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梅果实采后包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畅[1](2021)在《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和贮运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杨梅(Morella rubra Sieb.et Zucc.)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份,浙江省是全国杨梅的主产区。浙江杨梅多集中于6月成熟,易遇到南方梅雨季节,果实易腐烂,不耐贮运。设施栽培具有改变果实成熟期、避雨和防虫等作用,在果树生产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促成栽培、避雨栽培、罗幔栽培等不同设施栽培条件下的‘荸荠’和‘东魁’成熟果实为材料,研究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和贮运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了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果实主要品质差异。促成栽培的果实成熟期提前,其果实CIRG、单果重、纵横径和硬度等外在品质以及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等内在品质差异不显着,这表明促成栽培在提早果实成熟期的同时保证了果实品质。2019年和2020年杨梅果实成熟季节降雨量差异大,在雨水较多的年份(2020年),避雨栽培果实风味更浓郁,萜烯类挥发性物质含量显着高于露地栽培果实,表明避雨栽培果实采后香气品质更佳。2020年避雨栽培的果实异槲皮苷含量显着高于露地栽培的果实。此外,罗幔栽培等设施栽培对果实中的花色苷、槲皮苷、杨梅苷、金丝桃苷等类黄酮物质含量影响不显着。2.比较了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杨梅果实采后的贮藏性差异。发现:不论是常温贮藏(20℃)还是低温贮藏(0℃),设施栽培果实采后贮藏的腐烂指数、失重率变化均小于露地栽培。促成栽培的‘荸荠’果实硬度始终高于露地栽培,而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实采后的CIRG、TSS等变化无显着差异。这表明设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杨梅果实采后贮藏性,可能与其避雨、防虫等作用有关。3.比较了5种不同包装方式对果实运输后品质的影响。发现:包装2(单层纸盒+抽真空)减震效果好,运输后果实损伤小,品质维持最佳,适合作为精品果包装推广应用;包装3(单层蛋糕纸托+塑料盒+抽真空)减震减损效果次之,该包装也能较好保护果实运输后品质;包装1(单层塑封板+抽真空)、包装4(多层散装+抽真空)、包装5(多层散装+杨梅叶)减震减损效果较差,商业化粗放物流情况下对果实品质维持效果不佳,适合于短路径、平稳物流方式下果实运输。通过比较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果实内外品质以及贮藏性差异,发现设施栽培可能通过避雨和防虫作用,改善果实品质,提高贮藏性。此外,结合果实包装运输实验,本论文研究为杨梅生产提质增效、采后品质维持及减损实践提供了依据及工作基础。
郑俊峰,谢建华,张巧芬,庞杰[2](2021)在《减压贮藏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杨梅果实在减压条件下的贮藏效果,以"安海变"杨梅为试材,对其进行减压(0.05 MPa)处理,并于2~4℃下贮藏,定期观察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变化,同时对果实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可滴定酸、pH、失重率、好果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减压处理能有效抑制杨梅果实冷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延缓其TSS、总糖、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采后杨梅贮藏效果,使其在贮藏第16天时好果率仍保持在90%以上。这说明减压贮藏能较好地保持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延长其贮藏期、供应期。
夏铭[3](2020)在《包装对采后猕猴桃和杨梅贮运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后处理过程中,会因振动、冲击、摩擦等多种因素对果实造成机械损伤,加速果实生理代谢进程,不利于贮藏和销售。本文以猕猴桃和杨梅为研究对象,进行跌落冲击和模拟运输振动试验,研究了不同分选筐、包装衬垫、包装方式对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提高采后猕猴桃和杨梅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为其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选筐材料对猕猴桃果实分选过程中跌落冲击损伤及贮藏品质的影响。模拟猕猴桃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分选环节,研究跌落冲击下,瓦楞纸箱(CP)、塑料箱(HDPE)、泡沫箱(EPS)等不同材料的分选筐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瓦楞纸箱和塑料箱相比,采用泡沫箱作为分选筐,猕猴桃果实损伤体积最小,损伤指数为40.6%,硬度显着高于CP组和HDPE组,分别高40.4%和25.4%,失重率为4.6%,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电导率的上升,降低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较好地维持猕猴桃果实贮藏品质。2、包装衬垫对模拟运输猕猴桃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模拟公路运输振动,研究聚苯乙烯泡沫衬垫(EPS)、聚氯乙烯塑料衬垫(PVC)以及自主研制包装内衬(EPE)对模拟运输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苯乙烯泡沫衬垫、聚氯乙烯塑料衬垫相比,自主研制包装内衬失重率为4.0%,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比PVC组和EPS组低4.2%和3.1%,呼吸强度分别比PVC组和EPS组低16.8%和7.4%,乙烯释放量分别比PVC组和EPS组低20.8%、14.7%,延缓果实的软化、相对电导率以及丙二醛含量的上升,使抗氧化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较好维持猕猴桃果实贮藏品质,在猕猴桃的采后流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包装方式对模拟运输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模拟公路运输振动,研究瓦楞纸箱+塑料筐(P1)、泡沫箱+塑料筐(P2)、泡沫箱+吹塑颗粒托盘(P3)3种常见物流包装方式对杨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瓦楞纸箱+塑料筐以及泡沫箱+塑料筐相比,泡沫箱+吹塑颗粒托盘包装贮藏能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腐烂率为65%,失重率为4.6%,硬度显着高于P1和P2组杨梅果实,分别高14.2%、6.2%,L*值分别比P1和P2组高2.6%和3.7%,延缓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降低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丙二醛含量峰值,使抗氧化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较好维持杨梅果实品质,在杨梅电商物流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赵晓晓[4](2020)在《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气调和冷链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果蔬贮运保鲜措施,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研究了改变气体包装(MAP)与蓄冷包装组合,以及托盘覆膜包装对草莓和杨梅果实的保鲜作用和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易腐果蔬物流配送的包装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改变气体包装(MAP)、蓄冷相变材料(PCM)和发泡聚苯乙烯(EPS)包装箱的低温和气调相结合的包装系统,用于生鲜草莓的贮藏保鲜试验。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的草莓采收季节,测定了草莓包装箱内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及草莓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质地、呼吸速率、电解质渗漏率和外观的变化。MAP结合蓄冷包装明显抑制草莓果实失重和电解质渗漏,MAP结合蓄冷包装和对照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49.41%和53.62%(10℃,4 d),48.04%和51.09%(20℃,2 d)。。MAP与蓄冷包装组合对保持草莓的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呼吸速率均有明显的效果,感官评分为7.53(10℃,4 d)和8.20(20℃,2 d)。当环境温度无法控制时,这种简易气调和蓄冷包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生鲜草莓的快递和配送。零售包装在维持水果的货架品质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了4±1℃下8 d贮藏期间草莓托盘覆膜包装的作用效果,包括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果实生理、品质和微生物生长情况。托盘覆膜的零售包装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草莓的失重、果实软化、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研究的4种薄膜中,透气性适中的聚乙烯薄膜,其托盘包装的气体平衡水平为13.6-15.5%O2和4.5-4.3%CO2,且表现出良好的感官品质,感官评分为7.60,对照组仅为5.80,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杨梅预冷后,采用聚乙烯(PE)塑料袋MAP、PCM蓄冷和EPS泡沫箱组合包装,研究模拟物流配送环境条件下(30℃),杨梅包装箱内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及杨梅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质地、电导率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组合包装的杨梅果实失重率和电解质渗漏率较低,对保持杨梅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品质均有明显的效果,常温下36 h仍具有良好的商品性。
李全[5](2019)在《三华李果实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文中指出本课题以三华李为研究对象,对其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中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跟踪监测。主要结果如下:(1)在发育过程中,紫红阶段三华李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糖酸比最高。三华李的总多酚含量下降,总黄酮含量先降后升。(2)三华李中C4H、CHS、F3H、ANS基因在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上调;CHI、LAR基因在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下调。酚类组分含量(表儿茶素、杨梅素、橙皮素)呈下降趋势。矢车菊素含量在全绿至全红阶段呈上升趋势,紫红阶段与全红阶段的无显着差异;天竺葵素在半红到紫红阶段可检出,且含量稳定。(3)在发育过程中,紫红阶段的三华李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最强、细胞抗氧化活性最强。(4)经热空气处理、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后的三华李在贮藏过程中:各组三华李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均低于新鲜三华李,糖酸比均高于新鲜三华李。(5)贮藏过程中:各组三华李中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新鲜三华李,总黄酮含量均高于新鲜三华李,酚类组分(表儿茶素、杨梅素、橙皮素)含量均有上升,花青素组分(矢车菊素、天竺葵素)含量均有上升,且贮藏24天之前,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以上植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提升效果较优。(6)贮藏过程中:相较于新鲜三华李,各组三华李中多酚氧化酶酶活均下降,化学抗氧化活性均有上升。且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抑制多酚氧化酶酶活及提升化学抗氧化活性的效果较优。结果表明,从抗氧化品质角度,紫红阶段的三华李具有最优的品质。但实际生产中,紫红阶段的三华李不耐贮藏,应采收全红或半红阶段的三华李,并进行后熟技术的适当处理,以提升三华李的效益。此外,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维持三华李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成培芳[6](2019)在《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调控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关键要素之一——果蔬的呼吸作用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茼蒿为保鲜对象,以聚己内酯(PCL)/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包装薄膜,研究其对茼蒿采后贮藏货架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熔融共混的物理方法,进一步以完全生物可降解树脂聚乳酸(PL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共混改性剂,制备含不同共混改性剂质量比的PCL基非均相共混薄膜体系,旨在制备力学强度较高、尺寸稳定且具有不同气体透过性能的适宜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可生物降解共混薄膜体系,并考察其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葡萄采后冷藏期间贮藏品质、抗衰老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以探索其延长葡萄货架期的关键原因及其保质保鲜机理。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实验室自制的PCL/PPC共混薄膜,通过测定其在茼蒿贮藏过程中包装内部的气体组成、理化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探索其对茼蒿采后贮藏品质及其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PC共混膜能在包装内形成O2含量为2.3~4.9%,CO2含量为2.9~7.3%的相对稳定的气体环境,从而显着降低茼蒿采后的呼吸代谢速度,减缓呼吸基质消耗,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较常用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延长6 d的货架期。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PCL进行改性研究,可制备适合果蔬保鲜的自发气调包装共混薄膜。(2)以生物可降解性PCL作为自发气调保鲜包装薄膜的基质,以具有不同气体透过性的PLLA和PBS为共混改性剂,采用熔融挤出共混法制备PCL/PLLA(PBS)改性共混薄膜,并探讨不同PLLA(PBS)共混组成对共混膜体系相结构形态、相容性以及热学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LLA(PBS)共混改性剂的组成对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均匀性及两相的转变等相形态结构有显着影响;两相之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二元“海岛”状微相分离结构,当PLLA(PBS)的共混组成低于50%时,PLLA(PBS)以球形颗粒状结构分散于PCL中。但颗粒直径随着PLLA(PBS)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分散均匀性变差;而当PLLA(PBS))的共混质量分数高于50%时,PCL与PLLA(PBS)两相之间发生相转变,相分离程度得到改善,从而制备了兼具力学性能和不同气体和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共混薄膜体系。这也说明,通过对微相分离结构的调控,可制备出可控型的气调保鲜包装膜材料。(3)基于薄膜性能测试结果,分别采用优选后的PCL基共混薄膜对葡萄进行低温自发气调包装。结果发现,与PCL和PCL/PBS共混薄膜相比,PCL/PLLA自发气调包装处理能使包装内部的O2和CO2浓度分别保持在2.2%和12%左右。感官评价结果发现,PCL/PLLA包装处理组葡萄贮藏至第40 d时,外观品质良好,无霉变,较对照组和PCL处理组分别延长16 d和10 d的货架期;此外,PCL/PLLA包装处理能显着延缓葡萄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这两大呼吸基质的消耗,同时能保持65%左右的维生素C含量。这是因为PCL/PLLA共混包装薄膜能通过保持包装内部适宜的气体组成来抑制和延缓葡萄果穗的呼吸代谢速度,从而减缓因呼吸作用而发生的果实感官和生化品质的劣变。(4)为更进一步探索共混膜自发气调包装的保质保鲜机理,采用贮藏品质较好的PCL/PLLA共混包装膜,以纯PCL包装膜和CK为对照组,研究不同处理对葡萄冷藏期间抗衰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LLA共混包装处理组能较好地保持葡萄果皮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延缓葡萄果实中总酚的降低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保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上结果表明,自发气调包装处理能延缓呼吸代谢中活性氧生成的速度,从而增加葡萄的抗衰老性,延缓果实衰老。(5)通过采用高效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连用(GC-MS)技术,研究了冷藏条件下葡萄在贮藏期间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贮藏至24d时,PCL/PLLA包装处理组能较好地保持该品种葡萄的特征香气成分——醇类和醛类物质,且无乙醇生成,较好地保持葡萄原有的风味,且无不良气味产生。
陆俊玮[7](2019)在《空间电场结合低温贮藏对杨梅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梅因其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杨梅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有机酸、糖类、花色苷、维生素、矿物质等。但由于杨梅质地柔弱、含水丰富,容易遭受物理损伤等自身原因;加上杨梅采收的时节高温高湿,梅雨不断,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杨梅的有效保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主流的保鲜手段是低温贮藏,但保鲜效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不断尝试新的保鲜方法但仍存在弊端。因此,研究一种绿色安全,无负面影响的新方式对杨梅进行保鲜迫在眉睫。本文以舟山“晚稻杨梅”为试验材料,利用空间电场结合低温贮藏对其进行保鲜,通过研究对杨梅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主要致病菌的影响分析其保鲜效果,并结合货架期预测模型对其贮藏期进行分析,希望为杨梅保鲜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1.探究了在空间电场下杨梅果实中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和琥珀酸四种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贮藏前期,柠檬酸的含量最丰富(42.19 mg/mL),苹果酸(8.22 mg/mL)与琥珀酸(4.92 mg/mL)也有较多存在,酒石酸含量最少(0.54 mg/mL);到贮藏末期,酒石酸(<0.25 mg/mL)与琥珀酸(<1.25 mg/mL)未被检出,苹果酸仍有少量存在(0.91 mg/mL),除柠檬酸外的有机酸基本被分解。空间电场下杨梅中有机酸的分解得到延缓。2.探究了空间电场下杨梅果实中的可溶糖含量变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杨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贮藏前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9.35%和9.58%由于有机酸转化在第12 d增加到10.19%与9.82%,到中后期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糖分,在第60d时仅为5.15%和4.39%。在贮藏过程中实验组可溶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空间电场有利于减缓可溶性糖在杨梅果实内的消耗,提高了杨梅果实的贮藏质量。3.探究了空间电场对杨梅中主要致病菌的影响,通过对杨梅腐烂指数、几丁质酶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苯丙胺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杨梅腐烂指数在第60 d达到79.9%,而对照组为95.8%,显着高于实验组。几丁质酶活性由6.38 U/mg分别降低至2.88 U/mg与1.67U/mg,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降至9.54 U/mg与7.43 U/mg,PAL、POD与PPO活性均有所降低,实验组显着高于实验组,第60 d时霉菌酵母菌总数分别为5.41 CFU/g与6.43 CFU/g。说明空间电场提高了各种抗菌抗病酶的活性,病原菌的萌发与繁殖得到有效抑制,菌落的生长速度减缓。4.探索了杨梅采后贮藏过程中腐烂指数、货架期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测定不同温度(271、273、275、277、279 K)下杨梅的腐烂指数,结合阿伦尼乌斯公式与Gompertz方程建立杨梅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得出活化能Ea=11.07×103 J/(mol K)、速率常数k=-Exp(-1332/T+5.194);在贮藏温度272 K与274 K下对模型进行验证,预测的相对误差(RE)为4.03%,预测精度较高,经验证后证实所作动力学方程准确性好,可以较好的预测出271279 K环境下杨梅的腐烂情况。
金茜,罗登艳,令狐金卿,胡明华[8](2017)在《杨梅保鲜贮藏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杨梅采摘后的保鲜方法及技术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物理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及生物保鲜技术的优缺点、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
王丹凤[9](2017)在《杨梅和枇杷果实冷链物流技术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东魁’杨梅和’洛阳青’、’白沙’枇杷果实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包装、运输工具、货架温度以及减压包装对杨梅果实损耗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外包装、内包装和自发气调袋控制枇杷果实损耗和品质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减压包装的杨梅经3d冷链贮运后,在常温(20℃)货架上可在24 h内保持较低的损耗率,为2.00%,而普通包装为5.98%;但在36 h后达到或超过普通包装的损耗率。说明减压包装适于且仅适于预计货架期较短(不超过1天)的情况。2.1℃和10℃这两个货架温度对杨梅果实损耗控制没有显着差异,经3d冷链贮运后的2d货架期内损耗率均保持在4%以下。说明在生产实际中可采用10℃货架,以避免过低货架温度造成的能源浪费。3.比较了普通塑料筐装(1.5 kg)、鸡蛋盒15颗装和平底小盒9颗装对控制果实损耗率的影响,发现经36h冷链贮运后再经2d货架(15℃)的杨梅果实损耗率分别为7.32%、5.78%、11.11%。这表明鸡蛋盒包装值得在杨梅物流中推广应用。4.在杨梅物流上,对比了不同强度泡沫箱和泡沫箱内冰袋数量对包装内温度的影响,发现增强泡沫箱材料的密度可以增强包装保温性,可减少冰袋用量三分之一,在节约物流成本的同时获得较佳的保温效果。5.对比了空运和陆运两种快递方式对杨梅物流损耗和品质的影响,发现在物流期限(2d)相同时,空运明显优于陆运。试验确定杨梅理想的冷链物流方案是:加强型泡沫箱+冰袋6袋+减压包装+空运。从浙江仙居到广州的物流试验所采集的损耗率为5.63%。6.自发气调结合吸湿剂可维持气调袋内适宜的湿度,在有效控制枇杷果实腐烂的基础上保持较低的果实失重率。7.对比了不同外包装对枇杷果实物流损耗的影响,发现生产中常用的塑料篮因机械强度差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泡沫箱可以较好的保护果实免受挤压,降低损耗率。8.对比枇杷果实不同内包装方式,海绵垫结合纸巾阻隔果柄(包装C)及鸡蛋盒包装(包装E)控制损耗(主要是控制机械伤)效果最好。包装C和E贮运和周转(从浙江黄岩到北京,2d)结束后,’洛阳青’枇杷果实损耗率分别为8.13%、6.43%,’白沙’枇杷果实损耗率分别为13.88%、7.92%。
孙珊,夏新兴,童树华,华飞果[10](2016)在《杨梅衰老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杨梅销售市场与营养价值的逐步重视,杨梅的保鲜与贮运问题就成了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杨梅果实无果皮保护,传统的保鲜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使用成本高,因而急需开发一种安全性高、保鲜效果好的杨梅保鲜技术。保鲜纸制品是将保鲜剂混入或涂布于纸质基材的一类产品,可制成具有保鲜效果的各种保鲜纸、纸袋或纸箱后包装水果,具有成本低,易于抄造加工,安全性高等优点。本文主要综述了杨梅采后的衰老机理和杨梅现有的保鲜技术,并对生物酶保鲜技术以及保鲜纸制品在杨梅保鲜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二、杨梅果实采后包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梅果实采后包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和贮运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Abbrev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设施栽培 |
1.1.1 设施果树发展现状 |
1.1.2 设施栽培的主要模式 |
1.2 果实品质组成 |
1.2.1 内在品质 |
1.2.2 外在品质 |
1.2.3 贮藏性 |
1.3 杨梅 |
1.4 栽培措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栽培环境 |
2.1.1 试验材料与采后分组 |
2.1.2 栽培环境与天气情况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色差测定 |
2.2.2 硬度测定 |
2.2.3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2.4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酸含量的检测 |
2.2.5 挥发性物质的检测 |
2.2.6 类黄酮化合物的检测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2.3 各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果实采后品质 |
2.4 栽培方式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2.4.1 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实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 |
2.4.2 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含量 |
2.4.3 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实的类黄酮化合物含量 |
2.5 讨论 |
第三章 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贮藏环境 |
3.2 检测方法 |
3.2.1 腐烂指数检测 |
3.2.2 失重率检测 |
3.2.3 硬度检测 |
3.2.4 CIRG检测 |
3.2.5 TSS检测 |
3.3 杨梅采后贮藏性的检测 |
3.3.1 腐烂指数变化 |
3.3.2 失重率变化 |
3.3.3 硬度分析 |
3.3.4 其他品质变化 |
3.4 讨论 |
第四章 物流包装对杨梅果实损耗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果实材料 |
4.1.2 包装和运输方法 |
4.2 检测方法 |
4.2.1 腐烂指数 |
4.3 运输前后果实的情况 |
4.4 运输后的果实腐烂指数 |
4.5 讨论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5.1 小结 |
5.2 展望 |
附录 |
附表1 杨梅果实中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 |
附表2 ‘东魁’果实挥发性物质含量 |
附表3 ‘荸荠’果实挥发性物质含量 |
参考文献 |
作者的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减压贮藏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处理方法 |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2. 1 呼吸强度 |
1.2.2. 2 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 |
1.2.2. 3 总糖含量 |
1.2.2. 4 可滴定酸含量 |
1.2.2.5 p H |
1.2.2.6失重率 |
1.2.2. 7 好果率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变化 |
2.2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2.3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总糖含量的变化 |
2.4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2.5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p H的变化 |
2.6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 |
2.7 杨梅果实减压贮藏过程中好果率的变化 |
3 讨论与结论 |
(3)包装对采后猕猴桃和杨梅贮运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实采后机械损伤 |
1.2 机械损伤的来源 |
1.2.1 冲击损伤 |
1.2.2 振动损伤 |
1.2.3 挤压损伤 |
1.2.4 摩擦损伤 |
1.2.5 穿刺损伤 |
1.3 机械损伤降低果实品质 |
1.3.1 机械伤加速果实软化 |
1.3.2 机械伤诱导果实伤呼吸和伤乙烯 |
1.3.3 机械伤促进果实氧化 |
1.3.4 机械伤引起微生物侵染 |
1.4 果蔬包装 |
1.4.1 外包装材料 |
1.4.2 内包装材料 |
1.4.3 包装的减损作用 |
1.5 立题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分选筐对猕猴桃果实分选跌落损伤及品质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跌落处理 |
2.2.2 测定指标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果实损伤指数和损伤体积 |
2.3.2 果实硬度 |
2.3.3 果实失重率 |
2.3.4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2.3.5 果实乙烯释放量 |
2.3.6 果实呼吸速率 |
2.3.7 果实相对电导率 |
2.3.8 果实MDA含量 |
2.3.9 果实POD活性 |
2.3.10 果实CAT活性 |
2.3.11 果实SOD活性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包装衬垫对模拟运输振动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设备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包装方式 |
3.2.2 模拟运输振动 |
3.2.3 测定指标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果实失重率 |
3.3.2 果实硬度 |
3.3.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3.3.4 果实呼吸速率 |
3.3.5 果实乙烯释放量 |
3.3.6 果实相对电导率 |
3.3.7 果实MDA含量 |
3.3.8 果实POD活性 |
3.3.9 果实CAT活性 |
3.3.10 果实SOD活性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快递包装对模拟运输振动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果实包装 |
4.2.2 模拟运输振动 |
4.2.3 测定指标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果实感官评分 |
4.3.2 果实腐烂率 |
4.3.3 果实硬度 |
4.3.4 果实失重率 |
4.3.5 果实色差 |
4.3.6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4.3.7 果实乙烯释放量 |
4.3.8 果实呼吸速率 |
4.3.9 果实相对电导率 |
4.3.10 果实MDA含量 |
4.3.11 果实POD活性 |
4.3.12 果实CAT活性 |
4.3.13 果实SOD活性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4)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蓄冷技术及其在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应用 |
1.1.1 蓄冷用于果蔬采后预冷 |
1.1.2 蓄冷用于果蔬冷链运输 |
1.1.3 蓄冷用于果蔬贮藏保鲜 |
1.1.4 蓄冷用于果蔬冷链“末端一公里” |
1.2 MAP在果蔬贮运保鲜中的应用 |
1.2.1 MAP的类型 |
1.2.2 MAP包装膜 |
1.2.3 MAP填充气体 |
1.2.4 MAP保鲜作用 |
1.3 草莓的低温和气调保鲜技术 |
1.4 杨梅的低温和气调保鲜技术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草莓的MAP和蓄冷包装保鲜技术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果实与处理 |
2.1.2 顶空气体成分、实时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 |
2.1.3 失重率和硬度测定 |
2.1.4 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测定 |
2.1.5 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
2.1.6 感官评分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 |
2.2.2 果实失重率和硬度变化 |
2.2.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变化 |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变化 |
2.2.5 果实感官品质 |
2.2.6 小结 |
第三章 草莓托盘覆膜保鲜技术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果实材料 |
3.1.2 托盘覆膜包装 |
3.1.3 顶空气体成分和相对湿度 |
3.1.4 果实失重率 |
3.1.5 果实硬度 |
3.1.6 果实相对电导率 |
3.1.7 果实感官评分 |
3.1.8 果实呼吸强度 |
3.1.9 果实乙烯释放量 |
3.1.10 微生物检测 |
3.1.11 果实挥发性物质 |
3.1.12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包装内的气体组分和相对湿度动态变化 |
3.2.2 果实失重率变化 |
3.2.3 果实硬度变化 |
3.2.4 相对电导率变化 |
3.2.5 果实感官品质变化 |
3.2.6 果实呼吸强度变化 |
3.2.7 乙烯释放量变化 |
3.2.8 包装对微生物的影响 |
3.2.9 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 |
3.2.10 小结 |
第四章 杨梅的MAP和蓄冷包装保鲜技术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果实和贮藏处理 |
4.1.2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实时温度和相对湿度 |
4.1.3 果实失重率 |
4.1.4 果实硬度 |
4.1.5 果实色泽 |
4.1.6 果实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 |
4.1.7 果实相对电导率 |
4.1.8 果实呼吸强度 |
4.1.9 果实品质评分 |
4.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 |
4.2.2 果实失重率的变化 |
4.2.3 果实硬度的变化 |
4.2.4 果实色泽的变化 |
4.2.5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和糖酸比的变化 |
4.2.6 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4.2.7 果实呼吸强度的变化 |
4.2.8 果实感官品质变化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5)三华李果实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华李概述 |
1.1.1 三华李简介 |
1.1.2 三华李营养成分 |
1.1.3 三华李研究现状 |
1.2 水果中的酚类物质研究 |
1.2.1 水果多酚及其活性 |
1.2.2 常见的抗氧化活性评价分析 |
1.3 花青素类物质研究现状 |
1.3.1 花青素类物质的自然界分布 |
1.3.2 花青素类物质的合成与代谢 |
1.3.3 花青类物质活性研究 |
1.3.4 花青素类物质产业研究 |
1.4 水果采后保鲜研究 |
1.4.1 常见的水果采后保鲜处理技术 |
1.4.2 冷处理在李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
1.4.3 热处理在李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
1.4.4 壳聚糖处理在李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
2.3.2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
2.3.3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比的变化 |
2.3.4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总多酚的变化 |
2.3.5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黄酮的变化 |
2.3.6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黄酮占总多酚摩尔百分比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三华李发育过程酚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3.2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组分的变化 |
3.3.3 三华李发育过程中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
3.3.4 酚类物质与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氧化酶酶活的变化 |
4.3.2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化学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4.3.3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4.3.4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营养成分组成变化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仪器设备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
5.3.2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
5.3.3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糖酸比的变化 |
5.3.4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总多酚的变化 |
5.3.5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总黄酮的变化 |
5.3.6 三华李采后保鲜程中总黄酮占总多酚摩尔百分比的变化 |
5.3.7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多酚组分的变化 |
5.3.8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试剂 |
6.2.3 仪器设备 |
6.2.4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多酚氧化酶酶活的变化 |
6.3.2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化学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鲜果蔬采后品质劣变机制 |
1.2 国内外生鲜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低温保鲜 |
1.2.2 气调保鲜 |
1.2.3 辐照保鲜 |
1.2.4 超高压处理 |
1.2.5 化学保鲜 |
1.2.6 生物保鲜 |
1.3 生物可降解材料 |
1.3.1 生物可降解材料概述 |
1.3.2 常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
1.4 聚己内酯的研究进展 |
1.4.1 聚己内酯的结构与性质 |
1.4.2 聚己内酯的改性研究现状 |
1.4.3 聚己内酯在食品保鲜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PCL/PPC自发气调包装对茼蒿采后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设备 |
2.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茼蒿贮藏包装 |
2.3.2 薄膜力学性能测试 |
2.3.3 薄膜透气性能测试 |
2.3.4 薄膜透湿性能测试 |
2.3.5 茼蒿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 |
2.2.6 茼蒿贮藏期间感官评分 |
2.3.7 茼蒿贮藏期间理化指标测试 |
2.3.8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
2.4.2 薄膜透气性能分析 |
2.4.3 薄膜水蒸气透过性能分析 |
2.4.4 茼蒿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变化 |
2.4.5 茼蒿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变化 |
2.4.6 茼蒿贮藏期间理化指标变化 |
2.5 小结 |
3 PCL基自发气调薄膜的制备及其相分离结构对包装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原料与设备 |
3.2.1 试验原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原料预处理 |
3.3.2 PCL基共混膜的制备 |
3.3.3 PCL基共混膜的结构表征 |
3.3.4 PCL基共混膜的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PCL基共混膜的相容性与相结构分析 |
3.4.2 PCL基共混膜的结晶性能分析 |
3.4.3 PCL基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4 PCL基共混膜的透气性能分析 |
3.4.5 PCL基共混膜的透湿性能分析 |
3.4.6 PCL基共混膜的光学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4 PCL基共混薄膜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冷藏期间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3 PCL基共混膜的制备 |
4.2.4 PCL基共混膜袋的制作及试验设计 |
4.2.5 葡萄包装内部CO_2和O_2含量的测试 |
4.2.6 感官评价 |
4.2.7 葡萄生化指标测试 |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贮藏期间葡萄包装内部O_2和CO_2含量变化 |
4.3.2 贮藏期间葡萄感官品质变化 |
4.3.3 贮藏期间葡萄生化品质变化 |
4.4 小结 |
5 PCL基自发气调包装薄膜处理对低温冷藏葡萄抗衰老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试剂 |
5.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样品准备 |
5.3.2 总酚含量测定 |
5.3.3 MDA含量测定 |
5.3.4 POD活性测定 |
5.3.5 CAT活性测定 |
5.3.6 PPO活性测定 |
5.3.7 果皮细胞壁结构观察 |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
5.4.2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中MDA含量的影响 |
5.4.3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POD活性的影响 |
5.4.4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CAT活性的影响 |
5.4.5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PPO活性的影响 |
5.4.6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PCL/PLLA共混膜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葡萄挥发性物质变化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原料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2.4 测试方法 |
6.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固相微萃取纤维头的选择 |
6.3.2 贮藏初期葡萄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 |
6.3.3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6.4 小结 |
7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空间电场结合低温贮藏对杨梅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杨梅的营养与采后生理 |
1.1.1 杨梅的生物学特性 |
1.1.2 杨梅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
1.1.3 杨梅果实的采后生理 |
1.1.4 杨梅采后果实的理化改变 |
1.1.5 杨梅果实采后主要病源 |
1.2 杨梅的贮藏技术分析 |
1.2.1 低温贮藏 |
1.2.2 气调贮藏 |
1.2.3 保鲜剂处理 |
1.2.4 热处理 |
1.2.5 复合处理 |
1.3 空间电场在食品贮藏中的研究现状 |
1.3.1 空间电场保鲜的作用机理 |
1.3.2 空间电场的作用特点 |
1.3.3 空间电场保鲜研究进展 |
1.4 选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背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间电场对低温环境下杨梅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流速和检测波长的确定 |
2.3.2 标准曲线的确定 |
2.3.3 空间电场下各贮藏期杨梅有机酸含量 |
2.3.4 空间电场对杨梅贮藏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空间电场对低温环境下杨梅可溶性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主要试剂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2 空间电场对杨梅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空间电场对低温环境下杨梅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处理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空间电场对接菌杨梅果实腐烂的影响 |
4.3.2 空间电场对杨梅果实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空间电场对杨梅果实PAL、POD和PPO活性的影响 |
4.3.4 空间电场处理对杨梅果实表面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空间电场下杨梅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受试材料与试验方法 |
5.2.1 样品的处理 |
5.2.2 货架期预测模型试验方法 |
5.2.3 试验数据处理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杨梅在不同温度下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构建 |
5.3.2 验证杨梅腐烂指数动力学模型 |
5.3.3 杨梅腐烂指数货架期预测模型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杨梅保鲜贮藏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保鲜 |
1.1 低温保鲜 |
1.2 真空冷藏保鲜 |
1.3 杨梅气调保鲜 |
1.4 高氧处理技术 |
2 化学保鲜 |
2.1 用化学保鲜剂保鲜 |
2.2 二氧化氯联合处理 |
3 生物保鲜 |
4 存在问题 |
5 展望 |
(9)杨梅和枇杷果实冷链物流技术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冷链物流在水果中的应用 |
1.1.1 冷链物流的构成 |
1.1.2 冷链物流实例 |
1.2 常用水果包装方法 |
1.2.1 外包装材料 |
1.2.2 内包装材料 |
1.3 杨梅采后保鲜技术 |
1.3.1 低温保鲜技术 |
1.3.2 涂膜保鲜技术 |
1.3.3 气调保鲜技术 |
1.3.4 熏蒸保鲜技术 |
1.3.5 1-MCP及与环糊精联合保鲜技术 |
1.3.6 热预处理保鲜技术 |
1.3.7 其它保鲜技术 |
1.4 枇杷采后保鲜技术 |
1.4.1 低温保鲜技术 |
1.4.2 1-MCP保鲜技术 |
1.4.3 涂膜保鲜技术 |
1.4.4 其它保鲜技术 |
1.5 浙江省杨梅和枇杷产业现状 |
1.5.1 杨梅产业现状 |
1.5.2 枇杷产业现状 |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杨梅冷链物流中不同包装对果实保鲜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室模拟杨梅冷链运输及货架实验 |
2.2.1.1 杨梅普通包装和减压包装比较 |
2.2.1.2 货架温度对杨梅减压包装保鲜效果的影响 |
2.2.2 杨梅果实快递物流包装的保鲜效果 |
2.2.3 冷链物流中不同内包装的保鲜效果 |
2.2.4 品质检测和统计分析方法 |
2.2.4.1 腐烂率测定 |
2.2.4.2 白斑测定 |
2.2.4.3 温度测定 |
2.2.4.4 硬度测定 |
2.2.4.5 TSS含量测定 |
2.2.4.6 感官评价 |
2.2.4.7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实验室模拟杨梅冷链运输及货架实验 |
2.3.1.1 普通包装和减压包装比较 |
2.3.1.2 货架温度对杨梅减压包装保鲜效果的影响 |
2.3.1.3 包装对果实白斑指数、硬度和TSS的影响 |
2.3.2 杨梅果实快递物流包装的保鲜效果 |
2.3.2.1 航空运输和陆路运输比较 |
2.3.2.2 快递物流包装温度控制效果 |
2.3.2.3 果实腐烂率结果 |
2.3.2.4 感官评价结果 |
2.3.3 冷链物流中不同内包装对保鲜的影响 |
第三章 枇杷冷链物流中不同包装对果实保鲜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枇杷失水与腐烂控制实验 |
3.2.2 不同包装在枇杷果实冷链物流中的效果 |
3.2.3 品质检测和统计分析方法 |
3.2.3.1 腐烂率测定 |
3.2.3.2 失重率测定 |
3.2.3.3 温湿度测定 |
3.2.3.4 硬度测定 |
3.2.3.5 TSS含量测定 |
3.2.3.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枇杷失水和腐烂控制 |
3.3.1.1 果实腐烂率 |
3.3.1.2 果实RH和失重率 |
3.3.2 不同包装在枇杷果实冷链物流中的效果 |
3.3.2.1 腐烂率变化 |
3.3.2.2 包装方式与温湿度的关系 |
3.3.2.3 果实硬度和TSS含量 |
第四章 小结和展望 |
4.1 小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杨梅果实采后包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和贮运性的影响[D]. 徐畅. 浙江大学, 2021(01)
- [2]减压贮藏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J]. 郑俊峰,谢建华,张巧芬,庞杰. 保鲜与加工, 2021(02)
- [3]包装对采后猕猴桃和杨梅贮运品质的影响[D]. 夏铭. 浙江大学, 2020
- [4]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D]. 赵晓晓. 浙江大学, 2020
- [5]三华李果实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D]. 李全.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D]. 成培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空间电场结合低温贮藏对杨梅保鲜效果的研究[D]. 陆俊玮.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杨梅保鲜贮藏技术研究进展[J]. 金茜,罗登艳,令狐金卿,胡明华. 南方园艺, 2017(05)
- [9]杨梅和枇杷果实冷链物流技术改进研究[D]. 王丹凤. 浙江大学, 2017(01)
- [10]杨梅衰老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孙珊,夏新兴,童树华,华飞果. 纸和造纸,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