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烘干工艺参数的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公衍峰,张立明,赵举文[1](2022)在《两级升压多点喷射玉米浆料烘干送料喷头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有送料喷头存在易堵塞,雾化效果差等技术缺陷,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设计了两级升压多点喷射玉米浆料烘干送料喷头。工作时,玉米浆料由叶片推进装置加速输送至喷头,在喷头内两次升压再次雾化后,将浆料分别从主喷射孔和副喷射孔高压、高速、高雾化质量的喷出,与目前常用喷头比较,具有出粉率高、出粉含水率低、所需烘干温度低等特点,经济耐用、节能减排。
温佳星[2](2021)在《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热湿迁移的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钢铁企业高炉用冶金焦占焦炭消费总量的85%左右,是焦炭主要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由于焦炭的生产工艺(湿焦)和露天输运与堆放等问题,供给炼铁冶炼的焦炭水分普遍较高,从而影响焦炭品质。现有对焦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流程和传热过程等方面,缺乏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热湿迁移的理论指导。因此本文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干燥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的数学模型,借助CFD数值模拟平台,对料仓内的热湿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比,最大误差为29.3%。研究结果表明:(1)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气体从支管进入后,沿管壁小孔径向进入料仓内,穿过焦炭料层,到达上部被抽风机抽走。由于浮升力作用和料层阻力,气流到达料仓h=1.0m时,速度衰减到0,形成卸料工作区,符合现场卸料时无扬尘及烟气的要求。气体绕流向上达到焦炭料层中部,气流速度减小,在壁面四周出现速度死角。受到壁面和出口影响,气体流速加快,在出口处达到了最大值4.54m/s。(2)焦炭的温度取决于气体提供的热量,故焦炭温度与气体的温度分布规律一致。气体温度自送风口由近及远逐渐降低,焦炭获得热量使自身温度升高。运行计算5小时后,由于存在热不平衡现象,气体温度恒大于焦炭温度,温差最大可达30℃。通过焦炭料层平均温度及不同料层的焦炭温度变化,可以看出流场的扩展程度影响换热效果。(3)焦炭的湿度分布与焦炭温度分布耦合,湿度自送风口由近及远逐渐升高。流场扩展越充分、温度换热越好的地方,干燥效果越好,这是速度、温度和湿度耦合的结果,不同料层高度焦炭水分下降幅度不同,最靠近送风口处的料层平均水分可达3.41%。根据送风口临近点焦炭水分变化曲线,焦炭干燥过程分为预热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由于焦炭初始水分含量低,恒速干燥时间很短甚至不存在。(4)分析了送风方式、送风温度、送风量对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的影响。表明斜下径向送风方式的干燥效果优于轴向送风;送风温度越高,传递给焦炭的热量越多,换热和干燥效果越好,但是送风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料仓内焦炭自燃现象,并且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引风机等设备发生故障;增大送风量即提高送风速度,对流换热更强烈,但风速过高,对料仓内壁面压力会更大,可能导致气体泄露,影响实际生产的工作环境。以上研究结果为优化焦炭烘干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钢铁厂有效降低能耗、调整料仓结构和运行参数具有指导意义。
冯指名[3](2020)在《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化干燥已经普及,但目前利用烘干塔进行干燥作业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无法精确控制出机粮含水率。每次干燥作业都是依靠经验设置风温、干燥时间等一些干燥参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线水分测试设备十分昂贵,并且由于烘干塔体型庞大,在干燥作业中测量即时干燥参数非常不便。本文针对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参考大型烘干塔的内部结构和缓苏比,设计并加工制造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要求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大于8 t/%·h。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干燥机各零部件进行三维设计并完成总体装配工作,并使用Simulation模块对干燥机关键部件进行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角状盒中部应力比较集中,受到的最大应力为7.07×107N/m2,小于材料屈服强度;角状盒表面温度云图无明显变化,传热效果良好;排料轮中部应力比较集中,受到的最大载荷为2.72×107N/m2,最大扭矩为5.44×106N?m;(2)使用Flow模块对玉米进行流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初始速度1m/s的条件下,其下落速度随位移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当位移达到110mm时,瞬时速度达到最大值,约1.85m/s,随即开始下降,直至1m/s;在设定介质密度为1200kg/m3条件下,介质湍流强度随玉米与角状盒边缘距离的增加呈“M”型,当玉米距离角状盒边缘约300mm和900mm时湍流强度最大;设定角状盒流体子域温度为50℃(323K),玉米温度保持在50℃左右无明显变化。(3)为确定干燥机作业时粮温的极限值,在实验室中增加干燥温度(近似于粮温)对玉米品质的影响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粮温超过50℃时,玉米的电导率和脂肪酸值上升趋势明显增大,淀粉得率下降趋势明显,因此干燥作业时粮温需≤50℃。(4)在粮温≤50℃条件下,验证干燥机的干燥能力、降水幅度和生产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选用湿基含水率为(19±0.5)%的玉米籽粒进行干燥试验,玉米籽粒的干燥不均匀度均<1%、降水幅度为4.55%、破碎率增加值为0.3%、裂纹率增加值为5.2%、单位时间处理量1.8t/h,得到干燥机的生产能力为8.29t/%·h,生产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王璐,OLGA Padilla-Zakour,陈杰博,黄文城[4](2019)在《南瓜籽热处理工艺对南瓜籽油活性成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南瓜籽烘干和烘炒工艺对南瓜籽油中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南瓜籽油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总酚含量显着高于烘炒南瓜籽油(P <0.05)。木犀草素是南瓜籽油中的主要酚类物质。同一热处理工艺下,维生素E、总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类胡萝卜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温度对酚类物质含量没有显着影响。采用烘干南瓜籽榨取的南瓜籽油营养价值更高,功能性更强。
郭雪莹[5](2018)在《基于柴油机余热即时利用的小麦干燥箱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小麦联合收割机都不具备独立干燥功能,而且联合收割机配备的柴油机的有效功只有35%左右,废气、冷却水带走了大部分的能量,且废气带走的余热品质较高,如果把这一部分能量加以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可以实现新收获小麦的初步干燥,防止因不及时干燥引起的发霉变质等粮食损害。本文在基于柴油机余热利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小麦干燥箱,利用干燥箱进行了小麦干燥实验,干燥小麦的热源取自于柴油机废气的余热,这部分能量在柴油机余热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品质较高。(1)本文对基于柴油机余热利用的小麦干燥实验开展了理论研究:柴油机废气余热温度范围是301℃-328℃,干燥小麦适宜温度范围为40℃-70℃,单就温度方面可满足干燥小麦所需,经过计算发现柴油机废气余热能量为1345.8k J,干燥箱中通入55℃的热风时为实现小麦的含水量降到20%所需要的热量为32.94 k J,柴油机废气带走的能量远远大于干燥小麦所需要的能量,经过理论研究发现柴油机废气余热可以达到干燥小麦所需温度,且能够满足干燥小麦所需的能量。(2)详细介绍了基于柴油机余热即时利用技术的小麦干燥箱的设计、制作方案,选材以及小麦干燥箱的工作原理:干燥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箱体内部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有三个可向下翻转的承料挡板,挡板固定在箱体两侧,挡板下部设计有限位螺栓,箱体的底部以及两侧设有通入热风的进风口。工作时,利用小麦自重自动翻转,挡板底部的限位螺栓可阻止相邻挡板接触,通过调整螺栓的长度改变挡板倾斜的角度来调整加热时间,确保小麦的有效干燥,干燥箱顶部设计有蜂窝状的出风口,确保箱体内部的热气充分分散出去。最后对小麦干燥箱进行建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基于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小麦干燥箱的设计方案。利用ANSYS软件对小麦干燥箱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干燥箱内部的温度场分布图,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干燥箱内部温度场分布均匀,就温度来说,利于小麦干燥实验,同时表明了干燥箱的设计合理。然后对材料做人工加湿处理,调试实验设备,进行实验。(3)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法,设定热风温度、挡板倾斜角度、干燥时间作为可变因素,其它实验因素设定为特定值,开展小麦热风干燥实验;实验分组多次进行,获得了不同热风温度,不同挡板倾斜角度、不同的干燥时间下小麦的干燥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干燥小麦所需要的最佳温度为55℃左右,挡板的最佳倾斜角度是23.25°,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干燥效率逐渐升高,干燥时间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小麦经干燥箱干燥后,含水率从26%降到了20%,实验数据表明利用柴油机余热可有效初步干燥小麦。分析各个实验因素对小麦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进而优化小麦干燥箱,改善实验条件。
武亮,张影全,王振华,于晓磊,魏益民[6](2017)在《挂面干燥工艺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燥是挂面生产中较难控制的工序,干燥工艺不合理易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和能源浪费。目前,挂面生产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已具备现代食品工业的雏形。但是在干燥环节依然存在控制粗放、热能消耗偏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针对目前挂面干燥生产面临的技术需求,本文综述了挂面干燥原理、干燥工艺、影响因素、过程控制及节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究挂面干燥可能的发展模式和面临的技术难题,提炼存在的学术和工程问题,理清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以期为挂面生产管理、节能控制、工艺升级提供指导。
吴云舸,张蓉蓉,王栋明,何俊,张曼媛[7](2017)在《谷物干燥机烘干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针对谷物干燥机烘干后的种子存在着发芽率降低的问题,本研究对影响种子发芽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归纳,对温度参数进行检测,试验前后的种子发芽率,温度参数对烘干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谷物干燥机烘干温度分析方法,利用合理布置的比对温度传感器,对谷物干燥机内的实时温度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烘干后种子发芽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谷物干燥机的机配温度传感器存在误差,影响烘干温度的准确性;谷物干燥机热风道结构的设计,温度最高位置会导致相邻谷物温度超差;谷物干燥机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谷物温度超差及机配温度传感器在谷物干燥机内的布置不合理,未反应机内最高温度。
梁芳[8](2016)在《基于正交试验的小麦干燥机工作参数优化》文中指出以正交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烘干工艺参数麦层厚度、热风温度、热风风速对小麦烘干性能指标干燥速率、麦层阻力、麦粒温度的影响,并以干燥速率、麦层阻力、麦粒温度为综合优化目标对麦层厚度、热风温度、热风风速进行了优化,先进行单工艺目标的优化,然后以权重求和的形式进行了多工艺目标优化,得出了小麦烘干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小麦烘干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依据。
武亮[9](2016)在《挂面干燥工艺模型与过程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挂面干燥涉及谷物化学、干燥学、热力学、气象学等多学科内容,影响因素较多,是较难控制的工序。干燥工艺不合理易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和能源浪费。目前,挂面生产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升,已经具备现代食品工业的雏形。但在干燥环节依然存在控制粗放、热能消耗偏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挂面干燥工艺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加工能耗和生产实际。本研究通过调查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挂面脱水规律和干燥介质特征进行分析,梳理挂面干燥脱水过程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设计实验分析挂面在稳态干燥条件下(恒温恒湿)的干燥特性,讨论挂面干燥控制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能的挂面优化模型,并验证。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挂面干燥过程的含水率监测模型,调查和分析了太阳能辅助供热挂面烘房的热能构成。主要结论如下:(1)挂面干燥速率取决于面条内部和外部环境(干燥介质)之间的水分梯度,即干燥介质的相对湿度,其次是干燥介质的温度。(2)挂面干燥属于内部扩散控制型物料。依据挂面干燥速率的变化可以将挂面的干燥过程分为两段,升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挂面的升速干燥阶段是面条升温和表面水分蒸发的过程,主要受到干燥介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属于表面汽化控制阶段,除去的水分主要是面条表层自由水分。挂面的降速阶段干燥速率除了受外界干燥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内部水分扩散的影响,且内部水分的扩散对面条质量有重要影响。高温、低湿和高含水率都会使面条内部和外部水分梯度增大,干燥速率增大。(3)温度40℃,相对湿度75%的干燥介质参数是较为合适的挂面干燥工艺。该条件下,挂面的干燥速率适中,干燥介质提供的热能能够满足挂面干燥的需要,也利于挂面干燥生产过程的控制,但达到安全贮藏含水率的末端干燥时间过长。(4)对挂面进行分段干燥有其理论和技术依据,干燥工艺,即预干燥:25℃/85%/40min;主干燥:45℃/75%/140min;末干燥:35℃/55%/60min是本研究推荐的较优的挂面干燥工艺,其平衡含水率较低,能效较高。(5)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挂面干燥过程含水率监测具有可行性。模型测定结果与实验室烘干法测定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8。建立的模型为挂面含水率的在线监测和烘房的自动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6)在研究期间,该烘房燃煤提供的热能为83.2586.95%,太阳能提供的热能为13.0516.75%。太阳能光热利用具有绿色、长久等优势,但太阳辐射分散、不稳定,容易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其使用效率依然偏低。再者由于光热转换装置生产成本较高,其经济性还不能与常规能源相竞争,还有待政策支持。
颜建春,谢焕雄,胡志超,魏海,游兆延,徐弘博[10](2015)在《固定床上下换向通风小麦干燥模拟与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固定床上下换向通风干燥机理,确定合理烘干工艺参数,根据通风加热干燥过程中小麦和介质空气之间热质传递关系,采用经典PDE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小麦固定床换向通风干燥计算机模拟的离散化模型。此模型可计算出小麦实时干燥状态、批次小麦干燥耗时、能耗经济成本等,并能依此推算出最优作业参数。经实际验证,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整床层小麦平均含水率模拟值和试验值的相关系数r达0.995,模型模拟可用于不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下的最优通风温度和风量分析。论文分析了换向通风干燥过程床层小麦含水率和温度变化规律;根据小麦收获时天气状况,选择环境温度2035℃,环境相对湿度20%85%范围,以批次烘干单位质量湿小麦能耗成本最低为优化判据,确定通风温度、风量及对应单位质量小麦烘干能耗成本,为实际小麦烘干工艺参数设定提供参考。
二、小麦烘干工艺参数的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烘干工艺参数的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级升压多点喷射玉米浆料烘干送料喷头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 |
1.1 制浆工艺过程 |
1.2 总体方案 |
1.3 工作原理 |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3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
3.1 叶片推进装置 |
3.2 喷头 |
4 对比分析 |
4.1 单因素试验 |
5 结语 |
(2)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热湿迁移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焦炭的应用现状 |
1.1.2 焦炭干燥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焦炭水分干燥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焦炭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建模理论分析 |
2.1 多孔介质理论分析 |
2.1.1 多孔介质简介 |
2.1.2 焦炭料层的研究方法 |
2.1.3 焦炭料层传热分析 |
2.2 干燥动力学分析 |
2.2.1 焦炭料层的水分存在状态 |
2.2.2 焦炭料层的水分迁移 |
2.3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
2.3.1 数值模拟软件Fluent |
2.3.2 Fluent中多孔介质动量方程的处理 |
2.3.3 Fluent中多孔介质湍流方程的处理 |
2.3.4 Fluent中多孔介质标量方程的处理 |
2.3.5 Fluent中多孔介质能量方程的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数学建模 |
3.1 模型假设 |
3.2 控制方程 |
3.2.1 连续性方程 |
3.2.2 动量方程 |
3.2.3 水分输运方程 |
3.2.4 能量方程 |
3.3 本章小结 |
4 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数值模拟 |
4.1 几何模型 |
4.2 计算区域的离散 |
4.3 数值求解方法和方程的定解条件 |
4.3.1 数值求解方法 |
4.3.2 参数、边界及初始条件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1 模型验证 |
4.4.2 速度分布 |
4.4.3 温度分布 |
4.4.4 湿度分布 |
4.5 本章小结 |
5 工艺参数对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的影响 |
5.1 送风方式 |
5.2 送风温度 |
5.3 送风量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玉米干燥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玉米干燥机研究现状 |
1.2.2 玉米干燥机的种类及特点 |
1.3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特性 |
1.3.1 连续式干燥机的工艺流程 |
1.3.2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介质交换流程 |
1.3.3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温度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玉米干燥机的总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
2.1 整机设计及工作原理 |
2.1.1 干燥机整体结构设计 |
2.1.2 干燥机工作原理 |
2.1.3 干燥机干燥曲线 |
2.2 整机关键部件的建模 |
2.2.1 热风供给系统的设计 |
2.2.2 物料运送系统的设计 |
2.2.3 干燥系统的设计 |
2.2.4 排料系统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部件数值分析和玉米流体分析 |
3.1 角状盒数值分析 |
3.1.1 角状盒的静应力分析 |
3.1.2 角状盒的热对流分析 |
3.2 排料轮数值分析 |
3.2.1 排料轮的静应力分析 |
3.2.2 排料轮的扭矩分析 |
3.3 玉米流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研究 |
4.1 预试验 |
4.2 干燥机性能试验 |
4.2.1 试验仪器与方法 |
4.2.2 试验过程与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南瓜籽热处理工艺对南瓜籽油活性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南瓜籽的烘干处理 |
1.3.2 南瓜籽的烘炒处理 |
1.3.3 南瓜籽油的榨取 |
1.3.4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1.3.5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1.3.6 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1.3.7 总酚含量的测定 |
1.3.8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热处理工艺对维生素E的影响 |
2.2 热处理工艺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2.3 热处理工艺对酚类物质的影响 |
3 结论 |
(5)基于柴油机余热即时利用的小麦干燥箱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麦干燥技术与方法 |
1.1.2 国内外干燥理论的研究 |
1.1.3 我国小麦干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1.4 国内外柴油机余热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路线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性 |
2 基于柴油机余热利用的小麦干燥实验理论研究 |
2.1 干燥小麦实验理论研究 |
2.1.1 干燥小麦所需要的温度 |
2.1.2 干燥小麦所需要的能量 |
2.2 小麦干燥实验技术路线 |
3 小麦干燥箱的设计 |
3.1 干燥箱的设计要求 |
3.1.1 密封性 |
3.1.2 干燥箱操作方便性 |
3.1.3 干燥箱制作工艺要求 |
3.1.4 外部环境 |
3.2 干燥箱的设计方案 |
3.3 干燥箱的设计 |
3.3.1 干燥箱箱体的设计 |
3.3.2 干燥箱内部结构的设计 |
3.3.3 干燥箱进风口的设计 |
3.3.4 小麦干燥箱承料挡板的设计 |
3.3.5 小麦干燥箱进料口的设计 |
3.3.6 小麦干燥箱结构与工作原理 |
3.3.7 干燥箱三视图 |
3.4 基于ANSYS的小麦干燥箱内部温度场模拟仿真 |
4 基于柴油机余热利用的小麦干燥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 |
4.1.1 柴油机 |
4.1.2 热风枪 |
4.1.3 红外线测温仪 |
4.1.4 水分测定仪 |
4.1.5 自行设计的小麦干燥箱 |
4.1.6 电子秤 |
4.2 实验材料 |
4.2.1 小麦 |
4.2.2 加湿桶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热风温度对小麦干燥效果的影响 |
4.4.2 挡板倾斜角度对小麦干燥效果的影响 |
4.4.3 干燥时间对小麦干燥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图清单 |
(6)挂面干燥工艺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挂面干燥原理 |
2 挂面干燥工艺 |
3 挂面干燥影响因素 |
4 干燥工艺过程控制 |
5 挂面干燥节能技术 |
6 小结 |
(7)谷物干燥机烘干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谷物干燥机勘验 |
1.2.1谷物干燥机基本参数 |
1.2.2谷物干燥机烘干原理 |
1.2.3谷物干燥机的主要部件 |
1.3 谷物干燥机开机试验 |
1.3.1 开机试料前空转试验 |
1.3.2 温度传感器布置 |
1.3.3 开机试验原料 |
1.3.4 试验过程 |
1.3.5 开机试验取样过程 |
1.3.6 开机试验前后种子检验 |
2 试验及结果分析 |
2.1 机配谷物温度分析 |
2.2 风道温度分析 |
2.3 谷物温度分析 |
3 结束语 |
(8)基于正交试验的小麦干燥机工作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2 单工艺目标优化 |
3 多工艺目标优化 |
4结语 |
(9)挂面干燥工艺模型与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挂面干燥原理 |
1.2 挂面干燥工艺 |
1.3 挂面干燥影响因素 |
1.4 干燥工艺过程控制 |
1.5 挂面干燥节能技术 |
1.6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水分控制中的应用 |
1.6.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 |
1.6.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
1.7 小结 |
第二章 挂面干燥生产工艺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对象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隧道式挂面烘房干燥介质特征分析 |
2.3.2 风速对烘房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隧道式烘房干燥介质特征分析 |
2.4.2 风速对挂面干燥介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三章 干燥介质条件对挂面干燥脱水过程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对象 |
3.2.2 仪器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1mm条形挂面干燥介质特征与脱水特性分析 |
3.3.2 2mm、3mm条形挂面干燥介质特征与脱水特性分析 |
3.3.3 三种条形挂面干燥过程脱水量差异分析 |
3.3.4 挂面干燥脱水量与干燥介质参数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干燥介质条件对不同条形挂面干燥脱水过程的影响 |
3.4.2 干燥介质条件对挂面干燥脱水过程干燥脱水量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挂面脱水规律及模型拟合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干燥条件对挂面干燥平衡含水率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
4.3.2 干燥条件对挂面干燥过程含水率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
4.3.3 干燥介质焓值对挂面干燥脱水速率的影响 |
4.3.4 挂面干燥模型的拟合及求解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挂面干燥能效和质量的温湿度组合干燥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面条制作工艺 |
5.2.4 面条干燥工艺 |
5.2.5 挂面干燥过程在线监测 |
5.2.6 挂面产品质量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干燥工艺的干燥效果分析 |
5.3.2 干燥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5.3.3 干燥工艺的能耗效率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近红外技术的挂面干燥过程含水率监测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样品准备 |
6.2.2 含水率测定与分析 |
6.2.3 光谱采集和分析 |
6.2.4 模型建立和验证 |
6.3 结果分析 |
6.3.1 面条含水率分析 |
6.3.2 光谱前处理和近红外模型建立 |
6.3.3 实际样品测定 |
6.4 讨论和结论 |
第七章 太阳能辅助供热挂面烘房热能构成分析 |
7.1 引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2.1 试验仪器和设备 |
7.2.2 挂面干燥工艺在线监测 |
7.2.3 挂面干燥曲线绘制 |
7.2.4 煤耗计算 |
7.2.5 数据处理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烘房结构简介 |
7.3.2 供热系统简介 |
7.3.3 挂面干燥工艺简介 |
7.3.4 挂面干燥脱水曲线 |
7.3.5 挂面干燥过程热能构成分析 |
7.4 讨论 |
7.5 结论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干燥介质对挂面干燥脱水的影响 |
8.1.2 挂面干燥特性研究 |
8.1.3 挂面干燥工艺模型设计与优化 |
8.1.4 挂面干燥过程含水率监测模型和太阳能辅助供热烘房热能构成分析 |
8.2 展望 |
8.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固定床上下换向通风小麦干燥模拟与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换向通风小麦干燥模型模拟 |
1.1小麦干燥PDE模型简介 |
1.2换向通风干燥计算机模拟 |
1.2.1 PDE模型离散化 |
1)向上通风时, |
2)向下通风时, |
1.2.2初始与边界条件 |
1.2.3辅助方程 |
1.3小麦干燥工艺优化 |
1.3.1优化判据 |
1.3.2参数范围选取与约束条件 |
2干燥模型验证试验 |
2.1试验设备与方法 |
2.2试验过程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模拟计算与试验结果 |
3.1.1烘干过程小麦含水率比较 |
3.1.2烘干耗能与经济成本比较 |
3.2烘干过程床层小麦含水率和温度模拟分析 |
3.3烘干工艺优化效果分析 |
3.4通风作业参数优化结果 |
3.4.1环境温湿度对通风参数的影响 |
3.4.2小麦初始含水率对通风参数的影响 |
4结论 |
四、小麦烘干工艺参数的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级升压多点喷射玉米浆料烘干送料喷头的设计[J]. 公衍峰,张立明,赵举文.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02)
- [2]料仓内焦炭烘干过程热湿迁移的数值模拟[D]. 温佳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设计与试验[D]. 冯指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南瓜籽热处理工艺对南瓜籽油活性成分的影响[J]. 王璐,OLGA Padilla-Zakour,陈杰博,黄文城. 粮食与油脂, 2019(10)
- [5]基于柴油机余热即时利用的小麦干燥箱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郭雪莹.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4)
- [6]挂面干燥工艺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J]. 武亮,张影全,王振华,于晓磊,魏益民. 中国粮油学报, 2017(07)
- [7]谷物干燥机烘干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分析[J]. 吴云舸,张蓉蓉,王栋明,何俊,张曼媛. 机电工程, 2017(05)
- [8]基于正交试验的小麦干燥机工作参数优化[J]. 梁芳. 现代面粉工业, 2016(06)
- [9]挂面干燥工艺模型与过程控制研究[D]. 武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10]固定床上下换向通风小麦干燥模拟与工艺优化[J]. 颜建春,谢焕雄,胡志超,魏海,游兆延,徐弘博. 农业工程学报,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