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集中式系统在医院净化空调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庆[1](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苗莉娜[2](2021)在《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建筑能源消耗量和建筑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同时加大建筑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是缓解建筑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COVID-19)引发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除此之外,近年来室外空气质量差,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严重依赖于新风系统保证。针对实际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新风设计与运行调节状况,从建筑节能和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出发,本文提出一种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方法。首先,介绍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比与传统半集中式空调从设计新风量到运行调节各个阶段的区别,说明变新风量设计方法在节能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优势。随后为实现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室内外空气焓差的新风控制方法,并给出空调新风系统联合运行控制策略。在过渡季和夏季,当新风焓值小于室内空气时,新风系统加大新风引入,利用室外自然冷源承担建筑负荷,从而达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目的,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其次,研究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运行的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给出设计新风量的计算步骤和相应求解算法,进一步形成最优设计新风量的计算程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变新风量设计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相对于传统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大连地区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后,累计冷负荷降低率可达48.0%,供冷系统节电率为26.8%,间歇空调和开窗会对节能效果产生影响,如夜间空调时供冷系统节电率仅为17.3%。办公建筑变新风量设计的节能效果更好,新风系统为单风机时累计冷负荷降低率32.0%,供冷系统节电率可达27.7%。然后,采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分析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设计分析与模拟计算,得到两种空调系统方案的初投资与运行成本,最终得到:变新风量设计相对传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所增加的初投资能够在空调系统使用周期(20年)内回本,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的追加投资回收期分别为9.31年和11.68年。最后,依据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气候适用性对我国城市进行分区:提出三级指标分区法,以新风可供冷用总时数和除湿用总时数两类指标综合代表该地区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气候适宜性;以空调度日数代表该地区冷负荷需求。得到4类不同气候适用性分区,可用于判断某城市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同时还可用于判断其他直接利用室外空气降低室内热湿负荷的节能手段的适用性,如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等。
王后帅,苏道林[3](2020)在《医院手术室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探究》文中指出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手术室空气治理不达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将容易出现感染现象。基于此,以净化空气调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的基本工作模式,对系统硬件部分、循环机组部分、报警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对医院手术室净化空气调节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范东叶[4](2020)在《典型城市室外PM2.5污染时空分布及室内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环境中,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伤害,其相关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室外PM2.5质量浓度短期内难以达到WHO指导值要求,而室内PM2.5具有易控、人员暴露时间长、健康效应显着等特点,开展建筑室内PM2.5污染防控是降低由PM2.5诱发疾病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课题对典型城市室外PM2.5污染时空分布展开调研,并对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及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国家监测的大数据对全国室外PM2.5污染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室外PM2.5污染分布具有显着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室外PM2.5污染具有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华北地区、新疆西部、西南地区等地域大部分城市具有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城市、长江中下游平原、汾渭平原、新疆的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等污染较为严重,是应重点关注和治理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典型城市室外PM2.5质量浓度演变趋势以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室外PM2.5三年滑动平均浓度变化规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值表明,典型城市室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与PM2.5污染存在明显相关性;且四个季节中,冬季室外相对湿度、风速与PM2.5质量浓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对不同时间段室内外颗粒物粒度分布、传输过程以及室内外源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采样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室内外颗粒物粒度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过渡季节和非疫情供暖季节的室外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峰值位于2.5~5.0μm之间,疫情供暖季节室外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峰值位于0.5~1.0μm之间;打扫卫生等人员活动对室内大粒径颗粒物影响较为显着。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室内外颗粒物粒度分布特征,供暖季节室内外颗粒物的分形维数均大于过渡季节,该季节室外小粒径颗粒物含量更高。此外,结合PM2.5源强度和PM2.5源贡献率估算方法,定量获得典型住宅室内PM2.5源排放强度与PM2.5室外源贡献率。74个城市中部分城市近6年历年室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不保证5天的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第95百分位数存在反弹现象。综合考虑PM2.5室外计算浓度值、未来1年实际不保证的时间、超出设计不保证时间的城市数量等因素,协调暖通设计规范,PM2.5室外计算参数宜采用近3年“历年不保证5天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平均值”的统计方法确定,并给出了该统计方法下74个城市的PM2.5室外计算参数。室外PM2.5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随机性、时变性和区域性等特点,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不同城市2014~2019年历年室外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存在“拐点”,不同年代、不同城市室外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拐点”分布存在差异,其中2014~2019年平均有35个城市的“拐点”位于18~20天之间。并给出了“近4年历年不保证18天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平均值”统计方法下74个城市的PM2.5室外计算参数。结合PM2.5室外计算参数、室内计算参数、穿透系数、换气次数等关键设计参数,给出了集中式、半集中式、分散式三种不同系统的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地域PM2.5污染特点,分别给出了新风机组用空气过滤器和住宅用空气净化器配置选型方法,并结合PM2.5室内源强度估算值给出了不同档位的空气净化器选型方案。本文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典型城市室外PM2.5污染时空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相关成果可为室外PM2.5污染的联防联控及暴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建筑室内外颗粒物粒度分布及源特征、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及设备选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撑,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石媛[5](2020)在《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与建筑布局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与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医院数量增长较快,据统计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经突破100万,较2017年增加了1.7万。随着医院数量与面积的急速增长扩张,能耗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节能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医院建筑节能技术的各项研究对促进我国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院的节能研究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建筑师可以通过对医院建筑设计阶段的把控,实现空间与气候的有机契合。本文以医院方案设计中的布局设计为出发点,展开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的分布规律、医院布局因素与能耗的关联性,以及布局节能措施的研究。首先,本研究针对寒冷地区范围内北京、济南、西安等典型城市的三甲医院有步骤地开展调研。在四部分调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寒冷地区医院总体布局、各功能区布局、科室布局的详细特点。并通过问卷调查、能耗监管平台数据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了近年来样本医院各项能耗数据,深入分析得出寒冷地区医院建筑能耗的地域性分布、季节性分布特点以及医院功能区分布特点。同时剥离出与建筑设计高度相关的能耗数据与建筑各功能区布局相对应,揭示建筑布局与能耗的关联性关系。其次,基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将医院建筑布局设计依照建筑方案设计及医疗工艺流程设计的相关步骤,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进行分级,并赋予每一级节能任务。进一步识别对能耗有影响的医院建筑布局设计因素,分别匹配至集中式、半集中式两类医院的三级布局中,依据调研信息,为布局设计因素取值,最终形成寒冷地区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体系,作为后期能耗模拟的理论基础。再次,经过可行性评估验证,选择Design Builder作为模拟软件。采用全面试验设计法与优化筛选组数的方式对集中式、半集中式医院的三级布局因素展开全年动态能耗模拟研究。用方差分析法判断各布局因素的对于采暖、空调、照明以及三者综合能耗的影响程度,总结布局因素节能率区间,揭示医院布局与能耗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各级布局的最优策略,分别对集中式、半集中式医院布局策略进行汇总,绘制节能策略汇总及节能率对比图表,便于在设计阶段,根据不同情况随时加入节能策略对建筑设计进行节能指导。本文针对医院建筑布局提出分级节能的要求,分析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总结布局节能设计策略的科学结论为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节能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对于综合医院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未规定的布局设计部分做出一定的节能补充。
宋瑞[6](2020)在《中国不同气候区住宅通风与空气净化性能评估》文中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出现雾霾天气,室外的颗粒物常常会随着通风进入住宅房间,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因此必须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净化。然而,采用何种通风和空气净化方式,才能经济高效地使不同地区住宅室内的CO2、PM2.5和VOCs浓度达标,目前仍不清楚。现有的住宅空气过滤和通风研究大多建立在室外空气足够干净的基础上,且很少有兼顾住宅空气品质和能耗费用的综合评价,雾霾背景下最经济实惠的住宅通风和空气过滤方法仍不得而知。本文采用EnergyPlus软件,对中国五个气候区代表性城市的典型住宅进行了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费用的评估。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对模拟软件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然后采用该软件建立了中国五个气候区典型住宅的不同通风和颗粒物过滤模型。通风方式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混合通风;空气过滤方式包括使用空气净化器和新风过滤器。本研究对CO2、PM2.5、甲醛、TVOC浓度、空气净化器CADR和噪音、能耗和运行费用等参数进行了评估。还比较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机械通风系统,模拟了不同热回收效率下的显热和全热回收节能率,评估了间歇通风的可行性,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净化器滤芯更换方案。研究结果表明,EnergyPlus软件模拟的逐时通风量、净化器开启状态下的室内PM2.5浓度以及室内CO2浓度与实测值均非常吻合。在我国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一些室外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必须采用室内空气净化措施,空气净化器运行一年左右需要更换滤芯;而在夏热冬暖及温和地区,可以不采用室内净化措施。自然通风最经济,但全年中可能有40%以上的时间,通风量会不足。没有一种通风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佳的。如果使用最低环保等级的建筑材料和家具,在渗风条件下可能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才能使室内VOCs浓度达标。与集中户式机械通风相比,分房间机械通风可节省20%的运行能耗费用。采用机械和自然混合的通风方式能够减少一定的能耗,但是对于成本的降低并不明显。新风热回收装置在五个气候区的家庭住宅内均没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刘伟[7](2019)在《洁净空调系统节能分析与改造 ——以重庆某电子洁净室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年来,电子制造业快速发展,经济贡献逐年增高,在国家高科技产业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洁净空调技术是微电子制造业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洁净空调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成熟,电子制造业的洁净室也在各地兴建。伴随着电子洁净室的不断增多,洁净空调系统能耗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响应新时期“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开展洁净空调系统节能增效、降低成本的研究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作为西南地区新兴的电子制造业基地,重庆市依托国家政策和地理优势,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将沿海地区成熟的微电子制造业引进到重庆市,利用优厚的经济政策使其落户经济开发区,实现企业与地区的双赢发展。在攻读重庆大学工程管理(MEM)期间,笔者参与了重庆某电子洁净室项目,负责洁净室的深化设计和施工管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洁净空调理论梳理、系统分析、洁净空调建模、节能方案设计及能效和经济性分析,研究洁净空调系统中风机过滤单元(Fan Filter Unit)的节能改造方案,分析优势和不足,为洁净空调技术的发展和其他项目的节能改造提供参考。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梳理洁净空调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指出其系统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的问题,明确本次节能改造方案的研究目标为洁净空调系统的节能增效,同时为方案的经济效益对比建立理论基础。结合笔者参与的重庆某电子洁净室建造和改造实例,调研和收集洁净空调系统运行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等数据,利用Revit软件建立洁净空调系统模型,模拟其系统的能耗情况。在洁净空调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洁净室内生产设备散热产尘的规律和洁净空调系统能耗特点,提出针对性的节能改造方案。具体为,对洁净空调系统中的“风机处理单元(Fan Filter Unit)”进行非均匀排布,调整不同区域内风机处理单元的运行模式,集中处理室内设备产生的热量与污染物,在保证洁净度的前提下,减少系统新风量,降低空调系统总能耗和运行成本。通过将洁净空调系统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节能改造方案实施后,洁净空调系统的运行功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系统能量效率提高,证明该节能改造方案能为企业带来节能效益,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具有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洁净空调系统的理论梳理、模型建立和实例分析,围绕风机过滤单元和干盘管的功能和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对象的电子洁净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方案。通过对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性分析,发现非均匀排布的风机过滤单元设计,能有效降低洁净空调系统能耗和成本。同时,本文通过总结洁净空调节能改造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为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提出了应加强对洁净空调系统运行环境数据的收集,合理利用洁净空调系统创造微环境,并且提高洁净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等措施,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回报。
王燕[8](2019)在《基于PLC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文中指出本文根据医院洁净手术室的这一要求,提出了基于PLC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本文对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这一设计进行了探讨,总结并概括了过去传统PID系统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运行,验证了该自动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杜冬阳[9](2018)在《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在干燥地区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选题针对露点蒸发冷却型冷水机组在干燥区域中的应用做出针对性的研究以及分析。首先,基于选题的构思以及前期的调研结果,总结出现有不同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形式,并对其进行分类汇总、以及哪些主要参数对性能影响、设计分区、连接形式以及高温冷水出水表征温度进行分析以及探讨。其次,基于蒸发冷却冷水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情况,做出较为详细的总结,而后基于现有规范和标准对我国干燥地区进划分,并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可用形式进行统计,以及对其各类热工计算方案做出对比以及分析。此后,又针对9类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实际工程案例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出机组的产出冷水温度与室外空气气象参数下所对应的露点温度的关系,得出冷水温度在亚湿球温度范围左右,一般来说,冷水温度与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的差值在3-4℃范围内,且低于其对应的露点温度,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出水温度正常情况下保持在14-20℃范围之间,符合干燥地区对冷水机组出水温度的要求。不同一二次风量比对间接段效率影响较大,一般二次风量/一次风量为0.6-0.8较为合适,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评价系统能耗分析使用COP=冷水机组带走的显热/冷水机组电耗进行分析。最后对某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试验样机以及某露点蒸发冷却型冷水机组的试验样机展开与之匹配的设计,其中设定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其水流量为22m3/h,整机外形尺寸设计为:长×宽×高3800×1500×4800 mm,被装于机组的两边,在空间上呈对称关系,其中要求该机组间接的蒸发冷却阶段的通风量为20000m3/h,且一次风量以及二次风量都应为40000m3/h,而在直接蒸发冷却区域,选用PVC填料加以布置。机组内部各段供水水箱互相分开设置,保证单独运行。单侧板管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规格要求如下:长×宽×高应为1435mm×1435×1000;相应地,直接冷却蒸发区域,对应的规格应为mm 2900×1435×1500。新一代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根据常规模块化方式进行设计,机组外形尺寸长×宽×高2600*1500*2825mm,单个模块露点间接段芯体设计为:600×600×1800 mm,直接蒸发冷却段设计为:1160*1205*1470mm。对板管式样机以及前两代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样机分别做出较为详细的测试,而后从布水均匀性、循环水量、不同间接段以及一次与二次的风量比等维度对其效率的影响做出较为详细的分析,并以表格以及图的形式表示其结果。
梁江,孙宗齐,李俊,李扬[10](2017)在《中小学教学楼机械通风系统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学楼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有利于改善教室空气品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比较了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的优缺点,对教学楼机械通风系统的空气过滤、风量计算及不同新风系统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应结合新风系统形式设置普通教室排风系统。
二、半集中式系统在医院净化空调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集中式系统在医院净化空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实地调研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
2.2.1 规划布局概况 |
2.2.2 建筑设计概况 |
2.2.3 运维管理概况 |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
3.1.2 DNV标准的认证 |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4.1 功能的扩充 |
3.4.2 功能的置换 |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
4.4.3 完善使用功能 |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5.1 预防交叉感染 |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6.1 热环境的改善 |
4.6.2 光环境的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
(2)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风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1.2.2 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的研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概述 |
2.1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特点 |
2.1.1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简介 |
2.1.2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与传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区别 |
2.1.3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优势 |
2.2 变新风设计的新风控制策略 |
2.2.1 焓值控制的原理 |
2.2.2 新风控制策略 |
2.2.3 变新风量运行室内热平衡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3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运行时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 |
3.1 设计新风量的确定原则 |
3.2 设计新风量的求解计算方法 |
3.2.1 建筑逐时冷负荷的模拟计算 |
3.2.2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范围的确定 |
3.2.3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
3.3 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案例分析 |
3.3.1 居住建筑常用空调新风系统形式 |
3.3.2 居住建筑模型及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
3.3.3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范围的确定 |
3.3.4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
3.4 办公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案例分析 |
3.4.1 办公建筑常用空调新风系统形式 |
3.4.2 办公建筑模型及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
3.4.3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方案的确定 |
3.4.4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
4.1 经济性分析方法 |
4.2 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
4.2.1 系统初投资分析 |
4.2.2 运行费用分析 |
4.2.3 经济性分析 |
4.3 办公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
4.3.1 空调系统初投资分析 |
4.3.2 运行费用分析 |
4.3.3 经济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半集中式空调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研究 |
5.1 气候适用性分区指标 |
5.1.1 新风可供冷用总时数 |
5.1.2 新风可除湿用总时数 |
5.1.3 空调度日数 |
5.2 分析用气象数据的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 |
5.2.1 气象数据来源 |
5.2.2 分区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
5.3 半集中式空调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结果 |
5.3.1 基于新风承担室内显热负荷能力的气候分区结果 |
5.3.2 基于新风承担室内潜热负荷能力的气候分区结果 |
5.3.3 基于空调度日数的气候分区结果 |
5.3.4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案例中建筑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
附录 B 办公建筑新风系统耗电量计算过程 |
附录 C 各气候适用性分区主要城市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医院手术室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空气调节系统的基本工作模式 |
1.1 系统分类 |
1.2 系统设计原则 |
2 医院手术室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整体结构设计 |
2.2 系统设计 |
2.2.1 硬件部分架构设计 |
2.2.2 循环机组硬件部分设计 |
2.2.3 报警设计 |
2.3 湿热负荷特点 |
2.4 相关参数计算 |
2.4.1 湿热负荷的计算 |
2.4.2 送风量与新风量的计算 |
2.4.3 设计结果 |
3 结束语 |
(4)典型城市室外PM2.5污染时空分布及室内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室外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研究现状 |
1.2.2 室内颗粒物污染及室内外关联性研究现状 |
1.2.3 室内颗粒物污染控制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及总结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典型城市室外PM_(2.5)污染时空分布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概况 |
2.1.2 数据处理方法 |
2.2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室外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
2.2.1 室外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的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 |
2.2.2 室外PM_(2.5)季节平均质量浓度的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 |
2.2.3 室外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特定百分位数的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 |
2.2.4 室外PM_(2.5)空间聚集性 |
2.3 典型城市历年室外PM_(2.5)污染特点及演变特征 |
2.3.1 历年室外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污染特点 |
2.3.2 历年室外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 |
2.3.3 历年室外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达标情况 |
2.4 北京室外PM_(2.5)污染时空分布及气象因素的影响 |
2.4.1 不同地区室外PM_(2.5)污染时空分布 |
2.4.2 不同气象因素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变化特征 |
2.4.3 室外PM_(2.5)污染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室内外颗粒物污染关联性及室内外源特征研究 |
3.1 研究对象与实测方法 |
3.1.1 建筑外窗调研 |
3.1.2 实测对象概况 |
3.1.3 实验仪器及布点 |
3.1.4 数据处理 |
3.2 建筑室内外颗粒物粒度分布及关联性 |
3.2.1 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 |
3.2.2 室内外颗粒物粒径分形维数分布 |
3.2.3 室内外不同粒径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
3.3 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源强度估算 |
3.3.1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 |
3.3.2 室内颗粒物源强度估算方法 |
3.4 建筑室内外PM_(2.5)污染特征及源贡献率 |
3.4.1 建筑室内外PM_(2.5)污染特点 |
3.4.2 建筑室内外PM_(2.5)的I/O比变化规律 |
3.4.3 建筑室内外源对室内PM_(2.5)质量浓度的贡献率 |
3.5 小结 |
第4章 PM_(2.5)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 |
4.1 现有方法确定的依据及问题 |
4.1.1 现有方法的来源及依据 |
4.1.2 现有方法的对比分析 |
4.1.3 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 |
4.2 不同确定方法的统计时长研究 |
4.2.1 历年不保证天数平均值的统计方法 |
4.2.2 累年平均每年不保证天数的统计方法 |
4.2.3 历年最不利年不保证天数的统计方法 |
4.2.4 三种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
4.3 不保证天数的确定方法研究 |
4.3.1 统计区间的确定 |
4.3.2 不保证天数的确定 |
4.3.3 室内实际不保证天数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室内PM_(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 |
5.1 建筑室内PM_(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 |
5.1.1 PM_(2.5)负荷计算理论 |
5.1.2 空气过滤器设计计算 |
5.1.3 空气过滤器设计选型 |
5.2 办公建筑用空气过滤器的设计与选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设计参数与负荷计算 |
5.2.3 设备PM_(2.5)去除能力 |
5.2.4 空气过滤器选型 |
5.3 住宅建筑用空气净化器的设计与选型 |
5.3.1 PM_(2.5)负荷计算 |
5.3.2 空气净化器选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
致谢 |
(5)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与建筑布局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1.1.1 宏观背景 |
1.1.2 课题背景 |
1.1.3 课题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2.1 寒冷地区 |
1.2.2 三甲医院 |
1.2.3 医疗区 |
1.2.4 能耗分布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医院建筑能耗文献检索 |
1.3.2 医院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
1.3.3 建筑能耗模拟工具及能耗预测方法研究 |
1.3.4 现有技术标准 |
1.3.5 评述及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筑布局 |
1.4.2 建筑布局与节能设计关系 |
1.4.3 系统论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2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建筑布局及能耗分布调研与分析 |
2.1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调研方案 |
2.1.1 样本的选取 |
2.1.2 调研方案 |
2.2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医疗区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2.1 医疗区总体布局 |
2.2.2 医疗区总体能耗现状分析 |
2.3 综合门诊部与住院部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3.1 综合门诊部布局及能耗现状 |
2.3.2 住院部布局现状及能耗现状 |
2.4 综合门诊部各区域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4.1 综合门诊部——门诊区域布局及能耗现状 |
2.4.2 综合门诊部——医技区域布局及能耗现状 |
2.4.3 综合门诊部——公共区域空间及能耗现状 |
2.5 科室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5.1 门诊单一科室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5.2 医技单一科室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6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布局特点总结 |
2.7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分析总结 |
2.7.1 三甲医院能耗地域性分布特征 |
2.7.2 三甲医院能耗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
2.7.3 三甲医院能耗功能区分布特征 |
2.8 小结 |
3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建筑布局节能体系建构 |
3.1 建筑布局与建筑设计与医疗工艺流程设计的关系 |
3.1.1 建筑布局与建筑方案设计 |
3.1.2 建筑布局与医疗工艺流程设计 |
3.1.3 建筑布局与二者对应关系 |
3.2 三级布局节能体系建构原则、特点与方法 |
3.2.1 三级布局节能体系概念 |
3.2.2 三级布局的节能体系建构特点 |
3.2.3 节能布局节能体系构建方法 |
3.3 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体系的确立 |
3.3.1 第一级——医疗区总体布局 |
3.3.2 第二级——功能区域布局 |
3.3.3 第三级——单元内布局 |
3.4 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设计因素及取值 |
3.4.1 建筑布局设计因素的概念 |
3.4.2 集中式医院布局设计因素选择及取值 |
3.4.3 半集中式医院布局设计因素选择及取值 |
3.5 小结 |
4 建筑能耗试验设计及分析研究 |
4.1 建筑能耗模拟工具选择 |
4.1.1 模拟工具的对比 |
4.1.2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4.1.3 模拟验证及误差分析 |
4.2 试验方法设计及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
4.2.1 典型模型的建立 |
4.2.2 全面试验设计法及优化 |
4.2.3 方差分析法 |
4.2.4 节能率分析法 |
4.3 小结 |
5 寒冷地区集中式三甲医院建筑三级布局节能设计研究 |
5.1 第一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5.1.1 综合门诊部整体布局因素模拟 |
5.1.2 住院部整体布局因素模拟 |
5.1.3 医疗区整体布局多因素组合模拟 |
5.2 第二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5.2.1 综合门诊部——医技区域模拟 |
5.2.2 综合门诊——公共区域模拟 |
5.2.3 住院部——护理单元模拟 |
5.3 第三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5.3.1 综合门诊——门诊科室 |
5.3.2 综合门诊——医技科室 |
5.4 集中式医院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分析总结 |
5.4.1 第一层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5.4.2 第二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5.4.3 第三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5.5 集中式三甲医院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总结 |
5.5.1 第一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5.5.2 第二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5.5.3 第三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5.6 集中式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策略汇总及其对应节能率 |
5.7 小结 |
6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建筑三级布局节能设计研究 |
6.1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第一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6.1.1 综合门诊部整体布局 |
6.1.2 住院部整体布局 |
6.1.3 医疗区整体布局 |
6.2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第二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6.2.1 综合门诊部——门诊区域模拟 |
6.2.2 综合门诊——医技区域模拟 |
6.2.3 综合门诊——公共区域模拟 |
6.3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第三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6.3.1 综合门诊——门诊科室 |
6.3.2 综合门诊——医技科室 |
6.4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总结 |
6.4.1 第一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6.4.2 第二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6.4.3 第三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6.5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建筑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总结 |
6.5.1 第一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6.5.2 第二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6.5.3 第三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6.6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策略汇总及其对应节能率 |
6.7 小结 |
7 结论及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不同气候区住宅通风与空气净化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住宅通风研究现状 |
1.2.2 住宅空气净化研究现状 |
1.2.3 通风和空气净化模拟评估手段研究现状 |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EnergyPlus模拟方法的实验验证 |
2.1 E+模型及实验 |
2.1.1 EnergyPlus计算模型 |
2.1.2 实验验证方法 |
2.2 E+实验验证结果 |
2.2.1 通风量 |
2.2.2 净化条件下的PM2.5浓度 |
2.2.3 CO_2浓度 |
2.3 本章小结 |
3 空气净化器运行模型的开发 |
3.1 空气净化器运行模型及验证实验 |
3.1.1 空气净化器CADR和过滤模型 |
3.1.2 空气净化器滤芯阻力和容尘模型 |
3.1.3 模型验证实验 |
3.2 空气净化器运行模型实验验证结果 |
3.2.1 滤芯阻力与容尘量的关系 |
3.2.2 净化器CADR值与容尘量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五个气候区不同通风净化方案的空气品质评估 |
4.1 通风净化案例 |
4.1.1 气候区划分和代表性城市选择 |
4.1.2 典型住宅的建立 |
4.1.3 模拟设置 |
4.1.4 空气品质相关参数设置 |
4.1.5 通风净化方案及评价指标 |
4.2 空气品质模拟结果 |
4.2.1 设备选型参数 |
4.2.2 换气次数、CO_2和PM2.5全年不达标时长占比 |
4.2.3 VOCs模拟结果 |
4.2.4 各种通风方式、空调和净化装置的时间比例 |
4.3 本章小结 |
5 五个气候区不同通风净化和热回收方案的能耗费用评估 |
5.1 能耗和热回收策略 |
5.1.1 能耗模拟设置 |
5.1.2 热回收设置 |
5.2 能耗与费用模拟结果 |
5.2.1 分项能耗和年运行费用 |
5.2.2 热回收节能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6 不同气候区空气净化器滤芯更换方案指导 |
6.1 空气净化器运行策略 |
6.1.1 不同滤芯更换标准 |
6.1.2 空气净化器运行模拟方案 |
6.2 滤芯更换指导 |
6.2.1 不同方案滤芯寿命 |
6.2.2 全年空气净化器能耗与初投资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
附录B 室内VOCs浓度初次达标结果 |
附录C 不同气候区通风和空气净化方案能耗评估 |
附录D 不同气候区空气净化器运行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洁净空调系统节能分析与改造 ——以重庆某电子洁净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洁净空调技术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外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发展与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洁净空调系统技术概论 |
2.1 洁净空调原理简介 |
2.1.1 洁净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2.1.2 洁净空调系统环境简介 |
2.2 洁净空调模式 |
2.2.1 风机竖井集中模式 |
2.2.2 分散式循环机组模式 |
2.2.3 风机过滤单元模式 |
2.3 洁净空调系统组成与功能分析 |
2.3.1 洁净空调系统组成 |
2.3.2 新风空调机组功能分析 |
2.3.3 干盘管功能分析 |
2.3.4 风机过滤单元功能分析 |
2.4 洁净空调系统特点与能耗分析 |
2.4.1 洁净空调运行特点 |
2.4.2 洁净空调能耗分析 |
2.4.3 洁净空调能耗经济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洁净空调实例建模和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气象条件 |
3.2 洁净室概况与运行情况分析 |
3.2.1 洁净室概况 |
3.2.2 洁净室空间布局情况 |
3.2.3 洁净室生产运行情况 |
3.3 洁净空调系统建模 |
3.3.1 模型范围的选取与简化 |
3.3.2 环境数据的采集整理 |
3.3.3 洁净空调负荷参数统计 |
3.4 洁净空调系统设计 |
3.4.1 设计依据 |
3.4.2 设计参数 |
3.4.3 洁净空调送风量的设计 |
3.4.4 风机过滤单元的设计 |
3.4.5 干盘管的设计 |
3.5 洁净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
3.5.1 洁净空调能耗分类 |
3.5.2 洁净空调能耗统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洁净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
4.1 节能改造目标和潜力 |
4.1.1 节能改造方案目标 |
4.1.2 洁净空调节能潜力 |
4.1.3 洁净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方向 |
4.2 洁净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方案 |
4.2.1 基于模型的室内散热产尘特点 |
4.2.2 基于风机过滤单元的节能改造方案 |
4.2.3 洁净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方案对比 |
4.2.4 洁净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方案优势分析 |
4.3 洁净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经济性分析 |
4.3.1 节能改造方案节能率分析 |
4.3.2 节能改造方案运行成本分析 |
4.4 洁净空调系统优化方案的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PLC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控制目标 |
1.1 温度控制 |
1.2 湿度控制 |
1.3 压力控制需求 |
2 手术室净化系统的重要性 |
3 新风机组控制系统 |
4 结语 |
(9)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在干燥地区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高温冷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1.4.3 课题实际应用价值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的创新点 |
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研究现状及基本要点 |
2.1 蒸发冷却空气-水系统发展动态 |
2.1.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叉流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段 |
2.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分类 |
2.3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设计分区 |
2.4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连接形式 |
2.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间接段出水温度的表征 |
2.6 本章小结 |
3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3.1 干燥地区的气候特征 |
3.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设计需求 |
3.2.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供回水温差 |
3.2.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承担负荷需求 |
3.2.3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出水温度需求 |
3.3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不同间接模块段热工计算 |
3.3.1 表冷间接模块段热工计算 |
3.3.2 管式间接模块段热工计算 |
3.3.3 露点间接模块段热工计算及设计 |
3.4 某板管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设计概况 |
3.4.1 机组设计概况 |
3.4.2 板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单元设计 |
3.4.3 直接填料段设计 |
3.4.4 风机、水泵选型 |
3.4.5 水箱及二次风口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实际工程测试对比 |
4.1 工程概况 |
4.1.1 新疆石河子市凯瑞大厦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4.1.2 新疆五彩湾某电厂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冷水机组 |
4.1.3 新疆鲁木齐中医院表冷-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4.1.4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某热电厂冷水机组 |
4.1.5 新疆克拉玛依某大厦冷水机组 |
4.1.6 西安某公司办公楼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冷水机组 |
4.1.7 榆林某热电厂立管-直接-闭式换热模块冷水机组 |
4.1.8 昌吉州人民医院风-水一体化机组 |
4.1.9 立昂大厦表冷-立管两级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4.1.10 其他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案例合集 |
4.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实际案例测试分析 |
4.2.1 新疆石河子市凯瑞大厦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2 新疆五彩湾某电厂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3 新疆鲁木齐中医院表冷-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4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某热电厂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5 新疆天麒大厦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6 西安某公司办公楼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7 电厂空冷凝汽系统用闭式立管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2.8 昌吉州人民医院风-水一体化机组测试数据 |
4.2.9 立昂大厦表冷-立管两级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数据 |
4.3 实际工程测试对比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两种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样机测试及对比分析 |
5.1 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及分析 |
5.1.1 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案例概况 |
5.1.2 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样机测试准备 |
5.1.3 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 |
5.1.4 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数据分析 |
5.1.5 板管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运行存在的问题 |
5.2 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实际测试及研究分析 |
5.2.1 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案例概况 |
5.2.2 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尺寸设计 |
5.2.3 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 |
5.2.4 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数据分析 |
5.2.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间接段效率及出水温度总结 |
5.2.6 新一代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提出 |
5.3 新一代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应用工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的不足之处 |
6.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目录 |
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竞赛证书 |
致谢 |
(10)中小学教学楼机械通风系统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比较 |
2 机械通风系统设计探讨 |
2.1 新风过滤措施 |
2.2 房间最小新风量计算 |
2.3 新风系统方案设计 |
1)全集中式 |
2)半集中式 |
3)分散式 |
4)半集中+分散式 |
2.4 排风 |
3 结语 |
四、半集中式系统在医院净化空调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D]. 苗莉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医院手术室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探究[J]. 王后帅,苏道林. 建筑技术开发, 2020(18)
- [4]典型城市室外PM2.5污染时空分布及室内控制方法研究[D]. 范东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20
- [5]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与建筑布局节能设计研究[D]. 石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中国不同气候区住宅通风与空气净化性能评估[D]. 宋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洁净空调系统节能分析与改造 ——以重庆某电子洁净室为例[D]. 刘伟. 重庆大学, 2019(02)
- [8]基于PLC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J]. 王燕.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10)
- [9]露点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在干燥地区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 杜冬阳.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10]中小学教学楼机械通风系统设计探讨[J]. 梁江,孙宗齐,李俊,李扬.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