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气柜的腐蚀与防腐(论文文献综述)
龚宗宜,涂家琪[1](2021)在《煤气柜施工现场风险研究》文中指出对某煤气柜施工现场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列出了常见的风险,以供施工管理使用。
吕勇[2](2020)在《8万m3转炉煤气柜问题及优化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8万m3转炉煤气柜存在煤气泄漏严重、T型架和活塞桁架变形严重等原因分析,制定了转炉煤气柜侧板、底板、活塞板、T型架、支撑台架及活塞桁架等等优化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
郭凌,王河,李军红[3](2019)在《耐候钢板在转炉煤气柜的应用》文中提出鞍钢股份能源管控中心燃气分厂3#、4#8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在近年来相继出现煤气柜壁板、底板、活塞支架根部煤气泄漏问题,通过分析转炉煤气冷凝水的成分、气柜壁板和活塞板及底板等泄漏位置情况,对转炉煤气成分进行分析,找出煤气柜泄漏原因,并根据煤气柜泄漏点的部位,采用耐候钢这一新型材料代替原有的普通碳钢制作气柜壁板和活塞板及底板。延长了煤气柜的使用寿命、消除了煤气泄漏的隐患。
赵文立[4](2019)在《煤气柜检修施工和安全管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发生炉煤气站煤气柜设备塔壁腐蚀漏气漏水隐患,提出安全简单可行的维修方法和维修时的安全管理,确保维修检修作业安全。
李亚平,冯兴[5](2018)在《湿式煤气柜结构系统腐蚀检测及分析》文中提出处于钢铁生产区域的焦炉煤气柜结构系统会出现腐蚀情况,根据现场对煤气柜各结构系统的检测结果,从环境、化学、电化学、氧腐蚀、煤气流速、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煤气柜内、外结构腐蚀的原因,并提出了煤气柜腐蚀预防的措施。
王玉兴,孙德银,韩其福[6](2018)在《转炉煤气柜侧板和底板腐蚀的检测与处理》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8万m3转炉煤气柜的基本结构,重点说明了转气柜侧板和底板的厚度及材质;对柜底板和侧板腐蚀情况进行了检查,分析总结了原因,提出了对策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闽[7](2017)在《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原因及机理分析》文中认为针对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问题,选取系统内腐蚀最严重的煤气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气柜内腐蚀环境及分析腐蚀产物的成分等,探讨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的原因与机理。结果表明,转炉煤气柜中钢结构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由FeCO3、Fe2O3和CaCO3组成;煤气冷凝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介质,如HCO3-与Cl-等,因此,推测CO2腐蚀是造成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的主要原因。CO2溶于煤气冷凝水后,在钢结构表面形成一层弱酸性腐蚀液膜,使碳钢表面发生CO2腐蚀。SEM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疏松多孔,因此氧气和氯离子能通过腐蚀产物渗透到碳钢表面,加速腐蚀,使得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表面产生多处腐蚀坑。
杨永涛[8](2017)在《转炉煤气柜腐蚀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认为针对攀钢钒8万m3转炉煤气柜侧板腐蚀泄漏煤气,密封膜出现老化、起泡、脱皮脱层等现象,分析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
李闽,黄永红[9](2017)在《转炉煤气柜柜内钢结构的腐蚀原因》文中研究表明对转炉煤气柜内腐蚀介质与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柜内钢结构腐蚀的原因与机理。结果表明:柜内碳钢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由FeCO3及少量铁氧化物和CaCO3组成,煤气冷凝水中含有大量的HCO3-及Cl-等腐蚀性离子,因此气柜内钢结构腐蚀主要是由CO2引起的,CO2溶于冷凝水后,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弱酸性腐蚀液膜,使得钢结构表面发生了CO2均匀腐蚀。由于柜内煤气温度较低,形成的腐蚀产物疏松,使得氧气、Cl-等能渗透到碳钢表面,加速局部腐蚀,使得气柜侧壁及底板表面出现许多腐蚀孔洞。
仲坤[10](2017)在《煤气柜安装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10000m3直升式气柜制作、安装实例,重点从结构施工、焊接工艺、防腐工程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煤气柜安装技术要点以及质量管理措施,一方面使得煤气柜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给予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及企业在建设类似工程上提供借鉴。
二、煤气柜的腐蚀与防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气柜的腐蚀与防腐(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柜施工现场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气柜施工风险识别方法 |
1.1 德尔菲法 |
1.2 WBS-RBS法 |
1.2.1 工作分解结构(WBS) |
1.2.2 风险分解结构(RBS) |
1.2.3 建立WBS-RBS耦合矩阵 |
2 煤气柜施工风险识别 |
2.1 项目简介 |
2.2 项目特点 |
2.3 煤气柜施工风险识别 |
2.4 煤气柜施工风险清单 |
2.4.1 质量风险 |
2.4.2 进度风险 |
2.4.3 安全风险 |
2.4.4 文明施工风险 |
3 小结 |
(2)8万m3转炉煤气柜问题及优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存在问题 |
2 主要措施 |
3 运行效果和结论 |
(3)耐候钢板在转炉煤气柜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原因分析 |
2.1 煤气温度的影响 |
2.2 转炉煤气的腐蚀性对气柜泄漏的影响 |
2.3 对现有煤气柜部件材质的分析 |
2.4 得出结论 |
3 采取措施 |
4 实施改进后效果 |
5 成果效益计算 |
6 总结及推广 |
(4)煤气柜检修施工和安全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煤气柜现状 |
3 煤气柜工艺结构简图 |
4 煤气柜的腐蚀图及维修施工前后对比 |
5 两次维修方法和结果 |
6 煤气柜施工安全管理 |
6.1 煤气柜检修前的安全管理 |
6.2 煤气柜检修时安全管理 |
6.3 检修结束时安全管理 |
(6)转炉煤气柜侧板和底板腐蚀的检测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转炉煤气柜结构介绍 |
3 腐蚀情况 |
4 对策 |
5 总结 |
(7)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原因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转炉煤气环境下钢结构腐蚀原因 |
1.1 腐蚀环境与腐蚀产物分析 |
1.1.1 腐蚀环境分析 |
1.1.2 腐蚀产物分析 |
1.2 转炉煤气环境下钢结构腐蚀的影响因素 |
1.2.1 CO2和O2的影响 |
1.2.2 温度的影响 |
1.2.3 氯离子的影响 |
1.2.4 冷凝水中钙、镁离子等的影响 |
2 转炉煤气柜柜内腐蚀机理分析 |
3 结论 |
(8)转炉煤气柜腐蚀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转炉煤气柜腐蚀情况分析 |
2.1 转炉煤气柜侧板腐蚀原因分析 |
2.2 橡胶密封膜脱层原因分析 |
3 检修思路及解决措施 |
4 检修过程中检查发现的缺陷及解决措施 |
5 建议 |
6 结束语 |
(9)转炉煤气柜柜内钢结构的腐蚀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检验 |
1.1 煤气柜内腐蚀环境 |
1.2 腐蚀产物 |
1.2.1 底板腐蚀形貌宏观形貌 |
1.2.2 腐蚀产物XRD分析 |
2 分析与讨论 |
2.1 CO2和O2对腐蚀的影响 |
2.2 温度对腐蚀的影响 |
2.3 Cl-对腐蚀的影响 |
2.4 Ca2+、Mg2+和SO42-对腐蚀的影响 |
3 结论与建议 |
四、煤气柜的腐蚀与防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柜施工现场风险研究[J]. 龚宗宜,涂家琪. 云南化工, 2021(11)
- [2]8万m3转炉煤气柜问题及优化措施[J]. 吕勇. 冶金动力, 2020(10)
- [3]耐候钢板在转炉煤气柜的应用[A]. 郭凌,王河,李军红. 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6.先进钢铁材料, 2019
- [4]煤气柜检修施工和安全管理探讨[J]. 赵文立. 佛山陶瓷, 2019(10)
- [5]湿式煤气柜结构系统腐蚀检测及分析[A]. 李亚平,冯兴. 《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18
- [6]转炉煤气柜侧板和底板腐蚀的检测与处理[J]. 王玉兴,孙德银,韩其福. 冶金动力, 2018(04)
- [7]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原因及机理分析[J]. 李闽. 环境技术, 2017(06)
- [8]转炉煤气柜腐蚀分析及解决措施[J]. 杨永涛. 冶金动力, 2017(08)
- [9]转炉煤气柜柜内钢结构的腐蚀原因[J]. 李闽,黄永红. 腐蚀与防护, 2017(07)
- [10]煤气柜安装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J]. 仲坤.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