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

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

一、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杜德春[1](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倪兴福[2](2020)在《滇中引水项目物资管理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处理好项目建设中“人、机、料、法、环”这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对项目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水利施工项目工程成本中,物资、设备费用大约占工程总费用的60~75%,其中构成工程实体的物资材料又占了绝对数,这就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物资管理难度大,物资管理细节风险较大,物资应对不严谨,项目物资管理整体风险较为显着,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高,物资采购比例大,采购数量多,加强对物资管理风险的应对,降低项目物资管理风险,完善物资管理的流程和核算体系,规避物资采购和材料现场管理的风险,会较大提升水利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速度,同时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滇中引水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为例,对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施工的物资管理风险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进行了论述、研究。在风险识别阶段,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项目物资管理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在风险评价阶段,采用0-10打分法,针对本项目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风险出现概率(或频率)以及风险管理可控程度对该项目物资管理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在风险应对阶段,对识别、评价结果针对性的提出应对办法;在风险监控阶段,通过建立物资供应应对流程和资金支付流程,通过流程节点进度实时跟踪和监控风险的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分析滇中引水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物资管理面临的风险问题,对项目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物资管理风险进行了识别、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大型水利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失误,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的效益水平。

赖世贤[3](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谭泽波[4](2020)在《纤维水泥板幕墙穿透式安装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水泥板幕墙因装饰效果好,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其板块较薄,具有一定的脆性,常采用铆钉、自攻钉等紧固件通过穿透式安装方式固定于龙骨。但部分工程出现紧固件连接部位板材开裂的问题,对纤维水泥板幕墙的最终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开裂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纤维水泥板幕墙穿透式安装的关键技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紧固件与板材之间缺乏消除集中应力的措施,紧固时的集中应力破坏了板材结构,成为板材开裂的原因之一。本文开发了一种带大小箍套的铆钉系统作为紧固件,转移板材紧固部位的集中应力,并通过合理限制紧固件的布置间距,有效防止板材从紧固部位开裂。同时,发现板材开裂与龙骨的尺寸规格、布置间距有关,本文开发了一种T型矩形龙骨,满足了纤维水泥板对板缝位置龙骨尺寸规格的要求。并通过限制龙骨的布置间距,限制不同尺寸的T型矩形龙骨的应用范围,有效的防止了板材出现翘曲、变形,以及由此引发的开裂现象。另外发现紧固件钉心偏移,使板材紧固件连接部位受力不均,也是造成板材开裂的原因,本文开发了一种对中钻头,有效解决了紧固件的钉心偏移现象。并对对中钻头在工程中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发现每安装约1000平米纤维水泥板需要消耗一个对中钻头。以上关键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实效,推荐应用于纤维水泥板幕墙工程。

贾华平[5](2019)在《水泥生产粉磨节能的两件新武器》文中提出工信部20180228下发的《2018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将重点对高耗能行业执行监察,重点对高耗能行业的阶梯电价执行监察,而且点名重点监察2017年能耗超标的钢铁、水泥、电解铝企业,以及2000t/d以下具有熟料生产线的水泥企业。水泥企业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既要承担关停并

陈逸[6](2019)在《避免修缮形成破坏的管控对策 ——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中,我国还存在多种造成破坏的修缮方法,很多与修缮技术和管理相关的问题有待研究:对于墙体面层脱落,灰塑、彩画构件的修复,结构加固方式等问题的处理还停留在较初始的阶段。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与非历史建筑的建设工程是否存在差别?如何如理如法地操作?修缮保护的理论和法律法规,如何切实执行到位?法律法规与修缮工程是否存在脱节?可持续性的保护理念在修缮过程中如何执行与体现?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建筑修缮单位和检测单位是否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甚至真正有资质的修缮单位又是否亲自执行修缮工作?一系列的问号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破坏性修缮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保护质量的步伐不能滞后,必须赶在更多修缮开始之前。文物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机制不能有效扼杀破坏的形成,社会大众对于文物建筑的认可和认识水平有限,管控系统没能全方位有效运行,甚至虎头蛇尾,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等等,反而让破坏性修缮有机可乘,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非有意破坏,而正是因为无心之害,造成修缮之后的尴尬局面不断产生。这种尴尬,还将持续存在,直至变成合理的存在,而关于这类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的学术论文还很少见,关注点大多聚焦在修缮策略的展示和探讨。本文通过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修缮的阶段性成果为例,总结修缮过程的物质实证和技艺方法,以及衍生出多方面修缮过程产生的问题,研究修缮过程中如何避免破坏,继而提出管控对策,填补我国在研究近代历史建筑由修缮产生破坏这一方面的资料空缺,显化破坏性的内在因果并提出改善甚至化解破坏的对应策略,最后总结出适用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修缮建议。借助本文的发表,笔者希望通过关注修缮本身及其问题这一视角进行探析,让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形成破坏的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刘东元[7](2018)在《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基层路用性能及结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实施,我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材料和技术在非洲推广和应用。非洲国家道路交通设施相对落后,寻求适合于非洲地区气候和交通荷载条件的路面材料以及合理路面结构是非洲公路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沥青路面高模量化是一种优化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解决路面病害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中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形式在非洲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适合于非洲地区应用技术规范。本文结合非洲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外环路建设需求,研究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合理级配组成、材料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施工工艺等,以期获得承载能力高、抗疲劳寿命长、抗变形能力强的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并且能成功应用于亚的斯外环路建设工程。通过不同高模量剂沥青稳定碎石路用性能指标特征对比分析,推荐了适合于亚的斯外环路沥青路面结构的高模量剂。对依托工程实际应用的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25合理级配组成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高模量剂最佳掺量的确定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对其基本路用性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部RA(NZ型)高模量剂和法国PRM高模量剂可以有效改善沥青稳定碎石高温抗抗变形能力,两类高模量剂的改善作用使沥青稳定碎石动态模量有效提高,极大提高沥青稳定碎石的抗高温变形能力、抗水损害能力、疲劳寿命以及抗老化性能,但低温抗裂性有所降低。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亚的斯外环路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合理结构组合以及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特征。不同基层路面结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中国规范(JTG E40-2006)设计的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相比普通柔性基层路面结构总厚度可以优化减小5%-10%,依据法国规范设计的路面结构总厚度能优化减小25%以上。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单轴次标准轴载作用下,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和普通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可以有效减小基层层底拉应力,减小路面开裂病害风险。同时在减小竖向压应力、水平剪应力、、路面结构竖向变形和横向剪切流动变形以及提高基层抗裂性能方面更具优势。重复轴载作用条件下,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经受重复车辆轴载作用抵抗竖向变形的长期性能比较优越,设置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能有效减小基层层底水平剪应力,改善其抗剪切变形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路面结构长期抗裂性能。结合亚的斯外环路沥青路面结构现场试验路施工,研究了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对试验路路面结构埋设相关观测元件,验证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25在亚的斯外环路沥青路面结构中的应用效果。试验路观测结果表明,标准轴载作用下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基层层底虽然处于拉应变状态,但可以充分发挥其优越抗裂性作用防止路面结构产生开裂病害。论文开展的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强柔性路面结构研究对丰富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完善路面修筑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鹏[8](2018)在《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代表的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是高浓度的氯盐、硫酸盐等强腐蚀介质共存环境,是碱含量巨大的强碱环境。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在该地区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复杂化的。本文基于西宁交通轨道工程为研究背景,以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的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制备出6种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开展HPC的抗腐蚀性、氯离子扩散、碱-骨料反应(Alkali-aggregate reaction,AAR)及其抑制措施、以及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等相关研究工作内容。结果表明,6种HPC具有抵抗氯离子扩散、硫酸盐腐蚀及AAR复合破坏作用的能力,兼具长寿命特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作为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安全性评估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在西北高海拔地区盐渍土严酷环境下的研究意义与进展。同时,根据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不利影响因素,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内容。第二章,根据混凝土在西北高海拔典型盐渍土环境下的设计寿命要求,完成HPC的配比设计与制备,以及基于HPC配比的砂浆棒试件配比设计。介绍本文研究中相关的各种试验方法和测试计算方法。第三章,利用自然扩散法,确定HPC在腐蚀介质卤水中的抗腐蚀性能。利用快速砂浆棒法和岩相分析结果确定骨料的AAR表现。利用等离子光谱仪分析HPC不同深度位置的各侵蚀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中,混凝土结构满足100年寿命设计要求的关键制约因素,为碱-硅酸反应危害(Alkali-silica reaction,ASR)、硫酸盐腐蚀破坏、以及氯离子扩散导致的钢筋锈蚀。硫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等在混凝土内部含量较高,其扩散行为与氯离子扩散行为类似。第四章,基于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中高浓度氯离子含量,采用自然扩散法,研究HPC内部的氯离子扩散规律。结果表明,HPC中氯离子的吸附关系属于线性吸附关系。矿物掺合料(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SCM)的掺量、水灰比、阻锈外加剂均会影响HPC氯离子结合能力。此外,HPC的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s变化规律符合Cs(28)kt1-2m(10)C0边界条件,该边界条件将作为氯离子扩散寿命预测的依据。第五章,根据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的强碱环境特点,采用快速砂浆棒法(accelerated mortar-bars test,AMBT)的延长龄期试验方法,研究SCM、Li2CO3以及一种新型低成本硝酸盐外加剂MN对ASR的抑制作用,并利用长龄期的试验结果评价AMBT的适用性。SCM抑制结果表明,低含量CaO的粉煤灰(fly ash,FA)与磨细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ed furnace slag,GGBFS)在高温碱液条件下能够持续抑制ASR;低掺量(低于5%)的硅灰(silica fume,SF),则可能会对ASR抑制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并对SF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另外,胶材体系中的Ca/Si(摩尔比率)能够有效衡量SCM对ASR的抑制能力,Ca/Si越低,砂浆棒膨胀率越低,且在长龄期试验结果中也得到了印证。Li2CO3抑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碱渗透,严重影响Li2CO3抑制作用。单掺使用[Li]/[Na]=0.80的Li2CO3,不能有效抑制ASR。Li2CO3+SCM的复掺方式则可以有效抑制ASR。新型外加剂MN抑制结果表明,单掺使用MN的抑制效果不佳,MN掺量1.0%时,MN+SCM的复掺方式体现出优异的抑制作用,全面超越SCM抑制效果。经研究确定,MN的最佳掺量阈值范围为0.75%至1.25%。AMBT的适用性评价发现,AMBT与延长龄期的试验结果存在差异,长龄期试验方法能够真实反映每种抑制方案的优劣。GB/T 50733-2011的判定标准(14d膨胀率不超过0.03%)过于严格,不宜作为拒绝抑制方案的参考标准。而TB10424-2010和ASTM C1567的判定标准是适宜的。AMBT可以评价强碱环境和一般碱环境中的ASR抑制效果,其适用范围应包括SCM和化学外加剂。此外,SCM砂浆棒的微观形貌分析表明,SCM能够在较长的龄期内有效抑制ASR,但不能在强碱环境中永久有效抑制ASR。引气剂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ASR膨胀破坏的速率,但不是抑制ASR的主要控制手段。第六章,利用扩散理论模型,结合可靠度理论,预测混凝土结构在氯离子扩散、AAR破坏和硫酸盐腐蚀3种破坏作用下的服役寿命。同时,提出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预测AAR服役寿命;使用2种经验模型(Atkinson和Hearne经验模型,以及Kurtis等经验模型)预测硫酸盐腐蚀服役寿命。结合多种理论模型的寿命预测结果,综合评价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结果表明,AAR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破坏作用最大,并会加速诱发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破坏与硫酸盐腐蚀破坏的产生,进一步缩短混凝土结构寿命。确保100a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包括增加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初始碱含量,有效控制外部环境的碱渗透,选用低含量C3A(低于3%)的胶材,混凝土采用低水灰比(建议w/c取0.37以下),以及混凝土构件表面附加防水涂层和桩基、隧道等结构部位的回填改良土壤等措施。第七章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吴宏伟[9](2016)在《远大商业综合体绿色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性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型项目的建设在空间、时间、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都具有典型的复杂特征;严寒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建筑丰富的功能需求和严格的环境标准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运用归纳分析、案例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远大购物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以下简称:远大商业综合体)绿色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总结。首先,提出了绿色技术的四个原则导向:全寿命周期导向、自然条件导向、功能需求导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导向。明确了本项目的核心问题:既严寒气候条件与功能多样性需求的核心矛盾,并以“室内不采暖步行街”(以下简称:室内街)为技术核心,满足了适寒性与多样性需求。围绕这一技术核心,根据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借鉴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确定了远大商业综合体的总体技术构思。其次,基于绿色指标体系框架,总结了各项绿色技术的选择和具体应用。整个技术体系围绕室内街展开了比较全面的技术应用,六大指标中以节地、节能、室内环境为主,其次是节水、节材、运营管理。多数技术都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大部分技术有明确详实的数字统计,较少数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观测和评估。最后,分析了室内街风雨棚、Low-E双中空三层钢化镀膜低辐射玻璃幕墙、光伏发电与智能化技术等几项基于适寒性与多样性的绿色技术集成应用。在方案对比、技术细节、设备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各技术在资源和能源因地制宜、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耐久和适应性、设计和管理、材料和产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本项目基于四个原则导向,以室内不采暖步行街作为技术核心,应用多项绿色技术,满足了适寒性和多样性需求,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很好地实现了商业综合体“Shopping Mall”的设计理念。希望能够通过论文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实践起到借鉴意义。

谭琦璐[10](2015)在《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前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物的双重挑战,多数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两者的措施存在共生效益,研究共生效益有利于我国制定更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同时,共生效益概念所包含政治属性使得我国有必要明确行业具有的共生效益大小,以在国际谈判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评估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共生效益,量化共生效益对减排政策制定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钢铁、电力和水泥三个行业共146项技术开发了自底向上优化模型,构建了行业二氧化碳共生效益分析框架,结合多目标分析、不确定情景分析等评价了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二氧化碳削减目标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现有的针对2015年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电力和钢铁中能够实现,而水泥行业的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目标设定过严。对三个行业而言,无论是减碳还是减污目标都具有使对方削减的共生效益,但在减污目标驱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共生效益总和更大。三个行业在2015年达到减碳减污目标基础上,202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还能够分别进一步削减4-20%,0-4%及2-15%。通过将碳排放强度在其可行范围内采样发现,并非任何水平的二氧化碳削减强度都具有空气污染物减排的共生效益,对某些污染物而言,只有碳约束达到较强程度时才具有协同削减的效益。三个行业在2020年所具有的最大空气污染物削减共生效益值占行业减排成本的比重分别为0.7-1.3%,1.2-2.4%,1.5-3.1%,共生效益值同成本的比值十分微小。在考虑减污共生效益大小,单位减排成本变化趋势和速率下,对三个行业2020年碳削减目标的建议为:电力行业2020年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0-14%,排放量为34.4-36.0亿吨;钢铁行业202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2%,排放总量将达到12.6-12.8亿吨;水泥行业2020年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8-12%,排放总量为11.8-12.4亿吨。届时水泥行业有可能进入碳排放峰值的平台。

二、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1.1 Task Description
    1.2 Text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Report Structure
    1.5 Methodology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2.2 Project Creation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2.4 File Analysis
    2.5 Pseudo-translation
    2.6 Summary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3.2 Quality Assurance
    3.3 Translation Export
    3.4 Summary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Acknowledgements

(2)滇中引水项目物资管理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项目物资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1.2.2 项目物资管理经济后果研究
        1.2.3 项目物资风险管控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内涵
    2.2 工程项目物资管理风险的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3.3 库存理论
第3章 滇中引水项目物资管理现状与风险识别
    3.1 工程概况
    3.2 物资管理现状
        3.2.1 大宗物资种类
        3.2.2 物资管理模式
        3.2.3 物资管理措施
        3.2.4 物资管理难点
    3.3 主要物资管理风险识别
        3.3.1 钢材管理风险
        3.3.2 水泥管理风险
        3.3.3 地材管理风险
        3.3.4 专用材料管理风险
第4章 滇中引水项目物资管理风险评价
    4.1 物资管理风险评价目标
    4.2 物资管理风险评价原则
    4.3 物资管理风险评价指标
    4.4 物资管理风险评价方法
    4.5 物资管理风险评价分析
        4.5.1 钢材管理风险评价分析
        4.5.2 水泥管理风险评价分析
        4.5.3 地材管理风险评价分析
        4.5.4 专用材料管理风险评价分析
第5章 滇中引水项目物资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5.1 完善风险导向的项目物资管理制度体系
        5.1.1 完善物资管理统购制度
        5.1.2 完善物资仓储管理制度
        5.1.3 完善物资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5.1.4 完善物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5.2 针对大宗物资不同的管理风险分类施策
        5.2.1 物资计划风险应对
        5.2.2 物资价格风险应对
        5.2.3 物资质量风险应对
        5.2.4 物资物流风险应对
        5.2.5 物资资金风险应对
        5.2.6 物资验收风险应对
        5.2.7 物资节超风险应对
    5.3 建立项目物资管理风险监控体系
        5.3.1 建立健全物资应对和资金支付流程
        5.3.2 强化物资管理风险监管制度
        5.3.3 强化物资管理风险动态监管
    5.4 提高项目物资管理人员的素质与风险意识
        5.4.1 提高项目物资管理人员廉洁从业的素质
        5.4.2 提高项目物资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5.4.3 落实项目物资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惩罚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纤维水泥板幕墙穿透式安装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纤维水泥板幕墙穿透式安装
        1.1.3 纤维水泥板幕墙穿透式安装存在的开裂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穿透式安装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目前常见预防开裂的措施及其不足
    1.3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纤维水泥板介绍及开裂原因调查分析
    2.1 纤维水泥板介绍
        2.1.1 纤维水泥板的历史及主要生产厂家
        2.1.2 纤维水泥板的生产过程与主要成分
        2.1.3 纤维水泥板的分类
        2.1.4 纤维水泥板的性能参数
        2.1.5 穿透式安装纤维水泥板的幕墙性能指标
    2.2 纤维水泥板开裂的原因调查
        2.2.1 纤维水泥板穿透式安装的方案设计
        2.2.2 纤维水泥板穿透式安装的施工步骤
        2.2.3 纤维水泥板穿透式安装的板材开裂原因调查
    2.3 紧固件连接部位板材开裂原因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2.3.1 抽芯铆钉固定板材的原理
        2.3.2 分析模型的建立
        2.3.3 网格划分
        2.3.4 载荷分析及施加
        2.3.5 设置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
        2.3.6 模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水泥板穿透式安装的关键技术
    3.1 紧固件引发的开裂问题的技术解决措施
        3.1.1 一种专用铆钉系统的开发
        3.1.2 合理设置固定点的位置
        3.1.3 合理设计铆钉的间距
    3.2 龙骨引发的开裂问题的技术解决措施
        3.2.1 一种T型矩形龙骨的设计
        3.2.2 T型矩形龙骨的适用范围
    3.3 钉心偏移引发的开裂问题的技术解决措施
        3.3.1 对中钻头的设计原理
        3.3.2 对中钻头的需求量预测
    3.4 预防开裂有关技术措施的实效的模拟验证
        3.4.1 新紧固件连接部位的受力情况模拟分析
        3.4.2 紧固件到板边距离的影响模拟对比分析
        3.4.3 钉心偏移的影响模拟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概况和施工工艺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背景
        4.1.2 工程概况
    4.2 安装方案设计与施工工艺要求
        4.2.1 本工程穿透式安装的方案设计
        4.2.2 安装过程中的施工工艺要求
        4.2.3 其他预防开裂的施工工艺要求
    4.3 采用本文技术的部分项目案例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水泥生产粉磨节能的两件新武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生产的多功能助剂
2 水泥粉磨系统的智能化
    2.1 智能水泥厂的概念
    2.2 走向智能水泥厂的技术路线
    2.3 德国STEAG PiT在中国的实践

(6)避免修缮形成破坏的管控对策 ——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破坏成因的基础
        1.1.1 研究缘起
        1.1.2 破坏性成因的历史沿革
        1.1.3 研究的难点
        1.1.4 学术价值和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名词概念的界定
    2.1 修缮工程之“破坏”概念的确定
        2.1.1 破坏及相近名词的定义
        2.1.2 “破坏”的界定
        2.1.3 结论:本文采用“破坏”进行分析的理据
    2.2 破坏成因分析和研究范围
        2.2.1 修缮之破坏成因的名词解释
        2.2.2 修缮之破坏成因的理论分析
        2.2.3 造成破坏性修缮与小公园开埠区的关系概论
    2.3 以小公园开埠区修缮现状为研究对象的界定
        2.3.1 界定本文研究小公园的历史时段和地理范围
        2.3.2 小公园开埠文化的特性
        2.3.3 小公园开埠区的困境
第三章 修缮导致破坏的成因分析
    3.1 构成小公园开埠区破坏的成因
        3.1.1 小公园骑楼建筑形制和破损情况简介
        3.1.2 修缮历史的回顾
        3.1.3 首期修缮工程简介
        3.1.4 首期修缮工程成果展陈
    3.2 构成小公园开埠区破坏的特征
        3.2.1 小公园修缮的难点概述
        3.2.2 构成破坏的修缮方法
        3.2.3 构成破坏的修缮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避免破坏性修缮之管控对策
    4.1 避免破坏性修缮的实例
        4.1.1 厦门鼓浪屿
        4.1.2 厦门中山路
        4.1.3 晋江五店市
        4.1.4 佛山岭南新天地
    4.2 建筑修缮之管控环节
        4.2.1 调查准备环节
        4.2.2 修缮技术环节
        4.2.3 材料与工艺环节
        4.2.4 抗震、防灾与检测环节
        4.2.5 法制系统
        4.2.6 公众参与机制
    4.3 历史建筑修缮实例分析
        4.3.1 修缮工程简介
        4.3.2 修缮工程规模
        4.3.3 修缮工程实施依据
        4.3.4 房屋结构修缮建议
        4.3.5 外立面修缮
        4.3.6 修缮实例之管控优化的可行性
    4.4 修缮之管控对策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避免破坏性修缮的几项重点
    5.2 分析破坏成因和提出管控对策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基层路用性能及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技术水平及发展现状
        1.3.1 国外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研究应用
        1.3.2 国内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研究应用
        1.3.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高模量剂比选试验研究
    2.1 研究思路及指标应用
    2.2 沥青稳定碎石初选级配设计
        2.2.1 原材料性能试验及结果
        2.2.2 沥青混合料级配选择与确定
        2.2.3 三种试验级配评价
    2.3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材料组成设计
    2.4 不同外加剂条件下最佳油石比确定
        2.4.1 青川岩沥青
        2.4.2 伊朗岩沥青
        2.4.3 法国PR高模量剂
        2.4.4 国内品牌高模量剂
        2.4.5 特立尼达湖沥青
    2.5 各种外加剂最佳油石比马氏指标结果比对分析
    2.6 不同高模量剂最佳油石比状态下路用性能对比
        2.6.1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高温抗车辙能力比较分析
        2.6.2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抗水损害能力对比
        2.6.3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标准劈裂强度对比
        2.6.4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单轴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2.6.5 不同外加剂沥青稳定碎石性能试验结果评价
    2.7 不同高模量剂沥青稳定碎石施工性能对比
        2.7.1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成型温度散失
        2.7.2 不同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压实效果对比
    2.8 不同高模量剂应用选择
        2.8.1 按照施工工艺要求选择
        2.8.2 按照路用性能指标要求选择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组成设计
    3.1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25 合理级配组成
        3.1.1 级配设计理论概述
        3.1.2 粗集料逐级填充级配设计
        3.1.3 细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3.1.4 矿质混合料最佳合成级配设计
    3.2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25 合理级配范围
        3.2.1 不同级配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2.2 HMAM-25 体积指标和性能指标分析
    3.3 高模量剂最佳掺量确定方法
        3.3.1 研究思路
        3.3.2 灰色关联法基本原理
        3.3.3 灰色关联度计算
        3.3.4 高模量剂最佳掺量确定
    3.4 高模量剂改性机理和拌和工艺
        3.4.1 高模量剂聚合物分散融合机理
        3.4.2 高模量剂干拌法最佳拌和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路用性能评价
    4.1 试验方案及试验原材料
    4.2 马歇尔试验性能指标检验和评价
    4.3 沥青稳定碎石路用性能对比和评价
        4.3.1 高温稳定性检验和评价
        4.3.2 DST动态蠕变模量检验和评价
        4.3.3 水稳定性检验和评价
        4.3.4 低温抗裂性检验和评价
        4.3.5 劈裂疲劳性能检验和评价
        4.3.6 抗老化性能检验和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结构特性
    5.1 依托工程基本情况
        5.1.1 道路沿线地形地貌与地质特征
        5.1.2 当地气候特征
    5.2 外环路沥青路结构组成
    5.3 路面结构层组合对比研究
        5.3.1 普通柔性基层与高模量基层路面结构组合对比
        5.3.2 半刚性基层与高模量基层路面结构组合对比
    5.4 单轴次轮载作用路面结构力学特性
        5.4.1 三种路面结构设计参数选取
        5.4.2 交通荷载轮载接地压力确定
        5.4.3 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5.4.4 三种不同路面力学特性分析
    5.5 重复轴载作用路面结构力学特性
        5.5.1 轮载中心路表弯沉计算结果分析
        5.5.2 基层层底水平剪应力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3 基层层底水平拉应力峰值计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工程应用研究
    6.1 HMAM-25 原材料选择及性能
    6.2 HMAM-25 配合比组成设计与验证
    6.3 PRM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25 试验路铺筑
        6.3.1 原材料现场储存要求及施工作业面准备
        6.3.2 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现场拌和施工
        6.3.3 高模量沥青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和路用性能现场验证
        6.3.4 高模量沥青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运输作业
        6.3.5 试验段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摊铺作业
        6.3.6 试验段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压实施工作业
        6.3.7 试验段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接缝施工
    6.4 试验路路面结构性能现场验证
        6.4.1 试验路路面结构观测元件布置
        6.4.2 试验路路面结构加载和数据采集
    6.5 试验路路面应用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1.2.2 混凝土在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的耐久性及寿命预测问题
    1.3 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原材料
        2.2.1 混凝土试件
        2.2.2 砂浆棒试件
        2.2.3 腐蚀介质
    2.3 试验部分
        2.3.1 配合比
        2.3.2 试件设计
        2.3.3 试验方法
        2.3.4 测试方法
第三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HPC)耐久性
    3.1 引言
    3.2 HPC在地下卤水中的抗腐蚀性
        3.2.1 HPC强度发展与变化
        3.2.2 HPC质量损失
        3.2.3 HPC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3.3 碱集料反应
    3.4 碱金属离子及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渗透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浓度卤水中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4.1 引言
    4.2 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行为
        4.2.1 自由氯离子浓度C_f与扩散深度的关系
        4.2.2 自由氯离子浓度C_f扩散行为分析
        4.2.3 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因素规律分析
    4.3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参数的规律性
        4.3.1 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_s
        4.3.2 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
        4.3.3 氯离子扩散系数
        4.3.4 氯离子扩散特性的时间依赖性指数m
        4.3.5 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_s的时间依赖性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ASR的抑制措施研究
    5.1 引言
    5.2 矿物掺合料(SCM)对ASR的抑制作用
        5.2.1 SCM的短龄期抑制ASR效果
        5.2.2 SCM的长龄期膨胀率的抑制ASR效果
        5.2.3 关于低掺量SF抑制ASR的讨论
        5.2.4 复合SCM的长龄期抑制ASR的讨论
        5.2.5 关于SCM中硅来源的讨论
        5.2.6 与南非高海拔地区长龄期AAR抑制结果比较
    5.3 硝酸盐MN和Li_2CO_3对ASR的抑制作用
        5.3.1 短龄期抑制ASR效果
        5.3.2 长龄期抑制ASR效果
        5.3.3 硝酸盐MN掺量的研究
    5.4 关于快速砂浆棒法(AMBT)抑制ASR的适用性评价
        5.4.1 国内外试验规程与使用现状
        5.4.2 SCM的短、长龄期试验结果分析
        5.4.3 Li_2CO_3的短、长龄期试验结果分析
        5.4.4 硝酸盐MN的短、长龄期结果分析
        5.4.5 基于长龄期结果对AMBT判定结果适用性的讨论
        5.4.6 AMBT的试验条件与判断标准的讨论
    5.5 矿物掺合料(SCM)与引气剂对ASR抑制机理的微观分析
        5.5.1 碱活性骨料发生ASR反应的微观形貌与膨胀产物
        5.5.2 SCM抑制Ca40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5.5.3 SCM抑制Ca45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5.5.4 SCM抑制Ca50Z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5.5.5 SCM抑制Ca60Z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5.5.6 引气气孔减轻ASR膨胀效应的微观机理与膨胀率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铁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
    6.1 引言
    6.2 不同失效机理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方法
        6.2.1 氯离子导致钢筋锈蚀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6.2.2 AAR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6.2.3 硫酸盐腐蚀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6.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测方法的理论体系
        6.3.1 可靠度理论简介
        6.3.2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氯离子侵蚀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6.3.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AAR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6.3.4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硫酸盐腐蚀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6.4 氯离子作用导致钢筋锈蚀的服役寿命预测
        6.4.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6.4.2 计算结果
    6.5 AAR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服役寿命预测
        6.5.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6.5.2 计算结果
        6.5.3 基于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的AAR寿命预测
        6.5.4 两种理论模型下的AAR寿命预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6.5.5 基于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进行AAR寿命预测研究的优势
    6.6 硫酸盐腐蚀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服役寿命预测
        6.6.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6.6.2 计算结果
        6.6.3 其它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理论模型的寿命预测比较
        6.6.4 基于3种理论模型得到的HPC硫酸盐腐蚀寿命预测的综合评价
    6.7 西北盐渍土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的综合评价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7.1.1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HPC)耐久性
        7.1.2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浓度卤水中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7.1.3 HPC的ASR的抑制措施研究
        7.1.4 地铁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砂浆棒在3a龄期和6a龄期的表面形貌

(9)远大商业综合体绿色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远大商业综合体概况与绿色技术核心
    2.1 远大商业综合体概况
        2.1.1 远大商业综合体项目构成与主要业态分布
        2.1.2 综合商场部分
        2.1.3 沿街商业区部分
        2.1.4 公寓部分
        2.1.5 写字楼部分
    2.2 绿色技术应用的四个原则导向
        2.2.1 全寿命周期导向
        2.2.2 自然条件导向
        2.2.3 功能需求导向
        2.2.4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导向
    2.3 通过室内不采暖步行街解决适寒性与多样性的核心矛盾
        2.3.1 严寒气候条件与功能多样性需求的核心矛盾
        2.3.2 室内街在严寒地区具有多重优势
    2.4 以绿色指标体系为框架的总体技术构思
        2.4.1 绿色指标体系的框架性与绿色技术应用的独特性
        2.4.2 商业综合体绿色技术应用的丰富性、多样性、灵活性
        2.4.3 远大商业综合体的总体技术构思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大综合体绿色技术分项选择
    3.1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选择
        3.1.1 高效利用建筑场地
        3.1.2 节地技术
        3.1.3 降低环境负荷
        3.1.4 绿化技术
        3.1.5 交通组织技术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选择
        3.2.1 能耗降低技术
        3.2.2 高效用能技术
        3.2.3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3.3 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技术选择
        3.3.1 进行节水规划
        3.3.2 高效用水技术
        3.3.3 雨水利用技术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选择
        3.4.1 节材技术
        3.4.2 应用绿色建材
    3.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选择
        3.5.1 光环境控制技术
        3.5.2 热环境控制技术
        3.5.3 声环境控制技术
        3.5.4 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
    3.6 运营管理技术选择
        3.6.1 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网络
        3.6.2 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
        3.6.3 提高建筑耐久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大综合体系统型绿色技术应用
    4.1 室内街风雨棚结构与材料技术
        4.1.1 室内街风雨棚钢结构技术应用
        4.1.2 风雨棚采光顶技术应用
    4.2 Low-E幕墙表皮技术
        4.2.1 技术应用概况
        4.2.2 幕墙绿色性能分析
        4.2.3 幕墙材料应用与技术细节分析
    4.3 屋顶光伏发电与智能化技术
        4.3.1 屋顶光伏发电技术应用
        4.3.2 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采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必要性
    1.2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实践
        1.2.1 国外共生效益政策实践
        1.2.2 我国行业节能减排行动
    1.3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2.1 共生效益的定义及研究动机
        2.1.1 共生效益概念的界定
        2.1.2 共生效益研究动机
    2.2 共生效益分类
    2.3 定量评估模型
        2.3.1 自底向上模型
        2.3.2 自顶向下模型
        2.3.3 BU和TD在共生效益研究中的比较
        2.3.4 混合模型
    2.4 将共生效益纳入政策决策的方法
        2.4.1 政策效果评价 ——传统成本效益分析
        2.4.2 考虑共生效益的改进成本效益分析
    2.5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评述
        2.5.1 质疑共生效益相关研究总结
        2.5.2 中国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第3章 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及共生效益分析模型
    3.1 主要行业选择
        3.1.2 二氧化碳排放
        3.1.3 空气污染物排放
    3.2 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共生效益分析模型框架
    3.3 行业及技术数据库模块
        3.3.1 行业宏观外生变量及取值说明
        3.3.2 行业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参数说明
    3.4 共生效益分析优化模块
        3.4.1 行业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和成本计算式
        3.4.2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3.5 行业减碳减污政策评估模块
        3.5.1 行业2015年既有减碳减污总量控制目标政策评估
        3.5.2 基于共生效益的行业碳减排目标制定
第4章 行业技术系统及技术层面共生效益
    4.1 行业技术系统
        4.1.1 电力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2 钢铁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3 水泥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2 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
        4.2.1 电力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2 钢铁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3 水泥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3 技术层面共生效益分析
        4.3.1 主体技术或设备
        4.3.2 附属节能技术
        4.3.3 污染物治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015年行业减碳减污目标评价
    5.1 行业2015年总量控制目标可行性评价
        5.1.1 电力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2 钢铁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3 水泥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2 现有总量控制目标的共生效益分析
        5.2.1 电力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2 钢铁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3 水泥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3 不同目标导向下减排行动经济效率评价
        5.3.1 电力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2 钢铁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3 水泥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共生效益分析
    6.1 行业层面减碳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检验
        6.1.1 电力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2 钢铁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3 水泥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2 基于共生效益的碳减排目标制定与建议
        6.2.1 行业空气污染物削减总共生效益
        6.2.2 行业边际减排成本
        6.2.3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削减目标建议与评价
    6.3 碳约束下技术经济性判定
        6.3.1 电力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2 钢铁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3 水泥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4 行业实现减碳减污技术推广清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滇中引水项目物资管理风险研究[D]. 倪兴福.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4]纤维水泥板幕墙穿透式安装关键技术研究[D]. 谭泽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水泥生产粉磨节能的两件新武器[J]. 贾华平. 中国水泥, 2019(03)
  • [6]避免修缮形成破坏的管控对策 ——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D]. 陈逸.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高模量沥青稳定碎石HMAM基层路用性能及结构特性研究[D]. 刘东元.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 高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远大商业综合体绿色技术应用研究[D]. 吴宏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D]. 谭琦璐. 清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提高水泥质量的几项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