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三湘“道路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1](2021)在《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植物专类园研究不断兴起,高品质专类园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专类园景观品质,是现代园林发展一个方向。在我国,紫薇的栽培历史久,品种多,可观赏,适应强,易管理,应用广,紫薇专类园发展趋势良好,有丰富景观、弘扬文化、科研科普、种质资源保存等功能,并为绿化产业带来新发展。在这样前提下探讨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为例,借鉴相关案例经验,讨论相关概念理论,探析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梳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紫薇专类园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得出:紫薇专类园形成渊源为专类药圃,且经历各阶段发展远播国外,目前紫薇相关研究包括栽培、繁殖、选育、抗性研究、园林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五个案例为借鉴,提炼出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参考经验,包括理念定位、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文化表达、紫薇艺术造型、紫薇后期维护、文创活动开展及运营管理等,为后期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想法。归纳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植物专类园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探讨紫薇专类园的特点,包括紫薇现有种质资源、景观效应、文化底蕴、适用类型、园林应用、功能作用等。依照植物专类共性与紫薇特性,总结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出规划层面,包括环境分析、资源整合、主题定位、规划布局等方法;得出设计层面,包括山水地形、道路及铺装、植物造景、园建及小品、文化展示等方法的相关探讨。完成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占地面积约12.6hm2,是近郊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拟收集湖南地区适用的共6个紫薇种,包括使用了品种约50余种,种植约800余株,突出紫薇专类特色。项目设计实践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节点扩初。并通过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总结营造具有植物文化观赏性及地域文化展示性结合的紫薇专类园的参考模式,并对论文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吕静,杨勇[2](2020)在《生态导向的中方新城融城战略及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生态格局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在中方新城"旺市融城"的战略实践中,始终立足特色生态资源本底,以生态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要素在融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通过对区域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功能优化以及支撑设施的生态引导,形成了极具区域特色的融城发展模式,对当前生态导向下的城市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梁颖[3](2018)在《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减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建设及促进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具有人口基数大、开发潜力大等优势,因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必然路径之一。郓城县作为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城镇化起步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发展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别。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回巢”,郓城县农村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较大,总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郓城县经济水平的提升。为此,郓城县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以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升农村人口总体素质及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本文将郓城县作为大背景,首先概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目的和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现状,为论文下一步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充分收集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各方面数据的基础上,对郓城县近几年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总结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再次,介绍了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及做法,借鉴了其中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最后,在研究现有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做好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通过对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得出结论: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其中的重要战略决策,要在充分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问题及其成因的前提下,结合郓城县实际,在教育、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充分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刘正勇[4](2018)在《融媒体背景下社区报的传播力打造与平台构建——以《金鹰报》的转型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的强烈需求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社区媒体的探索发展。中国的社区媒体发展不过十余年光景,与西方社区媒体不同,其没有单纯就媒体做媒体,而是在走一条平台化发展的创新路径。在纸媒尤其是都市综合类报纸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社区媒体开拓创新,基于平台重建渠道的有效连接,以互联网思维重构传播路径,以场景化思维服务用户需求,在平台发展的基础
唐健雄,陈宁,刘炼鑫[5](2018)在《工业旅游城市酒店业空间演化路径研究——以湖南株洲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株洲酒店业为研究样本,将近20年划分为4个时间节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从不同时空尺度探讨工业旅游城市酒店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路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为酒店选址提供参考,以期推进工业旅游城市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1)时间上,株洲酒店业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上升期和高位扩张期四个发展阶段;(2)空间上,株洲酒店业空间分布总体北密南疏,呈西北-东南走向,离心扩散与向心集聚并存;(3)酒店空间分布与经济、交通、地价、旅游业以及酒店自身发展等要素密切相关,且各等级酒店对这些要素敏感程度不一。
刘超勇[6](2017)在《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常态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界定了新常态的内涵。而使新常态成为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战略性概念的关键因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常态的系统性阐述。这些重要的论述体现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全新的治国理念。在当代社会,现代服务业也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如何,现代服务业的完善与发达程度已经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增长已主要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实现。现代服务业以其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和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推动作用,逐步成长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对株洲来说,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如何在新常态背景指导下去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方面缺少文献资料。株洲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在推进“四化两型”的过程当中,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不可磨灭。株洲第三产业虽然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发展速度较慢,发展层次较低,发展领域较窄,发展措施欠缺等问题和不足,加速服务业发展与升级依然任重道远。加速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完善株洲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本人在仔细分析新常态下现代服务业的涵义、特性与关键意义上,对现阶段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并对其中存在的漏洞及原因展开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经验,给出了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为加快株洲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当地总体经济水平与综合实力献计献策。
刘社鹏[7](2017)在《“奇石+科普+旅游”相融共生 科普基地与旅游发展互利共赢——以湖南资兴东江湖奇石馆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是经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国上资源科普基地与旅游相融共生路径探索与研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成果,该研究项目以东江湖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东江湖旅游为平台,以国土资源科学知识的普及为主要内容,以旅游群体为调研和服务对象,在开展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普与旅游相融共生的新路径。
易艳丹[8](2016)在《中小学名校长专业成长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确定本地的名校长和外地的部分名校长,分析他们的办学思想、专业发展、领导艺术等方面维度,探讨不同类型名校长的成长轨迹。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探索名校长成长的类型、个性特点、机制、成长周期及其规律性等问题。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名校长成长培养机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进程、研究方法及内容、校长专业成长及培养机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名校长专业成长现状分析、分析他们的办学思想、专业发展、领导艺术等方面维度,探讨不同类型名校长的成长轨迹。第三部分主要总结制约校长成长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研究。第四部分主要对名校长培养机制研究,概括名校长成功类型、分析名校长培养模式现况、制定名校长培养对策以及创新名校长培养机制。
银红玉[9](2013)在《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实现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思想意识日趋多元,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应当在引导中国社会变革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适应了这一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必须通过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激发公众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人的教育引领,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基层创新为重点和着力点,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社区作为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组织细胞,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所在,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夯实基层基础,探索和创新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机制和载体方法,以提升其实效性和价值性。本研究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背景和时代主题,立足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基本领域,面向基层群众,突出“以人为本”,从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背景、关系、任务和要求入手,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体系构建、方法拓展和实践探讨,论述了社会管理创新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探索与实践。在关系论证中,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具有内在统一、从属、正向促进、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等逻辑关系;在目标任务中,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任务,提出建设人性化社区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机制建设上,按照社会管理网格化的思路,探索“网梯化”组织体系,构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格化和梯队化机制;在方法拓展上,按照社会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社会组织育人法、邻里关系育人法、源头治理育人法、群众工作育人法、社区矫正育人法和新媒体育人法等教育方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方法体系;在重点对象的教育上,围绕管理科学化和教育人性化在社区建设的统一,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探讨社会管理创新中社区特殊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实践。
刘晓晟[10](2013)在《株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早已有之,并且早在90年代就引入中国,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及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不计其数,但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理论却一直难以有所突破,有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实践也一直都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难以扩展到整个社会当中。本文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有关理论研究,如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内涵、特征、原则、意义、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供借鉴。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株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株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策进行探讨,然后结合株洲市的客观实际,研究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提出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相关支撑体系的构建,为湖南乃至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提供借鉴。株洲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株洲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今天,迫切需要一个强健的生产服务体系作支撑。目前,株洲市已初步形成以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形成了一定的集聚空间,如芦淞服饰城、石峰物流中心、荷塘商贸次中心、高新技术集聚区。尽管株洲生产性服务业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远远没有成为株洲经济的引擎,集聚程度还不够高,存在着结构不优、总量偏小、环境欠佳的问题,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与工业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还不能满足株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造成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区位、政策、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从优势上看,株洲市制造业实力雄厚、交通地理优越、有相关政策扶持,为株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高层次人才,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需求空间还有待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株洲生产性集聚发展。按照株洲市全域发展的要求,加快优质服务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结合株洲市的城区区域划分,构筑“一区两中心三圈四点”空间发展格局。着重发展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业、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在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要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功能;要明确产业导向合理布局集聚区域;要优化提升结构突出集聚发展重点;要加强产业依托形成良好发展环境。构建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保障体系如资金保障体系、制度支撑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扶持集聚区发展完善,落实服务业发展创新,突出技术引领发展。
二、打造三湘“道路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三湘“道路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植物专类园 |
1.3.2 紫薇专类园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植物专类园 |
1.4.2 紫薇 |
1.4.3 小结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案例借鉴 |
2.1 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 |
2.1.1 案例概况 |
2.1.2 案例特色 |
2.1.3 启示借鉴 |
2.2 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 |
2.2.1 案例概况 |
2.2.2 案例特色 |
2.2.3 启示借鉴 |
2.3 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 |
2.3.1 案例概况 |
2.3.2 案例特色 |
2.3.3 启示借鉴 |
2.4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
2.4.1 案例概况 |
2.4.2 案例特色 |
2.4.3 启示借鉴 |
2.5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
2.5.1 案例概况 |
2.5.2 案例特色 |
2.5.3 启示借鉴 |
2.6 小结 |
3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 |
3.1 相关基础理论 |
3.1.1 园林美学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3 植物群落学 |
3.1.4 符号学美学 |
3.2 植物专类园分类及设计要点 |
3.2.1 分类 |
3.2.2 设计要点 |
3.3 紫薇专类园的特点 |
3.3.1 丰富的种质资源 |
3.3.2 独特的景观效果 |
3.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
3.3.4 多样的应用方式 |
3.3.5 多种的园林应用 |
3.3.6 广泛的功能作用 |
3.4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方法 |
3.4.1 规划层面 |
3.4.2 设计层面 |
3.5 小结 |
4 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基础条件 |
4.1.2 场地现状 |
4.2 设计总则 |
4.2.1 设计依据 |
4.2.2 设计原则 |
4.2.3 设计定位 |
4.2.4 设计目标 |
4.3 总体规划 |
4.3.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
4.3.2 平面布局 |
4.4 分区规划 |
4.4.1 入口管理区 |
4.4.2 生产科普区 |
4.4.3 文化展示区 |
4.4.4 紫薇品种区 |
4.4.5 自然休闲区 |
4.5 专项设计 |
4.5.1 山水地形 |
4.5.2 道路交通 |
4.5.3 园建及小品 |
4.5.4 市政工程 |
4.5.5 植物景观规划 |
4.5.6 文化体现 |
4.6 重要节点设计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紫薇品种分类表格 |
附录B 主要节点初步设计图纸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生态导向的中方新城融城战略及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方新城的生态特色 |
2.1区域自然本底分析 |
2.2中方生态新城概述 |
2.3城市生态格局构建 |
3 融城战略的提出 |
3.1融城发展的背景 |
3.2融城总体思路 |
4 融城模式的实践探索 |
4.1中方新城区域空间格局构建 |
4.2 产业融城的生态导向 |
4.3 功能融合的优化选择 |
4.4 基础服务设施的同城化建设 |
4.4.1健全公共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
4.4.2畅能交通网络,连通区域空间 |
4.4.3完善市政设施,支撑融城发展 |
5 实践总结 |
(3)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人力资源 |
2.1.2 人力资源开发 |
2.1.3 农村人力资源 |
2.1.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2.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简述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二元经济理论 |
第3章 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
3.1 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3.1.1 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
3.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现状 |
3.2 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2.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
3.2.2 农村劳动力培训时效性较差 |
3.2.3 劳动力整体就业层次较低 |
3.2.4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
第4章 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成因 |
4.1 政府职能划分不明确 |
4.2 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成熟 |
4.2.1 人力资源供需信息不畅通 |
4.2.2 人力资源市场缺乏科学管理及引导 |
4.3 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
4.3.1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 |
4.3.2 农民缺乏教育理念,小农意识强 |
第5章 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
5.1 湖北省仙桃、汉川—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践 |
5.2 湖南资兴—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
5.3 对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
第6章 郓城县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
6.1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1.1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
6.1.2 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
6.2 构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6.2.1 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
6.2.2 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
6.2.3 构建合理劳动力交流机制 |
6.3 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 |
6.3.1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6.3.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
6.4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
6.4.1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培训机构的建设 |
6.4.2 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 |
6.5 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体系 |
6.5.1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 |
6.5.2 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融媒体背景下社区报的传播力打造与平台构建——以《金鹰报》的转型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演绎:从做媒体到做平台 |
内容策略:“小”中见“美” |
融合传播:“云”“地”连接 |
运营之道:从多元综合到定制服务 |
(5)工业旅游城市酒店业空间演化路径研究——以湖南株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区域 |
(二) 数据来源 |
(三) 研究方法 |
1. 核密度估计法 |
2. 最邻近指数法 |
3. 标准差椭圆分析法 |
4.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 |
二、株洲市酒店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分析 |
(一) 时间尺度下酒店业演化特征 |
(二) 空间尺度下酒店业演化特征 |
(三) 株洲市酒店业总体时空演化特征 |
三、酒店业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经济发展水平 |
(二) 交通便捷程度 |
(三) 土地价格因素 |
(四) 旅游业发展水平 |
(五) 酒店自身因素 |
四、结论与建议 |
(6)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新常态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内容结构 |
第2章 新常态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现代服务业 |
2.1.2 新常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演进与服务业理论 |
2.2.2 产业经济布局理论 |
2.3 新常态下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 |
2.3.1 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
2.3.2 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
2.3.3 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第3章 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透析 |
3.1 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
3.1.1 整体运行势态良好 |
3.1.2 投入加大,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 |
3.1.3 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稳中有增 |
3.1.4 旅游升温促进旅游业持续火爆 |
3.1.5 新型服务业异军突起 |
3.2 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1 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
3.2.2 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
3.2.3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
3.2.4 服务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
3.2.5 投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
3.2.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不够 |
3.2.7 新技术革新与政策对株洲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影响有限 |
第4章 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分析 |
4.1.1 制造业基础雄厚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
4.1.2 科教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科技人才优势 |
4.1.3 较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
4.1.4 较好的科技支撑条件 |
4.2 发展劣势分析 |
4.2.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 |
4.2.2 没有形成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
4.2.3 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不高 |
4.3 发展机遇分析 |
4.3.1 相关政策的发展契机 |
4.3.2 市场需求的发展契机 |
4.3.3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契机 |
4.4 发展威胁分析 |
4.4.1 政务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
4.4.2 国内外品牌服务企业瓜分市场份额 |
4.4.3 周边城市产业发展造成市场竞争加大 |
第5章 国内外部分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借鉴 |
5.1.1 纽约 |
5.1.2 伦敦 |
5.1.3 东京 |
5.2 国内部分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经验借鉴 |
5.2.1 香港 |
5.2.2 北京市 |
5.2.3 上海市 |
5.2.4 广州市 |
第6章 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思路 |
6.1.1 总体目标 |
6.1.2 基本原则 |
6.1.3 空间布局 |
6.2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措施 |
6.2.1 完善服务业的体制建设 |
6.2.2 构建服务业的基础平台 |
6.2.3 打造服务业的重点产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小学名校长专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进程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评价 |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校长专业成长及培养机制理论基础 |
1.4.1 人力资本理论 |
1.4.2 社会资本理论 |
1.4.3 文化资本理论 |
1.5 校长专业成长及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
第2章 名校长专业成长现状分析 |
2.1 南昌地区名校长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2.1.1 15名教育家校长的基本情况 |
2.1.2 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
2.2 国内其它地区名校长成长过程案例研究 |
2.2.1 办学思想研究 |
2.2.2 领导艺术研究 |
2.2.3 专业发展研究 |
2.3 名校长共性特征与类型研究 |
2.3.1 热爱教育,执着追求,乐于奉献 |
2.3.2 教育经验丰富,总结形成了系统、先进、独特的办学思想 |
2.3.3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 |
2.3.4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
第3章 制约校长成长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研究 |
3.1 制约校长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研究 |
3.1.1 成长周期 |
3.1.2 性格年龄等主观因素 |
3.2 制约校长成长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 |
3.2.1 环境因素 |
3.2.2 制度因素 |
3.2.3 其它客观因素 |
3.3 小结 |
第4章 名校长培养机制研究 |
4.1 名校长成功类型 |
4.1.1 爱心和智慧,有选择地追求卓越 |
4.1.2 诚信和责任,在快乐中谋求发展 |
4.1.3 勇气和朴实,在实践中探索思路 |
4.1.4 无私和开放,奠基国际教育平台 |
4.2 名校长培养模式现况分析 |
4.2.1 培养目标片面化 |
4.2.2 培养内容理论化 |
4.2.3 培养方法单一化 |
4.2.4 培养模式统一化 |
4.3 名校长培养对策 |
4.3.1 加强和规范对校长的社会评价,积极构建校长的角色认知模式 |
4.3.2 严格遵循校长成长周期规律,完善选拔任用管理机制 |
4.3.3 加强培养校长的素质和提高管理能力 |
4.4 创新名校长培养机制 |
4.4.1 名校长工作室运行工作中凸显出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4.4.2 改进名校长工作室运行机制的主要路径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综述 |
1.2.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
1.2.3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综述 |
1.2.4 简要评论及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
2.1.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
2.1.3 社会管理创新 |
2.1.4 三者在“社区人”中的统一 |
2.2 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 |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思想 |
2.3 考察借鉴 |
2.3.1 中国古代德育人性化思想 |
2.3.2 西方德育人性化思想 |
2.3.3 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3 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新要求 |
3.1 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3.1.1 主体多元化 |
3.1.2 方式民主化 |
3.1.3 参与大众化 |
3.1.4 过程协作化 |
3.2 人性化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
3.2.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 |
3.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3.2.3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3.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3.3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逻辑关系 |
3.3.1 内在统一关系 |
3.3.2 从属关系 |
3.3.3 正向促进关系 |
3.3.4 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的关系 |
4 建设人性化社区——当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4.1 人性化社区的目标理念 |
4.1.1 在突破传统中树立人性化理念 |
4.1.2 人性化社区的时代内涵 |
4.2 人的自然性与建设生态社区 |
4.2.1 生态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
4.2.2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生态社区 |
4.3 人的社会性与建设文明社区 |
4.3.1 文明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
4.3.2 发挥社区工作的人性化作用,建设文明社区 |
4.3.3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文明社区 |
4.4 人的精神性与建设幸福社区 |
4.4.1 幸福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
4.4.2 幸福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情感与社区精神 |
4.4.3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幸福社区 |
4.5 人性化社区建设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现实目标 |
5 构建“网梯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组织体系 |
5.1 “网格+梯队”模式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
5.1.1 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
5.1.2 梯队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
5.1.3 “网格+梯队”模式创新社区管理途径 |
5.2 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网格+梯队”模式 |
5.2.1 网格化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探索 |
5.2.2 梯队化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探索 |
5.2.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格+梯队”模式 |
5.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网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 |
5.3.1 细分教育网格 |
5.3.2 构建教育梯队 |
6 拓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方法 |
6.1 社会组织育人法 |
6.1.1 社会组织育人的人性基础 |
6.1.2 社会组织的作用 |
6.1.3 社会组织育人法的实践 |
6.2 邻里关系育人法 |
6.2.1 邻里关系育人法的人性基础 |
6.2.2 邻里关系育人法机理 |
6.2.3 邻里关系育人法的实践 |
6.3 源头治理育人法 |
6.3.1 源头治理的内涵及意义 |
6.3.2 源头治理法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重要方法 |
6.3.3 源头治理育人法的原则及要求 |
6.4 群众工作育人法 |
6.4.1 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
6.4.2 群众工作育人法的当代价值 |
6.4.3 群众工作育人法的实践与创新 |
6.5 社区矫正育人法 |
6.5.1 社区矫正凸显人性化教育理念 |
6.5.2 加强新时期社区矫正育人法的实践探索 |
6.6 新媒体育人法 |
6.6.1 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6.6.2 强化新媒体育人法的实践 |
7 强化社区内特殊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
7.1 失地农民群体 |
7.1.1 失地农民概况及思想特点 |
7.1.2 失地农民思想教育现状及问题 |
7.1.3 加强社区失地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
7.2 进城务工人员群体 |
7.2.1 进城务工人员概况 |
7.2.2 进城务工人员现状及主要问题 |
7.2.3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
7.3 留守儿童群体 |
7.3.1 城市留守儿童群体概况 |
7.3.2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
7.3.3 加强社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 |
7.4 空巢老人群体 |
7.4.1 空巢老人群体概况 |
7.4.2 加强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与教育 |
7.5 残疾人、低保户等其他弱势群体 |
7.5.1 城市弱势群体概况 |
7.5.2 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
7.5.3 以人为本,增强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株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
1.2.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和分类 |
1.2.3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1.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内涵、特征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 新古典学派的外部经济理论 |
2.3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
2.4 新经济地理学的收益递增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验研究 |
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
3.1.1 纽约曼哈顿中心区发展模式研究 |
3.1.2 伦敦金融城中心城区发展模式研究 |
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内经验研究 |
3.2.1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实践研究 |
3.2.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实践研究 |
3.3 国际与国内经验研究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4.1 基本概况 |
4.2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分析 |
4.3 政策状况 |
4.4 集聚状况 |
4.5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6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问题成因分析 |
4.6.1 基于 GEM 模型的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6.2 内部原因分析 |
4.6.3 外部原因分析 |
4.7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优劣分析 |
4.7.1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优势 |
4.7.2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劣势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
5.1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 |
5.1.1 总体目标 |
5.1.2 空间布局 |
5.1.3 发展重点 |
5.2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选择 |
5.2.1 加强政府引导功能 |
5.2.2 合理布局集聚区域 |
5.2.3 突出集聚发展重点 |
5.2.4 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
5.3 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保障体系 |
5.3.1 构建资金保障体系 |
5.3.2 完善制度支撑体系 |
5.3.3 创新人才支持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打造三湘“道路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D]. 王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生态导向的中方新城融城战略及模式探索[J]. 吕静,杨勇. 中外建筑, 2020(05)
- [3]郓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梁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4]融媒体背景下社区报的传播力打造与平台构建——以《金鹰报》的转型发展为例[J]. 刘正勇. 传媒, 2018(16)
- [5]工业旅游城市酒店业空间演化路径研究——以湖南株洲市为例[J]. 唐健雄,陈宁,刘炼鑫. 商学研究, 2018(03)
- [6]新常态下株洲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超勇. 湖南大学, 2017(07)
- [7]“奇石+科普+旅游”相融共生 科普基地与旅游发展互利共赢——以湖南资兴东江湖奇石馆为例[J]. 刘社鹏. 宝藏, 2017(04)
- [8]中小学名校长专业成长研究[D]. 易艳丹. 南昌大学, 2016(03)
- [9]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D]. 银红玉. 中南大学, 2013(01)
- [10]株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D]. 刘晓晟.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