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婉欣[1](2021)在《论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董奕君[2](2021)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全球经验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国、美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增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为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美国高中还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英国高中通过设置拓展项目证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取、选择、使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成果的能力等。在亚洲的新加坡,将21世纪素养融入国家课程,在地理、历史、科学等科目的学科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中小学设置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专题作业,让学生体验从不同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获得协同合作、沟通交流以及独立学习等技能,为终身学习和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在美国、英国、新加坡,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序开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教育部门还为研究性学习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方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利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材料评估学生的表现,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纳入毕业和升学考试中。此外,学校还积极同校外团体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机会。我国虽然已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育阶段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要求,尚未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未能有效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将研究性学习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制定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建立研究性学习实施标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表现;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刘雪芹[3](2020)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创新型社会,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变革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当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其实施和发展的对策。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全面阐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随后,通过量化研究对J大学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接着,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并从实施动因、实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探究其现实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广泛,学生的学习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存在较为显着的年级差异。从实施动因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性格特点、师生行为动机、教师评价方式、学习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工作量大、教师知识技能、学生评价方式。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路径来看,影响其实施的现实因素为: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从观念转变、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理念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师生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能量的唤起实现动机激发;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研究性技能的提升实现能力提升;通过监管机构的运营体系的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教学评价制度适切性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机制保障。
冯世霞[4](2020)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都得到转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通过在本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阐述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了提升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道路上,努力成为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本文基于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该部分研究顺应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倡导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完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我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践后的反思与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特定地域历史研究性学习为研究的主题,体现了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一是立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为研究的视角;二是运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三是密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有效提升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历史研究性学习更具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更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的要求,推动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诚然,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力求让学生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本文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王帝[5](2019)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亮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颖的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渗透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改革指向具有双重性,既改变教师“教”,又改变学生“学”,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但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并不受重视,首先,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有课堂的发言权,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过程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其次,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进行尝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两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并对这两节课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分析出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借鉴。为了更好的探究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本研究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访谈法对X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为研究性学习概述及理论基础。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第三部分为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的选择、重点和难点、方法、组织形式、一般流程以及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完善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笔者进行了多节教学实践,从中选取两节课《外伤的简单处理》和《香烟不“香”》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设计,并分析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第五部分为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及改进建议。分别对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两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总结出优点和不足,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展望。
孟娜[6](2019)在《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自古有之。21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学习化时代”,进入新世纪之后,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新世纪之初,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一系列的文件,自此,我国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这些文件中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作为必修课在小学至高中阶段确立下来,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不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和基础。它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的缘由,知识时代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大课改潮流的推动,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研究教育教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难点。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式进行研究是有很大价值的,对研究性学习探究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了解释。本文第一章节对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对接下来的探究做好理论的铺垫,第二章开始是本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对研究性学习主要的几种实践方式进行了介绍,第三章节是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第四章节是针对前一章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的做出优化。本文期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种主要实践方式进行探究,发现其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优化策略。以此作为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丰富做出努力。
刘丛灵[7](2019)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识、判断、选择、评价道德情境,都离不开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以及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的发展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理性的内涵更趋向于情感的体验和习俗的传承。情感理性是伦理发展的主流,但“情理”却并不是通过个体独立、主动的分析与认知得到的。如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使思维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如何判断道德情境的合理性、如何产生合理的道德行为,都需要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对实践能力的指引,它能从认识和行为两方面促进学生理性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认识上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实践。道德理性的实践成果最终变成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道德理性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然而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却陷入困境,一味的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理性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根源上的阻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道德理性概念的溯源以及道德理性构成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理性贯穿于思维过程中,包括认识、选择、判断、评价。从道德理性的结构中不难发现道德理性的培养应该围绕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评价进行。学校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和培养困境凸显出“研究”是道德理性发展的核心,道德本身包包含研究的成分,研究性也是道德理性的重要属性之一。道德主体自主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道德情境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也是培养道德理性的切入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关于道德问题的自主价值判断,回归对价值的诉求,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而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研究性学习,正是以研究为核心发展道德理性的良好载体。鉴于此提出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道德理性的新路径。本论文从目标层面、内容层面、过程层面、方法层面、主体层面、评价层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构想,以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道德行为从目标层面更加关注道德理性的发展;从内容层面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过程层面更加关注思维运动过程;从方法层面更加关注主动探究与思考;从主体层面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评价层面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的管理作用以及社会的支持作用,是确保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道德理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王斌忠[8](2017)在《初中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质性研究 ——以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直接生活体验为中心并以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其独特的属性和价值。其中科学合理的教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价值实然的关键。在前人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研究的基础上,将流变的教师指导作为特定的“文本”对象,诉诸教师专业发展,建构主义、生活世界等相关理论诠释科学合理教师指导的应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具体采用观察、深入访谈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等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真实活动场域进行观察、白描、体验和分析。发现作为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展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具身性实践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题形成阶段能够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计探究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题探究阶段较少培育学生问题生成能力;缺乏详尽的活动方案,造成对活动指导的盲目和随意性。在主题探究阶段困于组织活动实践知识和技能,存在越俎代庖、过渡指导的现象,难以对个体、小组进行区别化的指导。在总结交流阶段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刻板印象,对学生评价比较比较随意,评价标准不明确;加之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忽视问题的生成引导及后续主题的链生等。囿于传统教师观念的束缚及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师生交往合理性的裂缝,实践基地对教师专业发展较少的支持、评价等困境之因素,从教师、实践基地、“参训”学校三主体出发,提出优化教师指导的具体策略。如首先,指导教师在变革已有观念的同时深化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与把握,选择开放的探究主题,以身示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实现教师指导的科学合理。其次,实践基地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再次,“参训”学校教师和指导教师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实践基地,促进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有效开展。
李金荣[9](2016)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研究性学习进入甘肃省各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经过对兰州市多所普通高中的调研,发现研究性学习课程大都沦为“鸡肋”,课程管理和实施困难重重,有米之炊难寻巧妇的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以S中学为例,旨在探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方案,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提供借鉴。通过文献法厘清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开发体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S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行动研究法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在S中学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实施,反思课程实施中的得与失。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学生、教师、家长一方面对于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愿和需求比较强烈,另一方面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可能会对高考产生的影响显现出很大的顾虑。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目标以“给学生不同于以往接受性学习的体验”、“通过行动研究实现教师教学相长”、“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抓手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为宜,内容选择以“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身”主题为宜,时间安排以高一年级下半学期和高二年级上半学期开展为宜,组织形式以“师生全员参与、双向选择、小组合作”为宜;在课程的管理中,学校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明确的课程三年规划,搭建高效的课程领导架构,充分发挥校长、管理专干、中层、教研骨干、指导教师的角色作用;在课程的实施中,以课题研究为主,项目设计为辅,按照选题、开题、探究、结题、展示五个阶段交互推进;在课程的评价中,坚持管理小组、课题小组、指导教师多元化参与,形成性质性评价和结果性学分认定双模块并存。另外,探索专家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信息技术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将始终伴随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之中。
杨昉,崔陶新,符谦,范巍[10](2014)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析》文中提出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将着眼点放在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目前,研究性学习有的学校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或者在某些学科的课程中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形式,以便从
二、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
二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 18 世纪至19 世纪——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萌发 |
二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 |
三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70 年代——研究性学习理论被应用于学科教学..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实践与发展 |
一 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
二 21 世纪初至今——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21 世纪技能 |
第三章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
第二节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 |
一 研究问题的选择 |
二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 |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
五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
一 评价主体 |
二 评价内容 |
三 评价标准 |
四 评价结果的应用 |
五 评价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 |
第五节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 |
第五章 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相似性及差异 |
第二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与优势 |
一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并重,将核心素养融入研究性学习 |
二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跨学科课程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注重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
四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 |
五 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和监督: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监督评价过程 |
六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校外团体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
第三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对我国的启示 |
一 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
二 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
三 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
四 建立研究性学习实施标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 |
五 制定详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
六 联合多方力量,开发研究性学习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方式备受关注 |
1.1.2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并取得极大进展 |
1.1.3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丰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论 |
1.2.2 探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路径 |
1.2.3 缓解高校教师教学压力 |
1.2.4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
1.3 研究综述 |
1.3.1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性学习发展概述 |
1.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
1.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大学生 |
2.1.2 研究性学习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发现学习理论 |
2.2.4 科学探究教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
3.4.1 问卷编制 |
3.4.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5 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
3.5.1 访谈目的 |
3.5.2 访谈设计与实施 |
第四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调查 |
4.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状况 |
4.1.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表现 |
4.1.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认知情况 |
4.1.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向动机情况 |
4.1.4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情况 |
4.1.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收获情况 |
4.1.6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
4.1.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表现特征 |
4.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差异情况 |
4.2.1 性别差异 |
4.2.2 专业类别差异 |
4.2.3 年级差异 |
4.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
4.3.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路径模型 |
4.3.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流程 |
4.3.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
第五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探究 |
5.1 扎根理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
5.1.1 教师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
5.1.2 学生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
5.2 实施动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解析 |
5.2.1 学生学习观念——接受式学习观占据观念主导 |
5.2.2 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行为易受环境影响 |
5.2.3 师生行为动机——行为产生主要受外在动机驱使 |
5.2.4 教师评价方式——评教制度单一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
5.2.5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理论性限制活动开展 |
5.3 实施效果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 |
5.3.2 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 |
5.3.3 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影响活动组织 |
5.3.4 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制约教学改革 |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 |
6.1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 |
6.1.1 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 |
6.1.2 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 |
6.1.3 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 |
6.1.4 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
6.2 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 |
6.2.1 观念转变 |
6.2.2 动机激发 |
6.2.3 能力提升 |
6.2.4 机制保障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
(4)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1)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
(2)落实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 |
(3)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
2.现实意义 |
(1)有助于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
(2)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
(3)促成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
2.国内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
(1)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争论研究 |
(2)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争论研究 |
(3)对研究性学习创生价值追求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课堂观察法 |
3.调查访谈法 |
4.实地考察法 |
5.案例研究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研究性学习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要素特征 |
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 |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
3.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 |
三、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
(一)高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
1.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2.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 |
(二)策划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情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
(1)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
(2)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
2.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1)学生发展目标 |
(2)教师发展目标 |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
1.整体性原则 |
2.因材施教原则 |
3.探究性原则 |
4.创新性原则 |
5.激励性原则 |
(四)提出并形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及策略 |
1.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中 |
(1)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
(1)衍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课题 |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延伸历史课堂的作业 |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化课堂问题的教学 |
(3)研究性学习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深化 |
2.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实施 |
(1)确定课题 |
(2)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 |
(3)成果交流 |
(4)主题活动的开展 |
(五)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成果 |
1.多项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 |
2.取得相应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 |
(1)开题报告 |
(2)小组活动记录表 |
(3)小组活动学生评价表 |
(4)学分认定表 |
(5)学生自我总结表 |
(6)结题报告表 |
(7)研究性学习活动图片资料 |
(8)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
3.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展示 |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反思 |
(一)研究性学习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
1.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
(1)促进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
(2)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
(3)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1)促进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
(2)促进教师从一言堂的“教书先生”转变为学生研究历史的引路人 |
(二)存在的不足 |
1.研究性学习理念尚须提升 |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 |
3.学生人数相对偏多 |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
5.缺少外出调查的活动经费 |
6.外出调查的安全需要保障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
一、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二、小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
三、小学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
(一)如何确定课题? |
(二)如何实施课堂活动? |
(三)如何学习研究内容? |
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适当的引导 |
五、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
(一)以开放式课题形成的合作小组 |
(二)以半开放式课题形成的合作小组 |
(三)以集中式课题形成的合作小组 |
六、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 |
(一)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
(二)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
(三)实践体验阶段 |
(四)评价总结阶段 |
七、小学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使学生充分了解研究性学习为前提 |
(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
(三)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
第三章 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 |
一、《外伤的简单处理》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组织形式 |
(六)教学过程 |
二、《香烟不“香”》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组织形式 |
(六)教学过程 |
第四章 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及改进建议 |
一、X小学五年级两个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反思 |
(一)《外伤的简单处理》的教学反思 |
(二)《香烟不“香”》的教学反思 |
二、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
(一)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
(二)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小组间角色的认同 |
(三)合理运用教师“介入”,使教学指导得“法” |
(四)完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数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五)编制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为新手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观察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创新型社会的要求 |
(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
(三)研究性学习待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现状 |
(一)国外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现状 |
(二)国内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 |
三、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式 |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
二、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
三、课外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 |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 |
五、课题研究中的研究性学习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
一、认识层面的问题 |
二、实践方式层面的问题 |
三、评价层面问题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优化 |
一、研究性学习实践者树立正确的理念 |
二、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标准 |
三、多重方式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五、建立各学科间的联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缺乏道德理性导致的社会问题 |
(二) 学生道德理性缺乏的现状 |
(三) 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认识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有关道德理性的相关研究 |
(二) 有关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以及研究性德育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2章 道德理性:内涵与当代价值 |
一、道德理性的解读 |
(一) 道德理性的溯源与内涵界定 |
(二) 道德理性的结构分析 |
(三) 道德理性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关系 |
二、发展道德理性的时代价值 |
(一) 价值多元碰撞中道德发展的需要 |
(二) 学生成长对道德理性的需求 |
(三) 公民生活对道德理性的呼唤 |
第3章 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性遭遇的培养困境 |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 |
(一) 道德理性与道德可教性 |
(二) 知行合一地培养道德理性 |
(三) 反思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
二、阻碍道德理性培养的学校德育问题分析 |
(一) 学校方面: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 |
(二) 教师方面:缺乏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
(三) 学生方面:二元道德思维范式的深入 |
(四) 教材方面:缺乏对道德理性的关注——以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政治教材为例 |
三、对培养道德理性困境的思考 |
(一)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弊端 |
(二) 研究——发展道德理性的切入点 |
第4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能路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 |
一、研究性学习之于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分析 |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
(二) 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 |
(三) 研究性学习对于道德理性培养的积极意义 |
二、研究性学习的新定位:基于发展道德理性的思考 |
(一) 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二)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德育的视角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三、其他德育方法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道德理性层面的借鉴与补充 |
(一) 德育方法的探讨 |
(二) 其他德育方式带来的启示 |
第5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构想 |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构想 |
(一) 目标层面:关照道德理性的发展 |
(二) 内容层面:关照现实生活 |
(三) 过程层面:注重思维过程 |
(四) 方式层面:自主探究 |
(五) 主体层面:学生为主体 |
(六) 评价和反馈层面:全方位 |
二、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条件 |
(一) 教师的指导作用 |
(二) 学校的管理作用 |
(三) 社会的支持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初中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质性研究 ——以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合理的教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
第一节 指导与指导策略 |
一、指导 |
二、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
第二节 教师科学合理指导的意义与特征 |
一、教师科学合理指导的意义 |
二、教师科学合理指导的特征 |
第三节 教师科学合理指导的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
二、科学合理的教师指导策略 |
第四节 教师科学合理指导影响因素 |
一、教师因素 |
二、学生因素 |
三、师生关系因素 |
四、环境因素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现状 |
一、鲜活生动的主题 |
二、形式多样的探究 |
三、各抒己见的交流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
一、主题的确定 |
二、教师的权威 |
三、指定的交流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失当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自身因素 |
一、传统观念对教师的束缚 |
二、教师游离于指导角色之外 |
三、教师自身素养的滞后 |
第二节 学生因素 |
一、学生不具备怀疑精神 |
二、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
第三节 师生交往合理性的裂缝 |
第四节 实践基地方面的因素 |
一、对教师的支持力度较弱 |
二、缺少教师的评价体系 |
第五章 优化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教师科学合理指导的实施策略 |
一、教师选择开放的主题 |
二、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 |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
第二节 实践基地对教师指导的支持策略 |
一、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
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参训”学校对教师指导支持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
2.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
3. 研究性学习与其它课程类型的关系 |
4.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 |
5.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 |
(三) 概念界定 |
1. 研究性学习 |
2. 研究性学习课程 |
3. 本研究中的界定 |
(四) 研究目的 |
(五) 研究意义 |
(六)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案的设计 |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三) 思考与对策 |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 |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
(三) 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
1. 规划 |
2. 组织 |
3. 角色 |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 |
(一) 实施原则 |
(二) 实施准备 |
1. 学生层面 |
2. 教师层面 |
3. 管理层面 |
(三) 实施流程 |
1. 选题阶段(3月15日——4月1日) |
2. 开题阶段(4月4日——4月29日) |
3. 探究阶段(5月2日——8月30日) |
4. 结题阶段(9月1日——10月8日) |
5. 展示阶段(10月9日——10月23日) |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 |
(一) 学生层面 |
1. 学分认定 |
2. 质性评价 |
(二) 教师层面 |
五、收获与反思 |
(一) 行动收获 |
(二) 实践困境 |
1. 专家委员会 |
2. 家长委员会 |
3. 信息技术 |
4. 安全保障 |
(三)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师生关系涵义的界定 |
2 有关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研究 |
3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的研究 |
四、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D]. 徐婉欣. 集美大学, 2021
- [2]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 董奕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刘雪芹. 江南大学, 2020(01)
- [4]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D]. 冯世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D]. 王帝. 沈阳大学, 2019(02)
- [6]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现状与对策[D]. 孟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D]. 刘丛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初中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质性研究 ——以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例[D]. 王斌忠. 青海师范大学, 2017(02)
- [9]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D]. 李金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2)
- [10]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析[J]. 杨昉,崔陶新,符谦,范巍. 科技视界,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