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络宁对光化学诱发大鼠脑梗死后神经细胞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1)在《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为基础,以DRP1/NLRP3途径为切入点,观察由中医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对大鼠急性脑梗死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细胞焦亡的角度,探索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损伤区域产生保护作用可能的关键环节和作用机制,旨在寻找更多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丰富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内涵,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方法研究一:将桃红四物汤中6味中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红花、桃仁6味中药)分别放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进行检索,得到每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再通过T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DrugBank、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GAD(Genetic Association Database)等数据库检索与脑梗死相关的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标准化,并导入STRING网站分别获得桃红四物汤成分靶点和脑梗死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构建,最后将两个 PPI 网络导入 Cytoscape 软件提取交集靶点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注释分析,根据 P-value 值绘制可视化气泡图。研究二: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的低、中、高剂量(1.89g/kg,5.67g/kg,17.01g/kg)组,排除死亡、造模失败等因素后各组最终入组18只,在MCAO术后3天进行Garcia 18分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缺血皮层中焦亡相关蛋白DRP1、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通过TCMSP数据库得到桃红四物汤预测靶点131个和通过TTD、DrugBank、OMIM、GAD等数据库得到脑梗死基因靶点139个,导入STRING网站后得到两个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提取核心网络,最终筛选出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的10个核心靶点:VEGFA、TNF、IL-6、IL-1β、MPO、PTGS2、APP、SOD1、ESR1 和 TP53。运用 DAVID 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涉及32个生物过程主要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细胞凋亡等方面,KEGG注释分析得到41条通路注释分析结果,包括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2.缺血再灌注3天后,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降低DRP1、Caspase-1、NLRP3、IL-1β蛋白表达水平,但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细胞凋亡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个靶点和通路,其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是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MCAO模型,验证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损伤部位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发生,而使用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干预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缺损功能、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学方面均有改善作用,并且能显着降低DRP1、NLRP3、Caspase-1、IL-1 β蛋白水平,说明桃红四物汤发挥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与抑制细胞焦亡相关的DRP1/NLRP3途径有关。
李中浩[2](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吴坚[3](2016)在《中医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致死率高的疾病。据统计,致城市人群死亡首位疾病为脑血管病,且存活者中50%到70%的人患有严重残疾,对社会及家庭带来重大压力。因此,开展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西医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实,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治疗体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西医诊疗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尤其是在降低致残率方面,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本次研究通过数据统计、挖掘的方式,揭示出血性脑卒中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第一手文献资料。方法:从中国知网搜索2000年至2015年已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文献报道,分别整理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所应用的中药,同时分别统计所用药物频数以及各类药物的总频数,最后通过Apriori算法分别计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所用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1)急性期用药频率排在前3位的药物是活血药,约占29%:其次为清热药,约占15%;再其次为平肝熄风药,约占11%;(2)恢复期用药频率排在前3位的药物是活血药,约占27%;其次为补益药,约占26%;再其次为平肝熄风药,约占14%(3)急性期用药频数排在前10的药物依次为大黄、水蛭、川芎、桃仁、丹参、三七、红花、赤芍、牛膝、石菖蒲;(4)恢复期用药频数排在前10的药物依次为地龙、川芎、黄芪、赤芍、红花、丹参、水蛭、全蝎、桃仁、石菖蒲; (5)两期共同存在有效强关联规则为{红花}=>{川芎}。此外,急性期存在破血药(水蛭)与通下药(大黄)之间的有效强关联,止血药(三七)与通下药(大黄)之间的有效强关联,通下药(大黄)与化痰药(胆南星)之间的有效强关联,通下药(大黄)与开窍药(石菖蒲)之间的有效强关联;恢复期中存在的有效强关联多为补气药(黄芪)与通络药(地龙),补气药(黄芪)与活血药(川芎),补气药(黄芪)与补血药(当归),通络药(地龙)与活血药(川芎)以及通络药(地龙)与补血药(当归)。结论:(1)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均重视活血药与平肝熄风药物的运用,其中活血药的运用更为突出。(2)活血类药物的应用,急性期与恢复期各有特色,急性期更加重视活血利水药、破血逐瘀药的应用,恢复期则更加重视活血行气药的应用。(3)平肝熄风类药物的应用,急性期更加重视平肝潜阳药的应用,恢复期则更加重视熄风通络药物的应用。(4)与恢复期相比,急性期更加重视清热药、开窍药、化痰药的应用;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则更加重视补益药的应用。(5)在药物的配伍规律方面,急性期更加重视活血药与通下药、止血药与通下药、通下药与开窍药、通下药与化痰药的配伍应用;恢复期更加重视补气药与补血药、补气药与活血药、补血药与活血药、补气药与通络药、通络药与补血药、补血药与活血药以及通络药与活血药物之间的配伍。 (6)两期共同存在有效强关联规则为{红花}=>{川芎},说明药对(红花、川芎)在急性期、恢复期治疗当中均为常用活血药对。
朱玲娟[4](2013)在《金玄胶囊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认为金玄胶囊是在本课题组对“脉络宁注射液”进行防治心血管疾病活性成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富集活性成分的中药金银花和玄参按一定比例进行组方、研究开发的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本文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HPLC等多种现代色谱学分离手段以及DAD-HPLC分析技术,在HPLC特征图谱的指导下,对“金玄胶囊”原料药(JX2)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很好的富集。共分离得到27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技术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断氧化马钱子苷(1),裂马钱素二甲基乙缩醛(2),表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3),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4),1-oxo-6-(β-D-glucopyranosyloxy)-5-vinyl-4,4a,5,6-tetrahydro-1H,3H-pyrano[3,4-c]pyran-3-sulfonic acid(5),8-oxo-3-(β-D-glucopyranosyloxy)-4-vinyl-4,4a,5,6,7,8-hexahydro-3H-pyrano[3,4-c]pyridine-6-sulfonic acid(6),(E)-aldosecologanin(7),7-酮番木鳖苷(8),8-表马钱子苷(9),马钱子苷(10),莫罗忍冬苷(11),金银花苷(12),哈帕苷(13),哈帕俄苷(14),新绿原酸(15),绿原酸(16),隐绿原酸(17),绿原酸甲酯(18),3,4-二咖啡酰奎宁酸(19),3,5-二咖啡酰奎宁酸(20),4,5-二咖啡酰奎宁酸(21),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2),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3),反式咖啡酸(24),桂皮酸(25),安格洛苷C(26),芦丁(27)。采用过氧化氢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以及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对其中的13个化合物(1-2,7,15-23,26)进行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9(3,4-二咖啡酰奎宁酸)、化合物20(3,5-二咖啡酰奎宁酸)、化合物21(4,5-二咖啡酰奎宁酸)、化合物22(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和化合物23(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在10-3mol/l的浓度下,对H202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损伤以及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提示“金玄胶囊”原料药中所含有的二咖啡酰奎宁酸及其甲酯化产物与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存在相关性。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HR-ESI-MS)技术,通过离子抽提的方法,结合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和液相保留时间,对“金玄胶囊”原料药特征图谱中的主要的24个色谱峰进行了快速指认;同时结合单味药的一级质谱全扫描总离子流色谱图,对这24个单体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准确的归属,其中化合物1-12,15-21,27来自于药材金银花,化合物13-14,26来自于药材玄参,化合物24为金银花和玄参共有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对“金玄胶囊”其中的一味单味药——玄参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心肌保护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共分离得到53个单体化合物,运用UV、IR、NMR、ESI-MS、旋光等手段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scrophularianine A(1),scrophularianine B(2),scrophularianine C(3),3-吲哚甲醛(4),scrophularianoidA(5),scrophularianoid B(6),哈帕苷(7),哈帕俄苷(8),8-0-对羟基桂皮酰基哈帕苷(9),8-0-邻羟基桂皮酰基哈帕苷(10),8-O-对甲氧基桂皮酰基哈帕苷(11),8-O-阿魏酰基哈帕苷(12),6’-0-对羟基桂皮丑基哈帕苷(13),6’-O-阿魏酰基哈帕苷(14),unduloside Ⅲ(15),lasianthoside Ⅱ(16),tricyclohumuladiol(17),7-hydroxyterpineol(18),异毛蕊花糖苷(19),1-(3-hydroxy-4-methoxypheny1)ethy1-3-a-L-rhamnopyranosy1-6-caffeoy1-β-D-Glucopyranoside(20),异角胡麻苷(21),毛蕊花糖苷(22),焦地黄苯乙醇苷D(23),角胡麻苷(24),紫葳新苷 Ⅰ(25),安格洛苷C(26),斩龙剑苷A(27),斩龙剑苷B(28),arrillatose B(29),oct-l-en-3-ylarabinopyranosy1-(1→6)-β-glucopyranoside(30),1-octen-3-ol 3-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1),2-phenethy1 β-primeverosdie(32),4-ethy1-5-nitrobenzene-1,2-diol(33),4-methy1-5-nitrobenzene-1,2-diol(34),3-methy1-4-nitrobenzene-1,2-diol(35),对羟基苯乙酮(36),间羟基苯乙酮(37),香草乙酮(38),丁香乙酮(39),原儿茶酸甲酯(40),香草醛(41),对羟基苯甲醛(42),4-甲基儿茶酚(43),高香草醇(44),2,6-dimethoxy-4-(methoxymethyl)phenol(45),8-羟基香豆素(46),6-hydroxy-2,3-dihydroinden-1-one(47),桂皮酸(4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49),对甲氧基桂皮酸(50),对甲氧基桂皮酸甲酯(51),反式咖啡酸甲酯(52),阿魏酸甲酯(53)。其中化合物1-3、5-6、3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为新的单萜吡啶类生物碱,化合物5-6为新的环烯醚萜苷,化合物33为新的苯酚类化合物。采用过氧化氢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对其中的30个化合物(1-4,8-9,11-13,17-18,21,26,33-34,36-39,41-50,52)进行了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具有邻二酚轻基结构的化合物33(4-ethy1-5-nitrobenzene-1,2-diol)、34(4-methy1-5-nitrobenzene-1,2-diol)、43(4-甲基儿茶酚)、52(反式咖啡酸甲酯)在10-4 mol/l的浓度下,具有抗H202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作用,而其余化合物未显示活性,提示结构中酚羟基的存在及位置可能在化合物心肌保护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工作初步揭示了“金玄胶囊”及其中一味单味药玄参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为进一步制定有效可控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为“金玄胶囊”的药学资料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倩[5](2012)在《片仔癀对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梗死大鼠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血管病是我国的多发常见病,是三大致死病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占其中的70%-80%。本课题通过建立MCAO大鼠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对术后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观察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保护作用、血脑屏障的破坏及炎症损伤反应这三个最主要方面的影响,从基因、蛋白水平研究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各个重要指标的影响,探讨片仔癀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的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60-280g。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造模组、片仔癀大剂量组(PZHH)(48.6mg/100g. d)、片仔癀中剂量组(PZHM)(16.2mg/100g. d)、片仔癀小剂量组(PZHL)(5.4mg/100g.d)、脑得生组(NDS)(48.6mg/100g.d)、尼莫地平组(NMDP)(1.08mg/100g.d),每组动物10-12只。各药物组造模前灌胃给药3天,第4天给药30分钟后开始造模(模型组和正常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改良的Longa方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并根据醒后2小时Longa评分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实验。纳入标准的大鼠于造模后给药观察至第7天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后断头取脑,留取梗死侧脑组织,将其从丘脑正中切开,后面部分用10%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4um厚度连续冠状切片);前面部分迅速取大脑皮层共约200mg,分装于两个标记好的冻存管中,置于液氮罐中保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观察各项指标的表达变化。结果1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的制备及其神经功能学评分本实验对MCAO大鼠于术后清醒2小时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正常组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为0分;其余各组1-3分纳入标准,0分为造模失败、4分有可能出现脑出血,均不进行下一步实验。2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NGF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周边区NGF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组可见少量NGF阳性细胞,脑缺血后NGF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3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AQP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周边区AQP4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后AQP4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4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AQP4.Claudin-5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从蛋白水平观察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AQP4、 Claudin-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QP4:正常情况下微弱表达,脑缺血后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Claudin-5:正常情况下高表达,脑梗死后表达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5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AQP4、 Claudin-5mRNA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从基因水平观察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AQP4、 Claudin-5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QP4:正常情况下微弱表达,脑缺血后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Claudin-5:正常情况下高表达,脑梗死后表达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6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血清ICAM-1、 VCAM-1表达的影响(ELISA法)本实验采用ELISA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血清中ICAM-1、 VCAM-1的含量进行测定,观察片仔癀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ICAM-1、 VCAM-1呈低表达状态,脑梗死后ICAM-1、VCAM-1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结论1片仔癀可促进脑梗死后NGF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2片仔癀可减轻脑梗死后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减轻脑水肿;3片仔癀可减轻脑梗死后炎症损伤的破坏,从而减轻脑损害;4片仔癀可通过多途径,多机制减轻脑缺血损伤后的症状,促进脑保护;
冷辉[6](2012)在《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暴聋”范畴,目前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祖国医学在长期的耳聋诊治临床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复方制剂具有对耳蜗微循环障碍多靶点调控的作用,情志致病和心理因素已成为耳鸣耳聋的发病中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将祖国医学清肝泻火法与活血化瘀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其代表方剂为泻火治聋冲剂,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有很好的疗效。本实验旨在(1)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影响。(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VEGF及bFGFmRNA表达的影响。(3)泻火化瘀通窍法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iNOSmRNA、 MMP-2mRNA表达的影响。(4)泻火化瘀通窍法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Bcl-2mRNA、Bax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实验来研究根据中医“火”、“瘀”致病理论创立的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调控及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豚鼠分成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行气组、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每组10只。实验方法:正常组:予0.9%生理盐水4ml/只/天,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灌胃10天;模型组:术后12h,予0.9%生理盐水4ml/只/天灌胃,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灌胃10天;行气组:术后12h予行气中药4ml/只/天灌胃(含生药1g),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给药10天;活血化瘀组:术后12h,予活血化瘀药物4ml/只/天灌胃(含生药2g),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给药10天。泻火化瘀通窍组:术后12h,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4ml/只/天灌胃(含生药4g),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给药10天。实验指标:(1)各组豚鼠分别于造模后、用药前及停药后1天检测ABR阈值;(2)利用体式解剖显微镜进行螺旋韧带和耳蜗基底膜铺片,对血管纹和毛细胞进行观察;(3)利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MDA及CAT进行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耳蜗组织VEGF及bFGFmRNA表达;(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耳蜗组织iNOSmRNA、 MMP-2mRNA表达;(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耳蜗组织Bcl-2及Bax mRNA表达;(7)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ABR阈值明显低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且活血化瘀组治疗后ABR阈值明显低于行气组P﹤0.05;各组与正常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正常组螺旋韧带血管纹显示基本正常;模型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血管粗细明显不均,部分血管中断;行气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血管粗细明显不均,部分血管中断;活血化瘀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微血栓,未见血管明显中断,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微血栓多一些;泻火化瘀通窍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少量微血栓,未见血管中断。3、耳蜗基底膜铺片显微结构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显示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无明显缺失;模型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行气组见外毛细胞部分变形,出现较多片状缺损,部分细胞连接消失;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行气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泻火化瘀通窍组及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活血化瘀组损伤较泻火化瘀通窍组明显。4、泻火化瘀通窍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而CAT含量明显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与正常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5、各治疗组VEGF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泻火化瘀通窍组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活血化瘀组高于行气组P﹤0.05。泻火化瘀组VEGF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2.4倍,约是行气组的6.8倍,约是模型组的8.8倍;VEGF蛋白表达为行气组与模型组VEGF/β-actin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活血化瘀组与行气组VEGF/β-actin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泻火化瘀组与活血化瘀通窍组VEGF/β-actin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bFGF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活血化瘀组高于行气组p﹤0.05。泻火化瘀组bFGF 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1.4倍,约是行气组的4.2倍,约是模型组的6.3倍。6、正常组与各治疗组iNOS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iNOSmRNA的表达量与活血化瘀组接近p﹥0.05,模型组iNOSmRNA的表达约是行气组的1.3倍,约是活血化瘀组的4.7倍,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4.6倍;各治疗组MMP-2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MP-2mRNA的表达是是行气组的1.5倍;是活血化瘀组的2.4倍;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7.3倍。7、各组Bax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低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活血化瘀组低于行气组P﹤0.05。模型组Bax mRNA的表达量约是行气组的2.2倍;约是活血化瘀组的4.4倍;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6.4倍;约是正常组的14.8倍。行气通组Bax 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2倍;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3倍。活血化瘀组Bax mRNA的表达量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1.5倍;各治疗组Bcl-2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通窍组P﹤0.05,活血化瘀组高于行气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Bcl-2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2.5倍,约是行气通窍组的6倍,约是模型组的17倍。8、蛋白表达:Bcl-2/Bax比值泻火化瘀通窍组﹥活血化瘀组﹥行气组﹥模型组,且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加强改善微循环及加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光化学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且优于活血化瘀法3、单纯行气法对光化学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无明显效果。4、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提高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VEGF和bFGF的表达,优于活血化瘀法和行气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促进VEGF和bFGF的表达,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微循环障碍。6、泻火化瘀通窍法与活血化瘀法均能够抑制iNOS的表达,保护耳蜗组织的缺血损伤,明显优于行气法。7、泻火化瘀通窍法、活血化瘀法与行气法均能够抑制MMP-2的表达。8、Bcl-2和Bax基因和蛋白均参与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而且损伤后Bcl-2/Bax比值下降是促进凋亡的重要因素。9、泻火化瘀通窍法和活血化瘀法均能通过显着提高Bcl-2/Bax比值,抑制细胞凋亡。10、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11、 iNOS与Bc1-2的表达关系密切,iNOS的表达与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
陈鹏[7](2010)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心脑通络液对MCAO大鼠急性期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因子、凋亡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简称模型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简称低剂量组)。用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48h实验,采用放免法测定脑组织IL-8、IGF-1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VEGF、ICAM-1含量;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p53的表达;采用RT-PCR测定BFGFmRNA、Es-mRNA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L-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CAM-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GF-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VEGF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E染色: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4)电镜: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明显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5)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cl-2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53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FGF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E选择素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脑通络液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L-8、ICAM-1的含量,减轻缺血时炎性损伤;(2)心脑通络液可升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GF-1、VEGF的含量,加强内源性保护机制;(3)心脑通络液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4)心脑通络液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凋亡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p53的表达,表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调控Bcl-2和p53的表达有关;(5)心脑通络液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BFGF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升高脑组织NTF的含量,抑制E选择素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减轻炎性损害,有效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
吴晓新,黄偲元,朱晓蕾,朱海荣,徐运[8](2010)在《脉络宁抑制氧化应激保护缺血性脑损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脉络宁对氧化应激和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126只,分为假手术组(n=18)、生理盐水对照组(n=54)和脉络宁组(n=54)。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脉络宁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MCAO 2 h后分别经尾静脉给予脉络宁注射液和同体积生理盐水,然后每隔24 h重复1次。在MCAO 12、24和72 h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水含量、梗死体积、膜电位以及蛋白质氧化应激代谢产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脂质氧化应激代谢产物4-羟基壬烯醛(4-hydroxy-2-nonenal,HNE)和核酸氧化应激代谢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检测。结果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脉络宁注射液均可显着改善脑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和缩小梗死体积,其中以72 h最为显着;脉络宁注射液可逆转脑皮质和内囊区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显着下调缺血后皮质、内囊和血清3-NT、HEN和8-OHdG的升高,其中以降低HNE效果最为显着。结论脉络宁注射液能有效保护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尤其是抗脂质氧化有关。
吴晓新[9](2010)在《脉络宁抑制氧化应激保护缺血性脑损伤》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脉络宁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126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18只,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后生理盐水组(NS)54只和脉络宁组(M)54只,各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2小时,24小时及72小时三个时间点。M组小鼠尾静脉注射脉络宁,NS组给予同容积生理盐水,于相应时间点分别进行行为学评分(神经功能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脑梗死体积、线粒体膜电位以及不同层面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测定。结果:1、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行为学评分升高,脉络宁显着降低各组的行为学评分;2、缺血后脑水肿增加,脉络宁可明显降低各时间点缺血后脑水肿;3、脉络宁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小鼠脑梗死体积,72h最为明显;4、脉络宁可逆转脑皮质及内囊区降低的线粒体膜电位;5、脉络宁能够明显下调缺血后皮质、内囊、血清中3-NT,HEN和8-OHdG的升高,其中降低HNE效果最为显着。结论:脉络宁有效保护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尤其与抗脂质氧化相关。
胡怀强[10](2008)在《复健片促进MCAO大鼠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滋补肝肾中药复健片促进脑梗死后中枢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梳理古今对中风病的认识,结合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肝肾阴虚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观察导师验方复健片在大鼠MCAO后不同时相对BDNF、trk-B、Nogo-A、Omgp、NgR、slits、nestin、Brdu、NCAM、MAP-2、GAP-43及SYN等的变化,探讨复健片对神经再生营养因子、抑制因子、导向因子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以及轴突延伸和形成的影响。结果:复健片可增加神经生长营养因子表达,减少抑制因子表达,对神经元增殖、迁移、分化,轴突延伸、突触形成等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肝肾阴虚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贯穿于脑梗死的始终。复健片可以通过多个靶点促进神经再生。
二、脉络宁对光化学诱发大鼠脑梗死后神经细胞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络宁对光化学诱发大鼠脑梗死后神经细胞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焦亡参与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焦亡的概述 |
2. 细胞焦亡与急性脑梗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活血化瘀法防治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基础 |
2 活血化瘀法在防治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桃红四物汤活性化合物筛选 |
1.3 脑梗死相关靶点检索 |
1.4 桃红四物汤-靶点-脑梗死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1.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2 结果 |
2.1 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靶点及药材-化学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分析结果 |
2.2 脑梗死相关靶点检索分析 |
2.3 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靶点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2.4 核心靶点的生物功能和通路注释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Garcia行为学评价 |
2.4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
2.5 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DRP1、NLRP3、Caspase-1、IL-1β蛋白 |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Caspase-1蛋白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Garcia行为学评价 |
3.2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
3.3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DRP1、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 |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Caspase-1蛋白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血瘀证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制备 |
4.2 桃红四物汤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
4.3 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佳剂量的选择 |
4.4 细胞焦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4.5 DRP1/NLRP3途径对细胞焦亡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中医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三部分 研究目标与条件 |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
2. 完成课题的条件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风的病名 |
2. 中风的病因病机 |
3. 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 |
4. 出血性脑卒中西医病因病机 |
5. 中医中风辨证论治 |
6. 中风病用药规律的研究 |
7. Apriori算法与中医用药规律 |
7.1 Apriori算法介绍 |
7.2 相关统计学概念介绍 |
7.3 计算步骤介绍 |
8. 中药成方制剂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1.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药物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挖掘 |
1.1.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使用药物频数统计 |
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常用成方制剂统计 |
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部分方中活血药物用药时间统计 |
1.2.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药对关联规则挖掘 |
1.3.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药组关联规则挖掘 |
2.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药物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挖掘 |
2.1.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药物频数统计 |
附: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常用成方制剂统计 |
2.2.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药对关联规则挖掘 |
2.3.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药组关联规则挖掘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常用药物及配伍 |
1.1. 关于常用药物 |
1.2. 关于关联药对、药组 |
1.3. 关于常用配伍 |
1.3.1. 活血药配伍清热药 |
1.3.2. 化痰药配伍通下药 |
1.3.3. 通下药配伍活血药 |
1.3.4. 开窍药配伍通下药 |
2.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常用成方制剂 |
2.1. 灯盏花素 |
2.2. 脉络宁 |
2.3. 清开灵 |
2.4. 血栓通 |
2.5. 疏血通 |
2.6. 丹参注射液 |
2.7. 水蛭素 |
2.8. 川芎嗪 |
3.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常用药物及配伍 |
3.1. 关于常用药物 |
3.2. 关于关联药对、药组 |
3.3. 关于常用配伍 |
3.3.1. 补益药配伍活血药 |
3.3.2. 通络药配伍活血药 |
3.3.3. 补益药配伍通络药 |
4.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常用成方制剂 |
4.1. 步长脑心通胶囊 |
4.2. 丹灯通脑胶囊 |
4.3. 通心络胶囊 |
4.4. 脉血康胶囊 |
4.5. 芪冬瘫复胶囊 |
4.6. 脑脉泰胶囊 |
4.7. 养阴通脑颗粒 |
5. 关于急性期与恢复期药用规律异同点 |
5.1. 关于常用药物种类 |
5.2. 关于活血药的运用 |
5.3. 关于平肝熄风药的运用 |
5.4. 关于药物关联规则 |
6. 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与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比较 |
7.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七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金玄胶囊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药组合物金玄胶囊的研究开发 |
2.1 金玄胶囊的研发背景 |
2.1.1 脉络宁注射液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
2.1.2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小结 |
2.1.3 金玄胶囊的研发依据 |
2.2 金玄胶囊原料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
2.2.1 金玄胶囊原料药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2 金玄胶囊原料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
2.2.3 分离得到化合物的名称、编号及结构 |
2.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2.5 金玄胶囊原料药指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的指认 |
2.3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活性测试 |
2.3.1 实验动物 |
2.3.2 实验样品剂量设置及浓度 |
2.3.3 实验方法 |
2.3.4 实验结果 |
2.3.5 实验结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方中药玄参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 |
3.1 组方中药玄参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背景 |
3.2 组方中药玄参药材概述 |
3.2.1 玄参的药材基源及应用历史 |
3.2.2 玄参及玄参属的研究现状 |
3.3 玄参中化学成分的分离流程 |
3.4 分离得到化合物的名称、编号及结构 |
3.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5.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5.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6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3.6.1 实验动物 |
3.6.2 实验样品 |
3.6.3 实验原理 |
3.6.4 实验方法 |
3.6.5 实验结果 |
3.6.6 实验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 糖的绝对构型的确定 |
4.3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5)片仔癀对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梗死大鼠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MCAO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片仔癀对MCAO大鼠NGF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片仔癀对MCAO大鼠AQP4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片仔癀对MCAO大鼠AQP4、CLAUDIN-5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片仔癀对MCAO大鼠AQP4、CLAUDIN-5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片仔癀对MCAO大鼠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致谢 |
(6)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 |
文献综述 |
实验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组织 VEGF 及 bFGF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组织 iNOSmRNA 和 MMP-2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实验四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组织 Bcl-2mRNA、Bax mRNA 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位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4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证型的研究进展 |
1.5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1.6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2.2 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
2.3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4 治疗进展 |
2.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IL-8 含量测定 |
2.4 IGF-1 含量测定 |
2.5 VEGF 含量测定 |
2.6 ICAM-1 含量测定 |
2.7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
2.8 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9 Bcl-2 及p5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10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
2.11 BFGFm RNA、E-选择素m RNA 表达测定 |
2.1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含量的影响 |
3.2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含量的影响 |
3.3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含量的影响 |
3.4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含量的影响 |
3.5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
3.6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7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cl-2 表达的影响 |
3.8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53 表达的影响 |
3.9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
3.10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FGFm RNA 表达的影响 |
3.1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 选择素m R N A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的选择 |
2. 脑梗死气虚血瘀病因病机分析及立法 |
3. 心脑通络液的组方分析 |
4.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5.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的影响 |
6.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的影响 |
7.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的影响 |
8.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的影响 |
9.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10.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凋亡基因 Bcl-2、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1.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 F G F m R N A 表达的影响 |
12.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选择素m RNA 表达的影响 |
13.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中文详细摘要 |
(9)脉络宁抑制氧化应激保护缺血性脑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理论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诊断标准 |
1.4 中风治疗原则 |
2 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
2.1 概念 |
2.2 自由基的生理病理作用 |
2.3 自由基产生与作用靶点 |
2.4 与某些导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
2.5 某些药物的抗氧化应激机制研究 |
2.6 现状 |
2.7 展望 |
3 脉络宁的研究 |
3.1 来源与有效成分及其研究 |
3.2 药理、毒理作用 |
3.3 现状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动物体内研究证明脉络宁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
1 对象和方法以及结果 |
1.1 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小结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脉络宁抑制氧化应激作用 |
1 对象和方法以及结果 |
1.1 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小结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实验小结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复健片促进MCAO大鼠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脑梗死后中枢神经再生的中医理论基础 |
一、古今文献对中风病的认识 |
(一) 病名渊薮 |
(二) 病因病机 |
(三) 治法方药 |
(四) 小结 |
二、中风病病位在脑 |
(一) 脑主神明 |
(二) 脑主思维、记忆 |
(三) 脑主感觉、认知 |
(四) 脑主运动 |
(五) 脑主五志 |
三、脑梗死与肝肾密切相关 |
(一) 脑梗死与肝密切相关 |
(二) 脑梗死与肾密切相关 |
四、肝肾阴虚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 |
(一) 脑梗死的病因 |
(二) 脑梗死的病机 |
(三) 肝肾阴虚贯穿脑梗死发生的始终 |
五、滋补肝肾是脑梗死的基本治法 |
六、滋补肝肾是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重要途径 |
(一) 脑髓是神经发生的物质基础 |
(二) 肝肾与脑髓密切相关 |
七、复健片体现滋补肝肾治法 |
(一) 复健片方义分析 |
(二) 复健片配伍特点 |
(三) 复健片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脑梗死后中枢神经再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 |
一、脑的可塑性 |
(一) 中枢神经的再生性 |
(二) 突触的可塑性 |
(三) 远隔抑制解除 |
(四) 功能替代论 |
(五) 发芽 |
二、中枢神经再生的主要机制 |
(一) 神经再生营养因子 |
(二) 神经再生抑制因子 |
(三) 神经再生导向因子 |
(四)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
(五) 炎症和凋亡 |
(六) 兴奋性氨基酸 |
(七) 递质和受体 |
(八) 年龄 |
(九) 遗传因素 |
第三部分 复健片促进中枢神经再生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主要试剂 |
(四) 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造模方法 |
(三) 给药方法 |
(四) 样本含量 |
(五) 标本制备 |
(六) 图像分析 |
(七) 统计学方法 |
三、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
(一)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 |
(二)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trk-B表达的影响 |
四、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神经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
(一)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Nogo-A表达的影响 |
(二)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Omgp表达的影响 |
(三)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NgR表达的影响 |
五、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神经导向因子表达的影响 |
六、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一)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二)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
(三) 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
七、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轴突延伸的影响 |
八、复健片对不同时相MCAO大鼠轴突形成的影响 |
讨论 |
一、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
二、复健片对神经生长因子的促进作用 |
三、复健片对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的抑制作用 |
四、复健片对神经生长导向因子的促进作用 |
五、复健片对神经干细胞的干预作用 |
(一) 复健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
(二) 复健片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 |
(三) 复健片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 |
六、复健片促进轴突延伸 |
七、复健片促进突触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附件1 |
科研课题 |
附件2 |
详细摘要 |
四、脉络宁对光化学诱发大鼠脑梗死后神经细胞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周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D]. 吴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金玄胶囊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D]. 朱玲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3)
- [5]片仔癀对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梗死大鼠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李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D]. 冷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7]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D]. 陈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8]脉络宁抑制氧化应激保护缺血性脑损伤[J]. 吴晓新,黄偲元,朱晓蕾,朱海荣,徐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0(04)
- [9]脉络宁抑制氧化应激保护缺血性脑损伤[D]. 吴晓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复健片促进MCAO大鼠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D]. 胡怀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