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示范(论文文献综述)
姚克兵,于居龙,张国,赵来成,缪康,束兆林,杨红福,徐超,朱凤[1](2021)在《噻呋酰胺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为明确噻呋酰胺种子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为试验材料,采用浸种、湿拌和干拌3种种子处理方式,每种方式设置150、300、450、600 ai.g/hm2和CK 5个处理,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种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后91天,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0~600 ai.g/hm2湿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0.46%~98.10%;干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1.16%~99.28%;浸种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播种后108天,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略有下降,但与播种后91天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趋势基本一致,且各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24%噻呋酰胺悬浮剂种子处理宜湿拌和干拌,此外,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推荐浓度为300~450 ai.g/hm2,其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同时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曲继林[2](2021)在《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宏观因素的影响,农药减施增效和省力化剂型等深入人心,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生产者对省力化农药剂型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相应地出现了大粒剂、漂浮粒剂、U粒剂、泡腾剂和水面展膜油剂等省力化农药新剂型。本论文主要研究展膜油剂,其在使用时直接将药剂撒施于稻田水面,在展膜助剂的作用下,制剂迅速在水面扩散和铺展,最终覆盖整个水面形成一层含药油膜。该油膜具有“爬杆”效应,可附着在水稻茎基部,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本实验通过水稻纹枯病对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单剂及不同比例混配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为1:1时为最佳混配比例,EC50为0.0065μg/m L,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且远低于辽宁省水稻纹枯病对噻呋酰胺、嘧菌酯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4055±0.0309μg/m L和0.2322±0.0209μg/m L),表明使用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药剂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延缓单剂抗性的产生,符合农业部提出的减量增效用药方针。在本实验中,发现辽宁省内不同水稻种植区域之间,也存在水稻纹枯病对嘧菌酯·噻呋酰胺敏感性的差异现象,其中盘锦市和辽阳市地区采集的菌株对嘧菌酯·噻呋酰胺混剂的敏感性最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地区种植水稻的模式不同和品种有关,如盘锦市采用稻蟹种-养殖一体,施药量和时间较为单一,造成抗性上升较快。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用于采集菌株的水稻品种为盐丰47,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敏感性最强。为了更好的让产品服务于大众,提高产品药效,本论文对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开展了研发,通过对多种环保型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筛选出剂型更加稳定、效果更加突出的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的配方。本论文以噻呋酰胺和嘧菌酯为有效成分,通过对溶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的较优配方(各组分量用质量分数表示):噻呋酰胺2%,嘧菌酯2%,乙二醇叔丁基醚5%,成膜助剂1812 5%,4206#2%,601#2%,助溶剂(油酸甲酯:溶剂油150#为2:1)补至100%。所配制的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各项质量控制技术指标均合格,并对该配方产品进行了田间药效实验。为验证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在辽宁省盘锦市胡家镇、辽阳市佟二堡镇、营口市石佛镇、东港市黄土坎镇各选取2块地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剂量、剂型和成分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当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有效用药量为125 g.a.i/hm2,用药次数为1次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高于25%噻呋酰胺·嘧菌酯悬浮剂,相较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防效分别高出16.8%~20.0%、12.2%~17.7%、14.2%~17.3%,且展膜油剂处理组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6%~19.0%。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相比其他剂型或单剂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节工省时、治防兼备等优点。
陈婉莹[3](2020)在《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水稻纹枯病在黑龙江省发病逐年加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化学防治与选育抗病品种相结合已成为普遍的防治手段。但随着杀菌剂大量单一使用,防治效果逐渐下降。生产中缺少高效低毒的药剂和抗病品种。本文从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20份,分析了99个纹枯病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状况,比较了三种水稻纹枯病的接种方法,选择菌丝团接种法利用致病性强的纹枯病菌株FZ008对黑龙江42个主栽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选择高效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20份,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99个水稻纹枯病菌株。(2)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哈尔滨34个菌株平均EC50值为196.9341μg/m L,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最强。双鸭山15个菌株平均EC50值为364.7323μg/m L,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最弱,利用spss分析两地区之间有显着差异。绥化、牡丹江、七台河和佳木斯4个地区之间无显着差异。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敏感性基线EC50值为253.8854μg/m L,通过整体抗性水平的计算,范围在0.1567~3.3292之间,抗性水平值均小于5,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抗药性水平较低,因此,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仍对噻呋酰胺较敏感。而七台河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需继续进行监测。(3)三种方法中,菌丝团法接种效果最优。采用菌丝团法发病程度较重,发病时间短,病斑长度较长。采用牙签法发病程度中等,易损伤植株部分组织而降低其抗病能力。采用菌核法发病程度最轻,菌核研磨复杂,耗时耗力,较前两者而言菌核法是最不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菌丝团接种法,成功从42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5个抗性品种,12个中抗品种,19个中感品种,6个敏感品种。(4)13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效果不同。其中,75%肟菌·戊唑醇WG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为0.0101μg/m L,20%丙硫唑SC、125g/m L氟环唑SC、24%噻呋酰胺SC和50%己唑醇ECEC50值均小于10μg/m L,对水稻纹枯病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和氟环唑两种杀菌剂在5种混合配比下,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当咪鲜胺与氟环唑4:1时,EC50值为10.0814μg/m L,共毒系数为106.48,表现为相加作用。当咪鲜胺与氟环唑1:2时,EC50值为2.9917μg/m L,共毒系数为213.38,增效作用最强。因此,建议田间咪鲜胺与氟环唑按质量比1:2复配。(5)田间喷施5种杀菌剂试验表明,复配药剂30%咪鲜胺·氟环唑ME(1:2)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89.69%,对水稻安全性高,是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理想的药剂。75%肟菌·戊唑醇WG、50%已唑醇EC及24%噻呋酰胺SC防效均高于80%,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田间交替使用。而20%井冈霉素AS防效仅为49.85%,效果不佳。
尚佃龙[4](2019)在《噻呋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纹枯病及抗性风险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玉米纹枯病是我国各玉米产区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秸秆还田的推广使得玉米纹枯病病原菌拥有更加广阔的栖息地,导致玉米纹枯病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传统药剂以喷雾为主,防治难度大,持效期短,急需开发安全和高效的药剂防治玉米纹枯病。但化学药剂的广泛使用必然伴随着病原菌抗药性的问题。噻呋酰胺防治禾谷类作物的纹枯病在国内已有报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其在玉米上的应用尚需评估。为此,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研究了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获得的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探究了室内和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推测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理想候选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比较发现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和青岛6个地区的菌株群体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显着,各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6、5.15、11.31、6.29、5.68和6.51,6个地区的菌株为低到中等抗性菌株,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3-0.1942μg/mL,平均EC50值为(0.0862±0.0041)μg/mL,偏度(skew)=0.298,峰度(kurt)=?0.298,P=0.0884>0.05,符合连续偏正态分布,且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因此可作为山东地区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通过噻呋酰胺与其它8种杀菌剂的EC50值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噻呋酰胺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氟唑菌苯胺和啶酰菌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敏感性。2、通过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的方法各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TA3-X2、TA17-X6、LY8-3、QD14-Y7和WF6-A2)和1株抗性突变体(QD2-Y4),其抗性水平在6.4620.08倍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0.87%和0.52%。对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紫外诱导获得的5株耐药性菌株其耐药性不能稳定遗传,而经药剂驯化获得的1株抗性突变体QD2-Y4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耐药性菌株TA3-X2的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亲本菌株,其余菌株与亲本菌株差异不明显;5株耐药性菌株和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丝干重和菌核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TA3-X2、WF6-A2及QD2-Y4的致病力低于亲本菌株,TA17-X6、LY8-3及QD14-Y7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唑菌苯胺之间则有交互抗性。3、通过沙培试验研究发现,24%噻呋酰胺FS在用量在6 g a.i.100 kg-1 seed-96 g a.i.100 kg-1 seed对玉米安全,且对玉米幼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用量过高为192 g a.i.100 kg-1 seed时对幼苗株高、根长、株鲜质量等指标产生不良影响,各项指标均低于空白对照。温室盆栽试验表明24%噻呋酰胺FS用量在6 g a.i.100 kg-1 seed-48 g a.i.100 kg-1 seed可以提高盆栽玉米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其中用量为24 g a.i.100 kg-1 seed促进效果最佳根系活力较空白对照增加了78.0%,叶绿素含量较空白对照增加32.3%;温室接菌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剂量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0%,24%噻呋酰胺FS用量为48 g a.i.100 kg-1seed防治效果最佳,达87.43%。24%噻呋酰胺FS用量在6 g a.i.100 kg-1 seed在所有剂量中防治效果最差,因此该剂量不再进行田间试验。4、大田玉米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FS用量在12 g a.i.100 kg-1 seed-48 g a.i.100 kg-1 seed均不同程度的促进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提高出苗率、株高、茎粗、主根长、须根数、株鲜重和根冠比等指标;实验室考种发现,24%噻呋酰胺FS和60 g/L戊唑醇FS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玉米的穗长、穗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和小区产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2017和2018年24%噻呋酰胺FS用量均为48 g a.i.100 kg-1 seed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为15.72%和14.11%;2017-2018年对玉米纹枯病田间防治效果表明24%噻呋酰胺FS在用量为48 g a.i.100 kg-1 seed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至蜡熟期有较好的防效,均在40%以上。
佘修华[5](2018)在《5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纹枯病在建瓯市徐墩镇发生日趋严重,为提高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选用30%爱苗乳油、24%满穗悬浮剂、43%好立克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等对水稻纹枯病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30%爱苗乳油15mL、24%满穗悬浮剂20mL防治纹枯病效果最佳,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且持效期长,如只喷施1次药剂的情况下,建议每667m2选用30%爱苗乳油15mL或24%满穗悬浮剂20mL。
郭永清,唐运清[6](2018)在《衡山县水稻纹枯病在粳稻上发生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纹枯病是湖南省衡山县水稻的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2013年,衡山县永和乡试种植了粳稻,衡山县植保植检站对粳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和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有效控住菌源的基础上治理纹枯病,提倡采取扩行减苗、扩氮增磷等防治策略,适当提前第一次喷药的时间,避免纹枯病水平泛滥,降低病穴率;在孕穗期,应适当增加药量,选用高质量、高浓度的药剂,以有效提高治理水平,避免纹枯病垂直扩散。
陈雁,谢原利,王家同,文铁军,胡兴华[7](2017)在《24%噻呋酰胺减量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在农药助剂激健24%噻呋酰胺(满穗)减量防治纹枯病试验中,药后18d,240g/L满穗300mL/hm2处理对水稻纹枯病防效85.6%,240g/L满穗180mL/hm2+激健225g/hm2处理的防效是82.63%,240g/L满穗120mL/hm2+激健225g/hm2处理的防效66.48%,激健可以降低满穗使用量至少40%,药效和持效时间与满穗未减量处理相当。激健助农药减量增效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示范推广应用。
夏汉炎,张夕林,羌烨[8](2016)在《南通地区水稻纹枯病暴发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2011-2015年开展了南通地区水稻纹枯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提出了最佳防治适期,高效对路药剂,正确施药方法等关键技术,集成了行之有效的纹枯病防控对策,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黄显良,姜先芽,陈茂妥,黄日亮,伍尚信,卢希旭[9](2016)在《几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文中指出通过对防治水稻纹枯病的75%戊唑·嘧菌酯WG、75%肟菌·戊唑醇WG和24%噻呋酰胺SC3种杀菌剂和生产上流通已久的对照药剂30%苯甲·丙环唑EC、10%井冈霉素AS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此3种新型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其中75%戊唑·嘧菌酯WG20g/667m2的防效最佳,药后20d的防效仍达87.72%,且增产效果显着;另外2种杀菌剂的防效也分别达到85.67%和87.36%。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轮换药剂来加速推广应用。
董红刚,袁林泽,康晓霞,周奋启,陈银凤,耿跃,徐蕾[10](2015)在《7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文中指出针对井冈霉素及其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逐年下降的问题,2014年对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噻唑类、抗生素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及其复配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估。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12.5%氟环唑SC、75%戊唑·嘧菌酯WG、240g/L噻呋酰胺SC、17%井冈·嘧菌酯WP及40%嘧菌酯WP对水稻纹枯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而24%井冈霉素AAS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偏低、持效期短。建议在水稻生产实践中,轮换使用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噻唑类及抗生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
二、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示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1)噻呋酰胺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水稻品种 |
1.2 试验方法 |
1.2.1 水稻种子处理方法浸种法: |
1.2.2 田间试验 |
1.2.3 水稻种子安全性试验 |
1.2.4 调查时间与方法 |
1.2.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4%噻呋酰胺SC不同剂量种子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 |
2.2 24%噻呋酰胺SC不同剂量干拌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应 |
2.3 24%噻呋酰胺SC不同剂量湿拌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 |
2.4 24%噻呋酰胺SC不同剂量浸种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 |
3 讨论与结论 |
(2)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省力化农业 |
1.1.1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
1.1.2 我国水稻用药现状 |
1.1.3 省力化剂型的发展和现状 |
1.1.4 展膜油剂简介 |
1.2 水稻纹枯病 |
1.2.1 水稻纹枯病概述 |
1.2.2 水稻纹枯病防治现状 |
1.2.3 国内展膜油剂现状 |
1.3 推广展膜油剂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噻呋酰胺和嘧菌酯混配的毒力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计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药剂及配比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测定 |
2.2.2 辽宁省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嘧菌酯·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的筛选 |
3.2.2 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3.2.3 较优配方的确定 |
3.2.4 较优配方的指标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田间试验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地点概况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毒力测定方面 |
5.1.2 配方确定 |
5.1.3 田间药效试验 |
5.2 讨论 |
5.3 思考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3)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水稻纹枯病概述 |
1.1.2 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
1.1.3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
1.1.4 噻呋酰胺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品种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试验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分离 |
2.2.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
2.2.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2.2.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
2.2.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分离 |
3.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
3.2.1 黑龙江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比较 |
3.2.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
3.2.3 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的测定 |
3.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3.3.1 三种接种方法比较 |
3.3.2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3.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4.1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
3.4.2 咪鲜胺和氟环唑联合毒力测定 |
3.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
4 讨论 |
4.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 |
4.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
4.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4.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4.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噻呋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纹枯病及抗性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
1.2 噻呋酰胺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1.3 种衣剂概述 |
1.4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研究进展 |
1.4.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状况 |
1.4.2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危害 |
1.4.3 玉米纹枯病病原 |
1.4.4 玉米纹枯病生物学特性 |
1.4.5 玉米纹枯病致病机理 |
1.4.6 玉米纹枯病发病因素 |
1.4.7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
2.1.1 供试药剂、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供试玉米品种 |
2.1.4 供试菌株 |
2.1.5 供试培养基 |
2.1.6 供试药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
2.2.2 噻呋酰胺与8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分析 |
2.2.3 玉米纹枯病菌抗噻呋酰胺突变体的获得 |
2.2.4 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
2.2.4.1 抗性遗传稳定性 |
2.2.4.2 抗性突变体生长速率及菌核的形成 |
2.2.4.3 抗药性突变体的致病力 |
2.2.4.4 交互抗药性测定 |
2.3 室内玉米试验 |
2.3.1 沙培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
2.3.2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2.1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2.2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
2.4 大田玉米试验 |
2.4.1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2.4.1.1 试验方法 |
2.4.1.2 苗情考察 |
2.4.2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
2.4.2.1 病情调查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 |
3.2 噻呋酰胺与8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分析 |
3.3 玉米纹枯病菌抗噻呋酰胺突变体的获得 |
3.4 抗药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
3.4.1 菌丝生长速率和产菌核能力 |
3.4.2 致病力 |
3.4.3 抗噻呋酰胺菌系的交互抗药性 |
3.5 室内玉米试验 |
3.5.1 沙培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
3.5.2 沙培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发芽的影响 |
3.5.3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4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
3.6 大田玉米试验 |
3.6.1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
3.6.2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 |
4.2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
4.3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 |
5.2 噻呋酰胺抗药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
5.3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5)5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条件 |
1.1.1 试验地点及土壤条件 |
1.1.2 稻作、品种及种植密度 |
1.1.3 防治对象 |
1.1.4 试验药剂 |
1.1.5 施药器械 |
1.2 试验设计和安排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施药时间、方法及气象条件 |
1.3 调查内容与计算方法 |
1.3.1 调查方法 |
1.3.2 水稻纹枯病分级标准 |
1.3.3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种药剂施药7 d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2 5种药剂施药14 d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3 作物安全性观察 |
3 结论与讨论 |
(6)衡山县水稻纹枯病在粳稻上发生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特点 |
1.1 发病期较迟, 侵染时间长 |
1.2 双峰消长, 病害扩展迅速, 病情严重 |
2 原因分析 |
2.1 栽培管理不当 |
2.2 防治质量较差, 影响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2.1 对水稻种植前期纹枯病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
2.2.2 防治时用水量不足 |
2.2.3 药剂品种不对路 |
2.3 粳稻品种抗病性差 |
2.4 田间菌源基数充足 |
3 防控对策 |
3.1 打捞菌核, 减少菌源 |
3.2 加强肥水管理, 培育壮苗控病 |
3.3 采取“前压、中控、后补”的防治策略 |
3.3.1 始病期用药 |
3.3.2 选好药剂 |
3.3.3 增加用药次数 |
3.3.4 适当加大用水量, 提高防治效果 |
3.3.5 重抓孕穗期防治 |
(8)南通地区水稻纹枯病暴发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纹枯病暴发流行特点 |
1.1 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 |
1.2 发病期正常略迟,病情扩展快,危害时间长 |
1.3 不同栽培方式病情差异比较 |
1.4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
2 水稻纹枯病暴发流行的原因分析 |
3 纹枯病配套防控技术研究 |
3.1 不同药剂防治纹枯病效果比较 |
3.2 防治纹枯病适期试验 |
3.3 不同用水量与施药方法对纹枯病防效比较 |
3.4 不同药剂组合防治纹枯病试验 |
4 水稻纹枯病配套关键防控技术 |
(9)几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环境条件 |
1.1 试验材料试验作物:水稻 (双季早造) , 品种为谷优248。防治对象:水稻纹枯病。 |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
2.1 药剂 |
2.1.3 药剂用量与编号使用药剂及剂量见表1。 |
2.2 小区安排 |
2.2.1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每小区面积约20m2, 种植420穴。3次重复。 |
3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
3.1 气象及土壤资料 |
3.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
4 结果与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10)7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药效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治效果分析 |
2.2 产量测定 |
2.3 不同田块防治成本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四、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示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噻呋酰胺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J]. 姚克兵,于居龙,张国,赵来成,缪康,束兆林,杨红福,徐超,朱凤. 农学学报, 2021(07)
- [2]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D]. 曲继林.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4)
- [3]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D]. 陈婉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噻呋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纹枯病及抗性风险初探[D]. 尚佃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5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J]. 佘修华. 福建农业科技, 2018(09)
- [6]衡山县水稻纹枯病在粳稻上发生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J]. 郭永清,唐运清. 南方农业, 2018(18)
- [7]24%噻呋酰胺减量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J]. 陈雁,谢原利,王家同,文铁军,胡兴华. 湖北植保, 2017(02)
- [8]南通地区水稻纹枯病暴发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J]. 夏汉炎,张夕林,羌烨. 世界农药, 2016(04)
- [9]几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 黄显良,姜先芽,陈茂妥,黄日亮,伍尚信,卢希旭. 安徽农学通报, 2016(01)
- [10]7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 董红刚,袁林泽,康晓霞,周奋启,陈银凤,耿跃,徐蕾.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