适与现代演进
征引与提及文献
致谢

四、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谈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关岭盘江小调音乐文化研究[D]. 黄兴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从"箔绲”到“衮服” ——南盘江中下游壮族与布依族女性传统服装生命史研究[D]. 黄丽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贵州布依族织染绣研究[D]. 艾新玥. 东华大学, 2020
  • [4]人地关系视角下的黔中布依聚落景观研究[D]. 刘加维.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D]. 李荣静. 贵州民族大学, 2016(12)
  • [6]布依戏的人类学研究[D]. 吴晓梅. 贵州民族大学, 2016(11)
  • [7]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 ——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D]. 罗正副. 厦门大学, 2009(12)
  • [8]贵州民族习俗文化研究评述[J]. 唐合亮. 贵州民族研究, 1995(02)
  • [9]对当代布依族女青年服饰变化的思考[J]. 伍强力. 民族艺术, 1993(04)
  • [10]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谈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J]. 王兴贵. 布依学研究, 1989(00)

标签:;  ;  ;  ;  

布依族服饰及其演变——兼论改革开放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