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中国证券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管雅月[1](2020)在《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伊始,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便如火如荼,在传统媒体时代就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至新兴媒体时代,以内容见长的传统财经媒体仍能逆势安守一隅,同时新兴的财经媒体平台异军突起。财经媒体是传媒产业举足轻重的样本,研究财经媒体市场结构演进,对探讨传媒产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形成了三个维度的市场格局:在同一媒介之内,财经媒体市场呈现为寡头垄断格局;于不同媒介之间,财经媒体市场产生了不完全替代竞争;处不同地域层级,财经媒体则形成了伞形竞争格局。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并全面重构了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一方面,财经媒体市场在内容和平台两个环节均形成了明显的“赢家通吃”趋势;另一方面,财经媒体市场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方覆盖竞争,财经新兴媒体不仅面临其他新兴媒体平台的覆盖竞争,同时也对传统财经媒体及相关新兴媒体平台施加了覆盖竞争。管控制度、媒介技术与商业模式主导着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演进。在传统媒体时代,管控制度奠定了基本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有一定抑制,技术约束对市场竞争则存天然弱化。在新兴媒体时代,网络经济效应致使财经市场出现“赢家通吃”平台,市场扩容和技术革命激化了平台竞争,且管控制度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被逐步消解。而覆盖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则是在于争夺共同利润和交叉补贴策略的主导。媒体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单在于经济意义层面,更是在于社会意义层面。新兴媒体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促进内容环节竞争保障内容生产多样性;二是适用“技术中立”保障内容呈现均等性。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方成[3](2020)在《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民用智慧、汗水铸造了令人称奇的中华文明,为世人创造了大量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产业强势崛起,发展前景尤为广阔。对于正如火如荼发展的中国文化产业而言,想要实现稳健、长效、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科学指引,同时也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文化资源方面积极发挥调控作用。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文化+金融”模式的推行与实施不仅极大地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使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使得文化产业的融资生态发生显着变化。文化传媒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脚步不断加快以及国内政策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国家主导的中国文化传媒产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文化传媒公司具有科技含量高、收益不稳定、资产可抵押能力偏低等特点,这就意味着相比其他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资金输入以及对融资资金进行专业经营和管理。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融资约束多、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化传媒公司方可实现稳健、长效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以文化传媒公司融资现状为切入点,采用2014年至2018年相关数据,通过DEA-BCC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测算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并深入分析后者的时间演变格局。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创建CLAD模型的方式对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本文主要由七部分构成:一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等进行了基本论述;二是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阐述,对文章研究所需的理念和定义进行简单阐述,如融资、效率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融资效率概念等;三是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首先对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全面地论述,其次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进行了细致说明,为下一步进行融资效率实证分析做铺垫;四是实证研究,本文在对常用公司融资效率模型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前提下,立足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情况,通过DEA方法对其融资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试图在各细分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五是在定性分析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CLAD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解决融资效率问题提供实证分析数据;六是依据前文研究针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提高融资效率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七部分为本文研究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下述结论:首先,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政府资金也给予一定支持。虽然文化传媒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但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依旧存在着创新程度不足的情况。其次,通过DEA-BCC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静态和动态效率。2018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静态效率为0.751,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较大,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均值2014年、2018年分别为0.964和0.876,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37和0.863。可见,2014-2018年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融资规模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融资纯技术下降幅度。从规模报酬变动情况来看,2018年较2014年相比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规模报酬递减公司增多。细分行业中,文化和艺术业融资效率下降幅度最小,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下降幅度最大。从规模报酬变动情况来看,各细分行业变化情况与总体一致,即规模报酬不变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递增公司数量增加。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动态效率来看,总体上,融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提高,说明目前技术进步是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细分行业来看,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总体分别上升16.2%,8.9%,只有文化和艺术业出现了下降。对其融资动态效率的时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2014-2018五年间,总体上融资动态效率波动幅度较大,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变化趋势与总体一致,且后者波动幅度较小,两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文化和艺术业在观测期内变化幅度与总体相反,融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再次,通过CLAD模型详尽探讨了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总资产对融资效率有显着的负影响;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比和资产回报率对融资效率有显着的正影响;股权集中度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有影响但不显着;与国有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较高,但股东性质对融资效率影响并不显着。最后,本文认为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需从以下三个主体展开:对于政府,应该优化角色定位,包括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传媒产业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对于金融机构,应该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提供多元化服务;对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应当从提升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四个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应该改善自身经营,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金缦[4](2020)在《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文中指出公司丑闻是伴生在现代公司经营的每个时段的一种信息的激发性传递,且丑闻发生及持续时间的随机性使得该信息传递无法进行预先控制,发生后对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投资利益造成的影响也有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聚焦公司丑闻从制造、窖藏、披露、被媒体监督、引发外部、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用手投票”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综述、案例分析、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公司丑闻作为外部冲击如何形成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的效率影响,并得出结论:不仅外部投资人可通过“用脚投票”行为来标记和甄别在丑闻信息披露当期的公司短期和长期价值,控股股东作为内部投资人也会在丑闻披露当期显着减持,但高管(团队)则无法形成独立减持行动。公司声誉在丑闻信息中体现特殊的公司治理路径,一方面,丑闻的溢出效应较媒体负面报道更大,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成本在窖藏丑闻期间体现不同治理主体的不同成本状态,高管丑闻引发的治理成本在丑闻窖藏中较无丑闻公司高而控股股东丑闻则相反。在对公司的丑闻披露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会因丑闻披露——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披露——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通过监管进行的丑闻强制披露更多体现的是对信息劣势的中小股东的公平交易而非整体效率的提高。
吴雨玲[5](2019)在《行业配置、投资者关注与基金业绩》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上重要的财富管理工具之一。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诞生,2004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随后基金种类和数量开始迅速增加,截至2018年末,我国开放式基金总数已达5147只,基金资产净值总计12.8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资产净值总额的99.12%。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2000年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民财富不断增加,国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攀升。但目前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中仍然以房地产和存款为主,股票、基金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占比较少,仅为11.8%,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基金经理是否以取得超越市场的业绩表现作为目标,开放式基金可以分为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较多投资股票市场,被动管理型基金即指数型基金,以实现特定指数的收益率为目的。尽管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总额逐年攀升,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主动管理型基金规模却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低迷。2018年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4.19%,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25.43%,而同期上证综合指数的涨幅为-24.59%,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为3.50%,股票型基金的表现未能跑赢大盘。而业绩低迷的另一面却是高昂的管理费用。2017年底,主动管理型基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用总额达到242亿元,远比开放式基金中规模最大的货币型基金管理费用总额高56%。在主动管理型基金高额管理费用和较差收益率现象的背后,首要问题是主动管理型基金是否值得投资?投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本质是投资基金经理的管理技能。基金经理的管理技能是指基金经理通过配比预期收益率高的股票,形成投资组合,谋求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基金经理的管理技能主要在以下两个层面中体现:一是个股层面的选择和择时能力;二是行业层面的选择和择时能力。行业配置是基金投资决策中优先决策的部分。不同于“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观点,基金经理对行业的集中投资反映了基金经理的信息优势。收益率排名靠前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大多配置了当前的强势行业板块。基金的业绩表现与行业的选择息息相关。从行业配置的角度来对基金经理的能力做出评价很有必要。已经有大量文献对基金经理在个股层面的能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对行业配置能力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基金业起步晚,并且受限于我国基金持股披露制度,基金每季度披露前十大重仓股,每半年披露全部股票,这使得针对我国基金行业配置的研究进展缓慢。面对A股市场快速的行业板块轮动,有必要对基金的月度行业配置进行估算,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基金经理的行业配置能力。作为基金市场上另一重要参与者,基金投资者的行为同样值得关注。在基金数量不断扩容的过程中,基金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关注,经常在市场出现热点话题的时期,酝酿发行相关概念的新基金。这些热点包括:A股市场的热点行业、热点明星基金经理以及热点业务形式等。既然基金公司以抓市场热点和吸引投资者关注为策略,那么投资者将作何反应?在这一背景下,基金投资者关注和情绪是否能够为基金带来正的资金流入,以及是否能对基金收益率产生影响是本文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该问题不但关乎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利益,也对理解基金市场的运行有重要理论意义。行为金融学为分析和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网络大数据为刻画投资者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可行的现实基础。从国内最大的网上基金交易平台天天基金网投资者的发帖和回帖行为来看,在热点话题期间,与话题相关的基金的发帖和回帖数量明显增加,如果进一步根据帖子内容所体现的投资者情绪,可以将帖子分为:“积极的”、“中立的”和“消极的”三类。这些数据为本文分析基金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基金经理的行为:行业配置行为;二是基金投资者的行为:关注度和情绪。第1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2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基金经理行业配置、投资者关注和情绪等内容。首先,系统阐述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并梳理了国外相关文献中对基金经理行业配置能力的度量指标;其次,本文综述了投资者关注和情绪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投资者关注和情绪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基于传统大数据的投资者关注度量方法、基于网络大数据的投资者关注度量方法、基于交易数据的投资者情绪度量方法和基于网络文本大数据的投资者情绪度量方法。考虑到目前的研究趋势,本文还对基于网络大数据挖掘的实证资产定价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对理论基础的综述中,详细梳理了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关注理论、前景理论、易获得性偏误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与处置效应理论。在阐述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做出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第3部分针对中国市场基金投资组合详细持仓信息不完全公开,我们无法对行业配置权重做出准确的估计的问题,提出一套状态空间下的基于回报率的模型,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近似估计主动型基金的行业配置比例,进而构建行业集中度指标和行业活跃度指标。使用2004-2013年间我国主动型基金的回报率和股票回报率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行业集中度和行业活跃度与基金收益率和资金净流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行业集中度和行业活跃度都和基金的收益率正相关;而行业集中度无法显着影响基金的资金净流入,行业活跃度与基金的资金净流入呈现显着正向关系。这说明相比基金某一时间点的行业配置情况的行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基金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业配置情况的行业活跃度指标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基金经理在行业层面操作能力。总体来看,基金经理在2004年至2013年间表现出的行业选择能力比行业择时能力更强。第4部分本文使用天天基金网上网友对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发表的363万多条帖子作为研究对象,投建投资者关注指标。实证结果显示,上季度末月的投资者关注对下季度基金的资金净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当平均每户持有基金份额越低时,该现象越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投资者关注还将通过改变基金经理行为影响基金收益率,当投资者关注增加时,基金经理将降低重仓股中小盘股的投资比例,从而造成基金收益率的下降。为了进一步研究投资者情绪与基金业绩的关系,第5部分首先对帖子内容进行了文本情绪提取,然后分析情绪看涨指数与情绪分歧指数对基金收益率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投资者看涨情绪能正向预测下季度基金的资金净流入量和下月收益率表现,从投资者情绪的角度证明了基金投资者的基金选择能力和“智钱效应”。同时,投资者情绪的情绪分歧能负地预测下季度基金的资金净流入量和下月超额收益率。更大的情绪分歧并不能在基金市场上促进更多的交易,反而当情绪一致程度较高时,资金净流入将显着增加。而情绪分歧程度越高,下季度的基金的经风险因子调整后的超额收益率越低。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中国市场基金投资组合详细持仓信息不公开的问题,本文提出一套状态空间下的基于回报率的模型,近似估计主动型基金的行业配置比例。首先,基金的行业配置与基金的收益率关系十分密切。我国行业板块轮动的现象尤为突出。A股市场的行业板块轮动频率较快,以A股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收益率将因此受到较大波动。其次,行业配置是基金投资决策中优先决策的部分。基金经理对行业的集中投资反映了基金经理的信息优势。有必要分析基金经理的行业配置能力。最后,行业配置数据的不完全可得为相关研究带来了较大阻碍。目前国内对基金经理行业配置能力评价的研究几乎都是基于基金的季度重仓股数据,月度持仓数据的不可得为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较大阻碍。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套状态空间下的基于回报率的模型,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利用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月收益率数据和同期A股市场的行业收益率数据,近似估计主动型基金的月度行业配置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基金月度持仓数据的不可得的问题,相比以往研究本文更加准确地度量了基金经理的行业选择和行业择时能力。2.本文直接度量了基金投资者的关注与情绪,对投资者行为和证券管理基金的文献进行了补充。网络大数据已经引起了金融研究者的重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股票投资者关注和股票投资者情绪上。在对基金投资关注的研究上,尽管国内外学者从降低投资者搜寻成本的角度对基金净流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做了比较广泛分析,然而这类从降低投资者搜寻成本的角度解释各类事件带来的基金资金净流入增加,却没有投资者关注增加的直接证据,仅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投资者关注进行了度量。本文以国内最大的基金交易网站——天天基金网中的投资者发帖行为为突破口,对基金投资者的关注度和情绪进行了度量,将现有基于网络大数据的资产定价研究对象从股票扩展到了基金。相比传统文献中利用股票成交量、换手率、广告率等间接度量方式,本文充分利用了天天基金网中的基金子论坛形式,直接度量了每只基金的投资者关注度和情绪。3.本文首次尝试将投资者关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联系在一起。从目前已有的基金投资者关注的文献来看,大多都是从减低投资者搜寻成本的角度分析基金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的资金净流入的影响,缺乏对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经理的风险偏好的影响的分析。实际上,基金经理与其他投资者一样都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这也是当前社会,基金经理行为的新的影响因素。当基金经理注意到所管理基金的在近期受到投资者的大量关注,其风险偏好可能将受到影响。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验证,发现基金经理对当前备受关注的基金,倾向于采取保守、稳健的投资策略;而对当前被投资者冷落的基金,更可能采取冒进的投资策略,以博得潜在的高收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投资者关注对基金收益率的影响机制,补充行为金融学中关于行为偏差与基金业绩表现的研究,加深学术界对开放式基金资产定价的进一步认识。
黄健峤[6](2019)在《股票市场开放与公司信息环境 ——基于互联互通机制分步实施的准自然实验》文中提出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稳步开放境外个人直接投资境内资本市场”,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会议更是明确要“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受惠于政府的重视,A股市场向海外投资者开放的各类改革也在近年快速推进,如:已经得到落实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以及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富时罗素指数体系,还有即将启动的沪伦通和刚刚被提上日程的沪德通等。这一系列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中,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为基础的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最为典型和代表,引发了投资者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资本市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探讨股票市场开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然而,与政府的努力、投资者的热情不同的是,目前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开放和外资持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股价波动、股利政策、投融资行为和经营效率等的讨论,且多采用多个国家或资本市场的国别检验,往往很难排除不同国家具体国情差异对研究结论的干扰;而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有研究却鲜有关注到其资本市场开放的影响,尤其是缺乏从微观层面探讨我国股票市场开放对公司信息环境及其相关经济后果的文献。实际上,对影响公司信息环境因素的探讨也是学术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上沪港通、深港通的启动这一分步实施的互联互通机制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数据,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迎合理论等,顺应着信息流的方向,通过控制公司固定效应及年度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别从信息的供给、解读及经济后果等维度探讨了股票市场开放对公司信息环境的具体影响。论文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从信息供给维度看,股票市场开放显着增加了公司自愿性业绩预告的数量,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表明股票市场开放有利于公司信息披露数量和信息质量的提升;而且上述效应主要体现在融资需求较高的企业、机构持股较少的企业以及没有QFII持股的企业;进一步地,股票市场开放促使了公司媒体关注度的提升、审计投入的增加和管理层过度自信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了公司自愿性业绩预告数量的提升和盈余管理程度的下降,意味着上述三者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公司信息披露数量和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从信息解读维度看,股票市场开放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股价同步性和股价崩盘风险,这意味着随着股票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市场上的投资者越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公司层面的特质信息,包括与公司相关的负面消息,增强了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而股票市场开放对股价同步性和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不具有政治关联关系的企业、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和媒体关注度较高的企业当中,说明政府背景和资本市场信息中介发达程度会对股票市场开放在微观层面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此外,股票市场开放提升了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并抑制了管理层的过度自信,意味着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提升和管理层过度自信的降低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公司股价同步性、股价崩盘风险的重要渠道。再次,从经济后果维度看,股票市场开放显着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效率;而且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水平较好的公司当中,具体表现为对于分析师关注度更高的公司和媒体关注度更高的公司,股票市场开放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另外,股票市场开放会通过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和降低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来提升公司的投资效率,说明公司信息环境的改善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意味着股票市场开放能够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发现,本文的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不仅丰富了国内股票市场开放的研究,还补充了国际上关于外资持股及股票市场开放的相关研究,并提供了中国制度背景下的独特证据。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外虽然已有部分文献关注了股票市场开放过程中外资股东的特殊影响,但集中于对股价波动、股利政策、投融资行为和经营效率等的讨论,且多基于跨国家或资本市场的国别检验,较少有对公司信息环境的系统研究。与成熟资本市场较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不同,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差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信息环境,基于中国制度背景检验股票市场开放对公司信息环境的作用将提供发展中国家独特的强有力的证据;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已有文献大多很难厘清外资持股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研究设计则不仅巧妙地降低了内生性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干扰,还拓展了这一领域文献,从而对于后续类似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本文拓展了中国资本市场信息环境相关研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环境被认为是相对不透明的。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的研究发现表明股票市场开放能够显着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为改善新兴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现有对公司信息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本研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和政策启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直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因此本文的研究发现积极响应了近年来中央政府关于“提高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改革精神,为互联互通机制的有效实施乃至后续资本市场的深度开放提供丰富的证据支持,表明有序吸引外资参与到内地资本市场建设中来大有裨益,突出了外资政策透明、稳定、可预期对于我国微观企业乃至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系列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周子钧[7](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孙梦[8](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财经媒体的成长路径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经媒体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我国的财经媒体人提供了一个纵深的历史背景,财经媒体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印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在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中,财经媒体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同时也反映出了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大众化与专业化的矛盾中,在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平衡下,财经记者们逐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摸索、完善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精神以及媒体人最基本的新闻职业素养。本文将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2018年)我国财经媒体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为我国财经媒体的发展起步阶段;1993—2000年为发展摸索阶段;2001—2010年为发展崛起阶段;2011—2018年为发展转型阶段。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国家政策、不同的受众需求,每个阶段都出现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财经新闻报道。当然,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背景下,财经媒体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相应的特征、变化、问题与不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财经媒体的媒介定位、报道理念、运作模式、对社会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研判。本文将在梳理这四十年财经媒体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40年财经媒体发展的历史与多重现实背景,诠释推动我国财经媒体产生、发展、盛行的多重原因,揭示其每个发展阶段中存在的变化与特征、问题与不足,进而探讨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我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应循路径,寻求财经媒体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谐的生存发展策略,在对其深入分析中得出我国财经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对未来我国财经媒体成长的希冀与展望。
侯顺[9](2019)在《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影视文化生产活动开始于1895年,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进入当下的网络时代,传统影视产业升级为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了新的产品和新的现象。网络影视产业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对其进行研究,既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理论意义,又有产业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1995年,尼葛洛庞帝在《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并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思维及生活模式。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32年过去了,如尼葛洛庞帝预测的一样,互联网给人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生存方式,也对产业经济市场带来升级和变革。本文即是对网络影视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引入历史学、影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视角,采用原理演绎与比较分析、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梳理了网络影视产业从溯源、萌芽、诞生到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时代背景、历史脉络、产业格局等;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比较、总结一般生产规律,总结归纳部分网络影视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其中,第二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畴等基本问题做了交代。第三、四章是历史研究,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传统影视产业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建构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进程。第五、六章是现实研究,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现状格局、典型企业进行具体分析;第七章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理论、方法、基本概念及主要创新点等。绪论首先阐释了研究意义,网络影视产业作为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业态之一,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和喜爱,将网络影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对历史学、影视学、产业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对网络影视企业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其次,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主体内容、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进行分析,这是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影视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依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影视产业往前发展。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关联性,具体的历史阶段表现为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关联,这种关联是网络影视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也促使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协同并轨发展,而与网络影视产业相关的活动及其规律都属于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范围。第三章是对传统影视产业历史发展的追溯,网络影视产业脱胎于传统影视产业,而且在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之后,传统影视产业并未消亡,而是继续发展。本章主要通过追溯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阐明其艺术属性和科技属性等本源性问题。从时间轴来看,影视文化生产活动远早于文化产业概念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在网络科技出现之前,影视艺术的生产活动、产业形态就非常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影视娱乐产品。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更加明显;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网络影视产业活动,影视产业的科技属性又开始凸显,因此,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研究要从研究传统影视产业开始。同时本章还分析了传统影视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共有53处世界物质遗产,和4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这些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具有高价值、稀缺、无法仿制、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当下的网络影视产业对这些优质资源的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进度进行了全景性历史建构。通过考量影视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的产生时间,提出是进入21世纪后,影视产业与网络技术交叉融合到一定程度,网络影视产业才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在2001年8月出现的网络VOD服务,可以视为网络影视产业的萌芽,之后陆续上线众多影视网站,虽然在后期的发展中,网站的盈利方式、业务重点各不相同,但影视制作依然在网站业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8年里,网络影视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梳理我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野蛮生长期、行业调整期、行业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四个历史阶段。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发展到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网络大电影、微电影、微电视剧、网络直播等“网生”影视产品是对传统影视产品的发展。而且,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进入更深层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产品新形式出现。第五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市场格局的分析。在发轫之初,乐视、酷6等影视网站争先上线,快速抢占影视资源,经过多次洗牌之后,很多网站悄然退走,只有少数网站在互联网巨头BAT的支持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在长视频领域形成了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主的“三国鼎立”格局;在短视频平台领域,则形成了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主的“战国时代”状态,竞争也异常激烈。与此同时,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网络直播后来居上,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成为中国网络影视行业格局的变量。第六章是选取了网络影视企业的典型代表进行分析。优酷形成了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爱奇艺形成了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腾讯视频形成了围绕细分的泛娱乐生态、乐视视频形成了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芒果TV形成了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快手与抖音短视频形成了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虎牙直播与斗鱼TV形成了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第七章主要研究了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发展对策。当下,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到跑马圈地的行业格局洗牌之后,网络影视企业开始全面竞争。在网络影视产业的后竞争时代,出现了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等趋势。网络影视产业需要在内容制作上求精、资源利用上求深、商业模式上求变、产业格局上求新,才能在泛娱乐时代立于不败之地。1985年,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出版了他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的《娱乐至死》,书中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预见和担忧,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34年过去了,当时的观众并没有“娱乐至死”,而当下,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又将“娱乐”推向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征程上,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电视时代已过去,但是新的娱乐载体电脑、平板、手机,甚至网络电视,又相继出现,而网络影视生产内容,网剧、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直播节目等也的确是在推动着人类的娱乐进程,历史似乎依然朝着波兹曼先生设想的“至高至死”的方向发展,娱乐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娱乐至死”依然需要避免。因此,尼尔·波兹曼的警示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要预防这种可能。
王华宾[10](2019)在《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对企业价值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该问题的内部治理机制中,有制衡能力第二大股东的作用逐渐得到实务界的重视,例如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衡大股东的引入被赋予重要地位,而学术界的研究目前也逐渐增多,普遍认为以第二大股东为关键要素的股权制衡,即“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对私利行为的治理重要甚至关键的制度安排。同时,媒体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也时常发挥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是改善投资者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公司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对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如何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该问题所涉及的制度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本研究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媒体对样本公司监督水平,收集了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5879个样本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1)总体而言,第二大股东制衡,即因第二大股东存在而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能够通过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产生治理作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而媒体监督虽然对私利行为并无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但是能够通过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影响。(2)强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倾向于优先通过关联担保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等形式上合法的交易方式获取私利,其次才会考虑通过资金占用或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方式,不再普遍选择通过关联产品和劳务交易方式获取私利。(3)对强监管背景下已经发生变化的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第二大股东以监督和制衡为主,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这种治理作用会传导到企业价值,对私利行为的治理是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产权安排对企业价值发挥正面影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外部制度环境或者内部公司治理质量较差时,市场应对私利行为问题所内生出的产权层面的重要制度安排。(4)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具有正面作用,对私利行为则不具有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并不通过直接事后治理私利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改善企业价值。这种改善企业价值的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5)媒体监督能够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从而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影响。媒体监督是制度环境较差时市场内生的外部治理机制,其治理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受国有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背后政府力量的负面影响,也受分析师跟踪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从企业价值出发,检验强监管下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方式选择,有助于加深对私利行为决策逻辑的理解,提高私利行为研究的可靠性。国内现有私利行为研究多直接沿用文献指标,忽视了2005年以来私利行为强监管政策的影响,缺乏指标适用性检验,本研究克服这一不足,从细分类型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出发,推测私利行为的方式选择,发现与之前研究相比,在强监管政策影响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2)通过研究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私利行为治理机制的研究多将第二至第五(或第十)股东视为整体考察股权制衡,对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考虑不足,本研究深入分析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发现强监管背景下,在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上,第二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制衡而非合谋,由其存在所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对私利行为具有治理作用,因此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作用,表明第二大股东制衡通过治理私利行为这一路径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作用,丰富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3)将媒体因素纳入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框架,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视角研究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拓展了媒体公司治理路径的研究,丰富了媒体治理理论以及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媒体视角私利行为治理的研究主要考察媒体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忽视了媒体监督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潜在重要治理机制的治理作用,从而发挥间接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径,并且对私利行为和媒体监督的考察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较大改进,在深层次考察媒体监督与私利行为的基础上,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作用,发现了媒体监督能够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产权执行影响其治理作用,实现间接治理,同时发现第二大股东的行为选择和治理作用会因交易费用而发生变化。(4)对现有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为媒体治理研究深入分析媒体监督水平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一致性和复现性:对目前财务和会计领域权威的、基于中文语境的专业领域情感词典进行拓展,提出研究所忽略的、从公司层面进行媒体报道情感分析的方法,对从语句层面衡量语境影响的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同时增加了研究所忽略的、从篇章层面对语境影响的考虑。
二、2001年中国证券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国证券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第一章 财经媒体市场的竞争格局演化 |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财经媒体三维度竞争格局 |
一、同一媒介之内的寡头垄断格局 |
二、不同媒介间的不完全替代竞争 |
三、不同地域层级的伞形竞争格局 |
第二节 新兴媒体时代财经媒体两环节竞争格局 |
一、财经市场内容环节新竞争格局 |
二、财经新兴媒体的平台竞争格局 |
第二章 财经媒体市场的多方覆盖竞争 |
第一节 财经媒体面临的覆盖竞争 |
一、搜索引擎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
二、社交媒体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
三、在线应用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
第二节 财经媒体施加的覆盖竞争 |
一、财经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覆盖竞争 |
二、财经垂直平台对门户平台的覆盖竞争 |
三、财经垂直平台对其他平台的覆盖竞争 |
第三章 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形成逻辑 |
第一节 财经媒体传统市场结构的形成逻辑 |
一、管控制度对竞争格局的奠基 |
二、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的抑制 |
三、技术约束对市场竞争的弱化 |
第二节 财经媒体平台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 |
一、网络经济效应形成“赢家通吃”平台 |
二、市场容量的激增对平台竞争的加剧 |
三、技术对竞争的激化及对管控的消解 |
第三节 财经媒体覆盖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 |
一、共同利润对覆盖竞争格局的主导 |
二、交叉补贴对覆盖竞争格局的主导 |
第四章 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促进内容环节竞争保障内容生产多样性 |
一、市场结构对内容多样性的影响 |
二、促进财经内容环节竞争的建议 |
第二节 适用“技术中立”保障内容呈现均等性 |
一、财经市场可能的“技术中立” |
二、财经市场适用“技术中立”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
1.2.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
1.2.3 公司融资效率 |
1.2.4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1.2.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
2.1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
2.2 产业融合、文化金融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 |
2.2.1 产业融合、文化金融 |
2.2.2 文化传媒公司概念 |
2.2.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特点 |
2.3 融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3.1 融资相关概念 |
2.3.2 融资方式及特点 |
2.3.3 融资理论 |
2.4 效率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4.1 效率概念界定 |
2.4.2 效率测度方法 |
2.5 融资效率及测度方法 |
2.5.1 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
2.5.2 传统融资效率测度方法及其局限性 |
2.5.3 数据包络分析(DEA)在融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及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3.1 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
3.1.2 行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 |
3.1.3 新兴传媒兴起,传媒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
3.2 文化传媒产业融资现状 |
3.2.1 并购趋势明显,近两年回归理性 |
3.2.2 融资最为活跃细分领域:影视音乐、网络视频 |
3.2.3 IPO退出回报率上升,境外上市占比增加 |
3.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3.3.1 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能力不足 |
3.3.2 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1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测算方法 |
4.1.1 适用于融资效率静态衡量的基本模型 |
4.1.2 适用于融资效率动态衡量的基本模型 |
4.2 样本选择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样本选择 |
4.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3 评价指标选取 |
4.2.4 评价指标相关性检验 |
4.2.5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
4.3 样本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4.3.1 样本公司资产规模 |
4.3.2 样本公司营业收入 |
4.3.3 样本公司净利润 |
4.4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静态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4.1 融资静态效率整体分析 |
4.4.2 融资静态效率具体分布状况 |
4.4.3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比较分析 |
4.4.4 融资效率规模报酬分析 |
4.4.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细分行业融资静态效率比较分析 |
4.5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动态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5.1 融资动态效率整体分析 |
4.5.2 新闻和出版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3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4 文化艺术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动态效率的时间演变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
5.2.1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5.2.2 描述性统计 |
5.2.3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1 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优化角色定位 |
6.1.1 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法律法规建设 |
6.1.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6.1.3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传媒产业 |
6.1.4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
6.2 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 |
6.2.1 银行贷款 |
6.2.2 股权融资 |
6.2.3 债券融资 |
6.2.4 国际融资 |
6.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6.3.1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研发能力 |
6.3.2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生产能力 |
6.3.3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营销能力 |
6.3.4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
6.4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水平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
7.1.2 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公司丑闻的研究综述 |
(一)公司丑闻的概念 |
(二)公司丑闻的制造和窖藏 |
(三)公司丑闻的披露 |
二、关于媒体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研究综述 |
(一)媒体治理有效论 |
(二)媒体治理失效论 |
(三)新技术与媒体监督 |
三、关于公司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理论综述 |
(一)公司丑闻与“用脚投票” |
(二)公司丑闻与“用手投票” |
四、文献评述 |
(一)研究评述 |
(二)不足与改进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
二、案例概况 |
(一)康美药业丑闻事件分析 |
(二)康得新丑闻事件分析 |
三、案例分析 |
(一)丑闻生产和窖藏特征 |
(二)媒体监督特征 |
(三)丑闻披露引发“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后果 |
四、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
第四章 公司丑闻的“用脚投票” |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
(一)总样本选择 |
(二)变量指标定义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实证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二)丑闻与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的行动集 |
(三)丑闻与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 |
(四)丑闻与股权结构 |
(五)稳健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丑闻的“用手投票” |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
(一)总样本选择 |
(二)变量指标定义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实证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分析展示 |
(三)稳健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 |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
(一)丑闻披露分类变量 |
(二)其他解释和被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展示 |
(三)稳健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公司负面风险事件分类表 |
附录二 媒体变量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流程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行业配置、投资者关注与基金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选题意义 |
1.2 基金业绩的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行业配置、投资者关注与基金业绩文献综述 |
2.1 基金主动管理与基金行业配置相关文献 |
2.1.1 基金主动管理研究 |
2.1.2 基金行业配置研究 |
2.2 投资者关注度相关文献 |
2.2.1 投资者关注度的理论基础 |
2.2.2 基于传统数据的投资者关注度 |
2.2.3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投资者关注度 |
2.3 投资者情绪相关文献 |
2.3.1 投资者情绪的理论基础 |
2.3.2 基于交易数据的投资者情绪 |
2.3.3 基于网络文本大数据的投资者情绪 |
第3章 行业配置与基金业绩:基于行业集中度和行业活跃度的研究 |
3.1 研究动机 |
3.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3.2.1 样本选取 |
3.2.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
3.2.3 行业指数 |
3.3 行业配置与基金业绩 |
3.3.1 基金行业配置的测算: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 |
3.3.2 实证检验行业配置对基金收益率的影响 |
3.3.3 实证检验行业配置对基金资金净流入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投资者关注度与基金资金净流入及收益率 |
4.1 研究动机 |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投资者关注度数据来源 |
4.2.3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
4.3 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资金净流入的影响 |
4.3.1 构建投资者关注度指标 |
4.3.2 季度末月的关注度与下季度基金资金净流入 |
4.3.3 分析影响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资金净流入关系的因素 |
4.3.4 工具变量分析:基金家族其他基金的超额关注度 |
4.4 拓展分析: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收益的影响 |
4.4.1 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经理风险偏好的影响 |
4.4.2 投资者关注度对基金收益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投资者情绪与基金资金净流入及收益率 |
5.1 研究动机 |
5.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5.2.1 样本选取 |
5.2.2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
5.3 文本情绪提取 |
5.3.1 天天基金网发帖内容抓取 |
5.3.2 文本去噪与中文分词 |
5.3.3 机器学习 |
5.4 投资者看涨情绪与基金资金净流入及收益率 |
5.4.1 构建情绪看涨指标 |
5.4.2 实证检验投资者看涨情绪对基金资金净流入的影响 |
5.4.3 工具变量分析:基金家族其他基金的情绪看涨指数 |
5.4.4 实证检验投资者看涨情绪对基金收益率的预测能力 |
5.5 投资者情绪分歧与基金资金净流入及收益率 |
5.5.1 构建情绪分歧指标与情绪一致指标 |
5.5.2 实证检验投资者情绪分歧对基金资金净流入的影响 |
5.5.3 工具变量分析:基金家族其他基金的情绪分歧指数 |
5.5.4 实证检验投资者情绪分歧对基金收益率的预测能力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股票市场开放与公司信息环境 ——基于互联互通机制分步实施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 |
2.1 我国A股市场开放的制度背景 |
2.2 文献综述 |
第3章 股票市场开放与公司信息环境:理论与识别 |
3.1 理论基础 |
3.2 内部有效性分析 |
3.3 股票市场开放与微观企业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
第4章 股票市场开放与公司信息披露 |
4.1 文献回顾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股票市场开放与资本市场信息解读 |
5.1 文献回顾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股票市场开放、信息环境与资源配置效率 |
6.1 文献回顾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 论文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文献述评 |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框架 |
(二) 创新点 |
(三) 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改革开放40年中国财经媒体的成长路径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财经新闻的内涵 |
二 财经媒体的分类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 财经类媒体研究综述 |
二 小结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思路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第六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四 四个阶段划分的依据 |
第一章 1978—199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经媒体独立话语的初建 |
第一节 1978—1992 我国经济体制变迁与财经媒体的发展 |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二 政治民主化与媒介功能多样化 |
第二节 《市场报》:新时期财经媒体的先声 |
一 《市场报》及其诞生背景 |
二 《市场报》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三节 《金融时报》:第一份股份制金融类报纸 |
一 《金融时报》及其诞生背景 |
二 《金融时报》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四节 《经济日报》:党报变革的先锋 |
一 《经济日报》及其诞生背景 |
二 《经济日报》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五节 思考与小结 |
一 1978—1992 年我国财经媒体的特征与变化 |
二 1978—1992 年我国财经媒体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章 1993—2000 经济变革年代我国财经媒体市场化运作的探索 |
第一节 1993—2000 我国经济体制变迁与财经媒体的发展 |
一 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 |
二 资本力量的进入与市场化的探索 |
第二节 《中华工商时报》:第一份现代商业报纸 |
一 《中华工商时报》及其诞生背景 |
二 《中华工商时报》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三节 《中国经营报》: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
一 《中国经营报》及其诞生背景 |
二 《中国经营报》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四节 中国三大证券报:证券市场的引领者 |
一 中国三大证券报及其诞生背景 |
二 中国三大证券报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五节 思考与小结 |
一 1993—2000 我国财经媒体的特征与变化 |
二 1993—2000 我国财经媒体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章 2001—2010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新兴财经媒体的崛起与繁荣 |
第一节 2001—2010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财经媒体的崛起 |
一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二 经济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
第二节 《财经》杂志: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者 |
一 《财经》杂志及其诞生背景 |
二 《财经》杂志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三节 《21世纪经济报道》:坚守新闻创造价值 |
一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诞生背景 |
二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特征与经营模式 |
第四节 “第一财经”:打造多种媒体形态 |
一 《第一财经日报》 |
二 第一财经电视 |
三 第一财经广播 |
第五节 电视财经类节目的兴起:从大众化走向专业化 |
一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
二 《财经郎眼》 |
第六节 思考与小结 |
一 2001—2010 我国财经媒体的特征与变化 |
二 2001—2010 我国财经媒体的问题与不足 |
第四章 2011—2018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财经媒体的融合与转型 |
第一节 2011—2018 我国经济、技术的变革与财经媒体的发展 |
一 我国经济建设与财经媒体的融合转型 |
二 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繁荣与发展 |
第二节 传统财经媒体逐渐实现全媒体集团化发展 |
一 传统财经媒体相继进行媒介融合 |
二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诞生 |
第三节 门户类财经媒体网站的繁荣 |
一 新浪财经 |
二 和讯网 |
三 网易财经 |
第四节 财经类微信公众号的兴起 |
一 雪球 |
二 秦朔朋友圈 |
三 吴晓波频道 |
第五节 专业资讯类财经媒体独特的经营模式 |
一 金融界 |
二 财新网 |
第六节 思考与小结 |
一 2011—2018 我国财经媒体的特征与变化 |
二 2011—2018 我国财经媒体的问题和不足 |
第五章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经媒体的发展动因及策略 |
第一节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
一 经济体制的变迁与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 |
二 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变革 |
三 媒体权力与经济利益的斗争与依存 |
四 传媒市场细分化与受众分众化 |
五 社会分层与受众角色的转变 |
六 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冲突与平衡 |
第二节 我国财经媒体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
一 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 |
二 打造多元场景体验 |
三 内容付费模式渐显 |
四 技术驱动财经媒体变革 |
五 提升财经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
一、论文特色 |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
一、基本理论 |
二、相关概念 |
第二章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 |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 |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历史关联 |
二、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现实关联 |
第二节 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互动融合 |
一、“相加”: 影视资源的网络平移 |
二、“相长”: 影视产业的全面变革 |
三、“相融”: 影视产业的破壁融合 |
第三节 网络影视产业的问题阈 |
一、网络影视产业研究对象及范围 |
二、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本体 |
三、网络影视产业特征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影视产业的历史追溯 |
第一节 传统影视产业发展历程 |
一、传统影视产业的史料梳理 |
二、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产业 |
第二节 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
一、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 |
二、传统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利用上的不足 |
第三节 推进影视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
一、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 |
二、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
第四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建构 |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演进轨迹 |
一、野蛮生长期(2001年一2007年):抢占市场 |
二、行业调整期(2007年一2009年):优胜劣汰 |
三、转型发展期(2009年—2014年): 资本入局 |
四、快速成长期(2014年—至今): 破壁融合 |
第二节 网络影视产品新形态的特征辨析 |
一、网络大电影: 叙事结构多样化与游戏色彩 |
二、网络直播: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全景敞视 |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机遇 |
一、国家推动科技发展 |
二、VR技术带来的机遇 |
第五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 |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整体情况 |
一、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持续成长 |
二、中国网络影视企业运营平台类型 |
第二节 网络长视频领域的“三国鼎立” |
一、长视频平台概览 |
二、长视频市场上的“三国鼎立” |
三、长视频市场形成“头部效应” |
第三节 网络短视频领域的“战国时代” |
一、短视频平台概览 |
二、短视频市场“战国时代” |
三、短视频内容格局: MCN成新风口 |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的变量 |
一、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 |
二、直播平台后来居上 |
三、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 |
第六章 中国网络影视企业典型分析 |
第一节 长视频领域的“优爱腾”模式 |
一、优酷: 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 |
二、爱奇艺: 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 |
三、腾讯视频: 围绕平台细分的泛娱乐生态 |
四、“优爱腾”模式比较 |
第二节 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 |
一、乐视视频: 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 |
二、芒果TV: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 |
三、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比较 |
第三节 短视频和直播视频模式 |
一、快手与抖音: 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 |
二、虎牙与斗鱼: 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 |
三、主播之争与主播合伙人模式 |
第七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
一、管理机制不顺 |
二、财政投入不足 |
三、发展战略同质 |
第二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一、国家政策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
二、科技发展带来新增长点 |
三、资本注入成为强大助力 |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 |
一、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 |
二、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 |
三、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 |
四、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 |
五、业务布局趋向融合跨界 |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对策 |
一、管理机制上求进 |
二、资源利用上求优 |
三、内容制作上求精 |
四、商业模式上求变 |
五、产业布局上求新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进入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 |
二、网络大电影等“网生”产品属于影视产品 |
三、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是网络影视产业的优质资源 |
四、优质网络影视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
五、网络影视企业发展需要求精、求深、求变、求新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泛娱乐”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影响研究 |
二、“大数据”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3.1 企业价值 |
1.3.2 控股股东 |
1.3.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 |
1.3.4 第二大股东制衡 |
1.3.5 媒体监督 |
1.3.6 情感分析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 |
2.1.2 媒体治理理论 |
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文献回顾 |
2.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本质和动机 |
2.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识别和衡量方法 |
2.2.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 |
2.2.4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经济后果 |
2.3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文献回顾 |
2.3.1 其他股东整体的治理作用 |
2.3.2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 |
2.4 媒体治理的文献回顾 |
2.4.1 媒体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监督作用 |
2.4.2 媒体对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作用 |
2.4.3 媒体发挥治理作用的机制 |
2.5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新闻报道情感观点分析方法的研究 |
2.5.1 情感分析方法的研究 |
2.5.2 情感分析法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应用 |
2.6 文献评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概念模型 |
3.1 制度背景 |
3.1.1 股权分置改革 |
3.1.2 监管政策变革 |
3.1.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3.1.4 媒体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
3.2 概念模型 |
3.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 |
3.2.2 私利行为的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3.2.3 总概念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改进——基于语境的财经新闻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情感词典的拓展 |
4.2.1 基于LM词典的财经新闻领域中文情感词典拓展 |
4.2.2 情感词强度确定 |
4.2.3 小结 |
4.3 评价对象的识别 |
4.3.1 段落的评价对象提取 |
4.3.2 语句的评价对象提取 |
4.3.3 小结 |
4.4 语句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
4.4.1 语句的主客观性判断 |
4.4.2 主观语句的语境影响分析和情感强度计算 |
4.4.3 质疑语句的判断和处理 |
4.4.4 小结 |
4.5 篇章整体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
4.5.1 相关度判断 |
4.5.2 转折关系考虑 |
4.5.3 题材的影响 |
4.5.4 小结 |
4.6 方法的实现与测评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中介作用 |
5.1 引言 |
5.2 研究假设 |
5.2.1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2.2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
5.2.3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
5.3.3 计量模型设定 |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5.4.4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
5.4.5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研究假设 |
6.2.1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6.2.2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
6.3.3 计量模型设定 |
6.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6.4.4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
6.4.5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与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关系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研究假设 |
7.2.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
7.2.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
7.3 研究设计 |
7.3.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度量 |
7.3.2 计量模型设定 |
7.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7.4.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
7.4.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研究启示 |
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词典 |
附录2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程序算法和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2001年中国证券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D]. 管雅月.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D]. 金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行业配置、投资者关注与基金业绩[D]. 吴雨玲.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股票市场开放与公司信息环境 ——基于互联互通机制分步实施的准自然实验[D]. 黄健峤.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1)
- [7]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8]改革开放40年中国财经媒体的成长路径研究(1978-2018)[D]. 孙梦. 郑州大学, 2019(08)
- [9]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D]. 侯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王华宾.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