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健康教育大有可为(论文文献综述)
沈青林[1](2021)在《思辨性写作,来了》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没有了实用文体,也不见了大家常见的紧扣时代热点的"宏大主题"的写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强烈的思辨性。当然,并不是说以往的高考作文没有思辨性的要求,但像2021年这样集中地突出题目的思辨性,以至于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命意都集中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上,还是前所未有的。提倡了多年的思辨性写作,一直进展不大,现在终于在万众瞩目的高考之际,以这种方式推到了世人的面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先就这些题目的思辨性一一分析。
陈萌[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生命价值观贯穿着人类一生,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注重青年的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各种错综的思想随之而来,一些负面新闻和心理疾病等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全国的大学生都经历其中,社会各界都对生命有了审视和沉思。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和国家要始终关心和爱护大学生的成长,让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实现生命价值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也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契机为理论支撑,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性,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旨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生命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中,为党和国家能输送更多的人才打牢坚实的基础。本文由引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主体部分有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念,阐明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与重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整体目标。教育大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培养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环境,弘扬生命价值,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第三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依据全民受众的原则、螺旋式推进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教育活动自身与时俱进的属性确立了教育内容的基础维度和革新维度。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运用理论灌输与实践探索相统一、情感沟通与心灵疏导相统一、情景陶冶与环境体验相统一、案例分析与榜样示范相统一的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重视生命价值观教育以及优化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结语部分,回归教育的原点,立足新时代现实,阐释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张玉龙[3](2021)在《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多元、多变、多样可谓是前所未有,社会思想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亦连绵不绝。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大数据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方法、技术、工具以及思维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论文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着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力图聚焦“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图景与方向。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全面梳理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应的述评,凝练地概括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旨在阐明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是一种交叉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理论。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外,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以及科技哲学中的范式理论都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系统梳理了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从数据科学、数据技术、数据价值、认识论方法论、时代等维度对大数据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解读,阐述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类型、基本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该章引入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以及吉姆·格雷提出的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认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观测自然的“仪表盘”和观察人类社会自身行为的“显微镜”,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第二章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其所带来的范式创新。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这一核心概念。对大数据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上,需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独特“秉性”。一是从大数据的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契合点,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把握大数据运用和研究的特殊性。在分析相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特征。认为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大数据以其可操作性方式解决了思想情感量化问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的内在机制,认为对思想情感的量化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行为以及语言符号的量化间接实现的。第三章主要对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融入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大数据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催生了新主体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教育对象通过数据画像可以对自身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但克服大数据对教育对象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又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第四章旨在探讨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内容为王”,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食粮”,没有好的内容,相应的教育活动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要性和可能性,归纳了大数据的来源,梳理了大数据创新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并提供了若干大数据创新发展教育内容建设的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能够“以数据取信于人”,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得教育内容向着更优、更精、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第五章进一步透视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本章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与改进。大数据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为方法创新增添了复杂性原则、客观关联原则和可视化原则方法。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认识方法更为精准、实施方法更加以数据驱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让数据说话”。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方法、复杂性工具。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新的方法,掌握复杂性工具。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大数据力求实现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量化和精准化把握,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事实”的把握能力,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王慧莹[4](2020)在《DA公司归核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DA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和实施多元化战略前后期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我们发现:DA公司的制药行业一直是公司的“金牛业务”,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在今后应继续采用“发展”战略;而目前公司房地产和能源(煤炭)行业增长乏力,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采用“防御”或者“放弃”战略。公司目前除了应该维持“金牛业务”——制药业务,最紧迫的任务是寻找新的“明星业务”和“问题业务”,并采取适当措施,使其进化为能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金牛业务”。本文探讨了企业选择归核化战略的四个前提条件:一是“时”,企业存在时间至少在15——25年之间,存在年限少于15年的企业基本没机会发展到实施归核化战略的阶段;二是“形”,即公司经过发展已经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而且多元化的状态是“过度”;三是“势”,即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客观上要求企业作出战略调整;四是“人”,即高层领导意识到企业发展存在问题,高层领导是归核化战略决策的指令发出者。作者经过认真调研和仔细分析,认为DA公司具备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四个前提条件,而且已经将发展战略由实施多元化战略转向实施归核化战略。在2018年,DA公司提出了进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这是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的重要信号。DA公司的科研优势、营销优势、品牌和价格优势以及人力资源优势是确保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进军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保障。笔者经仔细分析,认为DA公司要成功实施归核化战略,必须有“破”有“立”。“破”就是要将发展重心从房地产行业和能源(煤炭)行业重新转移到制药行业,加大在制药业务的投入,在制药业务中寻求企业新的发展点;“立”就是在立足制药行业的基础上,以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突破口,积极在大健康产业中开拓新市场。DA公司的归核化战略,不仅是要使公司回归主业,更要在回归主业的基础上对主业进行重构。DA公司归核化战略实施的大致方向,我个人判断将走先收缩再扩张的路径。DA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是一个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由非相关多元化走向相关多元化的过程。
曹娟,张锦,谢明夫,袁建伟[5](2020)在《地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究——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服务社会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社会对高校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品位的提升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高校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服务"三农"是高校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类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办学价值的根本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应该是每个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楼珊珊[6](2020)在《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南昌市西湖区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就显得尤为迫切。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和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牢固,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我国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城市现代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同样给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在结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着重针对城市社区治理与国家现代化发展之间的不匹配现象,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同时深入基层,结合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实际情况,将理论带进实践,深入研究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将以西湖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社区治理的模式创新。本论文总体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等进行概括归纳;第二部分对社区治理模式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第四部就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举措和效果展开进一步论述;第五部分就南昌市西湖区治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第六部分提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目的和建议。在如今国家对于社区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全省唯一“国家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南昌市西湖区”推进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现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社区治理创新拓展外延、提升内涵的要求,并通过在全省内所有社区进行推广实践,对提升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立安[7](2020)在《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宋以前的灸疗学术传承和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并就灸疗学术发展过程中,相关的若干学术论点进行尝试性挖掘。灸疗学术史的考证、分析是中医针灸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其学术渊源可上溯先秦。本文研究目的是以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对先秦至宋代的灸疗学术进行纵向的考证、分析,并形成总结,以全面地梳理这段时期灸疗学术成果,并揭示其背后的学术发展轨迹。探寻在该段历史时期内灸疗学术沿革的内在规律,初探学术发展背后的社会动因,填补灸疗专科学术沿革研究的空白。本研究进一步借学术史研究中所见学术发展与社会、文化推进的联系性,结合社科领域为主的多学科对照,从横向上对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过程中若干相关学术论点进行尝试性挖掘与拓展,探究其学理的贯通、旁通、变通规律,拟为以后的灸疗学术挖掘、学理研究提供新视角性的借鉴和启示。研究方法:本义主要通过全面搜集、梳理宋以前灸疗文献、史料,结合典型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进行灸疗学术传承、发展的研究及若干学术论点的挖掘。典型分析方法乃于研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学术人物及其成果和相关着作文献,后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其学术特点、利弊得失与学术规律。理论分析方法是通过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其通过在思想上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特征、属性、关系等,再从本质上加以界定和确立,进而通过分析、综合,把握其规律性。综合研究方法即在大量占有学术传承、发展史料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多维度的分析、综合、比较,以呈现学术发展的成果,揭示其特征、利弊和规律。研究结果:依据宋及以前灸疗学术传承、发展客观事实与规律,本文将该段时期灸疗学术发展历程划为五个历史分期:(1)自三代之前至《灵枢》、《素问》成书前,为灸疗学术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可见一些与灸疗相关的出土物,有关灸疗的记载散见于儒、道等诸子作品中,《马王堆帛书》中见载经脉的雏形,但并未见成熟的灸疗指导理论体系;(2)自《黄帝内经》成书至晋皇甫谧写成《针灸甲乙经》时期,是灸疗学术体系初建阶段。在该阶段,古人总结了此前的中医及灸疗理论,逐渐形成体系。在详述人体的经络腧穴基础上,《内经》、《针灸甲乙经》等文献全面论述了灸疗适合地域、从业适合人员、适用情况判断、施灸原则、灸疗补泻、穴位灸禁及与他法联合应用等灸疗基础理论,至此灸疗学术基础理论体系初步建立;(3)自晋代葛洪着《肘后备急方》到唐初甄权、张文仲等医家论灸,是灸疗学术的发展丰富阶段。在该阶段,灸疗急救思想及急症施灸发展迅速,外科、伤科、痈疽之灸方均丰。灸法上也大有丰富,首开隔物灸先河。灸疗临床见经外奇穴的选用;(4)自唐孙思邈着《备急千金方》到北宋政府编就《圣济总录》,可以称之为灸疗学术的繁盛阶段。该阶段,王焘等不少医家“重灸思想”鲜明。灸疗学术在魏晋南北朝丰富基础上,出现第二次总结。该时对于腧穴、灸材、艾炷形制、灸法、灸量、施术、灸疮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定,明确提出了灸例、腧穴标准、疗程等内容,灸方也极大丰富。在大总结基础上,可见灸疗思想及方法的进一步发展;(5)自《灸膏肓俞穴法》、《西方子明堂灸经》等民间灸疗专书出现延续到宋代以后,为灸疗学术争鸣与门派初现阶段,本阶段民间灸疗专着多方出现,在灸疗学术探讨上不再追求全面,而多针对灸疗学术体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医家各有所主张,各有所长,各有灸疗学术所挖掘的点,初步可见学术分门别派之端倪。在对宋以前灸疗学术演变进行纵向历史分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灸疗在各个阶段的学术特征、沿袭创新、利弊得失,并阐述了灸疗学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本文剖析出宋以前灸疗的学术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大体上有相合性,这也折射出学术发展背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经济基础性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故可进一步窥见灸疗学术发展与文化的联接。综合可见,中医药体系中的灸疗学术发展与文化、社会的发展有紧密关联。启示我们在当下,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发展灸疗学术有其必要性,据此笔者提出了后续灸疗学术发展选题的建议。一者,对于当前“老龄化”社会将至,灸疗学术探索在老年病领域或大有可为:再者,在当前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下,社会医学倡议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上,提倡并重视疾病预防,故对保健灸疗的研究也是可取的方向;三者,在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中,艾灸发挥了防疫作用,面对复杂且日益全球化的疫病流行趋势,灸疗防控传染病研究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方向。这也表明,对于传统灸疗学术的挖掘,回归和联系传统文化并进行多学科互参式的研究是可取方式之一。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综合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对宋以前灸疗学术的全景式梳理与总结,抓取了灸疗学术体系发展的整体视角,进而回溯针灸及中医整体学术理论体系,以多学科对照、贯通思路,对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过程中若干相关学术论点进行了横向挖掘与拓展,对于“艾”的本义与阴阳的联系、“腧穴取穴法”的系统性、“奇经八脉”理论、灸疗手法、“古音六字诀”音韵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为后续灸疗学术理论研究乃至针灸和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借鉴。研究结论:通过对宋以前灸疗学术史的纵向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结合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得到以下四点结论:(1)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五期;(2)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历程与社会更替历史进程有相合性,且宋以前灸疗学术演进背后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动因;(3)宋以前灸疗学术的沿革对于今后灸疗学术研究的选题有所启示;(4)在针灸乃至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多学科对照、贯通探索是可取途径之一。
陈力[8](2020)在《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一起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将“健康中国”战略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地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责任。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时代浪潮之下,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多次强调中医药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与中医药相关的论述,这些中医药相关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深刻理解和中医药本身具有的时代价值。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瑰宝,一直以来受到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在如今中医发展喷薄向上的时期,研究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内蕴的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医发展的科学方向,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本文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医药相关论述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探索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和思想特征。从理论根基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内蕴并融会贯通了中国传统哲学朴素辩证法;从现实依据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以治病的视角来看待国家各方面的问题,运用中医药思维说明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本文以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为基础,首先界定了中医药的概念和内涵,其次梳理了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并总结出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的思想特征。再次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入手,挖掘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烙印。再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分析,梳理出中医药思维中的“标”与“本”,“症”与“药”这两对范畴的矛盾关系;指出了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了中医药的发展道路。最后挖掘出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的理论价值,总结其对中医药认知,中医药现代化的正确精神指引,并明确其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其他领域出现问题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是既包含中国传统哲学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指导方针,又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新理论成果。在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中医药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论述,更要在哲学的角度把握其内涵。了解这些论述字面以外的辩证法思想,依靠中医药辩证法思想指导我们更好的传承发展中医药,正确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除此之外还要举一反三,依靠中医药辩证法思想指导我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决策、党风建设等领域解决问题,实现其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张晓容[9](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社区党建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党建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与形势任务要求相比,当前城市社区党建还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发挥不突出,社区党组织的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社区党员队伍能力素质不强等问题,逐渐成为中共加强基层党建中需要破解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要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强化城市社区党建的引领作用,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在推动城市治理中展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破解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所要面对的新问题,需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从理论解析和实践探索层面上进行探究。伴随居委会到社区的变化,城市基层党建也从居委会党建进入社区党建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新情况,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分化,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利益矛盾逐渐增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要随之扩大等等。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能力水平,给城市社区党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城市社区党建科学化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更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有鉴于此,我们需从理论溯源、探索历程、经验总结和路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在理论溯源方面,在厘清社区、社区组织、城市社区组织、城市社区党建、城市社区党组织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为新时代中共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奠定理论根基。同时,对不同时期中共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汲取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历史经验。在现状分析方面,以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导引,全面介绍福州“133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访谈,对存在的困境和成因进行分析,进而以前瞻性视角探索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路径方法。研究基于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对中共在不同时期加强基层党建经验得失的历史梳理,又基于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展开理论分析,试图实现历史与逻辑、理论研究与实证探索相统一,旨在探寻新时代中共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路径,实现城市社区党建与城市社区治理深度相融合,引领社区善治。提升城市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政治意义上,以历史思维审视在探索城市建设历程中的曲折与成就,必然能够自觉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感。在实践层面,这一工程需要以建构城市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新格局为目标,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核心,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重点,以协调社区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关系为基础,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根基,进而为中共城市社区党建提供创新思路与合力效应。
王丹[10](2020)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研究(1949-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对外教育援助始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的发展史表明,坚持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真诚相待、平等互利是保证援助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维系双方友谊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二战后,大批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但碍于“冷战”的影响,无法专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基于此,我国积极开展对外援助活动。教育援助作为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受援国后续强劲的发展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受援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援助,具体包括接收外国留学生并为其提供奖学金、援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料、派遣援外专家及教师、在华培训受援国的教师以及实习生等等,为受援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本研究以1949-1978年间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我国在这一时期所实施的对外教育援助进行分析与讨论,重点关注对外教育援助的史实及其历史影响,对这一时期的对外教育援助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与论述,并借以反思并总结三十年间对外教育援助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当前的对外教育援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方向。除绪论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这一时期的对外教育援助划分为三个重大时期,主要划分依据是国际国内背景,以政治因素为重,分别是对外教育援助的起步阶段(1949-1956)、对外教育援助发展阶段(1956-1966)、对外教育援助的受挫阶段(1966-1978)。这三个具体的阶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援外措施有着独特的援外特征。二是对这一时期对外教育援助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发现接收外国留学生是最为常见且规模最大的对外教育援助形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留学生管理体系;援建学校较少但对于受援国而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派遣援外教师历史悠久、选拔严格,为受援国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实习生及短期培训工培训时间短,对于急缺建设人才的受援国来说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三是纵观这一时期整体的对外教育援助状况,得出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四个显着特征:援助政策逐步完善、特色鲜明;援助对象以邻国为主,广泛争取;援助理念不干涉他国内政;援助形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最后,对全文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影响及现实启示,同时也是对我国对外教育援助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反思。认为对外教育援助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援助双方的实际情况,实现援助效果最大化,并将对外教育援助放在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二、医院健康教育大有可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健康教育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1)思辨性写作,来了(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2)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一)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二)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
四、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
(一)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论述 |
一、生命价值观 |
(一)生命的内涵 |
(二)生命价值观 |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
三、研究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缘由 |
(一)三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 |
(二)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
(一)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二)个人的生命价值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三)生命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发展基础 |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 |
(一)儒家文化的生命价值观 |
(二)道家文化的生命价值观 |
(三)佛教文化的生命价值观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契机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 |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互通逻辑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
一、新的发展阶段对大学生提出新要求 |
(一)大学生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
(二)大学生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
二、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 |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 |
(二)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 |
三、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生命价值根本 |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以生命为出发点 |
(二)大学生要勇于担当自身生命责任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目标 |
一、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一)树立大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
(二)以珍爱生命为行为准则 |
二、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环境的能力 |
(一)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提升生存能力 |
(二)适应新环境的需求,在需求中发展 |
三、设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
(一)设定适应社会的发展性目标 |
(二)设定自身个性化发展目标 |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目标 |
一、扞卫生命尊严 |
(一)生命尊严教育的内涵 |
(二)生命尊严教育的重要性 |
二、弘扬生命价值 |
(一)弘扬生命价值,有利于弘扬社会新风尚 |
(二)弘扬生命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 |
三、形成服务人民的生命价值信仰 |
(一)形成服务人民的生命思想 |
(二)形成以人民生命安全的生命胸怀 |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整体目标 |
一、个体生命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一)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二)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我生命的实现 |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目标 |
(一)正确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 |
(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
三、坚定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目标 |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 |
(二)发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生命永恒性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第一节 教育内容确立的原则 |
一、全民受众原则 |
(一)新时代公民的必要责任 |
(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
二、螺旋式推进原则 |
(一)螺旋式推进原则的内涵 |
(二)螺旋式推进原则的要求 |
三、知行统一原则 |
(一)知行统一原则的内涵 |
(二)知行统一原则的作用 |
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原则 |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分力”作用 |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三合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基础维度 |
一、生存教育 |
(一)生存意识教育 |
(二)生存能力教育 |
二、生命意义教育 |
(一)人生的基础意义是传承 |
(二)人生的核心意义是体验 |
(三)人生的最高意义是实现 |
三、死亡教育 |
(一)认知死亡 |
(二)向死而生 |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革新维度 |
一、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教育 |
(一)全民健康,健康中国 |
(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一)自然界与人的关系 |
(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生命高度 |
(一)培养学生的大国视角 |
(二)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
第一节 教育方法依据的原则 |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探究相统一 |
二、情感沟通与心理疏导相统一 |
三、环境陶冶与情境体验相统一 |
四、范例教学与榜样示范相统一 |
第二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完善生命教育体系 |
(一)设置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
(二)建设一批强有力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 |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
(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
(二)思政理论课要体现人文关怀 |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强化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契合性 |
(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四、校园文化熏染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二)校园文化体现生命美好旨趣 |
(三)校园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
第三节 在家庭生活中重视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加强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
(一)增强与子女间的沟通 |
(二)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 |
二、家长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
(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一)发挥家风的传承作用 |
(二)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
第四节 优化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
一、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 |
(一)发挥社会角色的渗透作用 |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大学生思想引领 |
(一)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力量源泉和发展机遇 |
(二)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方向 |
三、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安全地位 |
(二)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
四、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 |
(一)在公益活动中感知生命 |
(二)以和谐社会环境促进生命价值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文献调研的方法及整体状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涵义的研究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研究 |
(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研究 |
(五)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内容研究 |
(六)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创新研究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
(一)数据的含义 |
(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 |
(三)对大数据的多维解读 |
(四)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
二、教育大数据 |
(一)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
(二)教育大数据的类型 |
(三)教育大数据的基本功能 |
(四)教育大数据面临的问题 |
三、范式理论 |
(一)范式概念的内涵 |
(二)范式的表现形式 |
(三)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及其特征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 |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重要特征 |
(一)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
(二)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
(三)大数据提升了对人的思想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 |
四、大数据对人的思想量化分析的内在机制 |
(一)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分析人的思想 |
(二)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的思想 |
第三章 大数据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审视与反思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 |
(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新主体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主体的萌发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的主体类型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基本功能是数据治理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教育对象 |
(一)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 |
(二)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
(三)大数据通过数据画像提升了对自身的认知 |
(四)“信息茧房”对教育对象的束缚 |
第四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及其特征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守正与创新 |
二、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一)用数据说话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
(二)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特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来源 |
(一)已有大数据研究成果 |
(二)搜索引擎大数据 |
(三)专业大数据平台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据库 |
(五)专业在线调查平台 |
(六)教育者自己进行大数据挖掘 |
四、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途径 |
(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 |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空间 |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表达 |
(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视化表达 |
五、大数据对内容创新的案例分析及借鉴 |
(一)大数据生成的《纸牌屋》 |
(二)“编年系地”创造的叙事新图景 |
(三)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大数据分析 |
第五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及层次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作用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般原则 |
(一)复杂性原则 |
(二)关联性原则 |
(三)可视化原则 |
三、精准化的认识方法 |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涵 |
(二)大数据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能力 |
(三)大数据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 |
(四)大数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
四、数据驱动的实施方法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深互动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推动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协动 |
五、“让数据说话”的评价方法 |
(一)大数据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客观性 |
(二)大数据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多样性 |
(三)大数据增创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DA公司归核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难点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归核化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2.2.1 归核化理论探索阶段 |
2.2.2 归核化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
2.2.3 归核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
2.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章 DA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DA公司发展历程 |
3.2 DA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
3.2.1 DA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2 D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3 DA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
3.3 DA公司的业务组合优化分析 |
3.3.1 分析方法——波士顿矩阵 |
3.3.2 DA公司多元化前期的波士顿矩阵 |
3.3.3 DA公司多元化后期的波士顿矩阵 |
3.4 DA公司三大业务的竞争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A公司归核化战略的选择 |
4.1 企业选择归核化战略的前提条件 |
4.1.1 前提条件之一:时——15至25年的企业存在时间 |
4.1.2 前提条件之二:形——企业过度多元化 |
4.1.3 前提条件之三:势——企业产业环境发生变化 |
4.1.4 前提条件之四:人——领导者意识到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
4.2 DA公司选择归核化战略的可行性 |
4.2.1 DA公司选择多元化战略的目的、过程、结果和评价 |
4.2.2 时移势异,DA公司必须选择归核化战略 |
4.2.3 归核化战略的领导者因素分析:来自问卷结果的反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A公司归核化战略设计 |
5.1 DA公司归核化战略的方向 |
5.2 DA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进军大健康产业的优势 |
5.2.1 科研优势 |
5.2.2 营销优势 |
5.2.3 品牌和价格优势 |
5.2.4 人力资源优势 |
5.3 DA公司选择归核化战略的路径 |
5.3.1 路径一:回归制药 |
5.3.2 路径二:突破制药 |
5.3.3 路径三:妥善处理房地产和能源(煤炭)行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对策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对策 |
6.3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DA企业成长问题调查问卷 |
(5)地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究——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状况 |
2 地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与内容 |
2.1 扩容乡土人力资源 |
2.2 融入乡村产业发展 |
2.3 促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完善 |
(6)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南昌市西湖区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社区与社区治理 |
2.1.2 社区治理模式 |
2.1.3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
2.2 相关的理论依据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社区治理理论 |
2.2.3 结构功能理论 |
2.2.4 社区冲突理论 |
2.2.5 社区自治理论 |
第3章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发展进程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发展进程 |
3.1.1 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社区治理模式 |
3.1.2 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协同治理模式 |
3.1.3 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
3.2 社区治理模式的现状 |
3.2.1 国外治理模式情况 |
3.2.2 国内社区治理模式 |
3.2.3 社区治理模式小结 |
第4章 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举措和成果 |
4.1 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举措 |
4.2 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成果 |
第5章 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 |
5.1 模式创新中部门协同不够,工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
5.2 模式创新措施固化,难以有效配置资源 |
5.3 模式创新力度不够,形式大于效果 |
第6章 加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目的和建议 |
6.1 加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目的 |
6.1.1 通过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化解当下社区治理的困境 |
6.1.2 通过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实现社区治理新生态 |
6.2 加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建议 |
6.2.1 强化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中的领导作用 |
6.2.2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区资源整合机制 |
6.2.3 完善居民自治协商制度,激活居民实现“社区自治”的动力 |
6.2.4 健全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的手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灸疗文献及灸疗学术相关研究综述 |
综述二 灸疗史相关研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与若干相关学术论点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1 灸疗 |
2 学术与学术史 |
3 解构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内容 |
3 研方方法 |
第二章 宋以前灸疗学术史发展考察与纵论 |
第一节 《马王堆帛书》及其前的灸疗学术钩沉 |
1 先秦灸疗学术钩沉 |
2 汉初《马王堆帛书》中灸疗相关论述提取 |
第二节 《内经》、《针灸甲乙经》时代之灸疗基础理论体系形成 |
1 《黄帝内经》对灸疗基础理论体系的总结 |
2 《伤寒杂病论》的灸疗学术发挥与灸证对应 |
3 《针灸甲乙经》对灸疗理论与应用体系细化 |
4 《黄帝虾蟆经忌》论灸疗择时与八木取火 |
5 华佗、曹翕灸论辑考 |
第三节 灸疗急救与灸疗学术体系的丰富 |
1 《肘后备急方》详论灸治急症与隔物施灸 |
2 《小品方》辑佚部分灸疗特点析 |
3 范汪、深师、陶弘景等灸家的灸疗临证 |
第四节 《诸病源候论》至《外台秘要》时期的灸疗学术总结与推进 |
1 《诸病源候论》的背俞施灸与温热病可灸论 |
2 敦煌残卷论灸考 |
3 孙思邈《千金方》对灸疗理论体系的再次总结与发展 |
4 王焘《外台秘要》对唐初以前灸疗学术的汇总 |
5 该时期其他灸家的论述 |
第五节 官方灸疗学术继承和民间灸疗学术丰富与分流 |
1 政府主持编写医籍的灸疗学术传承 |
2 民间灸疗学术丰富与分流 |
3 该时期其他学者对灸疗学术的探讨 |
本章小结: 宋以前灸疗学术沿革纵向整体析 |
第三章 宋以前灸疗学术史若干相关学术论点横向挖掘 |
第一节 象思维的离析、贯通与灸疗乃至中医理论解构 |
1 根于象本义的象思维离析 |
2 象思维与中医文化领域的初步对接 |
3 象思维在灸疗乃至中医理论解构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参合古兵学文献的针灸奇经八脉理论考证与解构 |
1 结合古兵学文献的“奇正”整体义训 |
2 奇正思想下奇经八脉理论解构 |
第三节 纵横捭阖理论与若干针灸理论贯通研究 |
1纵横经纬贯通考 |
2 纵横理论与经络气血析 |
3 纵横学说与针灸基本手法逻辑系统性重构 |
第四节 针灸髓海理论考掘与脑户穴应用 |
1 髓海之输范围性考 |
2 从脑主神志与心主神明矛盾到四海与精气神的对应 |
3 由髓海之输范围面到线再到点:督脉与脑户穴 |
4 有关脑户穴应用的古今文献提取与统计 |
5 关于脑户禁刺讨论与骨空体系展望 |
第五节 参考“天人合一”思想的古音六字诀音韵学溯源 |
1 时间上追溯中古音 |
2 地域上转至吴音 |
3 构音时间因素与地域因素的参合 |
4 从天人合一视角对古音六字诀溯源 |
5 天人合一下古音六字诀的续贯通性 |
第六节 腧穴取穴法的考证与应用 |
1 腧穴取穴法理论体系层次划分及其考证 |
2 取穴方法体系应用性修正及初步形成模式 |
本章小结: 针灸乃至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思路探索 |
结语 |
研究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医药发展迎来利好 |
二、辩证法内涵梳理 |
三、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发展历程 |
四、中国传统哲学朴素辩证法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现状 |
二、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的研究现状 |
三、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研究现状 |
四、中医药的辩证法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特点 |
第二章 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来源和特征 |
第一节 中医药的界定 |
一、中医药的概念定义 |
二、中医药的内涵 |
第二节 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的渊源 |
一、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 |
二、中国传统哲学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辩证法思想 |
第三节 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的特征 |
一、时代性 |
二、创新性 |
三、实用性 |
四、客观性 |
第三章 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辩证法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对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
第一节 立足儒家辩证法认识中医药 |
一、正名主义: 辩证认识中医药的“名” |
二、儒家“天命”: 中医药“顺天而为”的发展方式 |
第二节 立足道家辩证法理解中医药 |
一、道家辩证: 中医药相关性思维 |
二、追求“合道”: 中医药与自然合一 |
第三节 立足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哲思中医药 |
一、“标”与“本”: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
二、“症”与“药”: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 |
三、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
四、“扬弃”: 中医药发展的辩证否定观 |
第四章 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对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意义 |
第一节 辩证的认识中医药 |
一、“一分为二”认识中医药 |
二、“合二为一”科普中医药 |
第二节 辩证理解中医药现代化 |
一、正确认识中医药现代化 |
二、保持中医药独特优势 |
第三节 中医药思维的借鉴意义 |
一、有利于改革开放 |
二、有利于经济决策 |
三、有利于党风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社区党建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城市社区组织的内涵界定 |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
二、城市社区组织的概念及其类型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党建的内涵界定 |
一、城市社区党建的概念诠释 |
二、城市社区党建的逻辑边界 |
三、城市社区党建的功能定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思想阐释 |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 |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制度 |
第二节 列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阐述 |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设置 |
二、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 |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新场域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摸索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的探索实践 |
一、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时期城市社区党建的探索实践 |
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城市社区党建的探索尝试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市社区党建的新阶段 |
第三节 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新进展新挑战 |
一、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创新推进 |
二、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特征 |
三、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挑战与存在问题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经验 |
一、必须始终发挥全面领导作用,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
二、必须强化基层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不断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
三、必须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破解党组织“三化”问题 |
四、必须适应社会结构阶层变迁,持续创新组织设置方式 |
五、必须以社区党建为基础,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 |
六、必须突出社区党建引领功能,提高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
第四章 城市社区党建的福州实践 |
第一节 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
一、完善党的组织设置 |
二、强化党支部堡垒作用 |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
四、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五、加强党内制度建设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前的实践探索:福州市鼓楼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 |
一、强化一个领导 |
二、建设三支队伍 |
三、健全五项机制 |
第三节 新时代的实践探索:“13335”军门社区工作法 |
一、坚持党建引领 |
二、健全三项机制 |
三、搭建三个平台 |
四、强化三项保障 |
五、打造“五在社区” |
第四节 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党建的实证调查 |
一、设计思路与样本分析 |
二、调查现状 |
三、成因分析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以城市基层治理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
一、从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新难题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
二、从扩大城市基层党建覆盖面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
三、从增强城市基层党建系统性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
第二节 以协调社区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关系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
一、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
二、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自治作用 |
三、提升社区工作服务站专业水平 |
四、增强社会组织参与主体性 |
五、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
第三节 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
一、正确认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定位 |
二、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职责 |
三、严肃社区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 |
四、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
第四节 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
一、区域化统筹整合服务资源 |
二、精细化项目拓展服务内涵 |
三、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
四、系统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
结语 |
附录1 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问卷调查(社区居民) |
附录2 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四) 文献综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演变 |
(一)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起步(1949-1956) |
(二)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发展(1956-1966) |
(三)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受挫与复苏(1966-1978) |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形式 |
(一) 接收外国留学生 |
(二) 对外援建学校 |
(三) 派遣援外专家、教师 |
(四) 短期培训及实习生 |
三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基本特点 |
(一) 援助政策:逐步完善、特色鲜明 |
(二) 援助对象:邻国为主、广泛争取 |
(三) 援助理念:独立自主、不干涉内政 |
(四) 援助方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
四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影响及启示 |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影响 |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现实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医院健康教育大有可为(论文参考文献)
- [1]思辨性写作,来了[J]. 沈青林. 求学, 2021(33)
- [2]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D]. 陈萌. 喀什大学, 2021(07)
- [3]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玉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DA公司归核化战略研究[D]. 王慧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地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究——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J]. 曹娟,张锦,谢明夫,袁建伟.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26)
- [6]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南昌市西湖区的调查分析[D]. 楼珊珊. 南昌大学, 2020(01)
- [7]宋以前灸疗学术发展史研究[D]. 刘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习近平中医药相关论述的辩证法研究[D]. 陈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D]. 张晓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研究(1949-1978)[D]. 王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