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敏治疗进行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法安敏治疗进行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一、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葛晓利,张新宇,刘芳,章文[1](2020)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有关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5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12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相比,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有效率显着提高(RR=3.69,95%CI:2.66~5.13,P<0.001);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6.16,95%CI:-7.80~-4.52,P<0.001)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MD=-3.09,95%CI:-4.66~-1.51,P=0.001)的改善更显着。观察组患者死亡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进展性卒中时,低分子肝素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低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但由于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本文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

孙海峰,金翠香,宋义燕[2](2010)在《联合应用达肝素钠、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1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可建[3](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张超[4](2003)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陈佩华,周令芳,胡春,顾红卫,沈国勇,钱玉润[5](2003)在《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抗凝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的抗凝疗效。方法 :3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强的松治疗 ,另一组在强的松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使用低分子肝素组尿蛋白明显下降 ,血浆白蛋白上升 ,纤维蛋白原(FIB)下降。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抗凝药物

李洪全,潘戈英,陈亚琳[6](2003)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脑梗塞是我国目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溶解血栓,使动脉再通,可恢复神经元功能,降低致残、致死率。低分子肝素可改变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动,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增加抗凝和抗血栓作用。本文对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吉凤,陆彤,张信,涂悦,王世民[7](2001)在《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文中认为

许靖[8](2017)在《基于中医瘀血理论的针刺治疗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的常见伴随症状,这不仅可以促进血栓的形成,还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中医瘀血理论,探讨针刺治疗对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以及针刺对肿瘤高凝状态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其中,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30例、实验组(针刺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抗肿瘤药物治疗。实验组加用针刺治疗,1次/d,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4100 U皮下注射,1次/d,14天为一疗程;期间休息1周,连续2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1天及两周期治疗后1天的两个时段,清晨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3 ml,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观察患者中医血瘀证候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临床出血性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改善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APTT、PT明显延长(P<0.05),PLT、D-D及FIB明显降低(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计数均有显着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间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血瘀证候疗效方面:实验组中医血瘀证候疗效变化情况,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中医血瘀证候疗效变化情况,显效1例,有效8,无效21例,有效率为30%。经统计学比较,实验组中医血瘀证候疗效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说明针刺治疗后血瘀证候疗效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出血性相关不良反应(牙龈出血、黑便、皮肤粘膜瘀点及瘀斑、皮肤硬肿等)比较,实验组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发生为0例;对照组有6例(20.00%)患者出现出血性不良反应。实验组出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治疗无明显副作用,应用安全。结论:基于中医瘀血理论的针刺,能够改善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可以对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同时出血相关不良事件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安全性较好。针刺治疗能对中医血瘀证候疗效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显着的作用。

李鹏丽[9](2013)在《海洋多糖药物PSS新型口服制剂的制备及其药代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海洋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功能也正在不断的被揭示,海洋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藻酸双酯钠(PSS)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多糖类药物,是我国海洋多糖类药物研究的里程碑。临床上PSS的常用剂型为片剂和注射液,注射液虽然药效显着,但患者注射给药疼痛不便,且因个体差异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而片剂虽然服用方便,但因其分子量较大,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此外,由于早期技术手段的制约,对PSS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建立灵敏可靠的生物样品中微量定量PSS的方法,考察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且开发制备新型口服制剂以改善PSS口服吸收,增强口服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建立了两种血浆中微量定量PSS的方法,即荧光标记法和HPLC-柱后衍生法,并对PSS的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PSS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荧光标记法中荧光标记物的制备繁琐耗时,且荧光标记不太适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而HPLC-柱后衍生法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期处理,灵敏度较高,且适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综合比较两种体内定量PSS方法,选用HPLC-柱后衍生法作为PSS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大鼠体内药代结果表明,PSS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且吸收入血较慢,推测与其分子量较大,难以透过组织间隙和生物膜屏障有关。纳米技术是21世纪发展起来的用于改善蛋白质、多肽、多糖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新型制剂,因其粒径可达纳米级,极易通过人体的毛细血管及膜屏障,可以有效改善大分子及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本论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采用双乳化溶剂蒸发法(W1/O/W2)制备了PSS的纳米制剂(PSS-NP),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制备得到的PSS-NP的平均粒径为181.8 nm,zeta电位为-17.8 mV,载药量为10.83%,包封率为75.80%。通过对PSS-NP在人工胃肠液中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SS-NP均历经先突释后缓释两个阶段,表明其载药方式为表面吸附和内部镶嵌两种,且PSS-NP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鉴于PSS口服药效低,结合PSS自身结构特点,推测在胃内酸性环境下PSS可能会发生降解而失去有效活性基团,从而影响其口服药效。因此,本论文比较了来源相同的PSS原料药和片剂在人工胃肠液中分子量和体外APTT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PSS原料药和片剂在人工胃液中随时间延长分子量均显着降低,而在人工肠液中变化不大。此外,在人工胃液中随着时间的延长,PSS体外APTT时间显着减少。因此,推论PSS在胃内酸性环境下会失去某些活性基团,分子量降低,从而影响PSS的口服药效。为了避免PSS在胃酸性环境下降解失活,本论文在前期制备纳米制剂的基础上,制备其肠溶纳米制剂。通过对三种不同肠溶包衣材料的比较,选用尤特奇Eudragit L30D-55作为制备PSS肠溶纳米制剂的包衣材料,并设计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制备得到的肠溶PSS-NP的平均粒径为372.1 nm,zeta电位为-13.4 mV,包封率为68.78%,载药量为8.79%。其在人工胃液内2h累积释药百分率为8.38%,与PSS-NP(39.06%)相比,显着降低了PSS在人工胃液内的释放,从而避免了胃内酸性环境对PSS的降解失活。采用HPLC-柱后衍生法对PSS、PSS-NP与肠溶PSS-NP进行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研究比较。结果表明,PSS纳米制剂和肠溶纳米制剂均可有效提高PSS在血浆内的有效浓度,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且肠溶纳米制剂效果更优。此外,实验发现,PSS纳米制剂可以延长PSS在体内的起效时间,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而PSS肠溶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的肠部吸收特性,有效提高PSS肠部吸收累积百分率,吸收入血较快。同时,对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PSS-NP与肠溶PSS-NP的体内药效学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PSS纳米制剂和PSS肠溶纳米制剂与PSS原料药相比可延长正常大鼠APTT作用时间,同时降低正常大鼠的血糖值;且能够有效改善高脂高糖模型小鼠的血脂情况,调节血糖,降低体重。以上结果显示建立的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的体内微量定量PSS的方法结果准确可靠,为PSS及其同类海洋多糖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此外,为了增强PSS口服药效,制备PSS的纳米制剂和肠溶纳米制剂,能够有效改善PSS口服吸收较差的问题,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这为开发以PSS为代表的海洋多糖类药物的新型口服制剂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孙杨[10](2011)在《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藻酸双酯钠(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Sodium Sulfate, PSS)是我国研发的第一个海洋糖类药物,为类肝素药,临床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防治。PSS也可用于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出血热等。此外,PSS还有降血糖和降血压等多种扩展应用。PSS是由海带提取物褐藻酸经过降解、丙酯化、磺酸化修饰得到的一种海洋硫酸多糖类药物,制备工艺决定了PSS是由不同分子量、不同酯化及磺化度的聚甘露糖醛酸和聚古罗糖醛酸组成的一种多糖硫酸酯类的混合物,也决定了PSS的多组分,多靶点的特性。本论文以临床疗效确切的类肝素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分子量PSS组分的制备和分离,研究不同组分的作用靶点和作用规律,明确不同PSS组分与适应证之间的关系,获得药效更佳的PSS组分,减少临床不良反应,提高PSS的主治疗效,为深入开发PSS类药物奠定基础。本论文首先利用Fenton法对PSS进行降解,确立了制备重均分子量为9000、6000、4000、3000Da左右的低分子量PSS的工艺路线,并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通过高效凝胶色谱(HPGPC)、总糖糖醛酸含量测定、含硫量测定、异羟肟酸铁反应检测酯基等分析方法发现,与原PSS相比,低分子量PSS分子量分布更为集中,总糖糖醛酸含量、含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仍然符合PSS原有标准。通过IR、13C NMR, MS等结构分析手段对比低分子量PSS和原PSS的结构发现,低分子量PSS的主要官能团以及糖链、糖环结构与原PSS基本一致。因此Fenton降解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制备质量标准相对稳定、结构与PSS原料药无明显差异的低分子量PSS。本论文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水平系统评价了低分子量PSS的抗凝血活性和抗血栓活性,并与乙醇分级方法制备的高分子量PSS的活性进行了对比。体外水平考察了低分子量PSS对ATIII介导的Flla. FXa的抑制率以及对大鼠血.浆APTT的影响。结果表明,PSS对FⅡa因子的抑制作用较强,对FⅩa的抑制作仅在PSS达到较高的浓度才能发挥作用;对两种因子的抑制作用均是随着PSS分子量的升高逐渐增强;低分子量PSS可以明显延长大鼠血浆的APTT,并且分子量越高延长效果越明显。体内水平考察了低分子量PSS对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小鼠体内血栓形成,人鼠体外血栓形成,大鼠体内而血栓形成和大鼠血清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PSS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明显降低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和重量,具有抗凝血活性,并且随着分子量升高抗凝血活性增强;PSS随着分子量升高抑制血小板和毛细血管止血功能的作用增强,因此低分子量PSS降低了原PSS对应的出血时间和皮下出血副作用,并且仍具有显着抑制血小板聚集所致的血栓的作用,有望作为新型抗血栓剂使用;低分子量PSS能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对大鼠体内血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PSS对纤溶系统的激活作用较弱。Fenton法降解PSS是制备低分子量PSS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低分子量PSS具有较弱的出血副作用、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效果,是值得进一步开发的潜在的抗血栓药物。

二、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策略
        1.2.2 文献提取
        1.2.3 干预措施与结局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与偏倚风险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治疗有效率
        2.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
        2.3.4 安全性
    2.4 发表偏倚
3 讨论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4)低分子肝素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LMWH对急性脑梗塞的作用
2 LMWH在急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疗后的应用
3 LMWH在进展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作用

(7)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见表1) 。
    2.2 两组整体评价 (见表2) 。
    2.3 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
    2.4 治疗前后头CT比较
    2.5 治疗副作用
3 讨 论

(8)基于中医瘀血理论的针刺治疗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试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 患者年龄比较
        1.3 患者性别及病种比较
        1.4 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2.疗效比较
        2.1 两组FIB、D-D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PT、APTT治疗前后比较
        2.3 两组PLT治疗前后比较
        2.4 中医血瘀证候疗效比较
        2.5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
讨论
    1.传统医学对血瘀证的研究
        1.1 血瘀证的历史沿革
        1.2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建立
        1.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1.4 中医对恶性肿瘤血瘀证的认识
        1.5 恶性肿瘤血瘀证的中药治疗
        1.6 血瘀证的针灸治疗
    2.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研究
        2.1 临床表现
        2.2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发生机制
        2.3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西医治疗
    3.针刺治疗的组方依据
        3.1 针刺治疗血瘀
        3.2 针刺主穴配伍分析
        3.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表1.血瘀证证候评分量表
个人简介
致谢

(9)海洋多糖药物PSS新型口服制剂的制备及其药代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海洋多糖药物PSS临床研究进展
        1.1.1 海洋多糖药物PSS
        1.1.2 海洋多糖药物PSS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
        1.1.3 海洋多糖药物PSS临床应用及存在问题
        1.1.4 海洋多糖药物PSS剂型研究与开发
    1.2 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1.2.1 药物的理化性质
        1.2.2 药物制剂因素
        1.2.3 胃肠道生理病理状态
        1.2.4 首过效应
        1.2.5 肠道转运系统
        1.2.6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1.3 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制剂的类型
        1.3.2 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
        1.3.3 纳米药物的优势
    1.4 多糖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4.1 同位素标记法
        1.4.2 免疫分析方法
        1.4.3 生物检定方法
        1.4.4 色谱法
        1.4.5 质谱法
        1.4.6 毛细管电泳法
    1.5 课题思路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荧光标记法定量分析PSS方法建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前言多糖类的荧光标记研究进展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PSS理化性质分析
        2.3.2 不同连接臂制备PSS荧光标记物的比较
        2.3.3 单因素实验优化F-PSS制备工艺
        2.3.4 F-PSS的谱学分析
        2.3.5 F-PSS的细胞稳定性及细胞毒性测定
        2.3.6 荧光标记法定量PSS方法学验证
        2.3.7 荧光标记PS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2.4 实验结果
        2.4.1 PSS理化性质分析
        2.4.2 不同连接臂制备PSS荧光标记物
        2.4.3 单因素实验优化F-PSS制备工艺
        2.4.4 F-PSS的谱学分析
        2.4.5 F-PSS的细胞稳定性及细胞毒性测定
        2.4.6 荧光标记法定量PSS方法学验证
        2.4.7 荧光标记PS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2.5 结果讨论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柱后衍生法定量分析PSS方法建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柱后衍生法研究应用进展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HPLC-柱后衍生条件优化
        3.3.2 血浆预处理方法比较
        3.3.3 柱后衍生法定量PSS方法学实验
        3.3.4 柱后衍生法定量PS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3.3.5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HPLC-柱后衍生条件优化
        3.4.2 血浆预处理方法比较选择
        3.4.3 柱后衍生法定量PSS方法学实验
        3.4.4 柱后衍生法定量PS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3.5 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SS纳米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4.1 前言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4.1.1 纳米药物制剂的作用
        4.1.2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PSS纳米制剂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4.3.2 PSS纳米制剂形态学分析
        4.3.3 PSS纳米制剂粒径分析
        4.3.4 PSS纳米制剂zeta电位分析
        4.3.5 PSS纳米制剂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分析
        4.3.6 PSS纳米制剂体外释药特性分析
        4.3.7 PSS纳米制剂对正常小鼠降血糖作用
        4.3.8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正交试验优化PSS纳米制剂制备工艺
        4.4.2 PSS纳米制剂形态学、粒径及电位分析结果
        4.4.3 PSS纳米制剂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分析结果
        4.4.4 PSS纳米制剂体外释药特性分析结果
        4.4.5 PSS纳米制剂对正常小鼠降血糖作用结果
    4.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SS肠溶纳米制剂的制备及体外肠吸收实验
    5.1 前言肠溶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5.1.1 口服小肠定位释药系统
        5.1.2 肠溶型定位释药系统包衣材料
        5.1.3 体外肠吸收特性研究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PSS在人工胃肠液中分子量变化
        5.3.2 PSS在人工胃液中不同时间取样的APTT时间测定
        5.3.3 不同包衣材料制备PSS肠溶纳米制剂及工艺优化
        5.3.4 PSS肠溶纳米制剂的形态、粒径及电位分析
        5.3.5 PSS肠溶纳米制剂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分析
        5.3.6 PSS肠溶纳米制剂体外释药特性分析
        5.3.7 PSS肠溶纳米制剂的体外肠吸收特性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PSS在人工胃肠液中变化
        5.4.2 PSS在人工胃液中不同时间取样的APTT时间测定
        5.4.3 PSS肠溶纳米制剂的制备及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5.4.4 PSS肠溶纳米制剂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结果
        5.4.5 PSS肠溶纳米制剂体外释药特性分析结果
        5.4.6 PSS肠溶纳米制剂的体外肠部吸收特性分析
    5.5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实验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1.3 实验动物
    6.2 实验方法
        6.2.1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2.2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对正常大鼠药效学实验
        6.2.3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对模型小鼠药效学实验
    6.3 实验结果
        6.3.1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比较
        6.3.2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对正常大鼠药效学实验
        6.3.3 PSS及其新型口服制剂对模型小鼠药效学实验
    6.4 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结语与创新点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藻酸双酯钠(PSS)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现状
        1.1 PSS药理活性
        1.1.1 抗凝血活性
        1.1.2 降血脂活性
        1.1.3 改善微循环功能
        1.1.4 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1.1.5 降糖活性
        1.1.6 其他
        1.2 PSS的临床应用
        1.3 PSS的不良反应
    2 多糖降解的方法研究
        2.1 物理降解法
        2.2 化学降解法
        2.2.1 酸降解
        2.2.2 碱降解
        2.2.3 氧化降解
        2.3 生物降解法
    3 芬顿(FENTON)法降解多糖的研究进展
    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Fenton法降解制备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Fenton法降解制备低分子量PSS
        2.1.1 Fenton法降解PSS工艺
        2.1.2 阴离子交换色谱对PSS降解产物分级与纯化
        2.2 低分子量PSS的理化性质测定
        2.2.1 降解产物重均分子质量(Mw)和分散系数(D)的测定
        2.2.2 PSS及其降解产物含硫量的测定
        2.2.3 总糖含量、糖醛酸含量测定
        2.2.4 丙二醇酯基的定性检测
        2.3 低分子量PSS的结构分析
        2.3.1 红外光谱(IR)检测
        2.3.2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检测
        2.3.3 电喷雾质谱(ESI-MS)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Fenton法制备低分子量的PSS工艺条件的确立及降解产物的分级纯化
        3.1.1 Fenton法降解PSS反应体系和反应时间的确立
        3.1.2 Fenton法降解PSS工艺的确立
        3.1.3 阴离子交换色谱对低分子量PSS的分级与纯化
        3.2 低分子量PSS理化性质的研究
        3.3 低分子量PSS的结构分析
        3.3.1 红外光谱
        3.3.2 核磁共振碳谱
        3.3.3 电喷雾质谱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研究
    第一节 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1.1 低分子量PSS体外抗ATⅢ介导的FⅡa、FⅩa因子活性的测定
        1.2 低分子量PSS对大鼠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
        1.3 小结
    第二节 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体内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研究
        2.1 低分了量PSS对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影响
        2.2 低分子量PSS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2.3 低分子量PSS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
        2.4 低分子量PSS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2.5 低分子量PSS对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
        2.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葛晓利,张新宇,刘芳,章文.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09)
  • [2]联合应用达肝素钠、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1例[J]. 孙海峰,金翠香,宋义燕. 新医学, 2010(06)
  •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4]低分子肝素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J]. 张超. 中国医师杂志, 2003(S1)
  • [5]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抗凝疗效的临床观察[J]. 陈佩华,周令芳,胡春,顾红卫,沈国勇,钱玉润. 现代医药卫生, 2003(02)
  • [6]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 李洪全,潘戈英,陈亚琳. 兵团医学, 2003(01)
  • [7]法安明治疗进展性脑血栓临床观察[J]. 吉凤,陆彤,张信,涂悦,王世民. 临床荟萃, 2001(01)
  • [8]基于中医瘀血理论的针刺治疗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D]. 许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海洋多糖药物PSS新型口服制剂的制备及其药代药效学研究[D]. 李鹏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0)
  • [10]低分子量藻酸双酯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活性研究[D]. 孙杨.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法安敏治疗进行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