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铝公司进一步扩大电解铝规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宁枫[1](2017)在《ST公司资产重组案例研究 ——以*ST五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资产重组作为上市公司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一直是全球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上市公司早已将资产重组作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来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社会形象的树立、最大程度上增加股东收益等,可是往往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后其业绩不一定会改善,甚至出现反作用,那么对与资产重组绩效的评价不仅可以起到总结本次资产重组问题与优点的作用,还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下一次资产重组时的应注意事项和合理重组目标的设定。因此,对资产重组的研究必不可少,资产重组的方式与重组之后的绩效分析这个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眼于资产重组和资产重组后一家ST公司的绩效分析的研究,从多方面评估此次资产重组效果。本文首先展示了关于资产重组的概念以及分类;通过展示本次资产重组的具体细节,逐步分析,同时选择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角度对本次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该企业在2012年重组前后的财务状况差异的对比、该企业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对比以及该企业在重组后四年各项指标与行业均值的对比分析,并结合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国家政策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对该企业本次的资产重组进行总结并提出管理意见,以帮助该企业以及其他类似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尽到的责任,包括战略层面、管理层面的和核心竞争力层面,而避免造成重组绩效差、反复重组给企业带来的麻烦和波动,从而稳定其经营环境,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创造股东的最大利润,实现资产重组的真正意义。
兰勇[2](2010)在《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材料。近年来伴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张,我国铝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不协调和结构不对等问题也愈加突出,严重影响了铝工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对转轨期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五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总结我国铝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与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机理,从理论上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并予以实证检验。再次,基于效率效应和排斥效应分析,从微观层面推论纵向一体化对铝工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并实证检验。第四,对铝企业动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就纵向一体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结论,反思我国铝工业产业政策,并提出相应调整思路。我国铝产业链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产能不协调,表现为铝资源供应稀缺,而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链结构不对称,氧化铝集中度依次严格高于电解铝和铝加工;产业链各环节间相互割裂,纵向整合度低。上述三大问题导致利润不断向产业链两端转移,中间企业经营恶化,阻碍了铝工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基于Hart-Tirole模型的延伸,分别对供应稀缺和产能过剩条件下铝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演绎。供应稀缺和产能过剩分别为我国铝企业后向和前向一体化创造了动机,产业链结构的不对称进一步强化了该动机。企业规模差异太大阻碍了铝工业高水平纵向一体化的实现,因而寡头竞争模式是我国铝工业结构的理想模式。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干预改变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一体化相对成本,扭曲了产业链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场结构、市场规模、不确定性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单位根与Engle-Granger协整等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不确定性、市场结构和政府干预是影响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作为不确定性的来源,供应稀缺和产能过剩促进了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升;电解铝和铝加工集中度的提高增强了企业整合能力,提升了纵向一体化水平;氧化铝高度集中阻碍了铝工业纵向一体化;中央政府干预对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最明显。基于效率效应和排斥效应假设,构建博弈模型,推论了电解铝企业后向一体化对铝工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后向一体化的电解铝企业倾向于进行更多的横向扩张,不同电解铝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趋向于战略替代,因而纵向一体化博弈将引起两极分化的市场结构,并导致更高的电解铝市场集中度。根据Gilbert-Hastings拓展模型结论,电解铝企业的前向一体化不具有排斥效应,因而不能有效促进铝加工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实证分析证实了以上结论。运用Malmquist指数对铝企业动态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铝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普遍提升,其中地方国企增长最快;中铝的兼并重组短期内取得规模效益,但长期并不明显;非国有企业灵活的运行机制使其技术效率进步最快。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后业效率的改善,但政府干预因素使得这一作用并不显着。以上分析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铝工业具有产业链结构的自我优化机制。如果消除政府不当干预,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则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将大大提升,这将有利于减少过剩产能和提高市场集中度。电解铝市场集中度的提升终将改变“前向一体化不产生排斥效应”的结论,进一步促进铝加工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依照这一逻辑,我国铝工业终将形成纵向一体化水平和集中度较高的寡头竞争结构,产业竞争力将明显提升。纵向一体化影响企业效率的实证结论证明了该机制的合理性。政府应从四个方面促进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推动铝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支持国内企业对海外铝土矿资源的控制;鼓励参与国际竞争促进铝加工技术进步。
杨巍[3](2009)在《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蔓延到各行各业,不断下滑的企业效益与高额的管理者奖金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格外引发人们对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利益相背离问题的深入思考。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均阐释了股权激励可以将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有效地统一起来,降低股东因为经营缺席而产生的代理经营成本。本文希望通过对股权激励行为进行法律分析,对股权激励的不同模式、股票期权、限制型股票等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我国股权激励长期激励作用所产生的机理。铝是仅次于钢铁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有色金属。我国铝行业多数企业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长足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铝产品具有一定的金融特征,企业效益与金融市场的变化休戚相关,因此对我国铝行业的股权激励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引导下,目前我国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中约有7%的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铝行业也开始对股权激励进行较为有益的尝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总的来说,这些尝试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激励滞后、激励乏力、激励失灵、激励随意、激励盲点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认识不到位、激励无差异、缺乏市场风险预警、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本文将江西铜业公司的示范性做法引入到中国的铝行业当中,针对股权激励操作过程中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提出了设计股权激励的复合模式、持股公司、动态行权价格等创新的解决方案。希望本论文能够为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的计划和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武建强[4](2009)在《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铝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研发为一体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我国仅为世界铝产品生产的大国,却远不是铝工业强国。一方面,我国铝工业总体水平处于世界铝工业产业链的低端,铝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铝工业生产要素配置只局限于国内,还无法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产业发展理念上,以粗放经营为主,把简单发展初级原料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强,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本文在产业经济学、产业竞争力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等的指导下,基于对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现存问题的思考,在运用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五种竞争力模型、“钻石”模型的四要素和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提升我国铝业竞争力的策略,对促进中国铝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系统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的演化、影响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判断基准、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状况分析,认为我国应高度重视具体产业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为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现状分析。从中国铝工业发展的成就和铝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两方面介绍了中国铝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产能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三方面分析了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状况,提出铝工业竞争力呈现“两高两低”的特点。第四章为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评价。提出中国铝工业竞争力评价应坚持和遵循目的性和实用性、可比性和适应性及科学性和操作性等原则,并从经营环境、市场竞争力、战略能力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铝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我国铝工业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公开上市的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关铝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第五章为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博弈分析。以动态博弈理论为工具,以多家企业的斯坦克尔伯格产量竞争模型、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领导模型为基本分析模型,提出随着铝工业企业数目的增多,价格和产量水平逐渐趋向竞争性水平。第六章中国铝工业的供给与需求因素分析。提出铝工业的周期性特征决定了铝产品需求取决于全球经济增长状况,铝的供给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情况。第七章为中国铝工业厂商行为研究。探讨了铝工业企业的目标及其定价影响因素和铝工业企业产品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广告策略。第八章为中国铝工业的竞争优势研究。从电解槽的电耗状况切入,探讨我国电解铝工业的电力效率,从能源消耗、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操作技术等方面分析影响电解铝工业相对效率提高的因素。第九章为中国铝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对铝工业的发展进行结构规制和行为规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铝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二是转变观念、提高竞争力。三是调整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增强研发、培育创新能力。第十章为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在SWOT分析框架下,以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为例对其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第十一章为研究结论部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运用标杆比较法从经营环境、市场竞争力、战略能力等三个层面来构建由五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三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通过构建铝工业厂商竞争的垄断限价模型,提出在满足斯宾塞——莫里斯分离条件下,低成本企业比高成本企业更“勇于”降价,才能经得住长期的低价格,使得高成本在位者要模仿的成本过高。据此对目前国内部分铝工业厂商合谋行为的分析后得出,影响铝工业企业合谋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结构特征、合谋企业之间的对称性、产业成长阶段、厂商供给的成本特征等四个方面。第三,提出铝工业市场的阻止进入定价的机理,即通过制定低于诱发进入的价格来防范进入,这一价格水平使潜在进入者认识到进入市场后,预期获得回报将与克服进入障碍以及遭到报复所付出的代价正好相抵,从而放弃进入。
熊晓云[5](2009)在《关铝股份 五矿入主将带来业绩腾飞》文中指出五矿集团的入主将打破公司发展的瓶颈,带来未来业绩的腾飞。五矿雄厚的实力可解决目前制约公司发展的资金问题,推动公司项目的进程和产能扩张,并将整体提升关铝股份的经营档次,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万晓晓[6](2008)在《关铝竞购 中铝棋让五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五矿)即将入主山西关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关铝)的期待声中,五矿一位部门负责人低调回应本报:“我们还只是有意向。”并指出,最终还要看双方协商是否能达成一致。 与此同时,关铝已经筹划将旗下的部
今日投资[7](2008)在《强势股回眸》文中研究表明★★★★★关铝股份:五矿即将入主关铝关铝股份(000831)周四最高涨幅9.88%,换手率超过5%。山西关铝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1月8日签署了《中国五矿集团与山西关铝集团转让意向书》。具体转让比例、转让方式还需
王春秋[8](2007)在《河南省铝土矿资源潜力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铝土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三门峡-郑州-平顶山之间的三角地带,含矿系分布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居全国第一。河南省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资源、能源和产业优势,年消耗铝土矿储量约3300万吨,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不足已成为铝工业发展的约束环节。论文采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资源战略、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等,系统研究了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河南省铝工业资源约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重点从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角度,分析了“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境外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利用海外资源应采取国家调控、企业为主体、资源来源及利用方式多元化的原则;采用贸易进口、境外勘查开发并举,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利用境外铝土矿产资源,确保河南省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对河南省七个重要铝土矿成矿区带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根据成矿地质条件、铝土矿床分布和勘查工作程度、矿体特征等因素,结合已知勘查区周边和深部找矿潜力,划分了三类67个成矿预测区,并确定了预测区范围区间、矿体厚度、体重、面含矿系数等预测参数,预测估算300米以浅铝土矿(334)类资源量99285万吨。综合分析了各预测区勘查和开发条件,优选38处可望提交经济可采资源储量的找矿靶区,估算了经济可采资源量,对河南省铝工业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勘查开发和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今日投资[9](2007)在《强势股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钢不锈(000825):快速成长的不锈钢龙头太钢不锈(000825)周一最大涨幅9.99%,股价创历史新高,换手率3%。公司是不锈钢行业的绝对龙头,在150万吨的新项目投产后,不锈钢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公司不锈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现在拥有以不锈钢制造为主的700多项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这700多项核心技术就像700个“基本词汇”,造就了太钢在不锈钢行业的世界“话语权”。
林丰[10](2006)在《试论电解铝项目投资的市场和政策风险分析》文中指出
二、关铝公司进一步扩大电解铝规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铝公司进一步扩大电解铝规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ST公司资产重组案例研究 ——以*ST五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资产重组的相关理论 |
2.1 资产重组的概念 |
2.2 资产重组的分类 |
2.3 资产重组的动因 |
2.3.1 实现协同效应 |
2.3.2 实现战略重组 |
2.3.3 开展多元化经营 |
2.3.4 获得特殊资产 |
2.3.5 保壳动机 |
第3章 *ST五稀资产重组案例分析 |
3.1 案例背景 |
3.1.1 稀土行业现状分析 |
3.1.2 *ST五稀公司历史沿革 |
3.2 *ST五稀资产重组原因分析 |
3.2.1 业绩层面分析 |
3.2.2 战略层面分析 |
3.3 *ST五稀资产重组方案 |
3.4 *ST五稀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3.4.1 偿债能力分析 |
3.4.2 运营能力分析 |
3.4.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章 案例启示 |
4.1 与国家经济战略并肩 |
4.2 企业管理不可放松 |
4.3 放大企业核心竞争力 |
4.4 增强实质性重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动态 |
2.1.1 哈佛学派的理论体系 |
2.1.2 芝加哥学派理论体系 |
2.1.3 新产业组织理论 |
2.2 产业组织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 |
2.2.1 基于垄断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2.2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2.3 基于不确定性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2.4 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3 针对具体行业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4 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 |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我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分析 |
3.1 世界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1.1 铝工业规模增长及分布状况 |
3.1.2 铝土矿储量及氧化铝生产状况 |
3.1.3 铝加工市场状况 |
3.1.4 铝产业链结构状况 |
3.2 美国、俄罗斯等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2.1 美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2.2 俄罗斯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3 我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3.1 铝工业发展概况 |
3.3.2 铝土矿资源供给与承载能力 |
3.3.3 氧化铝生产规模与市场结构状况 |
3.3.4 电解铝生产规模与市场结构状况 |
3.3.5 铝加工生产规模与供求状况 |
3.4 产业链整合是我国铝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工业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形成机理 |
4.1 供给稀缺条件下企业后向一体化博弈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后向一体化博弈 |
4.1.3 主要结论 |
4.1.4 后向一体化案例分析 |
4.2 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前向一体化博弈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前向一体化博弈 |
4.2.3 主要结论 |
4.2.4 前向一体化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5.1 理论分析与假说建立 |
5.1.1 市场结构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1.2 市场规模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1.3 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1.4 政府干预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2 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测度 |
5.2.1 测度方法 |
5.2.2 测度结果分析 |
5.3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4 后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5.4.1 平稳性检验 |
5.4.2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5.4.3 检验结论 |
5.5 前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5.5.1 平稳性检验 |
5.5.2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5.5.3 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纵向一体化对铝工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6.1 纵向一体化的效率效应 |
6.1.1 节约交易费用 |
6.1.2 确保原材料投入或产品市场 |
6.1.3 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6.1.4 提升国际竞争力 |
6.2 纵向一体化的排斥效应 |
6.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6.2.2 博弈均衡分析 |
6.2.3 主要结论 |
6.2.4 案例探讨 |
6.3 纵向一体化影响市场结构的微观机制 |
6.3.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6.3.2 投资决策博弈分析 |
6.3.3 主要结论 |
6.4 纵向一体化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 |
6.4.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6.4.2 Granger因果检验 |
6.4.3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6.4.4 检验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纵向一体化对铝企业市场效率的影响 |
7.1 效率评价模型 |
7.1.1 效率评价的DEA及Malmquist指数 |
7.1.2 效率影响因素评价的面板数据模型 |
7.2 前向一体化企业动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7.2.1 Malmquist指数均值变化及分解 |
7.2.2 Malmquist指数累积变化及分解 |
7.2.3 不同所有制企业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分解 |
7.2.4 Malmquist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2.5 实证结论 |
7.3 后向一体化企业动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7.3.1 Malmquist指数均值变化及其分解 |
7.3.2 Malmquist指数累积变化及分解 |
7.3.3 Malmquist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3.4 实证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提升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
8.1 铝工业产业政策回顾 |
8.2 铝工业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
8.3 铝工业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 |
8.3.1 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产能过剩难以根除 |
8.3.2 政策实施的非公平导致高水平纵向一体化难以形成 |
8.3.3 政策制定欠科学导致产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
8.4 促进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 |
8.4.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
8.4.2 推动铝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 |
8.4.3 支持国内企业对海外铝土矿资源的控制 |
8.4.4 鼓励参与国际竞争促进铝加工技术进步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9.3 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激励理论 |
二、股权激励理论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
第一节 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 |
一、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二、股权激励的必要性 |
三、股权激励的可行性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的方式 |
一、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 |
二、股权激励与管理层收购 |
三、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 |
第三节 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实施状况 |
一、股权激励实施的政策环境 |
二、股权激励在我国实践中运用的基本情况 |
三、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
第三章 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国铝行业发展状况 |
一、铝的相关基本概念 |
二、中国铝行业的分布情况 |
三、中国铝行业发展 |
第二节 股权激励在中国铝行业的实施现状 |
一、股权激励在中国铝行业上市公司的实施现状 |
二、股权激励在中国铝行业非上市公司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股权激励在中国铝行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激励滞后 |
二、激励乏力 |
三、激励失灵 |
四、激励随意 |
五、激励盲点 |
第四章 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对股权激励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导致激励滞后 |
一、铝行业对股权激励的认识不充分 |
二、铝企业对股权激励的认识不充分 |
三、铝业管理者对股权激励的认识不充分 |
第二节 激励方案设计欠差异导致激励乏力 |
一、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差异不大 |
二、关键岗位人员与一般岗位人员激励差异不大 |
第三节 对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表现缺乏预见性导致激励失灵 |
一、对产品市场表现缺乏预见性 |
二、对证券市场表现缺乏预见性 |
第四节 行业相关规范和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导致激励随意 |
一、行业相关规范不完善 |
二、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 |
第五节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留下激励盲点 |
一、企业组织形式不科学 |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
三、股权激励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改进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的对策与途径 |
第一节 铝行业股权激励的改进对策 |
一、正确认识股权激励的作用 |
二、充分尊重人力资本,拉开激励差距 |
三、引入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激励失灵 |
四、股权激励制度化 |
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第二节 江西铜业公司股票增值权激励模式的示范意义 |
一、江西铜业与中国铝业的可对比性 |
二、江西铜业股权激励模式:股票增值权的内容 |
三、江西铜业股权激励方案对中国铝行业的示范意义 |
第三节 铝行业股权激励模式的创新设想 |
一、建立股权激励的复合模式 |
二、设立持股公司 |
三、设立动态化的行权价格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08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情况调查表(沪市) |
附录二:2008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情况调查表(深市) |
后记 |
(4)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
2.1 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演化与判断基准分析 |
2.1.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
2.1.2 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演化 |
2.1.3 影响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判断基准 |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状况分析 |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状况分析 |
2.2.2 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的状况分析 |
2.2.3 产业竞争力研究状况的评价 |
第三章 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中国铝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中国铝工业发展的成就 |
3.1.2 中国铝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 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3.2.1 产能竞争力 |
3.2.2 成本竞争力 |
3.2.3 技术竞争力 |
3.3 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状况的理论视角分析 |
3.3.1 波特模型视角的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状况 |
3.3.2 钻石”模型视角的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状况 |
3.3.3 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状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评价 |
4.1 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估原则 |
4.2 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2.1 因素分析评价方法 |
4.2.2 内涵解析法 |
4.2.3 对比差距法 |
4.3 铝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
4.3.1 铝工业的经营环境评价 |
4.3.2 铝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评价 |
4.3.3 铝工业的战略评价 |
4.4 铝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4.4.1 铝工业竞争力的经营环境评价 |
4.4.2 铝工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 |
4.4.3 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博弈分析 |
5.1 动态竞争的博弈模型 |
5.1.1 动态竞争的特征 |
5.1.2 多家企业的斯坦克尔伯格产量竞争模型 |
5.1.3 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领导模型 |
5.2 铝工业厂商竞争的博弈模型 |
5.2.1 铝工业厂商竞争的垄断限价模型 |
5.2.2 铝工业厂商竞争中的合谋行为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铝工业的供给与需求因素分析 |
6.1 铝工业的供给因素分析 |
6.1.1 铝土矿的供应现状及趋势 |
6.1.2 氧化铝的供应现状及趋势 |
6.1.3 电解铝的供应现状及趋势 |
6.2 铝工业的需求因素分析 |
6.2.1 铝工业的消费需求的现状及趋势 |
6.2.2 铝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分析 |
6.2.3 铝工业的产业关联度 |
6.2.4 铝工业品的需求比率分析 |
6.3 铝工业发展的目标选择 |
6.3.1 铝工业发展的目标及基本原则 |
6.3.2 铝工业发展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铝工业厂商行为研究 |
7.1 铝工业厂商的价格行为 |
7.1.1 铝工业企业目标与定价影响因素 |
7.1.2 铝工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模型 |
7.1.3 铝工业市场阻止进入的定价模型 |
7.2 铝工业厂商的产品与广告策略 |
7.2.1 铝工业厂商的产品策略 |
7.2.2 铝工业厂商的广告策略 |
7.3 铝工业厂商的并购重组行为 |
7.3.1 铝工业企业购并的特征与类型 |
7.3.2 铝工业企业购并的动因 |
7.3.3 中国铝业购并的绩效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铝工业的竞争优势研究 |
8.1 铝工业的相对效率 |
8.1.1 电解铝工业的相对效率 |
8.1.2 影响电解铝相对效率的因素分析 |
8.1.3 电解铝工业的投资优势 |
8.2 铝工业的技术进步 |
8.2.1 选矿拜耳法技术 |
8.2.2 大型预焙槽技术 |
8.2.3 再生铝工艺水平 |
8.3 铝工业的利润率 |
8.3.1 铝工业的产品成本分析 |
8.3.2 铝工业的社会贡献率 |
8.4 小结 |
第九章 提升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
9.1 铝工业发展的规制分析 |
9.1.1 规制理论的一般模型 |
9.1.2 铝工业发展的结构规制分析 |
9.1.3 铝工业发展的行为规制分析 |
9.2 铝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9.2.1 延长铝工业的产业链 |
9.2.2 提升铝工业的竞争力 |
9.2.3 提升铝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
9.2.4 培育铝工业的创新能力 |
9.2.5 打造铝工业后向一体化的模式 |
9.2.6 建立铝工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
9.3 小结 |
第十章 案例研究: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竞争力分析 |
10.1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优势、劣势分析 |
10.1.1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优势分析 |
10.1.2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劣势分析 |
10.2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机会、威胁分析 |
10.2.1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外部机会 |
10.2.2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外部威胁 |
10.3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方向展望 |
10.3.1 优化产品结构 |
10.3.2 推进铝电联营 |
10.4 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1.1 结论 |
1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1.2.1 再生铝工业发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
11.2.2 铝工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致谢 |
(7)强势股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关铝股份:五矿即将入主关铝 |
★★★★浦发银行:08年业绩增速有望超预期 |
★★★★★双环科技:受益于纯碱价格上涨 |
★★★★★招商银行:业绩增长迅猛 |
(8)河南省铝土矿资源潜力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1.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2 河南省铝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
2.1 世界铝工业概况 |
2.2 国内外铝土矿资源储量 |
2.3 世界铝工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
2.4 中国铝工业现状 |
2.5 河南省铝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
3 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勘查开发 |
3.1 铝土矿资源特征 |
3.2 铝土矿勘查现状 |
3.3 铝土矿开发现状 |
3.4 铝土矿开发存在的问题 |
4 河南省铝土矿资源潜力分析 |
4.1 成矿规律 |
4.2 找矿标志 |
4.3 资源潜力分析 |
4.4 成矿区划及找矿前景 |
5 河南省铝土矿资源量预测 |
5.1 预测区分类 |
5.2 预测区特征 |
5.3 资源量预测参数 |
5.4 资源量预测 |
6 河南省铝土矿资源战略研究 |
6.1 宏观调控与源头控制铝工业扩张 |
6.2 矿业权管理 |
6.3 地质勘查工作 |
6.4 战略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 |
6.5 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
6.6 循环经济与再生铝资源利用 |
6.7 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 |
7 结论 |
7.1 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强势股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太钢不锈 (000825) :快速成长的不锈钢龙头 |
★★★★关铝股份 (000831) :07年净利润将大幅增长 |
★★★★华仪电气 (600290) :风电整机制造潜力巨大 |
★★★★★力源液压 (600765) :集团资产整合的平台 |
四、关铝公司进一步扩大电解铝规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ST公司资产重组案例研究 ——以*ST五稀为例[D]. 宁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02)
- [2]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 兰勇. 中南大学, 2010(11)
- [3]中国铝行业股权激励研究[D]. 杨巍. 中国政法大学, 2009(S1)
- [4]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问题研究[D]. 武建强. 西北大学, 2009(08)
- [5]关铝股份 五矿入主将带来业绩腾飞[J]. 熊晓云. 证券导刊, 2009(14)
- [6]关铝竞购 中铝棋让五矿[N]. 万晓晓. 经济观察报, 2008
- [7]强势股回眸[J]. 今日投资. 证券导刊, 2008(02)
- [8]河南省铝土矿资源潜力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春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9]强势股回眸[J]. 今日投资. 证券导刊, 2007(15)
- [10]试论电解铝项目投资的市场和政策风险分析[J]. 林丰. 广西电业,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