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养殖避免盲目(论文文献综述)
巴哈的汗·乌不拉因[1](2022)在《奶牛腹泻治疗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渐上涨,物质生活水平持续升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上涨的物质生活需求,奶牛的饲养数量持续增加,奶牛养殖在畜牧业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奶牛的腹泻问题是最为常见的奶牛疾病之一,由于奶牛腹泻的诱发病因较多,在患病奶牛的治疗和护理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导致奶牛的腹泻问题难以根治,甚至持续恶化,为奶牛的养殖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针对当前奶牛腹泻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奶牛腹泻疾病的治疗效果。
王磊,朱雪晴,李翠霞[2](2021)在《基于碳排放约束视角的牧场适度规模养殖研究——以黑龙江省15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控制碳排放量、发展高质量规模化奶牛养殖、提升生产效率是农业相关部门和养殖从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适度规模养殖成为解决环境保护与奶牛养殖业发展制约问题的新思路。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4个奶牛养殖主要城市15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调研数据,将年碳排放量纳入规模化牧场适度规模养殖测度体系,运用CCR模型和SBM-Undesirable模型分别对规模化牧场传统生产效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和绿色生产效率(基于碳排放约束视角)进行测算,通过生产效率最高排序值找到适度规模区间目标值,然后利用Tobit模型分别对绿色生产效率和传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投入产出视角下,根据CCR模型得出奶牛养殖适度规模区间为1 500~1 999头,传统生产效率为1.000;从碳排放约束视角下,根据SBM-Undesirable模型得出奶牛养殖适度规模区间也为1 500~1 999头,但绿色生产效率降为0.778,对比发现碳排放对奶牛养殖生产效率具有负向约束作用;经营类型、是否参与培训、土地承载能力对奶牛养殖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奶牛存栏量则对奶牛养殖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根据影响规模化牧场绿色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提出提高低碳关注度,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全面提升专业化奶牛养殖,鼓励发展奶牛养殖合作社;提倡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粪污处理技术,促进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奶牛养殖效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朱雪晴[3](2021)在《基于绿色生产效率的黑龙江省牧场适度规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洁[4](2021)在《石河子市奶户与乳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显雷[5](2021)在《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文中提出过去的二十年,我国奶牛养殖业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奶牛养殖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种养结合奶牛场(IPBS)通过青贮玉米种植与奶牛养殖,实现养殖场内粪便、秸秆和青贮玉米的循环利用,减少种植化肥使用,减少部分饲料购买,降低养殖饲料成本,是一种可持续生产模式。然而,长期以来,尚未全面系统的认知IPBS的环境、经济及生产效率,尤其是IPBS的环境绩效、经济性能、生产效率如何?又如何改善?需要配套怎么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奶牛场主对IPBS的经营管理,也使得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缺乏有力依据。本文以山东省、黑龙江省奶牛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非种养结合奶牛场(non-IPBS)和IPBS奶牛养殖的环境绩效、经济性能、生产效率等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OLS)等,对non-IPBS和IPBS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揭示IPBS的环境减排潜力,探究影响IPBS环境绩效的决定因素。接着,基于成本收益分析(CBA)、倾向得分匹配(PSM)等,考察non-IPBS和IPBS的经济性能,实证分析non-IPBS与IPBS在牛奶产量、品质等指标上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再次,基于非射线性模型(SBM)、截尾回归模型(Tobit)等,测度non-IPBS和IPBS的生产效率,分析影响奶牛养殖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最后,基于逻辑回归模型(Logit)、解释结构模型(ISM),探究奶牛场选择IPBS的驱动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并根据全文研究结果,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构建IPBS可持续性运行的激励机制。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IPBS在减少养殖环境损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减少幅度取决于IPBS的青贮玉米自给率。在non-IPBS中,每产1吨标准牛奶(FPCM)的全球变暖潜力(GWP)、酸化潜力(AP)、富营养化潜力(EP)、不可再生能源消耗(NREU)、水消耗(WU)和土地占用(LU)分别为1351.1千克CO2-eq,18.2千克SO2-eq,8.8千克PO43--eq,4600.5兆焦耳,414.9立方米和1533.3平方米,而IPBS相应减少14.3%、10.4%、18.2%、9.9%、7.9%和13.1%,如果IPBS青贮玉米自给率从当前56.6%提升到100%,则相应减少26.9%、17.0%、28.4%、17.2%、14.9%和18.9%。在保证每个奶牛场的青贮玉米自给率达到100%的条件下,全国最多有81%的奶牛场可以采用IPBS,则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当前减少18.7%。2)IPBS在提升养殖场净收益上具有较大潜力,同时,该净收益的提升率取决于耕地流转费用和青贮玉米价格。non-IPBS生产1t FPCM的净收益为1415元,而IPBS的实际净收益提升率为15%,这些收益的增加主要因为自产青贮玉米成本较低,同时此过程减少青贮玉米的运输费用。non-IPBS与IPBS生产1t FPCM的净收益的平衡点为:耕地流转费用为17262RMB/ha,或者青贮玉米价格为261RMB/t。同时,IPBS能显着降低牛奶体细胞数、菌落总数。3)IPBS在提升养殖生产效率上具有显着效果。在未考虑环境因素时,non-IPBS与IPBS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分别为0.75和0.79,将环境因素纳入后,相应的生产效率分别下降16%和10%。饲料成本投入过高和养殖规模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养殖生产效率损失的内生因素,而奶牛场主文化水平不高、奶牛产奶量低、泌乳牛占比低等因素是造成奶牛养殖生产效率损失的外在因素。4)奶牛场主选择种养结合的决定是利益因素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牛场与农田距离、降低饲料成本认知、降低粪污治理成本认知等3个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表层直接因素;奶牛场主教育水平、奶牛场收入这2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中层间接因素;奶牛场总牛数、土地流转价格、青贮玉米价格、当地粪污治理监管力度这4个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底层根源因素。基于此,制定基于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保障IPBS长效运行。包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立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探索绿色产品市场体系、搭建绿色发展技术支持平台、制定合理的亲环境养殖补贴政策、制定完善的养殖规程和标准等。
刘浩[6](2021)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文中认为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实施奶业振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推进,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布局不断优化,2020年奶牛规模化比率达到67%,TMR普及率达到90%以上,奶业主产省原料奶产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然而,我国养殖积极性低,原料奶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连续多年我国奶源自给率跌破70%,近十年奶牛存栏减少了15%,市场预警机制缺失,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解决。测算规模牧场的奶料比,并探究奶料比区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优化奶牛养殖结构,缩小区域差距,完善我国原料奶定价机制,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国内外奶料比的研究现状,猪粮比、蛋料比的发展现状以及原料奶价格和饲料价格的进行了文献综述,利用670家规模牧场的面板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全国和五大奶业产区规模化牧场奶牛养殖饲料结构和成本构成情况,基于成本角度,确定玉米、豆粕、青贮玉米和苜蓿草的价格权重分别为27%、17%、30%、26%,不同奶业产区权重各异。其次,在分析玉米、大豆、玉米青贮以及苜蓿草的价格与原料奶价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全国和五大奶业产区的奶料比模型,测算出其奶料比值,全国奶料比平均值为2.11,处于中水平奶料比(1.5—2.5)层次,五大奶业产区奶料比值具有明显差异,南方产区奶料比值最高,华北产区最低,都呈向好发展趋势。最后,分析判断了不同产区奶料比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奶料比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优质青贮玉米、苜蓿草等在重要饲草的种植面积,对农牧交错地带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快形成我国饲草产业现代化体系,保证饲料有效供给,稳定养殖成本。第二,不断完善我国奶业市场监测体系,利用奶料比良好的价格和市场预测能力,构建基于奶料比的奶业市场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奶料比,给行业和市场提供参考。第三,多举措缩小奶料比区域差异,政策上,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破省际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跨区域调配;技术上,加强我国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对生产要素及相关农产品产品区域流动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南方产区要发展多种模式奶牛养殖,减少原料奶预期调配压力,促进区域奶业可持续发展。
刘浩,彭华,王川,祝文琪,董晓霞[7](2020)在《我国不同奶业产区奶牛养殖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266个养殖场的调研数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奶牛养殖是奶业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受到环境和资源要素的双重制约,提高奶牛养殖效率,准确把握影响养殖效率的关键因素对于破解环境和资源约束、提高奶牛养殖产出、保证奶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19年全国五大奶业产区266个以规模牧场为主的调研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不同产区的奶牛养殖效率进行测算,探究影响规模牧场奶牛养殖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1)我国规模牧场奶牛养殖的规模效率、配置效率较高,技术效率、成本效率的整体水平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产区养殖效率差异明显,大城市周边产区和南方产区的技术效率、成本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产区,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北产区的养殖效率整体较高;(2)对规模牧场来说,饲料粗精比、技术投入对奶牛养殖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有显着正影响,用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对规模牧场整体养殖效率具有负影响,养殖规模扩大对奶牛养殖具有增益递减效果。[结论]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奶牛养殖社会化服务,各产区规模牧场应根据区域特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合理配置养殖设施设备,从而提升养殖效率,推动奶牛养殖现代化发展。
路远[8](2020)在《奶牛子宫炎病原菌筛查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奶牛子宫炎疾病的致病原因,选择新疆昌吉市不同种类的奶牛养殖场,进行子宫炎疾病筛查,对筛查出的患病牛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以确定主要致病菌。结果表明,从筛查的样品中共分离出奥斯莫拉菌、金色葡萄糖球菌、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乳房链球菌等菌株188株,其中奥斯莫拉菌35株、金色葡萄糖球菌29株、大肠埃希菌22株、蜡样芽胞杆菌18株、乳房链球菌占16株。说明该市的主要致病菌是奥斯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蜡样芽胞杆菌。
刘秉华[9](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王倩倩[10](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二、奶牛养殖避免盲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养殖避免盲目(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腹泻治疗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奶牛腹泻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 过分依赖土霉素类药物 |
1.2 强迫患病奶牛进食 |
2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盲目增喂精细饲料 |
2.2 停止饮水 |
2.3 停止运动 |
2.4 急于止泻 |
3 奶牛腹泻的治疗和护理策略 |
3.1 建立完备的护理机制 |
3.2 适当增加VC和糖皮质类激素药物的用量 |
3.3 及时补充水溶液 |
3.4 合理使用药物 |
4 结语 |
(2)基于碳排放约束视角的牧场适度规模养殖研究——以黑龙江省15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碳排放量的测算 |
1.3 生产效率测算 |
1.4 Tobit回归模型 |
2 实证分析 |
2.1 数据来源 |
2.2 生产效率测算 |
2.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2 测算规模区间划分及说明 |
2.2.3 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2.2.4 测算结果分析 |
2.3 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2 模型估计分析 |
3 结论 |
4 对策建议 |
第一,提高低碳关注度,避免盲目扩大规模。 |
第二,全面提升专业化奶牛养殖,鼓励发展奶牛养殖合作社。 |
第三,提倡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
第四,提高粪污处理技术,促进牧场可持续发展。 |
(5)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奶牛养殖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挑战 |
1.1.2 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牛奶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
1.1.3 推进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
1.1.4 种养结合模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
1.1.5 奶牛场种养结合模式众多但尚未得到全面认知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奶牛养殖环境影响的研究 |
1.3.2 关于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 |
1.3.3 关于奶牛养殖生产效率的研究 |
1.3.4 关于奶牛场选择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 |
1.3.5 关于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模式扶持政策的研究 |
1.3.7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 |
1.4.1 总体目标 |
1.4.2 具体目标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种养结合模式 |
2.1.2 种养结合奶牛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系统协同理论 |
2.2.4 物质循环理论 |
2.2.5 行为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奶牛养殖状况、主要模式及调研地区状况 |
3.1 我国奶牛养殖现状及问题 |
3.1.1 奶牛养殖现状 |
3.1.2 奶牛养殖面临挑战 |
3.2 奶牛养殖的典型模式 |
3.2.1 奶牛养殖的种养结合模式 |
3.2.2 奶牛养殖的非种养结合模式 |
3.2.3 两模式的异同 |
3.3 调研地区奶牛养殖状况 |
3.3.1 调研地区与样本量确定 |
3.3.2 调研地区奶牛养殖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环境绩效评估 |
4.1 分析框架 |
4.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2.2 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的分析框架 |
4.2.3 线性回归模型与变量选择 |
4.3 奶牛养殖系统的环境绩效 |
4.3.1 饲料环节 |
4.3.2 饲养环节 |
4.3.3 粪污处理环节 |
4.3.4 运输环节 |
4.3.5 小结 |
4.4 奶牛养殖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4.4.1 青贮玉米自给率变化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
4.4.2 基于IPBS的中国奶牛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
4.5 IPBS环境绩效的决定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经济效益评估 |
5.1 分析框架 |
5.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5.2.2 基于LCA的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
5.2.3 PSM模型 |
5.3 non-IPBS与 IPBS的效益分析 |
5.3.1 经济效益 |
5.3.2 环境成本 |
5.3.3 综合效益 |
5.4 关键因素变动对IPBS经济效益的影响 |
5.4.1 土地流转费用变化 |
5.4.2 青贮玉米价格变化 |
5.5 奶牛场采纳IPBS的效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生产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分析框架 |
6.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
6.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6.2.2 SBM模型与指标中选取 |
6.2.3 Tobit模型与变量选择 |
6.3 奶牛场生产效率测度 |
6.3.1 non-IPBS与 IPBS生产效率 |
6.3.2 non-IPBS与 IPBS生产效率提升 |
6.4 奶牛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的行为选择及激励机制构建 |
7.1 分析框架 |
7.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
7.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7.2.2 Logit模型与变量选择 |
7.2.3 ISM模型 |
7.3 奶牛场采纳IPBS的驱动因素 |
7.4 采纳IPBS行为因素的ISM分析 |
7.5 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激励机制构建 |
7.5.1 IPBS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
7.5.2 基于市场手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7.5.3 基于政府手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建立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上有明显优势 |
8.1.2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提升养殖净收益上具有较大潜力 |
8.1.3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提升养殖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效果 |
8.1.4 奶牛场选择种养结合是内在利益因素和外在条件共同驱动的结果 |
8.2 政策启示 |
8.2.1 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提高奶牛养殖的整体效率 |
8.2.2 提高种养结合的技术水平,提升奶牛养殖的技术盈利性 |
8.2.3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的稳固性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数据说明 |
1.5.1 调研样本 |
1.5.2 原料奶和饲料价格数据 |
1.6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6.1 创新点 |
1.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五大产区奶业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饲料构成分析 |
2.1 五大奶业产区生产现状 |
2.1.1 五大奶业产区布局 |
2.1.2 奶业生产现状 |
2.2 规模化牧场饲料结构分析 |
2.2.1 全国奶牛养殖饲料结构情况 |
2.2.2 不同产区奶牛养殖饲料结构分析 |
2.3 规模化牧场成本构成分析 |
2.3.1 全国奶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2.3.2 不同产区奶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料奶价格与主要饲料价格的关系分析 |
3.1 原料奶与主要饲料价格概况 |
3.1.1 原料奶价格分析 |
3.1.2 主要饲料价格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协整模型设定 |
3.2.2 单位根检验 |
3.2.3 协整检验 |
3.2.4 Granger因果检验 |
3.3 实证结果 |
3.3.1 样本与数据说明 |
3.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
3.3.3 协整检验结果 |
3.3.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模型构建与测算 |
4.1 奶料比定义及模型 |
4.1.1 奶料比概念 |
4.1.2 奶料比模型 |
4.2 奶料比模型的构建 |
4.2.1 奶料比中饲料的选取 |
4.2.2 玉米、豆粕、青贮玉米、苜蓿草的成本权重确定 |
4.2.3 奶料比模型的构建 |
4.3 奶料比测算 |
4.3.1 全国层面奶料比测算 |
4.3.2 不同产区奶料比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奶料比的区位差异原因分析 |
5.1 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 |
5.2 人文资源因素 |
5.3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5.4 技术因素 |
5.5 区域发展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五大奶业产区饲料权重具有明显差异 |
6.1.2 近年来我国奶料比表现为中水平奶料比 |
6.1.3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养殖收益 |
6.2 对策建议 |
6.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质饲草产业 |
6.2.2 以奶料比为基础,构建原料奶预警机制 |
6.2.3 多措并举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全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我国不同奶业产区奶牛养殖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266个养殖场的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研究方法 |
2.1 DEA模型 |
2.2 Tobit模型 |
3 数据说明 |
3.1 数据来源 |
3.2 变量说明 |
3.2.1 DEA模型中投入产出变量说明 |
3.2.2 Tobit模型变量选取及基本情况说明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奶牛养殖效率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奶牛子宫炎病原菌筛查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奶牛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采集 |
1.3.2 菌落鉴别 |
1.3.3 计算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出子宫炎疾病情况 |
2.2 检出的细菌种类及数量情况 |
2.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出细菌情况 |
3 小结 |
(9)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创新点 |
2.相关理论阐述 |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2 均衡价格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 |
2.4.2 风险评估 |
2.4.3 风险管理 |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
3.3.1 长期趋势分析 |
3.3.2 周期循环分析 |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澳大利亚 |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
5.4 本章小结 |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1.6 分析框架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给需求理论 |
2.2.2 蛛网模型理论 |
2.2.3 理性预期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国内供给因素 |
3.2.2 市场需求因素 |
3.2.3 国际贸易因素 |
3.2.4 制度性因素 |
3.2.5 突发事件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
4.2.2 H-P滤波法 |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
5.1 引言 |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说明 |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
6.1 引言 |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3.1 BEKK-GARCH模型 |
6.3.2 数据说明 |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
6.4.2 ARCH效应检验 |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
7.1 引言 |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式设置 |
7.3.3 数据说明 |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
7.4.1 估计方法选取 |
7.4.2 估计结果分析 |
7.5 稳健性检验 |
7.5.1 内生性分析 |
7.5.2 子样本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1 引言 |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
8.3.1 比较分析 |
8.3.2 成就与不足 |
8.4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奶牛养殖避免盲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腹泻治疗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浅析[J]. 巴哈的汗·乌不拉因. 畜禽业, 2022(02)
- [2]基于碳排放约束视角的牧场适度规模养殖研究——以黑龙江省15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例[J]. 王磊,朱雪晴,李翠霞.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16)
- [3]基于绿色生产效率的黑龙江省牧场适度规模研究[D]. 朱雪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石河子市奶户与乳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研究[D]. 周洁. 石河子大学, 2021
- [5]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D]. 黄显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6]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D]. 刘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我国不同奶业产区奶牛养殖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266个养殖场的调研数据[J]. 刘浩,彭华,王川,祝文琪,董晓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12)
- [8]奶牛子宫炎病原菌筛查与防治技术研究[J]. 路远. 中国乳业, 2020(12)
- [9]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10]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