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用维拉帕米、利多卡因降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桂新星,肖金辉,刘荣,王敏华,艾金莲[1](2021)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择期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100例,按麻醉维持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于常规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舒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对照组吸入2%七氟烷,观察组吸入1.5%七氟烷并持续静脉输注4μg·kg-1·h-1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麻醉苏醒期恢复情况和药物用量、气管拔管时躁动和咳嗽发生率及在麻醉恢复室内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时及手术开始后30 min,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拔管时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舒芬太尼、爱可松平均用量及术中输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气管拔管时躁动及咳嗽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在麻醉恢复室内疼痛、无痛、严重恶心呕吐、尿管相关膀胱不适及恢复室内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可提高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缩短苏醒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且不增加用药风险。
杨帆[2](2019)在《达克罗宁联合地塞米松对全麻腔镜子宫切除患者气管拔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达克罗宁和地塞米松混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半部再行气管内插管,观察其对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呛咳反应的影响,并观察患者术后是否伴有咽疼、声嘶、咳痰等气管插管并发症。探索局部联用达克罗宁和地塞米松有无降低拔管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呛咳的发生率及强度的作用,为行全麻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提高更为安全、舒适的苏醒质量。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ASA I至II级,年龄40-55岁之间,BMI指数17-26.9之间,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涂抹石蜡油,B组)、达克罗宁组(涂抹达克罗宁胶浆,D组)及联用组(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地塞米松,L组),每组患者20例。B组患者行气管插管术前,用石蜡油5ml均匀涂抹至气管导管前1/2,D组导管涂抹达克罗宁胶浆5ml,L组导管涂抹达克罗宁5ml+地塞米松1mg混合物。三组患者均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行常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使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血压及心率平稳,BIS值45-55;术毕,予以托烷司琼5mg预防性镇吐、布托啡诺1mg镇痛,均行PCIA(布托啡诺12mg+托烷司琼10mg[1])。记录三组患者的基础血压(T0)、入室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回病房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拔管过程中的呛咳评分;记录患者在行气管导管套囊抽气时有无呛咳发生或加重的情况;术后访视时记录患者术后24h时的声音嘶哑、咽痛、咳痰的发生率和评级。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带管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的MAP和HR:D组患者T0时刻的MAP与T5时的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T0时刻的MAP与T5时的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0时的MAP明显低于T5时的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拔管期间的呛咳评分:L组拔管期间的呛咳评分显着低于B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发现,D组拔管期间的呛咳评分显着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行套囊抽气时呛咳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行气管导管套囊抽气时出现呛咳或呛咳加重者记为阳性,其阳性率分别为85%、80%、50%。与L组相比,B组与D组的阳性率明显增高(χ2=0.018和χ2=0.047,P<0.05),B组和D组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0.677,P>0.05)。5.三组患者术后24h时声音嘶哑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术后24h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分别为30%、5%、5%。L组患者声音嘶哑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声音嘶哑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声音嘶哑的情况与D组患者无差异(P>0.05)。6.三组患者术后24h时咽痛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术后24h咽喉部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5%、20%、10%。L组患者咽痛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咽痛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咽痛的情况与D组患者无差异(P>0.05)。7.三组患者术后24h时咳痰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术后24h咳痰的发生率分别为40%、15%、5%。L组患者咳痰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咳痰的情况与B组患者无差异(P>0.05);L组患者咳痰的情况与D组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达克罗宁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稳定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时血流动力学、降低呛咳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术后24h咽痛、声音嘶哑、咳痰的情况。
张瑞瑞[3](2018)在《利多卡因喷雾与凝胶对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作用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喷雾和凝胶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30)、利多卡因喷雾组(L组,n=30)、利多卡因凝胶组(N组,n=30)、及利多卡因喷雾加凝胶组(D组,n=30)。分别记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时(T2)、插管后3分钟(T3)、及拔管即刻(T4)、拔管后3分钟(T5)6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拔管时呛咳发生率及程度、术后6小时咽部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发生率及程度、及低血氧饱和度发生率。结果L组、N组、D组在T0、T1、T2、T3、T4、T5各时间点MAP、HR及BIS与C组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呛咳发生率为73.3%(22/30),L组、N组和D组的呛咳发生率分别为31.0%(9/29)、30.0%(9/30)、24.1%(7/29),L组、N组及D组呛咳发生例数均少于C组,且呛咳程度均低于C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POST发生率为3.4%(1/29),N组、D组、C组三组POST发生率分别为36.7%(11/30)、37.9%(11/29)、33.3%(10/30),L组POST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D组及C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低血氧饱和度发生例数为7例、N组为4例、D组为5例、C组为1例,L组、N组、D组低血氧饱和度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喷雾或凝胶均不能有效抑制插管及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但可有效降低术后呛咳的发生率,并降低呛咳发生的严重程度;利多卡因喷雾可有效降低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及程度,利多卡因喷雾及凝胶均可使拔管期间低氧饱和度发生率增高。
陈静,蔡巧颖,高金贵[4](2015)在《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预防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全身麻醉拔管期,麻醉迅速减浅、伤口疼痛及吸痰、咳嗽等拔管操作的刺激因素易诱发心血管等系统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伴有机体免疫系统参与,能够引起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血液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
方闻[5](2014)在《术毕喉罩替换双腔支气管导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醉恢复期气管导管拔除时患者可发生明显的心率增快、动脉血压、颅内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还可能造成心肌缺血、恶性高血压、甚至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拟观察在麻醉恢复期的深麻醉状态下,使用喉罩替换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的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探索其可行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择期全麻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肺叶切除手术80例,年龄62~83岁,ASAⅡ或Ⅲ级,术毕随机分为清醒拔管组(TT组)和深麻醉下气管导管拔管一喉罩替代再拔除组(LM组),每组40例。记录LM组拔除气管导管喉罩替代时患者的SBP、DBP、HR;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拔管或拔除喉罩前吸痰时(T1)、拔管或拔除喉罩后即刻(T2)、拔管或拔除喉罩后5min(T3)时SBP、DBP、HR、Sp02,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或拔喉罩呛咳及躁动的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拔管或拔除喉罩5min后HR>100bpm发生的例数。结果:1.LM组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更换喉罩前后SBP、DBP、HR、R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LM组组内比较, T1、T2、T3与T0时点SBP、DBP、HR、R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T组内,与T0时点比较,T1、T2、T3时点SBP、DBP、HR、RP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同时点数值比较,TT组在T1、T2、T3时点SBP、DBP、HR、RPP均明显高于L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T组拔管时中、重度呛咳32例(80.0%),明显高于LM组0例,2级程度以上躁动13例(32.5%);明显高于LM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TT组拔管5min后仍有16例(40.0%)的患者HR>100bpm,LM组仅有3例(7.5%)的患者HR>100b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的组内、组间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胸科肺叶切除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麻醉恢复期使用喉罩替代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能够降低气管拔管不良反应。
王雯[6](2013)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全身麻醉中,气管插管是救治病人保证病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的常用方式。但气管导管毕竟是个异物,气管内插管也是一项有创的伤害性刺激,必定会引起全麻患者的一些不良反应,如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增强,以及躯体挣扎及局部的呛咳排斥反应等,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一定的副反应和负担。本试验旨在观察与对比,“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见图1和2)注射表面麻醉药,与不注药(同普通气管导管)用于全麻手术患者中,观察注药后(实验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手术中全麻用药量和手术结束病人清醒时的拔管反应,并与不注药(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临床上使用的优势。第一部分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与对比通过“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注射表面麻醉药,与普通气管导管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病人对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效益。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和矫形手术患者40例,ASA I或Ⅱ级,年龄20~60岁,22%≤BMI<30%,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分为“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组(试验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在3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ml/kg,并连续监测EGG和SPO2,桡动脉穿刺置管(BD)后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后,手控呼吸,3min后喉镜明视下经口完成气管插管(均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试验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连接麻醉机,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1.5,氧气流量1.5L/min,气道峰压≤25cm/H2O,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Hg。分别于入室安静后作为基础值(T0)、插管即刻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和插管后5min(T5)记录SBP、DBP、MAP、HR的数值;分别于T0、T1、T3和T5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值,随机每组10例。结果:插管期间,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试验组的SBP、DBP和MAP在T2、T3、T4和T5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HR分别在T2、T3和T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的E在T3(P<0.01)和T5(P<0.05)较对照组降低,NE在T3和T5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试验组的Cor在T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的血糖在各时点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效地维护血流动力学稳。第二部分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目的:观察与对比通过“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注射表面麻醉药,与普通气管导管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效益。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和矫形手术患者40例,ASA I或Ⅱ级,年龄20~60岁,22%≤BMI<30%,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分为“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组(试验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在3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ml/kg,并连续监测EGG和SPO2,桡动脉穿刺置管(BD)后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后,手控呼吸,3min后喉镜明视下经口完成气管插管(均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试验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连接麻醉机,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1.5,氧气流量1.5L/min,气道峰压≤25cm/H2O,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Hg。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6mg/kg·h-1,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和维库溴铵0.08mg/kg,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BIS值为40~45。术中失血量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0/0.5)补充,生理需要量和额外体液需要量以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MAP和HR的变化幅度小于±30%基础值,尿量大于0.5ml/kg·min-1。试验组的患者每小时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吸入七氟烷,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泵入丙泊酚,此时试验组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均常规拮抗(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氟马西尼1mg,iv)。分别于入室安静后作为基础值(T0)、切皮前(T6)、手术后15min(T7)、手术后60min(T8)、手术后90min(T9)和手术结束时(T10)记录SBP、DBP、MAP、HR的数值和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值;分别于T0、T7、T8、T9和T10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值,随机每组10例;手术结束时统计全麻用药量。结果:在术中,两组患者的SBP、DBP、MAP、HR、E、NE、Cor和血糖的变化实验组稍低,变化趋势两组大致相似,在各时点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BIS值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试验组的BIS值在T10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全麻用药量实验组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在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量方面无明显优势。第三部分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耐管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与对比通过“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注射表面麻醉药,与普通气管导管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病人对拔管的心血管反应及耐管效果。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效益。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和矫形手术患者40例,ASA I或Ⅱ级,年龄20~60岁,22%≤BMI<30%,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分为“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组(试验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在3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ml/kg,并连续监测EGG、SPO2和BIS值,同时行桡动脉穿刺置管(BD),将压力换能器连接于Philips多功能监护仪上,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的给药顺序完成静脉快速诱导,手控呼吸,3min后喉镜明视下经口完成气管插管(均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术中进行机械通气,通过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1.5,氧气流量1.5L/min,气道峰压≤25cm/H2O,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Hg。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6mg/kg·h-1,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和维库溴铵0.08mg/kg,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BIS值为40~45。术中失血量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0/0.5)补充,生理需要量以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MAP和HR的变化幅度小于±30%基础值,尿量大于0.5ml/kg·min-1。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吸入七氟烷,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泵入丙泊酚,此时试验组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均常规拮抗(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氟马西尼1mg,iv)。术后待病人能够按照麻醉医生指令睁眼、抬头、举手和吞咽反射恢复后,且病人神志清醒,BIS值75~85,自主呼吸时潮气量>6ml/kg,呼吸频率>12次/分,不吸氧3min后SpO2>95%,病人血压、心率循环稳定达到拔管指证后,即可进行吸痰拔管操作。分别于入室安静后作为基础值(T0)、拔管即刻前(T11)、拔管即刻后(T12)和拔管后5min(T14)记录SBP、DBP、MAP、HR的数值;于拔管即刻前(T11)、拔管即刻后(T12)、拔管后3min(T13)、拔管后5min(T14)、拔管后7min(T15)、拔管后10min(T16)和拔管后15min(T17)记录BIS值;于T11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值,随机每组10例;于拔管即刻前(T11)、拔管即刻后(T12)、拔管后3min(T13)、拔管后5min(T14)、拔管后7min(T15)、拔管后10min(T16)和拔管后15min(T17)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值;于围拔管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呛咳伴/不伴躁动情况、恶心呕吐情况、OAA/S意识状态进行评分;统计手术总时间(min)、呼吸恢复时间(停用丙泊酚~呼吸恢复,min)、睁眼时间(停用丙泊酚~睁眼,min)、拔管时间(停用丙泊酚~拔管,min)。结果:在围拔管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试验组的SBP、DBP和MAP在T11(P<0.05)和T12(P<0.01)均较对照组降低,HR在T11(P<0.01)和T12(P<0.05)也均较对照组降低;试验组的E、NE和Cor在T1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的BIS值在T11、T12、T13、T14、T15、T16和T17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的血糖在T11、T12、T13、T14、T15、T16和T17无差异(P>0.05);试验组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试验组中没有出现呛咳(1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发生呛咳或严重呛咳(2-4分)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呼吸出现时间、睁眼时间、出现声音嘶哑、咳嗽反射恢复情况、发生喉痉挛、气管支气管痉挛情况、OAA/S意识状态和恶心呕吐情况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患者耐受好,耐管时间明显延长,可有效的降低呛咳和/或躁动的发生率。结论1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优于普通气管导管。2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与普通气管导管比较稍能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量,但无统计学意义。3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有效降低呛咳和/或躁动的发生率。患者耐受好,耐管时间明显延长,显着提高拔管后的安全性。
赵新华[7](2012)在《右美托咪啶在腹腔镜手术全麻拔管期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 hydrochloride, DEX)在全麻腹腔镜手术后拔管期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合理剂量。方法:选择静吸复合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GL)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120例,年龄22~65周岁:其中男53例,女67例;体重(kg)在标准体重±20%。所有病例术前均无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患。全麻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4gg/kg,丙泊酚1.5-2.0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4-10mg/kg/h和瑞芬太尼0.2~0.4μg/kg/min,吸入1-2%异氟烷,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4mg/kg维持麻醉直至缝皮。手术结束前1min停止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术中均未使用止吐药,手术结束前20min停止追加肌松药,术毕带气管导管转入PACU。患者安全转入PACU后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对照组(P组)和实验组(D组),其中实验组又分为D1、D2、D3三个亚组,每组30例。P组继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1μg/ml;D1组、D2组、D3组分别给予DEX负荷剂量0.3μg/kg、0.7μg/kg;经注射泵10min静脉注射,维持剂量分别为0.3μg/kg/h、0.5μg/kg/h、0.7μg/kg/h;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停药。在PACU内每组患者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0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电(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尿量、体温、血气分析。患者采用呼吸机控制通气,吸入氧浓度100%,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维持PETCO2在35-45mmHg,呼气末麻醉药浓度降至0.2%时停止机械通气,采用手控呼吸直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患者达到拔管指征后拔管,符合离室标准转出PACU。按以下7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SBP、DBP、HR,BIS:术前(T0)、转入PACU即刻(即给药前T1)、给药后10min(T2)、自主呼吸恢复(T3)、吸痰拔管(T4)、拔管后10min(T5)和转出PACU即刻(T6)。观察患者拔管时咳嗽反应情况。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PACU停留时间。观察呼吸抑制、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寒战及躁动的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P组SBP、DBP在T4,HR在T4和T5升高(P<0.05);D1组的SBP、DBP在T4,HR在T4和T5均升高(P<0.05);D2组各时间点与T0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3组的SBP在T2,DBP在T2-4升高,HR在T2,3减慢(P<0.05)。与P组比较,D1组各时间点SBP、DBP和HR与P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IS在T2,3高于P组,自主呼吸恢复、呼唤睁眼、拔管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拔管质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2组的SBP、DBP、HR在T4、T5均降低,BIS在T3高于P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VAS降低,拔管质量优于P组,拔管期高血压发生率低(P<0.05);D3组的SBP、DBP在T2短暂升高,T4降低,HR在T2-5减慢,BIS在T2-3、T5低于P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缩短,拔管时间延长,VAS降低,拔管质量优于P组(P<0.05)。与D1组比较,D2组的SBP、DBP在T4,5降低,HR在T4,5均降低,BIS在T2,3低于D1组,拔管质量优于D1组,拔管期高血压发生率低(P<0.05);D3组的SBP在T2升高,T4降低,DBP在T4降低,HR在T2-5降低,BIS在T2,3、T5降低,呼唤睁眼、拔管和PACU停留时间均延长,拨管质量优于D1组(P<0.05)。与D2组比较,D3组的SBP、DBP在T2升高,HR在T2降低,BIS在T2,3、T5降低,呼唤睁眼时间、拔管和PACU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拔管质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盐酸右美托咪啶具有剂量依赖性镇静、镇痛作用,可使患者全麻拔管过程的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并减轻咳嗽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拔管质量。2.盐酸右美托咪啶0.5gg/kg镇静适度,血流动力学稳定,咳嗽反应轻微,镇痛效果较好,并发症少,不影响苏醒时间,更适合在全麻拔管期应用。
张冰[8](2011)在《常用降压药物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常情况下全麻后拔管期可引起血压剧增、心率增快和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强烈的心血管反应[1]。这种反应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心负荷加重,使心脏储备功能明显降低,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衰和肺水肿[2]。现将降压药物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张睿锐[9](2011)在《利多卡因应用于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胶浆和利多卡因注射液通过不同的给药方法对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作用及预防气管插管后咽痛、声嘶和呛咳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开腹手术患者200例,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明视单腔气管插管,年龄18-60岁,ASA分级I-II级。Mallampati分级1-2级。所选患者均无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咽炎病史,手术时间<240 min。患者随机分成5组:C组为生理盐水组(n=40);J组为利多卡因胶浆组(n=40); L组为利多卡因声门-气管内喷雾组(n=40);P组为利多卡因口咽部喷雾组(n=40);B组为利多卡因口咽部喷雾+胶浆组(n=40)。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连接无创血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快诱导麻醉,插管后调整气管插管套囊压力24-30mmHg,连接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所有患者均记录基础(T0)、诱导后1(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 (T3)、3min (T4)、5min (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期间有无呛咳及术后躁动程度。术后24-30h随访患者有无咽痛、声嘶发生以及其程度。结果(1)五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及气管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比较,C组于诱导后SBP、DBP、MAP、HR值降低(P<0.05),插管后1min(T3)升高至基础水平(P>0.05),J组在T3以后各时间点SBP、DBP、MAP、HR值降低(P<0.05),L组在T2时刻SBP及HR值降低(P<0.05)。(3)与C组比较,J组于插管后T3、T4、T5时间点的SBP、DBP、MAP值降低(P<0.05);L组于T2以后各时间点SBP、DBP、MAP值均低于C组(P<0.05) ,L组于T2、T3时心率降低(P<0.05)。(4)J组咽痛发生率为20%(8/40),低于C组(χ2=5.698,P<0.05);J组、L组的VAS值较C组减少(P<0.05)。(5)J组声嘶的发生率为17. 5%(7/40),呛咳的发生率15%(6/40),躁动的发生率生率为20%(8/40),均低于C组(P<0.05)。(6)与C组比较,L组声嘶的发生率为22.5%(9/40),呛咳的发生率12.5%(5/40),躁动的发生率15%(6/4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利多卡因声门-气管内喷雾能够减轻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2.利多卡因胶浆外涂气管导管能降低气管插管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余小丽[10](2010)在《氟比洛芬酯对围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观察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全麻气管插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拔管期血压、心率、血糖、皮质醇浓度及拔管不良反应的影响,评价氟比洛芬酯抑制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及最佳应用时机。方法:选择60例全麻气管插管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麻醉前,Ⅰ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00 mg;术毕时,Ⅱ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00 mg;Ⅲ组0.9%氯化钠10ml;Ⅳ组曲马多2mg/Kg。记录麻醉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1 min(T3)、3 min(T4)、5min(T5)的HR、SBP、DBP,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呛咳、躁动、恶心、呕吐、嗜睡、咽喉痛等不良反应。分别于以上六个时点抽取静脉血3ml待测皮质醇、血糖含量。结果:SBP、DBP、HR变化:与T0相比,四组T1、T2、T3时明显增高(P<0.01),至T5时Ⅰ、Ⅳ组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 ,而Ⅱ、Ⅲ组仍较T0高(P<0.01);与Ⅲ组相比,T1至T5Ⅰ组、Ⅱ组、Ⅳ组明显低(P<0.05),与Ⅳ组相比Ⅱ组T1、T2时明显高(P<0.05)。皮质醇、血糖变化:与T0相比,四组T1至T5明显增高(P<0.01);与Ⅲ组相比,Ⅰ组、Ⅱ组、Ⅳ组T1至T5明显低(P<0.05);与Ⅳ组相比Ⅱ组T1、T2、T3时皮质醇明显高(P<0.05),且血糖明显高(P<0.01)。各时点SBP、DBP、HR、皮质醇、血糖Ⅰ组、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Ⅰ组、Ⅱ组、Ⅳ组呛咳、躁动、咽喉痛较Ⅲ组减少(P<0.05)。Ⅳ组自主呼吸恢复、苏醒睁眼、拔管时间较Ⅲ组延长(P<0.05)。结论:麻醉前、术毕时静注氟比洛芬酯能减轻围拔管期血压、心率、皮质醇、血糖浓度的增高程度,并减少拔管后呛咳、躁动、咽喉痛的发生,麻醉前给药效果更佳。
二、联用维拉帕米、利多卡因降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用维拉帕米、利多卡因降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麻醉 |
1.2.2 维持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 |
2.2 麻醉苏醒期恢复情况及药物用量比较 |
2.3 气管拔管时躁动及咳嗽发生率比较 |
2.4 在麻醉恢复室内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2)达克罗宁联合地塞米松对全麻腔镜子宫切除患者气管拔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药品与试剂仪器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 |
3.2 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 |
3.3 三组患者拔管过程中的呛咳评分 |
3.4 三组患者行气管导管套囊抽气时呛咳的情况 |
3.5 三组患者术后24h声音嘶哑的情况 |
3.6 三组患者术后24h咽喉部疼痛的情况 |
3.7 三组患者术后24h咳痰的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利多卡因喷雾与凝胶对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材料 |
2.4.1 麻醉药品 |
2.4.2 仪器设备 |
2.5 试验方法 |
2.5.1 随机分组的实施 |
2.5.2 试验分组 |
2.5.3 麻醉方法 |
2.5.4 观测指标及观测时间点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病人一般情况 |
3.3 四组病人心血管反应的比较 |
3.4 四组患者呛咳、咽痛、低血氧饱和度发生率比较 |
3.4.1 四组患者呛咳发生情况 |
3.4.2 四组患者POST发生情况 |
3.4.3 四组患者低血氧饱和度发生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气管插管及拔管期间的应激反应 |
4.1.1 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
4.1.2 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
4.2 插管后并发症 |
4.2.1 插管后咽喉部疼痛 |
4.3 局麻药 |
4.3.1 利多卡因注射液 |
4.3.2 利多卡因凝胶 |
4.4 与利多卡因局部应用有关的不良反应 |
4.5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插管反应的作用 |
4.6 静脉药物 |
4.6.1 α受体激动剂 |
4.6.2 硫酸镁对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 |
4.7 胆囊疾病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预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原因 |
2 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
3 预防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方法 |
3.1 拔管时机的选择 |
3.2 硬膜外麻醉 |
3.3 镇痛药 |
3.3.1 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 |
3.3.2 曲马多: |
3.3.3 地佐辛: |
3.4 降压药 |
3.4.1 β受体阻滞剂: |
3.4.2 乌拉地尔: |
3.4.3钙离子拮抗剂: |
3.5硝酸甘油 |
3.6 ATP |
3.7 丙泊酚 |
3.8 局部麻醉药 |
4 联合用药预防拔管期应激反应 |
4.1 丙泊酚-阿片类药物的联合作用 |
4.2 利多卡因+钙离子拮抗剂 |
5 对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预防方法的评价 |
6 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预防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
(5)术毕喉罩替换双腔支气管导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略缩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耐管反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喉镜暴露和气管内插管应激反应的产生和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右美托咪啶在腹腔镜手术全麻拔管期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常用降压药物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β受体阻滞剂预防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
2 α受体阻滞剂预防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
3 钙拮抗剂预防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
(9)利多卡因应用于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氟比洛芬酯对围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1.1 病例入选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2 方法及观察指标 |
2.2.1 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3 标本收集与处理 |
2.4 试验材料 |
2.4.1 主要药品 |
2.4.2 主要仪器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血流动力学变化 |
3.2.1 收缩压变化 |
3.2.2 舒张压变化 |
3.2.3 心率变化 |
3.3 皮质醇、血糖变化 |
3.3.1 皮质醇变化 |
3.3.2 血糖变化 |
3.4 四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
3.5 拔管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4.1 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 皮质醇、血糖变化 |
4.3 麻醉恢复情况 |
4.4 拔管不良反应 |
4.5 麻醉前给药与术毕给药效果比较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带综述 |
四、联用维拉帕米、利多卡因降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J]. 桂新星,肖金辉,刘荣,王敏华,艾金莲. 微创医学, 2021(05)
- [2]达克罗宁联合地塞米松对全麻腔镜子宫切除患者气管拔管的影响[D]. 杨帆. 南华大学, 2019(01)
- [3]利多卡因喷雾与凝胶对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作用比较[D]. 张瑞瑞. 兰州大学, 2018(10)
- [4]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预防分析[J]. 陈静,蔡巧颖,高金贵. 河北医药, 2015(14)
- [5]术毕喉罩替换双腔支气管导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影响[D]. 方闻.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6]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上的应用研究[D]. 王雯.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7]右美托咪啶在腹腔镜手术全麻拔管期应用的临床研究[D]. 赵新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常用降压药物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应用[J]. 张冰. 中国民康医学, 2011(24)
- [9]利多卡因应用于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D]. 张睿锐.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5)
- [10]氟比洛芬酯对围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D]. 余小丽. 南昌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