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未来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一、今后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潘秋晨[1](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卢耿锋[2](2021)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对外开放局限在了某些地区和部分产业领域,造成了我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发展的巨大差距。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进行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以往的开放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急需开启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对接全球市场和利用全球资源。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比较落后,但是区位优势却日益凸显,因为广西不仅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门户省份,而且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和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这两个庞大的市场,再加上自身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新时期如果能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壮大海洋经济,必将极大地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本文梳理了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对其总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在我国形成的北、东、南三个海洋产业集聚区中选取海洋产业发展较好、海洋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开放水平较高的先进省份(山东、江苏、广东)作为比照对象,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广西和这些先进省份的海洋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差异,运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近年来广西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倾向,然后结合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对广西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结合这些先进省份的发展经验,提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帮助广西海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研究表明:广西海洋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产业的规模竞争力与山东、江苏、广东相比差距较大,在自由贸易试验区降低了海洋渔业及相关冷链物流产业的外资参与门槛的情况下,需要从广西区内外引入更多资本去扩大其规模,提升竞争力。在海洋第二产业领域,近年来广西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它们在整个广西海洋第二产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相对弱势,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优化,且这些产业的资金技术要求较高,广西在这方面和其他三省相比存在不足,有必要在这些产业上扩大开放力度,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弥补短板。在海洋第三产业方面,广西的发展增速远超其他省份,但规模还比较小,需要通过扩大开放推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点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打造开放的海洋金融体系,不断推动广西各类海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静[3](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王欣昱[4](2011)在《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各个国家采用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它表明建立在“华盛顿共识”基础上的“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的局限性。尽管有关自由贸易益处的着述颇丰,但均未明确指出资本在国家间充分流动会带来何种好处。紧随其后的次级贷款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再一次让人们确信,现代货币存在的基础早已不再是黄金或其他储备资产,而是信用——即对货币发行者的信任。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2010年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高达1.16万亿美元,再加上中国持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美元的信用已经跟人民币紧紧连在了一起。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所谓的“北京共识”,中国正创造着一种新的发展道路,这种道路转变了人们对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等传统观念的看法。中国一直以来奉行自己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因此,众多发展中国家会加倍关注我国的成功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必然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切关注。西方的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有不少着名之说,诸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俄林的自然禀赋理论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等等。这些理论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之路,是无法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完全阐述清楚的。究其原因,其一是这些理论尽管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都首先假设资本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不流动的。在这个假定条件下,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只要有商品的流动,只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贸易的两国都会实现互利互惠。但这与现实世界完全不符。现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资本天然的“逐利”本性使得资本必然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流向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的地区。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引进外资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主要因素。其二,既然是西方的着名经济学理论,那么或多或少的都要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那么,发达国家将永远保持发达地位,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发展加工贸易中的“加工”和“组装”这类相对而言毫无技术含量、层次较低的产品,就永远无法追赶上发达国家。因此,尽管这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世人皆知,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却屡屡受挫。中国的发展,似乎还是应该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作依托为上策。要想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既定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论证。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三要素中,我国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都非常充裕,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资金都是很匮乏的,都是我们发展经济所急需的。由于资本短缺,导致我们的劳动和土地这两个生产要素因没有足够的、有效率的资本配合,无法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也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商品和劳务。既然在我国国内,无法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产,那么我们只好把目光转向国外,需求国外的帮助,“资本的输入”就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手段之一了。我们所说的引进外资,完整的讲就是要引进外国的资本;再进一步具体详细地说,就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或者直接借入美元、欧元、日元这些国际化了的硬通货、或者是外国人用美元、欧元和日元购买我国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等一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要素。1985年,我国引进外资额为47.6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1057亿美元。由于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我国国内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为343.76亿元人民币,占国内总产值的24%,第二产业的产值为465.51为国内总产值的44%。由于外资大量流入我国,我国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0497亿元,占总产值的10%,而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86481,为总产值的47%。如果按西方贸易理论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引进外资,我国只能大量出口农产品,进口工业品,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依赖西方国家的工业,永远是西方国家原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并最终成为他们经济上的附庸国。由于引进外资引起了我国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生产结构的变化又引起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1996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为219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1291亿美元,分别占总出口额的15%和85%。到2009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5%,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则占总出口额的95%。工业的发展表明社会的进步,试想若是按西方贸易理论发展,不引进外资、不改变生产结构,我国的贸易结构能改变吗?贸易结构不改变,我国就不可能成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我国的GDP也不可能世界排名第二。1996年我国货物总出口额为1511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1%,2009年我国货物总出口额为1201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货物总出口额的56%。这充分说明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事实胜于雄辩”。这些真实的数字足以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通过引进外资,改变我国的生产结构,进而引起贸易结构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大幅增加。贸易结构改变,反过来又推动了我国引资的步伐,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中国特色的外资外贸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已经得到不容质疑的检验。而西方的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与否也不说自明了。

齐欢[5](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曹阳[6](2008)在《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新的飞跃。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江苏省作为全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先导省份之一,“十五”期间利用外资成效显着。江苏省利用外资不仅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带动了就业,创造了着名的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激烈矛盾和亟待解决问题。“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面临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新挑战,利用外资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和转折时期。因此,如何化解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保持竞争优势,制定利用外资新战略,开创利用外资新模式和新局面,是江苏需要完成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还少见。本文在总结利用外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现状建立了一套利用外资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三大区域的13个城市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力求体现从过去到现在江苏省外资在规模、结构、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找出了江苏省利用外资中的不足,探讨利用外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利用外资与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源、开放度和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影响我省外资流入的基本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同时就目前国际国内影响外资的敏感因素: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两税合一”新政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苏省利用外资发展的综合影响进行详细研究,为宏观经济决策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制定打下基础。接着,本文在剖析我省利用外资面临的主要形势基础上,从我省经济国际化的长远利益最大化出发,提出了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再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宏观背景为基本出发点,高起点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重点,并针对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江苏利用外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举措。最后本文结合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典型案例:徐工集团利用外资改组、南京秦淮河利用亚行贷款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江苏省电力公司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剖析江苏省利用外资实践过程,一方面检验了理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提出了提升和持续改进江苏利用外资的启示和经验。全文力求全面系统研究江苏省利用外资,弥补以往研究内容的不足,以期为江苏省的外资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尹永纯[7](200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利用外资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国家出台的利用外资方面的方针政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考察,对利用外资不同阶段的政策变化特点、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并针对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由绪论、七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论文的基本构架、创新之处、难点及写作方法。 第一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本章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发展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外资实践出现曲折的原因、利用外资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章,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本章首先回顾了利用外资政策酝酿的国际国内背景及酝酿过程。国际背景主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的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日益加深。国内背景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前20年左倾错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革”后,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问,中国经济考察团出国考察后,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经过国务院务虚会、全国计划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充分酝酿与讨论,中央领导层在利用外资加快现代化建设问题上达成共识。其次,考察了利用外资政策出台的过程。包括利用外资机构的设立与法律的草创、落实华侨政策,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利用外资的试点地区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利用外资的一些具体政策及实施。再次,从利用外资的环境、优惠政策、管理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从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起步阶段利用外资的特点。 第三章,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外资企业法》和《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针对起步阶段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外资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的环境,明确规定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分析了1988年中国“第二次投资热潮”出现的几个相关因素。第二

丁福浩[8](2004)在《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从1984年我国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算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在我国实践了20年。在这20年时间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质量由低到高,分布由沿海而内陆,逐步发展起来,并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逐步成为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和区域科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热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于区域公平的呼声日益加剧,外资超国民待遇受到质疑,地方政府争夺投资资源的行为日趋白热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共财力也难以持续投入巨资开发基础设施,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到了十字路口:怎样才能提高开发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探寻经济技术开发区健康发展的路径,构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质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对分散的、零星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归纳,较为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与管理模式、产业发展与组织模式、融资模式与招商引资体系、技术创新与孵化器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由于开发区在我国实践较短,还外于探索阶段,有关开发区的许多问题目前还难以定论,加之受作者水平所限,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一些领域在论文没能涉及到,比如开发区的土地问题、人才问题、法律地位问题等。因此,本文只能算是开发区管理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作者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关注开发区管理的课题,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做进一步的研究,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为它们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论文从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置、地位和作用出发,把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科技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又把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世界上不同类型自由经济区的基本功能、规模和运行方式等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是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建设经验与管理理论的结果。在国外,由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较早,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论着也比较多。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在不断地寻求解释经<WP=4>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各种理论。他们认为,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理论基础的讨论是经验研究的前提。这些理论论点多集中在经济、贸易和具体的案例规划研究上。在国内,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的深入进行,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论文逐年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也有一些大部头着作问世,但总的看来,关于开发区理论基础系统阐述的论着并不多见。小平同志有关改革开放的理论,是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和发展的直接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智能园建设理论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它结合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智能园建设理论,指出建设智能化园区是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灵魂,统领全文的各个章节和各个创新点。论文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认为要对我国经济开发区进行有效而迅速的综合开发,必须制定专属的开发组织管理机构和法案,改革现有管理体制,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更高层次的管理权限,使之拥有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规划、立法、经营和管理的权力。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阶段和现状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模式,提出了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织模式。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是开发区发展的总体谋划和大政方针,正确的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是保证开发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国务院、省政府两级审批制,相应地制定和实施国家、省两级开发区发展战略十分必要。规划布局、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是发展战略的关键点,无论是全国性的开发区发展战略,还是地方性的开发区发展战略,都要结合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城市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方资源特色、市场发育程度、地区均衡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论文认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目前需要创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既不同于一般行政区或经济区,也不同于部门或行业,它需要区内的管理职能部门密切合作,互相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虽然呈现多样性,但不管其管理体制的形式、机构组成、运行方式存在多大的差异,绝大多数自由经济区管理体制都必须考虑区域内各方经济利益的平衡、各种管理手段的衔接和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本文吸收了国内外现代管理理论有关组织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身发展规律,建立了适合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论文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的?

王习农[9](2004)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陈俊华[10](2004)在《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外商直接投资的主题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本文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与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关系,提出了东道国以促进全面、协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利用外资新模式,即前馈引资模式。以此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提出了重庆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馈调控战略。论文在理论上力求丰富人文地理学研究国际投资的研究方向和视野,实践上也期望对于指导重庆市乃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以及本文的提法,并在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基础上,指出从科学发展观,尤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区域的投资效应,对人文地理学和国际投资研究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在本部分有所交代。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客观地指出各派理论的优长和局限性。传统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带有明显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价值倾向,而发展经济学关于外商投资对东道国影响的理论又显然失之偏激。笔者指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效应具有明显必要性。本部分还对发展观的演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侧重点。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关系。本章首先揭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六个方面的作用机理;其次,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动力机制,它是由东道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机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供给机制之间的博弈互动构成的;再次,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最后,从时序演化、空间演化和地域演化规律三个方面阐<WP=5>述了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演变规律。第三章详细论证了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全新引资模式即前馈引资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经济控制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着传统的反馈引资模式所不具有的前馈调控优势。本章就前馈引资模式的前馈目标、前馈准则、前馈变量、前馈诊断、前馈调控、反馈响应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在讨论系统前馈诊断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外商投资影响力指数(IIFDI)的概念,并围绕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力指数构建了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定量的科学评价和诊断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第四章是从实证的角度研究重庆市的外商投资直接投资。首先对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及其态势进行了分析,接着考察了重庆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和主要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转移、对外贸易、就业、企业竞争力等六个方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一般关联性关系。第五章的核心是将前馈引资模式应用于重庆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影响重庆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投资主体因素和引资主体因素两个方面;接着,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方法对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SDI)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力(IIFDI)进行定量评价与诊断。基于前面的评价结果并运用前馈模式,提出了重庆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前馈调控战略及其措施。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遗留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二、今后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后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2)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海洋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2 国内海洋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技术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框架
        1.3.2 技术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2.1.2 海洋产业
        2.1.3 产业结构
        2.1.4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第三章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1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
    3.2 中国主要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3.2.1 北部海洋产业集聚区
        3.2.2 东部海洋产业集聚区
        3.2.3 南部海洋产业集聚区
    3.3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海洋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政策扶持
        3.3.2 缺少吸引外资的海洋产业链环节
        3.3.3 海洋产业的外向性较弱
第四章 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问题分析
    4.1 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
        4.1.1 海洋产业起步阶段(1978 年-1990 年)
        4.1.2 海洋产业类型多元化阶段(1991 年-2000 年)
        4.1.3 规模扩张阶段(2001 年-2012 年)
        4.1.4 打造开放型海洋产业体系阶段(2013 年-至今)
    4.2 实证过程
        4.2.1 偏离-份额分析法
        4.2.2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4.3 对广西海洋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
        4.3.1 海洋第一产业
        4.3.2 海洋第二产业
        4.3.3 海洋第三产业
第五章 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对广西海洋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5.1 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下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
        5.1.1 广西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
        5.1.2 多重战略机遇下广西海洋产业的政策优势
        5.1.3 新开放格局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多种比较优势
    5.2 对广西海洋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5.2.1 进行科学适度的规模扩张,助力广西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5.2.2 汇聚创新发展要素,提升广西海洋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2.3 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第六章 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中相关省份海洋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6.1.1 山东省经验
        6.1.2 广东省经验
        6.1.3 江苏省经验
    6.2 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促进广西海洋渔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6.2.2 利用“飞地经济”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西海洋第二产业
        6.2.3 在广西自贸区打造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服务广西海洋产业发展
        6.2.4 培育跨国海洋企业,扩大海洋国际贸易和参与全球分工
第七章 本文主要结论、不足之处及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2 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2.2.1 生产要素之土地问题
        2.2.2 生产要素之劳动力问题
        2.2.3 生产要素之资本问题
    2.3 中国的外资理论
        2.3.1 毛泽东的外资思想
        2.3.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引进外资的思想
    2.4 我国经济发展的绩效表明"中国特色"道路的正确性
第3章 吸引外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
        3.1.2 "中国特色的"国际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
        3.1.3 外债的定义
    3.2 外直接投资理论、吸引外资理论概述
        3.2.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3.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3.2.3 发展经济学的利用外资理论的回顾与评析
    3.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经典论述
        3.3.1 马克思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3.3.2 列宁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3.3.3 经典论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4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4.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4.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4.3 新贸易理论
        3.4.4 西方经济学的对外贸易理论适合中国的发展么?
    3.5 "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思想
        3.5.1 毛泽东的国际贸易思想
        3.5.2 邓小平的外贸理论
    3.6 东西方贸易理论适用性探索
        3.6.1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
        3.6.2 中国的外资外贸思想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第4章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4.1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国内研究综述
        4.1.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4.1.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关系
        4.1.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的影响研究
        4.1.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经济影响的经验分析
        4.1.5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分析
    4.2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4.2.1 FDI的引入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激活了国内闲置的生产要素
        4.2.2 FDI的流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革
        4.2.3 FDI的引入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了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4.3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4.3.1 "绿地投资"&"企业并购"孰是孰非
        4.3.2 中国崛起——"绿地投资"是核心
    4.4 引资带来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4.4.1 FDI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2 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倾向的局限性
第5章 外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5.1 国外关于"对外借债发展经济"的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5.1.1 从否定到肯定——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5.1.2 资本流入国繁荣、流出国未必萧条——凯恩斯主义的公债观
        5.1.3 正视外债的积极作用——国际投资的双边正面效应
        5.1.4 发展经济学理论下的现代外债理论——视外债为引擎
        5.1.5 债务周期五个阶段的依次更替——债务周期理论
        5.1.6 债务:第三世界的"桎梏"——债务"桎梏"理论
        5.1.7 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外债观
        5.1.8 西方经济学家对外债两重性的初步认识
    5.2 外债两重性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5.2.1 外债具有生息资本的独特性质
        5.2.2 外债是资本输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5.3 中国特色的外债发展理论
        5.3.1 毛主席的"内债外债都不借"的思想
        5.3.2 善于利用外债发展经济是邓小平财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外债与社会主义原则的适应性——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
    5.4 我国所借外债的特色
        5.4.1 我国主要的外债类别
        5.4.2 我国借债发展经济的特色——政策挂帅的借债策略
    5.5 我国所借外债的特点判别
        5.5.1 我国采用的并不是"负债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5.5.2 "政策性"外债贷款策略的利与弊
    5.6 我国外债形势的新动向
        5.6.1 我国外债总额回升——呈现"还长借短"趋势
        5.6.2 应对新动向、实施新举措
第6章 外资和外贸的给力组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1 "中国模式"的概念理解
    6.2 "中国模式"的特色——外资外贸的给力组合
        6.2.1 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
        6.2.2 外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效应分析
        6.2.3 外资促进外贸迅猛发展的路径分析
    6.3 新形势下我国外资外贸的新关系——融合
        6.3.1 外资外贸新关系的理论界定
        6.3.2 新形势下我国外资外贸发展的新思路
    6.4 我国的外资外贸依存度究竟是高是低?
        6.4.1 引资能力的指标体系测试
        6.4.2 决定外贸依存度的基本因素
        6.4.3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6.5 "以外促内"思路的确定
        6.5.1 外贸仍需发展
        6.5.2 外贸发展水平应全面提高
    6.6 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1 内需与外需的概念界定
        6.6.2 "内需"和"外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6.6.3 利用扩大内需的机遇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6.6.4 外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可或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2.1 外资
        1.2.2 利用外资
        1.2.3 外资企业
    1.3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相关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评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及评述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及评述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理论
        2.3.1 哈罗德—多马模型
        2.3.2 双缺口理论
        2.3.3 债务周期理论
    2.4 相关理论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省级区域全口径利用外资研究的一般框架分析
    3.1 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内涵与外延
        3.1.1 利用外资的国际口径
        3.1.2 利用外资的中国口径
        3.1.3 中国口径与国际口径的比较
        3.1.4 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内涵与外延
    3.2 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前提和依据
        3.2.1 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分析
        3.2.2 利用外资的国内环境分析
        3.2.3 江苏省利用外资的SWOT分析
    3.3 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基本问题
        3.3.1 利用外资的基本形式
        3.3.2 利用外资的演进路径
        3.3.3 利用外资的效果分析
        3.3.4 江苏省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和演进路径
    3.4 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关键问题提取
        3.4.1 利用外资绩效的综合评价问题
        3.4.2 利用外资形势分析问题
        3.4.3 利用外资战略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绩效动态综合评价
    4.1 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总体状况
        4.1.1 规模分析
        4.1.2 结构分析
        4.1.3 经济效应分析
        4.1.4 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4.2 江苏省利用外资绩效动态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4.2.1 利用外资绩效综合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
        4.2.2 构建利用外资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解释
    4.3 利用外资绩效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择
        4.3.1 多指标综合评价比较
        4.3.2 动态综合评价
    4.4 江苏省利用外资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
        4.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4.2 指数权重的确定
        4.4.3 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4.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江苏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国际国内主要环境变化对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影响研究
    5.1 影响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基本因素分析
        5.1.1 相关文献综述
        5.1.2 变量选择与分析
        5.1.3 数据收集与模型确定
        5.1.4 基于岭回归的实证检验
        5.1.5 结论
    5.2 国际资本流动对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影响
        5.2.1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
        5.2.2 七大机遇
        5.2.3 三大挑战
    5.3 “两税合一”对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影响
        5.3.1 “两税合一”的主要内容
        5.3.2 对现有企业的影响
        5.3.3 对招商引资的影响
        5.3.4 对税收的影响
        5.3.5 对开发区科技发展的影响
        5.3.6 对贸易和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
    5.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影响
        5.4.1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及未来走势分析
        5.4.2 对出口的影响
        5.4.3 对外资流量的影响
        5.4.4 对外资领域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研究
    6.1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利用外资的关键期和转型期
    6.2 “十一五”期间我省外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2.1 指导思想
        6.2.2 基本原则
        6.2.3 总体战略发展目标
        6.2.4 利用外资战略目标的规划和设计
    6.3 “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的战略重点
        6.3.1 实现利用外资重点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6.3.2 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转向直接与间接利用外资并重
        6.3.3 从制造业利用外资为主转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利用外资并重
        6.3.4 从劳动密集型利用外资为主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利用外资为主
        6.3.5 从苏南利用外资为主转向形成苏中苏北与苏南趋于协调的、差别化利用外资格局
    6.4 “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6.4.1 从政策法规层面上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
        6.4.2 健全完善投资促进机制
        6.4.3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促进招商引资的社会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6.4.4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突出引智环境建设,加强引智政策保障
        6.4.5 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探索和健全对外合作与走出去的政策保障
        6.4.6 进一步推进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与发展
        6.4.7 建立经济国际化信息共享机制
        6.4.8 加强经济国际化人才培养
    6.5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案例分析
    7.1 案例分析一:徐工集团利用外资改组
        7.1.1 徐工集团基本情况
        7.1.2 徐工集团合资实践过程
        7.1.3 徐工集团利用外资改组积极意义
        7.1.4 徐工集团利用外资改组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7.1.5 徐工集团利用外资改组改造的启示
    7.2 案例分析二:南京秦淮河利用亚行贷款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7.2.1 南京亚洲城市水项目的由来
        7.2.2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概况
        7.2.3 秦淮河利用亚行贷款经验与启示
    7.3 案例分析三:江苏省电力公司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
        7.3.1 江苏省电力公司利用国外贷款项目概况
        7.3.2 江苏省电力公司利用国外贷款的积极意义
        7.3.3 江苏省电力公司利用国外贷款的主要问题
        7.3.4 江苏省电力公司利用国外贷款项目开发的主要经验
        7.3.5 对今后借用国外贷款工作的展望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利用外资问题研究述评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1930—1970年代)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思想
        二、列宁对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论述及利用外资思想
        三、苏联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基本历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轨迹
        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
        三、从20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评价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走入误区的原因
        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利用外资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 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1978—1985)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酝酿与启动
        一、利用外资重新启动的历史背景
        二、利用外资的酝酿过程
    第二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出台
        一、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的出台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
        三、利用外资问题上的争论与“租界风波”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与特点
        一、利用外资的成效
        二、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消极影响
        三、利用外资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三章 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1991)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一、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背景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三、“第二次投资热潮”的形成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曲折发展
        一、治理整顿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二、“六·四事件”的消极影响
        三、“洋浦风波”——围绕是开放还是“卖国”的争论
        四、利用外资走出阴影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1992—1996)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一、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迷雾
        二、利用外资新的发展态势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第二节 外资政策的实施与国民待遇体制的初步探索
        一、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二、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加强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
        三、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的争论及特区外资政策的调整
        四、逐步实行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体制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成效
        二、外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加入WTO前后利用外资的稳步发展(1997—2005)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继续完善的背景
        一、围绕利用外资问题的争论
        二、国际国内利用外资环境变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三、利用外资指导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加入WTO前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一、实施多元化引资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
        二、继续强化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
        三、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投资
        四、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
        五、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
    第三节 加入WTO后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一、加入WTO后中国继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的背景
        二、利用外资政策需要实行的战略转变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四、利用外资战略的重大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 利用外资政策的演进路径及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演进路径
        一、利用外资在空间上的演进
        二、利用外资在方式上的演进
        三、利用外资在战略目标上的演进
        四、利用外资政策体系的演进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动因分析
        一、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的需要
        二、利用外资在国际分工方面的比较优势
        三、稳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四、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符合比较优势的外资政策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验,勇于创新,不断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和完善
        二、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适度举借外债
        三、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四、从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到主动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
        五、坚持政策导向性,利用外资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服务
第七章 利用外资的影响、问题及思考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积极影响
        一、缓解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了中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扩大了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六、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加深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
    第二节 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引资中恶性竞争,利用外资效益低下
        二、优惠政策的滥用,使内外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不公平
        三、“市场换技术”政策存在的严重问题
        四、外资企业逃税和利润成本转移使中方蒙受损失
        五、跨国公司投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六、利用外资增加了中国经济安全的不稳定性因素
        七、外资立法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思考
        一、政府转换角色,引资的主体由政府转为企业
        二、内外资政策从差别政策、倾斜政策转向统一的环境政策
        三、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外资政策地区导向,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
        五、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位与作用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2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与管理的理论文献综述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2.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理论
    2.3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理论
    2.4 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理论
    2.5 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理论
    2.6 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理论
    2.7 邓小平理论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论的新探索
    2.8 本章小结
3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
    3.1 国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模式
    3.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
    3.3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织模式
    3.4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融资模式和招商引资体系
    4.1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融资模式
    4.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体系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孵化器建设
    5.1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5.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器建设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6.1 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6.2 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3 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课题

(9)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论文的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
    五、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六、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跨国并购发展实践及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三、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及趋势
        四、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与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
        一、 企业并购
        二、 跨国并购
        三、 跨国并购类型、方式、模式与方法
    第三节 跨国并购实质分析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三、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四、 从企业控制权转换和企业产权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实质
        五、 跨国并购实质概括
    第四节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一、 跨国并购微观动因理论概括
        二、 跨国并购宏观动因理论概括
        三、 跨国并购微观、宏观动因理论简评
    第五节 以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比较分析跨国并购效应
        一、跨国并购正效应分析
        二、跨国并购负效应分析
        三、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的选择
第二章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二、 企业存在竞争优势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函数及作用机理
        一、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及函数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构成分析
        三、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
    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
        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概念
        二、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选择
        三、 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四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简释
        二、评论
        三、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
        二、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第一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外部因素
        二、 国内因素
        三、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 对中国企业存在的竞争优势排序的统计考证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
        一、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二、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或类型
        三、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制度、机制创新
        一、 外资并购中的“表象并购”问题探析
        二、 外资并购下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三、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四、 规范经营,提高效益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与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形成
        一、 西方国家内部企业间并购的作用及其经验借鉴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三、 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途径选择
        四、 我国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政策取向
    第五节 知识并购与企业战略调整
        一、 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并购
        二、 知识并购的含义
        三、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并购
        四、 调整企业战略,尤其经营战略,构建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 外资并购中国产业状况
        二、 调整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产业趋势预测
        四、 在外资并购中逐步形成我国主导产业并相应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第一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主导动因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有利环境
        三、 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 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现状
        一、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目标公司的寻找及跨国并购操作
        一、 目标公司所在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审查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行业选择
        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地区选择或区位选择
        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一、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成长轨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 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三、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四、 保持清醒头脑,稳步跨国并购
第五章 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
        一、 国外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与管理
        二、 我国对跨国并购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三、 调整我国宏观规制管理政策应对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法律环境
        一、 发达国家法律与跨国并购
        二、 我国跨国并购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构建和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应对跨国并购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金融环境
        一、 跨国并购中金融的作用
        二、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并购的优势及投资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三、 构建与跨国并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
        四、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五、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跨国并购与市场环境
        一、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二、 推进外资并购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三、 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第六章 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防范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四、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保护民族经济
        一、 跨国并购下“民族经济”概念重新界定
        二、 跨国并购中我国民族经济面临的风险
        三、 “外资有限并购论”或“外资适度并购论”
    第三节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
        一、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概念
        二、 企业跨国反并购原因
        三、 企业跨国反并购技术
    第四节 企业风险国际化与风险控制及管理
        一、 企业风险国际化
        二、 学习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三、 按照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
        四、 跨国并购国际化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其他操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思路和框架方法
第一章 相关理论述评
    第一节 传统外商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一、 垄断优势理论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 内部化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比较优势理论
        六、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七、 竞争优势理论
        八、 简要评论与启示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的理论综述
        一、 发展主义理论
        二、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
        三、 依附理论
        四、 小结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简述
        一、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二、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及其主要特征
        四、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关系
    第一节 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 资本形成效应
        二、 产业结构效应
        三、 技术转移效应
        四、 组织制度效应
        五、 资源环境效应
        六、 就业效应
    第二节 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 东道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机制
        二、 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供给机制
        三、 互动机制:矛盾与利益的协调
    第三节 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一、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建设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外商直接投资
    第四节 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规律
        一、 时序演变律
        二、 空间演变律
        三、 地域演化律
第三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商投资前馈引资模式
    第一节 外商投资的引资模式选择
        一、 传统外商投资引资模式评价
        二、 新外商投资引资模式:前馈模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商投资前馈引资模式
        一、 前馈目标层
        二、 前馈准则层
        三、 前馈变量层
        四、 前馈诊断层
        五、 前馈调控层
        六、 反馈响应层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分析
        一、 重庆市区域地理特点
        二、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水平
        三、 经济结构的二元畸形
        四、 内陆型半开放经济
        五、 城乡结构两极对立
        六、 国有经济难续辉煌
    第二节 重庆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 利用外商投资的历程
        二、 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三、 外商投资的结构特征
        四、 外商投资的地位分析
    第三节 外商投资与重庆经济发展的一般关联性分析
        一、 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
        二、 外商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
        三、 外商投资与技术进步
        四、 外商投资与对外贸易
        五、 外商投资与就业
        六、 外商投资与企业竞争力
第五章 外商投资与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节 外商投资影响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投资主体因素
        二、 引资主体因素
    第二节 对外商投资影响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诊断
        一、 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二、 重庆外商投资的影响力评价
        三、 诊断结论
    第三节 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外商投资战略
        一、 外商投资利用的宏观环境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外商投资利用总体思路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商投资宏观调控
        四、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商投资微观调控
结 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主要贡献
    三、 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 记

四、今后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D]. 卢耿锋.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3]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D]. 王欣昱. 吉林大学, 2011(09)
  • [5]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6]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D]. 曹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D]. 尹永纯.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2)
  • [8]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D]. 丁福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9]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10]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 陈俊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未来中国吸引外资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