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所有人的身高一样(论文文献综述)
张娇[1](2019)在《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机动车辆也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无偿搭车”现象已然成为常态。有人说无偿搭乘就是民法上的“好意同乘”,是一种好意施惠行为,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无偿搭乘是指机动车辆免费搭载他人的行为,它不限于好意同乘的情形,它也包含了搭承人未经过车辆所有人或驾驶人的邀请或同意而免费搭乘的行为。虽然无偿搭乘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交通压力,促进了能源问题的解决,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建立。但由无偿搭乘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却比比皆是,由此带来的侵权损害问题就显得十分棘手,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由于目前我国对于无偿搭乘的性质界定及引发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且各地区法院处理结果不一,导致受害人的现实权利得不到救济,同时也损害了法院的公信力,不利于法治、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探讨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问题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针对理论、实务界对无偿搭乘行为界定不明,法律性质分析不清,责任主体认定困难等问题,笔者以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为导向,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将无偿搭乘致搭乘人损害内部关系作为重点,着重对无偿搭乘行为的概念、无偿搭乘与好意同乘的关系、无偿搭乘行为的法律性质、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以及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我们知道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是多种法律责任的竞合,判断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要根据不同的情形结合具体情况认定,不能单纯的直接认定为侵权或是违约再或是无因管理。并且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在不同的情形下是不同的,要分情况具体讨论,同时无偿搭乘损害还存在减轻、免除责任的事由,要根据事由确定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虞麟之[2](2018)在《基于无线可穿戴式心率仪及异常心率数据检测的单片机模型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正不断提高,对健康的关注也随之增长。在众多健康指标中,心率成为一项重要身体健康信号之一,它的快慢能让人提前了解自己身体状态以防各类疾病的突发。但是,单一的心率测量结果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人的心率还和当前运动状态、身高体重比、年龄等因素有关。当前存在市面上的各类心率计普遍只到测量心率结果这一步,而没有给出异常数据的报警信息。因此本文一方面设计了可实时传播心率数据的可穿戴式设备,另一方面该设备还能结合不同年龄、身高、体重、当前运动状态等综合因素来查出异常数据。在设计心率仪报警时,要区分年龄、体质、运动状态、当前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来考虑,将数据传递到后台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个人的习惯和个体差异体质来综合判断。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结合了红外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后台数据处理等方式解决了测量心率以及查找异常心率数据的问题。具体工作如下:第一,利用红外传感器的原理采集人的当前心率。第二,通过蓝牙模块将心率仪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人们的手机,以达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自己心率的目的。第三,用倾角传感器来捕捉人的运动状态。第四,将人的当前运动状态、当前心率、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进行相应处理,从而查找出异常的心率数据。其中,被测用户还可以反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微调自身正常心率范围。
陈恒林[3](2015)在《社会公正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垄二代”、“红二代”等网络热词,从虚拟空间进入现实生活,几乎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代名词,折射出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的趋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对“二代”现象的关注,实质上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所暴露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关注。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表现在社会流动竞争中,先赋性因素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家庭背景的重要性充分显现,父子之间的阶层地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出身命运的世袭化,生存竞争的不公平化,发展际遇的非均等化现象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固化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探寻“二代”现象背后的社会症结,减少代际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能有效弥补社会阶层间的断裂和隔阂。通过深入研究“二代”群体的形成机制,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有助于消除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差异,促进社会整合,提高社会活力。本文以社会公正为视角,立足于历史传统、国际视野和现实国情,对“二代”群体的外在表征和产生“二代”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努力探求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有效路径,助推青年一代的公平成长。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理清了“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三个词汇从发端到热传再到成为专用词汇的过程,重点关注了它们是如何从社会流行语转化为学术问题的,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认真梳理,并阐明了笔者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从科学界定“二代”现象的概念入手,先分后合,由表及里,逐步揭示“二代”现象的学理内涵。对“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等三类有代表性的群体进行专门分析,探究了这些群体的数量、内部构成、独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群体进行共性地研究,阐明“二代”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社会资源实现代际传承的演进过程第三章着重阐述了“二代”现象的成因,从“家族制”传统这一历史根源,到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再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现实因素,全方位、宽视野的分析“二代”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第四章专门对“二代”现象进行公正性考量,找出隐含在“二代”现象背后的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这些根本性的制约因素,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层,继续探究公正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发展理念落后、制度保障不足、民生事业滞后、资本与权力的侵蚀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五章进一步拓宽研究“二代”现象的视野,在发达国家中选取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了俄罗斯和印度进行对照研究。所选取的国家中,有的是典型的现代发达国家,有的是与我国有可比性的地缘国家,有的在历史上曾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也同样正在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通过研究以上国家的阶层固化现状可以看到,由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所导致的阶层固化现象基本上在所有国家都客观存在,关键在于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来尽量减少贫困阶层的生存风险、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上述国家产生“二代”问题的教训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第六章重在进行破解“二代”现象的路径探索,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基本权利平等、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畅通阶层流动渠道等五个大的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化解“二代”现象的“路线图”,以此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开放、畅通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期望和信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李树忠[4](2006)在《平等权保护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和论述的主要宗旨在于探讨平等权的保护问题。西方有句法谚说:无救济,无权利。本文以平等权的保护为立论基础,在考察平等思想在中外历史上的渊源与发展后,分析平等权的法律地位与性质,探讨平等权保护的主要机制,以期为解决我国目前大量存在而又欲诉无门的“不公平待遇”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平等的观念源远流长,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和发展平等的历史。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平等的内涵不断地进行着各自的解释、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近现代平等观将平等划分为形式的平等、结果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同时承认“合理的差别”,否认“不合理的差别”。随着宪政国家的建立,平等由最初的观念、原则发展成为具体权利。本文在对平等权不同定义比较、辨析的基础上,得出平等权的定义,是指公民不分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也不论其出身、政治历史、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平等权一方面具有宪法原则的性质,同时具有基本权利的性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条原则性规定,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和法律实施上的平等。立法上的平等包括立法参与权平等和立法内容的平等;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几个环节的平等。平等权作为权利,非常抽象,要通过其他权利的内容来体现。 经过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平等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平等权的实现和发展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实现和发展平等权的道路,甚至某些具体平等权在国际人权领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而厉行法治的政治体制改革尚嫌迟缓,平等权的实现和保护仍差强人意。 权利保护是现代政府的天然责任,平等权在人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平等权保护和救济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民主社会“保护少数”原则的当然要求。西方民主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平等权保护和实现方面的法律实践,
叶子[5](1987)在《(二)所有人的身高一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命题:所有人的身高一样。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n=1时,命题显然成立. 设n=k时命题真,即对任何k个人,其身高一样。那么n=k+1时,即有k+1个人时,先将这k十1个人编号,记为A1 A2…,A3,Ak+1,由归纳假设可知,A1,A2,…Ak-1,Ak+1这k个人身高相等,记作m,又A2,A3,…,Ak,Ak+1这k个人的身高也相等,记作m1,显然m=m1,即这k+1个人的身高都相等。综上所述,所有人的身高都相等。
二、(二)所有人的身高一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所有人的身高一样(论文提纲范文)
(1)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0.5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概说 |
1.1 无偿搭乘的概念与特征 |
1.2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及其特点 |
1.3 无偿搭乘与好意同乘的关系 |
2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的基础理论 |
2.1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必要性及其限制 |
2.1.1 有损害就有救济原则的要求 |
2.1.2 自愿承担风险原则的限制 |
2.1.3 好意施惠关系的维护 |
2.1.4 善良风俗的倡导 |
2.2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 |
2.2.1 侵权责任说 |
2.2.2 违约责任说 |
2.2.3 无因管理责任说 |
2.2.4 法律责任竞合说 |
3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3.1 非营运车辆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
3.1.1 驾驶人与机动车所有人合一时的责任主体 |
3.1.2 驾驶人与机动车所有人分离时的责任主体 |
3.1.3 擅自搭乘司机不知情时的责任主体 |
3.2 营运车辆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
3.2.1 逃票行为 |
3.2.2 免票行为 |
4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
4.1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确定依据 |
4.2 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确定 |
4.2.1 过错责任下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
4.2.2 无过错责任下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
4.2.3 公平责任下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
4.3 减轻、免除责任的事由 |
4.3.1 受害人自陷风险 |
4.3.2 受害人同意 |
4.3.3 意外事件 |
4.3.4 第三人致害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无线可穿戴式心率仪及异常心率数据检测的单片机模型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第2章 心率计模型设计 |
2.1 心率计的部件及主要功能 |
2.1.1 传感器的研究对比 |
2.1.2 信号处理的问题研究 |
2.1.3 显示模块的选择 |
2.2 电路的设计研究 |
2.2.1 总电路图的设计 |
2.2.2 信号采集的电路设计 |
2.2.3 信号的放大、比较电路设计 |
2.2.4 外接显示器与键盘的电路设计 |
2.3 程序上的方案设计 |
2.3.1 关于测量方面的设计方法 |
2.3.2 主程序的设计 |
2.3.3 中断程序的设计 |
第3章 系统模型测试以及结果分析 |
3.1 仪器与测算方法 |
3.2 仿真和焊接成品 |
3.3 对测算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
3.3.1 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
3.3.2 对结果产生误差的具体分析 |
第4章 心率检测系统在物联网上的通信研究 |
4.1 通信的作用 |
4.2 通信方式的研究 |
第5章 对异常数据的筛选研究 |
5.1 正常数据的范围 |
5.1.1 非剧烈运动状态下的范围 |
5.1.2 剧烈运动状态下的范围 |
5.2 运动状态的判断研究 |
5.3 数据的处理研究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仿真图 |
附录B 系统原理图 |
附录C 系统PCB |
附录D 源程序 |
致谢 |
(3)社会公正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二代”现象的现实考量 |
二、“二代”现象的社会学审视 |
三、“二代”现象的学术关注 |
第二节 当前的研究现状 |
一、主要的研究观点 |
二、研究的特点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二代”现象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二代”现象概述 |
一、“二代”的词义学探析 |
二、“二代”现象的概念 |
第二节 “二代”的类型 |
一、“富二代” |
二、“穷二代” |
三、“官二代” |
第三节 “二代”现象的实质 |
一、社会流动的主导机制 |
二、社会资源的传递路径 |
第三章 “二代”现象成因探析 |
第一节 历史根源:家族制传统 |
一、“家族本位”的历史传统 |
二、“差序格局”的现代延伸 |
三、“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时代背景:社会转型 |
一、当前社会转型理论概览 |
二、社会转型的特征 |
三、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
第三节 现实因素:流动梗阻 |
一、从经济视角看“二代”现象 |
二、从政治视角看“二代”现象 |
三、从文化视角看“二代”现象 |
四、从社会视角看“二代”现象 |
第四章 “二代”现象的公正性考量 |
第一节 社会公正理论的基本问题 |
一、社会公正概念 |
二、社会公正理论 |
三、社会公正分类 |
第二节 “二代”现象折射出社会公正的缺位 |
一、权利不公平导致成长困境 |
二、机会不公平造成流动不畅 |
三、规则不公平助长不良风气 |
第三节 公正性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 |
一、发展理念亟需调整 |
二、制度建构相应不足 |
三、民生事业相对滞后 |
四、资本与权力的任性 |
第四节 成长不公的负面影响 |
一、微观层面:制约社会成员个体的创造力 |
二、中观层面:侵蚀社会各阶层的生机活力 |
三、宏观层面:削弱党和政府执政的公信力 |
第五章 “二代”现象的时空对照 |
第一节 “二代”现象的历史纵向比较 |
一、政治身份的世袭 |
二、职业身份的世袭 |
第二节 “二代”现象的空间横向比较 |
一、发达国家的“二代”现象 |
二、发展中国家的“二代”现象 |
第六章 “二代”现象的破解路径 |
第一节 维护公平正义是破解“二代”现象的重要前提 |
一、树立公平正义的科学理念 |
二、夯实维护公正的发展基础 |
三、强化对公正的制度保障 |
四、营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舆论环境 |
五、明确政府推进社会公正的主体责任 |
第二节 保障基本权利平等是破解“二代”现象的坚实基础 |
一、基本权利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体现 |
二、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三、有效防止公权力对权利的侵蚀 |
第三节 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是破解“二代”现象的关键举措 |
一、注重社会分配公平 |
二、突破传统分配模式 |
第四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二代”现象的核心机制 |
一、教育资源均衡化是社会公平的最大体现 |
二、就业最大化是促进社会融入的基础条件 |
三、医疗服务公益化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
四、社会保障全民化是社会公平的“稳定器” |
第五节 畅通流动渠道是破解“二代”现象的直接手段 |
一、培育壮大社会中产阶层 |
二、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完善 |
三、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四、打造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平等权保护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平等与平等权概述 |
第一节 平等思想的发展 |
一、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 |
二、现代平等理论的发展 |
三、平等的涵义 |
第二节 平等权的内涵与发展 |
一、平等权的内涵 |
二、平等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三节 平等权的一般性规定 |
一、平等权的效力范围 |
二、立法平等——平等权的核心内容 |
三、法律适用的平等——平等权的关键环节 |
四、平等权的差别对待 |
第二章 我国平等权的发展 |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平等权的发展历程 |
一、晚清时期进步政治力量对平等权的态度 |
二、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平等权的立法规定 |
三、国民党政府对平等权的态度 |
四、革命根据地的平等权保护 |
第二节 我国当代平等权的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平等权的发展历程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平等权的实现 |
三、厉行法治的政治体制与平等权的完善 |
第三章 我国平等权规定的现状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平等权的类型化与规范体系 |
一、平等权的类型化 |
二、平等权的规范体系 |
第二节 我国平等权取得的成就与缺陷 |
一、我国平等权取得的成就 |
二、我国平等权存在的缺陷 |
第三节 我国平等权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
一、我国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 |
二、就业平等权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 |
三、就业平等权的保护 |
四、其他对平等权的侵害 |
第四章 平等权保护概述 |
第一节 平等权保护的理论基础 |
一、权利保护是现代政府的天然责任——自然法的视角 |
二、平等权在人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
三、平等权保护是实现法治国家理念的必然选择 |
四、平等权保护是现代民主社会“保护少数”原则的要求 |
第二节 平等权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
一、美国平等权的保护 |
二、德国平等权的保护 |
三、平等权的国际保护 |
第三节 美国关于平等权的审查标准 |
第四节 平等权的法律保护 |
一、平等权的立法保护 |
二、平等权的执法保护 |
三、平等权的司法保护 |
第五章 我国平等权保护机制的构建和实现 |
第一节 平等权保护请求权 |
一、平等权保护请求权的法律性质与客体 |
二、不同承载制度下的平等权保护请求权 |
三、平等权保护请求权的实现 |
第二节 平等权的司法保护——行政诉讼 |
一、平等权行政诉讼保护的必要性 |
二、我国行政诉讼的完善 |
第三节 平等权的宪法保护——宪法的司法适用 |
一、平等权的权利性和具体化 |
二、宪法的司法适用 |
第四节 宪法监督与平等权的保护 |
一、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宪法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
三、启动宪法监督程序保护公民平等权 |
结语 |
附表1.各国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 |
附表2.国际人权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二)所有人的身高一样(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偿搭乘损害赔偿责任研究[D]. 张娇.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2]基于无线可穿戴式心率仪及异常心率数据检测的单片机模型设计与实现[D]. 虞麟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3]社会公正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研究[D]. 陈恒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4]平等权保护论[D]. 李树忠.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1)
- [5](二)所有人的身高一样[J]. 叶子. 中学数学, 1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