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

新型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

一、新颖的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艺[1](2020)在《高效率和快速响应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升级,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电子产品需要更为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以此保证设备的供电的稳定性、负载响应的迅速性和续航能力。DC-DC变换器有更灵活的电压转换范围,多种性的控制方式,以及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效率,所以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设计中(电流模控制)满足低功耗的系统往往控制简单,不能实现快速的负载响应;能实现快速瞬态响应的系统,控制复杂且功耗较大。为了同时满足高效率和快速响应的目标,论文先建立了Buck转换器的损耗模型,研究了轻载和重载下最优的功率管尺寸,复用一个控制器满足轻载下的跳周期工作和重载下脉宽调制工作,兼顾不同负载的效率;基于最优时间控制的瞬态增强模式可以加快负载变化时的响应速度,并在瞬态增强模式退出前完成控制器的预测和置位,实现无缝的模式切换;该瞬态检测电路还设计了抗干扰控制逻辑,避免产生误触发的问题。设计了动态偏置电路,合理打开或者关闭电路中的模块,降低静态功耗。此外,系统中使用的负载电流变化值检测无需知道电容或电感中寄生参数的准确值。设计的电路是基于0.18μm BCD工艺,Buck转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是3V-3.6V,输出电压是1.8V。负载电流在5m A到500m A变化时,电压的跌落和过冲分别是26.74m V和28.46m V,恢复稳定的时间(1%的输出电压变化)分别是1.97μs和1.82μs。系统的峰值效率为96.6%,典型负载下(500m A)的效率为94.3%,轻载(5m A)的效率为86.7%。该系统比传统电流模控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降低功耗的设计在轻载时也能维持效率。

吴红兵[2](2019)在《一种应用于高速接口的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电路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通信系统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传输信道的高频损耗、串扰和反射等非理想因素的存在,高速通信系统中信号的完整性将会恶化。为了提高通信质量,高速系统一般都会采用均衡技术,该技术通过对传输信道进行高频补偿进而达到降低码间干扰的目的。由于实际应用中传输信道的长度和材质等变化,信道的高频衰减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防止出现欠补偿或过补偿,设计中需要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该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电路复杂度、均衡性能、传输速率和功耗等诸多方面进行折中。本文对高速接口自适应均衡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USB3.1背板传输系统应用环境,设计了传输速率为5 Gb/s的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系统,并进行了流片验证。本文首先介绍了一款适用于均衡系统的高速低失调全差分限幅放大器的设计。设计中采用了有源电感峰化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带宽,同时,为了优化因器件间失配导致的失调电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失调电压消除结构,通过在电压-电流反馈网路中使用18 pF的电容来构建低通滤波器,该技术可以实现22.8 KHz的高通截止频率。蒙特卡罗仿真结果表明,该放大器输出端直流失调电压均值为78.48 uV,标准差为3.73mV,工作在1.8 V电源电压下,限幅放大器的带宽为6.96 GHz,增益为24.2 dB,功耗为23.6 mW。其次,在对现有均衡技术进行广泛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均衡结构,并基于0.13 um CMOS工艺设计了5 Gb/s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系统。该系统在接收端采用了连续时间线性自适应均衡,在发送端采用预减重技术,主要由均衡滤波器、限幅放大器、自适应控制回路和发送端驱动电路构成。对于均衡滤波器,设计中基于源极负反馈结构,利用数字控制信号调整负反馈网络中的电阻电容,实现了在2.5 GHz频率处0-18 dB的高频均衡范围。自适应回路由低频增益环路和高频增益环路构成,包括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低通滤波器、全通滤波器、能量检测电路、误差放大器、高速比较器和数字状态机。在内部时钟和状态机的控制下系统首先对低频增益环路进行训练,利用均衡滤波器和VGA输出信号低频能量的比较结果来调节VGA的增益;之后进行高频增益环路训练,以VGA输出信号为参考,通过比较VGA输出信号和均衡滤波器输出信号的能量来获取与传输信道损耗相对应的均衡值,实现自适应均衡。发送端采用预减重技术,利用固定的均衡值来补偿传输信道的衰减,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最后,本文完成了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电路的测试工作。对接收端自适应均衡,利用-3 dB带宽为844 MHz的PCB背板传输信道进行了测试,测试中将传输速率为5Gb/s、误码率为10-12,幅度为1 Vp-p的随机信号223-1经FR4背板信道加入到芯片的输入端,芯片输出端通过100 nF电容连接到50 ohm负载电阻上。测试结果表明,芯片输入端信号的眼图接近闭合,眼高和眼宽小,抖动大,该信号难以被下级接收端正确判别;而经过均衡系统处理后,发送端信号的眼高大于800 mV,抖动为46 ps(0.23UI),眼宽为154 ps(0.77 UI)。通过对比可知,所设计自适应系统工作正常,信号恢复性能良好。对于发送端均衡,测试了预减重分别为0 dB、-3.5 dB和-6.0 dB三种条件下输出的瞬态结果,符合设计预期。该自适应均衡系统核心电路的面积为0.3567mm2,在1.8 V电源电压下,功耗为81.7 mW。本文设计的再驱动系统满足设计指标,相较于已有文献中阐述的均衡系统,具有优异的性能。

张晓洁[3](2018)在《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信号处理的过程中,滤波技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低通滤波器是能够使某个频率以下的信号通过,而衰减该频率以上信号的电子装置。滤波器的种类繁多,跨导电容滤波器是其中的一种。它由跨导运算放大器(OTA 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Gm)和电容(Capacitor)组成,故也可称为Gm-C滤波器。Gm-C滤波器由于OTA工作在开环状态,受到运放的带宽限制较小,故适合在中频到高频很宽的范围内工作,从而广泛应用于射频收发系统中,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切比雪夫I型滤波器为原型,设计了一款通带宽度大于100MHz、带内纹波小于1d B、阻带衰减不小于40d B的六阶Gm-C低通滤波器。本文首先对滤波器的设计基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低通滤波器标准化设计流程。据此针对设计要求计算出了本设计中Gm-C低通滤波器的归一化传输函数,并用三个通用的双二阶电路级联模型对函数进行了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采用了一套能优化滤波器线性度、噪声和功耗的双二阶参数值设计策略。同时对Gm-C滤波器的核心模块——跨导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个带动态源极负反馈的跨导放大器,其最小跨导值单元的线性范围达到±350m V,最大跨导值单元的线性范围达到±200m V。基于Cadence软件,搭建了一个具有开关控制单元、片内恒定跨导自偏置、片外供给可调电流源、三级级联滤波器和输出缓冲级的完整滤波器电路系统。为了增加系统的可调谐性以及减小跨导值随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所导致的误差,除了采用片内恒定跨导的自偏置电流源提供主要的电流偏置外,还提供了一套由片外可调电压控制的恒定电流源作备用电流。本设计基于TSMC 90nm CMOS工艺,完成了电路及版图设计,版图核心面积为385um×398um,带输出缓冲级面积为385um×647um。在电源电压1.2V、典型温度50℃环境下,Gm-C低通滤波器系统消耗电流3.2m A,带内波纹0.75d B,-3d B带宽为109MHz,200MHz处衰减49d B,三阶交调点IIP3为8.7d Bm。仿真结果显示,在恒定跨导自偏置加之以片外可调电流偏置的调谐下,系统带内波纹、截止频率和阻带衰减等性能在不同温度下均能满足设计指标。

梁潇[4](2017)在《基于有源器件的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四代通信技术(4G)的普遍推广和第五代通信技术(5G)的研究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不断变高。滤波器作为移动通信系统中对信号波形剔除各种信号噪声干扰、提取有效频段的重要模块,滤波器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发展,晶体管均集成到一块小芯片上来满足系统集成度的要求,用MOS电路来实现的各种器件和基本模块以及用MOS电路来实现滤波器电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滤波器向着带宽更高、集成度更高、处理速度更快、灵敏度更小、电路损耗更低以及电路结构更为简单的方向发展。而利用通用有源器件的高集成度、高频带、高速度、低电压摆幅、低阻抗的性能可以很好的满足滤波器的高性能要求,使得滤波器可以更好的应用于现代通信系统当中。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可以直接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省略了A/D、D/A转换、保持、采样以及抗混叠滤波器,避免时钟馈入的影响,同时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流传送器是最重要的通用有源器件之一。因此,应用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流传送器实现的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很多,到目前为止,应用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流传送器的连续时间滤波器可以分为四类:以模拟划分,分为电压模式、电流模式和混合模式;以阶数划分,分为低阶和高阶;以实现方式划分,分为直接设计方法和间接设计方法;以输入输出的个数划分,分为单输入单输出、单输入多输出、多输入单输出、多输入多输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流传送器的电路原理、CMOS电路结构与特性及其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和模拟乘法器的设计方法。首先,根据多输出差动差分电流传送器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多输出差动差分电流传送器(MDDCC)的四象限模拟乘法器,该电路由四个多输出的差动差分电流传送器和八个NMOS晶体管以及一个接地电阻构成。采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的0.18μm的CMOS工艺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得出模拟乘法器电路可以实现乘法计算、信号调制、信号倍频等功能,同时,模拟乘法器电路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和较高的截止频率以及很小的电压输出噪声。其次,研究了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二阶混合模式通用滤波器,改变电源的类型以及电源输入的位置,电路可以实现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两种模式的滤波器均可以实现低通、高通和带通的滤波功能。此外,采用Berkeley short-channel IGFET model(BSIM)90nm CMOS工艺对电路进行仿真,对电路进行性能分析得出电路具有较低的灵敏度,滤波器电路的性能较稳定。最后,介绍了两种方法(级联法和有源模拟法)设计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高阶滤波器。详细研究了两种方法的具体设计理论和仿真过程,且进行了设计举例,对设计实例中的电路进行了PSPICE仿真,并对仿真电路进行了分析。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流传送器的各种模拟滤波器电路在信号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微电子学、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以及电子测量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罗荣明[5](2017)在《基于CDTA的FPAA及其生成的高阶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微电子产品更新越来越快,人们期待获得更优的服务和体验。集成电路作为微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需要不断的提高其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CDTA)是一种新型的电流模式器件,其输入输出均为电流变量,具有输入端虚接地、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高及带宽较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滤波器、振荡器、高速整流电路等各种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中。现场可重构模拟阵列(FPAA)是一种类似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新型集成电路,通过内部可编程开关状态的改变使内部电路的连接结构和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不同的电路功能。FPAA因能快速、灵活改变电路结构,从而自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智慧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 CDTA和FPAA的研究现状;研究了基于CDTA的FPAA,所设计的FPAA继承了电流模式电路较高的带宽和工作频率,传输损耗小等特点;设计了基于FPAA生成的滤波器电路,其主要创新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个基于CDTA和跨阻放大器(TIA)的FPAA。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具有多输出端的可编程跨导放大器(OTA)和电流差分单元(CDU),通过CDU和可编程OTA的组合实现CDTA。基于CDTA和TIA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重构模拟单元(CAB),由CAB搭建了一个FPAA。FPAA由9个CAB构成,CAB之间通过纵横交织的垂直和水平网状线连接。网状连接线中的每一个节点的状态由可编程开关控制。提出的FPAA采用Charted 0.18μm CMOS工艺进行了 Cadence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FPAA通过编程能生成电流模式三阶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其中三阶低通和高通滤波器带宽在1-40MHz之间可调,三阶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在4.51MHz-38.56MHz,带宽2.57MHz-20.51MHz之间可变。(2)提出了基于FPAA生成的有限频率传输零点的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通过对无源RLC梯形网络的间接模拟实现对应的滤波器,且改变可编程OTA的跨导值gm可以调节滤波器的带宽、中心频率及零点位置ω。。在Cadence Virtuoso ADE环境下利用Charted 0.18μm CMOS工艺对提出的有限频率传输零点滤波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有限频率传输零点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具有良好的性能。滤波器的工作频率范围在1MHz-40MHz之间。

朱佰辉[6](2017)在《基于CDCTA的电流模式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中,电流模式电路和电压模式电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由于其具有高速、高带宽、低电源电压和宽动态范围等优良特性。电流模式连续时间滤波器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沿课题,它在通信、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电流差分级联跨导运算放大器(CDCTA,current differencing cascaded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是最新颖的电流模式有源器件,其在电流模式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应用于电流模式连续时间滤波器。多环反馈滤波器是连续时间滤波器的一种,它具有电路结构简单、灵敏度低和适合模块化等优势,因而研究高性能的多环反馈电流模式滤波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的阐述了 CDCTA和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研究现状,研究了电流差分级联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理论、电路实现及基于电流差分级联跨导运算放大器的电流模式多环反馈滤波器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实现电路。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差分级联跨导放大器的电流模式全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系统设计。提出的CDCTA电路包含一个电流差分单元和n个可级联的高线性电压可控的跨导运算放大器,该电路具有宽的带宽和线性可调谐特性。基于CDCTA提出了电流模式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改变系统矩阵参数,可以生成多种n阶电流模式全极点低通滤波器结构而不用改变内部电路。由于只采用一个CDCTA和n个接地电容,该n阶滤波器不需要满足有源和无源器件匹配且具有低灵敏度。同时,n阶滤波器的频率可通过偏置电压进行线性调谐。以一个四阶巴特沃斯滤波器为设计举例,其Cadence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提出了一种引入了修改的电流差分级联跨导放大器(MCDCTA)的电流模式任意传输零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结构设计。该MCDCTA通过在CDCTA电路上添加并联的跨导运算放大器(parallelOTAs)实现,使得输出x端口数目极大地增加。所提出的电流模式任意传输零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仅仅采用一个MCDCTA、一个接地电阻和n个接地电容,易于集成电路实现。另外,使用多环反馈方法,该电路能实现多种n阶具有任意传输零极点电流模式滤波器结构。两种三阶巴特沃斯滤波器结构验证了 n阶滤波器的结构的可行性,在Cadence软件下采用GlobalFoundries,0.18μm CMOS工艺对电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任意一种结构都能实现五种滤波功能:低通、带通、高通、带阻和全通。

王立雪[7](2016)在《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电流传输器的有源滤波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通信科技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滤波器的要求和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广泛使用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问世,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研究,通信中使用的工作频带不断加宽,因此要求滤波器具有更好的滤波特性。这就要求滤波器具有较宽的频带、比较快速的处理速度、比较简单的电路结构、以及比较小的功耗等特性。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通用的有源器件,利用有源滤波器的低阻抗、电压摆幅小、速度高、频带宽的特点。本文基于电流传输器的多输入多输出特性,首先提出了用改进的差动差分电流传输器设计混合模式双二阶滤波器。该滤波器电路结构简单,可处理电流模式和电压模式的信号,并且在两种模式下均可同时实现低通、带通和高通的滤波特性。此外所提出的滤波器对器件理想情况以及非理想情况的灵敏度很小。在第一种混合模式滤波器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差动差分电流传输器的改进混合模式双二阶滤波器。同原来的混合模式双二阶滤波器电路相比,改进混合模式双二阶滤波器的电路比原来电路少用了一个差动差分电流传输器和一个电容。而且改进的电路同样拥有原来电路所具有的良好特性。其次根据差动差分电流传输器端口特性设计出一阶电压模式滤波器的基本节,该基本节可实现高通和低通特性;以及设计出一个二阶电压模式滤波器的基本节,此基本节可实现高通、低通和带通的功能。通过级联法将一阶基本节与二阶基本节级联分别形成三阶巴特沃斯低通、高通以及带通的滤波器。再次设计了电流模式的一阶滤波器基本节,该基本节通过改变器件的属性,分别具有低通和高通的特性。接着设计了二阶电流模式滤波器的电路,该电路可同时实现低通、高通以及带通的滤波特性。根据级联法,用一个二阶滤波器基本节电路和一个一阶滤波器基本节电路,通过不同端口的级联分别设计了三阶巴特沃斯低通、带通以及高通滤波器;用两个二阶滤波器基本节通过不同端口的连接实现了四阶巴特沃斯低通、高通以及带通滤波器;并且通过多个基本节的不同端口的级联可形成高阶滤波器。最后通过Cadence IC5141对改进的差动差分电流传输器的版图的设计,并通过设计规则检查(DRC)和版图原理图一致性检查(LVS)。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滤波器电路的可行性,采用PSPICE进行仿真。仿真时采用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的0.18μm和Berkeley short-channel IGFETmodel(BSIM)90nm的CMOS工艺参数:用90nm的CMOS工艺对两个混合模式滤波电路仿真,用CMOS 0.18μm的工艺来仿真电压模式高阶滤波器和电流模式高阶滤波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电路是可行的。基于电流传输器的各种模式滤波器在模拟信号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实现电流模式、电压模式和混合模式信号的转换与滤波,在微电子学、自动控制以及电子测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孟文晴[8](2012)在《有源滤波器综合的研究》文中认为级联型有源滤波器设计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可用的二阶节电路也很多,但这些电路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多次的实验得来的。有源网络综合一直是电路与系统这一领域内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研究有源RC网络的综合理论,对于电路设计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全面归纳总结有源网络综合理论的基础上,借助零极子模型,从符号传递函数开始,利用节点导纳矩阵扩展的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有源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综合。这一方法是应用高斯消除进行符号电路分析的逆过程。在给定传递函数的情况下,它可以使用特殊的元件综合出满足给定传递函数的多个电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在综合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电路拓扑结构,有含二重RC滤波的低通滤波器、同时包含理想运放和晶体管的低通滤波器和含双运放的新型二阶低通滤波器。通过电路仿真,验证了该综合方法的正确性。(2)灵活运用有源网络综合的理论,对变换矩阵进行多次主元扩展,实现了KHN、BH这些综合类滤波器的综合。(3)在含有多对零极子的带阻滤波器综合过程中,针对给定的一个传递函数,变换零子和任意子的组合方式,综合出了Tow-Thomas和kerberg-Mossberg这两种类型的带阻滤波器,体现了所采用的综合方法的优越性。本文中的电路结构是通过导纳矩阵的变换从符号电压或电流传递函数得到的,推导过程中没有做对电路结构或是拓扑的任何推断。这一综合方法对低阶电路的综合是非常有用的。

刘慧[9](2011)在《基于电流传送器的滤波器设计》文中指出电流模式电路与电压模式电路相比,具有频率特性好、动态范围大、功耗低等优点。电流传送器(Current Conveyor,简称CC)是目前电流模式电路中使用最广泛、功能最强的标准模块,它已成为电流模式电路设计的单元电路。目前,主要以第1代电流传送器(CCI)、第2代电流传送器(CCII)为研究对象的较多,而以第3代电流传送器(CCIII)为研究对象的较少,特别是用第三代电流传送器(CCIII)实现滤波器的更少。本文研究了电流传送器的原理及基于电流传送器的各种滤波器设计方法。首先概述了近年来电流模式电路的发展情况。然后从CCI的工作原理出发,引出CCII,并分析了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由于CCII只有单端输出,电流信号直通和信号反馈不能兼顾,实现电流反馈将破坏其高输出阻抗特性,从而不利于电路级联,由此导出CCIII。在传统滤波器的设计基础上,阐述了电流传送器滤波器设计的一般方法。针对CCII提出了一种仅用第二代正相电流传送器(CCII+)实现的高阶电压模式低通滤波器,推导了系统的设计公式,并用Pspice对设计的六阶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进行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CCII+的N阶电压模式多环反馈低通滤波器的系统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产生出N阶不同结构的低通滤波器。针对CCIII的特点,应用二端口网络模型,设计了一种有源滤波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CCIII的电流模式二阶滤波器的系统设计方法,该滤波电路由2个CCⅢ+、4个无源元件构成;利用该方法可实现二阶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功能,所有无源元件接地,易集成,而且易级联成高阶滤波器,各滤波电路的无源灵敏度和有源灵敏度都很低。提出了一种基于CCIII的电流模式N阶通用滤波器的系统设计方法,导出了系统的设计公式,利用该方法可生成N阶高通、低通、带通滤波器,所产生的N阶滤波电路由N个CCⅢ+、2N个无源元件构成;以二阶滤波器为例分析了高通、低通、带通滤波电路的无源灵敏度和有源灵敏度,结果显示各滤波电路的无源灵敏度和有源灵敏度都很低。

肖奔[10](2008)在《基于OTA与OA的连续时间有源滤波器》文中认为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微电子、电路与系统学界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其在通信、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模拟滤波器作为连续时间滤波器的一种,作为模拟集成电路的重要单元,其结构生成方法和电路设计方法可推广至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运算跨导放大器(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 OTA )因其工作频率高、电压转换速率快、电控特性好、便于集成等特点而深受国内外学术界及工业界的广泛兴趣。利用跨导运算放大器结合运算放大器(Operation Amplifier, OA)的组成的有源滤波器,具有极佳的性能优点和理论价值及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从OA有源滤波器的讨论着手,介绍了运算放大器与无源器件R、C组成的各种OA滤波器的工作原理,随后研究了OTA的原理及其应用电路。全面归纳介绍了OTA作为有源器件在模拟信号处理及运算中的应用电路。然后综合分析了低阶OTA-C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三输入、单输出的二阶多功能有源滤波器设计方案和电路。在此滤波器基础上,提出了用单输入四输出的多功能滤波器电路结构,可实现任意阶高通、低通、全通、带通、带阻等滤波效果,并通过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有较好的多功能滤波器效果。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功能二阶有源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种基于OTA-OA的连续时间有源滤波器电路设计方法。第一种电路是仅用了两个单输出的OTA和两个OA,实现了电压模式的高通和带通滤波。另一个电路同样使用了两个单输出的OTA和两个OA,实现了三输入三输出的多功能二阶滤波器功能,通过改变此滤波器不同的输入和输出的组合,可实现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和全通等功能。利用PSIPCE对所设计的二阶OTA-OA多功能滤波器进行仿真,其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接近,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表明所设计的两类滤波器实现了低通、带通、带阻、高通和全通等功能。通过敏感度分析显示,所设计的两类滤波器对电路的有源参数的敏感度很低。本文提出的电路设计方法中不用电阻、电容等无源元件,使用的元件数少,占用芯片面积少且结构简单,更适合微型集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新颖的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颖的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率和快速响应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DC-DC研究现状
        1.2.1 提高Buck转换器效率的研究现状
        1.2.2 加快Buck转换器响应速度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DC-DC基本原理
    2.1 DC-DC拓扑结构
    2.2 常见控制方式
        2.2.1 PWM控制模式
        2.2.2 PFM控制模式
        2.2.3 迟滞控制模式
        2.2.4 混合控制模式
    2.3 Buck高效率系统方案分析
        2.3.1 Buck变换器损耗分析
        2.3.1.1 PWM模式下导通损耗
        2.3.1.2 PWM模式下开关损耗
        2.3.1.3 PFM模式下导通损耗
        2.3.1.4 PFM模式下开关损耗
        2.3.2 Buck变换器损耗模型的验证
        2.3.3 Buck变换器MOS管最优尺寸的计算
        2.3.3.1 k值和最大效率的关系
        2.3.3.2 PWM模式中NMOS的宽度W和最大效率的关系
        2.3.3.3 PFM模式中NMOS的宽度W和最大效率的关系
        2.3.3.4 只使用PWM和 PWM加 PFM模式下效率对比
        2.3.4 提高效率的方式
        2.3.4.1 PWM和 PFM双模控制
        2.3.4.2 自适应功率MOS管尺寸选择
        2.3.4.3 自适应零电流检测
        2.3.4.4 自适应死区时间控制
        2.3.4.5 关闭不使用的电路
        2.3.4.6 提高效率方式的总结
    2.4 Buck负载瞬态响应分析
        2.4.1 影响负载瞬态响应的因素分析
        2.4.2 瞬态检测机制的分析
        2.4.2.1 时钟触发的延时问题
        2.4.2.2 输出电压触发的延时和误触发问题
        2.4.2.3 更快的瞬态检测机制的研究
        2.4.3 PWM和 PFM模式切换分析
        2.4.3.1 PWM和 PFM模式切换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电路及关键子模块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整体电路分析
        3.1.1 系统设计指标
        3.1.2 系统工作原理
    3.2 复用PWM和 PFM控制器的设计
        3.2.1 PWM控制的原理及设计
        3.2.2 PFM控制的原理及设计
        3.2.3 DCM的设计
        3.2.4 复用控制器的设计
    3.3 瞬态增强模式的设计
        3.3.1 瞬态检测电路的设计
        3.3.1.1 基于高通滤波器的瞬态检测电路
        3.3.2 最优时间控制的设计
        3.3.2.1 t_1时间传感器的设计
        3.3.2.2 产生最优时间t_2和t_3电路的设计
        3.3.2.3 最优时间产生电路仿真结果
    3.4 模式无缝切换电路设计
        3.4.1 PWM和 PFM模式切换的问题
        3.4.2 PI控制器预测方案设计
        3.4.2.1 输出电流变化值(?I_O)的检测电路
    3.5 动态偏置电路
    3.6 关键子模块设计
        3.6.1 电流传感器的设计
        3.6.2 死区时间电电路的设计
        3.6.3 ZCD电路的设计
        3.6.4 斜坡补偿电路的设计
        3.6.5 启动电路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整体仿真与验证
    4.1 系统整体仿真验证
        4.1.1 系统的启动功能仿真
        4.1.2 系统DCM模式功能仿真
        4.1.2.1 输入电压等于3.6V
        4.1.2.2 输入电压等于3V
        4.1.3 系统CCM模式功能仿真
        4.1.3.1 输入电压等于3.6V
        4.1.3.2 输入电压等于3V
        4.1.4 系统的负载瞬态响应
        4.1.4.1 控制方案为传统电流模控制
        4.1.4.2 控制方案为本设计使用控制方案(无PI控制器预测功能)
        4.1.4.3 控制方案为本设计使用的控制方案(有PI控制器预测功能)
        4.1.4.4 输出电流变化速度对于负载变化响应性能的影响
        4.1.4.5 负载保持稳定时间小于输出电压稳定时间条件对于系统的影响
        4.1.4.6 小结
        4.1.5 系统的效率仿真
    4.2 版图设计与后仿真结果
        4.2.1 版图设计
        4.2.2 后仿结果
        4.2.2.1 输入电压为3.6V的后仿结果
        4.2.2.2 输入电压为3V的后仿结果
        4.2.2.3 效率仿真结果
        4.2.3 DC-DC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一种应用于高速接口的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电路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第二章 信道特性与均衡技术
    2.1 信道模型及非理性特性
        2.1.1 理想信道LC模型
        2.1.2 有损信道RLGC模型
        2.1.3 高频损耗
    2.2 信道的传输函数
        2.2.1 二端口网络S参数
        2.2.2 传输信道Cadence建模
    2.3 码间干扰
    2.4 均衡技术
        2.4.1 均衡原理
        2.4.2 发送端均衡技术
        2.4.3 接收端均衡技术
    2.5 自适应均衡结构
        2.5.1 CTLE自适应均衡电路结构
        2.5.2 判决反馈自适应均衡结构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高速低失调限幅放大器的设计
    3.1 低频失调电压消除原理
    3.2 高性能限幅放大器设计
        3.2.1 高性能限幅放大器结构
        3.2.2 限幅放大器传输函数
        3.2.3 失调电压特性分析
        3.2.4 高速高摆幅限幅放大器单元设计
        3.2.5 反馈网络电路设计
        3.2.6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3.3 提高温度特性的偏置电流产生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b/s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电路的设计
    4.1 系统结构
    4.2 自适应均衡结构及算法
        4.2.1 自适应均衡结构
        4.2.2 自适应均衡算法
    4.3 均衡滤波器的设计
    4.4 自适应均衡环路的设计
        4.4.1 环路稳定性分析
        4.4.2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4.4.3 低通滤波器和全通滤波器的设计
        4.4.4 能量检测比较电路的设计
        4.4.5 误差放大器
        4.4.6 高速低失调比较器设计
        4.4.7 环形振荡器的设计
        4.4.8 自适应功能仿真验证
    4.5 发送端驱动电路
        4.5.1 发送端电路结构
        4.5.2 预减重结构
        4.5.3 预减重驱动电路的设计
    4.6 高精度电压基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版图与测试
    5.1 版图设计
    5.2 系统测试结果
        5.2.1 系统功耗
        5.2.2 失调电压测试
        5.2.3 自适应均衡功能验证
        5.2.4 发送端驱动电路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滤波器的概述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跨导电容滤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滤波器的设计基础
    2.1 滤波器的幅频曲线
    2.2 滤波器的传输函数
    2.3 滤波器的性能参数
        2.3.1 基础技术指标
        2.3.2 动态范围
        2.3.3 线性度
    2.4 函数逼近曲线
        2.4.1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
        2.4.2 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
        2.4.3 椭圆低通滤波器
        2.4.4 逼近函数小结
    2.5 基于频率变换的各种类型滤波器的导出
    2.6 滤波器的综合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建模
    3.1 设计思路
    3.2 双二阶电路模型
        3.2.1 双二阶的传输函数
        3.2.2 跨导放大器的理想模型
        3.2.3 跨导放大器的等效器件
        3.2.4 通用双二阶电路结构
        3.2.5 双二阶电路的参数设计策略
    3.3 六阶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导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
    4.1 两种工作状态下的CMOS OTA
        4.1.1 输入MOS管工作在线性区的OTA
        4.1.2 输入MOS管工作在饱和区的OTA
    4.2 简单的源极耦合差分对理论
    4.3 跨导放大器线性化技术研究
        4.3.1 交叉耦合结构跨导放大器
        4.3.2 非平衡差分对
        4.3.3 带源极负反馈电阻的跨导放大器
        4.3.4 有源偏置跨导放大器
        4.3.5 伪差分结构跨导放大器
        4.3.6 线性化技术小结
    4.4 跨导放大器的电路设计
        4.4.1 电路结构
        4.4.2 共模负反馈电路
        4.4.3 瞬态和交流仿真
        4.4.4 线性范围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阶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电路设计
    5.1 整体框架
    5.2 开关控制模块
    5.3 片外供给恒定电流源
    5.4 片内恒定跨导自偏置
    5.5 输出缓冲级
    5.6 电路仿真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版图设计
    6.1 版图设计基础
    6.2 设计技巧
        6.2.1 MOS管的共质心匹配
        6.2.2 电容的匹配
        6.2.3 电阻的叉指匹配
        6.2.4 Dummy器件的使用
        6.2.5 保护环
    6.3 整体布局
    6.4 版图仿真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基于有源器件的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模拟滤波器
        1.2.1 采样滤波器
        1.2.2 连续时间滤波器
        1.2.3 连续时间滤波器的三种模式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3.1 选题背景
        1.3.2 连续时间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流传送器
    2.1 跨导运算放大器
        2.1.1 跨导运算放大器的模型和特性
        2.1.2 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电路
        2.1.3 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实现电路
    2.2 电流传送器
        2.2.1 第一代电流传送器
        2.2.2 第二代电流传送器
        2.2.3 差动差分电流传送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输出差动差分电流传送器的模拟乘法器设计
    3.1 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
    3.2 模拟乘法器的实现方法
    3.3 基于多输出差动差分电流传送器的模拟乘法器的设计
        3.3.1 设计思路及电路结构
        3.3.2 电路仿真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混合模式二阶通用滤波器设计
    4.1 二阶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4.2 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混合模式二阶滤波器
        4.2.1 电压模式滤波器
        4.2.2 电流模式滤波器
    4.3 混合模式滤波器的灵敏度分析
        4.3.1 灵敏度定义
        4.3.2 混合模式电路的灵敏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高阶滤波器设计
    5.1 级联法设计高阶滤波器
        5.1.1 设计原理
        5.1.2 设计举例
    5.2 有源模拟法设计高阶滤波器
        5.2.1 设计原理
        5.2.2 设计举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CDTA的FPAA及其生成的高阶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DTA研究现状
    1.3 FPAA研究现状
        1.3.1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可重构模拟阵列
        1.3.2 基于第二代电流传输器的可重构模拟阵列
        1.3.3 基于运算跨导放大器的可重构模拟阵列
        1.3.4 基于浮栅晶体管和跨导线性电路的可重构模拟阵列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电流模式电路概述
        2.2.1 电流模式电路基本概念
        2.2.2 电流模式电路特点
    2.3 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基本理论
        2.3.1 CDTA的电气符号与端口特性
        2.3.2 CDTA的电路实现
        2.3.3 基于CDTA的运算电路
    2.4 FPAA基本理论
        2.4.1 FPAA结构
        2.4.2 FPAA的分类
        2.4.3 可重构模拟单元及可编程互联网络
    2.5 滤波器基本理论
        2.5.1 滤波器定义
        2.5.2 滤波器分类
        2.5.3 滤波器实现方法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CDTA的可重构模拟单元设计
    3.1 引言
    3.2 提出的FPAA全局结构
    3.3 可重构模拟单元(CAB)的分析和设计
        3.3.1 电流差分单元
        3.3.2 可编程跨导放大器
        3.3.3 跨阻放大器和外部电容阵列
        3.3.4 外部电容阵列
    3.4 FPAA及其应用电路
        3.4.1 FPAA生成的三阶低通滤波器
        3.4.2 FPAA生成的三阶带通滤波器
        3.4.3 FPAA生成的三阶高通滤波器
    3.5 电路仿真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CDTA的有限频率传输零点滤波器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CDTA的有限频率传输零点滤波器
        4.2.1 有限频率传输零点低通滤波器及其FPAA生成电路
        4.2.2 有限频率传输零点带通滤波器及其FPAA生成电路
        4.2.3 有限频率传输零点高通滤波器及其FPAA生成电路
    4.3 非理想特性与灵敏度分析
        4.3.1 非理想特性分析
        4.3.2 灵敏度分析
    4.4 电路仿真结果分析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6)基于CDCTA的电流模式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流模式电路
        1.2.1 电流模式电路定义
        1.2.2 电流模式电路特点
        1.2.3 电流模式电路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环反馈滤波器研究现状
        1.3.2 电流差分级联跨导运算放大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组织结构
第2章 CDCTA及多环反馈滤波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CDCTA基本原理
        2.2.1 CDCTA的电路符号和端口特性
        2.2.2 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和跨导运算放大器
    2.3 CDCTA实现方式
        2.3.1 基于商用芯片的CDCTA电路
        2.3.2 基于BJT双极型晶体管的CDCTA电路
        2.3.3 基于全NMOS场效应管的CDCTA电路
    2.4 多环反馈滤波基本理论
        2.4.1 滤波器的功能
        2.4.2 滤波器的类型
        2.4.3 多环反馈滤波基本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CDCTA的电流模式全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CDCTA及其电路实现
        3.2.1 提出的CDCTA电路
        3.2.2 CDCTA的电路实现
    3.3 基于CDCTA的电流模式全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系统设计
        3.3.1 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型
        3.3.2 全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生成
    3.4 CDCTA的非理想特性以及灵敏度和噪声分析
        3.4.1 CDCTA的非理想特性
        3.4.2 灵敏度分析
        3.4.3 噪声分析
    3.5 设计举例和仿真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MCDCTA的电流模式任意传输零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MCDCTA电路
        4.2.1 Biolek提出的CDTA电路
        4.2.2 徐提出的CDCTA电路
        4.2.3 提出的MCDCTA电路
    4.3 基于MCDCTA的电流模式任意传输零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结构设计
        4.3.1 结构设计的一般模型
        4.3.2 任意传输零极点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生成
    4.4 MCDCTA的非理想特性以及灵敏度分析
    4.5 设计举例和仿真结果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科研活动)

(7)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电流传输器的有源滤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滤波器的概述
    1.2 模拟滤波器的分类和设计方法
        1.2.1 模拟滤波器的分类
        1.2.2 模拟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1.3 有源滤波器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有源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流传输器理论
    2.1 基本电流镜
    2.2 第一代电流传输器
    2.3 第二代电流传输器
    2.4 差动差分电流传输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DDCC的混合模式双二阶滤波器设计
    3.1 基本的微分和积分电路
    3.2 基于MDDCC的混合模式滤波器
        3.2.1 混合模式中的电流模式
        3.2.2 混合模式中的电压模式
    3.3 改进的混合模式滤波器
        3.3.1 改进的混合模式中的电流模式
        3.3.2 改进的混合模式中的电压模式
    3.4 角频率和品质因数的独立调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DDCC的高阶滤波器设计
    4.1 级联法
    4.2 电压模式高阶滤波器
        4.2.1 电压模式一阶滤波器基本电路
        4.2.2 电压模式双二阶滤波器基本电路
        4.2.3 三阶巴特沃斯滤波器
    4.3 电流模式高阶滤波器
        4.3.1 一阶电流模式滤波器基本电路
        4.3.2 电流模式双二阶滤波器基本电路
        4.3.3 三阶巴特沃斯滤波器
        4.3.4 三阶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灵敏度分析
        4.3.5 四阶巴特沃斯滤波器
        4.3.6 四阶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灵敏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adence的MDDCC的版图设计
    5.1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5.2 MDDCC的版图设计
        5.2.1 DRC验证
        5.2.2 LVS验证和版图提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有源滤波器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有源滤波器综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路综合的概念
    1.2 有源网络综合概述
    1.3 选题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零极子的导纳矩阵描述
    2.2 给定电压或电流传递函数电路的导纳矩阵
    2.3 主元扩展
    2.4 端口等效矩阵变换
    2.5 通过给定的电压或电流传递函数推导有源RC电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1 一阶低通RC滤波器的综合
        3.1.1 一阶低通RC滤波器Ⅰ的综合
        3.1.2 一阶低通RC滤波器Ⅱ的综合
        3.1.3 一阶低通RC滤波器Ⅲ的综合
    3.2 Sallen-Key (SK) 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2.1 电压模式的Sallen-Key (SK) 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2.2 电流模式的Sallen-Key (SK) 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3 Bach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4 具有无穷响应的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5 Multiple Feedback (MFB) 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6 二阶低通滤波器综合过程中出现的新电路
        3.6.1 含二重RC滤波的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6.2 同时包含理想运放和晶体管的低通滤波器Ⅰ的综合
        3.6.3 同时包含理想运放和晶体管的低通滤波器Ⅱ的综合
        3.6.4 含双运放的新型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综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通滤波器的综合
    4.1 Fliege二阶高通滤波器的综合
    4.2 KHN二阶高通滤波器的综合
    4.3 Berka-Herpy (BH) 二阶高通滤波器的综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通滤波器的综合
    5.1 KHN二阶带通滤波器的综合
    5.2 Tow-Thomas (TT) 二阶带通滤波器的综合
    5.3 Berka-Herpy (BH) 带通滤波器的综合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带阻滤波器的综合
    6.1 Tow-Thomas和 kerberg-Mossberg 带阻滤波器的综合
    6.2 KHN带阻滤波器的综合
    6.3 Berka-Herpy (BH) 二阶带阻滤波器综合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电流传送器的滤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流模电路特点
    1.3 电流传送器的发展历程
    1.4 电流传送器滤波器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电流传送器原理及其滤波器设计方法
    2.1 电流传送器原理
        2.1.1 CCI基本原理
        2.1.2 CCII基本原理
        2.1.3 CCIII基本原理
    2.2 电流传送器滤波器实现方法
        2.2.1 电流传送器滤波器电路实现
        2.2.2 灵敏度分析
第3章 基于CCII的电压模式滤波器设计
    3.1 电压模式N阶CCII+低通滤波器设计
        3.1.1 CCII+电路及原理
        3.1.2 全极点高阶CCII低通滤波器设计
        3.1.3 设计实例与分析
    3.2 一种新颖的电压模式N阶CCII+低通滤波器系统设计
        3.2.1 N阶滤波器的系统设计方法
        3.2.2 N阶滤波器的生成
        3.2.3 电路仿真
第4章 基于CCIII的电流模式滤波器设计
    4.1 基于CCIII+电流模式二阶通用滤波器设计
        4.1.1 二阶通用滤波器电路描述
        4.1.2 灵敏度及非理想性分析
    4.2 基于CCIII-电流模式二阶通用滤波器设计
        4.2.1 二阶滤波器的系统生成方法
        4.2.2 灵敏度及非理想性能分析
第5章 基于CCIII+的电流模式N阶滤波器系统设计
    5.1 基于CCIII+的电流模式N阶滤波器系统设计
        5.1.1 N阶通用滤波器的导出
        5.1.2 灵敏度及非理想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获得的发明专利目录

(10)基于OTA与OA的连续时间有源滤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滤波器概述
    1.2 连续时间滤波器
    1.3 本课题的重要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OA有源滤波器电路研究
    2.1 OA 有源滤波器概述
    2.2 典型OA 有源滤波器电路
        2.2.1 有源低通滤波器主要技术指标
        2.2.2 简单一阶低通有源滤波电路
        2.2.3 简单二阶电路
        2.2.4 压控电压源二阶低通滤波电路
        2.2.5 高通滤波电路
        2.2.6 带通滤波电路
        2.2.7 带阻滤波电路
        2.2.8 全通滤波电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集成连续时间OTA-C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3.1 概述
    3.2 跨导运算放大器模型及实现电路
        3.2.1 OTA 的基本概念
        3.2.2 OTA 的应用原理
        3.2.3 典型OTA 有源滤波器
    3.3 新型电压模式多输入单输出OTA-C 多功能滤波器
        3.3.1 电路描述
        3.3.2 设计实例与计算机仿真
    3.4 新型电压模式单输入多输出OTA-C 多功能滤波器
        3.4.1 电路描述
        3.4.2 设计实例与计算机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集成连续时间OTA-OA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4.1 OTA-OA 滤波器研究现状
    4.2 多功能二阶有源滤波器分析
        4.2.1 理论分析
        4.2.2 双OTA 二阶多功能滤波器
    4.3 提出的OTA-OA 滤波器
        4.3.1 提出的单输入双输出双OTA-OA 双功能滤波器
        4.3.2 提出的三输入三输出双OTA-OA 电压模式多功能滤波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颖的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率和快速响应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李华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一种应用于高速接口的自适应补偿再驱动电路的设计研究[D]. 吴红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跨导电容低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 张晓洁.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基于有源器件的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的研究[D]. 梁潇. 吉林大学, 2017(09)
  • [5]基于CDTA的FPAA及其生成的高阶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 罗荣明. 湖南大学, 2017(07)
  • [6]基于CDCTA的电流模式多环反馈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 朱佰辉. 湖南大学, 2017(07)
  • [7]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电流传输器的有源滤波器研究[D]. 王立雪. 吉林大学, 2016(09)
  • [8]有源滤波器综合的研究[D]. 孟文晴. 天津大学, 2012(07)
  • [9]基于电流传送器的滤波器设计[D]. 刘慧. 湖南大学, 2011(03)
  • [10]基于OTA与OA的连续时间有源滤波器[D]. 肖奔. 湖南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新型电压模式一阶低通高通滤波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