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

陆地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

一、陆上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苏安超[1](2021)在《冷战后冲绳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博弈研究 ——基于一种特殊“双层博弈”的视角》文中指出冷战后驻冲绳美军基地的去留问题一直是冲绳方面与日本政府及美国博弈的焦点,由于这一问题冲绳县也成为日本境内与中央政府关系最为紧张的一个次级行政单位。本文首先借用了“双层博弈理论”单元与体系的跨层次分析方法,将博弈分为国家之间的谈判交涉与国家内部对相关议题的交涉博弈两个层面。但是由于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的特殊性,使“双层博弈理论”在分析这一具体博弈进程时又面临着解释力的不足,这一博弈进程并未按照理论预设的轨道发展。本文在分析“双层博弈理论”的核心概念时,通过对冲绳驻日美军基地博弈的具体考察,发现这一博弈进程有别于“双层博弈理论”的三个特殊性,即军事同盟体系下单元之间的非正常互动,国内特定集团在特定议题上对“获胜集合”的制约作用,特殊情感因素作用下“额外支付理论”的失灵。这三个因素使得冲绳驻日美军基地博弈不能完全按照普特南的“双层博弈理论”进行解释,而这三个特殊性也正是冲绳驻日美军基地博弈陷入困境的关键所在。首先,由于美国与日本之间是特殊的军事同盟关系,而且在同盟中日本对美国形成了不对等依赖。冲绳驻日美军基地是双方加强美日同盟,防范地区竞争对手的共同战略需要,因此保留基地是两国之间的战略共识,双方的谈判只是讨论如何优化基地方案,而非是撤走或保留美军基地。其次,冲绳县是冲绳美军基地的承载主体,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关键的发言权,而非日本国内的“获胜集合”。再加上冲绳历史与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以及日本在战后实行的地方自治制度,冲绳方面对美军基地的抵制与否决,使得美日达成的冲绳美军基地的协议无法在日本国内顺利实施。最后,“额外支付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是在理性利益计算下的交易与补偿理论。但是冲绳特殊的历史遭遇以及现实中冲绳与日本本土的结构性差别,使冲绳方面事实上在日本国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心里上则产生了被歧视感与被害意识,这种特殊情感导致冲绳人对于日本政府及美军的愤怒情绪与不信任感。因此,基于“理性人”假设的“额外支付理论”失去了其政策工具意义,冲绳民众坚决拒绝美军基地,不接受日本政府的“额外补偿”方案。保留冲绳美军基地是美日东亚战略的需要,撤出基地违背了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但是由于冲绳方面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关键的否决权,加上结构性差别下冲绳人被害意识的产生,日本政府用于收买冲绳民众的“额外支付”政策失灵,因而使这一博弈问题陷入僵局,迟迟不能够得到解决。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刘超逸[3](2021)在《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战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用航空旅游(简称:通航旅游)是由通用航空(简称:通航)与旅游业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业态,近年来广受航空爱好者和游客的青睐,已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热点之一。随着我国低空空域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通用航空发展,通用航空旅游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简称:BH通航)作为目前大连少数主营通用航空旅游项目的通用航空企业之一,依托大连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公司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不稳定、盈利能力弱、市场适应能力差、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等诸多问题,急需寻求企业未来发展之路。本文以BH通航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研究,为BH通航制定行之有效、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指明发展方向,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入手,运用PEST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得出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借助SWOT分析矩阵重新组合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四个方面的信息,得出四种不同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最终选定WO扭转型战略,通过抓住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劣势,补足短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根据扭转型战略的特点提出企业的使命、愿景、战略定位以及战略目标。最后,从品牌建设、业务拓展和产品优化、战略合作、关联互动五个方面提出战略实施举措,并给出了改进组织构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推进财务模式多元化的保障措施。

李亮稷[4](2020)在《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邮轮旅游源于欧洲,盛于北美。目前全球邮轮市场保持稳健增长趋势,而亚太地区和中国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版块。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是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但国内邮轮母港区存在一系列空间建设问题,全球应对邮轮的新冠病毒疫情也存在不足,因此邮轮母港区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亟需研究。本文从现实需求和研究不足切入视角,建立研究指标体系,提出了创新理论观点,补充和更新目前国内邮轮母港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而归纳的模式和策略也颇具现实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从邮轮母港使用人群的空间需求、邮轮母港的选址要求出发,明确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所需要关注的要素,并总结目前相关研究的成果与不足。随后选取全球不同地区的16个国内外案例,构建初步的空间要素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打分法、专家咨询法确定下最终的空间要素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对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空间组织模式的不同要素指标展开详细研究,包括对空间布局组织、服务设施配置、交通方式衔接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和归纳模式,并建立模式评价体系。最后将归纳的空间组织模式应用到国内4个发展中和1个规划建设中的邮轮母港区,结合场地特征和上位规划,分别从航线开发、空间布局组织、服务设施配置、交通方式衔接、发展时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空间优化策略并进行总结,为未来国内外邮轮母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从选址布局、空间规划、设施配置、交通组织、景观小品、港内流线等多方面补充了邮轮母港区防灾避难的空间优化策略,旨在应对和预防未来的突发灾难。每个邮轮母港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具有共同和差异之处;空间布局组织根据港区与主城区、周边水域及陆域的位置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且内部的空间结构形式也较为多样;服务设施配置要考虑使用上的便捷性、安全性、多样性,更要注重自然景观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交通方式衔接体系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兼顾其他多元交通需求,并要提高路网通达性。相比欧美地区,国内母港城市大多不是依托滨海发展起来的,港口普遍选址于远离主城区的出海口位置,岸上设施条件往往还没建设成熟;但国内的发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打造“邮轮母港城”带动新片区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王强[5](2020)在《风电场尾流效应及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爆炸式发展,大规模风电场发展需要对其复杂的风资源环境、风电场的开发潜力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反馈作用等进行系统评估,这将为实现我国风电产业高效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基于数值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和空气质量(CMAQ)模型,建立了耦合风电场参数化模型(WFP)的WRF-WFP-CMAQ耦合模型框架,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地评估和验证,模拟了不同尺度风电场的尾流效应及其大气环境效应,为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数据。首先,基于WRF-WFP耦合模型探究了相邻风电场的尾流及功率输出干扰特性。以新疆哈密地区两相邻大型风电场为研究对象,探究场区的尾流效应及功率输出特性,定量地评估了大型风电场对其相邻风电场的流动及运行干扰特性。分析了模型对高水平网格分辨率的敏感性,实现了150 m高水平分辨率下相邻风电场的中尺度模拟。结果发现大型风电场对其下游尾流影响的范围为2030 km且其下游邻近风电场发电亏损量级约5.8%。因此,证实了风能富集区建设大规模风电场保留合理的“缓冲区”的必要性。其次,以河北张北风电基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大型风电基地的尾流效应、功率输出特性及其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发现尾流效应的强度和范围不仅与风资源特性有关,还与风电场的规模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平坦地形下,大规模场区和小规模场区产生最大的速度亏损分别为11%和8%,且尾流在下游35 km和20 km处恢复;山地地形下,简单山地地形风电场和复杂山地地形风电场的尾流影响范围为6 km或更小。此外,风电基地对当地大气边界层的影响显着且持续,对较远下游区域的影响则微小且偶然发生。最后,基于验证良好的WRF-WFP-CMAQ耦合模型探究了全国风电场的大气环境效应。首次评估了我国风电产业10年(20092018)发展情景对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及其大气物理机理。研究发现,全国风电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呈现较强的季度差异性。对于气象要素,冬季的影响与风电场分布密切相关且呈现局地效应,夏季的影响由中尺度大气环流变化引起且呈现南北区域效应。全国风电场并未产生额外的大气污染物,但它促使大气污染物重新分布,导致区域大气污染物发生南北区域性扩散和传输。同时,这种影响逐年增加,夏季尤为明显。近些年,京津冀地区PM2.5增幅为6.76μg/m3,长三角地区PM2.5降幅达5.25μg/m3。因此,政府需通过行政或经济方式平衡不同地区的风电发展,减缓风电产业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可持续环境友好发展。

肖琴[6](2019)在《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我国通用航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水上飞机因其依赖资源少,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业的重点发展领域。然而,频繁的不安全事件和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上飞机的发展。对近年来水上飞机不安全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分析可知,事故多发生于起降阶段且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加大了水上飞机安全管理的难度。为了明确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规律进而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本文综合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传播动力学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界定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及风险演化的概念,梳理了相关理论,运用扎根理论识别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得到风险因素的概念模型。第二,基于风险因素概念模型,设计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各风险因素对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作用路径。第三,以风险因素间的作用路径为基础,构建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的有权有向网络拓扑结构,验证了该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采用MATLAB编程仿真网络在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情况下的功能和结构鲁棒性;对比不同度量指标蓄意攻击下的网络鲁棒性效果,识别网络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断链控制策略;采用链路预测方法对网络中未连接节点对间的连边进行预测,加强断链控制策略的效果。第四,根据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染延迟效应分析,构建无标度网络上的风险传染延迟模型(D-SEIRS);利用Routh-Hurwitz判据分析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求解模型的稳态密度及基本再生数;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揭示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动态传染规律,提出了控制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的目标免疫策略。第五,在对水上飞机起降安全监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起降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仿真分析了模型中的参数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监管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包括:揭示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间的作用机理,丰富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作用关系的研究;构建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网络结构,从鲁棒性和链路预测的角度揭示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网络的演化规律;构建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染的D-SEIRS模型,实现了水上飞机安全风险动态研究的新突破;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水上飞机起降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拓宽了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监管研究的思路。

张睿[7](2019)在《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3月,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并将“建设新型国产干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产业化平台”列入战略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用航空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通用航空被视为现代交通运输界的黄金产业,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并称为航空的“两翼”。中国航空运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却相落后很多。差距就是潜力。如何让中国民航“两翼”齐飞,是众多通用航空公司发展中都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内蒙古TY航空公司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研究内蒙古TY航空公司如何在现有资源下,适应当前形式,利用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为内蒙古TY航空公司制定出适合其长远健康发展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了保证战略发展的保障措施。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国通用航空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分析方法:使用PEST分析、Porter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IFE矩阵分析和EFE矩阵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过分析得出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充分了解内蒙古TY航空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随后选定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发展战略为多元化战略,根据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参照外部环境的变化,本着加强遇见市场变化的目的,提出相关多元化为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随后通过提出具体的多元化战略措施以及与其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促进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多元化战略落地实施。本文希望通过对比国内外通用航空公司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对内蒙古TY航空公司进行战略规划,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师成[8](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进展迅速,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未来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中俄产能合作具备良好的合作条件,如两国生产要素的互补、“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以及“带盟对接”所搭建的合作框架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俄产能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础设施、航空航天、民用汽车、农业、生物制药六大领域,同时合作已形成了良性的共生关系。总体而言,中俄产能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两国产能合作的主流。当然,中俄产能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我国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俄罗斯复杂的国内环境以及相对滞后的机制建设等。未来中俄两国需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与合作机制,以便使产能合作的进展更加顺利。

张丽萍[9](2018)在《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用航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研究为主题,分析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内蒙古地方政府有效推进通用航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导言”论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阐述了研究内容与方法,指出了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一章“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对地方政府、通用航空、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业概念进行理论界定,论述了政府职能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和PPP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指出了这些理论与本文研究之间的关联性;第二章“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现状”考察了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管理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第三章“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其发展优势及可行性;第四章“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了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章“国内外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分别介绍了国内外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经验,指出了这些经验对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启示;第六章“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路径选择”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运营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并提出了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对策建议;“结论”提出了本文的结论,指出了本文的创新意义。

王源[10](2018)在《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 ——以南昌高新区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通用航空以其广泛的工作领域和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得到了世界各方的青睐。针对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滞后的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放空域,建设通用机场,通航产业园作为依托通用机场而建立的发展通航产业的城市空间单元应运而生,我国通航产业园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西是航空制造大省,正积极融入全国通航体系。南昌高新区通航产业园作为江西通航发展的重要基地,其规划发展问题成为全省关注的重点。本论文基于南昌高新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发展的实际需要展开,因此如何站在城市规划的主视角,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思路,从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两个层面来解决园区规划发展问题,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是本论文的立题所在。南昌高新区通航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起步期,本人参与了其前期空间布局规划的工作,以个人角度提出了产业与空间协同规划的新思路,期望能够为项目的顺利建成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论文的研究逻辑可以归纳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提出问题。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案例研究,以通用机场和通航产业园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通航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一般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通航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以南昌高新区通航产业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了园区区位资源情况的基础上,运用SWOT法对园区发展条件展开研究。最后解决问题。按照产业和空间协同规划的研究思路,展开从园区产业发展到总体空间布局的递进式研究。在产业发展层面,以区域融合发展为前提,在明确了通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园区“一枢纽二中心四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运用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选择判定矩阵进行产业筛选,构建园区通用航空产业链,规划产业发展时序;在空间布局层面,以产业发展为引导,站在宏观——总体规划层面,通过布局通用机场形成通航运营网络,构建园区“两核一带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并对“三区”进行产业功能区划分,之后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性措施建议,争取本论文所做的规划能够通过有效的保障措施得以实现。

二、陆上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上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冲绳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博弈研究 ——基于一种特殊“双层博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路径及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二)路径及问题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双层博弈理论”的内涵及其拓展
    第一节 层次分析方法与“双层博弈理论”
        一、层次分析方法
        二、“双层博弈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双层博弈理论”的缺陷与修正
        一、军事同盟体系下单元之间的特殊互动关系
        二、国内特定集团在特定议题上的关键作用
        三、特殊情感因素在博弈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特殊双层博弈”分析框架的建构
        一、“特殊双层博弈”的分析框架
        二、冲绳美军基地博弈问题的对应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冲绳基地问题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从琉球到冲绳的历史演变
        一、“琉球”与“冲绳”的概念辨析
        二、冲绳地理位置概况
        三、冲绳的特殊历史
    第二节 美国占领冲绳与军事基地的建立
        一、二战中的冲绳
        二、美国对冲绳的军事占领
        三、冲绳美军基地的建立
    第三节 美军占领时期的冲绳反抗斗争
        一、反抗美军暴行的斗争
        二、冲绳人民争取自主权的斗争
        三、反对美日《冲绳返还协定》的斗争
    第四节 冲绳美军基地概况
        一、美军基地在冲绳的分布
        二、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的产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日军事同盟体系下冲绳基地问题的特殊性
    第一节 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一、冷战时期的美国东亚安全战略
        二、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三、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目标与手段
        四、服务于美国战略利益的冲绳美军基地
    第二节 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冷战时期的日本的防卫政策
        二、后冷战时代日本防卫重点的转变
        三、有助于日本“安全利益”的冲绳美军基地
    第三节 冲绳的反抗与美日的交涉谈判
        一、全冲绳反基地抗议斗争的爆发
        二、美日之间的交涉与谈判
        三、特殊的谈判——同盟体系下美日之间的依赖性与不对等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获胜集合”的失效——冲绳在基地议题上的关键作用
    第一节 冲绳法律地位的特殊性
        一、冲绳法律地位争议的缘起
        二、盟国关于战后日本领土范围的规定
        三、《旧金山和约》与美国对“琉球群岛”的非法托管
        四、美国向日本“返还”琉球群岛的非法性
    第二节 《日本国宪法》与日本地方自治制度
        一、《日本国宪法》的和平精神
        二、《日本国宪法》对国民基本人权的保障
        三、日本地方自治制度及冲绳的行政地位
        四、中央政府对地方自治的制约
    第三节 冲绳方面在基地斗争中的关键作用
        一、冲绳民意的重要性
        二、地方自治制度在基地斗争中的作用
        三、冲绳基地问题的特殊性对日本国家“获胜集合”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额外支付理论”失灵——基于冲绳人被害意识的考察
    第一节 日本政府对于冲绳的“额外支付”
        一、针对美军基地本身的直接补助
        二、“冲绳振兴开发计划”的补偿作用
        三、日本政府“额外支付”的政策工具作用
    第二节 美军基地对冲绳的危害性
        一、基地运营与美军训练造成的危害
        二、美军犯罪与交通事故
        三、“基地经济”的危害
    第三节 冲绳与本土的结构性差别
        一、历史上的两次被抛弃
        二、本土的基地向冲绳转移
        三、本土的发达与冲绳的落后
        四、被害意识对于“额外支付”的抵制与否定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通用航空旅游沿革
        2.1.2 通用航空旅游主要企业
    2.2 相关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竞争战略理论
        2.2.3 战略分析工具
3 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1.5 宏观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3.2 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3.2.1 产业现有竞争者
        3.2.2 新进入者
        3.2.3 替代产品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2.6 行业竞争的机会与威胁
    3.3 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3.3.1 公司发展现状
        3.3.2 空域和技术资源
        3.3.3 人力和关系资源
        3.3.4 市场和营销资源
        3.3.5 服务保障能力
        3.3.6 安全管理能力
        3.3.7 BH通航的优势和劣势
4 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
    4.1 BH通航SWOT分析矩阵及战略选择
        4.1.1 SWOT分析矩阵
        4.1.2 战略选择
    4.2 BH通航的愿景与使命
    4.3 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4.3.1 战略目标
        4.3.2 发展思路
    4.4 战略实施的重点及举措
        4.4.1 加强品牌建设
        4.4.2 完善业务类型和产品结构
        4.4.3 发展通航企业联盟
        4.4.4 促进关联产业链融合
5 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战略保障措施
    5.1 搭建合理的组织架构
    5.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4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5.5 推进财务模式多元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提升,为邮轮旅游发展提供基础
        1.1.2 邮轮旅游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1.3 国内兴起建设邮轮母港热潮,并出台邮轮发展政策
        1.1.4 国内邮轮母港的发展存在一系列空间建设的问题
        1.1.5 邮轮成新冠病毒疫情重灾区,防灾避难重要性凸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探索意义
        1.2.2 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邮轮母港
        1.3.2 邮轮母港周边区域
        1.3.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邮轮母港使用人群的特征及空间需求
        2.1.1 客源地与目的地
        2.1.2 年龄及性别
        2.1.3 出游方式及时间
        2.1.4 交通方式及活动
        2.1.5 空间上的使用需求
    2.2 邮轮母港的区位选址特征及发展展望
        2.2.1 区位选址相关研究评述
        2.2.2 自然地理位置
        2.2.3 经济地理位置
        2.2.4 选址总结及全球发展展望
    2.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相关研究述评
        2.3.1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布局组织研究
        2.3.2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2.3.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方式衔接研究
        2.3.4 评述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研究
    3.1 邮轮母港的案例样本选取
        3.1.1 选取原则
        3.1.2 选取结果
    3.2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初选
        3.2.1 空间要素指标的层次架构
        3.2.2 空间布局组织的指标初选
        3.2.3 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初选
        3.2.4 交通方式衔接的指标初选
    3.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筛选
        3.3.1 空间要素指标筛选方法
        3.3.2 空间要素指标筛选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4.1 空间布局组织模式
        4.1.1 邮轮母港与所在城市的空间布局
        4.1.2 邮轮母港与周边陆域、水域的空间布局
        4.1.3 邮轮母港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结构
        4.1.4 模式总结
    4.2 服务设施配置模式
        4.2.1 邮轮母港周边服务设施的位置及距离
        4.2.2 邮轮母港周边服务设施的多样性
        4.2.3 邮轮母港周边服务设施的独特性
        4.2.4 模式总结
    4.3 交通方式衔接模式
        4.3.1 邮轮母港周边地区的路网通达性
        4.3.2 邮轮码头与周边交通方式的衔接
        4.3.3 模式总结
    4.4 空间组织模式评价
        4.4.1 模式总结及评价
        4.4.2 模式评价体系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四个发展中的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1 现状空间组织模式评价
        5.1.2 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3 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4 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5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
        5.1.6 空间优化策略总结
    5.2 邮轮母港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秦皇岛西港区的空间优化策略
        5.2.1 现状分析
        5.2.2 发展定位
        5.2.3 空间布局组织优化策略
        5.2.4 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2.5 交通方式衔接优化策略
    5.3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防灾避难策略
        5.3.1 邮轮母港发生灾难后的空间需求
        5.3.2 防灾避难的空间优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要素指标征询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风电场尾流效应及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风电场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
    1.3 风电场数值研究的模拟策略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风电场的尾流及运行特性研究
        1.4.2 风电场的气候及环境效应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风电场数值模拟方法
    2.1 大气湍流
        2.1.1 大气湍流概述
        2.1.2 大气湍流控制方程
        2.1.3 大气湍流运动及湍流通量
    2.2 大气边界层
        2.2.1 大气边界层特征
        2.2.2 近地层规律
    2.3 中尺度数值模拟方法
        2.3.1 WRF模式
        2.3.2 CMAQ模型
        2.3.3 风电场参数化模型
    2.4 风电场参数化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2.4.1 风电基地及资料
        2.4.2 数值试验方法
        2.4.3 评价指标
        2.4.4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邻风电场尾流及运行干扰效应
    3.1 引言
    3.2 风电场及资料
        3.2.1 风电场简介
        3.2.2 测风数据分析
    3.3 数值模式及试验设计
        3.3.1 模式方案配置
        3.3.2 数值试验设计
    3.4 模型验证及其对水平网格分辨率敏感性
        3.4.1 风速的验证分析
        3.4.2 风向的验证分析
    3.5 整场尾流效应及功率输出
        3.5.1 整场尾流效应
        3.5.2 整场功率输出
    3.6 相邻风电场的作用及评估
        3.6.1 尾流干扰效应
        3.6.2 功率输出干扰效应
        3.6.3 相邻风电场干扰效应的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风电基地尾流效应及功率输出
    4.1 引言
    4.2 风电场及数据资料
        4.2.1 风电场简介
        4.2.2 模拟时段风资源特性
    4.3 数值模式及试验
        4.3.1 数值模式
        4.3.2 配置方案及数值试验
        4.3.3 风电场参数化及评估方法
    4.4 水平网格分辨率敏感性及模型验证
        4.4.1 风速对比验证分析
        4.4.2 风向对比验证分析
    4.5 风电场的尾流效应
        4.5.1 不同风况下风电场的尾流效应
        4.5.2 不同地形下风电场的尾流效应
    4.6 风电场的功率输出特性
        4.6.1 不同风况下风电场的功率输出特性
        4.6.2 运行状况欠佳风电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风电基地对大气边界层影响
    5.1 引言
    5.2 大型风电基地及资料
        5.2.1 河北张北风电基地
        5.2.2 测风数据资料
    5.3 数值模式及试验设计
    5.4 模型验证及显着性检验
    5.5 不同季度下大气边界层的影响
        5.5.1 轮毂高度风速的影响
        5.5.2 地表温度的影响
        5.5.3 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
    5.6 大气边界层影响的昼夜差异性
    5.7 风电基地对大气边界层影响的评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国风电场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中国风电发展数据库及观测资料
        6.2.1 中国风电场数据库
        6.2.2 观测资料及主要城市圈
    6.3 数值模式及试验设计
        6.3.1 WRF-CMAQ数值模式框架
        6.3.2 模式配置方案
        6.3.3 数值试验设计
    6.4 数值方法验证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6.4.1 WRF模式验证分析
        6.4.2 CMAQ模型验证分析
        6.4.3 显着性检验分析
    6.5 气象要素的季度平均影响
        6.5.1 气象要素的季度平均影响规律
        6.5.2 气象要素影响的大气物理机理
    6.6 大气污染物的季度平均影响
        6.6.1 大气污染物的季度平均影响规律
        6.6.2 大气污染物影响的大气物理机理
    6.7 全国风电场对大气环境的长期影响规律
        6.7.1 主要城市圈的大气环境效应
        6.7.2 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效应的条件分析
    6.8 全国风电场发展的影响与讨论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归纳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陆上起降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
        1.2.2 水上起降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
        1.2.3 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概念的界定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安全的定义
        2.1.3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界定
    2.2 风险演化机理概念的界定
    2.3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的理论基础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风险致因理论
        2.3.3 复杂网络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
    3.1 水上飞机起降的特征分析
    3.2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3.3 风险识别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3.4.1 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资料选取
        3.4.2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开放式编码
        3.4.3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主轴式编码
        3.4.4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选择式编码
        3.4.5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概念模型
        3.4.6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
    4.1 风险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设计
        4.1.1 研究假设
        4.1.2 问卷设计
    4.2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筛选
        4.2.1 数据收集
        4.2.2 信效度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3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网络模型
    5.1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网络特征
    5.2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网络演化机理分析
        5.2.1 网络节点的演化
        5.2.2 网络连边的演化
    5.3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无标度网络模型
        5.3.1 风险因素编号
        5.3.2 网络拓扑结构的建立
        5.3.3 度量指标分析
        5.3.4 鲁棒性分析
    5.4 关键风险因素分析及断链控制策略
        5.4.1 关键风险因素
        5.4.2 断链控制策略
    5.5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网络链路预测
        5.5.1 链路预测的实验方法
        5.5.2 问题描述与评价方法
        5.5.3 有向加权网络的链路预测算法
        5.5.4 预测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染模型
    6.1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传染延迟效应
        6.1.1 传染效应
        6.1.2 延迟效应
    6.2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免疫特征
    6.3 传染模型的比较与优化
    6.4 基于D-SEIRS的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模型
        6.4.1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模型的建立
        6.4.2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染模型仿真分析
    6.5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目标免疫策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
    7.1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监管的特征分析
    7.2 基于复杂网络的起降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
        7.2.1 无标度网络的构建
        7.2.2 演化博弈模型及其算法
    7.3 无标度网络演化博弈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
        7.3.1 参数设置
        7.3.2 网络结构对合作演化的影响
        7.3.3 累计收益权重参数对合作演化的影响
        7.3.4 成本收益比对合作演化的影响
        7.3.5 监管机构奖惩对合作演化的影响
    7.4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监管策略
        7.4.1 组织层面的管控策略
        7.4.2 行业层面的监管策略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附录A 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7)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
    2.2 发展战略理论
    2.3 国内外通用航空公司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小结
    2.4 战略分析方法
        2.4.1 PEST分析法
        2.4.2 Porter五力模型
        2.4.3 SWOT分析法
        2.4.4 EFE矩阵分析法
        2.4.5 IFE矩阵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与文化环境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产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
        3.2.1 同业竞争者的威胁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3 替代品的威胁
        3.2.4 消费者议价能力分析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现状
    4.2 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资源概述
        4.2.1 市场资源
        4.2.2 技术资源
        4.2.3 人力资源
        4.2.4 财务资源
    4.3 内蒙古TY航空公司能力分析
        4.3.1 管理能力
        4.3.2 创新能力
        4.3.3 营销能力
        4.3.4 服务能力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的战略制定
    5.1 内蒙古TY航空公司的SWOT分析
    5.2 内蒙古TY航空公司愿景与目标
        5.2.1 企业愿景
        5.2.2 战略目标
    5.3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4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5.4.1 市场多元化战略
        5.4.2 产品多元化战略
        5.4.3 投资渠道多元化战略
        5.4.4 营销方式多元化战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发展战略实施
        6.1.1 积极参加通用航空展
        6.1.2 建立通航服务平台和平台支持部门
        6.1.3 积极开发通用航空旅游、医疗救护等业务产品
        6.1.4 进行设备的租赁服务
    6.2 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6.2.1 财务保障
        6.2.2 人才保障
        6.2.3 制度保障
        6.2.4 技术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能
        二、国际产能合作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国际投资合作理论
    第三节 国际机制理论
    第四节 共生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深化产能合作的良好条件
    第一节 中俄生产要素互补
        一、自然资源要素
        二、劳动力要素
        三、资本要素
        四、技术要素
    第二节“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带来的机遇
        一、中国方面
        二、俄罗斯方面
    第三节“带盟对接”为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一、“带盟对接”便利了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二、“带盟对接”使产能合作在地区层面得到加强
        三、“带盟对接”助推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产能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与合作进展
    第一节 能源与原材料
        一、石油天然气
        二、煤炭
        三、核能
        四、钢铁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 航空航天
        一、航空发动机
        二、民航客机
        三、重型直升机
        四、航天工业
    第四节 民用汽车
    第五节 农业
    第六节 生物制药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我国对外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仍存在“中国威胁论”
    第三节 俄罗斯国内投资环境较差
        一、俄罗斯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较低
        二、对俄投资法律风险较高
        三、俄罗斯对战略投资项目的审查过严
        四、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风险
    第四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建设滞后
        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二、合作机制效率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模式的基础
        一、合作具备地缘优势
        二、中俄两国产业结构互补
        三、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具备所有权、内部化与区位优势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组织模式的深化
    第三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行为模式的深化
        一、中俄两国产能合作的大型项目陆续投产
        二、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完善财税支持体系
    第二节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三节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节 完善载体支撑体系
        一、完善境外中俄合作园区体系
        二、完善境内对俄合作载体体系
    第六节 完善哈尔滨新区对合作的支撑作用
        一、通过管理体制创新便利产能合作项目的落地
        二、打造产业链融合平台深化产能合作
        三、通过“三区一港”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的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主要功能
        一、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二、确保合作有序开展
        三、协调资源为合作服务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构建方式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论文的创新点
        2.论文的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
        1.地方政府
        2.民用航空
        3.通用航空
    (二)理论基础
        1.政府职能理论
        2.公共产品理论
        3.社会治理理论
        4.PPP理论
二、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现状
    (一)内蒙古通用航空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
        1.内蒙古通用航空的发展历程
        2.内蒙古通用航空管理体制
        3.内蒙古通用航空管理法律法规
    (二)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成效
        1.制定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措施
        2.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性
        1.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2.构建通航立体交通网
        3.完善区域交通体系
        4.加强边疆地区社会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5.构建产业升级与新兴城镇化的双引擎
        6.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可行性
        1.经济发展优势
        2.地理位置优势
        3.交通运输空间优势
        4.生态资源优势
        5.政策供给优势
四、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投入通用航空发展资金不足
        2.地方政府建设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不够
        3.地方政府引导培育通用航空市场不足
        4.地方政府培育发展通用航空人才匮乏
    (二)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地方政府对通用航空发展认识不足
        2.地方政府通用航空发展规划不够
        3.政府通用航空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4.地方政府发挥通用航空市场功能不够
        5.地方政府保障通用航空发展引导不足
五、国内外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1.世界通用航空发展的现状
        2.美国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
        3.欧盟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
        4.国外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经验对内蒙古的启示
    (二)国内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1.国内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经验
        2.国内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经验对内蒙古的启示
六、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宣传普及通用航空发展理念
        1.提高地方政府对发展通用航空的认识
        2.地方政府引导通用航空知识普及宣传
    (二)完善地方政府发展通用航空管理体制
        1.加强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
        2.完善地方政府通用航空发展规划
        3.地方政府强化服务管理职能
    (三)健全地方政府发展通用航空管理机制
        1.地方政府牵头建设联动机制
        2.地方政府引导构建PPP模式
    (四)推动地方政府培育通用航空发展市场
        1.地方政府完善通用航空服务体系
        2.地方政府健全通用航空产业政策
        3.地方政府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建设
        4.地方政府推动通用航空服务商业化
    (五)推进地方政府加强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1.地方政府优化通用机场布局
        2.地方政府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六)促进地方政府加强通用航空人才队伍建设
        1.地方政府推动通用航空人才培养
        2.地方政府实施通用航空人才引进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 ——以南昌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发展通用航空迫在眉睫
        1.1.2 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迎来机遇和挑战
        1.1.3 “鄱阳湖经济战略”促进南昌高新区通航产业园建设发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通用航空与通用机场
        1.2.2 通用航空产业园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研究对象与空间范围
        1.3.2 研究范畴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评述与总结
    1.6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通用航空产业园相关基础性研究
    2.1 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的基本规律
        2.1.1 通航产业园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理
        2.1.2 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发展进程及类型
        2.1.3 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2.2 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理论依据
        2.2.1 理论框架体系梳理
        2.2.2 第五波理论
        2.2.3 圈层结构理论
        2.2.4 通用航空产业链理论
        2.2.5 产业集群理论
    2.3 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一般特征
        2.3.1 通航产业园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特质因素分析
        2.3.2 通航产业园的产业构成与布局
        2.3.3 通航产业园的空间结构
        2.3.4 通航产业园的功能区划分
    2.4 国内外通用航空产业园相关案例研究
        2.4.1 国外案例研究
        2.4.2 国内案例研究
        2.4.3 我国通航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SWOT分析
    3.1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域发展背景
        3.1.1 中部经济区概况
        3.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3.1.3 南昌市概况
    3.2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规划建设现状
        3.2.1 园区区位交通状况
        3.2.2 园区机场建设现状
        3.2.3 园区产业及空间布局现状
    3.3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现有资源情况
        3.3.1 环境资源
        3.3.2 经济条件
        3.3.3 空域资源
        3.3.4 产业基础
    3.4 南昌高新区通用机场功能定位分析
        3.4.1 江西省通用机场发展分析
        3.4.2 南昌高新区通用机场功能定位
        3.4.3 通用机场功能定位对通航产业园的影响
    3.5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S)
        3.5.2 劣势分析(W)
        3.5.3 机遇分析(O)
        3.5.4 威胁分析(T)
        3.5.5 SWOT分析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研究
    4.1 园区产业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4.1.1 与高新区产业协同发展
        4.1.2 与南昌市产业协同发展
        4.1.3 与辐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4.2 园区通用航空市场需求分析
        4.2.1 全球通用航空市场现状
        4.2.2 园区通航制造市场需求分析
        4.2.3 园区通航运营市场需求分析
        4.2.4 园区通航运营保障服务市场需求分析
        4.2.5 园区通航延伸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4.2.6 园区通用航空市场需求分析结论
    4.3 园区产业发展定位
    4.4 园区产业体系构建
        4.4.1 产业体系构建原则
        4.4.2 产业体系构建思路
        4.4.3 产业体系构建结果
    4.5 园区产业发展模式与路线图
        4.5.1 产业发展模式
        4.5.2 产业发展路线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昌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总体空间布局
    5.1 园区空间布局理念
        5.1.1 区域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
        5.1.2 集约紧凑的产业功能分区
        5.1.3 通航特色的城市名片
    5.2 园区空间布局主要构想
    5.3 园区及高新区通用机场布局
        5.3.1 园区通用机场布局
        5.3.2 高新区通用机场布局
    5.4 园区总体空间结构布局
        5.4.1 “两核”
        5.4.2 “一带”
        5.4.3 “三区”
    5.5 园区产业功能区划分
        5.5.1 园区产业功能区划分要素分析
        5.5.2 园区产业功能区划分
    5.6 园区产业与空间协同规划总结
    5.7 园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5.7.1 多层次促进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5.7.2 适度超前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5.7.3 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陆上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冲绳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博弈研究 ——基于一种特殊“双层博弈”的视角[D]. 苏安超. 外交学院, 2021(11)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BH通用航空旅游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 刘超逸.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4]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D]. 李亮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风电场尾流效应及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D]. 王强. 浙江大学, 2020(07)
  • [6]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D]. 肖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7]内蒙古TY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睿.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8]“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D]. 师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内蒙古地方政府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研究[D]. 张丽萍.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10]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 ——以南昌高新区为例[D]. 王源.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陆地直升机机场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