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纠正孩子的霸道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段晶[1](2022)在《幼儿感恩教育,从一句谢谢开始》文中研究说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不少孩子却把父母、老师、身边所有人对他的好都当作理所当然。当孩子出现霸道、自私等不良行为时,周围人也只是一句"孩子还小"来轻描淡写地了事,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幼儿懂得知恩、学会感恩,这也就助长了孩子们霸道、自私、不知恩也不会感恩等不良品性的形成。
许鸿宇[2](2021)在《校园霸凌者行为修正的个案介入 ——以A 高中的小李同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校园霸凌事件影响恶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常将校园霸凌事件中的被霸凌者定义为弱者,将霸凌者定义为强者,社会工作领域有关被霸凌者的介入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包括对被霸凌者非理性情绪的引导、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及增能训练等,然而对霸凌者的行为介入研究较少。一般来说,霸凌者在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其采取霸凌行为的重要原因。从该角度理解霸凌者在社会中同样处在弱者的位置,需要给予关注和帮扶,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霸凌者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缓解校园霸凌问题。个案社会工作通过了解案主内在的心理特征与问题,挖掘案主的个人潜能,帮助案主改善行为态度,解决案主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选取霸凌者作为案主实施社会工作介入,明确了案主霸凌行为的基本情况,依据行为修正模型制定了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除接案与结案活动外,组织了五次介入活动,引导案主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协商确定介入目标,利用放松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厌恶型刺激、寻找可替代行为、共情训练以及自我控制引导等行为修正方法,帮助案主控制情绪与自身行为,逐渐达到消除霸凌行为的目的。个案介入活动的效果评估显示,基本实现了降低案主霸凌行为次数与程度的目的,案主对个案介入活动的满意度较高,社工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对本次介入活动的反思,笔者认为校园霸凌事件中的霸凌者同样需要被关注,良好的专业关系是达到服务目标的有效保障,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是彻底转变霸凌行为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加快确立社会工作在解决校园霸凌问题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校教育对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恢复和发挥家庭系统的教育与保护功能等校园霸凌行为防治建议。
闫文娟[3](2020)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1)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各种民生问题的突出迫切要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民本资源,重新评价并结合时代特点发掘新的价值。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不仅把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而且把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深入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发展,探究其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对于当代更好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唯物史观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新时代民生问题的突出出发,在寻找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孟子民本思想之间关联的基础上探索重评和发扬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整合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与现代化建设的理念相结合,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意识形态领域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出现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孟子之前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孟子的性善论分析了他的民本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群众观的角度分析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民贵君轻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民贵君轻思想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影响,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朴素民本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的思想有契合之处。接着,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深刻分析了仁政对于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提出治民者的权利表面上来自于天,实质上则来源于人民的寄托。井田制和制民之产的提出,体现了孟子对土地重要性的肯定和认识。推恩在仁政中的应运表达了孟子对统治者的期望和要求。省刑罚和薄税敛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深耕易耨和重教化体现了在保障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对民生的改善和对人民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视。本质上,仁政思想看到了生产发展之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意义,而且意识到阶级斗争和国家权利的争夺都是通过人民来实现。也就是,仁政思想认识到了改善民生之于社会发展和安定的重要性,但却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未能全面实行。然后,论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孟子在区分王霸之辩的过程中表达了对王道思想的认同,王道也成为他对当时理想治国模式的探讨。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孟子所处的时代显然属于社会发展的第二形态。在这一阶段,王道思想能够就治国模式进行有关社会发展和治国理论的探讨,体现出了他对社会发展的独特洞察。同时,他的王道思想试图构建君民和谐向前发展的理想政治模式。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社会批判精神。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中,我们发现他的民贵君轻思想肯定了民众在国家存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对民意的表达中表现出了原初的民权观念,蕴含着民主思想的萌芽。但本质上,民贵君轻思想并没有摆脱君本位的封建阶级基础。仁政思想不仅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案,而且也从社会道德方面提出了教育设想,力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人民素质来巩固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虽然表现出了朴素的民生观念,却只把民生的改善寄希望于君王自身的觉醒上,并没有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权利的真正主体。王道思想一方面提倡君主要向圣王先贤学习以仁义行仁政,通过得民心来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君与民之间存在的阶级矛盾,主张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民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防止社会危机的产生。然而,王道思想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法律的保障,因而表现出了空想的重民主张。近现代以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汲取,再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主人翁地位的深刻体现、群众路线的深入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这些思想中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关注部分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能动作用。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当积极探索其中的正面因素,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其消极因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通过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我们发现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体现出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对于我国当下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有着积极的意义。仁政思想中对民生改善的具体措施对于当下我国提倡的精准扶贫、科教兴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孟子对王道思想的肯定对于尊贤使能、廉政爱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着启发作用。同时,在重评孟子民本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性和其中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孟涛[4](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这个飞速发展社会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丑”,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着隐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审丑教育的存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们为了保护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课堂上会习惯性地回避“丑”。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审丑能力,极易被社会中的“丑”所侵害。基于此,笔者从审丑教育的现实迫切性出发,阐述了开展审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从实践方面,探讨了教学中开展审丑教育的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丑、辨别丑、批判丑,进而加深对美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本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语文课标的要求、社会背景的复杂、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出发,阐述了开展审丑教育的必要性。再从实施审丑教育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成长、增添课堂趣味几个方面,总结了审丑教育存在的价值。第二部分重点回归审丑教育的教学实践。先从“审丑”的教学内容出发,分析教材中“丑形象”的占比和分类,了解审丑类型文本在教材中的占比和分布,以作为研究的素材支撑。再从“审丑”教学考察的角度,深入审丑教育课堂实践,观察一线教师在实施审丑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开展审丑教育的课堂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结合对教师开展访谈的结果,发现一线教学开展审丑教育时存在重审“美”,轻审“丑”、“审丑”教学的方法固化等现实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课例、访谈等分析综合思考,从教师理念、部分审丑选文编排等几个方面阐明原因。第四部分从更新美育理念,正确定位审丑教育、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生活、“审丑”教学方法多样化、丰富“丑”的评价维度,明确“以丑促美”定位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本研究能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审丑教育时提供帮助,也能为之后的审丑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平台。
芦先友[5](2020)在《个案工作缓解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研究 ——以德州市A社区B案主家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反应出整体社会的和谐程度。家庭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类型,家庭结构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随迁家庭作为一种新的家庭结构状态,是在我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受工业化、城市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随迁家庭数量逐年增多,且在随迁家庭中存在着一些家庭关系问题,如婆媳关系问题。家庭是人们内心最温暖的地方,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家庭是否和睦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程度也是影响巨大。家庭安定、关系良好,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千千万万个和谐家庭的创建是分不开的。婆媳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组重要的家庭关系,婆媳关系的好坏程度对家庭的和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家庭安定和睦,创建和睦的家庭婆媳关系是基础,也是关键。本文尝试从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就目前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的现象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社工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采取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对随迁家庭婆媳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探究目前社会背景下随迁家庭婆媳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者采取何种途径帮助该类型家庭缓解婆媳关系。首先,研究者通过对德州市A社区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德州市A社区随迁家庭中婆媳关系存在较多不和睦现象,分析概括出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的问题集中在日常生活、家务分工、价值观念、情感疏远、矛盾易激化扩大等方面,进而分析出导致该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代际差异影响、经济因素影响、角色认知偏差、缺乏沟通及技巧、丈夫/儿子作用的缺失。随后为进一步探究随迁家庭婆媳关系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工以德州市A小区B家庭的婆媳关系问题为例进行了实务研究,了解了该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该家庭的具体问题,通过个案的工作方式,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该家庭进行了一定的干预介入,在该家庭各成员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对该家庭的实务干预过程,取得了不错的干预结果,提出了增强随迁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在缓解婆媳关系中的作用,重视随迁家庭中丈夫/儿子作用的发挥,构建有效沟通提升沟通技巧,注重观念上的改变,一系列改善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张莉萍[6](2020)在《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爱是教育爱的核心,只有爱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小学初任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初为人师,对未来的职业既充满热情又夹杂着担忧,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实践经验,在现实的师爱践行中,他们往往更容易陷入“两难境地”:他们自认为对学生足够关爱,但是并未起到很好的关爱效果或者学生对此很少做出正向回馈。走近小学初任教师和学生,对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样态进行追踪,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能让小学生得到更好的师爱,更有助于小学初任教师摆脱其在职业初期遭遇的师爱践行问题,较好地度过职业适应期。本研究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将S市S区7位小学初任教师和10名小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观察师生互动课堂,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的真实样态,然后从师爱践行的目的、对象、方式和过程四个方面对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小学初任教师在践行师爱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师爱践行的目的具有占有倾向。小学初任教师践行师爱是为了学生的道德品行、为了学生的成绩、为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2)师爱践行的对象有失偏颇。他们比较关注“可爱的”、“特殊的”及“调皮的”学生。(3)践行师爱的方式简单化,包括有求必应式、严苛指责式和怜悯奖赏式三种方式。(4)师爱践行的过程具有霸道倾向,缺少对学生的倾听、不会“爱”的表达以及缺乏对小学生的尊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观念认识上存在偏差;教育价值观功利化;学校欠缺对小学初任教师的引导、帮助;小学初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为此,建议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包括师范教育和岗前培训;学校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信任小学初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给予他们帮助,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小学初任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爱、要能爱、也要会爱;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小学初任教师敢爱、能爱,如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教师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完善学校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
张忠翠[7](2020)在《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南京市T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中心的个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监护缺失儿童的健康成长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监护缺失儿童是特殊的困境儿童,家庭背景比较复杂,一般缺少父母的监护,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暴戾、偷窃、攻击、退缩等问题行为。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行为自由发展,很有可能转变为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职业,目的是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进而开展专业服务。监护缺失儿童作为困境儿童,是社工服务的对象,社工可以使用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探索他们的问题行为,并对其予以纠正。因此,研究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非常重要。本研究内容有:首先,本研究在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实习成果,分析X区中监护缺失儿童的问题行为在学习、人际交往以及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问题行为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儿童自身的非理性认知、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沟通不足、社会的不良评价和不良风气等方面的原因。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在实习中服务的两个监护缺失儿童,分别在依恋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对他们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对两个儿童采用以个案介入为主、小组介入为辅,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介入方法,使用接纳、同感、非批判等介入技巧,恢复他们的家庭功能,挖掘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他们的问题行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最后,本研究对社会工作介入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提出建议。
杜丹[8](2019)在《建立秩序,避免孩子成为“小霸王”》文中指出家长提问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上大班了,是个活泼开朗、很有主见的孩子。我认为对孩子不能管束过多,以免其形成畏首畏尾的个性,所以平时很少控制他的言行。但最近老师反映孩子在班级中虽然显得很有组织能力,但同时也"霸道""凶悍""没有礼貌",会出现插队、抢夺其他小朋友东西,甚至打人的现
池莉[9](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王楚淇[10](2019)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以南京Q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儿童攻击性行为引起的暴力或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件背后原因的同时,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逐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儿童攻击性行为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导致此行为的加剧,与此同时,攻击性行为和学校欺凌行为也将逐渐发展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稳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社会问题。因此,及时纠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就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期望探索如何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从而帮助他们改善认知能力、矫正攻击性行为。以攻击性行为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量表测量法、访谈法及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具有自我认同感获取方式极端、无征兆的乱发脾气、猜疑心过重、妒忌心较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等表现。深入研究探讨后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认知出现偏差、情绪缺乏管控、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标签化以及受大众传媒影响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选取12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作为小组服务对象,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中的治疗模式干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以改变服务对象的非理性认知、教会他们合理管控情绪、引导父母运用正确的教养方式为主旨,根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将介入方向操作化为身体攻击性、语言攻击性、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性五个维度,为服务对象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工作介入方案。小组工作的介入总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主会面,建立关系;第二阶段: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学会正确行为举止;第三阶段:管理控制不良情绪,合理解决人际冲突;第四阶段:增进亲子间沟通,降低攻击性行为;第五阶段: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活动结束进行评估后,根据量表得分、评估分析和访谈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对象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都有了一定改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设置的小组目标基本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研究结束后,本研究从服务方法、实务模式、活动过程和社工伦理困境四方面展开了相应的反思。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培养良好家教方式,创造和谐家庭文化氛围;二、杜绝校园标签化现象发生,鼓励引导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三、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严控文化产品质量,创造和谐社会文化环境。
二、如何纠正孩子的霸道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纠正孩子的霸道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感恩教育,从一句谢谢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案例描述 |
案例1: |
案例2: |
案例3: |
案例分析 |
1.家庭的过分溺爱抹杀了孩子的感恩心 |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
方法措施 |
㈠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制造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
2.家长以实际行动影响幼儿 |
㈡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日常活动 |
1.教师的示范引领 |
2.在一日活动中融入感恩教育 |
3.利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
(2)校园霸凌者行为修正的个案介入 ——以A 高中的小李同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校园霸凌行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校园霸凌行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1 校园霸凌行为界定 |
1.3.2 行为修正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行为修正理论的霸凌者行为修正方案设计 |
2.1 接案 |
2.1.1 选定介入对象 |
2.1.2 明确介入目的 |
2.1.3 选择介入方法 |
2.1.4 接案 |
2.2 需求分析 |
2.2.1 案主基本资料的了解与分析 |
2.2.2 案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 制定介入方案 |
2.3.1 介入目标 |
2.3.2 介入计划 |
第3章 个案介入的实施过程 |
3.1 与案主共同剖析自身问题以确定介入目标 |
3.1.1 服务目标 |
3.1.2 介入过程 |
3.1.3 总结与反思 |
3.2 培养案主的共情能力以坚定修正自身行为的信念 |
3.2.1 服务目标 |
3.2.2 介入过程 |
3.2.3 反思和总结 |
3.3 利用放松和情绪控制训练提高案主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
3.3.1 服务目标 |
3.3.2 介入过程 |
3.3.3 总结与反思 |
3.4 利用厌恶性刺激与替代行为强化案主的行为管理能力 |
3.4.1 服务目标 |
3.4.2 介入过程 |
3.4.3 总结与反思 |
3.5 体验行为修正的完整过程以提高案主主动自我控制的能力 |
3.5.1 服务目标 |
3.5.2 介入过程 |
3.5.3 反思与总结 |
3.6 宣布结案并回顾和评价介入效果 |
3.6.1 服务目标 |
3.6.2 介入过程 |
3.6.3 反思与总结 |
第4章 介入效果评估与反思 |
4.1 介入效果评估 |
4.1.1 目标达成度评估 |
4.1.2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
4.1.3 社工自我评估 |
4.2 反思 |
4.2.1 校园霸凌事件中的霸凌者同样需要被关注 |
4.2.2 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是彻底转变霸凌行为的有效途径 |
4.2.3 良好的专业关系是达到服务目标的有效保障 |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1.唯物史观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
2.民生问题的突出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本资源 |
3.发扬并重评孟子民本思想的特殊意义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唯物史观的研究现状述评 |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研究现状述评 |
(三)学界主要观点分歧和评析 |
(四)进一步研究空间及待深化的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唯物史观 |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
四、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思路方法 |
(一)研究的核心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 |
一、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
(二)社会政治方面阶级结构的变迁 |
(三)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
二、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尚书》“民为邦本”的记载 |
(二)周代的民本思想——敬天保民 |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开端——孔子的仁者爱人 |
(四)墨家的爱民、利民思想 |
(五)道家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以老子为代表 |
三、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性善论在社会中的实践 |
本章小结: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 |
第二章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
一、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观点 |
(一)“民贵”的出发点——“重民本” |
(二)民贵君轻思想对君民关系的新认识 |
二、对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新对君权起源的解释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现代民主的转化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民与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
三、对民贵君轻思想的分析 |
(一)民贵君轻与民意的表达 |
(二)民贵君轻与原初民权观念的体现 |
(三)民贵君轻与民主萌芽的出现 |
(四)民贵君轻与君本位封建阶级基础的关联 |
本章小结:从群众观的角度分析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
第三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 |
一、仁政思想的基本观点 |
(一)仁政的政治基础——以民为重 |
(二)仁政的经济基础——井田制 |
(三)仁政的人性论基础——推恩 |
(四)仁政的最高原则——仁义 |
(五)实施仁政的方法——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重教化 |
二、对仁政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仁义到修身治国的思想转化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政与社会制度的革新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仁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 |
三、对仁政思想的分析 |
(一)仁政在改善民生中对朴素民生观念的表达 |
(二)仁政与人民在国家中享有真正权利的区别 |
(三)仁政的实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联 |
本章小结: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
第四章 孟子的王道思想 |
一、王道思想的基本观点 |
(一)王道和霸道区别的源起 |
(二)王道的前提——民贵君轻 |
(三)王道的具体措施——施仁政以保民 |
(四)王道与民本的关系 |
二、对王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王道到王道文化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道与人民的自由结合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保民而王到以人民为中心 |
三、对王道思想的分析 |
(一)王道对中国儒家理想治国模式的探讨 |
(二)王道理想与空想重民的现实困境 |
(三)王道的实践与相应制度和法律保障的缺乏 |
本章小结: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孟子的王道思想 |
第五章 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 |
(一)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必要性 |
(二)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可能性 |
(三)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边界条件 |
二、民贵君轻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 |
(一)对民贵君轻中的“民”和“人民”的区分 |
(二)汲取民贵君轻中的重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
(三)民贵君轻思想对新时代执政为民的借鉴意义 |
三、仁政思想与新时代民生改善的实践 |
(一)制民之产与精准扶贫 |
(二)谨庠序之教与科教兴国 |
(三)推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四)仁民爱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
四、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方略 |
(一)尊贤使能与廉政爱民 |
(二)教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
(三)王霸之辩对国际关系处理的启发 |
本章小结: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4)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对小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性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审丑”的忽视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丑 |
(二)丑形象 |
(三)审丑 |
(四)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审丑教育相关研究 |
(二)国外审丑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
(二)“丑形象”文本内涵的创新 |
第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实动因及其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实动因 |
(一)语文课标对美育的要求 |
(二)现实社会对审丑教育的需求 |
(三)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根本需要 |
(四)语文学科固有的性质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的价值 |
(一)认识价值 |
(二)教育价值 |
(三)审美价值 |
(四)娱乐价值 |
第二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实考察 |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学内容考察 |
(一)各年级“丑形象”文本篇目数量分析 |
(二)“丑形象”文本占各个年级总篇数百分比分析 |
(三)各年级“丑形象”文本类型分析 |
(四)各类型占“丑形象”文本总篇目分析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学过程考察 |
第三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重审“美”,轻审“丑”倾向 |
(二)教师对“审丑”教学内容的浅解读 |
(三)“审丑”教学方法固化,缺乏新意 |
(四)对“丑形象”的评价单一,不能正确处理丑向美的转化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开展“审丑”教学时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
(二)部分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影响教师开展教学 |
(三)教师自身层面对美育内涵的认识局限导致教学运用存在问题 |
第四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更新美育理念,正确定位“审丑”教育 |
(一)思考美育的内涵,领悟实施审丑教育的重要价值 |
(二)从课标出发,思考审丑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三)思考“审丑”教学目标,明确“以丑促美”定位 |
二、创造性使用“审丑”文本,避免“教”教材 |
(一)用儿童化的视角解读课文 |
(二)注重选文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
(三)适当利用略读课文,拓展学生对“丑”的认识 |
三、合理设计“审丑”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生活 |
(一)根据课标设计审“丑”教学内容,符合儿童阶段性心理发展 |
(二)对文中“丑形象”进行适当补充,辅助学生理解 |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贴近儿童生活,回归儿童本位 |
四、注重“审丑”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强体验性 |
(一)以趣味性的“读”引导学生体会“丑” |
(二)以反思性的“写”加深学生“审丑”感悟 |
(三)以开放性的“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审丑教学活动开展 |
五、丰富“丑”的评价维度,促进“丑”向“美”的转化 |
(一)“审丑”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丑形象”的教育价值 |
(二)多元评价“丑”,注重“以丑促美”环节的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个案工作缓解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研究 ——以德州市A社区B案主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问题 |
0.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意义 |
0.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0.4.1 研究创新点 |
0.4.2 研究不足 |
1.文献回顾 |
1.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1.1 国内文献回顾 |
1.1.2 国外文献回顾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向 |
2.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随迁家庭 |
2.1.2 婆媳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生态系统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框架 |
3.研究方法 |
3.1 个案工作的研究方法 |
3.1.1 个案工作方法的内容 |
3.1.2 理性情绪疗法 |
3.2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4 研究对象资料搜集方法 |
3.4.1 文献研究法 |
3.4.2 访谈法 |
3.4.3 量表法 |
3.4.4 问卷调查法 |
4.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现状——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1.1 随迁家庭婆媳基本情况 |
4.1.2 婆媳关系状态基本情况 |
4.1.3 婆媳矛盾基本情况 |
4.2 随迁家庭婆媳关系存在的问题 |
4.2.1 日常生活存有冲突 |
4.2.2 家务分工不合理 |
4.2.3 消费观存在分歧 |
4.2.4 子女教养观点有差异 |
4.2.5 婆媳情感疏远 |
4.2.6 婆媳矛盾易激化扩大 |
4.3 影响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的成因分析 |
4.3.1 代际之间的差异 |
4.3.2 经济因素的影响 |
4.3.3 角色认知存在偏差 |
4.3.4 缺乏沟通及沟通技巧 |
4.3.5 丈夫/儿子作用的缺失 |
5.个案工作缓解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的实务过程 |
5.1 接案 |
5.1.1 案主基本情况 |
5.1.2 案主背景资料 |
5.1.3 接案基本途径及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
5.2 预估 |
5.2.1 预估服务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 |
5.2.2 案主的需求预估 |
5.2.3 案主的问题界定 |
5.2.4 服务方法的选择 |
5.3 计划 |
5.3.1 计划目标 |
5.3.2 行动方案 |
5.3.3 签订服务协议 |
5.4 介入 |
5.4.1 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制定介入计划 |
5.4.2 第二阶段:案主教育观念改变阶段 |
5.4.3 第三阶段:介入儿媳阶段 |
5.4.4 第四阶段:改善沟通阶段 |
5.4.5 第五阶段:促进丈夫/儿子改变阶段 |
5.4.6 第六阶段:结案阶段 |
5.5 评估 |
5.5.1 过程评估 |
5.5.2 结果评估 |
5.6 结案 |
5.6.1 准备结案 |
5.6.2 跟进计划 |
6.研究结论、反思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反思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反思 |
6.2 对策建议 |
6.2.1 增强随迁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统 |
6.2.2 发挥社会工作在缓解婆媳关系中的作用 |
6.2.3 重视家庭中丈夫/儿子作用的发挥 |
6.2.4 构建有效沟通提升沟通技巧 |
6.2.5 注重观念上的改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师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
1.1.2 师爱问题是初任教师面临的挑战 |
1.1.3 师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
1.1.4 师爱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备条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师爱 |
1.4.2 师爱践行 |
1.4.3 小学初任教师 |
1.5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调查对象 |
1.5.4 研究思路 |
1.5.5 研究过程 |
2 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的问题 |
2.1 多样化师爱目的,突出占有倾向 |
2.1.1 为了小学生的道德品行 |
2.1.2 为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
2.1.3 为了教育教学顺利推进 |
2.2 差别化师爱对象,显然有失偏颇 |
2.2.1 关爱“可爱的”学生 |
2.2.2 关爱“特殊的”学生 |
2.2.3 关爱“调皮的”学生 |
2.3 简单化师爱方式,模糊真伪界限 |
2.3.1 有求必应式 |
2.3.2 严苛指责式 |
2.3.3 怜悯奖赏式 |
2.4 自我化师爱过程,表现霸道倾向 |
2.4.1 缺少对学生的倾听 |
2.4.2 不会“爱”的表达 |
2.4.3 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
3 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问题的归因分析 |
3.1 教师师爱观念认识上的偏差 |
3.1.1 教师受传统“重知轻情”影响极大 |
3.1.2 教师个人对师爱的认识不够清楚 |
3.1.3 部分小学初任教师学生观的错位 |
3.2 教育价值观功利化影响师爱践行 |
3.2.1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偏差 |
3.2.2 教育评价的功利观念主导 |
3.3 学校对初任教师的引导、帮助欠缺 |
3.3.1 学校管理者对师爱践行的引导不够 |
3.3.2 资历较深的教师对初任教师帮助较少 |
3.4 小学初任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
3.4.1 教师对学生主体的把握不准 |
3.4.2 教师与学生情感交往较缺乏 |
3.4.3 教师的爱与学生的需求失衡 |
4 纠正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问题的策略 |
4.1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注重教师师爱培养 |
4.1.1 师范教育中增加情感教育课程比重 |
4.1.2 岗前培训中逐渐加强教育爱的渗透 |
4.2 学校给予人文关怀,帮助教师践行师爱 |
4.2.1 学校信任小学初任教师 |
4.2.2 学校领导树立表率作用 |
4.3 教师坚持育人为本,把握师爱本质价值 |
4.3.1 教师懂得什么是爱,领悟师爱的真谛 |
4.3.2 教师为何能够去爱,提升施爱的能力 |
4.3.3 教师学会怎样去爱,探寻真爱的方法 |
4.4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保障教师关爱行为 |
4.4.1 提高小学初任教师社会经济地位 |
4.4.2 保证小学初任教师的时间和空间 |
4.4.3 完善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
5 结语 |
5.1 总结 |
5.2 反思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南京市T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中心的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 |
二、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构项目与监护缺失儿童基本状况 |
第一节 机构及项目简介 |
一、机构简介 |
二、项目简介 |
第二节 X区监护缺失儿童的问题行为 |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 |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行为 |
三、道德规范方面的问题行为 |
第三节 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一、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
二、儿童自身的非理性认知 |
三、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
四、学校与家庭沟通不足 |
五、社会的不良评价和不良风气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实务过程 |
第一节 个案的选取及专业关系的建立 |
一、个案的选取 |
二、专业关系的建立 |
第二节 个案一:无家可归的孤僻男孩 |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评估 |
三、服务计划: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纠正认知偏差 |
四、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
五、评估与结案 |
第三节 个案二: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暴戾男孩 |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评估 |
三、服务计划:改变非理性认知,进行行为训练 |
四、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
五、评估与结案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思 |
一、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反思 |
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的问题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建议 |
一、对社会工作者的建议 |
二、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议 |
三、对政府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附录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建立秩序,避免孩子成为“小霸王”(论文提纲范文)
家长提问 |
“霸道”并不是“自信” |
家庭中需要合理的规则和秩序 |
(9)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10)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以南京Q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服务对象的选择及攻击性行为分析 |
一、服务对象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介绍 |
二、服务对象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
三、服务对象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务过程 |
一、模式选择及其适用性 |
二、工作目标与服务计划 |
三、服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评估 |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评估 |
二、小组活动满意性评估 |
第五章 研究反思 |
一、服务方法的反思 |
二、实务模式的反思 |
三、活动过程的反思 |
四、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伦理困境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一、总结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如何纠正孩子的霸道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感恩教育,从一句谢谢开始[J]. 段晶. 儿童与健康, 2022(01)
- [2]校园霸凌者行为修正的个案介入 ——以A 高中的小李同学为例[D]. 许鸿宇.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9)
- [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闫文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孟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个案工作缓解随迁家庭婆媳关系研究 ——以德州市A社区B案主家庭为例[D]. 芦先友. 辽宁大学, 2020(01)
- [6]小学初任教师师爱践行研究[D]. 张莉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南京市T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中心的个案[D]. 张忠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建立秩序,避免孩子成为“小霸王”[J]. 杜丹.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19(12)
- [9]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10]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以南京Q小学为例[D]. 王楚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