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

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

一、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商学晏[1](2020)在《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食用菌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材,杏鲍菇则是我国常见食用菌中的杰出代表,因其具有近似鲍鱼的独特口感与极高的营养价值,有着“素鲍鱼”的美名,现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面对杏鲍菇产量的逐年增加,将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线加工模式应用到杏鲍菇分选包装环节可以提高其商业价值和产品竞争力,针对这一情况,本篇论文对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首先根据农产品分选加工包装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近些年来国内外农产品分选包装方面的生产线自动化技术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分析生产线的优点及对于生产线技术应用到食用菌分选包装工艺流程的优势,结合企业实地调查,设计出杏鲍菇滚杠式分选模式和气调保鲜包装工艺。在研究和分析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重点加工设备杏鲍菇滚杠式分选机、食用菌气调保鲜包装机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加工工艺需求和加工作业流程确定了符合杏鲍菇的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其次根据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最终为杏鲍菇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设计了一套以西门子S7-1200PLC为控制核心,采用ET200SP作为分布式I/O,西门子KTP1200精简触摸屏作为上位监控的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 TIA软件仿真调试和实验室平台实验验证,通过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拟仿真测试模块对生产线传送带调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选择采用PID控制法对生产线传送带进行变频调速。最后对系统可靠性分析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使用FAT分析法对保鲜包装机进行可靠性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保鲜包装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建立其多级故障树,定性分析故障树的结构和故障原因,定量计算故障率,系统梳理后提出了增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这条生产线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杏鲍菇食用菌的等级分选,自动包装等多道生产加工工序,每小时可以包装杏鲍菇600~1200盒;对菌业企业而言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杏鲍菇的商业价值和产品竞争力。

徐乐[2](2019)在《徐矿电厂300MW CFB锅炉流化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苏徐矿电厂#1机组为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于2009年底正式投产。在机组投运后,锅炉一直存在床层床温分布不均的问题,布风板中部床温较高,频繁超过1000℃,而布风板两端床温较低,出现多点床温同时低至400℃以下,在机组连续运行一段时间后还出现排渣困难的情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锅炉的安全连续运行。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对多次启停炉情况和现场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导致床温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入炉煤颗粒度不合格,大颗粒进入炉膛后无法流化,不断积聚,导致流化不断恶化。第二,布风板风量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流化能力差,造成局部流化不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系统分析了出现床温低点和入炉煤颗粒度的关系,针对颗粒度不合格,增加两组交叉筛,保证入炉煤颗粒度合格,减少大颗粒物料进入炉膛。其次,通过对水冷风室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得出由于风室入风口上边缘与布风板距离较大,一次风在入风口上方形成涡流,造成水冷风室两端压力低于中部压力。设计并实施了水冷风室静压分布的现场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水冷风室内具体的压力分布情况,现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根据水冷风室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提出了对布风板部分区域风帽进行扩孔的改造方案,增加布风板两端的进风量,减少布风板中部区域进风量,优化布风板流化特性。通过将布风板两端以及边缘共1242个风帽芯管小孔直径由6mm增加至6.4mm,降低该区域风帽阻力,增加布风板两端的进风量,增强该区域流化能力,避免因流化不良引起的床温低。减少布风板中部区域进风量,降低布风板中部燃烧强度,达到降低中部床温的效果,最终使整个床层的温度分布更均匀。

付超[3](2019)在《厂拌冷再生集料计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早期修筑的沥青路面已达到或者超过设计寿命,面临如何进行公路养护及改建等问题,厂拌冷再生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渐在路面再生领域被推广使用。由于有些厂拌冷再生设备的集料计量系统存在较大的计量误差,难以满足乳化沥青冷再生和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需要,且目前缺乏对冷再生拌合站高精度集料计量系统的研究。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通过对厂拌冷再生技术的研究,尤其是结合大量文献资料,针对乳化沥青冷再生与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中集料级配对再生混合料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以水泥(水硬性材料)为再生剂的厂拌冷再生技术,以乳化沥青或者泡沫沥青为再生剂的厂拌冷再生技术对集料的级配要求更高。然后,对影响级配组成的传统集料计量系统展开研究,利用皮带配料秤的称重误差数学模型,并结合散料输送过程中料斗底部压力变化规律,分析得到料斗内物料高度变化与皮带张力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计算得到由皮带张力变化引起的皮带秤称重误差变化规律,并探究了称重误差与累计量误差的联系。进一步,开展了集料计量系统的计量精度试验,并对集料级配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料斗内物料从满仓状态逐渐减少过程中,传统集料计量系统的计量误差波动较大,导致配料精度较低,使集料的级配很难稳定在规定的级配范围内。最后,通过分析称重误差的成因,开展了适用于冷再生拌合站的高精度集料计量系统研究,设计了以输送机式皮带秤为主要计量装置的高精度配料机组;确定了新型配料机组的工作方式,选定了合适的传感器元件,并分析了所设计的新型集料配料机组存在的系统误差与误差补偿方法。本论文对厂拌冷再生集料计量系统的研究工作及研究结果,可以为厂拌冷再生集料计量系统的设计、升级、改造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万志艺[4](2019)在《燃煤电厂SCR脱硝烟道分区喷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烟道内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的流场均匀性和氨氮摩尔比均匀性对脱硝系统的脱硝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在以某电厂的实际脱硝烟道15:1等比例缩小的冷态实验台上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在冷态实验台速度分布已经优化的基础上,将入口分成四个区,每个分区配备一组喷氨格栅进行相应的分区喷氨模拟研究,得到了每个分区喷氨格栅对冷态实验台处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二氧化碳浓度的分布影响之后,对本文自行设定的两种氮氧化物浓度分布工况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各个喷氨分区的所需的流量,最终分别使得两种浓度分布工况下冷态实验台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仿真结果的碳氮摩尔比的分布偏差系数均小于15%。对实验室原有的冷态实验台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分区喷氨格栅及网格多点浓度测量装置,使用二氧化碳来代替氨气来进行实验,排除了原有二氧化碳体积浓度背景干扰之后,依据模拟得出的各区流量来进行喷二氧化碳,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碳氮摩尔比的分布偏差系数均在15%左右,基本满足工程上小于15%的技术要求。并将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浓度整体分布趋势大致吻合,证明了本文所用的数值模型来预测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结果是可靠的。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之后,将其应用到上海某电厂实际SCR脱硝系统中,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自行设计了相应的导流板,使得首层催化剂层处速度分布偏差系数降至13.5%,满足工程上小于15%的技术要求。同时对上海某电厂的喷氨系统同样也做了相应的分区处理,通过调整每个喷氨分区的喷氨量,最终将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氨氮摩尔比的分布偏差系数从29.4%降至14.8%左右,满足工程上小于15%的技术要求。

杨滨[5](2019)在《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废热需要冷却排出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因此,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钢厂中大量采用且长期运行。这使得系统能耗占生产总能耗的相当比例,而系统却常常因设计不合理,设备选型不配套,运行中缺乏对状态及时的评估维护等原因使系统能效降低。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攻关计划(13dz1201700)基金资助下,以钢厂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为目标,围绕整个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性能优化、经济运行评价等方面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循环水系统仿真模拟平台。对系统的基本组件,包括冷却塔、换热器、水泵、阀门、喷头和管路,分别建立水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并基于基本物理定律和拓扑结构理论,建立起系统运行能耗模拟计算模型,给出求解算法和求解过程,最后以实例证明方法可行,为节能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基于工业循环水系统设计规范设计建成一套循环水系统组合节能实验装置。通过装置对比实验获得不同运行工况的能效,及不同节能技术对能效的影响程度,为换热管网结构优化和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支持。(3)提出基于串并联和中间温度式两种换热管网优化方法,实例模拟分析表明,采用串并联式可降低约三分之二的送水量,节能效果明显。(4)建立起循环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和运行优化模型,采用分层嵌套算法和遗传算法求解该类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Delphi,MATLAB对EPANET水利分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在MySQL数据库支持下,建立了系统的软件优化平台,可为循环水系统节能决策提供支持。(5)通过建立冷却塔内三维流动分析模型和结构模型,分析气-液速度比、空气入口角、喷淋密度等参数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运行噪声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有助于指导冷却塔的设计优化。(6)建立起循环水系统的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基于装置实验分析结果,确定循环水系统各组件能效的影响因素及相应评价指标,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循环水系统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实例分析表明评价体系为确定循环水系统节能方向有指导作用。本文围绕工业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较全面地探讨了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性能分析、系统实验和能效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课题研究直接面向实际工业循环水系统,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系统的节能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泳潭[6](2018)在《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道路设计强调“强基薄面”,绝大部分路面都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修建的沥青路面逐渐进入大修期,沥青路面的维修及路面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等问题迫在眉睫。截止2017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3.6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面对我国日益庞大的已建成公路交通网络,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一种新型沥青基胶结料,泡沫沥青适用于冷拌工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路用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然而,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尽管已被引进我国发展多年,但仍然在创新性、实用性和设备国产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进口设备过高的售价已经成为最大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为了突破进口设备的平台制约,本文独辟蹊径,选择以国产水稳拌合站为设备平台加装泡沫沥青功能模块的创新方式实现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功能化,深入研究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紧密围绕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试验、设计、施工、评价等不同阶段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室内沥青发泡试验设备、泡沫沥青指标评价、混合料设计、水稳拌合站改装、施工工艺、施工均匀性评价以及新型路面结构等内容,旨在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获得阶段性成果,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工艺,推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室内沥青发泡试验设备开发阶段,本文分析了德国维特根公司WLB10型沥青发泡机的应用局限性,针对其缺陷,采用一系列设备改进措施,研制成功改进型沥青发泡机iFoam,并对iFoam进行测试与验证,并验证其可行性。在泡沫沥青指标评价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然后从满足泡沫沥青和集料拌合均匀性的实用性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试验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试验结果的可量化程度,提出了一种新型沥青发泡性能评价指标——简化效能指数,解决了基于最大膨胀率和半衰期的传统泡沫沥青发泡性能评价指标的互斥问题,试验方法简单、可靠,试验结果可量化、正相关。在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阶段,本文基于大量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试验,提出了以骨架密实型为基础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曲线,突破了人们对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属于悬浮型级配的认知,同时降低填料0.075mm过筛率的要求至3%,突破了规范规定的不小于6%的要求,显着提高了RAP的利用率。在水稳拌合站改装阶段,本文通过泡沫沥青功能模块串联的方式开发了两阶段发泡技术,使沥青的发泡效果进一步得到优化,满足了冷再生对泡沫沥青的技术要求。本文通过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水稳拌合锅的三维模型,模拟分析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拌合过程中的均匀性问题,论证了水稳拌合站平台的可行性,并且通过离散元软件模拟获得了合理的叶片拌合速度,为实际的设备改造和后续的拌合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成功铺筑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试验段,本文从材料要求、机械要求、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基于国产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关键技术。为了对铺筑完成的试验路进行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本文采用工业CT技术对泡沫沥青冷再生芯样进行高精度扫描,评价分析本文设计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细观结构均匀性,然后将工业CT扫描处理的截面图像汇总使用ABAQUS有限元三维重构建模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各深度处力学响应进行分析,提出细观力学均匀性的评价指标,也进一步验证本文设计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细观结构的均匀性及细观力学的均匀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应用价值(用于沥青路面上面层),本文基于功能性设计的理念,进一步提出了渗固封层+泡沫沥青冷再生层的新型路面结构。首先通过试验验证渗固封层具有良好的抗滑、防水、浅表加固的功能。然后对新型路面结构的路用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评价分析,证明该种新型冷再生路面结构路用性能优良。最后进行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分析和结构承载力主要指标的验算。本文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对外来技术引进、消化再提升的螺旋式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发展之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价值。

丁海波[7](2018)在《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在佛开高速公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佛开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研究泡沫沥青厂拌再生技术,在其改扩建工程中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通过合理利用铣刨旧材料,对泡沫沥青及混合料原材料选择、冷再生拌和混合料设计及路用性能、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并论证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达到资源循环再利用、节能减排目的。首先,本文在分析泡沫沥青发泡原理、形成机理、泡沫破灭机理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泡沫沥青的发泡特性、影响沥青发泡的影响因素以及现在公认的发泡质量评价指标,并分析了泡沫沥青复拌冷再生技术的特点及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的优缺点,对比了泡沫沥青复拌冷再生半刚性(半柔性)基层混合料与热拌沥青碎石柔性基层和用于柔性基层的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差别,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国家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技术标准。然后,根据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原则和指标要求,提出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集料及级配选择、拌合用水量的确定、试件制备与养生、以马歇尔指标确定最佳泡沫沥青用量OAC的方法,并确定出生产配合比。再次,研究泡沫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施工步骤、施工设备等。重点对施工前的路面清理、下封层施工、新旧路面接缝处理、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摊铺、碾压及后期养生工艺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从拌和出料→运输→摊铺→初压→复压→终压→养生→开放交通的一整套施工工艺。最后,以佛开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LM-01合同段为实例,研究分析旧路路面材料性能、泡沫沥青混合料的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通过分析影响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因素,提出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的关键控制指标、配合比与原材料性能要求、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基于理论分析和依托工程现场监测数据等,验证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可行性。并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体现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优越性。

高扬[8](2018)在《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突破高端产品制造技术,实现工艺流程创新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问题的关键,而研发先进的实验研究装备和中试研发平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工艺创新要求,开发了新一代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其独特的轧辊加热功能、热轧异步轧制功能以及组合式控制冷却功能在保证热轧实验机组灵活高效、精度高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实验功能,为热轧产品和工艺研究提供了研发平台。相关实验机组被多家钢铁企业及科研院所应于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发了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工艺流程、工艺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检测仪表系统。通过机组工艺设备的柔性组合,丰富了热轧实验研发手段,满足中厚板和热连轧不同流程的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需求。提出了可逆轧制和单向轧制辊缝设定策略,通过新型电液联摆系统,在保证辊缝精度的同时提高了压下速度。针对热轧实验复杂、灵活、多变的特点,开发了实验过程跟踪系统、自动实验系统和实验过程仿真系统,提高了热轧实验稳定性和成功率。(2)针对热轧实验轧辊温度低、轧件温降快等问题以及特殊规格、特殊工艺要求的热轧实验过程,提出了热油加热轧辊的工艺思路。通过热油加热过程中轧辊表面温度场有限元模拟,得到了热油温度、环境温度、轧辊直径以及轧辊开孔深度对轧辊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所开发的轧辊热油加热系统,有效解决了薄规格轧件轧制过程中温降过快的问题,同时满足了特殊合金高温终轧的工艺要求。(3)开发了热轧实验机组异步轧制功能,通过异步轧制将剪切变形引入轧制过程,提高了变形效率和变形渗透率。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建立了热轧异步轧制过程中轧辊受力、轧件变形以及轧件翘曲规律。为了改善热轧异步轧制过程中轧件翘曲,开发了下辊水平偏移系统并提出了异步轧制过程中轧件翘曲控制策略,有效解决了热轧异步轧制过程中轧件过度翘曲的问题。(4)开发了以超快冷为核心的热轧实验机组组合式控制冷却系统。建立了组合式控制冷却过程中轧件温度控制模型并给出了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针对超快冷系统压力和集管流量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了系统压力与集管流量综合控制策略。系统压力和集管流量均采用前馈设定+反馈微调的控制策略,控制初期压力前馈和流量前馈同时进行,系统稳定后以压力反馈为主、压力反馈和流量反馈交替进行,在反馈控制中引入死区控制和模糊PID自适应控制,并针对调节阀具有回差和死区等特性,给出了相应的补偿控制算法,实现了系统压力和集管流量快速、稳定、高精度控制,提高了轧件终冷温度控制精度,满足新一代TMCP工艺研发需求。(5)应用本文研究成果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采用先进的三级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架,配备了完善的自动厚度控制系统和实验过程跟踪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实验。其特有的轧辊加热功能、热轧异步轧制功能以及以超快冷为核心的组合式控制冷却功能,为研发供了更多的实验手段。本机组成功推广至首钢、沙钢、太钢、河北钢铁、鞍钢、台湾中钢等近二十家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热轧工艺创新和高端品种研发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手段。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9](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曾泽湘[10](2016)在《盐化物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与装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积雪结冰会降低路面的摩擦系数,严重影响道路的行车安全,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公路科技界关注的焦点,开展具有融雪抑冰能力的盐化物沥青路面研究,对降低冰雪道路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盐化物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技术和与间歇式搅拌设备配套的盐化物材料的输送添加装置进行研究。依据盐化物溶液降低冰点的基本原理,对盐化物材料的融雪抑冰机理进行分析。基于盐化物材料的抑冰机理,将结冰路面划分为结合冰和分离冰两种结构形式,通过建立行车载荷作用下结构层弯拉应变数学模型,研究分离冰的破碎机理。通过建立搅拌器拌和均匀性数学模型,确定搅拌设备拌制盐化物混合料时最佳沥青裹附拌和时间和盐化物材料最佳分散拌和时间,根据盐化物沥青混合料室内拌和试验研究,得出盐化物材料的拌和时间窗口期。运用相似原理,结合盐化物沥青混合料室内制备工艺研究成果,确定了现场搅拌设备拌和盐化物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工艺。通过分析MARINI4000型间歇式搅拌站的特点和结构,研发了电子秤计量鼓风机吹送盐化物添加装置,对该装置机械部分进行了选型和设计计算,对称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传感器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并使其与搅拌设备进行联动控制。本课题依托内蒙古国道210树林召至东胜段盐化物沥青路面工程进行,对盐化物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碾压工序进行研究,并对盐化物沥青路面施工后的质量进行跟踪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盐化物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融雪抑冰效果明显。

二、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食用菌分选包装工艺及生产线
    2.1 食用菌的分选工艺设计
    2.2 食用菌的包装工艺设计
    2.3 生产线设备构成及其功能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产线总体控制方案
    3.1 生产线控制对象
    3.2 生产线工艺流程
    3.3 生产线PLC控制器
    3.4 工业HMI技术
    3.5 组态控制技术
    3.6 生产线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PLC I/O分析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 生产线电气图
    4.4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5 上位监控画面设计
    4.6 生产线控制系统调试
    4.7 生产线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系统可靠性相关理论
    5.2 系统可靠性分析
    5.3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徐矿电厂300MW CFB锅炉流化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循环流化床技术发展现状
    1.3 流化问题分析
    1.4 数值模拟在工程中的应用
    1.5 论文主要内容
2 床温低的初步分析
    2.1 锅炉情况介绍
    2.2 机组运行问题
    2.3 床温低原因分析
    2.4 运行调整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输煤系统改造
    3.1 输煤系统改造背景
    3.2 入炉煤颗粒度要求
    3.3 输煤系统改造方案及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水冷风室压力分布分析及风帽阻力计算
    4.1 水冷风室压力研究现状
    4.2 水冷风室空气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4.3 水冷风室压力分布现场试验
    4.4 布风板的阻力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风帽改造方案及改造效果
    5.1 锅炉风帽更换方案
    5.2 风帽改造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厂拌冷再生集料计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厂拌冷再生技术研究
    2.1 厂拌冷再生技术与就地冷再生技术比较
        2.1.1 厂拌冷再生技术分析
        2.1.2 就地冷再生技术分析
        2.1.3 厂拌冷再生的技术优势
    2.2 集料级配对冷再生混合料的影响
    2.3 传统集料计量系统的结构组成与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集料计量系统称重误差研究
    3.1 传统集料计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
        3.1.1 计量原理分析
        3.1.2 计量数据处理与瞬时流量调节分析
    3.2 皮带配料秤的计量误差来源分析
    3.3 皮带配料秤的称重误差分析
        3.3.1 称重托辊的受力计算
        3.3.2 称重传感器的受力计算
        3.3.3 称重误差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称重误差的计算分析与试验验证
    4.1 称量段输送带张力变化分析
        4.1.1 主要阻力
        4.1.2 附加阻力
        4.1.3 剪切阻力
        4.1.4 称量段输送带张力计算
    4.2 称量段输送带张力变化与称重误差计算
        4.2.1 集料斗底部压强变化
        4.2.2 集料斗底部输送带运行阻力变化
        4.2.3 称重误差计算与累计量误差分析
    4.3 现场试验与集料级配结果分析
        4.3.1 集料计量精度现场试验
        4.3.2 集料级配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精度集料计量系统的设计
    5.1 高精度配料机组的结构设计方案
    5.2 配料方式选择与硬件选型
        5.2.1 配料方式选择
        5.2.2 称重传感器选型
        5.2.3 测速传感器选型
    5.3 高精度配料机组的系统误差
        5.3.1 调速距离计算
        5.3.2 系统误差建模
        5.3.3 系统误差补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燃煤电厂SCR脱硝烟道分区喷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火电厂NO_x产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
        1.2.1 NO_x的生成机理
        1.2.2 燃煤电厂NO_x控制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分区喷氨冷态模拟研究
    2.1 冷态三维模型的建立
    2.2 控制方程和数值求解方法的建立
        2.2.1 基本方程
        2.2.2 数值求解方法
    2.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2.4 均匀性判定方法
    2.5 网格独立性验证
    2.6 分区喷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分区喷氨冷态实验研究
    3.1 冷态实验台系统及改造
        3.1.1 原冷态实验台系统
        3.1.2 冷态实验台改造
    3.2 冷态分区喷氨实验研究
        3.2.1 冷态实验步骤
        3.2.2 冷态实验测试方法
    3.3 冷态分区喷氨实验结果
    3.4 数值模拟和冷态实验结果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上海某电厂SCR脱硝系统分区喷氨研究
    4.1 数值建模及网格划分
        4.1.1 研究对象
        4.1.2 三维几何模型
        4.1.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2 SCR脱硝系统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流场均匀性优化研究
        4.2.1 不同锅炉运行工况下的模拟结果
        4.2.2 入口速度不均匀时的模拟结果
    4.3 SCR脱硝系统分区喷氨研究
        4.3.1 边界条件的划分
        4.3.2 SCR脱硝系统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氮氧化物分布热态实验结果
        4.3.3 SCR脱硝系统首层催化剂层截面处氨氮摩尔比均匀性优化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概况
    1.3 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流体模型与求解
    2.1 系统组件的模型建立
        2.1.1 水泵的模型建立
        2.1.2 冷却塔的模型建立
        2.1.3 换热器的模型建立
        2.1.4 管道的计算模型
        2.1.5 阀门模型
        2.1.6 各支路水混合后的温度模型
        2.1.7 喷头及配水系统水力学模型
    2.2 系统建模
        2.2.1 管网结构建模
        2.2.2 系统建模
    2.3 模型求解过程及计算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水系统组合节能实验分析
    3.1 节能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3.1.1 实验装置的研发背景
        3.1.2 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3.2 实验装置的组件设计
        3.2.1 换热器模型
        3.2.2 冷却塔模型
        3.2.3 管路及阀门实物图
        3.2.4 水泵的模型与设计
        3.2.5 节能实验装置三维设计
    3.3 电气及监控系统设计
    3.4 节能装置平台实验
        3.4.1 高效水泵与非高效水泵节能效果对比实验
        3.4.2 变频水泵与非变频水泵并联运行实验
        3.4.3 阀门控制调节与变频控制调节能耗对比实验
        3.4.4 泵出口阀门调节和水泵运行工况点的关系实验
        3.4.5 泵出口阀门调节和变频泵并联运行能效实验
        3.4.6 智慧阀门调节时系统运行效率变化
        3.4.7 智慧阀门调节时有无变频泵的能效状况
        3.4.8 供回水温差与能效的关系
        3.4.9 冷却塔水量分配与冷却能力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优化
    4.1 换热器管网的优化
        4.1.1 换热器的优化模型
        4.1.2 换热器管网优化实例
    4.2 其他系统核心组件的优化
        4.2.1 水泵选型优化
        4.2.2 冷却塔选型优化
    4.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4.3.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3.2 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3 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求解
        4.3.4 分层嵌套算法优化求解实现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优化
        4.4.1 目标函数及约束
        4.4.2 运行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4.3 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实现
    4.5 优化设计的软件实现
        4.5.1 软件总体设计
        4.5.2 数据库设计
        4.5.3 软件系统功能及界面设计
    4.6 软件优化案例分析
        4.6.1 设计优化
        4.6.2 运行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却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5.1 冷却塔模型建立
        5.1.1 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5.1.2 冷却塔性能模拟的结构模型
    5.2 冷却塔性能模拟结果分析
        5.2.1 塔内轴流风机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5.2.2 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5.2.3 气-液两相速度比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4 空气进口角度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5 冷却水喷淋密度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6 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影响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因素
        5.2.7 冷却塔全压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
        5.2.8 冷却塔结构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
    5.3 基于数值模拟的冷却塔噪声分析
        5.3.1 冷却塔噪声分析计算模型及物理模型
        5.3.2 冷却塔噪声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水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
    6.1 评价方法与流程
    6.2 循环水系统评价指标集
        6.2.1 能效评价指标
        6.2.2 经济评价指标
    6.3 确定指标权重
    6.4 循环水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6.5 评价体系的软件实现
    6.6 循环水系统评价实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沥青发泡指标评价研究现状
        1.2.2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泡沫沥青冷再生设备工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泡沫沥青室内试验设备研发
    2.1 沥青发泡原理
    2.2 沥青发泡特性的评价指标
    2.3 室内沥青发泡机简介
        2.3.1 沥青发泡性能的影响因素
        2.3.2 原沥青发泡机局限性
    2.4 改进型沥青发泡机研发
    2.5 IFOAM测试与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泡沫沥青新型评价体系研究
    3.1 沥青的发泡特性和评价指标体系
        3.1.1 沥青的发泡特性
        3.1.2 泡沫沥青评价指标体系概况
    3.2 半衰期指标的局限性分析
    3.3 泡沫沥青衰变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3.4 优化泡沫沥青评价指标体系
        3.4.1 简化效能指数
        3.4.2 基于简化效能指数的最低发泡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试验设计与性能评价
    4.1 沥青发泡试验
        4.1.1 发泡试验结果
        4.1.2 最佳发泡条件
    4.2 级配方案的确定
        4.2.1 级配确定原则
        4.2.2 原材料
        4.2.3 级配设计
    4.3 最佳拌合用水量的确定
    4.4 泡沫沥青混合料制备
    4.5 力学性能测试
        4.5.1 劈裂强度试验
        4.5.2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4.6 力学性能分析
        4.6.1 劈裂强度分析
        4.6.2 马歇尔稳定度分析
        4.6.3 动稳定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功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5.1 泡沫沥青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构想
    5.2 新型泡沫沥青功能模块研发
        5.2.1 生产型泡沫沥青发生器类型
        5.2.2 具有两阶段发泡功能的泡沫沥青功能模块
    5.3 基于离散元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拌合均匀性研究
        5.3.1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模拟
        5.3.2 三维离散元模型建立
        5.3.3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适宜拌合速度研究
        5.3.4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拌合均匀性研究
    5.4 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
        5.4.1 施工材料要求
        5.4.2 施工机械要求
        5.4.3 施工准备
        5.4.4 施工工艺流程
        5.4.5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5.5 试验路铺筑
        5.5.1 试验路概况
        5.5.2 基于试验路的关键技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T及有限元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均匀性研究
    6.1 基于工业CT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细观结构均匀性研究
        6.1.1 工业CT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细观结构均匀性评价方法
        6.1.2 粗集料分布均匀性评价指标
        6.1.3 不同深度处截面空隙率
    6.2 基于有限元建模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细观力学均匀性研究
        6.2.1 不同深度处截面压应力均值
        6.2.2 不同深度处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渗固封层+泡沫沥青混合料新型路面结构研究
    7.1 渗固封层材料设计与性能评价
        7.1.1 渗固封层的提出
        7.1.2 渗固封层用乳化沥青及混合物指标测定
        7.1.3 渗固封层性能评价
    7.2 渗固封层+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组合性能研究
        7.2.1 组合路面结构试件成型
        7.2.2 组合路面结构的高温稳定性研究
        7.2.3 组合路面结构的抗剪强度研究
        7.2.4 组合路面结构的低温抗裂强度研究
        7.2.5 组合路面结构的水稳定性能研究
    7.3 基于二级公路的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在佛开高速公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泡沫沥青发泡原理及性能技术指标
    2.1 泡沫沥青发泡原理
    2.2 泡沫形成机理
    2.3 泡沫破灭机理
    2.4 泡沫沥青的特性与发泡质量的评价指标
    2.5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特点及技术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基层配合比设计方法
    3.1 配合比的设计技术指标
    3.2 配合比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工艺
    4.1 施工前期准备
    4.2 新旧路面拼接
    4.3 拌和设备
    4.4 运输车辆
    4.5 摊铺工艺
    4.6 碾压工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技术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实例概况
    5.2 试验段目的
    5.3 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员配置情况
    5.4 施工注意事项
    5.5 配合比设计及施工顺序
    5.6 试验路的各项试验检测结果
    5.7 试验路段总结
    5.8 技术分析
    5.9 经济效益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轧制过程中试研究平台的创新与发展
    1.3 热轧实验机组研究及发展现状
        1.3.1 国外热轧实验机组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3.2 国内热轧实验机组研究及发展现状
    1.4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的主要特征
        1.4.1 高刚度可逆轧机
        1.4.2 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1.4.3 轧辊加热系统及研究现状
        1.4.4 热轧异步轧制及研究现状
        1.4.5 组合式控制冷却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及其控制系统开发
    2.1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工艺流程研究
    2.2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主要工艺设备及检测仪表
        2.2.1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主要工艺设备
        2.2.2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检测仪表
    2.3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控制系统组成
    2.4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主要控制功能研究
        2.4.1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厚度控制系统
        2.4.2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实验过程跟踪系统
        2.4.3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全自动实验系统
        2.4.4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实验过程仿真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轧辊加热系统开发及表面温度场研究
    3.1 轧辊热油加热系统的开发
        3.1.1 热油加热循环系统设计
        3.1.2 轧辊内部热油循环系统设计原理及连接机构
        3.1.3 轧辊热油加热过程中的热轧实验过程
    3.2 热油加热过程中轧辊温度场模型研究
        3.2.1 轧辊温度场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3.2.2 轧辊温度场导热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3.3 热油加热过程中轧辊温度场的模拟研究
        3.3.1 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3.3.2 轧辊几何模型
        3.3.3 轧辊材料参数
        3.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热油加热过程中轧辊表面温度的实验研究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3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5 不同加热条件下轧辊表面温度场变化规律研究
        3.5.1 热油温度对轧辊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3.5.2 环境温度对轧辊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3.5.3 轴承冷却对轧辊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3.5.4 轧辊直径对轧辊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3.5.5 轧辊开孔深度对轧辊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轧异步轧制变形规律及翘曲控制策略
    4.1 热轧实验机组异步轧制系统的开发
        4.1.1 热轧实验机组多种异步轧制方式的实现
        4.1.2 下辊偏移系统的开发
    4.2 热轧异步轧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模型
        4.2.2 物理模型
    4.3 热轧异步轧制轧辊受力规律研究
    4.4 热轧异步轧制轧件厚度方向变形规律研究
        4.4.1 轧件厚度方向等效应变研究
        4.4.2 轧件厚度方向剪切应变研究
    4.5 热轧异步轧制轧件翘曲规律研究
        4.5.1 轧件翘曲的表征方法
        4.5.2 不同压下率下异速比对轧件翘曲的影响规律
        4.5.3 不同下辊偏移量下异速比对轧件翘曲的影响规律
        4.5.4 不同异速比下压下率对轧件翘曲的影响规律
        4.5.5 不同压下率下下辊偏移量对轧件翘曲的影响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式冷却系统控制功能研究
    5.1 组合式控制冷却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5.1.1 组合式控制冷却过程中轧件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5.1.2 组合式冷却过程中换热系数模型的建立
    5.2 超快冷系统压力与集管流量综合控制策略研究
        5.2.1 超快速冷却系统压力与集管流量控制原理
        5.2.2 超快冷系统压力与集管流量综合控制策略
    5.3 超快冷系统压力控制算法研究
        5.3.1 超快冷系统压力前馈控制算法研究
        5.3.2 超快冷系统压力反馈控制算法研究
    5.4 超快冷集管流量控制算法研究
        5.4.1 超快冷集管流量前馈控制算法研究
        5.4.2 超快冷集管流量反馈控制算法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现场应用
    6.1 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6.1.1 计算机控制系统配置和结构
        6.1.2 厚度控制系统控制效果
        6.1.3 实验过程跟踪系统控制效果
    6.2 轧辊热油加热系统控制效果
    6.3 热轧异步轧制系统控制效果
    6.4 组合式控制冷却系统控制效果
        6.4.1 组合式控制冷却系统冷却能力
        6.4.2 超快冷系统压力和集管流量综合控制效果
        6.4.3 超快冷系统压力控制效果
        6.4.4 超快冷集管流量控制效果
        6.4.5 轧后冷却温度控制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0)盐化物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与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盐化物抑冰机理与分离冰强度模型
    2.1 盐化物的缓释与抑冰机理分析
        2.1.1 盐化物溶液降低冰点原理
        2.1.2 盐化物缓释与抑冰机理
    2.2 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盐化物沥青混合料制备工艺研究
    3.1 盐化物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3.1.1 原材料
        3.1.2 确定最佳油石比
        3.1.3 盐化物材料掺量确定
        3.1.4 盐化物沥青混合料抑冰效果评价方法
    3.2 室内拌和工艺
        3.2.1 试验室用搅拌机概述
        3.2.2 室内拌和工艺研究及试验
    3.3 现场拌和工艺
        3.3.1 现场搅拌站
        3.3.2 现场拌和时间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化物输送装置研究
    4.1 盐化物输送装置的总体结构
        4.1.1 输送装置的主体结构
        4.1.2 盐化物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
    4.2 盐化物输送装置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4.2.1 储存仓结构及参数设计
        4.2.2 螺旋输送机的设计与计算
        4.2.3 减量秤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4.2.4 罗茨鼓风机选型及计算
    4.3 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4.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3.2 称重传感器的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工程试验
    5.1 实体工程概况
    5.2 盐化物沥青路面的铺筑
        5.2.1 沥青混合料生产
        5.2.2 沥青混合料运输
        5.2.3 沥青混合料摊铺
        5.2.4 沥青混合料压实
    5.3 试验路检测结果
        5.3.1 盐化物路面性能检测
        5.3.2 盐分材料检验
        5.3.3 融雪抑冰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D]. 商学晏. 宁夏大学, 2020(03)
  • [2]徐矿电厂300MW CFB锅炉流化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D]. 徐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3]厂拌冷再生集料计量系统研究[D]. 付超. 长安大学, 2019(01)
  • [4]燃煤电厂SCR脱硝烟道分区喷氨研究[D]. 万志艺.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杨滨. 东北大学, 2019(01)
  • [6]基于水稳拌合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D]. 于泳潭.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在佛开高速公路应用研究[D]. 丁海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8]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的开发与应用[D]. 高扬. 东北大学, 2018(01)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10]盐化物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与装备研究[D]. 曾泽湘. 长安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变频器在冷料破碎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