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钉支护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柳颂丹[1](2020)在《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钉墙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设备简单,自承能力好和造价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坑、边坡等的支护中。虽然土钉墙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传统土钉墙在材料选用上,选用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完成支护结构,而这两种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施工完成后不可回收利用,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其次在施工工艺上,土钉墙喷射混凝土面层,会造成扬尘,污染空气,不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和北京市“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和解决传统土钉墙存在的问题,研发绿色土钉墙,绿色土钉墙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本文对绿色土钉墙进行结构构造设计、受力变形分析、施工工艺研究和经济性分析,以期将绿色土钉墙推广到工程实际应用中。针对此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有:(1)研发两种新型土钉墙支护体系,提出绿色土钉墙的概念。绿色土钉墙支护体系由不同的构件组成,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对绿色土钉墙的各组成构件进行了研究。(2)结合实际工程,对应用到该工程中的土钉长度、面板厚度、连接杆厚度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比选。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绿色土钉墙的支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了土钉的轴力变化和基坑的位移变化情况,并与传统土钉墙的土钉轴力和基坑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绿色土钉墙代替传统土钉墙的可行性。(3)应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对绿色土钉墙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对基坑当中阴角、阳角和基坑中的高低跨处的处理进行了配板设计的研究,并通过三维图型展示了出来。(4)结合工程实例,对绿色土钉墙和传统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进行了造价分析,分析可得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造价最高,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最低,绿色土钉墙造价比传统土钉墙造价高主要是因为原材造价高,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来降低造价;绿色土钉墙造价虽高,但社会效益显着,值得推广应用;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从设计、施工、生产、运输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
张伟群[2](2020)在《南昌市民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深度发展,城市产业集群的改革发展也已进入深水区,故而,发展新型城市以匹配相应的高速增长的经济状态已迫在眉睫,城市建设者们需要不断改进城市建筑以适应新型城市的发展,地下结构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坑工程设计的安全与否、经济与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下工程是否安全稳定、是否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设计与施工,保证基坑工程在开挖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要求,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讨如何在实际工程中,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南昌市市民中心基坑工程为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基坑工程初定的四类支护方案(“加筋水泥土墙+复合土钉墙支护方案”、“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支护方案”、“排桩墙+锚拉式支护方案”及“放坡+排桩+土钉墙支护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支护方案后,利用FLAC3 D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平台,分析该支护方案的安全性,同时对其支护结构细部参数(以土钉墙分布形式与排桩嵌固深度为例)进行优化,最终发现修改土钉原有的梅花型布置方案,并将排桩嵌固深度缩减lm后,在仍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经济效益。以最终的优化方案进行现场施工,并对现场进行工程动态监测,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有所出入,但结果均属安全,验证了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际工程情况受限及监测点难以布设的情况下,可以预先用数值模拟判断工程安全性,再结合施工动态监测,可以保证基坑工程在开挖过程的安全稳定。
王薇[3](2020)在《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同时城市地下空间中多层地下室、大型地下商场、地下街道、地下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也突飞猛进,由此基坑工程数量增多,且逐渐呈现出“深、大、近、紧、难”的特征。基坑工程属于集勘察、设计、施工及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基坑支护作为基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受地域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既要保证基坑本身的稳定性,还要避免基坑周边环境受到破坏。本文结合基坑工程常用支护型式及其设计要点,分析了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并依托实际工程进行了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运用BIM系列核心软件Revit,依托方案比选得到的初步设计结果建立基坑场地布置模型、基坑支护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在BIM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支护构件的类型,创建构件的标准化命名规则;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支护构件族库,如土钉、锚索、微型钢管桩、钢板网、结构配筋等,进而实现基坑支护构件的参数化建模;针对Revit中钢筋绘制的局限性,基于Revit API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冠梁钢筋的快速布置。模型建成后,借助BIM系列软件提供的碰撞检查功能,进行支护方案的优化。通过碰撞检查在设计阶段就实现了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设计阶段的返工现象,提高了设计效率。为防止基坑支护体系及其周边环境的失稳破坏,需对各工况下基坑位移进行准确的预测。本文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进行模拟开挖计算,通过对各工况下基坑水平位移及沉降变形的分析,验证方案的合理性。
娄涛[4](2020)在《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土钉支护结构是由土质边坡、边坡土体内部的土钉和喷射钢筋混凝土面层组成的较为常见的边坡支护形式。土钉支护结构能充分地利用土质边坡的自稳能力,通过对边坡土体的主动加固作用,显着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土钉支护结构轻便,并且施工简易快速,经济效益显着。但由于黄土边坡的地质状况、地下管线的分布和边坡周边建筑的复杂性,土钉支护设计施工方法应因地制宜。本文以黄土边坡为研究背景,并依托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结合土钉支护基坑边坡设计资料,首先运用MIDAS GTS NX建立土钉支护黄土边坡的数值模型,对土钉支护的黄土边坡变形进行了模拟,将经土钉支护的黄土边坡变形的模拟值与现场监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黄土边坡土钉支护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分别研究了土钉布置的横向间距、土钉布置的竖向间距、土钉孔直径和土钉入射角度对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经土钉支护后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和土钉最大轴力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了土钉支护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对黄土边坡土钉支护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计算分析,发现土钉入射角度是影响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土钉最优入射角度可以有效抑制黄土边坡的变形;结合对土钉布置横向和竖向间距的调整,可以进一步对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优化。本文研究工作可为黄土地区土钉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傅志斌[5](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旭松[6](2020)在《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作用与风险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基坑深度也越来越深。在实际需求的推动下,基坑支护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土钉支护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黄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土钉支护技术也日益成熟。然而由于基坑支护工程的复杂性,基坑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对土钉支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如何降低基坑事故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对基坑上、中、下等部位土钉的长短仍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通过对土钉支护作用进行分析,主要得出:土钉在基坑不同深度处的支护作用有所不同,中部土钉可以显着改善侧向土压力、有效限制基坑的水平位移,因此一般应使基坑中部的土钉长度不短于其它位置土钉的长度;基坑下部土钉长度宜长于基坑顶部;上部土钉的长度应满足约束上部土体裂缝的发展的作用。此外,通过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工作特性的分析,得出锚杆在预应力大小不同时与土钉的协同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将锚杆的预应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间。(2)将人们可承受的风险上限称之为风险阈值,基于风险阈值的不同,考虑人们对事故承受能力的不同,得出了复合土钉的风险度及风险性等级的评价公式:(?)式中:RTh为复合土钉支护的风险阈值;Rd可以描述基坑的风险性,称为风险度;Ai为风险影响因素发生的概率;Bi代表风险因素造成的损失大小,i取1,2,3,4分别代表设支护设计方案、防排水措施、施工质量、其它影响因素;LT代表可接受的最大损失。基于风险度及基坑事故的风险概率建立了风险性评估矩阵,得出了复合土钉的风险等级。此外,对风险性等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风险度下的基坑的风险等级,并对复合土钉的风险控制措施给出了建议。(3)在多种复合土钉事故实例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地区复合土钉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不同深度的基坑,影响复合土钉支护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也存在不同。以收集的复合土钉事故资料为基础,给出了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度的评价公式:(?)(4)采用Midas对西安某复合土钉支护基坑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重大基坑工程,在支护体系满足一定的安全系数时,继续增加支护构件,可以提升支护体系的冗余程度,显着改善基坑应力、控制基坑的变形,从而减小基坑的风险性,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赵壮福[7](2020)在《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振动台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型柔性支挡结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在以岩土锚固为核心的柔性支挡结构中崭露头角,但是其理论研究却存在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在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愈加频繁,适时地开展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1768040)“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根据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边坡的变形特点,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并对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的边坡永久位移进行了探讨,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等效质量弹簧模型,考虑蠕变土体与预应力锚杆的耦合效应,建立了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的黄土边坡在考虑坡高效应时的动力计算模型。该模型中挡土墙后土体以集中质量的形式表示,框架结构对土体的作用视为线性弹簧和线性阻尼器的平行耦合,锚杆的自由段视为线性弹簧。考虑到黄土的蠕变特性,将土体视为广义开尔文体,锚杆锚固段视为等效弹簧体,二者并联耦合。考虑边坡高度的影响,求解了动力计算模型。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边坡动力响应,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PLAXIS 3D进行了验证。(2)基于柔性支挡结构减震耗能机理,考虑框架预应力锚杆对边坡的支护作用,通过能量法建立了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地震位移模型,将柔性支护结构允许边坡产生的可控容许位移分为震时位移和安全储备位移,对影响边坡容许位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求解了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永久位移,并量化了支护结构的能量损耗情况,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该模型可以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的抗震优化设计提供依据。(3)基于相似原理,设计并完成了相似比为1:10的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内容包括模型相似设计、边界处理、测点布置、地震动输入等。通过振动台试验分别对边坡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动土压力响应规律、位移响应规律以及锚杆应变规律几个方面给予了定性的评价,并通过PLAXIS3D对振动台动力响应结果佐以验证及补充。
杨明月[8](2020)在《基于BIM技术与有限元分析在深基坑工程设计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超高层建筑、城市地铁、地下商场等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开发,相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深基坑工程,普遍具有基坑深度大、周边环境复杂、支护形式多样等特点,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带来了诸多问题。而传统的二维深基坑支护设计手段存在缺陷:1)二维设计绘图不能清楚表达周边建筑物、管线与支护构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节点连接处表达效果差;2)二维设计计算通常选取某一截面进行计算,容易导致计算结果不安全或过于保守。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已初步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并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本文针对目前基坑支护常用设计软件的不足,分析将BIM技术用于深基坑工程中的优势,并将三维BIM基坑模型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首次提出了Revit三维模型转换为MIDAS GTS NX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型与方法,提高了模型应用和设计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分析传统基坑设计的常用软件和深基坑工程设计的不足,并阐述BIM技术在深基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指出运用BIM技术3D设计代替2D设计的方法,解决传统2D设计不能全面表达支护体系的缺点;(2)通过分析BIM中Revit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各自模型的优缺点,寻求将Revit三维基坑模型转换到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方法;(3)以长春某深基坑工程为工程为例,利用BIM技术建立三维基坑模型,分析BIM技术用于深基坑建模中的关键技术,利用Naviswork进行锚索碰撞检查,寻求支护构件的碰撞规律并找到解决碰撞的方法,通过调整发生碰撞锚索的倾斜角度与排距,能够有效降低碰撞次数,达到深基坑设计优化的目的;(4)将优化后的BIM三维基坑模型转换到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中,通过模型转换可准确提取深基坑支护构件坐标和截面信息,生成MIDAS GTS NX基坑支护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变形和受力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整体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BIM技术与有限元分析用于基坑设计优化的合理性。
徐福宾[9](2019)在《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协同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土钉墙是在土钉墙的基础上加入预应力锚杆、止水帷幕、微型桩等辅助结构,形成以土钉墙受力为主的复合式基坑支护结构,其内部及外部与土体介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在以往的设计中辅助结构多作为安全储备,但是试验和实际监测数据表明,辅助结构也有分担荷载和限制位移等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以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实例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基本作用规律,并验证三维模型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在研究基本作用规律的基础上,以水泥土墙最大水平位移为衡量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对结构设计参数进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根据基本作用规律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引入协同作用的理念,利用水泥土墙宽与土钉平均投影长度的比值,简称“墙钉比”,对土钉墙和水泥土墙在土体介质中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其他工程实例,给出墙钉比合理的取值范围,主要结论如下:(1)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曲线表现为“凸肚”状,最大值在0.7~0.9 H范围内;地表沉降曲线表现为“勺子”状,沉降幅度最大的地方在距基坑边缘1~2H范围内;土钉轴力表现为中、前部大,两头小的“枣核”形状;基坑隆起表现为中间隆起较大,四周较小的“土丘”状;滑裂面大致呈弧形,水泥土墙对每个开挖步骤的安全系数均有提高。(2)结构设计参数对水泥土墙最大水平位移的影响敏感程度依次为:土钉长度>水泥土墙宽>土钉水平间距>水泥土墙抗剪强度>土钉倾角>水泥土墙空间位置,土钉设计参数中土钉长度最为敏感,水泥土墙设计参数中水泥土墙宽最为敏感。(3)在土钉设计参数中,改变土钉长度,墙钉比在8%~11%之间时,水泥土墙最大水平位移较小;土钉倾角对墙钉比的影响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8%~11%之间,墙钉比在9%~10%之间时,水泥土墙最大水平位移较小。在水泥土墙设计参数中,改变水泥土墙宽,墙钉比在7%~12%之间时,位移明显减少,水泥土墙最大水平位移较小;改变水泥土墙的空间位置,在墙钉比不变的情况下,水泥土墙在基坑边缘时,约束水平位移最为明显,后移会影响土钉轴力的发挥。通过对四个结构设计参数的协同作用分析,以及16个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工程实例的分析,在工程设计时建议把水泥土墙放在基坑边缘,墙钉比取值范围控制在8%~10%之间,此范围内支护结构受力合理,协同作用效果最好。(4)三维模型可以反映基坑的空间效应,分析结果优于二维模型;荷载分担比随基坑的动态开挖而改变,水泥土墙分担荷载的比例逐渐减小,土钉墙分担荷载的比例逐渐增大。
孙浩然[10](2019)在《深基坑组合式支护体系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融信洋中城地块九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首先通过工程定义及规范要求,初选出四种组合式支护体系方案;其次利用yaahp软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基坑支护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选出最优方案;随后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对最优方案,进行结构设计验算和支撑结构细部处理;最后在上述基础上,通过MIDAS/GTS NX软件对本工程进行三维模拟的研究,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三维模型的可靠性和最优方案的合理性。所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工程初选出的四种组合式支护体系为依托;利用yaahp软件,选出本工程的4个指标和14个子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和19标度法,通过群决策计算出四种方案的权重依次为:0.2693、0.2739、0.2798、0.1770,从而优选出最佳的支护方案:SMW工法桩+钢支撑(0.2798)。(2)以最不利条件的3-3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理正深基坑软件验算了最优方案“SMW工法桩+钢支撑”是满足本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要求的;其次通过数值模拟,对钢支撑进行细部优化处理,分析得出本基坑的辅助撑可使用型钢支撑代替钢管支撑,从而有效减少造价。(3)运用MIDAS/GTS NX软件进行三维模拟研究,经分析可知:对SMW工法桩建模时,“等效地连墙+插入型钢”相较于传统方法“直接等效地连墙”,能使得SMW工法桩变形减少5.6mm且与实测数据更接近。(4)通过数值分析得出:土体深层位移最大值为23.3mm,位于开挖面附近(土体深度5.44m处);冠梁位移最大值为19.6mm,位于基坑东侧中部;周围建筑物最大沉降值为11.2mm,位于罗武显王庙处;立柱最大竖向位移值为7.2mm,呈隆起状态,位于基坑中部靠右位置。并将各项目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误差均在可控范围内,最大值均未超过预警值并且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趋势大致相同;各项目的数值模拟最大值点与实际监测最大值点所处的位置也基本吻合。
二、土钉支护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钉支护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土钉墙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传统土钉墙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改进新型土钉墙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绿色土钉墙概念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研究 |
2.1 概述 |
2.2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构造组成研究 |
2.2.1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 |
2.2.2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 |
2.3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
2.3.1 FLAC3D简介 |
2.3.2 工程简介 |
2.3.3 FLAC3D模型建立及土层参数反演 |
2.3.4 传统土钉墙模拟过程和受力变形分析 |
2.3.5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支护体系受力变形分析 |
2.3.6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受力变形分析 |
2.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受力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绿色土钉墙施工工艺研究 |
3.1 概述 |
3.2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施工工艺过程研究 |
3.2.1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原理 |
3.2.2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
3.2.3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安装过程 |
3.2.4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拆卸过程 |
3.2.5 BIM可视化分析及配板研究 |
3.2.6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
3.3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研究 |
3.3.1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原理介绍 |
3.3.2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
3.3.3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安装过程 |
3.3.4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拆卸过程 |
3.3.5 BIM可视化分析及配板研究 |
3.3.6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
3.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施工工艺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经济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1 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2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3 柔性面层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造价对比分析 |
4.3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其他经济效果对比分析 |
4.4 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南昌市民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方法研究 |
1.2.2 理论计算方法研究 |
1.2.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1.2.4 施工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
1.2.5 基坑支护优化设计研究 |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背景介绍及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案 |
2.1 概述 |
2.2 工程背景 |
2.2.1 工程概况 |
2.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 基坑常用支护方案 |
2.3.1 放坡开挖 |
2.3.2 土钉墙支护 |
2.3.3 排桩支护 |
2.3.4 钢板桩支护 |
2.3.5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支护 |
2.3.6 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支护 |
2.3.7 地下连续墙支护 |
2.3.8 内支撑与锚杆支护 |
2.4 影响基坑支护方案的因素分析 |
2.4.1 安全性 |
2.4.2 工程造价 |
2.4.3 工期 |
2.4.4 环保 |
2.4.5 施工难易 |
2.5 小结 |
第3章 基坑支护方案比选 |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1.1 概述 |
3.1.2 建模步骤 |
3.2 AHP法确定权重 |
3.2.1 概述 |
3.2.2 建模步骤 |
3.3 支护方案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1 建立因素集 |
3.3.2 建立评价集 |
3.3.3 建立评价矩阵 |
3.3.4 确定权向量 |
3.3.5 模糊合成 |
3.3.6 结果评价 |
3.4 小结 |
第4章 基坑支护结构细部优化设计 |
4.1 概述 |
4.2 土钉分布形式优化 |
4.2.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4.2.2 参数选取 |
4.2.3 工况建立与监测点布置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4.2.5 土钉布设优化方案 |
4.3 排桩嵌固深度优化 |
4.3.1 基坑排桩数值模拟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3.3 排桩嵌固深度优化方案 |
4.4 小结 |
第5章 基坑施工动态监测 |
5.1 概述 |
5.2 监测准备 |
5.2.1 监测目的 |
5.2.2 监测依据 |
5.2.3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 |
5.2.4 监测要求 |
5.2.5 报警值的确定原则及报警值 |
5.3 施工动态监测 |
5.3.1 基坑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
5.3.2 基坑周边管线监测 |
5.3.3 基坑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 |
5.4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工程中BIM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常用基坑支护型式及其设计 |
2.1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与设计原则 |
2.1.1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 |
2.1.2 基坑支护设计原则 |
2.1.3 基坑支护设计内容 |
2.2 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及设计要点 |
2.2.1 土钉墙支护(喷锚支护) |
2.2.2 桩锚支护 |
2.2.3 地下连续墙支护 |
2.2.4 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 |
2.2.5 逆作法支护 |
2.3 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3.1 BIM软件及技术路线 |
2.3.2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应用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地形、地貌 |
3.1.2 地层结构 |
3.2 传统设计方法基坑支护设计 |
3.2.1 方案比选 |
3.2.2 设计结果 |
3.3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3.3.1 场地布置BIM模型的创建 |
3.3.2 基坑支护构件的标准化命名 |
3.3.3 基坑体量模型的设计 |
3.3.4 基坑支护构件的参数化设计 |
3.3.5 基于Revit API的二次开发 |
3.4 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支护结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支护结构优化及有限元分析 |
4.1 BIM模型的优化及应用 |
4.1.1 基于碰撞检查的基坑支护结构优化 |
4.1.2 施工模拟 |
4.1.3 进度管理 |
4.1.4 工程量统计 |
4.2 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BIM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转化 |
4.2.2 有限元模型 |
4.2.3 莫尔-库伦屈服准则 |
4.2.4 水平位移分析和沉降分析 |
4.3 BIM设计方案交付 |
4.3.1 模型及图纸交付 |
4.3.2 计算结果交付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土钉支护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土钉支护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土钉支护的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及设计内容 |
2.1 土钉支护的适用范围及特点 |
2.1.1 土钉支护的适用范围 |
2.1.2 土钉支护的特点 |
2.2 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 |
2.3 土钉支护的设计计算 |
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3.1 黄土边坡的性状 |
3.1.1 黄土边坡的应力分布 |
3.1.2 黄土边坡的破坏形式 |
3.2 黄土边坡支护工程概况 |
3.2.1 工程简介 |
3.2.2 黄土边坡支护设计 |
3.2.3 黄土边坡支护结构技术要求 |
3.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的建立 |
3.3.1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参数确定 |
3.3.2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3.3.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分析 |
4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4.1 土钉支护横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1.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1.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1.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2 土钉支护竖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2.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2.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2.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3 土钉孔直径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3.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3.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3.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4 土钉入射角度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4.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4.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4.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5 本章小结 |
5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5.1 灵敏度定义 |
5.2 灵敏度计算方法 |
5.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
5.3.1 土钉布置横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2 土钉布置竖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3 土钉直径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4 土钉入射角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4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优化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
1.2.5 简要评析 |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
2.2.2 弹性模量影响 |
2.2.3 泊松比影响 |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
3.6 工程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5 工程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4 主要计算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作用与风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土钉墙研究现状 |
1.2.1 土钉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复合土钉墙研究现状 |
1.2.3 复合土钉稳定性验算 |
1.3 基坑风险研究现状 |
1.3.1 基坑事故研究现状 |
1.3.2 基坑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3 基坑工程的风险管理 |
1.3.4 基坑支护体系的冗余度 |
1.4 土钉支护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土钉支护设计理论 |
2.1 前言 |
2.2 土钉支护设计 |
2.2.1 土钉支护主要适用原则 |
2.2.2 土钉支护的设计内容 |
2.3 土钉墙受力分析 |
2.3.1 土钉受力分析 |
2.3.2 土钉力的计算 |
2.4 土钉墙工作机理 |
2.4.1 土钉墙加固作用分析 |
2.4.2 土拱效应 |
2.4.3 布置方式对土钉支护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土钉支护风险分析 |
3.1 前言 |
3.2 复合土钉墙的支护形式 |
3.2.1 预应力锚杆土钉支护 |
3.2.2 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支护 |
3.3 复合土钉联合支护体系 |
3.3.1 联合支护构件 |
3.3.2 联合支护体系的特点 |
3.4 复合土钉支护破坏 |
3.4.1 土钉墙破坏形式 |
3.4.2 微型桩破坏 |
3.4.3 土钉墙面层的破坏 |
3.5 复合土钉支护的风险评估 |
3.5.1 复合土钉的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
3.5.2 复合土钉墙的风险阈值及风险度 |
3.5.3 复合土钉风险性等级 |
3.6 复合土钉支护的风险控制 |
3.6.1 风险性等级分析 |
3.6.2 复合土钉的风险控制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分析 |
4.1 前言 |
4.2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条件 |
4.2.1 黄土的性质 |
4.2.2 黄土地区不良地质现象 |
4.3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失稳 |
4.3.1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事故实例 |
4.3.2 黄土地区深基坑失稳因素分析 |
4.4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的风险评估 |
4.4.1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性频率 |
4.4.2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度的确定 |
4.5 复合土钉风险性控制实例分析 |
4.5.1 模型的建立 |
4.5.2 模型计算结果 |
4.5.3 模型结果分析 |
4.5.4 基坑模型风险等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振动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支护边坡研究现状 |
1.2.2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边坡动力研究现状 |
1.2.3 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动力计算模型建立及地震响应分析 |
2.1 引言 |
2.2 动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 建立背景 |
2.2.2 框架预应力锚杆动力计算模型 |
2.3 动力计算模型求解 |
2.3.1 考虑坡高效应的地震波激励 |
2.3.2 动力方程建立 |
2.3.3 动力方程求解 |
2.4 工程案例分析 |
2.5 数值模拟验证 |
2.5.1 模型建立 |
2.5.2 材料参数及计算本构模型 |
2.5.3 材料阻尼 |
2.5.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2.5.5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永久位移计算 |
3.1 引言 |
3.2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地震位移计算模型建立 |
3.2.1 能量方程建立 |
3.2.2 边坡屈服加速度 |
3.3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永久位移 |
3.3.1 震时位移 |
3.3.2 安全储备位移 |
3.3.3 容许位移 |
3.4 工程案例分析 |
3.4.1 地震永久位移计算及验证 |
3.4.2 能量消耗与转化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目的 |
4.3 试验设备 |
4.4 边坡模型试验相似关系 |
4.5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材料 |
4.5.1 土体材料及物理力学特性 |
4.5.2 支挡结构材料及物理力学特性 |
4.6 模型箱的设计及制作 |
4.6.1 模型箱设计 |
4.6.2 模型箱边界处理 |
4.7 边坡模型设计与制作 |
4.7.1 边坡模型设计 |
4.7.2 模型测点布置设计 |
4.7.3 模型制作 |
4.8 试验加载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加速度响应 |
5.2.1 傅里叶频谱分析 |
5.2.2 PGA放大系数分析 |
5.3 动土压力响应分析 |
5.4 动位移响应分析 |
5.4.1 水平动位移响应分析 |
5.4.2 竖向动位移响应分析 |
5.5 动应变响应分析 |
5.5.1 锚杆应变动力响应分析 |
5.5.2 框架梁柱应变响应分析 |
5.6 数值模拟分析 |
5.6.1 边坡位移响应 |
5.6.2 加速度响应 |
5.6.3 框架柱受力分析 |
5.6.4 锚杆受力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8)基于BIM技术与有限元分析在深基坑工程设计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有限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深基坑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
2.1 深基坑工程特点及不足 |
2.1.1 深基坑工程特点 |
2.1.2 深基坑工程的不足 |
2.2 深基坑工程常用支护形式分析 |
2.2.1 土钉墙支护 |
2.2.2 桩锚支护 |
2.2.3 内支撑支护 |
2.3 传统深基坑设计及优化分析 |
2.4 深基坑工程设计常用软件 |
2.4.1 深基坑设计常用绘图软件 |
2.4.2 深基坑设计常用计算软件 |
2.5 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设计应用分析 |
2.5.1 基于BIM技术深基坑工程适用性分析 |
2.5.2 基于BIM技术深基坑工程优势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M和 MIDAS在深基坑工程中设计及优化 |
3.1 BIM和 MIDAS设计及优化流程 |
3.2 BIM和 MIDAS模型转换分析与研究 |
3.2.1 建模软件选择 |
3.2.2 模型转换分析 |
3.2.3 Revit和 MIDAS GTS NX转换流程 |
3.3 模型转换关键技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春某深基坑工程BIM技术应用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设计概况 |
4.1.3 环境概况 |
4.1.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4.1.5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4.2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建模前期准备 |
4.2.1 采用BIM的原因 |
4.2.2 BIM技术应用目标 |
4.2.3 基坑工程建模前期准备工作 |
4.3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创建 |
4.3.1 基坑体量建模 |
4.3.2 参数化“族”建立 |
4.3.3 土钉墙绘制 |
4.3.4 支护构件的钢筋绘制 |
4.3.5 模型构建关键技术分析 |
4.4 基于BIM技术支护结构合理性校核及优化 |
4.4.1 复杂节点配筋优化 |
4.4.2 支护结构与既有建筑物、市政设施碰撞 |
4.4.3 碰撞检查及设计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IDAS对 BIM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
5.1 基坑模型初步转换 |
5.2 MIDAS GTS NX基坑模型修复 |
5.2.1 基本假定 |
5.2.2 计算参数及网格划分 |
5.2.3 边界约束及荷载 |
5.3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分析 |
5.3.2 基坑侧壁水平位移分析 |
5.3.3 支护桩变形分析 |
5.4 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9)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协同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土钉墙发展概述 |
1.2.1 土钉墙简述 |
1.2.2 土钉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土钉墙存在的问题 |
1.3 复合土钉墙发展概述 |
1.3.1 复合土钉墙简述 |
1.3.2 复合土钉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复合土钉墙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
2.1 作用机理 |
2.1.1 土钉作用机理 |
2.1.2 面层作用机理 |
2.1.3 水泥土墙作用机理 |
2.2 设计计算 |
2.2.1 土钉设计 |
2.2.2 面层设计 |
2.2.3 水泥土墙设计 |
2.3 稳定性分析 |
2.4 破坏模式 |
2.4.1 整体滑移破坏 |
2.4.2 整体倾覆破坏 |
2.4.3 土钉破坏 |
2.4.4 水泥土墙破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基本作用规律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 |
3.1.2 基坑支护方案 |
3.1.3 现场监测 |
3.2 建立模型 |
3.2.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
3.2.2 模型参数选取 |
3.2.3 模型建立 |
3.3 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基本作用规律 |
3.3.1 水泥土墙水平位移 |
3.3.2 水泥土墙后地表沉降 |
3.3.3 土钉轴力 |
3.3.4 基坑底部隆起 |
3.3.5 基坑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协同作用机理 |
4.1 结构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正交试验基本原理 |
4.1.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2 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的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
4.2.1 土钉长度的影响 |
4.2.2 土钉倾角的影响 |
4.2.3 水泥土墙宽的影响 |
4.2.4 水泥土墙空间位置的影响 |
4.3 基坑空间效应及动态开挖分析 |
4.3.1 基坑空间效应分析 |
4.3.2 基坑动态开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10)深基坑组合式支护体系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支护体系设计及优选方法的研究 |
1.2.2 深基坑支护体系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 |
第二章 深基坑组合式支护体系初选及项目介绍 |
2.1 基坑支护工程中常见的围护结构 |
2.1.1 土钉支护技术 |
2.1.2 重力式水泥土墙 |
2.1.3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SMW工法) |
2.1.4 地下连续墙 |
2.1.5 灌注桩排桩围护墙 |
2.1.6 板桩围护墙 |
2.2 基坑支护工程中的支锚体系 |
2.2.1 内支撑体系 |
2.2.2 锚杆体系 |
2.3 项目概况 |
2.3.1 工程简介 |
2.3.2 地形地貌及岩土层分布情况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2.4 项目监测方案 |
2.4.1 基坑监测项目及仪器 |
2.4.2 基坑监测项目预警值 |
2.4.3 基坑监测点布置 |
2.5 工程方案的研究 |
2.5.1 工程定义 |
2.5.2 工程方案初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yaahp软件的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研究 |
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3.2 模型与(计算)步骤 |
3.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3.2.3 层次单排序 |
3.2.4 一致性检验 |
3.2.5 层次总排序 |
3.2.6 总一致性检验及最优选取 |
3.3 yaahp软件在支护优选中的应用研究 |
3.3.1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
3.3.2 计算过程 |
3.3.3 灵敏度分析 |
3.3.4 计算结果 |
3.3.5 群决策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MW工法桩+钢支撑”的设计计算 |
4.1 理正深基坑软件功能介绍及对比 |
4.2 设计参数的选取 |
4.3 3 -3 剖面中参数的确定 |
4.4 计算结果分析与验证 |
4.4.1 工法桩各工况下的位移及内力 |
4.4.2 地表沉降图 |
4.4.3 基坑整体稳定性验算 |
4.4.4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
4.4.5 基坑嵌固段内侧土反力验算 |
4.5 支撑结构优化 |
4.5.1 地块九基坑三维模型的建立 |
4.5.2 钢支撑的细部优化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组合式支护体系数值模拟的研究 |
5.1 MIDAS/GTS NX软件在本工程中的思想步骤 |
5.2 地块九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1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5.2.2 模型的基本假定 |
5.2.3 材料属性的定义 |
5.2.4 模型的设计尺寸 |
5.2.5 网格模型的建立 |
5.2.6 边界与荷载 |
5.2.7 SMW工法桩的细部优化处理 |
5.3 施工方案的制定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深层位移分析 |
5.4.2 冠梁水平位移分析 |
5.4.3 周围建筑物沉降分析 |
5.4.4 立柱竖向位移分析 |
5.5 模拟数值与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5.5.1 冠梁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5.2 周围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
5.5.3 对比分析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土钉支护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D]. 柳颂丹.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南昌市民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研究[D]. 张伟群. 南昌大学, 2020(01)
- [3]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D]. 娄涛.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作用与风险性分析[D]. 陈旭松. 长安大学, 2020(06)
- [7]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振动台试验研究[D]. 赵壮福.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基于BIM技术与有限元分析在深基坑工程设计中的研究[D]. 杨明月.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9]水泥土墙―土钉复合支护结构协同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 徐福宾.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10]深基坑组合式支护体系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D]. 孙浩然.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