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

那曲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

一、那曲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颖[1](2021)在《高原环境对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的干部职工进行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特别是调查和研究高原居住人群睡眠质量和智力水平的基本情况,并探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高原地区居住人群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情况的研究提供基线调查数据,为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对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市(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阿里地区)的干部职工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录入Excel2010,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部分:(1)一般情况:纳入本部分研究分析的样本共3901人。其中高原居民结构:世居藏族2107人(0.54),移居汉族1794人(0.46);性别结构:男性1994人(0.51),女性1907人(0.49);年龄范围:20至57岁(34.45±8.11)。(2)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情况: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的高原不适应率分别为60.10%和73.20%。世居藏族的4个系统适应情况均好于移居汉族。(3)影响因素:高原居民类型、年龄及高原居住年限对高原适应情况有显着影响(P<0.001),性别对高原适应情况没有影响(P>0.05)。2.睡眠部分:(1)一般情况:纳入本部分调查分析的样本共3074人,其中性别结构:男性1588人(0.52),女性1486人(0.48);高原居民结构:世居藏族1667人(0.54),移居汉族1407人(0.46);年龄范围:20至57岁(32.41±7.73)之间;高原居住年限:0.02年至56年(19.64±13.71)之间。(2)睡眠质量:调查发现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平均PSQI得分为6.45±3.31;低睡眠质量的检出率为32.82%,其中世居藏族中低睡眠质量的检出率为23.88%,移居汉族中低睡眠质量检出率为43.43%。世居藏族PSQI得分低于移居汉族,7个成分得分均低于移居汉族;在海拔3500m以上时,海拔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影响因素:高原居民类型、年龄、地区及海拔对睡眠质量均有显着影响(P<0.001),高原居住年限对睡眠质量有影响(P<0.05),而性别对睡眠质量没有影响(P>0.05)。3.智力部分:(1)一般情况:纳入本部分研究的样本共2136人,平均SPM得分为39.76±12.44。其中高原居民结构:世居藏族1086人(0.51),移居汉族1050人(0.49);性别结构:男性1097人(0.51),女性1039人(0.49);年龄范围:20至57岁(32.08±7.47);学历结构:博士14人(0.01),硕士156人(0.07),本科1401人(0.66),大专447人(0.21),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118人(0.05);教育经历:有平原上学经历者1341人(0.63),无平原上学经历者795人(0.37);样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结构:阿里地区418人(0.20),昌都市105人(0.05),拉萨市373人(0.17),林芝市389人(0.18),那曲市296人(0.14),日喀则市235人(0.11),山南市320人(0.15);样本在不同海拔的分布结构:2500-2999m389人(0.18),3000-3499m105人(0.05),3500-3999m693人(0.32),4500-4999m296人(0.14);睡眠情况结构:睡眠质量良好者965人(0.45),睡眠质量差者1175人(0.55)。(2)智力水平情况:优秀者77人(4%),良好者279人(13%),中等水平者1386人(65%)及低下者394人(18%)。世居藏族的SPM及5个能力得分低于移居汉族;男性的SPM及5个能力得分高于女性;高学历者及有平原上学经历者的SPM及5个能力得分高。(3)影响因素:高原居民类型、学历、是否有平原上学经历对SPM得分有显着影响(P<0.001),性别及海拔2500-2999m对SPM得分有影响(P<0.05),而睡眠情况、居住地区及海拔高度3000-5000m对SPM得分没有影响(P>0.05)。结论长期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生活,对机体高原适应情况(包括睡眠、智力水平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调查发现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率处于较高的水平。高原居民类型、年龄及高原居住年限对各系统的不适应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原居民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年龄主要与呼吸系统中自感呼吸困难相关。高原居住年限与自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或脸颊红血丝和自感食欲下降相关。2.睡眠质量: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睡眠质量较国内平原地区居民差,低睡眠质量者的检出率高于国外平原地区的工作人群。高原居民类型、年龄、高原居住年限、地区及海拔等对高原人群的睡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原居民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世居藏族的睡眠质量较移居汉族好,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变差。移居汉族的高原居住年限越长睡眠质量越差。3.智力水平: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智力水平大多集中在中等水平。高原居民类型、性别、学历及上学经历与智力水平相关。无论是世居藏族还是移居汉族,高原低氧环境对智力水平均有较大的影响。世居藏族的SPM得分低于移居汉族。男性SPM得分及智力结构各方面得分均高于女性。高学历者的SPM得分及智力结构各方面得分均高于低学历者。有平原上学经历人群的SPM得分及智力结构各方面得分均高于无平原上学经历的人群。睡眠良好者的SPM得分有较睡眠质量差者高的趋势。

肖祯,许晓光,扎西多吉,其美卓嘎[2](2021)在《西藏那曲地区就诊患者人群ABO血型分布》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西藏北部高原那曲地区就诊患者血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那曲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做过ABO血型鉴定的全部5 258名患者的相关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与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测,并重点分析贫血、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妇产科及罹患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血型分布特点。结果本组就诊患者的ABO血型分布占比依次为:O型37.73%(1 983/5 258)、B型34.12%(1 794/5 258)、A型21.30%(1 120/5 258)、AB型6.85%(360/5 258);该ABO血型分布情况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呈现为O>B>A>AB的趋势,基因频率趋势为r>q>p;男、女性患者人群ABO血型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均呈现O>B>A>AB的趋势;那曲地区患者人群的ABO血型分布与西藏其他高海拔地区人群相似(P>0.05),但与低海拔藏区人群有一定的差异(P<0.05)。本组中的贫血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妇产科患者的ABO血型分布特点同样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呈现O>B>A>AB的趋势。对罹患不同系统疾病的患者ABO血型分析发现,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血型具有差异性的分布(P>0.05)。结论那曲地区就诊患者ABO血型分布特点符合西藏高海拔地区人群ABO血型分布规律,与低海拔藏区人群有相当差异;知悉本地区(医院)就诊患者的ABO血型分布规律,有助于临床制定1套安全、合理的用(储)血计划,保障临床用血,特别是急救用血需求。

刘慧慧[3](2020)在《EPAS1对慢性高原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慢性高原病(CMS)是高原地区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丧失习服而发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增多症(EE)和低氧血症,但CMS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早期关于EE的研究主要围绕低氧时持续高表达的循环EPO,刺激造血活动。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部分CMS患者外周血EPO表达水平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似。目前对于这种EPO浓度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后,CMS患者红细胞仍持续生成的现象尚无确切的解释。低氧诱导因子(HIF)是机体低氧反应的中枢。HIFs-α在低氧时稳定性增强,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参与机体低氧反应。HIF-1α、内皮PAS结构域包含蛋白-1(Endothelial PAS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EPAS1,也被称为HIF-2α)有相互重叠的靶基因,根据细胞类型和氧浓度不同也可独立发挥作用。骨髓是成年人血细胞生成的最主要场所。低氧环境刺激是CMS发病的始动因素,但骨髓低氧反应可能是导致红细胞生成过多的根本原因。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CM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造血干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而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那么,HIF-1α、EPAS1在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第一部分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HIF-1α及EPAS1的表达变化目的:评估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HIF-1α及EPAS1的表达情况,探讨低氧诱导因子在CMS红细胞过度积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CMS患者及同海拔高度的陈旧性骨折取内固定患者的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磁珠分选术、RT-q PCR、免疫印迹等方法,研究CM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中HIF-1α、EPAS1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收集CMS患者骨髓标本21例,对照组骨髓标本14例。骨髓细胞涂片显示CMS患者骨髓中粒红比明显减低,中晚幼红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中HIF-1α表达水平均无差异(P>0.05)。CMS患者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中EPAS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PAS1 m RNA表达水平与红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703,P<0.001),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793,P<0.001),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826,P<0.001)。结论:EPAS1可能影响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过程,进而导致CMS红细胞过度积累。第二部分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对K562细胞增殖、周期及红系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目的:评估EPAS1参与调控慢性低氧条件下K562细胞增殖、周期及红系分化抗原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包装过表达和干扰EPAS1基因慢病毒,转染K562细胞后,采用MTS、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EPAS1慢性低氧下对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在Hemin诱导分化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低氧下EPAS1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1.Lv-EPAS1组EPAS1 m RNA及蛋白水平均高表达(P<0.05);sh-EPAS1组(sh-EPAS1-1、sh-EPAS1-2、sh-EPAS1-3)EPAS1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低表达,以sh-EPAS1-1的表达水平最低(P<0.05)。2.EPAS1基因过表达后,K562细胞的增殖活力及S期Brd U阳性细胞数均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增加,G1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CD235a+、CD71+CD235a+细胞比例均下降(P<0.05)。3.EPAS1基因干扰后,K562细胞的活力及S期Brd U阳性细胞数均降低(P<0.05),S期细胞比例减少,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CD235a+、CD71+CD235a+细胞比例均增加(P<0.05)。结论:慢性低氧下EPAS1对CD71阶段的有核红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第三部分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调控红系增殖分化下游基因通路研究目的: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探讨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在有核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低氧诱导分化72h的EPAS1基因过表达组(Lv-EPAS1,HE)、干扰组(sh-EPAS1,HEi)及对照组(Lv-NC,HC1;sh-NC,HC2),构建NEB文库,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水平测序,研究EPAS1在有核红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差异基因韦恩图分析,筛选出86个受EPAS1调控的具有相同趋势的差异基因,参与了EPAS1红系调控机制。2.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前15位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及血红蛋白合成过程。3.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位于前20位的一些差异基因注释到红系增殖分化相关通路,如PI3K-Akt、Rap1通路。4.结合GO、KEGG富集,我们筛选出了4个红系相关候选基因:FLT1、SOCS1、STAT3、EPB42。结论:EPAS1可能通过调控红系相关基因FLT1/SOCS1/STAT3/EPB42,参与有核红细胞增殖、分化发育的过程。

刘璐[4](2017)在《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处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仅和印度的争议领土面积就多达12万多平方公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十分紧迫。高原部队肩负着防御外敌入侵,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和恐怖活动等保障国防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我国西南地区安全稳定的铁拳头。除了装备、技术以及训练之外,高原官兵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保障高原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之一。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可对人体的健康水平产生巨大危害,严重影响高原官兵的军事作业和作战能力。因此,明确高原环境对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和战斗力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提升高原环境下的卫勤保障能力,确保未来部队在高原地区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习服锻炼和使用抗缺氧药物等方法外,科学的膳食营养结构对减轻高原反应、提高常驻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和维持长时间高效能的脑-体军事作业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膳食保障方案是目前常驻高原部队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军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军人食物定量》标准,高原部队目前所用标准仍以平原标准为主,仅在能量的供给量方面有所提高。同时,我军也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作战口粮和营养补充剂。近几年我军根据高原部队的特殊需求,在抗缺氧野战食品和改善高原官兵认知能力和体能的营养补充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所研发产品还不能满足高原不同作训任务、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营养素需求。随着高原军事斗争环境日益复杂和激烈,现有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已经不能充分保障高原官兵的高效作战能力。常驻高原部队在执行膳食营养标准、维护官兵健康等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天的战场上,优化军事人员的营养状况意味着提高军事人员在恶劣极端环境中的健康水平和作战能力,对于减少非战斗减员和赢得军事斗争胜利必不可少。因此,调查研究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现况,提出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对提高战士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增强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当前有关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研究的空缺较大,本研究紧密结合高原特殊环境中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需求,系统调查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膳食结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脑-体军事作业能力、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以期发现膳食营养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室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探讨验证补充营养素对维护、提高高原认知和体力作业能力的作用,为提高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线索;在进一步系统分析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提高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健康水平和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调研。首先对多个海拔在3000米以上单位开展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了解高原官兵的膳食营养保障现状;其次对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和体能进行调查,探讨高原环境对常驻官兵身体健康及认知和体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了解高原官兵的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2.针对高原环境下官兵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的特点,通过动物和细胞模型的实验干预研究,探讨膳食营养素对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力能力下降的保护效应及抗缺氧损伤的效应。3.结合现场调研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进一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建立我军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优化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工作和提出保障对策建议提供依据。4.在文献回顾、现场调研、实验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针对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卫勤保障对策建议。主要结果与结论:1.高原现场调研(1)高原官兵膳食结构不合理,机体缺乏部分营养素,当前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尚未完全满足高原官兵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1)食物摄入种类及摄入量:A部禽蛋、牛奶、植物油以及B部的牛奶、植物油摄入量达到军标标准,但其余食物摄入量未达标,其中粮食、畜肉、禽肉、鱼虾、大豆、蔬菜、干菜、食用菌、蔗糖和水果的摄入A部分别为军标的39.9%、46.2%、6.0%、24.0%、5.4%、26.7%、13.5%、0%、1.3%和20.0%,B部分别为87.6%、56.1%、30.2%、13.5%、24.0%、68.5%、3.0%、20.0%、16.7%和16.0%;(2)营养素摄入种类和摄入量: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能量摄入不足(仅为70.7%),B部摄入达标;A部和B部的蛋白质产热比达标,其摄入量及优质蛋白摄入比例也均达到标准,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良好;A部和B部CHO产热比不足(分别仅为军标的52.7%和91.8%);B部脂肪产热比超标;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钾、锌、镁、VD、VC、VB1和VB2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0%-80%),VA、VB6、叶酸和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在军标的60%以下),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在军标的80%以上);B部VB2摄入不足,为军标的75%,钙、碘、VA、VD、VB6、叶酸、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3)体格状况评价:与军标相比,84.5%的官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正常,97.7%的官兵上臂肌围为正常,体成分仪评估发现71.3%的官兵体脂率偏低;高原重度和中度劳动强度会减少脂肪含量和比例以及增加肌肉含量,重度劳动强度会增加基础代谢率;(4)血清蛋白、血脂和维生素检测结果:血清蛋白含量均在军标正常范围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异常率为72.9%,重度劳动强度官兵异常率最高;血中VA、VD、VB1和VB2达标率分别为100%、1.4%、81.9%和18.1%;(5)矿物元素检测结果:头发中锌和铁的充足率较低,分别为42.9%和26.2%,C部官兵(重度劳动强度)头发镁的充足率仅为7.7%,并显着低于A部和B部;官兵食欲降低,食物摄入量减少,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部分营养素代谢增加,更加剧了官兵机体中营养素的缺乏。通过调整膳食的烹调口味、加强膳食营养宣教和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等方式增加营养素的供给,可维持官兵的军事作业能力。(2)高原官兵营养知识匮乏,营养行为缺乏正确引导,但营养态度积极,改变现有不良饮食习惯和学习营养知识的意愿强烈。高原官兵营养知识与营养行为密切相关,营养行为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原官兵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宣教十分必要。(3)常驻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患病率的增高。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主要表现在HAPC、高原衰退症、睡眠障碍、血脂异常以及心肌酶异常方面,严重影响官兵身体健康水平。其中重度劳动强度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HAPC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了低氧环境对官兵身体健康的影响,增加了非战斗减员的发生风险。因此,定期体检,及时关注和监测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案和提高重度劳动强度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对维护官兵的战斗力生成尤为重要。(4)高原低氧环境导致官兵的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制约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认知检测研究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系列加减、视觉保留、记忆扫描、听数距广度、曲线吻合、数字筛选、心算、符号译码、动态目标追踪、听觉简单反应时和视觉选择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动作稳定性等认知能力显着降低,表明高原官兵的认知效率和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完成军事作业任务的速度和精确性降低。体能检测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VO2max等体能指标降低,高原官兵的有氧劳动能力低于平原水平。军人的脑体作业能力高低是决定未来高原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改善高原环境对军人认知和体能的影响,维护和提高高原官兵的脑力军事作业能力至关重要。2.膳食营养补充剂可提高耐缺氧能力和减轻缺氧损伤(1)研究结果显示,复合VB和鱼油可以显着缩短大鼠慢性缺氧后寻找目标平台的时间等认知指标,还可以显着改善大鼠慢性缺氧时的乳酸、乳酸与丙酮酸之比、H2O2以及GSH-Px等缺氧损伤指标,结果表明复合VB和鱼油可提高缺氧动物认知能力,并且对慢性缺氧后的运动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提示两种膳食营养素可能对提高高原官兵的脑体作业能力有帮助,可作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基础;(2)研究结果显示,丙酮酸钙和丙氨酸可以显着延长小鼠密闭缺氧耐受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后存活时间、心肌缺氧后标准耐受时间及断头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丙酮酸钠与丙氨酸剂量比例为1:4-1:16时具有协同抗缺氧效应,以上结果表明丙酮酸和丙氨酸可协同提高小鼠耐缺氧时间和减少细胞的缺氧损伤,下一步将在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对其缺氧保护效应进行验证。3.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提高仍受部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保障中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对保障计划的监督考评、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成果转化效率、高原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膳食营养保障标准的完善度、高原部队的食物品质及食谱制定、营养宣教、官兵食欲调节以及膳食-体格-生理生化-高原病症-军事作业能力联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我军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应重点关注以上七个方面并进行探索和改革。4.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管理效能,确保保障计划落实: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对高原膳食营养保障的思想重视,并通过掌握部队膳食营养状况的真实性,保证引导的准确性;明确卫生与军需部门职责并增强部门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对计划的落实进行考评,形成长效监督和反馈机制。(2)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通过深入高原部队调研,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细化高原部队膳食营养相关标准,提升保障的精准水平;对相关标准进行推广宣传,增加标准的可行性;加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平台建设和利用;高原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研发方向应以改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抗缺氧能力和预防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为主;加快高原营养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优化现有的保障产品。(3)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卫生部门要形成膳食营养保障小组的组织架构,针对高原营养知识进行宣传,对炊事人员进行高原膳食营养的相关培训,对高原低氧有特异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及作业能力进行检测,全面精准的监测官兵营养健康状况。(4)加强营养宣教,调整高原官兵饮食行为:增加主食摄入量,丰富副食品种;尤其防止VD、VB1和VB2等营养素的缺乏;增加浓厚口味食物的烹制以调整官兵食欲;提高食物运输储存能力及改善烹饪方式以减少营养素流失;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保证每日饮水量及杜绝饮酒。

王瑛,张玉华,赵敬湘,李鹏龙,刘佳,赵莲,周虹[5](2017)在《高海拔地区献血者红细胞增多症患病比例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高原献血人群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5-7月在海拔3 000-4 000 m地方献血的289名献血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获得其HAPC患病比例,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做单因素或(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收缩压(mm Hg),有、无HAPC的献血者为115.42±14.38vs 121.56±8.42(P<0.01);汉族、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献血者中患HAPC的比例为64.89%(170/262)vs 62.50%(5/8)vs 21.05%(4/19)(P<0.01);从事脑力劳动、不吸烟的献血者患HAPC的比例为81.08%(30/37)、73.25%(178/243),高于体力劳动者和吸烟者(P<0.05);献血者ABO血型中,A、B、O和AB型者患HAPC的比例为45.21%(33/73)vs 63.33%(57/90)vs 69.31%(70/101)vs 70.00%(14/20)(P<0.01)。此外,除单因素分析获得的收缩压、民族、工作性质、吸烟及血型外,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333)、舒张压(OR=1.377)、脉搏(OR=1.161)等在HAPC的发生中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年龄、民族、工作性质、吸烟、血压、脉搏、ABO血型可能为诱发HAPC的因素,高原采血尤其是应急采血需关注献血者相关资料及参数变化。

巴应贵,张瑞霞,秦凤,辛宏云,谢小元,孙昊[6](2017)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肾损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肾损害关系。方法:对明确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蛋白尿患者行肾素血管紧张素Ⅰ(A1,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2,卧位)、血浆肾素活性(PRA,卧位)及醛固酮(ALD)水平的观察并结合肾活检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蛋白尿组与原发性慢性肾炎组、体检健康人群组比较时,其A1、A2、PRA及ALD水平均高于原发性慢性肾炎组、体检健康人群组,尤以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升高为主。肾活检病理诊断(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肾脏病理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肾损害):(1)系膜轻-中度增生,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淤积或瘀血,局灶节段硬化,局灶球形肾小球硬化;(2)轻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3)动脉硬化(12)分。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时可引起肾脏组织病变及出现临床症状,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肾损害。

更藏加[7](2017)在《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藏医治疗HAPC用药规律及多血康胶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themia,HAPC)是由于机体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下,造成供氧与耗氧的平衡失调,红细胞生成过多,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阻力加大,摄氧和运氧功能减退,从而进一步引发急性肺水肿、急性脑水肿、肺动脉高压、高原心脏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一种慢性高原病。藏医《四部医典》称之为“(?)查培乃”,译称多血症。该病严重影响到高原人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经济、旅游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及旅游线路的开通,迁徙高原居住的人数显着增多,从而HAPC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由于该病属于高发性、难治性疾病,探索针对HAPC防治的新策略、新方法是我国医学研究的紧迫课题。目的:1.挖掘整理藏医古籍和现代文献中潜在的多血症发病机制、治则治法、诊疗经验;分析HAPC研究趋势、领域、机构、人员的分布情况等热点问题。2.挖掘藏医治疗HAPC方剂中的高频次用药模式,核心药物组合,药对及新方等,以明确“病-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用药规律;同时,探索藏药方剂中高频次藏药治疗HAPC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调节机制,通过靶点与通路的分析构建出“化合物-靶点-通路”的网络模式图。3.进一步验证藏药“(?)多血康胶囊”对HAPC的临床疗效,为藏医临床治疗同类复杂疾病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挖掘整理历代藏医典籍和现代文献中隐藏的多血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诊疗经验等相关信息;将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数据,运用Note Express软件和Cite Space V软件对HAPC研究趋势、领域、机构、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藏医药古籍文献中治疗HAPC的方药信息,密切结合藏医临床现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利用软件集成的熵方法,对比探讨藏医药治疗HAPC、HAPE组方用药之间的关联规则、高频次藏药用药模式、核心药物组合,分析HAPC和HAPE用药规律,以明确“病-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3.选取治疗HAPC藏医方剂中高频次使用的四味藏药,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四味藏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作用靶点-通路信息-通路注释及GO富集分析,分别构建四味藏药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模式图。4.依据HAPC国际诊断标准,对入选的14例HAPC患者采用静脉灌注扫描法获取服用“藏药多血康胶囊”30天前后的核磁共振脑成像数据、血常规、体征、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5.通过“检测→给药→检测”的方法,比较服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最终验证“藏药多血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结果:1.通过藏医药文献分析得出:藏医认为HAPC是由于外源引起机体消化、吸收和分解的“三胃火”代谢功能紊乱,导致精华不化,糟粕侵入致血管中坏血聚集的主要病机;藏医通过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另外,古籍和现代文献中提出应随个体差异结合其胃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且在藏医治疗多血症时采用的密宗咒语加持疗法,对饮食、药物和外治疗法均起到辅助作用。2.通过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的结合性研究发现国内对HAPC的研究形成了以西藏军区总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学三大为主的三大主流机构,以及以李素芝,牟信兵,薛增军形成的研究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合作网络。国外研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多山的南美地区,如秘鲁,玻利维亚等,此外美国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文量跃居第一,对比中美两国的基金资助情况发现,中国对于HAPC研究的投入并不亚于美国,但是无论从发文数量和发文质量来看与美国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3.收集的治疗多血症(HAPC)的方剂210首(包含的2236味藏药)、治疗HAPE的方剂369首(包含的3419味药物)中的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发现治疗HAPC方剂中,使用频数最多的药物是诃子(109),依次为:木香(87)、西红花(82)、余甘子(76)、肉豆蔻(69);将“支持度个数”设为34,置信度设为0.9时,使用频次前5位的用药模式依次为诃子-余甘子、木香-诃子、西红花-诃子、诃子-肉豆蔻、丁香-肉豆蔻;常用药物组合中关联药物分别为毛诃子→诃子、毛诃子→余甘子、毛诃子,余甘子→诃子、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发现支持度≥20%,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共演化得出新处方11首,且在适宜证候一栏中输入210首方剂的功效,得出的适应证候统计结果为血症(135)、隆型(127)、赤巴型(120)、培根型(67)、木布病(35)。其中使用频次在46次以上的药物共有24味;治疗HAPE方剂中,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药物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诃子(157)、西红花(136)、木香(136)、肉豆蔻(110)、天竺黄(106);将“支持度个数”设为59(≥16%,表示至少在34首方剂中出现),置信度设为0.9,得到共30条数据,并建立用药模式及相关联的网络展示图。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用药模式依次为木香-诃子;西红花-天竺黄;诃子-余甘子;西红花-诃子;丁香-木香;对治疗HAPE的369首方剂的药物配伍关系进行挖掘,按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列,关联分析结果。其中,常用药物组合中置信度靠前(>90)的关联药物为葡萄→甘草;毛诃子→余甘子;草果→白豆蔻;毛诃子→诃子;乳香→诃子;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21个新处方。4.在治疗HAPC高频次使用藏药中选择诃子、木香、西红花、肉豆蔻四味藏药,每味藏药各自选取典型化学成分做为研究对象,采用TCMSP、KEGG、MAS3.0、Drug Bank、Pharm Mapper等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探索了四味藏药治疗HAPC的靶点和机制。四味药分别筛选得到与HAPC相关的16、20、20、15个靶点,具显着意义(P<0.01)的通路17、17、24、14条。通过对靶点和通路的分析,提示这四味药在治疗HAPC的过程中,主要都是通过介导机体细胞繁殖和氧化应激、发挥抗炎作用、参与调节血管等功能,达到降低血红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从而发挥治疗HAPC的作用。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各味药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藏成药的研究提供方法。5.临床试验中获取使用藏药多血康胶囊30天服药前后受试者的血常规、核磁共振脑部成像数据和血氧饱和度等,结果显示:根据14例患者使用藏药多血康胶囊给药前后头痛、头晕、紫癜、气喘、心悸、手脚发热的体征指标,RBC、HGB、HCT的血常规指标,Sp O2和PR的指标等比统计结果分析,发现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9%,且给药前后P<0.01,其统计结果具有显着意义,说明藏药多血康胶囊对HAPC疗效确切;通过14例患者的左侧额叶、右侧额叶、左侧颞叶、右侧颞叶、左侧枕叶、右侧枕叶等六个部位的CBF、CBV、MTT、TTP的核磁共振脑成像各项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藏药多血康胶囊对HAPC的治疗确有疗效。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藏医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归属于“多血症”范畴,其病因为坏血增多所引起,证型分为血型、隆型、赤巴型、培根型。2.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藏药治疗HAPE和HAPC两种急、慢性高原病的用药频率、用药模式、核心药物组合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藏医治疗HAP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系统调节特点。4.HAPC患者给药前后核磁共振脑成像、血常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体征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该药治疗HAPC疗效确切。创新点:1.通过藏医古籍与现代期刊的查阅,挖掘整理HAPC藏医病名的归属范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诊疗经验。2.采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分析HAPC国内外研究趋势、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分布情况等;采用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藏医药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3.通过静脉灌注增强扫描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手段,通过比较左侧额叶等6部位、CBF等4指标的差异性作为藏药多血康胶囊治疗HAPC的评价指标。

刘鑫[8](2016)在《移居群体高原病风险应对措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病常见于移居群体,一旦发生它会严重损伤机体的组织功能,并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从临床、检验、影像和神经反射等指标评估和识别高原病,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了获得国家基金资助的高原病预防治疗研究课题项目进行分类和比较,总结评价了有关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应对措施。

邬云红,刘琳,潘柏莉,向省平,陈艳,李晓萍[9](2015)在《地处平原的高原世居藏族人群血尿酸与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世居高原藏族人群在平原地区血尿酸(SUA)水平与血红蛋白(HGB)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2013年1—5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世居西藏高原藏族人群1 722人,进行SUA、血肌酐(SCr)、血脂、肝功及血常规检查。其中男957例,女765例;平均年龄为(46±14)岁。将男性SUA>420μmol/L,女性SUA>357μmol/L界定为高尿酸血症(HUA),分析HUA患病率、SUA水平及其与HGB的关系。结果 (1)藏族健康体检人群HUA患病率为22.82%(393/1 722),其中男性为30.30%(290/957),女性为13.46%(103/7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4,P<0.001)。(2)在排除肝功、血脂、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因素影响下,HGB与SUA仍呈正相关(r=0.224,P<0.001)。(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HUA患病率为13/19,高于无高原红细胞增多者22.31%(380/1 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8,P<0.001)。(4)不同性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 GFR增加是HUA保护因素,而HGB的增高是HU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下至平原在解除低氧刺激后,HGB与SUA水平呈正相关,HGB也是HUA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高原藏族人群HUA患病率高的原因之一可能与低氧刺激的红细胞增生相关。

李雪冰[10](2014)在《驻藏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影响因素调查及与前炎性细胞因子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驻藏区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本来自驻西藏山南,日喀则,那曲官兵志愿人群,通过采血、问卷调查及便携式检测设备检查,对高原官兵血样、驻地海拔、民族、籍贯、身高、体重、胸廓体积、入藏年龄、急性高山反应、累计高原工作时间、体育锻炼方式、午睡时间、夜晚睡眠时间、日均摄水量、每日烟量、烟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FVC、FEV1、FEV1/FVC等资料进行搜集。资料按采得血样血常规分析结果(Hb</≧210g/L)划分非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海拔段小于4000m、4000m至4500m、大于4500m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分别约为5.41%、26.25%、25.16%,小于等于4000m与4000m至4500m、小于等于4000m与大于4500m组间差异显着(P<0.001矫正后的显着性水准P′=0.0125)。○2服役时间2年及以下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约为12.78%,2年至5年组明显升高至26.03%,两者间差异达统计学意义(P<0.001矫正后的显着性水准P′=0.0125)。○3体重指数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非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03)。○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驻地海拔与不同海拔低氧暴露累积是罹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危险因素项。以驻地海拔≤4000m作为参照,4000m-4500m组:OR=7.171,95%CI=3.805-13.514,P<0.001;>4500m组:OR=6.178,95%CI=3.209-11.895,P<0.001。以不同海拔低氧暴露累积<0.5作为参照,0.5-1组:OR=4.164,95%CI=1.996-8.688,P<0.001;≥1组:OR=6.396,95%CI=3.091-13.234,P<0.001。体育锻炼方式项为罹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保护因素,以军事训练作为参照,军事训练加其他锻炼:OR=0.566,95%CI=0.328-0.976,P=0.041。日均摄水量也不同程度影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结论:海拔高度、低氧暴露时间、体育锻炼、日均摄水量及体重指数是影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中以海拔高度与低氧暴露时间的影响最为显着。驻藏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预防除了应强调定期的海拔间驻地换防,适当的体育锻炼及个体化的摄水量管理亦可减少该病的发生。目的:观察驻藏区官兵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非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前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r-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b、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规律,旨在探讨前炎性细胞因子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集我军驻藏区山南、日喀则、那曲地区汉藏男性自愿官兵外周血液标本及相关信息资料并挑选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各组血清样本EPO、TNF-a、IFN-r、IL-1b、IL-2、IL-6浓度水平进行测定。相应分组间各指标结果均值比较。结果:○1山南地区:汉族高红组血清IFN-r值显着低于汉族非高红组及藏族非高红组,汉族非高红组与藏族非高红组组间血清各值差异不显着;○2日喀则地区:汉族高红组血清IFN-r值显着低于汉族非高红组及藏族非高红组,汉族非高红组与藏族非高红组组间血清各值差异不显着;○3那曲地区5年及以下组:汉族高红组血清EPO、TNF-a、IL-6显着低于汉族非高红组,汉族高红组血清TNF-a、IL-6显着低于藏族非高红组,汉族非高红组与藏族非高红组组间血清各值差异不显着;○4那曲地区5年以上10年及以下组:汉族高红组血清TNF-a、IFN-r显着低于汉族非高红组及藏族非高红组,汉族非高红组与藏族非高红组组间血清各值差异不显着。结论:汉藏两族高海拔适应者可能存在相同的低氧抵抗机制,即EPO的炎性抵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可能与机体血液中的前炎性细胞因子相关,其中与IFN-r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那曲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那曲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环境对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
    第二节 高原睡眠
    第三节 智力水平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审查
    1.3 调查方法
    1.4 调查内容及分组依据
    1.5 质量控制
    1.6 数据分析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高原不适应情况
        1.2.1 呼吸系统
        1.2.2 神经系统
        1.2.3 循环系统
        1.2.4 消化系统
        1.3 影响因素
    第二节 讨论
第四章 睡眠质量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睡眠质量
        1.3 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1.3.1 高原居民类别
        1.3.2 年龄
        1.3.3 居住年限
        1.3.4 居住地区
        1.3.5 海拔
        1.3.6 性别
        2.1 睡眠质量与生理指标
        2.1.1 一般情况
        2.1.2 影响因素
    第二节 讨论
第五章 智力水平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智力水平情况
        1.3 影响因素
        1.3.1 高原居民类型
        1.3.2 性别
        1.3.3 学历
        1.3.4 平原上学经历
        1.3.5 睡眠情况
        1.3.6 居住地区
        1.3.7 海拔
    第二节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1.1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
    1.2 睡眠质量
    1.3 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附件1 睡眠分析中纳入样本与剔除样本的特点比较
附件2 智力分析中纳入样本与剔除样本的特点比较
附件3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分析中纳入样本与剔除样本的特点比较
附件4 调查问卷表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西藏那曲地区就诊患者人群ABO血型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ABO血型分布趋势统计和血型基因频率的计算
    1.4 本院患者人群中贫血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与产妇的ABO血型表型分布及其基因频率
    1.5 患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ABO血型表型及其基因频率分布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17~2019年本院就诊患者人群ABO血型总体分布
    2.2 2017年~2019年本院就诊高原型红细胞性增多症患者与贫血及产科住院患者的ABO血型分布
    2.3 2017~2019年本院就诊患者人群中罹患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ABO血型分布
3 讨论

(3)EPAS1对慢性高原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HIF-1α及EPAS1的表达变化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2.1 纳入标准
        1.2.2 技术路线
    1.3 材料与方法
        1.3.1 主要仪器设备
        1.3.2 主要试剂
        1.3.3 主要试剂配制
        1.3.4 研究标本采集与处理
        1.3.5 qRT-PCR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 mRNA表达
        1.3.6 Westernblotting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蛋白水平表达
        1.3.7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1.4.2 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
        1.4.3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 mRNA表达水平
        1.4.4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蛋白表达水平
        1.4.5 相关性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对K562细胞增殖、周期及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实验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EPAS1过表达/干扰慢病毒克隆
        2.3.2 EPAS1过表达/干扰慢病毒包装与滴度检测
        2.3.3 EPAS1过表达/干扰慢病毒感染K562细胞系的构建及验证
        2.3.4 EPAS1过表达/干扰后影响K562细胞增殖
        2.3.5 EPAS1过表达/干扰后影响K562细胞周期
        2.3.6 EPAS1过表达/干扰后影响K562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调控红系增殖分化下游基因通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3.3.2 基因差异性分析
        3.3.3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3.4 筛选红系候选基因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常驻高原官兵膳食营养、身体健康以及脑-体军事作业能力的现况调查
    2.1 概述
    2.2 高原部队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2.3 高原官兵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4 高原官兵身体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和体能状况调查
    2.5 小结
第三部分 几种膳食营养素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能的实验研究
    3.1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认知功能的影响
    3.2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体能的影响
    3.3 丙酮酸和丙氨酸提高抗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4.2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4.3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估计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建议
    5.1 在组织管理层面,要发挥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加强保障计划的落实
    5.2 在基础研发层面,要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和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
    5.3 在卫生监督和指导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相关职能
    5.4 在个人营养素养方面,要加强对高原官兵的营养宣教和调整官兵饮食行为
    5.5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低氧环境下营养素摄入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高海拔地区献血者红细胞增多症患病比例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统计分析方法
        1.2.1以HAPC作为分组变量做单因素分析
        1.2.2以HAPC作为因变量做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青藏高原军队血站献血者的基本情况与HAPC发病比例 见表1-2。
    2.2 青藏高原军队血站献血者患HAPC的单因素分析 表3-4。
    2.3 青藏高原军队血站献血者患HAPC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肾损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4]
    4排除标准[5]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7)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藏医治疗HAPC用药规律及多血康胶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1 HAPC的研究进展
        1.1 藏医学对HAPC的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HAPC的研究进展
    2 存在的科学问题
    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说
    5 研究方法
        5.1 多血症的藏医古籍和现代文献整理
        5.2 HAPC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5.3 治疗HAPC、HAPE藏药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5.4 探析治疗HAPC高频次藏药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5.5 藏药多血康胶囊临床研究
    6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多血症的藏医古籍和现代文献整理研究
    1 古籍文献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病名研究
        1.3.2 病因病机研究
        1.3.3 相关临床诊断研究
        1.3.4 相关治则治法研究
    2 现代藏文期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具体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对“血隆病”及查培乃的研究
        2.3.2 对“坏血病”的研究
        2.3.3 对三果汤散等方剂及治则研究
    3.本章小结
第二章 HAPC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
        2.2 研究方法
        2.2.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英文数据可视化构建方法
        2.2.2 软件功能与优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可视化的HAPC英文文献数据分析
        3.1.1 年度分析
        3.1.2 国家分布
        3.1.3 作者分布
        3.1.4 期刊分布
        3.1.5 关键词知识图谱构建
        3.1.6 高被引论文分析
        3.1.7 研究方向分析
        3.1.8 学科分析
        3.2 基于可视化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文文献数据分析
        3.2.1 年度分析
        3.2.2 核心作者分布
        3.2.3 研究机构分析
        3.2.4 文献类型分布
        3.2.5 期刊分布
        3.2.6 关键词共现分析
        3.2.7 高被引文献分析
        3.2.8 学科分布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医治疗HAPC、HAPE方剂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藏医方剂配伍规律概况
    2 数据挖掘技术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现状
        2.1 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药名规范
        2.1.3 处方筛选
        2.1.4 数据分析
        2.2 研究案例
        2.2.1 HAPC组方规律和证型分类的数据的挖掘研究
        2.2.2 藏医药治疗HAPE方剂用药规律的挖掘研究
        2.3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藏医治疗HAPC常用药物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HAPC藏药方剂中高频次使用藏药的挖掘
        2.3 有效化学成分的选取
        2.4 化合物靶点的选取
        2.5 HAPC靶点选取
        2.6 四味藏药分别与HAPC作用靶点对比
        2.7 通路注释及GO富集分析
        2.8 网络构建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HAPC藏药方剂中高频次使用藏药的挖掘
        3.2 化合物筛选
        3.3 靶点预测及筛选
        3.4 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3.5 网络构建及分析
    4 总结和讨论
第五章 藏药多血康胶囊治疗HAPC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1 伦理学原则
    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目标
    3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3.2 研究方法
        3.2.1 入组标准
        3.2.2 分组
        3.2.3 治疗药物、治疗方法及检测方法
        3.3 关键技术说明
        3.3.1 给药前后体征指标的评比方法
        3.3.2 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常规指标的评比方法
        3.3.3 治疗前后核磁共振脑成像数据指标的评比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组给药前后体征变化结果分析
        4.2 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检测指标结果分析
        4.3 给药前后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分析
        4.4 给药前后核磁共振脑成像数据检测指标结果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1 研究结果总结
    2 特色与创新
    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藏医药治疗HAPC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
    1 HAPC研究进展
    2 藏医治疗HAPC的治则治法及现状分析
        2.1 饮食疗法
        2.2 起居疗法
        2.3 药物疗法及复方研究
        2.4 外治疗法
        2.5 预防措施
        2.6 HAPC常见并发症及其对治法
    3.展望与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移居群体高原病风险应对措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病的识别特征
2 高原病的预防措施评价
3 高原病的治疗措施评价
4 结论

(9)地处平原的高原世居藏族人群血尿酸与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驻藏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影响因素调查及与前炎性细胞因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驻藏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影响因素调查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驻藏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前炎性细胞因子关系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那曲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环境对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D]. 宋佳颖. 西藏大学, 2021(12)
  • [2]西藏那曲地区就诊患者人群ABO血型分布[J]. 肖祯,许晓光,扎西多吉,其美卓嘎. 中国输血杂志, 2021(03)
  • [3]EPAS1对慢性高原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慧慧. 青海大学, 2020(01)
  • [4]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D]. 刘璐.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0)
  • [5]高海拔地区献血者红细胞增多症患病比例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王瑛,张玉华,赵敬湘,李鹏龙,刘佳,赵莲,周虹. 中国输血杂志, 2017(03)
  •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肾损害关系研究[J]. 巴应贵,张瑞霞,秦凤,辛宏云,谢小元,孙昊. 高原医学杂志, 2017(01)
  • [7]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藏医治疗HAPC用药规律及多血康胶囊临床研究[D]. 更藏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移居群体高原病风险应对措施评价[J]. 刘鑫. 健康之路, 2016(02)
  • [9]地处平原的高原世居藏族人群血尿酸与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邬云红,刘琳,潘柏莉,向省平,陈艳,李晓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15(07)
  • [10]驻藏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影响因素调查及与前炎性细胞因子关系研究[D]. 李雪冰. 泸州医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那曲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