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和习惯用法

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和习惯用法

一、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及习惯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翟忆文[1](2020)在《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模态教学方式在汉语教学中日渐常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模式是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一种多模态教学方式,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模态选用不当、PPT课件构建中的设计不当有关。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立足“设计”的相关理念,本文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初级汉语综合课中词汇部分的教学设计为例来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汉语教学设计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本文首先梳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框架、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框架以及多模态PPT演示教学的教学模式三方面的相关概念。接着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总结出笔者任教孔院汉语初级综合课堂词汇教学环节中与模态使用和教学方法相关的问题:课堂选用模态多呈交叠冗余或排斥抵消关系;教学方法单一;忽视汉字认读和书写练习等。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多模态理论应用于笔者所任教孔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可行性与用好多模态教学方式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对相关问卷结果分析总结出摩洛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视觉型、活跃型、感悟型和序列型,其中以视觉型最为突出。随后针对摩洛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词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围绕笔者任教孔院现用教材《HSK标准教程2》展开教学设计并给出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以两种形式呈现:依据不同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及模态选用与组合的整体设计;针对第12课《你穿得太少了》中词汇部分的教学设计实例。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以笔者一学年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全面总结了教学中受到学生和同事肯定的教学方法与模态组合,最后以一篇教学实例展现。希望能为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的初级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途径,为新手教师的课前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张月红[2](2019)在《配位结构的理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句法-语义-语用界面研究是近年来语言理论研究和实际语言分析的热点话题,配位结构理论正是语言多界面研究的一个集中体现。谓词的语义配价、句法题元及参与者的交际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配位结构。本文以配位结构经典概念为切入点,广泛吸收和借鉴词汇语义学、句法语义学、词典学领域的最新学术思想,对配位结构的概念进行拓展,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化的审视,以俄语动词配位结构的分析为主,辅以俄汉语谓词类名词、形容词、副词的相关考察,坚持客观充分的描写与合理有效的解释并行的原则。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广泛深入地研究文献资料,考察配位结构概念的嬗变和沿革,梳理配位结构研究的历史;检视配位结构在研究广义谓词句法语义关系方面的解释力,揭示配位结构理论的适用范围,详细区分和描写配位结构改变的各种情况;采用不同标准对俄语动词的配位结构进行分类,对俄语若干动词类别的配位结构进行详细的刻画和解析;研究俄语中可以充当谓词的名词、形容词、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属性,并运用配位结构理论分析汉语相关现象。本文创新性地将配位结构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国内语言学界,尝试结合大量的俄汉语语料进行阐释,这有助于客观、全面地审视理论本身的应用价值,呈现谓词的句法-语义-交际特点,解析句子语义内部多层级之间复杂多变的对应关系。对俄汉语广义谓词配位结构的研究深化了语义研究的思想和内容,为积极有效地分析句子语义探寻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研究表明,配位结构普遍存在于谓词中,对不同的语言具有共相性,对不同语言事实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语言的形式-语义对应关系和交际功能地位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配位结构理论视为指导语言学界面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借此一方面可以完善和深化配位结构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解释语言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拓语言学研究的创新领域。

纪密密[3](2019)在《基于结构比较的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实体+颜色”复合词广泛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其中,两种语言的共性是:英语语言中存在与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一一对应的单词,例如“柠檬黄(lemon-yellow)、天蓝(sky-blue)、橄榄绿(olive-green)、婴儿蓝(babyblue)”等;特性是:某些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在英语中没有与之一一对应的单词,例如“石绿、牡丹红、磁青、荔枝红”等。本研究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的“实体+颜色”复合词为语料,首先对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结构进行比较。其一,从认知学角度,发现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命名理据存在共性,即二者大都是通过范畴化转化而来的;其二,从语义学角度,将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看成是由论元(实体)+(颜色)属性的值建构而成的,从而得出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具有相同的构建方式;其三,根据对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对的命名理据以及构建方式的探讨,本研究将此类汉英颜色词进一步划分归类。基于对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结构比较,本研究以小说集《倾城之恋》及译集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Other Stories中的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实例为语料,深入分析译者金凯筠对《倾城之恋》小说集中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所采用的英译策略。研究得出,对于一般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译者多采用直译策略,对于特殊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译者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包含创译法、直译法、改译法。本研究将语言学同翻译学相结合,以语言学知识辅助翻译学研究,以一个创新的角度审视了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从一定程度上,此研究促进了汉英颜色词研究、语言研究、以及汉英翻译实践的发展。

邓丽君[4](2019)在《“和”与“and”的功能差异与美国学习者的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中“和”的义项比较多,连词“和”与英语中对应成分“and”在功能上存在异同。“和”与“and”对比下的不同之处使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连词“和”的使用中容易受“and”的负迁移。本文全文共分四章,主体在第2章至第4章。本文首先对“和”与“and”的语义功能及语用功能进行对比,整理出两者的异同。从连接对象和位置方面对两者表并列、联合关系语义功能及表选择关系语义功能进行分析。然后介绍“and”的其他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接着通过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BCC语料库、美国教学实践及发往美国各地的问卷调查,收集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和”的偏误语料。对偏误进行分析,整理出几种偏误类型。分别为“和”的误用、“和”的冗余、“和”的位置偏误、“和”所连接对象的不对等及“和”的遗漏。再结合“和”“and”的对比情况、偏误分析情况、美国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及问卷调查中对“和”教学的相关反馈,分析美国汉语学习者使用连词“和”偏误产生的原因。原因分析主要从母语的负迁移和美国汉语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在“and”语义功能负迁移上得出九点原因;在美国汉语教学上得出课程设置复杂性、汉语教材单一性、教师缺乏知识敏感性及美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性等四点原因。然后从课程设置、汉语教材、汉语教师及美国学习者四个方面,对美国连词“和”的教学提供相关建议。最后结合美国汉语教学现状制定了“和”的教学方案,为美国“和”及类似“和”内容的教学提供参考。

杨烈祥[5](2019)在《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数量结构是否使用量词,语言可分为量词型语言和非量词型语言两类(Greenberg 1963)。本项研究在生成语法框架内,以合并和最简合并、分布形态学和句法语图等为基本理论背景,以汉语等量词型语言中的量词及数量短语(或称量词短语)等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量词的句法属性,解构数量短语的内部结构,刻画数量结构语图,探讨相关结构的句法生成和语义解读等问题。自马建忠(1898/1998)提出“记数之别称”以来,汉语量词及量词短语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相关研究集中在量词分类,历时演变,语法化,以及量词配搭和语义解读等,取得了诸多成果,加深了量词和数量结构的本质认识,但依然有诸多争议的问题。本项研究在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和缺陷的基础上,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解释部分有争议的问题。量词与名词的可数性或不可数性密不可分。本研究提出量词是数词的句法要求,但数量短语中量词的选择受名词语义影响。名词的可数或不可数性等语法属性不能脱离具体的句法构建过程,先前各种解释模式实际对应于句法构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依据“一路句法”或“单引擎假设”,本文提出,进入句法运算前,名词等传统意义的实词语类是没有携带任何语法特征的词根。名词在句法构建过程中逐步获得各种语法特征,相应获得数量和定指等不同解读。量词分类一直是各研究争议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接受量词分为个体量度和度量词两类的假设(Cheng&Sybesma 1998,1999),并作为本研究的零假设。个体量词已经失去了基本语义而成为独立的功能词,度量词虽然承担了量词的基本功能,但依然保留了部分语义。本研究提出,个体量词才是量词型语言的形态特征,而度量词具有跨语言特征。个体量词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为名词所指称的实体输入新的信息内容,也不为整个短语结构输入新的语义内容,属于分析判断。度量词反映了事物的偶然属性,其作用是在句法构建过程中创立度量单位,属于综合判断,本质上是假量词或半词项功能词。个体量词和度量词有部分相同的句法形式,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由度量词构成的结构是部分结构或假部分结构。量词型语言中的名词短语是否投射为DP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中的重点。本研究认为,量词语言中的数量短语同样投射为DP,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在D和N之间有话题和焦点等结构。除焦点外,话题结构以及高位和低位修饰语都是等都是通过外合并在原位生成,不同句法位置形容词或关系从句对应于不同的句法插槽,具有不同的语义解读,高位和低位修饰语之间也不存在转换关系,从而可以刻画出详细的语图。在分析复杂数量短语结构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附加语不附加”,附加语是在原位生成,有其特定的句法插槽,从而可以更精细地刻画句子的内部结构和细微的语义差异。自Greenberg(1963)以来,研究普遍认为量词和复数标记不兼容,有复数标记的语言就没有量词,有量词的语言则没有复数标记。本研究(第六章)提出,–们不是复数标记,而是集合标记。–们的定指解读源于DP结构的DFin,基于–们的呼语特征,本文提出–们结构包含了saP投射,–们结构的包含和非包含集合解读实际源于saP中不同人称与–们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一方案不仅解释了–们的不同解读的来源,而且为研究其它句法结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量词重叠一直被认为是汉语中的复数表达机制。量词重叠不太可能是单纯的音系重叠,也不可能是单数或复数表达机制。本项研究提出,量词重叠在句法构建过程中有两种生成机制,分别指向NumP和QuantP的中心语,从而导致多量和量化两种解读,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一”和“都”的分布限制。

胡微[6](2019)在《汉语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考察及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汉语重叠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在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有着丰富的语言意义和结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和短语的句法功能,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更重要的是,因为重叠所产生的语音修辞效果,犹如装点了五彩色盘,音韵美妙,意义拓展。例如从式的重叠式不仅让人读起来顺口,还带有可爱的色彩;AABB的重叠式,结构工整且韵律和谐,增强了汉语形象感;ABAB的重叠式,表意极为生动,富有地方或者民族色彩,有的还带有汉语口语化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外国学生学习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用法,不仅受到母语的干扰,还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分析语法问题,而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运用中却问题百出。针对上述问题,本人首先梳理了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概况,期望在前人研究中寻找可支撑的材料;接着整理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与汉语口语化的特点,同时着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汉语结构、词性以及读音上的本体研究。在此基础工作后,本人确定,将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学习放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语境下,不强制学习者严格遵从语法,而是鼓励学习者的口语活用,允许带有学习者母语印记的顺应、内化与生成思维链接,鼓励学习者在口语表达的动态语境下去表达,去运用。确定了研究思路,完成了本体基础研究后,本人开始着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对外汉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先分析单音节重叠式AA、双音节重叠式ABAB和AABB的偏误问题,寻找重叠式在口语表达中产生的偏误问题。从而得出,外国学习者除了受母语干扰出现的语法问题外,更重要的是重叠式所产生的汉语会意性、语音修辞效果,以及重叠的口语音韵特点受本国文化背景影响而难以把握,以至于在口语交际中难以内化与外显。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笔者选题动机,对汉语动词、形容词重叠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概述,接着阐述其重叠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论述汉语动词、形容词重叠式与汉语口语特点的对应性;第二章是在读音、词性、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方面对动词、形容词重叠式进行本体研究;第三章是对留学生在运用动词、形容词重叠式时产生的偏误的分析;第四章是对动词、形容词重叠式与汉语口语化特点的相关性的分析和说明;第五章是本文重点,着眼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理上分析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二是从口语教学实践角度如何教授、如何应用,将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放在口语交际的语境下,着重语法比较教学、语音修辞教学、语境感知教学和文化沉浸式教学四种可实践的范式,分别详细进行教案式分析与讲解,最后选取其中的“语音修辞”范式做教学设计,做全程的综合运用。

宋丹阳[7](2019)在《现代汉语“一+M+A”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一般用来修饰名词和动词。吕叔湘、丁声树等人曾描述过数量短语修饰形容词的现象。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一+量词”修饰形容词的现象加以考察,下文称之为“一+M+A”结构。“一+M+A”结构的考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组构成分分析、句法分布、语用、篇章功能以及历时和动因机制。我们认为数词“一”的不可替代性与“一”的文化符号意义、真值与非真值都有关系。能够出现在“一+M+A”结构中的量词有度量、摹状、借用、约量、时量等类别,其中摹状量词比较有表现力,也非常值得挖掘。“一+M+A”结构可以充当六类句法成分,而且倾向于充当宾语和谓语。在语用上,该结构可用于计量、表现情感和环境,篇章上也有衔接、加强、表述功能。该结构唐代就出现,并一直使用到现在,这与隐喻、转喻、有界性、名物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该结构的动因、机制以及各方面考察,希望可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一+M+A”结构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材料中的使用,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李蕾蕾[8](2018)在《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以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颜色词是多姿多彩的,并且蕴含着丰富的隐喻义,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到颜色词,这增加了交际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高频使用的颜色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的隐喻义又会使得颜色词成为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方面还多有欠缺。据此,本文以英汉基本颜色词隐喻义对比为基础,结合颜色词的教学实践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设计。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有所补充和裨益。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思路和方法,并总结国内外对颜色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关于颜色词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发现它们在隐喻义方面呈现出重合、差异、错位和翻译这几种关系。第四部分,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两个方面分析颜色词的教学现状,总结颜色词及其隐喻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不足。第五部分,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基本颜色词“白”和课文《你喜欢什么颜色》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希望对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汉语颜色词隐喻义有所帮助。

倪璐璐[9](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田欣欣[10](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汉俄基础颜色形容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写客观事物色彩的词,是语言词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作用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颜色词作为记录颜色概念的语言形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发展和运用都与社会历史等诸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深入研究颜色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择汉俄基础颜色词“红/красный”、“白/белый”、“黑/чёрный”、“黄/жёлтый”、“绿/зелёный”、“蓝/синий”为研究对象,从色彩学、构词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两个民族语言运用的异同。本文首先运用色彩学知识和数理分析方法确定客观世界中的基础颜色,利用语言学知识和词频统计法对汉俄语中的基础颜色词进行界定,进而根据界定原则选取汉俄语中完全对应的基础颜色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然后运用词汇语义学知识分析基础颜色形容词各义项间的派生关系,对比汉俄基础颜色词义项间的异同,从构词方法和构词理据两个角度对汉俄颜色词进行更为规范的分类,并结合句法学知识对比分析汉俄颜色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最后依据文化学和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对比分析汉俄颜色形容词在成语、委婉语及民俗文化中的运用,分析汉俄颜色词除表颜色意义外的其他文化伴随意义,进而还原汉俄颜色词语言世界图景。通过对汉俄基础颜色形容词的对比研究,可以验证语言文化理论,推进具体词汇学的研究,更好地揭示汉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表达的民族感情色彩,并有利于汉俄翻译和语言教学实践。

二、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及习惯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及习惯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多模态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相关研究
        1.2.3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以及国际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多模态外语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多模态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多模态的概念
        2.1.2 多模态与多媒体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
        2.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
        2.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综合框架
    2.3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设计框架
        2.3.1 模态的类型与搭配
        2.3.2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2.3.3 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中模态之间的关系
        2.3.4 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中模态选择的原则
        2.3.5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模式
第三章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相关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3.1 模态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及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设计
        3.1.4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4.1 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4.1.1 教学条件的可行性
        4.1.2 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4.1.3 教学对象的可行性
    4.2 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摩洛哥哈桑二世孔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4.2.1 孔子学院发展角度
        4.2.2 教师角度
        4.2.3 学生角度
    4.3 多模态理论指导下摩洛哥哈桑二世孔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整体设计
        4.3.1 前期分析
        4.3.2 教学目标阐述
        4.3.3 教学环节设计
    4.4 第12课《你穿得太少了》词汇教学设计实例
        4.4.1 教学内容
        4.4.2 教学目标
        4.4.3 教学程序
        4.4.4 教学步骤
    4.5 教学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阿语版)
    附录二: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词汇教学的模态使用及课堂反馈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三: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词汇教学的模态使用及课堂反馈调查问卷(法语版)
    附录四:针对二年级三班学习者的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的访谈大纲(中文版)
    附录五: 《HSK标准教程2》词汇分类统计表
    附录六: 《HSK标准教程2》词汇教学内容分析表
    附录七: 《HSK标准教程2》词汇教学目标编排表

(2)配位结构的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新意
    五、论文结构
    六、相关说明
第一章 配位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俄罗斯语言学界的配位结构研究
        一、列宁格勒类型学流派的配位结构观
        二、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配位结构观
        三、动态语义学的配位结构观
    第二节 西方语言学界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语言学界相关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配位结构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配位结构的相关概念
        一、基础性概念
        二、配位结构概念
    第二节 配位结构的适用范围
        一、配价的填充与题元的类型
        二、动词的配位结构
        三、广义谓词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配位结构的变换
        一、语义配价的分裂
        二、语义配价的移位
        三、语义配价的合并
        四、语义配价的表层缺失
        五、新语义配价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词配位结构的类型研究
    第一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层级类型
        一、初始配位结构
        二、派生配位结构
    第二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语义类型
        一、基于配价类别的配位结构
        二、基于语义类别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句法类型
        一、从属动词的配位结构
        二、分析性谓语的配位结构
    第四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组合类型
        一、合并型配位结构
        二、分裂型配位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词配位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二价及物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配位结构的类型
        二、自然力量/外部原因
        三、无人称结构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带内嵌参与者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内嵌参与者与内嵌现象
        二、内嵌参与者的词汇类别
        三、带内嵌参与者动词的主题类别
        四、带内嵌参与者动词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对称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对称谓词与对称动词
        二、对称动词的配位结构
        三、对称动词的句法题元
    第四节 创造形象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词汇语义参数与词汇语义派生
        二、创造形象动词的配位结构
        三、创造形象动词的配价移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义谓词的配位结构研究
    第一节 谓词性名词的配位结构
        一、“系词+题元”名词
        二、“系词+题元”类名词的配位结构
        三、“系词+题元”类名词派生结构的配位结构
    第二节 谓词性形容词的配位结构
        一、形容词的语义类别
        二、形容词的配价和配位结构
        三、情感形容词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谓词性副词的配位结构
        一、副词的辖域
        二、非谓词性副词及其语义分析
        三、谓词性副词的配位结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基于结构比较的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颜色词研究综述
    2.1 国内颜色词研究综述
        2.1.1 现代汉英颜色词的语义学研究
        2.1.2 现代汉语颜色词的修辞学研究
        2.1.3 现代汉英颜色词的认知学研究
        2.1.4 现代汉英颜色词的翻译学研究
    2.2 国外颜色词研究综述
        2.2.1 颜色词的语言相对论研究
        2.2.2 颜色词的语言进化论研究
        2.2.3 颜色词的语言学特性研究
    2.3 颜色词研究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框架
        3.1.1 范畴化
        3.1.2 语义预设
        3.1.3 翻译理论
    3.2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
第4章 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结构比较
    4.1 命名理据
    4.2 构建方式
    4.3 结构分类
第5章 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的英译策略
    5.1 一般汉语“汉语+颜色”复合词的英译策略
    5.2 特殊汉语“实体+颜色”复合词的英译策略
        5.2.1 创译法
        5.2.2 直译法
        5.2.3 改译法
    5.3 汉语颜色词英译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发现与贡献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和”与“and”的功能差异与美国学习者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学界研究综述
        1.2.1 关于“和”的研究
        1.2.2 关于“and”的研究
        1.2.3 关于“和”“and”等的对比研究
        1.2.4 对外汉语教学连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价值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和”与“and”功能的对比
    2.1 “和”与“and”表并列、联合关系语义功能的对比
        2.1.1 “和”与“and”的连接对象的对比
        2.1.2 “和”与“and”的位置对比
        2.1.3 “和”与“and”省略的对比
        2.1.4 “and”并列、联合功能下的其他语义功能
    2.2 “和”与“and”表选择关系语义功能的对比
        2.2.1 “和”与“and”对象的对比
        2.2.2 “和”与“and”位置的对比
    2.3 “and”的其他语义功能
        2.3.1 “and”单独使用时的其他语义功能
        2.3.2 “and”与其他词联合使用时的其他语义功能
    2.4 “and”的语用功能
        2.4.1 “and”的结果推进语用功能
        2.4.2 “and”的结果补充语用功能
    2.5 小结
第3章 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和”使用的偏误分析
    3.1 “和”使用偏误的分析基础
        3.1.1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BCC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
        3.1.2 美国汉语课堂教学中记录的相关语料
        3.1.3 调查问卷收集的语料
    3.2 “和”使用的偏误类型
        3.2.1 “和”的误用
        3.2.2 “和”的冗余
        3.2.3 “和”的位置偏误
        3.2.4 “和”所连接对象的不对等
        3.2.5 “和”的遗漏
    3.3 “和”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
        3.3.1 母语的负迁移
        3.3.2 教学方面的原因
    3.4 小结
第4章 对美国“和”教学的相关教学建议及方案
    4.1 关于美国汉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4.1.1 美国主要汉语教学项目方面的建议
        4.1.2 个人课程教学设置方面的建议
    4.2 关于美国汉语教材使用的建议
        4.2.1 教材的全面性
        4.2.2 教材的对比性
        4.2.3 教材的衔接性
        4.2.4 科技普及下的网络APP
    4.3 关于美国汉语教师教学的建议
        4.3.1 教师本体知识的储备
        4.3.2 对“和”关注度的提升
        4.3.3 对“and”的了解
        4.3.4 英汉对比思维下的教学
    4.4 关于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4.5 美国英语母语者连词“和”的教学方案
        4.5.1 教学方案遵循的原则
        4.5.2 美国英语母语者连词“和”的教学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理论背景和基本假设
    1.3 主要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全文结构
第二章 量词和数量短语的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量词研究
    2.3 数量短语的生成语法研究
        2.3.1 量词统一假设
        2.3.2 量词双分假设
    2.4 小结
第三章 名词的可数性和不可数性
    3.1 引言
    3.2 名词可数和不可数解释模式
        3.2.1 语义语法化模式
        3.2.2 词汇特征双分模式
        3.2.3 普遍句法模式
    3.3 小结
第四章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
    4.1 引言
    4.2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哲学思考
        4.2.1 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
        4.2.2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4.3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句法差异
        4.3.1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异质
        4.3.2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句法同质
    4.4 量词的句法和语义要求
        4.4.1 语义要求
        4.4.2 句法要求
    4.5 度量短语
        4.5.1 部分结构和假部分结构
        4.5.2 部分和假部分结构共享句法结构
        4.5.3 部分和假部分结构分享句法结构
        4.5.4 汉语度量结构
    4.6 小结
第五章 数量短语的内部语图结构
    5.1 引言
    5.2 数量短语的语法属性
        5.2.1 普遍DP假说
        5.2.2 量词型语言中的DP
    5.3 数量短语内部句法成分和语图结构
        5.3.1 句法语图
        5.3.2 数量短语内部焦点和话题
    5.4 数量短语内部结构的生成方式
        5.4.1 话题结构的生成研究
        5.4.2 DP内部话题移位生成
        5.4.3 DP内部话题原位生成
    5.5 复杂数量短语
        5.5.1 高位和低位修饰语的差异
        5.5.2 修饰语的附加语生成
        5.5.3 de的轻名词性质和修饰语的生成
        5.5.4 修饰语的原位生成
    5.6 小结
第六章 量词与复数标记
    6.1 引言
    6.2 复数标记和复数解读
    6.3 –们的句法属性
        6.3.1 –们是复数标记或集合标记
        6.3.2 –们是复数标记
        6.3.3 –们是集合标记
    6.4 –们的复杂体和解读
        6.4.1 –们的定指解读
        6.4.2 超越φ特征
    6.5 小结
第七章 量词重叠
    7.1 引言
    7.2 重叠的句法形态发生过程
    7.3 量词重叠的句法分布
        7.3.1 量词重叠的形式
        7.3.2 量词重叠的句法限制
    7.4 量词重叠的形态发生
        7.4.1 量词重叠和音系重叠
        7.4.2 量词重叠和单数
        7.4.3 量词重叠和复数标记
    7.5 量词重叠和句法构建
        7.5.1 量词重叠与话题结构
        7.5.2 量词重叠的多量解读和量化解读
    7.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汉语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考察及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动机
    1.2 动词、形容词重叠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概述
    1.3 动词、形容词重叠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现状
    1.4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与汉语口语特点概述
第2章 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与功能
    2.1 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的考察
        2.1.1 结构的构成和词性与读音的变化
        2.1.2 语法意义与充当句法成分的特点
    2.2 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与AABB的考察
        2.2.1 结构的构成和词性与读音的变化
        2.2.2 语法意义与充当句法成分的特点
    2.3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考察
        2.3.1 结构的构成和词性与读音的变化
        2.3.2 语法意义与充当句法成分的特点
    2.4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BAB与AABB的考察
        2.4.1 结构的构成和词性与读音的变化
        2.4.2 语法意义与充当句法成分的特点
第3章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对外汉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3.1 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的偏误举例与分析
    3.2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偏误问题与分析
    3.3 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和AABB的偏误问题与分析
    3.4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BAB和AABB的偏误问题与分析
    3.5 动词、形容词重叠式在口语表达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与总结
第4章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与汉语口语化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4.1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的读音变化与汉语的音乐性
    4.2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的语音修辞与汉语的会意性
    4.3 动词、形容词重叠式口语交际表现力的内化与外显
第5章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5.1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
        5.1.1 语言文化策略
        5.1.2 课堂教学策略
        5.1.3 口语交际策略
    5.2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方法
        5.2.1 语法比较教学
        5.2.2 语音修辞教学
        5.2.3 语境感知教学
        5.2.4 文化沉浸式教学
    5.3 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汉语“一+M+A”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一+M+A”结构的组构成分分析
    第一节 “一”的特性
        一、符号特性
        二、非真值与真值
    第二节 M的类型及相关分析
        一、M的类型及特点
        二、M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A的类型及相关分析
        一、A的类型
        二、A的选择限制
        三、A的语义变化
    第四节 组构成分的组合选择
        一、语义选择
        二、语境选择
        三、音节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M+A”结构的句法分布与特点
    第一节 “一+M+A”结构的句法分布
        一、“一+M+A”结构作主、宾语
        二、“一+M+A”结构作谓语
        三、“一+M+A”结构作状语、补语、定语
    第二节 “一+M+A”结构的句法特点
        一、不平衡性
        二、指称性
        三、指向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M+A”结构的语用、篇章功能
    第一节 “一+M+A”结构的语用功能
        一、用于计量
        二、用于情感表达
        三、用于环境描写
    第二节 “一+M+A”结构的篇章功能
        一、衔接功能
        二、表述功能
        三、强化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M+A”结构的历时考察与动因机制
    第一节 “一+M+A”结构的历时情况考察
        一、“一+M+A”结构的历时概况
        二、明代以来“一+M+A”结构的数据统计
    第二节 “一+M+A”的产生动因
        一、修辞和经济性需求
        二、量词语义的泛化
    第三节 “一+M+A”结构的形成机制
        一、M和A的隐喻与转喻
        二、有界性
        三、名物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以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颜色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基本颜色词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
    第二节 柏林和凯的基本颜色词理论
    第三节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
    第四节 拉多的对比分析理论
第二章 汉英基本颜色词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第一节 红和red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红”与“red”的词条收集
        二、“红”与“red”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黄和yellow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黄”与“yellow”的词条收集
        二、“黄”与“yellow”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绿和green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绿”与“green”的词条收集
        二、“绿”与“green”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蓝和blue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蓝”与“blue”的词条收集
        二、“蓝”与“blue”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紫和purple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紫”与“purple”的词条收集
        二、“紫”与“purple”的对比分析
    第六节 黑和black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黑”与“black”的词条收集
        二、“黑”与“black”的对比分析
    第七节 白和white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白”与“white”的词条收集
        二、“白”与“white”的对比分析
    第八节 灰和grey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灰”与“grey”的词条收集
        二、“灰”与“grey”的对比分析
    第九节 小结:汉英基本颜色词隐喻义的关系
        一、隐喻义重合
        二、隐喻义差异
        三、隐喻义错位
        四、隐喻义翻译
第三章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学大纲中汉语颜色词的存在现状
        一、《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分析
        二、《新HSK考试词汇大纲》的分析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汉语颜色词的编排现状
        一、初级阶段颜色词统计
        二、中级阶段颜色词统计
        三、高级阶段颜色词统计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颜色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纲和教材对基本颜色词的重视不够
        二、大纲和教材中颜色词数量和顺序不对应
        三、教材对基本颜色词的讲解和练习不够
第四章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汉语基本颜色词“白”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
        六、教学难点
        七、课前准备
        八、教学时数
        九、具体教学步骤
    第二节 《你喜欢什么颜色》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
        二、所用教材
        三、教学对象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点
        七、教学难点
        八、课前准备
        九、教学时数
        十、具体教学步骤
结语
    一、主要内容总结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语料库的汉俄基础颜色形容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确定研究对象
        1.2.1 基础颜色词的界定原则
        1.2.2 基于色彩学的基础颜色
        1.2.3 基于语言学的基础颜色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语料来源
        1.7.1 汉语语料
        1.7.2 俄语语料
第2章 语言学视角下汉俄颜色词对比研究
    2.1 汉俄基础颜色词的义项分析
        2.1.1 “红/красный”的义项分析
        2.1.2 “白/белый”的义项分析
        2.1.3 “黑/чёрный”的义项分析
        2.1.4 “黄/жёлтый”的义项分析
        2.1.5 “绿/зелёный”的义项分析
        2.1.6 “蓝/синий”的义项分析
    2.2 汉俄颜色词的分类
        2.2.1 按构词方法分类
        2.2.2 按构词理据分类
    2.3 汉俄颜色词的句法功能分析
        2.3.1 颜色词做主语
        2.3.2 颜色词做谓语
        2.3.3 颜色词做宾语
        2.3.4 颜色词做定语
        2.3.5 颜色词做补语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学视角下汉俄颜色词对比研究
    3.1 成语中的汉俄颜色词对比研究
        3.1.1 “红/красный”在成语中的运用
        3.1.2 “白/белый”在成语中的运用
        3.1.3 “黑/чёрный”在成语中的运用
        3.1.4 “黄/жёлтый”在成语中的运用
        3.1.5 “绿/зелёный”在成语中的运用
        3.1.6 “蓝/синий”在成语中的运用
    3.2 汉俄委婉语中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3.2.1 委婉语的定义及收词
        3.2.2 带颜色词的汉俄委婉语的语义构成
        3.2.3 带颜色词的汉俄委婉语的语义分类
    3.3 民俗文化中的汉俄颜色词对比研究
        3.3.1 民俗文化中的“红/красный”
        3.3.2 民俗文化中的“白/белый”
        3.3.3 民俗文化中的“黑/чёрный”
        3.3.4 民俗文化中的“黄/жёлтый”
        3.3.5 民俗文化中的“绿/зелёный”
        3.3.6 民俗文化中的“蓝/синий”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及习惯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翟忆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配位结构的理论与应用[D]. 张月红.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3]基于结构比较的汉英“实体+颜色”复合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 纪密密. 华侨大学, 2019(01)
  • [4]“和”与“and”的功能差异与美国学习者的偏误分析[D]. 邓丽君. 湖南大学, 2019(07)
  • [5]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D]. 杨烈祥. 湖南大学, 2019(01)
  • [6]汉语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考察及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D]. 胡微. 苏州大学, 2019(04)
  • [7]现代汉语“一+M+A”结构研究[D]. 宋丹阳.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以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为基础[D]. 李蕾蕾. 苏州大学, 2018(01)
  • [9]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10]基于语料库的汉俄基础颜色形容词对比研究[D]. 田欣欣.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英语中颜色形容词的特殊性和习惯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