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笑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崩漏58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月娥,夏亲华[1](2021)在《失笑散加味的妇科临床运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五灵脂、蒲黄两味药物组成,功用为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常用于妇科痛经、月经失调、产后腹痛、宫外孕等属于瘀血停滞者。方中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以止痛,用酽醋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2](2021)在《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着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着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究的临床病种:利用新安医学的特色学科(妇科、儿科及内科)并从每个学科选择两个病种。3.选择流派医家代表及医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地域选择流派代表医家。国医大师代表当今的最高中医水平。再从国医大师的专辑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病种选择医案。为保证每一病种有相关新安医家的医案作对比,所以需要再填补两名新安医家。选择条件:选择的新安医家有相关医案的文献、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4.对选定相关学科及病种,搜集从宋元明清至近代主要医家对病因病机、诊断、遣方用药特点的相关学说或观点,以充实对其后11位医家的23个医案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的搜集分两方面,CNKI网下载相关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及购买相关医着。5.对选定的23个医案分类整理及纵横联系对比:表格化处理后、分类归纳8位流派医家的医案治验跟新安医家现代医家作同病种的横向对比,并以宋元明清的医家在相关病种上的治则治法或学说纵向对比。6.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结果1.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一、新安医家学说众多,尤其是“营卫一气”、“卫气营血辨证”、“养阴清肺”、“外损致虚”、“养胃阴”、“虚损理脾阴”等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新安医家的《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医述》被列为十大医学全书。二、临床上,中医的四诊,尤其是脉诊、望诊,新安医家有丰富医案专着,遣方用药平正轻灵、稳准狠猛。三、新安医家徐春甫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医会“一体堂宅仁医会”促进医学进步。这都说明从宋代至今,新安医学对中医学术、临床以及医学发展都有很全面以及巨大贡献,至今方兴未艾。2.与其他主要流派比较与浙派、吴门及孟河医派、燕京医派的宫廷医学、旴江医学、齐鲁医派、岭南医学、川派中医及海派中医相比,在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新安医学均存在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主张及临床特色。新安医家的错简重订说引起的学术争鸣、反思是空前的。临床上,新安固本培元派对附子的应用范围比川派更广。医学普及启蒙方面新安医学比吴门及钱塘显着,新安御医徐春甫、吴谦所撰医着充分体现了“修医书以正医学”的目的。医着方面,《内经》研究方面,新安较吴中、钱塘量多质高;吴中与新安各科齐全,钱塘则重临床理论,而且没有外科、针灸内容。3.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代表性医家临床治验对比分析:新安医家王乐匋提倡并体现在他的治验上的为学特点,“求实”、“学博”、“探幽”及“返约”。李济仁国医大师用药虽少,但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辨证精准,药少力宏的特色。孟河医家裘沛然国医大师认为如果“学而不精”、“学而不广”及“学而不化”,就很难像“前辈用药圆机活法”,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挖掘民间验方”,创新虫类药应用。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临证主张“用药兼顾,勿持一端”;“圆机活法,轻灵活泼”。齐鲁医家国医大师张灿玾的治验中反映他对《医宗金鉴》的重视。能影响国医大师的新安医学着作《医宗金鉴》的确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在众多治验中显示对黄芪的重用,并以河北金元医家李东垣及清代王清任为宗。八桂医家班秀文国医大师与浙派何任国医大师都是妇科专家。班老治妇科病的治则是“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而何任国医大师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及宋太医陈沂,重视调经。主要结论新安医学医家众多,医着宏丰,传承有序,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特色鲜明。新安医学融汇中医各流派医学精华及创建新的医学理论,确属中医流派中的“首富”。新安医家与其他流派的传承虽然不同,学术思想以及临床治法已经是相互借鉴,但从本研究的范围也突出新安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的部分异同:一是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的用药风格跟新安医家王乐匋重视脾,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邓老在他的治验中经常重用黄芪。新安王老坚持不能独守一法,体现新安医家用药灵巧的特点;二是八桂医家斑秀文国医大师的妇科治则,“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融合了新安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学说及吴楚治血补气的理论观点;三是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的治疗风格,单刀直入,药少力专,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强调用药“勿持一端”同新安医家“平正轻简”的用药特点对比明显。
王彦彦[3](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鲁周南[4](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曾成成[5](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张庆文教授乃川派中医妇科主要传承人之一,本次研究依托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 V2.5)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并由此提炼出张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学术特色,既丰富川派中医妇科理论,也为月经不调临床诊疗思路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的月经不调病案326例。整理患者门诊病例信息、填写月经不调患者病例报告表,录入TCM 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病案:此次收集326例病案(共722张处方、626次就诊记录),单发疾病中:月经后期240次、月经过少173次、月经先后不定期45次、经期延长17次、月经先期8次、月经过多1次等。合并疾病中:月经后期合月经过少34次、月经过少合不孕症13次、月经过少合痛经12次等。患者年龄跨度为15至44岁,19至35岁占比最多,约86.5%。2.药物:722张处方共涉及中药172味,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次≥5)进行归类分析,共涉及15类药物,以补虚药为最多,补气药9味,补阴药8味,补阳药7味,补血药6味;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7味,清热药13味。对“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发现: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取肝、脾、肾经为主。当支持度20%、置信度0.98时,得出20组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其中二联药对7组、三联药对11组、四联药对2组。补虚药组合占60%,其余为补虚药配活血化瘀药、补虚药配清热药等。当支持度20%、置信度0.98、频次>200时,得出62组药物关联规则。降序排列:补虚药配补虚药36组、补虚药配活血化瘀药10组,补虚药配清热药9组等。3.处方:此次共搜集722首处方,单联处方排列前三依次为:参归精血汤(189)、参术养血汤(87)、血府逐瘀汤(82)。双联处方配伍排列前三依次为:寿胎丸合圣愈汤、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寿胎丸合保阴煎。将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共挖掘出14对核心组合及7组新处方。结论:1.在处方选择上,张庆文教授喜用单联处方治疗月经不调,以经验方为主;双联处方常以时方配时方、时方配经验方的形式,标本兼治。2.在药物选择上,张教授重视补虚药的应用,提倡补虚与祛瘀、补虚与清热相结合。重视药物配伍、善用药对。3.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思维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曾立元[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岭南罗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崩漏诊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分析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治疗崩漏的证候、用药规律,以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提炼总结岭南罗氏妇科对于崩漏的辨证思维和用药规律,以继承其学术思想,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方法:本研究借助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整理罗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罗颂平教授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妇科门诊治疗崩漏的临床医案,分为止血(出血时)和平时(非出血时)应用两个阶段,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崩漏病人的一般信息和中医证候、处方用药等录入Excel表格中,再手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以上数据录入过程均经过两人核对,主要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门诊跟诊所得经验,对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诊治崩漏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共纳入95个病例,总计149诊次,收集止血方113张,平时方36张,止血方共用药物71味,平时方共用药物56味。1、纳入研究病例的一般情况:纳入病案的患者年龄均集中分布于21-42岁之间,以育龄期女性居多;年龄在49岁以上,崩漏的比例减少,在14岁以上、21岁以下,崩漏的比例愈加减少,由此推测绝经期以前,随年龄的增加,崩漏的发病率增加,育龄期女性为高发,至接近绝经期又有所减少。2、证候分布特点:罗教授主要运用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共辨止血证型16种,辨证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血瘀证(18.58%)、虚热证(18.58%)和气阴不足证(15.04%);共辨平时证型12种,辨证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虚热证(25.00%)、脾虚痰湿证(16.67%)和肾阴不足证(16.67%)。从所辨证型种类可知崩漏病机复杂,实证、虚实夹杂证和虚证皆有,但不外乎虚、热、瘀三者。总体来看,脏腑主要涉及肝肾脾,主要表现为肝郁、脾虚、肾虚。3、临床处方用药规律分析:罗教授将崩漏因治疗侧重点的不同分为出血期止血和血止后平时调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因此该研究也将处方分为平时和止血两个阶段分析。3.1 药物使用的频数分析:止血方113张,平时方36张,止血共用药物71味,共计频次1347次,使用频次最高的10味药物依次为续断(8.09%)、牡蛎(7.50%)、岗稔(7.20%)、白术(6.53%)、仙鹤草(5,35%)、旱莲草(4,83%)、女贞子(4.83%)、蒲黄(4.68%)、海螵蛸(4.45%)、茜草(4.08%);平时方共用药物56味,共计频次433次,平时处方使用频次占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菟丝子(7.39%)、续断(6.24%)、桑寄生(5.77%)、山药(5.77%)、白芍(5,54%)、女贞子(4.62%)、覆盆子(4.39%)、牡蛎(4.39%)、白术(4.16%)、旱莲草(3.70%)。3.2 药物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3.2.1 四气分析:罗教授在治疗崩漏的平时和止血阶段都以使用温、平、寒性药物为主,又以温性药使用最多。3.2.2 五味分析:从五味分析,传承人在平时和止血阶段用药都以甘、苦、辛味药占据前三位,止血阶段用药均以苦味药为主,平时阶段以甘味药为多,在治疗崩漏方面,无论是在止血还是平时都主以苦甘,佐以辛。3.2.3 归经分析:罗教授在治疗崩漏时都以使用入肝、肾、脾的药物为3.3 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本研究以能清楚简洁地展示药物使用规律为原则,将两种处方规律分析设置各自适宜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析其用药规则,止血处方支持度设置为55%,平时方支持度设置为55%,置信度统一设置为0.9。得出传承人在崩漏的止血阶段常用的药物组合有:①续断、牡蛎;②续断、岗稔;③牡蛎、岗稔;④续断、牡蛎、岗稔;⑤白术、续断;⑥白术、牡蛎;⑦白术、岗稔;⑧白术、续断、牡蛎⑨白术、续断、岗稔;⑩白术、牡蛎、岗稳。传承人在平时阶段常用的药物组合为:①菟丝子、续断;②菟丝子、山药;③菟丝子、桑寄生;④山药、续断;⑤山药、桑寄生。3.4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及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本研究将分析的关联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得出相关结果如下:罗教授止血阶段的常用药物组合有:牡蛎、海螵蛸;海螵蛸、黄芪;白术、赤芍;牡蛎、赤石脂;枳壳、仙鹤草;白芍、党参;党参、枸杞子;蒲黄、郁金;白术、补骨脂;三七、旱莲草。平时阶段的常用药物组合有:菟丝子、山药;茯苓、半夏;山药、半夏;菟丝子、白芍;桑寄生、鸡血藤;鸡血藤、茯苓;续断、川芎;续断、巴戟天;巴戟天、枸杞子;鸡血藤、川芎。对于常用药物核心组合,止血阶段有16对,平时阶段有10对。经层次聚类得出新方组合止血阶段8首,平时阶段5首。结论:1.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根据崩漏不同阶段治疗重点侧重不同的特点,分出血期止血和血止后平时调复,注重辨证求因,重视血瘀因素和运用祛瘀止血,重视肝脾肾尤其是调肝在治疗崩漏中的作用。2.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用药温和,以平为期,少用峻补猛攻,随病情变化而调整用药,切合患者当时病情,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善用岭南特色药材辅助治疗,时时注意固护气阴。
张放放[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现代期刊及部分医案专着中的四逆散医案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运用四逆散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相关期刊及《中华医典》医论医案部分,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的古今四逆散医案,通过Microsoft access建立四逆散医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用量、辨证理据、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26例医案涉及中医病名105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胃痛、胁痛、厥证。2、男性高频疾病依次为胃痛、胁痛、阳痿、泄泻,女性为胁痛、胃痛、厥证、腹痛。儿童为发热、腹痛、夜啼,成人为胃痛、胁痛、厥证。3、326例医案中303例描述了脉象,涉及脉象53种,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弦细脉;拆分相兼脉后,弦脉出现258次,占85.14%;241例医案描述舌质,高频舌质为红舌;283例医案描述舌苔,累计27种舌苔,薄白苔及薄黄苔出现频次最高。4、共纳入主症1478次,规范后累计为203种,高频主症依次为:食欲减退、四肢不温、腹痛。5、326例医案中1例使用散剂,325例使用汤剂;使用赤芍为30例,白芍305例,赤、白芍同用9例,使用枳壳94例,枳实232例,使用生甘草为205例,炙甘草为115例,6例医案中未使用甘草。6、在325例汤剂医案中药味剂量众数为:柴胡10g、赤芍10g、白芍15g、枳壳10g、枳实10g、生甘草6g、炙甘草6g;药味均值为:柴胡10.70g、赤芍11.50g、白芍15.40g、枳壳10.38g、枳实10.97g、生甘草6.53g、炙甘草8.56g;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比例均值为1:1.57:1.04:0.72,众数为1:1:1:1,但仅25例按1:1:1:1运用。7、共加味中药951次,涉及中药209种,加味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郁金、香附、大黄,分类统计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8、女性四逆散用药剂量可能大于男性,儿童运用四逆散剂量较成人减少。结论:1、现代临床运用四逆散时,运用范围较《伤寒论》明显拓宽。2、四逆散在不同性别与年龄人群中主治病种有明显差异。3、现代临床运用中四逆散原方剂型及药味之间的比例与《伤寒论》原书中差异较大。4、在运用四逆散时,加味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多。5、儿童运用四逆散时剂量较成人减少。
刘颖,岳明明,闫晓晴[8](2019)在《围绝经期崩漏中医治疗概况》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崩漏的研究近况。方法查阅古籍和对近10余年临床文献检索。结果发现从中医角度来说,对于围绝经期崩漏,在治疗的过程中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选择采用中医治疗包括:名方、自拟方、辨证治疗、分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其他治疗等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对于围绝经期崩漏在中医治疗的过程当中也有多种方法。结论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崩漏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马丽[9](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张茜[10](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失笑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崩漏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笑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崩漏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失笑散加味的妇科临床运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痛 经 |
1.1 原发性痛经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
2 崩 漏 |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
4 产后病 |
5 妊娠病 |
6 宫内置环出血 |
7 盆底功能障碍 |
8 子宫内膜息肉 |
9 结 语 |
(2)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课题的目标 |
1.4 课题方法概述 |
1.5 课题的重要性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
1.6 论文结构概述 |
第二章 上篇 新安医学学术贡献研究 |
2.1 引言 |
2.2 新安医学概述 |
2.3 宋明清新安医学学术成就 |
2.3.1 主要代表医家 |
2.3.2 新安主要医着 |
2.3.3 新安医学主要学说 |
2.4 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
2.5 新安医学临床特色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中篇 其他主要中医流派概述 |
3.1 引言 |
3.2 浙派(永嘉、钱塘) |
3.3 江苏(吴门、孟河、山阳) |
3.4 海派 |
3.5 齐鲁 |
3.6 河北(燕京医学、宫廷医学) |
3.7 川蜀 |
3.8 旴江 |
3.9 岭南 |
3.10 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
3.10.1 形成发展的时期 |
3.10.2 学术成就的异同 |
3.10.3 思考 |
第四章 下篇 新安及主要流派医家的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1 引言 |
4.2 妇科 |
4.2.1 崩漏 |
4.2.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2.2 不孕症 |
4.2.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2.3 妇科小结 |
4.3 儿科 |
4.3.1 小儿泄泻 |
4.3.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3.2 小儿惊风 |
4.3.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3.3 儿科小结 |
4.4 内科 |
4.4.1 中风 |
4.4.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4.2 痿证(重症肌无力) |
4.4.2.1 临床治验分析 |
4.4.3 内科小结 |
4.5 临床比较分析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课题的主要结论 |
5.2 课题对中医学的贡献 |
5.3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 |
5.4 课题的不足之处 |
5.5 课题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各流派临床治验对比文献参考 |
综述 中医流派传承研究 – 近十年文献回顾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辨证论治研究 |
2 方药研究 |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
4 名老中医治验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古籍选择原则 |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
1.3 古籍选择结果 |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
3.4 小结 |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
4.5 小结 |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5.2 病名逐步完善 |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6.2 病名沿革 |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
6.7 小结 |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
7.7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
1.1 医家个人经验 |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
2 研究方法 |
2.1 归纳法 |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
2.2.1 元数据概念 |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
2.3 专家访谈法 |
2.3.1 访谈对象 |
2.3.2 访谈方法 |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
2.3.4 访谈提纲 |
2.4 名中医推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
3.2.1 选择古籍经验 |
3.2.2 选择医家经验 |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
4 结论 |
讨论 |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案处方来源 |
1.2 病案筛选 |
1.3 病案处理及数据挖掘方法 |
2.月经不调总体数据挖掘结果 |
2.1 频次分析 |
2.2 组方规律分析 |
2.3 处方分析 |
3.月经后期数据挖掘结果 |
3.1 频次统计分析 |
3.2 组方规律分析 |
3.3 复杂熵聚类分析 |
4.月经过少数据挖掘结果 |
4.1 频次统计分析 |
4.2 组方规律分析 |
4.3 复杂熵聚类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频次规律分析 |
2.组方规律分析统计 |
2.1 川芎-当归 |
2.2 当归-鸡血藤: |
2.3 党参-黄芪 |
3.处方分析 |
3.1 新方分析 |
3.2 常用方分析 |
第二部分 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学术思想初探 |
1.月经不调总归----虚、瘀、湿、热四大证 |
2.以补虚为主,补虚与祛瘀相结合 |
3.分期论治、治本调经、溯果求源 |
4.西医辨病基础上行中医分证论治 |
5.肝肾气血,以“盛”为用 |
6.气滞寒凝血瘀,以“通”为要 |
7.顺应周期,因势利导 |
8.医案举隅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月经不调研究进展 |
1.正常月经的定义 |
2.月经不调的定义 |
3.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在名老中医传承中的作用 |
4.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 |
5.月经不调中医治疗原则 |
6.月经不调中医治疗方案 |
6.1 方药治疗 |
6.2 周期疗法 |
6.3 针灸治疗 |
6.4 综合疗法 |
7.现代医学对月经不调的认识 |
8.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简介 |
9.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在中医传承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川蜀中医妇科张庆文教授简介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名称规范 |
1.疾病名称规范 |
2.症状术语规范 |
3.中药名称规范 |
参考文献 |
附件3 张庆文教授调经常用方简介 |
附件4 月经不调患者病例报告表 |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岭南罗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崩漏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崩漏的认识 |
一、病名及含义演变 |
二、病因病机 |
三、崩漏的辨证论治 |
第二节 西医学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
一、西医学概述 |
二、发病机制 |
三、西医诊治措施 |
第三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与发展 |
第四节 岭南罗氏妇科学术流派研究概况 |
一、岭南妇科流派共性探索 |
二、岭南罗氏妇科传承特点 |
三、岭南罗氏妇科学术特点 |
第五节 数据挖掘技术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代表性传承人罗颂平教授崩漏证治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纳入研究病例的一般情况 |
二、证候分布特点 |
三、临床处方用药规律挖掘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崩漏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
一、年龄与崩漏的相关性 |
二、崩漏的证候分布特点 |
第二节 岭南罗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对崩漏病诊治思路与特色 |
一、罗元恺 |
二、罗颂平 |
三、张玉珍 |
四、岭南罗氏妇科诊治崩漏整体思路与特色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2.3 医案信息整理规范 |
2.4 建立数据库 |
2.5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四逆散方主治疾病统计结果 |
3.2 四逆散主症统计结果 |
3.3 舌象的统计 |
3.4 脉象的统计 |
3.5 性别的统计 |
3.6 年龄的统计 |
3.7 不同人群四逆散主治疾病及主症的统计 |
3.8 四逆散原方药物的统计 |
3.9 四逆散疗效统计结果 |
3.10 四逆散服药剂数统计 |
3.11 四逆散加味药物统计 |
3.12 四逆散合方统计结果 |
3.13 中药与主症关联规则分析 |
4 讨论 |
4.1 四逆散医案中舌脉的分析 |
4.2 四逆散医案中主治疾病的分析 |
4.3 四逆散主症分析 |
4.4 四逆散原方统计结果分析 |
4.5 四逆散加味中药统计结果分析 |
4.6 性别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
4.7 年龄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
4.8 四逆散加味药物与主症关联性统计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特色 |
7 问题与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围绝经期崩漏中医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围绝经期崩漏的中医发病机制分析 |
2 中医对于围绝经期崩漏进行治疗的概况分析 |
2.1 名方 |
2.2 自拟方 |
2.3 辨证治疗 |
2.4 分期治疗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6 针灸治疗 |
3 其他治疗 |
(9)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
2.2 病机理论 |
2.3 中药方剂 |
2.4 中医证候 |
2.5 针灸治疗 |
2.6 中医医案 |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
1 注重调补肝肾 |
1.1 从肾治经 |
1.2 从肝论治 |
1.3 从奇经论治 |
2 注重调理气血 |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
3 注重健脾充源 |
4 处方用药特色 |
4.1 处方特色 |
4.2 用药特色 |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
1 临床资料 |
1.1 医案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则治法 |
2.3 处方特点 |
2.4 用药规律 |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
1.1.1 传承内容 |
1.1.2 传承方法 |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
1.2.1 生平简介 |
1.2.2 着作 |
1.2.3 人文精神 |
1.2.4 学术思想 |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
第二章 知识发现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筛选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收集结果 |
2.4 数据规范化 |
2.5 数据录入 |
2.6 数据质量控制 |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
2.7.1 症状体征分析 |
2.7.2 疾病分析 |
2.7.3 证型分析 |
2.7.4 方剂分析 |
2.7.5 药物分析 |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
3.1.1 辨证经验 |
3.1.2 治疗经验 |
3.1.3 方剂经验 |
3.1.4 用药经验 |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
4.2.1 方法步骤 |
4.2.2 方法特色 |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失笑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崩漏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失笑散加味的妇科临床运用进展[J]. 徐月娥,夏亲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8)
- [2]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D].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D]. 曾成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岭南罗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崩漏诊治规律研究[D]. 曾立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D]. 张放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围绝经期崩漏中医治疗概况[J]. 刘颖,岳明明,闫晓晴. 新疆中医药, 2019(01)
- [9]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10]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中医论文;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论文; 当归补血汤论文; 失笑散论文; 女性月经不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