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浆交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1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蓓蓓,赵雅风,吕楠[1](2018)在《位点注射穴位封闭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位点注射穴位封闭配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10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短期(2-10d)激素、维生素、辅酶A等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对照组进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位点注射穴位封闭。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与感觉障碍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显着提升(均P<0.05),但观察组传导速度提升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8.0%,对照组为86.0%(P<0.05)。结论位点注射穴位封闭配合理疗可明显提高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好转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戴淑琴,杨梅[2](2016)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疗法在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应用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治疗实践,探讨激素及免疫球蛋在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该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围绕激素、免疫球蛋白的合理使用及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作用机制方面展开探讨。结果:患者病情逐步得到控制并好转,住院期间患者出现眩晕,脑部、周围血流循环障碍、胃肠道异常,经抗晕,改善血流循环及抗胃酸药治疗后好转,未对原患疾病造成明显影响。结论: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疗法的使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糖皮质激素对于GBS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李红[3](2015)在《浅谈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了解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抽样,选取36例患者对比观察,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8例,最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对36例患者进行护理后,效果很好。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有效率为72%。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不仅能够提高其治愈率,控制病情发展,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疗效显着,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耿娜,张金彪,仲伟斌,丛燕楠,刘潇潇,董礼全[4](2015)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探讨和研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 Ig)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156例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的平均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的平均时间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时选取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除了能提高治疗效果外还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李波[5](2015)在《免疫吸附疗法在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吸附疗法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整群选择该院在2009年1月—2014年1月间治疗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加免疫吸附疗法,对照组则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66.7%,与观察组的94.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吸附疗法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较高,有推广价值。
黄红梅,蒋天伦,黎儒青,赵树铭,陆华,范娅涵[6](2015)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护理》文中提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 Barre syndrome,GBS)伴呼吸肌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诊之一,病死率高。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利用血浆置换治疗GBS伴呼吸肌麻痹18例,1例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7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GBS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血浆置换的护理要点,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年龄在3156岁,平均
王熙,魏雅琴,牛红月[7](2015)在《针灸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在数周至数月内基本恢复,少数遗留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GBS病死率约3%,主要死于呼吸
王刚,刘力婕,郝光[8](2015)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L-12、IL-18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2、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甲泼尼松龙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2、IL-18的蛋白表达情况和淋巴白皮细胞IL-12、IL-18受体的mRNA表达情况,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二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L-12和IL-18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而且二者蛋白表达和受体mRNA的蛋白表达都具有正相关性。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χ2=3.645,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5,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可以有效抑制IL-12和IL-18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促炎症因子,疗效显着。
张文龙[9](2015)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28例GB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两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起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GBS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蒋伟明,王敏,芦伟[10](2015)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GBS)在1916年由Guillian和Barre两位学者首次报道并命名。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疾病,损害周围神经和神经根脱髓鞘病变,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轴突变性。GBS发病率因各地区不同而异,大致为(0.61.9)/10万[1]。本文着重阐述了儿童G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最
二、血浆交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1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交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1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疗法在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应用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
2 治疗过程 |
3 临床治疗事件分析 |
3.1 大剂量短程静滴免疫球蛋白在GBS中的用药观察 |
3.2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的用药观察 |
3.3 联合应用的疗效观察 |
4 结语 |
(5)免疫吸附疗法在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血浆置换操作 |
三、临床护理措施 |
讨论 |
(7)针灸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治疗 |
2 针药结合治疗 |
3 电针治疗 |
4 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
5 讨论 |
(8)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L-12、IL-18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疗效评定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10)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及分型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四、血浆交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1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位点注射穴位封闭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李蓓蓓,赵雅风,吕楠.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08)
- [2]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疗法在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应用病例分析[J]. 戴淑琴,杨梅. 天津药学, 2016(02)
- [3]浅谈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李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35)
- [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 耿娜,张金彪,仲伟斌,丛燕楠,刘潇潇,董礼全. 中国医学创新, 2015(32)
- [5]免疫吸附疗法在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李波. 中外医疗, 2015(30)
- [6]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护理[J]. 黄红梅,蒋天伦,黎儒青,赵树铭,陆华,范娅涵.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5(05)
- [7]针灸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 王熙,魏雅琴,牛红月. 湖南中医杂志, 2015(08)
- [8]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L-12、IL-18的影响[J]. 王刚,刘力婕,郝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10)
- [9]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8例临床观察[J]. 张文龙. 现代医药卫生, 2015(09)
- [10]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研究进展[J]. 蒋伟明,王敏,芦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