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种子的开发利用

樟脑种子的开发利用

一、樟树籽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增民[1](2021)在《专家建议:应重视樟树籽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在近日于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樟树籽开发利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强调重视樟树籽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像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一样支持樟树籽产业的发展。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何东平、江

厉秋岳[2](2021)在《解决我国食用油资源严重短缺难题的一条创新之路——论樟树籽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食用油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油脂自给率仅为31%,而开发不与粮争地,不与经济作物争林,广泛种植在公路两旁和田边地头的樟树则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条途径。樟树籽仁油富含中碳链脂肪酸——癸酸和月桂酸,有可能直接加工成为优质的高级食用油,也可以通过各种合成途径制成对人体有益的结构脂进行利用。建议政府借鉴马来西亚开发棕榈油的成功经验,重视我国樟树籽资源的开发,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开展种植、安全性研究以及系列产品加工的开发利用工作,推动樟树籽产业的发展。

郑富良[3](2020)在《具有改善糖脂代谢紊乱EPA/DHA结构脂质的构建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樟树籽仁油中含有丰富的中碳链油脂,具有降低体内脂肪沉积,快速供能等作用,潜在应用价值高,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低。将EPA和DHA掺入到樟树籽仁油中,可增加樟树籽仁油的营养价值,又可提供必需脂肪酸。本研究以樟树籽仁油与乙酯鱼油为底物,通过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含EPA/DHA的结构脂质。通过分析比较三种不同脂肪酶的催化效果,确定催化合成EPA/DHA结构脂质更高的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e 435为最佳催化剂。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研究底物摩尔比(樟树籽仁油/乙酯鱼油)、反应温度、酶载量和反应时间等四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条件:底物摩尔比(樟树籽仁油/乙酯鱼油)1: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8h,酶载量10%。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最大EPA/DHA掺入率为24.57%。使用分子蒸馏对放大实验后得到的酯交换粗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产物中总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5.85%,主要是癸酸(43.34%)和月桂酸(30.67%);总不饱和脂肪酸为24.15%,主要的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2.01%和7.94%,且总饱和脂肪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接近3:1。sn-2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6.6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23.34%,主要是EPA(11.72%)和DHA(7.13%)。甘油三酯分析表明,产物中主要甘油三酯包括CCC(8.98%)、CC-EPA(11.07%)、CCLa(32.89%)、CC-DHA(6.71%)、CLa-EPA(7.78%)、CLa-DHA(5.99%)和 MCC/ClaLa(13.91%),纯化后产物的纯度达到 44.22%。通过分析比较油脂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和分子蒸馏产物在酸价、皂化值、碘值和过氧化值等方面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有关标准。樟树籽仁油和分子蒸馏产物对DPPH、ATBS及OH·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对亚铁离子也有螯合能力,且熔点低于人体温度。综上所述,樟树籽仁油及这种新型的结构脂质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特性,在日用油脂和保健食品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冯绍贵,李彦宸,董春怡,文学方,余平,曾哲灵[4](2020)在《樟树籽仁油的结构和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液质联用测定分析了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甘油三酯组成,测定分析了其理化性质、融化结晶特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中所含脂肪酸主要是中碳链脂肪酸,其中癸酸含量为60. 25%、月桂酸含量为35. 88%、辛酸含量为0. 45%,长碳链脂肪酸含量低于5%;樟树籽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为CCC(12. 55%)、CCLa(56. 38%)、CLaLa和MCC(20. 36%);樟树籽仁油酸价(KOH)为0. 32 mg/g、皂化值(KOH)为267. 30 mg/g、碘值(I)为5. 70 g/100 g、过氧化值为0. 03 g/100 g;樟树籽仁油的融化温度为21. 63℃、结晶温度为1. 54℃,在人体体温下处于完全融化状态,利于人体吸收代谢。

谢雨婷[5](2019)在《樟树籽仁油改善营养性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与机制》文中提出肥胖易引发各种慢性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中碳链脂肪酸可降低营养性肥胖小鼠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脂代谢。肝脏是合成脂肪和降解胆固醇的主要器官,维持机体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代谢稳态。胆汁酸由胆固醇降解,被分泌到小肠中发挥作用,除重吸收回肝外,小部分被排出体外。中碳链脂肪酸可增加粪便胆固醇及胆汁酸的排出,降低血清胆固醇。樟树籽仁油是中碳链脂肪酸的天然来源,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实验构建了营养性肥胖小鼠模型,对肥胖小鼠分别喂以100%樟树籽仁油、50%樟树籽仁油替代高脂饲料,以猪油组和基础饲料组作对照。通过分析小鼠体重体长、体脂、血脂、脏器指标及粪便胆固醇和胆汁酸含量,探究樟树籽仁油改善营养性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和降低其血清胆固醇的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以肝脏和小肠为对象,探究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及降低其血清胆固醇的机制。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降低肥胖小鼠体重、腹部脂肪和血清TG、TC、LDL-C、LDL-C/HDL-C、AST和ALT水平,减少ET入血,提高心、脾、肺和肾指数,降低肝指数,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减轻肝和肺损伤;樟树籽仁油增加总胆汁酸、CA、DCA、LCA、CDCA、UDCA、GDCA 和 TLCA 随粪排出,减少胆固醇蓄积,降低血清胆固醇。樟树籽仁油下调肝脏ACC1和FAS的mRNA表达,减少脂肪酸从头合成;上调肝LPL的mRNA表达,促进体内脂肪分解;樟树籽仁油上调小肠FIAF的mRNA表达,抑制肠LPL的mRNA表达,减少脂质沉积,改善甘油三酯代谢。樟树籽仁油上调肝脏中ABCG8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其转运过多胆固醇向胆汁排泄,减少胆固醇蓄积。樟树籽仁油上调肝脏LXR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抑制SHP的mRNA表达,从而促进CYP7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加强胆汁酸合成。樟树籽仁油上调小肠TGR5的mRNA表达,从而可能保护肠黏膜以减少内毒素入血,可能促进肠蠕动以加速胆汁酸排出;同时有下调IBABP的mRNA表达的趋势,减少小肠胆汁酸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

冯绍贵[6](2019)在《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与多不饱和长碳链油脂制备结构脂质》文中研究说明中长碳链结构脂质由于既能够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又能够快速为机体功能,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以富含中碳链脂肪酸的天然樟树籽仁油为原料,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交换技术,采用合适的条件,制备合成了富含亚油酸以及亚麻酸的结构脂质。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筛选出最佳的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目标STG产率为指标,对影响酯交换效率的四个因素(底物摩尔比(樟树籽仁油:大豆油:亚麻籽油)、加酶量(底物质量百分比)、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进行条件确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四个影响因素实现脂肪酶催化酯交换效率最大,得出最佳酯交换工艺条件为:底物摩尔比为(樟树籽仁油:大豆油+亚麻籽油)1.6:1(其中,大豆油:亚麻籽油=1:1),加酶量为6.3%,反应时间为3.7h,反应温度为46°C,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重复3次验证性平行实验,得出目标产物STG的平均产率50.06±0.57%。并在最佳试验条件下进行脂肪酶的重复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Lipozyme TL IM在重复了10次后依然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这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2.经过二级分子蒸馏技术,酯交换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以及ECN<34和ECN=34的非目标产物基本被除去了,结构脂质的产率提高至63.41%,纯化后结构脂质的甘油三酯构型及含量为CLC/CLnLn/CLnLa(6.07%)、COC/CPC(3.33%)、LaLnLa/CLnL(23.87%)、LnLnLn(0.59%)、CLL(2.21%)、LaLLa/LaLnL(18.65%)、LaLnO/LaLM(8.69%)。比较了樟树籽仁油以及纯化后结构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结构脂质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7.21±0.8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79±0.21%,中碳链脂肪酸含量为29.55±0.14%,长碳链脂肪酸含量为70.45±0.34%,并且结构脂质的甘油骨架sn-2位主要由油酸(14.54±0.53%)、亚油酸(32.31±0.87%)、亚麻酸(24.55±0.93%)组成,而sn-1,3位的癸酸(23.43±0.36%)、月桂酸(21.42±0.42%)含量较高。研究显示甘油三酯甘油骨架sn-2位上的长碳链脂肪酸在体内能够被快速消化吸收,因此在sn-2位上保留亚麻酸以及亚油酸有利于身体健康,而sn-1,3位的中碳链脂肪酸能够快速提供能量并降低体内脂肪堆积。3.通过相关国家标准对结构脂质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均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安全国家标准(GB 19641-2015)。对结构脂质的固体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结构脂质的固体脂肪含量相对樟树籽仁油大幅减少且含量基本为0。结构脂质的熔融结晶特性显示,对比樟树籽仁油结构脂质的峰值熔融峰以及峰值结晶峰均有所下降,且大幅低于人体体温(37℃)。

毛锦远[7](2019)在《脂酶催化结构脂的制备及酯交换过程中酰基迁移机理的量子化学模拟探究》文中认为部分氢化起酥油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TFA),而摄入过多的TFA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脂酶催化酯交换方法常常被用来合成具有一定理化特性的起酥油,樟树籽仁油(CCSO)中含有丰富的中链脂肪酸(MCFA)(C10:0,59%;C12:0,34.2%),MCFA不仅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还能降血脂及胆固醇,因而通过脂酶催化酯交换方法将CCSO用于制备起酥油油脂基料对健康有益。另一方面,尽管脂肪酶具有专一的催化选择性,但是研究发现专一性脂酶催化酯交换过程中存在酰基迁移现象,不仅会产生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异构体、甘油二酯等多种副产物,还会导致目标结构脂产率和底物利用率的降低。虽然目前很多学者认为酰基迁移机理是形成五元环中间体的亲核取代过程,但由于过渡态和中间体的难捕获难检测而无法深入研究和证实酰基迁移机理的假设。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方法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采用该方法能够解释、扩展实验得到的结论。当前,量子化学模拟作为计算模拟方法中的一类方法,已经成为能在分子水平上理解脂酶催化反应的重要手段,因此采用量子化学模拟手段能找出反应过程中的过渡态和中间体,从理论上研究阐明酰基迁移机理从而控制酰基迁移程度,对脂酶催化制备结构脂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采用专一性脂酶TL IM,按一定的比例将CCSO、茶油(COO)和完全氢化棕榈油(FHPO)进行sn-1,3位置随机酯交换,制备含有MCFA的起酥油油脂基料。结果显示CCSO、COO和FHPO比例为2:2:5的酯交换后的产物(IP),其熔点为42.4°C,符合商业起酥油的熔点要求,其所含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C16:0,约40%),硬脂酸(C18:0,约20%)和油酸(9cC18:1,约16%)。从DSC数据分析得到的固体脂肪含量(SFC)曲线图表明大部分SFC在25-40°C仍被保留,三个比例(2:2:4;2:2:5;2:2:6)在35°C的SFC分别为20.4%,20.5%和25.5%。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物理混合(PB)的脂肪晶型除了β’晶型的存在,还有未知的晶型(峰4.02?),但IP中主要以单一的β’晶型为主。此外,微分干涉显微镜显示IP中的脂肪微观结构为细小颗粒状晶体(20μm),而PB则是密集的不规则叶状晶体(55μm),差异明显,是因为酯交换反应后产生了几种新型的甘油三酯结构(CPO,LaOP,LaPP,COS,CPS)。以上结果暗示脂酶催化CCSO、COO和FHPO制备的IP可以用于起酥油油脂基料。其次,利用B3LYP密度泛函和6-31G(d,p)方法基组在Gaussian 09软件建立并优化了分子内的无酶非催化途径模型(1,2-二乙酸甘油酯,1,2-DA);根据实验得到脂酶4TGL的晶体结构,用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 2.5建立了包含123个原子的脂酶催化途径模型(1,2-DA-4TGL),并采用相同的优化条件在Gaussian 09软件上得到了初始模型。经模拟发现,分子内发生的无酶非催化途径,分步过程比协同过程的限速步骤能垒更低(41.8<55.4 kcal/mol),表明在室温下分步过程更容易发生。此外,一个水分子参与的分步过程进一步降低了能垒至31.7 kcal/mol,表明水分子在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该能垒在室温下依然导致了反应在常温下不容易发生。另一方面,脂酶参与的催化途径得到了四步反应机理:(1)His235去质子化Ser144,同时Ser144夺取底物1,2-DA sn-1位置上的羟基质子,实现双质子的转移;(2)底物1,2-DA sn-1上的氧阴离子亲核攻击sn-2羰基碳,形成五元环;(3)Ser144被His235重新质子化,但Ser144却质子化了底物1,2-DA sn-2上新形成的羰基氧阴离子,实现双质子的返回;(4)伴随着质子从sn-2羰基碳转移至sn-1酯氧,一个水分子参与的五元环打开使1,2-DA变成了1,3-DA,实现了酰基迁移的过程。其中第4步是整个反应的限速步骤,能垒为18.8 kcal/mol,与文献报道的实验值(17.8 kcal/mol)符合地很好。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脂酶和一个水分子参与的酰基迁移过程中,作为广义酸/碱的脂酶催化三联体(Asp-His-Ser)和“质子穿梭机”的水分子可以协同降低反应所需能垒。整体而言,脂酶参与催化途径的酰基迁移比分子内的无酶非催化途径低约2倍的能量势垒,这一结果暗示脂酶可降低酰基迁移反应的能垒、加速酰基迁移的速率。

郭振[8](2018)在《樟树籽仁油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减肥降脂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全球超重和肥胖的人数仍呈逐年上升状态,已成为影响全球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是引起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癌症和骨骼肌肉病的风险因素中链甘油三酯具有减少脂肪沉积、保持健康体重、改善血脂水平等众多生理作用,自然界含中碳链脂肪酸的油脂种类少,主要有乳脂(约含1%~3%)、棕榈仁油(约含7%)、椰子油(约含14%)、山苍子油(约含50-65%)、樟树籽仁油富含中碳链脂肪酸(含95%左右)国内外至今还只是利用中碳链脂肪酸含量低的棕榈仁油或椰子油、采用分离纯化或裂解合成技术制备食用和药用辛酸癸酸类MCT(能耗高、安全性低),未见有关利用山苍子油、樟树籽仁油研发、制备食用和药用中链甘油三酯的文献报道。本文首先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比较中链甘油三酯对机体体重的影响及剂量与机体体重的关系。之后,本文按不同比例以樟树籽仁油替代猪油的方式制备高脂饲料,采用樟树籽仁油含量不同的高脂饲料饲喂肥胖小鼠,测定分析不同剂量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小鼠体重、体脂、血脂水平的影响,探究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小鼠的减肥降脂效果。最后,本文采用16S测序法测定分析探究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LEf Se鉴别分析法寻找差异性较大的菌群,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寻找影响小鼠体重、体脂、血脂的菌群,并在此基础上对菌群进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利用STAMP软件鉴别差异KEGG pathway,探究樟树籽仁油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长链甘油三酯相比,中链甘油三酯具有降低大鼠和小鼠体重的作用,高剂量中链甘油三酯作用显着,低剂量中链甘油三酯影响机体体重不明显。用樟树籽仁油饲料(樟树籽仁油分别替代高脂饲料中100%和50%猪油时)饲喂肥胖小鼠时,中高剂量樟树籽仁油(樟树籽仁油替代高脂饲料中100%和50%猪油)可显着降低小鼠体重、体脂以及改善血脂水平的效果,但低剂量樟树籽仁油(樟树籽仁油替代高脂饲料中25%猪油)饲喂肥胖小鼠的,体重、体脂、血脂水平均与高脂饲喂肥胖小鼠无显着差异。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程度与樟树籽仁油的剂量相关,其中以樟树籽仁油替代高脂饲料中50%猪油的高脂饲料饲喂的干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影响最大,50%樟树籽仁油替代饲料饲喂的小鼠与高脂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差异显着并与基础饲料饲喂的对照组和恢复组小鼠的菌群功能具有相似性,并可能是其有减肥降脂效果的重要原因。而100%樟树籽仁油的粪便短链脂肪酸与基础饲料饲喂的对照组小鼠更为接近,可能是通过能量吸收来影响其体重变化,肠道菌群中部分种属上的菌群也可能是影响其体重的原因(如在CCSKO组中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和Ruminococcaceae bacterium AM2丰度升高)。总之,樟树籽仁油具有降低肥胖小鼠体重、体脂及改善肥胖小鼠血脂效果,但效果与剂量呈一定的相关性,低于一定程度则会无明显作用。樟树籽仁油亦能改变肥胖小鼠的菌群结构和功能,樟树籽仁油替代量在50%时会使菌群结构接近于正常小鼠并发挥减肥降脂作用,全部猪油被樟树籽仁油替代的饲料其减肥降脂作用可能与短链脂肪酸的减少或部分菌群的改变有关。

周飞[9](2018)在《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文中认为中长碳链甘油三酯是一类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既可快速高效地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不造成脂肪累积,又可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而成为油脂研究领域的焦点。本研究以资源丰富、至今未被充分利用的天然中碳链油脂—樟树籽仁油和大宗油料—大豆油为原料,在无溶剂体系下通过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通过比较三种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酯交换效果,确定Novozym 435脂肪酶为最合适的催化剂。影响酯交换反应的条件有:底物摩尔比(樟树籽仁油/大豆油)、加酶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BBD响应面实验,优化并确定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Novozym 435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下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是:樟树籽仁油/大豆油(mol/mol)为1.2、加酶量为总底物的10.5%(wt/wt%)、反应温度为65°C和反应时间为10.6h,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下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最高产率为74.82%。经过放大实验,然后将酯交换产物经过二级分子蒸馏方法得到纯度为94.92%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纯化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主要甘油三酯成分为COC/CPC(37.28%)、CLC/CLn La/CLn Ln(18.67%)、La LL/La OLa/La PLa(11.62%)、CLL(7.83%)以及La LL/La LLa/La Ln L(9.26%)。进一步比较了樟树籽仁油、大豆油、物理混合、酯交换产物、纯化后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总脂肪酸包含61.37%的中碳链脂肪酸和38.63%的长碳链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8.99%,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1.01%。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分子的sn-2位主要富含油酸(16.59%)和亚油酸(33.47%),sn-1,3位主要富含癸酸(43.80%)和月桂酸(31.34%)。另外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然后分析酯交换反应中Novozyme 435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研究表明保持80%以上的酶活至少可以重复使用15次。由于这种构型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对人体有益,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添加剂,在功能性油脂、保健品、医疗食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傅婧[10](2016)在《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文献报道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具有减少体脂、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及快速功能等生理作用。樟树籽仁含油率高达50%以上、属高含油植物油料,樟树籽仁油富含MCT、含量达90%以上,属天然MCT,潜在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本文采用水法提取和化学法精炼樟树籽仁油,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其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采用灌胃方式饲养,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测定樟树籽仁油对健康SD大鼠体脂及血脂的影响。采用喂食高脂饲料方式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测定樟树籽仁油对肥胖SD大鼠体脂、血脂、肝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影响,评价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采用Real time-PCR、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测定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等靶器官中与脂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或活性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探讨樟树籽仁油改善SD肥胖大鼠的脂代谢紊乱的机制。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一、樟树籽仁含油率为58.02±0.015(%),属高含油植物资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樟树籽仁油具有油脂固有的吸收峰。精炼樟树籽仁油感官品质良好,酸价、过氧化值、不皂化物等理化指标符合食用植物油的国家标准,贮藏稳定性好。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樟树籽仁油以饱和中碳链脂肪酸为主,癸酸(51.49%)和月桂酸(40.08%)含量高达91.57%,属于天然癸酸月桂酸类中碳链甘油三酯,潜在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高,可开发为功能油脂等产品。二、樟树籽仁油能够有效控制健康大鼠体重及体内脂肪沉积。与猪油、大豆油相比,樟树籽仁油组大鼠体重分别降低12.16%、11.39%;体重增长值分别降低20.97%、19.84%;脂肪系数分别降低39.66%、32.45%。樟树籽仁油能够通过降低血清TG、LDL-C、TC/HDL-C水平调节血脂,不会引起肝脏脂变,对机体无副作用。三、樟树籽仁油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减轻体内腹部脂肪沉积。与猪油、大豆油相比,樟树籽仁油大鼠体重分别降低4.33%、5.22%,BMI分别降低6.60%、7.43%,脂肪系数分别降低26.52%,30.35%。樟树籽仁油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大鼠血清及肝脏中脂质(尤其是TG、TC)浓度、降低血清GOT、GPT水平。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证实樟树籽仁油能减轻肥胖大鼠肝脏组织中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脂变,修复肝损伤,对机体无任何损伤。表明适量摄入樟树籽仁油可有效减轻肥胖大鼠体重及体内脂肪沉积,调节血脂、肝脂水平,保护肝功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四、樟树籽仁油组T-AOC、SOD、CAT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24.65%、13.96%、27.69%。与猪油、大豆油组相比,樟树籽仁油组T-AOC分别升高30.40%、29.03%,SOD分别上升9.69%、14.95%,CAT分别增加58.74%、55.40%,血清MDA则分别降低26.08%、26.78%。樟树籽仁油组血清NE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樟树籽仁油组大鼠血清FFA浓度、TNF-α水平显着低于猪油、大豆油组;樟树籽仁油组IR显着低于其他各组,而ISI则显着高于其他组。表明樟树籽仁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酶促抗氧化体系保护体内抗氧化酶类活性、升高血清NE水平、有效清除自由基、维持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体系的平衡、减缓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及血清MDA含量,从而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程度,抵抗细胞衰老和机体损伤;樟树籽仁油通过降低血清FFA浓度及炎症因子TNF-α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调节脂代谢。即樟树籽仁油可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程度、抵抗细胞衰老和机体损伤、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五、樟树籽仁油通过以下机制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1)樟树籽仁油通过上调HSL、LPL表达水平来加速脂肪分解,降低血脂水平;同时通过下调FAS、ACC表达水平来抑制脂肪酸合成,降低体内脂肪沉积。减轻肥胖大鼠体内腹部脂肪沉积、降低体重、调节血脂、改善脂代谢紊乱。2)樟树籽仁油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中PPAR-γ表达,激活机体抗氧化酶系统的同时上调APN、Leptin基因的表达,下调TNF-α、IL-6、NF-κB的表达,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程度、延缓细胞衰老、减少机体损伤。3)樟树籽仁油通过激活肥胖大鼠体内交感神经,刺激NE分泌,激活并上调β3-AR表达,触发一系列由脂肪动员相关酶介导的生化级联反应,增加机体产热和脂肪动员,从而增强体内脂肪分解、降低脂肪沉积、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紊乱。

二、樟树籽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樟树籽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解决我国食用油资源严重短缺难题的一条创新之路——论樟树籽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樟树籽数量巨大,有可能成为与棕榈油比肩的我国最大油料品种
2 发展樟树籽产业将开启我国中碳链酸营养油和结构脂时代的大门
3 樟树籽加工所得的各种副产品都可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4 几点建议

(3)具有改善糖脂代谢紊乱EPA/DHA结构脂质的构建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樟树籽仁油的研究进展
        1.1.1 樟树和樟树籽仁油的简介
        1.1.2 樟树籽仁油的提取方法
        1.1.3 樟树籽仁油的生理功能
        1.1.4 樟树籽仁油的转化
    1.2 EPA/DHA研究进展
        1.2.1 EPA/DHA的发现
        1.2.2 EPA/DHA的介绍
        1.2.3 EPA/DHA的转化
    1.3 结构脂质的研究进展
        1.3.1 结构脂质
        1.3.2 结构脂质的制备
        1.3.3 结构脂质的代谢及功能
    1.4 体外抗氧化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总体研究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总体研究
第二章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与乙酯鱼油合成结构脂质
    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酯交换反应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正交试验
        2.2.4 脂肪酸组成分析
        2.2.5 甘油三酯分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正交试验
        2.3.3 验证实验
        2.3.4 脂肪酸分析
        2.3.5 甘油三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脂质的纯化
    3.1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酯交换放大实验
        3.2.2 分子蒸馏
        3.2.3 脂肪酸组成分析
        3.2.4 甘油三酯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讨论
        3.3.1 分子蒸馏产物脂肪酸分析
        3.3.2 分子蒸馏产物甘油三酯组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理化性质的测定
        4.2.2 抗氧化活性测定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讨论
        4.3.1 理化性质
        4.3.2 抗氧化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樟树籽仁油的结构和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精炼樟树籽仁油的制备
        1.2.2 樟树籽仁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2.3 樟树籽仁油甘油三酯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1-12]
        1.2.4 樟树籽仁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1.2.5 樟树籽仁油融化和结晶特性测定
        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见表1)
    2.2 樟树籽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
    2.3 樟树籽仁油中不同甘油三酯的含量
    2.4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见表3)
    2.5 樟树籽仁油的融化和结晶特性
3 结论

(5)樟树籽仁油改善营养性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中碳链甘油三酯研究进展
        1.1.1 中碳链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
        1.1.2 中碳链甘油三酯的代谢特点
        1.1.3 中碳链甘油三酯的开发利用
    1.2 樟树籽仁油研究进展
        1.2.1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
        1.2.2 樟树籽仁油的开发利用
    1.3 脂代谢紊乱表现及肥胖机制
        1.3.1 脂代谢紊乱表现
        1.3.2 引发肥胖的机制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和血脂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器材
        2.2.1 实验动物及饲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实验方案
        2.3.2 指标计算公式及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体重、体长及BMI的影响
        2.4.2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体脂的影响
        2.4.3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2.4.4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2.4.5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主要脏器指数的影响
        2.4.6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主要脏器HE切片的影响
    2.5 结论
第3章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粪便胆固醇和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器材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粪便总胆固醇的测定
        3.3.2 粪便总胆汁酸的测定
        3.3.3 粪便胆汁酸种类及含量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
        3.4.1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粪便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4.2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粪便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3.4.3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粪便不同种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樟树籽仁油改善营养性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器材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4.3 实验方法
        4.3.1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2 蛋白免疫印迹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因子的m RNA表达的影响
        4.4.2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胆固醇代谢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实验研究结论
        5.1.1 结论归纳
        5.1.2 作用与机制图示
    5.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与多不饱和长碳链油脂制备结构脂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樟树籽仁油的研究
        1.1.1 樟树籽仁油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樟树籽仁油的提取
        1.1.3 樟树籽仁油的生理功能
    1.2 中碳链甘油酯研究现状
        1.2.1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的理化性质
        1.2.2 MCT代谢特点
        1.2.3 MCT生理功能
    1.3 利用樟树籽仁油制备中长碳链结构脂质
        1.3.1 中长碳链结构脂质研究现状
        1.3.2 制备中长碳链结构脂质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樟树籽仁油与多不饱和长碳链油脂生物酶催化酯交换工艺优化及酯交换产物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设备
        2.2.1 原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酯交换反应
        2.3.2 甘油三酯结构分析
        2.3.3 脂肪酸组成测定
        2.3.4 脂肪酸分布的测定
    2.4 酯交换工艺条件优化
        2.4.1 酯交换用脂肪酶的影响
        2.4.2 酯交换反应影响因素的确定
        2.4.3 酯交换工艺条件的优化
        2.4.4 脂肪酶稳定性评价
        2.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酯交换用脂肪酶的影响
        2.5.2 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因素
        2.5.3 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
        2.5.4 酶催化酯交换工艺条件优化和验证
        2.5.5 脂肪酶稳定性评价
        2.5.6 酯交换产物中甘油三酯组成变化
        2.5.7 酯交换产物中总脂肪酸分布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酯交换产物分离纯化工艺优化及结构脂组成分析
    3.1 材料和设备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酯交换产物的制备
        3.2.2 酯交换产物的分离纯化
        3.2.3 分子蒸馏纯化酯交换产物的单因素实验
        3.2.4 结构脂甘油三酯组成测定
        3.2.5 结构脂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6 结构脂的脂肪酸分布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加热温度对结构脂产率的影响
        3.3.2 刮板转速的对结构脂产率影响
        3.3.3 结构脂甘油三酯组成
        3.3.4 结构脂的脂肪酸组成与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脂的理化性质分析
    4.1 材料和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酸价的检测
        4.2.2 过氧化值的检测
        4.2.3 皂化值的检测
        4.2.4 碘值的检测
        4.2.5 固体脂肪含量(SFC)的检测
        4.2.6 融化结晶特性(DSC)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化性质(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碘值)的分析
        4.3.2 固体脂肪含量的分析
        4.3.3 熔融结晶(DSC)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脂酶催化结构脂的制备及酯交换过程中酰基迁移机理的量子化学模拟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结构脂质和酯交换
    1.2 起酥油
    1.3 樟树籽仁油、茶油和完全氢化棕榈油
        1.3.1 樟树籽仁油
        1.3.2 茶油和完全氢化棕榈油
    1.4 酰基迁移
    1.5 量子化学
    1.6 分子对接
    1.7 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1.7.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1.7.2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TST)
    1.8 课题研究的来源、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8.1 课题来源
        1.8.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8.3 主要内容
        1.8.4 创新点
第2章 起酥油油脂基料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脂肪酸组成及滑动熔点分析
        2.3.2 脂肪的多晶形式和微观结构
        2.3.3 DSC和 SFC分析
        2.3.4 TG组成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酶非催化途径和脂酶催化途径初始模型的建立及结构优化
    3.1 引言
    3.2 建立无酶非催化途径模型和脂酶催化途径的初始模型
        3.2.1 无酶非催化途径初始模型
        3.2.2 脂酶催化途径的初始模型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3.3.1 无酶非催化途径下的初始模型优化
        3.3.2 脂酶催化途径下的初始模型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过渡态理论探讨无酶非催化途径和脂酶催化途径过程中的酰基迁移机理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3.1 无酶非催化途径下的酰基迁移
        4.3.2 脂酶催化途径下的酰基迁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樟树籽仁油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减肥降脂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中链甘油三酯的分类、理化性质及其代谢特点
        1.2.1 中链甘油三酯的定义及代谢特点
        1.2.2 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1.3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及研究进展
        1.3.1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
        1.3.2 樟树籽仁油的研究进展
    1.4 肠道菌群、肥胖及中链甘油三脂
        1.4.1 肠道菌群丰度与肥胖
        1.4.2 肠道菌群功能与肥胖
        1.4.3 中链甘油三酯与肠道菌群
    1.5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Meta法分析中链甘油三酯对大鼠和小鼠体重的影响
    2.1 前言
    2.2 文献资料
        2.2.1 检索策略
        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实验方法
        2.3.1 数据收集
        2.3.2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研究特征
        2.4.2 MCT对大鼠和小鼠体重的影响
        2.4.3 偏倚性分析
        2.4.4 敏感性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器材
        3.2.1 实验动物及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喂养及实验设计
        3.3.2 体重、体长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测定
        3.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模型小鼠体重、体长的影响
        3.4.2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模型小鼠体脂的影响
        3.4.3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樟树籽仁油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器材
        4.2.1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
        4.3.2 小鼠粪便DNA提取及16S测序
        4.3.3 小鼠小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4.4 实验结果
        4.4.1 樟树籽仁油对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2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模型小鼠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4.4.3 樟树籽仁油对门水平和属水平物种丰度的影响
        4.4.4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模型小鼠菌群β多样性的影响
        4.4.5 实验各组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检验
        4.4.6 小鼠体重体脂指标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相关分析
        4.4.7 小鼠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分析
        4.4.8 樟树籽仁油对小鼠小肠组织形态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Lard组与NC组的差异KEGG pathway(91 个)
附录 B Lard组与NR组的差异KEGG pathway(108 个)
附录 C Lard组与CCSKO50 组的差异KEGG pathway(75 个)
附录 D Lard组与CCSKO组的差异KEGG pathway(2 个)
附录 E Lard组与CCSKO25 组的差异KEGG pathway(16 个)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由来和概述
    1.2 MLCT的理化性质与代谢特性
    1.3 MLCT的制备
        1.3.1 化学法
        1.3.2 酶法
    1.4 MLCT的产品与应用
        1.4.1 MLCT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1.4.2 MLCT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MLCT
    2.1 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酯交换反应
        2.2.2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2.2.3 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2.4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 酯交换反应的工艺优化
        2.3.1 脂肪酶的筛选
        2.3.2 单因素实验
        2.3.3 响应面试验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脂肪酶的筛选
        2.4.2 单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4.3 响应面数据分析
        2.4.4 甘油三酯的组成分析
        2.4.5 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脂肪酶催化酯交换的放大试验
        3.2.2 二级分子蒸馏纯化
        3.2.3 纯化后MLCT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3.2.4 纯化后MLCT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5 纯化后MLCT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纯化后MLCT甘油三酯的组成分析
        3.3.2 纯化后MLCT总脂肪酸和sn-2 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酶的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理化性质的测定
        4.2.2 脂肪酶操作稳定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化性质的实验结果
        4.3.2 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1.1.1 MCT的来源
        1.1.2 MCT的理化性质
        1.1.3 MCT的代谢特点
        1.1.4 MCT的生理功能
        1.1.5 MCT的安全性及开发利用
    1.2 脂代谢紊乱
        1.2.1 肥胖与脂代谢紊乱
        1.2.2 氧化应激与脂代谢紊乱
        1.2.3 炎症、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紊乱
    1.3 樟树及樟树籽仁油研究进展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总体研究思路
        1.4.4 创新点
第2章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和分布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樟树籽仁的组成分析
        2.3.2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2.3.3 樟树籽仁油红外光谱分析
        2.3.4 樟树籽仁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2.3.5 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分布分析
        2.3.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樟树籽仁的组成
        2.4.2 樟树籽仁油的理化性质
        2.4.3 樟树籽仁油红外光谱分析
        2.4.4 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樟树籽仁油对健康大鼠体重、体脂及血脂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
        3.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3.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动物一般情况
        3.4.2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3.4.3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4.4 组织病理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血脂、肝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实验
        4.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4.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动物一般情况
        4.4.2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4.4.3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4.4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肝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4.4.5 组织病理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樟树籽仁油对肥胖大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实验
        5.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5.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2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实验
        6.3.2 Real-time PCR
        6.3.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6.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樟树籽仁油对脂肪分解和合成代谢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
        6.4.2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脂肪组织中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6.4.3 樟树籽仁油对大鼠脂肪组织中受体 β3-AR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樟树籽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专家建议:应重视樟树籽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N]. 胡增民. 中国食品报, 2021
  • [2]解决我国食用油资源严重短缺难题的一条创新之路——论樟树籽的开发利用[J]. 厉秋岳. 中国油脂, 2021(02)
  • [3]具有改善糖脂代谢紊乱EPA/DHA结构脂质的构建与表征[D]. 郑富良. 南昌大学, 2020(01)
  • [4]樟树籽仁油的结构和特性分析[J]. 冯绍贵,李彦宸,董春怡,文学方,余平,曾哲灵. 中国油脂, 2020(01)
  • [5]樟树籽仁油改善营养性肥胖小鼠甘油三酯代谢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与机制[D]. 谢雨婷. 南昌大学, 2019(02)
  • [6]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与多不饱和长碳链油脂制备结构脂质[D]. 冯绍贵. 南昌大学, 2019(02)
  • [7]脂酶催化结构脂的制备及酯交换过程中酰基迁移机理的量子化学模拟探究[D]. 毛锦远. 南昌大学, 2019(02)
  • [8]樟树籽仁油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减肥降脂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郭振. 南昌大学, 2018(02)
  • [9]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D]. 周飞. 南昌大学, 2018(02)
  • [10]樟树籽仁油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D]. 傅婧. 南昌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樟脑种子的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