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胆汁酸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领领[1](2021)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三方面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琥珀酸合酶(ASS)、羧酸酯酶-1(CES-1)作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及幼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血清GLDH、ASS、CES-1水平的影响,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早期给予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预防治疗作用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用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肝损伤传统血清标志物及新型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逐步探讨早期干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内容的设想。2.临床研究:(1)收集门诊体检健康婴儿60例、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60例,收集相关血清指标,比较健康婴儿、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在肝功能全套检查显示AL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时,血清GLDH、ASS、CES-1的变化。(2)将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利胆合剂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将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ALT、AST、GLDH、ASS、CES-1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肝损伤新型血清标志物与传统血清标志物出现时间,表达敏感性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肝损伤的干预效果。3.实验研究:(1)建立幼龄SD大鼠胆汁淤积肝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给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肝功能全套指标及GLDH、ASS、CES-1血清值变化,比较血清GLDH、ASS、CES-1与ALT的差异。(2)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时间点给予利胆合剂和熊去氧胆酸干预治疗,观察利胆合剂对幼龄胆汁淤积大鼠肝损伤血清标志物GLDH、ASS、CES-1的作用。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最新研究提示目前血清ALT、AST作为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存在着不足,急需探索新的能够更早期反映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治疗方面,利胆合剂是否能起到早期预防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尚待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2.临床研究:(1)血清GLDH、ASS、CES-1指标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均可较血清ALT更早的反映肝细胞的损伤。血清GLDH、ASS、CES-1或可作为早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标志。(2)利胆合剂及熊去氧胆酸均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患儿的血清GLDH、ASS、CES-1有积极的早期干预保护作用,较熊去氧胆酸疗效更佳。3.实验研究:(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整个病程中,血清GLDH、ASS、CES-1与ALT、AST可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互补存在。(2)利胆合剂能早期干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较血清ALT更早期反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2.利胆合剂对早期干预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效果较熊去氧胆酸更佳。3.利胆合剂早期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有效减轻炎性细胞对肝脏组织的浸润,降低肝细胞的损伤。
杨善浦,沈仁,刘红艳,许敏,董虹,项拉丽,李素琴[2](2021)在《足跟血胆汁酸代谢谱在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早期新生儿黄疸足跟血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新生儿250例,出生72 h用干血纸片法采集足跟血样标本备检。根据小时龄胆红素值将纳入新生儿分为溶血性组(20例)和观察组(118例),再按照病因将观察组分为生理性组(50例),母乳性组(42例)和感染组(26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备检标本的15种胆汁酸亚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血标本中15种胆汁酸亚组分均有表达,其中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和牛磺石胆酸(TLCA)水平在各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新生儿黄疸早期胆汁酸代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有助于新生儿可能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预测及其相关病因的分析。
季灿,王永芹,袁凤英,朱海玲,高逸文,张静,商胜楠[3](2017)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足月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足月新生儿黄疸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临床资料完整,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重度黄疸组(A组)、轻度黄疸组(B组)、生理黄疸组(C组),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总胆汁酸(TBA)的水平及其他肝功能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1A组及B组TBA、TBTL(总胆红素)、DBTL(直接胆红素)、ALT(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着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GGT(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TBA水平与TBTL,DBTL,GGT,ALT各项肝功能指标有直线相关关系。3A,B组治疗前TBA,TBTL水平较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TBA及TBIL消退时间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治及预后。
韩暖[4](2016)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与血肝功能检查临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无创性相关血液实验检查数据,分析其与肝纤维化进程的关系,为胆道闭锁的临床诊断及肝纤维化分级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依据。方法:1.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接受Kasai手术的BA患儿血液及肝组织各54例,其中男24例,女30例,称为Kasai组;天津市儿童医院同时期收治的肝脏血管瘤患儿血液及肝组织10例,经检查其肝脏及胆道系统为正常组织,男6例,女4例,称为对照组;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BA患儿行肝移植手术时血液及肝组织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称为肝移植组。患儿均于术中取其肝右叶组织甲醛固定并石蜡包埋,经HE、Masson、CK19染色,观察其肝内门管区、界板、纤维间隔等结构的病理表现,依据“BA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判定其纤维化程度,分为0-6级。2.依据上述各组患儿病理表现将患儿分为0-6组。于清晨、安静、空腹状态下抽取患儿股静脉血3-4ml,检测每组血中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分析BA患儿血中Fn含量与肝纤维化进展关系。另外,收集以上各患儿术前3-10天内血生化检测值,包含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胆红素及其组分等,综合探讨BA患儿血中ALT、AST、胆红素及总胆汁酸等的含量与肝纤维化进展的关联。结果:1.各组患儿肝脏病变情况10例肝脏血管瘤患儿仅门管区见少量胆管,胆管发育良好,无或少有炎细胞浸润,界板结构清晰,P-P区结构清晰,未见纤维组织增生;54例BA患儿门管区及P-P区有大量胆管增生,管腔畸形或闭锁,门管区内炎细胞、胆管细胞等增生导致门管区不同程度增宽,界板结构有不同程度炎细胞、纤维细胞浸润,原有肝细胞、纤维板消失,门管区及P-P区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炎细胞、胆管细胞、纤维细胞等沿着界板结构逐渐长入四周的肝小叶,出现桥接纤维化,偶见假小叶;20例BA肝移植期患儿少见门管区结构,镜下仅见间质内含大量畸形增生胆管,大量胆管闭塞,管腔内有纤维细胞、炎细胞等浸润,肝内广泛、重度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2.BA患儿血清Fn的含量及肝功能与其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病理分级为0级患儿静脉血Fn含量最高,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各级患儿Fn含量逐渐减低;肝功能酶系中ALT、AST、r-GT、ALP以及胆汁酸在1-3级时逐渐升高,且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在纤维化4-6级时逐渐下降,但ALT、AST在纤维化5级时出现短暂波动上升后下降;胆红素及其组分在1-3级时逐渐升高,在纤维化3-4级出现”胆酶分离”,提示肝功能恶化,在纤维化4-6时随硬化程度加重逐渐下降。结论:1.BA患儿血清中Fn的含量随着纤维化进展而逐渐减少,其减少程度有助于判断肝脏纤维化进程。2.随着BA患儿疾病进程,1-3级肝纤维化进展期患儿肝功能恶化明显,3-4级处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脏重度纤维化即将进入硬化期;4-6级肝硬化时期肝功能进一步恶化,肝内酶系、胆红素等均减低。
拜福兰,罗惠,贾继芳,陈蓉,白龙,孙睿[5](2016)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汁酸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情况,对各血清酶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5月于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患儿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其分别为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各组新生儿GGT、ALP、AST、LDH、TBA等血清酶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的GGT、ALP、AST、LDH、TBA水平均显着增高(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患儿的GGT、ALP、AST、LDH、TB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其GGT、ALP、AST、LDH、TBA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新生儿在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时,其GGT、ALP、AST、LDH、TBA水平均明显升高,能够用于该疾病引起的肝功能及心肌损伤的检测,临床上应针对检测结果及时给予治疗,以有效恢复患儿健康。
马楠,韩雪梅,李亚婷,罗寒依[6](2015)在《茵栀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变化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茵栀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变化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抗感染、纠正酸碱、离子平衡,补液、吸氧等,并给予苯巴比妥5 mg/(kg·d),尼可刹米0.25 g,日1次口服。1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30例,在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予茵栀黄汤(茵陈10 g,栀子5 g,茯苓10 g,黄芪10 g,大黄5 g,车前草5 g,黄柏5 g,甘草10 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各组患儿黄疸及大便状态改变情况、肝功及血清总胆汁酸、胆红素水平改变情况。结果:1试验后各组黄疸及大便性质均在短时间改善,实验组黄疸消退、便质、便次、便色恢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后各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实验组AST、ALP、GGT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结束后,各组血清总胆汁酸、胆红素均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TBA、TBA、TBIL、DBIL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汤对黄疸患儿可改善肝功能,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大便性状、颜色恢复正常,减少排便次数,提高患儿对营养吸收效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马琳,杨涛[7](2015)在《TBA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症(HD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检验科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0例HDN患儿(溶血组),同时选取同期无溶血及黄疸的9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肝功能。分析溶血组TBA和其他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对比TBA、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检测HD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溶血组患儿的TBA、TBIL、直接胆红素(DBIL)、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溶血组TBA和DBIL、ALT、AST、ALP、γ-GT呈正相关(P<0.01)。TBA检测HDN的灵敏度为92.22%,显着高于ALT(60.00%)和TBIL(76.67%)(P<0.01)。结论:TBA测定对于HDN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刘金涛[8](2015)在《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儿科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清总胆汁酸作为一项对肝胆疾患的诊治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的指标,已倍加受到临床的重视,特别是在儿科肝病中。血清总胆汁酸对肝胆疾患诊断、疗效判断及病情发展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儿科肝病肝损伤及相关疾病诊疗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王海艳,董一慧,陈斌[9](2014)在《检测两种不同类型的黄疸患儿血清胆汁酸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新生儿ABO溶血病和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评价胆红素对肝功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65例黄疸患儿(ABO溶血病患儿3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33例)为观察组,根据胆红素水平分别分为轻度组(1和2)、中重度组(1和2)。选取同期自然分娩、健康无黄疸的足月儿30例做对照组(1和2)。观察组于入院当日黄疸高峰期、黄疸消退期及对照组留取静脉血23ml检测血清TBA,常规检测血清TSB、ALT、AST,对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中重度组1和2黄疸高峰期血清TB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1和2之间黄疸高峰期血清T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1和2在黄疸高峰期、消退期血清TB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高峰期对肝功能有损害,早期干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骆赟,高发平,詹小静[10](2012)在《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实验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黄疸患儿分为两组,其中生理性黄疸组19例,病理性黄疸组79例,对照组36例,测定血清总胆汁酸的水平并分析比较。结果:36例对照组黄疸患儿血清总胆汁酸(TBA)结果为(7.23±2.98)μmol/L,79例病理性黄疸组TBA结果为(36.75±29.56)μmol/L,19例生理性黄疸组TBA结果为(7.48±7.25)μmol/L,病理性黄疸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BA与生理性黄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实验室诊断中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对于减少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血清胆汁酸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监测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胆汁酸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1.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1.2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传统血清标志物 |
1.3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
1.4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治疗 |
1.5 小结 |
2.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辩证思路 |
2.3 治疗的认识 |
2.4 小结 |
3.利胆合剂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理论依据 |
4.研究设想 |
4.1 临床研究 |
4.2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新型血清标志物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及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1.血清GLDH、ASS、CES-1 在不同时间点与ALT比较(预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在不同时间点对胆汁淤积肝损伤的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创新 |
3.问题与措施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足跟血胆汁酸代谢谱在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 |
1.2.2 仪器。 |
1.2.3 试剂。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足月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试剂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TBA,TBTL,DBTL,ALT,GGT比较 |
2.2 A,B两组TBA水平与TBTL,DBTL,GGT,ALT肝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 |
2.3 A组、B组患儿治疗前后TBA,TBTL水平及消退时间比较 |
3 讨论 |
(4)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与血肝功能检查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和临床资料 |
1.1.2 实验方法及标本染色 |
1.1.3 观察指标及肝纤维化分级标准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患儿肝纤维化分级情况 |
1.2.2 BA患儿血清Fn的含量与其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 |
1.2.3 BA肝纤维化分级与临床血生化指标关系 |
1.3 讨论 |
1.3.1 BA肝纤维化分级的方法及分组 |
1.3.2 血清Fn含量减低提示BA肝纤维化加重 |
1.3.3 血清中其他生化指标与BA肝纤维化进程的关系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胆道闭锁无创相关血液检查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汁酸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标本的采集及检测方法 |
1.3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两组新生儿的血清心肌酶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 |
2.2不同程度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 |
2.3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 |
3 讨论 |
(6)茵栀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变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纳入标准 |
1.3排除标准 |
1.4治疗方法 |
1.5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5.1黄疸及大便性质改善水平 |
1.5.2肝功能水平 |
1.5.3血清胆汁酸、胆红素改善水平 |
1.6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黄疸及大便性质改善水平比较 |
2.2肝功能水平比较 |
2.3血清胆汁酸、胆红素改善水平 |
3讨论 |
(7)TBA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 溶血组TBA和其他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3 TBA、ALT及TBIL检测HD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 |
3 讨论 |
(8)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儿科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妊 娠 期 肝 内 胆 汁 淤 积 症 ( intrahepaticholestasis of pregancy,ICP) |
二、胎儿宫内缺氧 |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e-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 |
四、新生儿窒息 |
五、死胎 |
六、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 |
七、婴 幼 儿 肝 炎 综 合 征 ( infantile hepatitissyndrome,IHS) |
八、新 生 儿 溶 血 病 ( hemolytic disease ofnewborn,HDN) |
九、其他疾病 |
十、sT BA 和其他检测项目在反映肝损伤中的价值 |
十一、总结 |
(10)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 |
1.3 试剂与仪器: |
1.4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血清胆汁酸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监测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D]. 张领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足跟血胆汁酸代谢谱在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杨善浦,沈仁,刘红艳,许敏,董虹,项拉丽,李素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04)
- [3]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足月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意义[J]. 季灿,王永芹,袁凤英,朱海玲,高逸文,张静,商胜楠.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7(01)
- [4]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与血肝功能检查临床实验研究[D]. 韩暖.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汁酸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J]. 拜福兰,罗惠,贾继芳,陈蓉,白龙,孙睿. 中国妇幼保健, 2016(04)
- [6]茵栀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变化影响[J]. 马楠,韩雪梅,李亚婷,罗寒依.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9)
- [7]TBA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意义[J]. 马琳,杨涛. 中国妇幼保健, 2015(18)
- [8]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儿科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刘金涛. 检验医学, 2015(01)
- [9]检测两种不同类型的黄疸患儿血清胆汁酸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 王海艳,董一慧,陈斌.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4(01)
- [10]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状况分析[J]. 骆赟,高发平,詹小静. 吉林医学, 2012(01)
标签:胆汁酸论文; 肝功论文; 肝损伤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 病理性黄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