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罗兴华[1](2021)在《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N中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各级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保障等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依然比较低下。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学习经历的影响,中职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亟待有新的角度、新的方式来发挥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南昌市N中专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此进行了数据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了中职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再次,制定了详细的个案服务计划,以此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现象的个案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分析,并选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对个案服务成效进行评估,同时进行了个案实务反思。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干预和改善中职生学习倦怠的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倦怠在中职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且是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密不可分。通过学校个案工作的研究,发现有效的学校社区服务可以干预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社会工作介入使得学生能较好地摆脱学习倦怠现象、提高学习成绩,但是中职学校社工数量偏少、社工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学校和国家的支持。本文的研究对于干预和改善当前中职生学习倦怠现象,提高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促进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艺芳[2](2021)在《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公益、安全、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全球性议题。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如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哪些差异?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界定核心概念——确定价值取向——建立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制监测量表——监测发展水平”的思路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进行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基于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面向全体3-6岁儿童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办园规范、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准基本公共服务。基于西方和我国公共服务监测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趋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提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综合参考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经典成熟的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功能、环节、价值目标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在功能上主要指向宏观区域公共利益和微观个体满意度的实现,在环节上包括“投入——分配——产出——结果”,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服务充分性、服务均衡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利用三轮次德尔菲专家访谈法进行修订。基于建构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者编制了分别用于监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微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经过小样本试测与大样本施测,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级反应模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检验,得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保障的监测量表以及经过实证检验与调整过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西省的上饶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为样本省市,抽取75位教育行政人员、994位幼儿园教师、4155位幼儿家长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主观评价,并利用2019年相关客观教育统计数据获得客观绩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展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发展指数、微观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的得分分别为87.19、77.94、84.68,且宏观发展指数高于微观发展指数,主观评价高于客观绩效;(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显着省际和城乡不均衡;(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家长满意度水平一般,政府职责满意度有待加强;(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对幼儿园收费实惠性、入园平等性、时间匹配性的评价存在冲突性,而一致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旧存在、教育经费补贴过低、幼儿园质量较高;(5)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可以分为低认可度组、中认可度组和高认可度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分为低满意度组、中满意度组和高满意度组,来自山东、城市、县城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有可能归属于高认可度组和高满意度组;(6)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在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第一学历、职务、编制、园所级别、省份、城乡存在显着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家长的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园所级别、省份、城乡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省份、城乡、园所级别、职务、编制、户口类型等因素是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政府主导性、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弱势补偿性等,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本研究明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监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监测指标与监测量表,分析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本研究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监测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证支持,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刘加炜[3](2021)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操作性材料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操作材料的运用是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幼儿只有通过不断操作、体验,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学习、积累数学认知经验,才能够发展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随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对于操作材料的认识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为了让幼儿可以发展数学思维并且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操作材料的运用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内容是了解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数学操作性材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幼儿园操作性材料运用的现状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将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的认识、数学操作材料内容与运用频率、常用的数学操作材料组织方式、影响数学操作性材料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因素、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对操作性材料运用的指导、教师对操作性材料运用的反思几个维度,并结合观察法,收录30节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资料,辅以访谈法,充分了解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操作材料运用的情况,发现操作材料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运用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操作材料较为单一;二.操作材料的运用主要以教师为主,忽视幼儿主体性;三.多数教师注重操作结果,轻视操作与探究过程;四.部分教师对操作材料的教师语言运用不规范;五.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数学操作材料的运用有影响。并对操作性材料运用提出一些建议,对幼儿教师的建议:1.提升教师责任感2.明确幼儿主体地位3.丰富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4.教师要注意对数学操作性材料运用进行及时反思。对园所管理者的建议1.开展有关数学操作材料的培训2.重视数学操作性材料科学化管理3.完善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魏春迪[4](2021)在《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职业技术型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职业教育可以直接培养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是一种可以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职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根据中职数学教育的特殊性,突出中职数学教育的应用性或者综合性,这恰是STEAM教育的基本理念。STEAM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折纸从最初的手工艺术发展到了数学、工程、科学等多个领域,跨学科程度越来越大,这与STEAM教育的科学内涵不谋而合。为此,我尝试以折纸为抓手,结合STEAM教育理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的数学拓展课,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经过文献的分析整理,本文提出了如下几个研究问题:1.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是否可行?2.如何设计适合中职学生的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3.拓展课的实施对中职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开展调研,分别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一线教师是否具备开设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的能力与意识以及中职学生的需求。对调查问卷进行结果分析后,选择重点问题进行访谈分析。根据经过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分析所了解的现状,发现中职学生在转变数学学习态度、跨学科综合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得到以STEAM教育为理念,以折纸为载体对中职学生开展的数学折纸拓展课是可行的。针对第二个问题,依据调研得到的结果,进行适用于中职学生的拓展课设计。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从对数学学习的知识掌握和态度、折纸能力和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帮助、对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确立了课程目标。基于6E教学模式,开发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的STEAM折纸拓展课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并确立了“折纸与几何”、“折纸与艺术”和“折纸与科学、技术与工程”三个拓展课类型,分别设计了2至3节课。然后在三种拓展课类型中分别选取一节拓展课(“一张A4纸如何折出容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折纸中的黄金分割”、“三浦折纸与太阳能板”),在教育实习中对所实习的中职学校学生展开了教学实践,详细记录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和总结启示。针对第三个问题,在三节拓展课程实施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评价考核,结合课程进行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的不定时访谈,分析得到开展STEAM教育理念下数学折纸拓展课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有以下意义:1.改变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2.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核心素养增强。3.对折纸的看法发生转变,产生对折纸数学的兴趣,并产生利用折纸学习几何知识或折出更复杂的图形的想法。4.感受到数学与职业的息息相关,认为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重视程度增强。
赖婷婷[5](2020)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研究 ——基于H县的个案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素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性更加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国家全员培训的政策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满意度更为直接地体现出了目前在职培训的效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研究,能够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和问题的客观认识,对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呈现的满意度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基于广东省H县农村教师在职培训项目实践,采取偶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H县283位乡镇中小学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差异性、相关性、回归等分析,对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普遍不高;个体特征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教师期望、感知质量正向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基于实证分析和访谈结果,本研究总结出教师个体需求差异明显、培训期望未受重视、培训方法传统、培训管理措施尚不完善等在职培训问题。最后,本文分别从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制度落地等等不同角度提出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王慧文[6](2020)在《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一贯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的发展和保障问题,在2003年至2014年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有效改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职业转换不畅”、“生计资本低下”等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随着“体操冠军张尚武上海地铁卖艺”和“马拉松运动员郭萍因生活窘迫被迫出售奖牌”等事件被媒体报道出来,退役运动员的生计和保障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关注。2012年至2018年间,先后有政协委员张小玲、人大代表徐东香和叶诗文等多次在两会上,针对退役运动员目前的生计改善问题,提出了“优化退役运动员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运动员社会融入,提高运动员生计能力”等相关提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现实依据表明,运动员退役后的生计和保障问题在“塔基”和“塔腰”运动员中还十分严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该类问题妥善解决将有利于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退役运动员能否成功融入社会是能否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前提,影响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资态度。就目前而言,关于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评价社会融入、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帮助退役运动员成功融入社会等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融入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概念、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融入程度评价、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助力成功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是指运动员退役后面对角色、环境和职业等方面的变化,经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在经济、社交、文化和心理方面进行调节和适应,并逐渐缩小与非运动员(社会主流)群体差异的过程。第二,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共包括经济融入、文化融入、社交融入和心理融入4个一级指标,居住情况、收支水平、工作情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社会参与、心理距离、心理感知9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第三,运用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756名退役运动员的社会融入程度进行实证得出:(1)我国退役运动员总体社会融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呈现差序融入,其中文化融入最好,社交融入次之,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最差;(3)我国大部分退役运动员的个体社会融入程度也处于中等水平;(4)不同性别和运动员等级的退役运动员在经济、文化、社交、心理融入及其包含的指标上均无显着差异,不同退役年限的退役运动员在心理融入及其包含的指标上均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退役运动员在经济融入、收支水平和工作情况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第四,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的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包括政策制度、区域差异和社会支持获得;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环境;个体因素包括个体人力资本、个体专业资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表现。第五,采用量化分析对所构建的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得出:修正后的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素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根据二阶验证性因素模型的因子载荷量可知,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中各指标的大小依次为个体人力资本、个体专业资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表现;社会因素中各指标的大小依次为政策体制、区域差异和社会支持获得;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环境两个指标相差不大。第六,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状况和影响社会融入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影响因素的改善,从“政策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完善”、“支持系统构建”、“家庭状况改善”、“退役运动员自我完善”和“社会工作介入”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钟家龙[7](2003)在《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数学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撰写人钟家龙,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大数学系,分配在集美轻工业学校从事中专数学教学,现为中级讲师。 随着“普高热”的出现,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中专学生的生源素质急剧下降,中专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本文的目的是在了解现有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学教学对策,希望对现阶段的中专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交流、摸底考试等方式了解到目前中专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数学缺乏兴趣、信心不足,数学基础薄弱、学生数学水平差距巨大等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意志等;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策略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等,使学生学会学习;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现有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马银标[8](2020)在《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研究 ——以A小学、B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怒江州集民族、山区、边境、贫困、边缘、散居为一体,是“三区三州”贫困率发生最高的州,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的影响,易地搬迁是怒江州发展的治本之策,易地搬迁安置点是怒江州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对象。教育作为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的重要部分,受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多因素影响,发展依旧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的个案调查,掌握和分析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境和原因,探寻改善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为促进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选取怒江州具有代表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从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工作情况、在职培训、专业能力、身心发展、人际关系、待遇和稳定性九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配备不合理,结构性问题突出;在职培训效果差,专业能力水平低;工作量超负荷,待遇水平低;身心发展不容乐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低;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的困境。借助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进行归因分析。以上困境严重阻碍着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尝试从国家、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提出思路及对策,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推动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石烨[9](2020)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团结共荣、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实施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加强民族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农村地区教师专业素养势在必行。多年来,我国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以数学为核心的理科教育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理科师资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与重要,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对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支持体系如何建构等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阿克苏”、“新疆吐鲁番”、“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宁夏固原”等地的农村地区初中和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四个维度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出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探索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尝试建构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专业成长。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总体水平较好,其中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有着较为清晰、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与良好的学生观,但部分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有待加强,专业学习意识较强,但专业学习执行力需进一步强化;在专业知识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数学教学法知识、数学课程知识如数学课程标准相关知识、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有待改善;在专业能力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评价反思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教材分析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基本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却有待加强;在专业情意方面,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划意识,文化认同感与职业幸福感较高,但部分数学教师的执行力较弱,职业倦怠感较强,自我成长意识需进一步提升。本研究探索出影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内在因素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自我成长意识、职业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外在因素有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社会舆论氛围、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实施程度、专业培训、师资配置等。依据调查结果,本研究将“以政府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为政策支持、以中小学校支持为实践环境支持、以师范院校及教师培训机构支持为人力资源支持”作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结构框架,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师范院校及教师培训机构支持、中小学校支持共同协调的社会系统中,为促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制度、专业、人文关怀等多种资源与保障。整体来说,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五大主体”,即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从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两个层面出发,将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视为五大支持主体建构了支持体系。本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希望研究结论能够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及教育界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应有的重视,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并推广到各民族地区,使更多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受益,加快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范新建[10](2020)在《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的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教师队伍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学历水平,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的体现。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尤其是其职前学历水平的提高,就可奠定实施素质教育的牢固基础,也能保证学生能拥有更好地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我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的现实性和必然性,进而尝试提出普遍提升我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的战略性措施,以便从教师学历层次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在中小学教师队伍群体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状况如何?在教师教育振兴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促进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这些问题的研究显然必须列入议事日程。本研究认为:一是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呈现出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的明显趋势,但研究生学历虽比例增长很快,但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比重相对不高,在这方面面临很大差距和上升空间。二是教师队伍的生源质量下降趋势明显。从近年来,师范类院校招生分数比非师范类高校招生分数低的现象就可看出,重视教师队伍的质量,从招收师范类学生高考分数以及方式和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争取师范类院校的招生生源的标准最高,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差距。三是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战略选择方面,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注意区分不同学科、不同省份和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异。同时,在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普遍提升的模式方面,主要分为:“学士”培养模式和“学士后”培养模式的“4+2”培养模式、“3+3”培养模式、“4+3”培养模式四种类型,是我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比较合理的选择模式。其中,“4+3”教育硕士模式是其中的一个最佳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可以更为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和深入,专业技能训练也完整,这对教师学术性和师范性两者的平衡和提高方面更加有利,能比较好地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国际国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对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的要求相适应,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适合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选择的培养模式。四是在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升战略模式的优化方面,国家实施倾斜政策,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与比例;拓宽渠道,确保师范类院校招生的高标准;实行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确保现有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以应用型教师打造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增加师范院校的经费投入,免除师范生的学费;适应形势要求,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在普通高中教师学力水平普遍提升的优化上,激发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学校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平台;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保驾护航。
二、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N中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文献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倦怠 |
2.1.2 学校社会工作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中职生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外学习倦怠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述评 |
3.N校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 N校生源基本情况 |
3.2 数据来源 |
3.2.1 量表设计 |
3.2.2 调查开展与数据处理 |
3.3 N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与特征 |
3.3.1 N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普遍 |
3.3.2 N校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学习状态普遍不佳 |
3.3.3 N校学生对学校和自身前景整体评价不高 |
3.4 N校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学生自身因素 |
3.4.2 学校因素 |
3.4.3 家庭因素 |
3.4.4 社会因素 |
4.社会工作介入实务 |
4.1 个案的由来及选择依据 |
4.1.1 个案的由来 |
4.1.2 个案选择依据 |
4.1.3 个案工作流程 |
4.2 个案服务计划的设计 |
4.2.1 基本情况摸查 |
4.2.2 接案和问题界定 |
4.2.3 个案服务计划 |
4.3 个案实施过程 |
4.4 个案服务成效 |
4.4.1 学习倦怠测量 |
4.4.2 学习成绩评估 |
4.5 个案实务反思 |
5.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措施与建议 |
5.1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
5.2 培养学生兴趣 |
5.3 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
5.4 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
5.5 加强学校管理 |
5.6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三、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 |
第二节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历程分析 |
二、研究内容分析 |
三、研究作者分析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涵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 |
第五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三、政治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四、评价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四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
二、“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选择 |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与确立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确立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与修订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
第五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研制 |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编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修订 |
一、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
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评价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
第六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 |
第一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理念与设计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基本理念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方案设计 |
第二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分析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潜在类别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的差异分析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讨论与结论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 |
三、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着省际与城乡不均衡 |
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职责的满意度有待加强 |
五、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具有冲突性与一致性 |
六、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
第七章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把握起点: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政府主导性 |
一、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
二、发挥各级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性 |
第二节 抓住要点: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 |
一、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
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
第三节 回归终点:办人民满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一、保障弱势家庭儿童优先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二、强化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操作性材料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操作性材料的使用对幼儿发展数学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
1.1.2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 |
1.1.3 基于个人工作经历与兴趣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1.1 关于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
1.3.1.2 关于数学操作材料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有关研究 |
1.3.1.3 关于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研究 |
1.3.1.4 关于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操作性材料策略的研究 |
1.3.1.5 关于数学操作性材料的分类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1 关于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
1.3.2.2 关于数学操作材料意义以及重要性的研究 |
1.3.2.3 关于数学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集体教学活动 |
2.1.2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
2.1.3 数学操作材料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法 |
2.4.2 观察法 |
2.4.3 访谈法 |
2.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5.1 研究重点 |
2.5.2 研究难点 |
2.5.3 研究创新点 |
第三章 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运用的现状研究 |
3.1 .教师基本情况 |
3.2 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的认识 |
3.2.1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数学操作材料重要性认识 |
3.2.2 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的重要性认识的统计学差异 |
3.2.3 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种类及作用的认识 |
3.2.4 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种类及作用认识的统计学差异 |
3.2.5 教师参加有关数学操作性材料培训情况 |
3.2.6 教师参加数学操作性材料培训情况的差异性检验 |
3.3 数学操作材料运用的时机与频率 |
3.3.1 数学操作材料运用的时机 |
3.3.2 数学操作材料运用的频率 |
3.3.3 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数学操作材料的频率统计学差异 |
3.4 数学操作性材料内容的选择以及数学操作性材料来源 |
3.5 数学操作材料运用时的组织方式与操作类型 |
3.5.1 数学操作材料运用时的组织方式 |
3.5.2 数学操作材料运用时的操作类型 |
3.6 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操作材料运用的反思情况 |
3.7 教师认为数学操作材料运用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性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教师对数学操作性材料的运用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 运用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较为单一 |
4.2.1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数学操作材料来源单一 |
4.2.2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操作材料内容单一 |
4.3 操作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主要以教师为主 |
4.3.1 操作材料运用忽视幼儿选择的权利 |
4.3.2 操作材料运用过程中忽视幼儿主体性 |
4.4 多数教师注重操作结果,轻视操作与探究过程 |
4.5 部分教师在操作环节中教师语言运用不规范 |
4.6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数学操作材料的运用有影响 |
第五章 改进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数学操作性材料运用的建议 |
5.1 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
5.1.1 提高自身对数学操作材料的认识 |
5.1.2 提升自身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以及教学水平 |
5.1.3 在操作环节中明确幼儿主体地位 |
5.1.4 丰富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形式 |
5.1.5 教师要注意对数学操作性材料的运用进行及时反思 |
5.2 对园所管理者的建议 |
5.2.1 开展有关数学操作材料的培训 |
5.2.2 重视数学操作性材料科学化管理 |
5.2.3 完善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操作性材料运用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操作类型定义表 |
附录四 访谈表 |
致谢 |
(4)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STEAM相关研究 |
2.1.1 STEAM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历史 |
2.1.2 STEAM教育的组成与内涵 |
2.1.3 国外STEAM教育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 |
2.1.4 国内STEAM教育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1.5 中职STEAM教育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 折纸相关研究 |
2.2.1 折纸的历史的研究 |
2.2.2 折纸与数学的研究 |
2.3 中职数学教学研究 |
2.3.1 国外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
2.3.2 国内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2.4.1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 |
2.4.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2.4.3 杜威“做中学”理论 |
第3章 调查研究 |
3.1 问卷调查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方法与过程 |
3.1.5 调查结果分析 |
3.2 访谈分析 |
3.2.1 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分析 |
3.2.2 对学生的访谈分析 |
3.3 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对中职学生的可行性调查与分析 |
3.3.1 中职数学课程中所需数学知识的汇总 |
3.3.2 专业课程所需数学知识与STEAM数学折纸拓展课程的融合 |
3.3.3 学校本身的需求 |
第4章 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的设计 |
4.1 目标的确立 |
4.2 主题的选取 |
4.2.1 折纸与几何 |
4.2.2 折纸与艺术 |
4.2.3 折纸与科学、技术与工程 |
4.3 教学模式的设计 |
4.4 评价设计 |
第5章 课程的具体设计、实施与评价 |
5.1 案例一:“一张A4 纸如何折出容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渗透数学知识与方法,凸显几何应用价值 |
5.1.1 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计划 |
5.1.2 教学实施过程 |
5.1.3 总结与启示 |
5.2 案例二:“折纸中的黄金分割”——启发数学欣赏,突出情感教育 |
5.2.1 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计划 |
5.2.2 教学实施过程 |
5.2.3 总结与启示 |
5.3 案例三:“三浦折纸与太阳能板”——融入工程与技术元素,体现STEAM教育时代特征 |
5.3.1 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计划 |
5.3.2 教学实施过程 |
5.3.3 总结与启示 |
5.4 课程的评价 |
5.4.1 基于考核的评价 |
5.4.2 基于学生访谈的评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5)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研究 ——基于H县的个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概念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3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研究设计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问卷设计 |
3.4 访谈提纲设计 |
3.5 研究假设 |
3.6 预调查问卷发放与检验 |
3.7 正式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 |
4 H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正式问卷的数据检验 |
4.3 差异性分析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回归分析 |
5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讨论 |
5.3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总体和抽样方法 |
1.5.1 研究总体 |
1.5.2 调查总体 |
1.5.3 抽样方法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
2.1.1 国内有关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
2.1.2 国内有关退役运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
2.1.3 国内研究述评 |
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2.2.1 国外有关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
2.2.2 国外有关退役运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
2.2.3 国外研究述评 |
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 |
3.1.1 退役运动员 |
3.1.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 |
3.2 社会融入理论基础 |
3.2.1 社会化理论 |
3.2.2 社会融入理论 |
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代表性原则 |
4.2.3 特殊性原则 |
4.2.4 实用性原则 |
4.2.5 独立性原则 |
4.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
4.3.1 通过文献筛选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 |
4.3.2 通过访谈筛选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 |
4.3.3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 |
4.3.4 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 |
4.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与计算 |
4.4.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4.4.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权重确立的步骤 |
4.4.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实证分析 |
5.1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5.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方法选择 |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及改进 |
5.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改进 |
5.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5.4.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实证过程 |
5.4.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
5.4.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案例分析 |
5.4.5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差异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
6.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6.1.1 扎根理论 |
6.1.2 半结构式访谈 |
6.2 研究抽样和对象的确定 |
6.3 研究主要步骤 |
6.3.1 设计访谈提纲 |
6.3.2 实施访谈 |
6.3.3 资料处理与分析 |
6.4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
6.4.1 开放式编码 |
6.4.2 主轴式编码 |
6.4.3 选择式编码 |
6.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
7.1 研究假设 |
7.2 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方法 |
7.2.2 预调查问卷的形成 |
7.2.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7.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7.3.1 项目分析 |
7.3.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3.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具体问题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加快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建议 |
8.1 完善运动员培养的政策制度 |
8.1.1 落实运动员“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
8.1.2 完善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 |
8.1.3 完善退役运动员上学就业创业的保障政策 |
8.2 完善退役运动员培训体系 |
8.2.1 建立退役运动员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
8.2.2 成立专门机构实施科学系统的培训 |
8.3 完善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系统 |
8.3.1 构建多元主体相互协调的社会支持系统 |
8.3.2 实施职责清晰与分层互补的社会支持 |
8.4 帮助退役运动员改善家庭状况 |
8.4.1 实施退役运动员困难家庭“精准”帮扶计划 |
8.4.2 改善退役运动员家庭生活环境 |
8.5 加强退役运动员的自身改善 |
8.5.1 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
8.5.2 提早做好心理准备 |
8.5.3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
8.6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介入 |
9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数学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 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
1.1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
1.1.1 问卷调查 |
1.1.2 分析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
1.2 通过与中专学生、教师的交流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 |
1.3 通过摸底考试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 |
2 、 中专数学教学的对策 |
2.1 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
2.1.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
2.1.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2.1.3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
2.1.4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
2.2 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
2.2.1 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
2.2.2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
2.2.3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
2.2.4 重视形成性评价 |
2.2.5 重视策略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
2.2.6 引导学生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
2.3 采取“分层次教学” |
2.3.1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2.3.2 对学生进行分层 |
2.3.3 分层教学 |
2.3.4 分层教学的效果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8)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研究 ——以A小学、B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基于云南省怒江州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
二、基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在怒江州的特殊性 |
三、基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凸显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易地搬迁安置点 |
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三、困境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协同理论 |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六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对象选择的独特性 |
二、理论基础切题的支撑性 |
三、研究结论操作的时效性 |
第二章 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B两校的选择依据和简介 |
一、A、B两校的选择依据 |
二、A、B两校简介 |
第二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
三、调查工具与内容 |
四、资料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
一、A、B两校教师数量 |
二、A、B两校教师结构情况 |
三、A、B两校教师工作情况 |
四、A、B两校教师在职培训情况 |
五、A、B两校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
六、A、B两校教师身心发展情况 |
七、A、B两校教师的人际关系情况 |
八、A、B两校教师待遇情况 |
九、A、B两校教师队伍稳定性情况 |
第三章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共性困境分析 |
一、教师配备不合理,结构性问题突出 |
二、在职培训效果差,专业能力水平低 |
三、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待遇水平偏低 |
四、教师身心发展不容乐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低 |
五、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
第二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个性比较 |
一、A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困境 |
二、B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困境 |
第四章 基于理论支撑的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协同理论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协同不足 |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协同不足 |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横向协同不足 |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纵向协同不足 |
第二节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选择:教师资源获取困难 |
二、教师开发:教师建设缺乏规划 |
三、教师激励:绩效考核方式单一 |
四、管理方式:教师人文关怀不足 |
第三节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归因分析 |
一、宏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
二、外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
三、中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
四、微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
第四节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资源配置多重失衡 |
二、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感低 |
三、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受限 |
四、工学矛盾阻碍专业发展 |
第五章 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
第一节 国家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
一、加大教育政策倾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对口帮扶 |
二、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
三、加快易地搬迁安置建设,着力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
一、改善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
二、加强培养本土教师,增加教师供给需求 |
三、促进家长观念改变,推动家校教育合作 |
第三节 学校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
一、改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
二、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身心发展 |
三、增强校长领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四节 教师个人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阶段发展目标 |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三、坚定自身教育信念,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 |
2.教师专业成长 |
3.支持体系 |
4.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研究 |
(二)有关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研究 |
(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研究 |
(五)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六)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调查 |
(一)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总体水平分析 |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分析 |
(三)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
(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
(五)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情意现状分析 |
五、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内在因素 |
(二)外在因素 |
六、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
(一)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
(二)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构原则 |
七、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构 |
(一)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构 |
(二)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实施建议 |
八、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10)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普通高中 |
1.3.2 学历 |
1.3.3 学历提升 |
1.4 理论基础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1.6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的现状与提升的必要性 |
2.1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的现状 |
2.1.1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
2.1.2 普通高中教师各类学历结构提升趋势差异较大 |
2.1.3 东中西部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状况差异明显 |
2.1.4 师范类专业生源分数相对低,教师源头质量无保障 |
2.2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必要性 |
2.2.1 国内外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 |
2.2.2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发展态势的SWOT分析 |
3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的战略设计 |
3.1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战略目标 |
3.1.1 战略定位 |
3.1.2 战略目标 |
3.2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战略的实施规划与保障措施 |
3.2.1 战略实施规划 |
3.2.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3.3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战略选择 |
3.3.1 总体战略 |
3.3.2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 |
4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的战略优选研究 |
4.1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战略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体系初选 |
4.1.2 优选评价指标体系甄别 |
4.1.3 指标体系确认 |
4.2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升战略模式的优选 |
4.2.1 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2.2 判断矩阵的构造 |
4.2.3 层次总排序 |
5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升战略模式的优化 |
5.1 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提升的优化 |
5.1.1 国家实施招生规模与比例的倾斜政策 |
5.1.2 拓宽师范类院校的招生渠道 |
5.1.3 培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高质量师范生 |
5.1.4 以应用型教师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5.1.5 进一步加大师范院校的经费投入 |
5.1.6 不断深化新形势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
5.2 普通高中教师学力水平普遍提升的优化 |
5.2.1 激发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 |
5.2.2 学校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
5.2.3 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保驾护航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1.1 教师学历呈现以本科以上为主的明显趋势 |
6.1.2 教师队伍的生源质量优势不明显 |
6.1.3 实行差异化战略 |
6.1.4 国家需要实施倾斜政策 |
6.2 反思 |
6.2.1 发挥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升战略模式优势 |
6.2.2 弥补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升战略模式的不足 |
6.2.3 优化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升指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N中专为例[D]. 罗兴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D]. 王艺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操作性材料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加炜. 河北大学, 2021(02)
- [4]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折纸拓展课的设计与研究[D]. 魏春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研究 ——基于H县的个案调查[D]. 赖婷婷. 暨南大学, 2020(07)
- [6]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 王慧文.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数学教学对策[D]. 钟家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2)
- [8]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研究 ——以A小学、B中学为例[D]. 马银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D]. 石烨.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的战略研究[D]. 范新建.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