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亚输油管线终于绕开俄罗斯(论文文献综述)
杨张锋[1](2021)在《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身份指是研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进而决定国家的行为。身份既产生于国家之间的互动,也源于国家内部各类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国际格局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是领导层确定本国身份的基础,身份和外交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土耳其建国后,凯末尔确立了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身份,实行和平、孤立的外交政策。冷战期间土耳其选择加入西方身份,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先后独立,土耳其的领导层先后确立了“领导者”、“桥梁国家”、“中心强国”的身份,并以这些不同的身份为指引制定出了各个时期的中亚政策。根据冷战后土耳其身份的变化,可以将它的中亚政策划分为厄扎尔、联合政府和正义与发展党三个时期。在厄扎尔时期(1991至1993年),美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俄罗斯无暇顾及中亚,西方支持土耳其在中亚发挥影响,土耳其在中亚面临历史性机遇。在国内,凯末尔主义者、伊斯兰主义者、泛突厥主义者均支持土耳其在中亚实施积极外交政策。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厄扎尔领导集体为土耳其确立了中亚“领导者”的身份。通过建立突厥语国家峰会、提供大规模援助、设立学生交流项目、鼓励中亚国家进行字母拉丁化改革等措施,土耳其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突厥语国家联盟。然而,中亚国家虽然欢迎土耳其的投资、援助及其它形式的帮助,但拒绝有关突厥语国家联盟的倡议,因此土耳其追求的“领导者”身份无果而终。在联合政府时期(1993年至2002年),美俄关系由合作走向竞争,俄罗斯出台“近邻政策”,而美国制定了针锋相对的“新中亚战略”。受政治伊斯兰和库尔德问题的影响,土耳其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背负外债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德米雷尔和奇莱尔领导集体出于加入欧盟的现实需要,为土耳其确立了连接欧洲与中亚的“桥梁”身份。土耳其借助突厥语国家峰会保持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争取中亚国家支持土耳其的“桥梁”作用。在能源领域,土耳其在美国帮助下获得了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项目,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签署了“蓝溪”天然气管道协议,实现了成为能源走廊的目标。在文化方面,土耳其在继续吸引中亚学生到土耳其留学的同时,注重在中亚兴办各类学校,推广土耳其的语言和文化,提升土耳其在中亚的软实力。在援助领域,土耳其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援助重点,弥补其中亚外交政策的短板。从双边关系的角度看,土耳其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恶化,与其他国家关系基本正常。在联合政府时期,中亚国家对与土耳其发展政治关系热情下降,但愿意与土耳其进行经贸合作。土耳其的“桥梁”身份得到了中亚国家的一定支持,但却没有获得欧盟的认可。正义与发展党执政以来(2002年至今),土耳其在中亚面临的国际环境大为改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为土耳其在中亚发挥影响提供了良好机遇,普京执政后俄罗斯表现出与土耳其合作的态度。土耳其国内政治稳定,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具备了在中亚发挥影响的条件。正发党领导集体为土耳其确立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多地区“中心强国”身份。2009年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建立使土耳其拥有了一个能够在欧亚大陆发挥影响的国际组织,借助该组织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在经贸、交通、海关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影响不断扩大。在能源领域,土耳其借助巴库-杰伊汉输油管道和巴库-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的优势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已经通过上述管道向土耳其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土耳其正在接近能源枢纽国的目标。在援助方面,土耳其对国际合作与协调署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革,以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为重点援助对象,旨在强化两国对土耳其的支持。此外,土耳其加大了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援助,试图在中亚的安全领域发挥影响。目前,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双边关系,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第一层次,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为第二层次,塔吉克斯坦处于第三层次。从效果上看,中亚国家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给予了积极响应,土耳其与中亚之间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心强国”身份突出了土耳其的主体地位,对中亚国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其长远的效果还有待于观察。纵向来看,土耳其的中亚外交政策受到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首先,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和政策决定了土耳其不可能实现建立突厥语国家联盟的目标,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降低了中亚国家与土耳其合作的力度,俄罗斯在中亚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加了土耳其实现能源外交目标的阻力。其次,美俄博弈有可能造成中亚动荡,使土耳其面临不确定的地区环境;土耳其需要在美俄之间进行平衡、避免被拖入冲突;美、俄博弈还会造成中亚国家外交取向分化,土耳其需要实现中亚各国的外交取向与自身中亚外交政策的融合,使中亚国家朝着与土耳其合作的方向发展。再次,伊朗作为中亚事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冷战结束初期与土耳其在中亚展开地缘竞争,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双方逐渐转向合作。伊朗在经贸、文化领域与土耳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共同利益决定了双方在中亚的合作要大于竞争。从中亚方面看,各国在民族、资源、边界等方面存在诸多纷争,土耳其必须谨慎处理中亚内部的争端;中亚各国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决定了土耳其不可能在中亚获得比当前更大的影响力。从土耳其的角度来看,当前土耳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在中东和周边地区,中亚在土耳其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此外,官僚部门之间的博弈和利益集团的影响有损于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协调与统一,使土耳其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中亚政策。本文主要研究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身份选择指引了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发展。第二,俄罗斯因素对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影响突出。第三,文化、援助、能源一直是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三个重点领域。第四,塔吉克斯坦在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中处于边缘,但并没有被土耳其所忽视。土耳其在中亚主要扮演了泛突厥文化的倡导者、西方的盟友、务实的合作者三种角色。展望未来,土耳其的中亚外交政策将继续以与俄罗斯合作为前提,中亚依然处于土耳其外交政策的边缘,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层次将保持现状,如何确立稳定、合理的身份并得到国际的认同未来仍是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中亚是中国的西邻,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安全和能源利益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中国与土耳其在中亚反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唐国俊[2](2017)在《大国管道激流暗涌》文中提出不管是"中缅管道"成功绕开马六甲,还是"土耳其流"管道项目得以重启,抑或是欧盟"南方天然气走廊",全球油气能源版图的争夺无时无刻不在"激流暗涌",全球油气管道的建设是各国矛盾的"万花筒",小中见大,五彩斑斓。
宋博[3](2016)在《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家重建理论出发,将俄罗斯国家重建的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并从该角度审视俄国家重建路径与工具选择。再俄化推动俄罗斯实践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工具匮乏的问题。俄罗斯基于其能源大国定位和能源比较优势,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实现其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国家重建是后冷战时代国家治理的热点议题,俄罗斯因循一条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地区主导权的非传统国家重建路径,这表明俄罗斯拥有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本文将该特殊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这是一种与“去俄罗斯化”和“俄罗斯化”相对应,在正常国家机能恢复的基础上,以国家能力扩张为评判标准的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俄在再俄化目标的指引下在国内和地区两个层面展开国家重建。为了突破缺乏工具选择的局限,俄开始结合自身作为能源大国的比较优势,选择非常规治理工具。基于俄是能源大国的事实,能源治理不仅可以影响俄国内财富分配和精英选拔,还可对近邻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特殊影响。因此,俄罗斯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其实现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在实践层面,俄能源治理在“再俄化”目标影响下分有三种逻辑:无再俄化干预的能源合作,作为再俄化工具治理央地关系和地区秩序。本论文利用众多案例分析检验上述研究假设,主要有:运用俄欧和中俄能源合作的案例,检验无再俄化目标的能源合作逻辑;运用俄国内治理主力油气田和地方石油公司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动用能源工具治理央地关系的逻辑;运用东欧、中亚和高加索等国家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利用能源治理重整地区秩序的逻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再俄化”目标时,政府与能源企业单独承担各自领域的压力,分别做出的反应构成能源合作的不同属性;配置再俄化目标后,在国内层面,俄罗斯中央政府在保留宪政名义上的政治分权同时,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实现经济实质上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最终实现“再俄化”规制央地关系的目标;而在地区层面,再俄化支配俄罗斯扭转常规能源合作的制度规范,而是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对目标国家降低其能源禀赋和挤压其多元化空间,使其更加受制于俄罗斯,最终实现“再俄化”主导地区秩序的目标。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再俄化概念,系统地将俄罗斯寻求内部集权和地区主导权的动机统一到俄国家重建的目标中来。二是从能源治理被“再俄化”选择为工具的角度,阐释俄罗斯能源政策与能源外交的特殊逻辑。
金胤静(Kim Yoon Jung)[4](2015)在《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国家发展和全球安全密切关联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国际石油市场日渐动荡,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必须客观地面对本国、本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有限供应之间的非对称性、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新的能源安全观关注能源生产国的需求安全、消费国的供应安全和过境国的运输安全等诸多方面,强调“合作安全”和“共赢安全”涉及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大中型跨国石油公司等几乎所有能源地缘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新独立的国家从苏联的“后院”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吸引了诸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和本地区的能源安全,通过政府主导、能源企业参与等多种途径开展各具特色的能源外交,推进能源合作。中国和韩国同处亚太地区,作为能源消费国及进口国,两国都对中东的能源进口有较强的依赖性,也同样面临海上油气运输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过度集中于中东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于海上运输的状况使得中国的石油安全脆弱。由于中亚地区在地理上与中国陆路相连,打通中亚油气进口通道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近20年来,中国从中东非洲地区不断向其他地区扩展能源合作与外交领域的层次、方式和范围,使其能源安全程度不断提升。韩国由于本国的能源资源不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偏高。2012年韩国的能源消费排名世界第九位。韩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87%,为了减轻这一地区的能源进口,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韩国从2003年卢武铉政府开始进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圈,并于2006年提出了“进入中亚方案”。但是,韩国是中亚能源开发和合作的后来者。显然,通过分析中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经验,可以为韩国当前和今后的能源战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论文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能源地缘战略的变化过程,探讨能源安全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观;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实践,总结出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维和特点,对比探寻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思路和战略选择;在比较分析“中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特征、战略和挑战的基础上,对应分析“韩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以及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安全利益和相应的政策选择。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本文认为中韩两国在中亚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安全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在中亚成功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基础,推进以油气为重点的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大规模投资与合作。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牵引,以公司外交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助力,基本构建了融合国家、企业和地区层面的中亚能源外交体系。与中国相比,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较晚,进程较慢,成果较小。但是,本文认为,韩国通过综合运用本国具有的油气精炼技术、成套设备建设、运营和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短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具有诸多灵活的战略选择,如一揽子合作模式和官民并进的战略等。此外,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即在欧亚大陆空间内)观察研究中国、韩国与中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中亚与东北亚的跨区域能源合作关系,认为这一更加宏观的视野分析,可以为中韩两国在更大的地缘空间内共同确保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合作与外交,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认识。
李冉[5](2013)在《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里海—中亚地区既是一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真空地带”,又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富集地区。欧盟出于地缘政治和能源需求的双重目的,推出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各相关国家、大国以及波及国之间的一场激烈而又旷日持久的能源地缘政治大博弈,影响到了复杂的双边、三边和多边国际关系的转变和演化。本文全面论述了“纳布科管道计划”的由来和进程,详尽探讨了有关各国之间围绕着该计划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策。具体地说,全文的结构和框架安排如下: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文章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正文包括四个板块,具体分述为以下6章:第一板块也就是第一章,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天然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揭示天然气为何会成为战略性能源,描述全球天然气的分布图景,然后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博弈论,论述天然气地缘分布与地缘政治的互相影响及其天然气管道的政治博弈态势。第二板块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的背景、进程及其前景进行分析,其中第二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进行论述,详细、全面地展现出该计划的出台背景以及酝酿和提出的经过。第三章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纳布科计划”的进展情况,既详细介绍了该计划提出之后所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该计划进展缓慢和方案变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决定该计划命运的因素。第三个板块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国际关系各方围绕着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和天然气管道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其中第四章以里海—中亚5个天然气资源国为论述主体,论述了这些国家在天然气资源上的战略地位、在输出天然气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多元化途径以及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表现出来的外交博弈趋向。第五章以欧美俄三大政治力量为论述主体,论述了三方对里海—中亚资源的竞争态势和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展开的外交博弈。第四个板块即第六章,论述了“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分析利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能源战略和外交对策。
张从容[6](2012)在《里海油气资源与输出管道之争》文中研究指明里海地区具有丰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了欧美俄多方针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争夺策略,重点归纳了里海油气外输管道的分布与格局。
刘情庆[7](2012)在《国际石油格局背景下的中俄石油合作》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其需求和进口量在世界石油供需格局中举足轻重,而俄罗斯作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同样在国际石油格局中至关重要。从地缘政治角度,中俄两国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对于俄罗斯来讲,中国是面向亚太石油出口的不可或缺的方向,而俄罗斯对于中国而言,是中国保证进口多元化和石油进口安全的有力支撑。虽然两国合作有巨大的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中俄两国的石油合作进程发展缓慢。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石油有关的并不是表面的价格问题,而是其中掺杂了巨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这是由石油战略物资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本文试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国际石油格局的演变、国际石油格局背景下中俄石油合作的问题及其合作的困境。论文由四章构成第,第一章陈述了国际石油格局的演变和新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中俄在石油格局中的地位,为中俄石油合作的潜力和可能性做铺垫。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中俄石油方面的进展和有利条件,但中俄石油合作的制约性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俄石油合作目前的国际国内制约因素,而第四章笔者从基础、关键和推动三个因素作为支撑点,作对于中俄石油合作前景作出乐观性的判断,并且在最后就如何推动中俄能源合作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陈柯旭[8](2012)在《美国中亚战略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地缘政治理论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历史研究、案例分析等技术方法,通过全面、系统地考察冷战后美国在中亚地区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在中亚地区与其他大国的互动来剖析冷战后的美国中亚战略实质,并对美国中亚战略的功效和前景做出初步分析,旨在有助于中国清楚地认识美国的中亚战略,并做出恰当的战略应对。要研究美国的中亚战略,首先得确认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战略思维。论文通过研究美国历史上的三个战略转折时期的领导人的战略思维,认为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是美国大战略的灵魂。正是在地缘政治思维的作用下,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国家战略都具有权力扩张性。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同样受传统地缘政治战略思维所左右,凭借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白宫的新主人们决定继续追逐被冷战中断了的世界霸权梦想。在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被确定为排挤俄罗斯、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达到削弱俄、中挑战美国世界地位的能力和奠定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实现孤立伊朗的目标。当美国控制中亚后,它就可以利用中亚的欧亚大陆中心地位将美国在欧亚大陆东、南、西三面的军事部署全面对接。冷战后,美国根据上述战略目标,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援助等手段对中亚进行渗透,逐步增强它在中亚地区的存在。政治方面,美国主要通过软硬兼施,上下兼顾的策略致力于向中亚各国输出西方式民主,使中亚国家成为美国领导的“民主大家庭”中的成员。军事方面,美国旨在按照西方模式和标准改造中亚国家。早在1994年美国就通过北约框架下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中亚国家进行渗透。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还在中亚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在经济领域,美国开始试图通过修建绕过俄罗斯的中亚能源出口管道来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进而逐步掌控中亚国家的经济命脉。发现此方案难以在近期奏效后,美国又推出“大中亚计划”。“大中亚计划”可谓是美国为了建立其在中亚的势力以及增强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创举,它希望借促进中亚国家、阿富汗、和南亚国家间的合作来实现多重战略目标。美国中亚战略的另一重要工具是政府援助。美国的援助实质上是打着道义的旗号,谋取私利的战略工具。美国实施中亚战略,必定对中亚的外部大国造成影响,从而产生互动。对于美国在中亚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他们是美国挤压、遏制的对手,另一类是美国的盟友或想要拉拢的对象。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最为激烈,两者在中亚的势力呈现出你进我退、此起彼伏的状态。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与中亚国家的传统联系和地缘优势有利于它们之间发展关系,美国想在中亚占据绝对优势十分困难。美国对那些被其视为朋友的外部力量则加以利用,尤其是土耳其。美国最初旨在将土耳其培养成为其向中亚地区投射力量的跳板,终因土耳其自身实力不足不能胜任而放弃。总体来说,美国的中亚战略在联合盟友达成目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机制来整合盟友的力量,主要依靠它们在中亚地区谋求基于相同价值观上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默契来相互扶持。不过,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在中亚地区集盟友之力量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开始呼吁盟友间加强合作。总体来看,美国的中亚战略给美国、中亚国家以及中亚地区的其它外部力量都带来了相应影响。对美国而言,是利大于弊,它已从一个无从染指中亚事务的国家变成了对中亚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中亚国家增强独立性,拓宽外交舞台,提升国际地位;另外,美国在中亚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对中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民主输出活动给中亚播下了民主的种子;军事合作增强了中亚国家的国防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消极影响在于:美国向中亚输出民主动摇了中亚政局的稳定性,给极端势力提供了浑水摸鱼、借机做大的机会;美国与中亚各国合作步调的不一致致使中亚国家相互猜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削弱了中亚国家的地区合作意愿;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增添了中亚的紧张气氛。除此之外,美国的中亚战略对俄罗斯、中国、伊朗以及其它大国也有影响。美国的中亚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离其所追求的战略日标还相当遥远,究其原因,是以下因素阻碍了美国的中亚战略:第一,中亚国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国家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分歧;第二,中亚国家的战略选择(大国平衡战略);第三,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和不同领域政策目标的冲突;第四,阿富汗反恐问题以及其他大国力量的制约;第五,对抗性的地缘政治思维是美国当前战略的最深层次制约因素。文章最后认为美国的中亚战略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至多也是根据其全球战略或欧亚战略的需要作出重心上的微调,他可能在某一时期获得并保持在中亚的优势地位,但全面控制中亚的战略目标终难实现。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美国的传统地缘政治战略思维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美国根据这种战略思维所制定出的国家战略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可能将美国拖入灾难。中国不必对美国在中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咄咄逼人之势做出过度回应,坚持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地缘政治思维来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与中亚国家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的新安全观,坚持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以此应对美国的遏制。
汪毅刚[9](2011)在《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联解体,国际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也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俄罗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地区国家的纷纷西靠,使俄罗斯丧失了在苏联时代与西方的广阔战略缓冲区,导致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的边界几乎与俄罗斯领土边界重合,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由于对新生俄罗斯本质上的不信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加速东扩,把原苏联、东欧、东南欧地区国家逐步纳入大西洋集体安全体系,从政治和军事上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同时,欧盟作为西欧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集团,从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出发不断东扩,从政治经济上把原苏联欧洲加盟共和国逐步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和发展空间。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相辅相成,不断向俄罗斯边境挺进,挤占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这使得刚刚从与西方虚假的蜜月期清醒过来的俄罗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安全威胁。西部,也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心和主要战略方向。黑海,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北靠乌克兰、俄罗斯,南接土耳其,西濒巴尔干半岛、通地中海,东遏外高加索、里海,是俄罗斯帝国通过数百年的经营夺得的南部出海口,也是俄罗斯同西方抗衡的海上安全屏障,地缘战略地位极其突出,对于俄罗斯尤为重要。苏联解体后,黑海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主权国家,黑海海域和海权为沿岸国家所分割。西方的北约和欧盟东扩以及黑海地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西靠,使黑海成为俄罗斯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关键。而黑海海权的掌控也就成为俄罗斯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俄罗斯黑海舰队是俄罗斯掌控黑海海权,进而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但是,俄乌黑海舰队问题一直困扰和威胁着俄罗斯。因而,俄罗斯最终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对待乌克兰以求根本上解决俄乌黑海问题,成为俄罗斯掌控黑海海权、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核心与焦点。
潜旭明[10](2010)在《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变量及其理论分析框架。论文认为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变量有3个:权力、国际能源战略和国际能源体系,其中权力为自变量,国际能源战略为中介变量,国际能源体系为因变量。国际能源体系又包含5大要素:供应板块、需求板块、能源运输通道、能源市场和能源国际机制。论文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分析了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形成、危机、重构、发展和强化及其对国际石油体系的影响。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体系的兴衰和美国霸权的兴衰保持同步,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通过对美国国际能源格局兴衰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美国霸权体系的发生和发展。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的霸权经历由弱而强到由盛转衰,90年代又重新走强的过程。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发展之初,美国政府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支持本国的国际石油公司建立和维持其国际石油体系。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国际石油公司面临产油国的出的挑战。1960年石油输出国(OPEC)的成立标志着石油生产国以集体的形式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博弈。通过提价、断油、禁运等形式一步一步夺取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体系出现了危机,面临着石油危机的煎熬,美国调整了其能源战略,通过推出能源独立计划,发展国内油源,开发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建立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等形式组织等措施,实现了国际石油体系的重构。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重新获得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主导权。论文第三章介绍了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和内容、手段及其特点。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手段主要包括:能源外交、控制能源产地、控制能源通道、石油战略储备、石油美元机制等,美国通过这些手段控制了国际能源体系中的供应板块、需求板块、能源运输通道,美国还通过吸收和释放石油战略储备来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通过改变美元的利率和汇率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为: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和地缘战略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谋求霸权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军事行动密切结合,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等。论文第四章以美国亚洲的能源地缘战略为例,分析了以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具体实施。美国的亚洲能源战略成为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核心,与美国的霸权大业的成败息息相关。西亚和中亚是美国的“油源”,东亚是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南亚印度洋是世界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亚洲看成重中之重。特别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一步步强化了其亚洲能源战略,提出了“卡特主义”、“里根推论”,通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大中东计划,大中亚计划……逐渐控制了中东和中亚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石油阀门,牢牢把关南亚印度洋这扇石油运输门户,深刻影响东亚这个巨大的石油市场;再通过石油美元机制、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战略储备,主导国际石油定价权,美国通过建立世界能源霸权来巩固其世界霸权。
二、中亚输油管线终于绕开俄罗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亚输油管线终于绕开俄罗斯(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及不足 |
第一章 身份的形成及土耳其外交政策的发展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外交政策 |
一、外交政策 |
二、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 |
三、身份视角下的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土耳其外交政策的原则及演变 |
一、凯末尔时期的和平外交原则 |
二、冷战时期土耳其亲西方的外交原则 |
三、冷战后土耳其积极、独立的外交原则 |
第三节 土耳其地区外交政策与总体外交政策的关系 |
一、从属于总体政策的地区政策 |
二、依托于地区政策的总体政策 |
三、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特性 |
小结 |
第二章 厄扎尔时期土耳其的中亚政策 |
第一节 厄扎尔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形成的背景 |
一、苏联解体与土耳其面临的机遇 |
二、土耳其国内在中亚政策上的共识 |
第二节 厄扎尔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重点 |
一、以突厥语国家首脑峰会领导中亚国家 |
二、通过援助展示领导中亚的实力 |
三、以文化外交增强土耳其对中亚的吸引力 |
第三节 对厄扎尔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评价 |
一、中亚国家拒绝土耳其的“领导”身份 |
二、土耳其中亚政策泛突厥主义色彩浓厚 |
三、土耳其对中亚文化外交背后政治意图明显 |
小结 |
第三章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的中亚政策 |
第一节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形成的背景 |
一、俄罗斯对中亚政策及美俄关系的转变 |
二、土耳其政治经济动荡不安 |
第二节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重点 |
一、利用峰会机制争取中亚国家支持其“桥梁”身份 |
二、构筑中亚-欧洲之间的能源之桥 |
三、以对外办学搭建“文化之桥” |
四、以援助推动中亚融入西方体系 |
第三节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 |
一、土耳其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曲折发展 |
二、土耳其与哈萨克斯坦的全面合作 |
三、土耳其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教育合作 |
四、土耳其与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
五、土耳其与塔吉克斯坦关系的缓慢发展 |
第四节 对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评价 |
一、中亚国家对土耳其“政冷经热” |
二、“能源走廊”目标基本实现 |
三、文化外交成败参半 |
小结 |
第四章 正义与发展党以来土耳其的中亚政策 |
第一节 正发党以来土耳其中亚政策形成的背景 |
一、“9·11”事件后中亚力量对比的变化 |
二、土耳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 |
第二节 正发党以来土耳其中亚政策的重点 |
一、以“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增强制度化合作 |
二、借助枢纽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三、以援助增进政治与经济合作 |
四、加大对中亚的投资规模 |
五、加强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 |
第三节 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层次 |
一、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重点对象国 |
二、土耳其在中亚的争取对象国 |
三、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边缘国家 |
第四节 正发党以来土耳其中亚政策的效果 |
一、中亚国家积极回应土耳其政策 |
二、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影响逐渐扩大 |
三、土耳其与中亚国家经贸易发展迅速 |
小结 |
第五章 影响土耳其中亚政策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俄罗斯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
一、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和政策 |
二、冷战后土耳其与俄罗斯关系的演变 |
三、俄罗斯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美、俄博弈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
一、美国在中亚的利益及战略 |
二、美、俄中亚博弈的主要领域 |
三、美、俄博弈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伊朗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
一、伊朗在中亚的利益及战略目标 |
二、伊朗与土耳其在中亚的关系 |
三、伊朗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
第四节 中亚国家多元平衡的外交倾向 |
一、中亚国家间的争端 |
二、中亚国家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 |
第五节 土耳其自身的局限 |
一、土耳其综合国力的限制 |
二、土耳其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
小结 |
结论 土耳其中亚政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
一、土耳其中亚政策的特点 |
二、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三、土耳其中亚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发表学术论文 |
2.参与科研项目 |
3.访学交流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主要经历 |
(2)大国管道激流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土耳其流落地,“难产儿”几经轮回 |
“南溪”遭遇滑铁卢,“北溪2”受阻 |
“拱心石XL”重启,背后站着特朗普 |
多“管”并行,投资额却走“下坡路” |
管道万花筒,身后的“如意算盘” |
(3)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理论、经验困惑和问题的由来 |
1.1.1 国家重建理论的传统目标、路径与工具 |
1.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路径和工具 |
1.1.3 问题的由来 |
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目标——再俄罗斯化 |
1.2.1 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 |
1.2.2 去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历程 |
1.2.3 国家能力的扩张与再俄罗斯化的定义 |
1.2.4 再俄罗斯化目标下国家重建的基本路径 |
1.3 再俄罗斯化工具选择的困局 |
1.3.1 传统国家重建治理工具的弱化 |
1.3.2 再俄罗斯化在体系层次上的工具匮乏 |
1.4 核心假设: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是能源治理 |
1.4.1 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定位 |
1.4.2 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的选择性治理 |
1.5 文献综述 |
1.6 竞争性假设、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
1.6.1 竞争性假设 |
1.6.2 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
1.7 对于“能源”的讨论限定 |
1.8 章节安排和内容简介 |
第2章 再俄化缺位下的俄罗斯能源一般治理逻辑 |
2.1 油气合作行为体、压力和结局的概念化 |
2.2 油气合作的因果关系 |
2.3 国家间油气合作的治理逻辑 |
2.4 比较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俄化目标下治理央地关系的工具选择 |
3.1 再俄化对央地治理的诉求 |
3.2 叶利钦时期的央地关系互动 |
3.2.1 宪政危机 |
3.2.2 总统连任竞争 |
3.3 叶利钦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困局 |
3.3.1 立法及法律工具困局 |
3.3.2 行政管理工具困局 |
3.3.3 经济及财税工具困局 |
3.4 能源治理——普京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选择 |
3.4.1 能源工具适合俄央地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
3.4.2 俄罗斯政府对于能源工具的认知转变 |
3.4.3 普京政府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央地治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俄化目标下重塑近邻地区秩序的工具选择 |
4.1 俄罗斯“近邻地区”的定义 |
4.2 再俄化影响下近邻地区的秩序关系 |
4.2.1 再俄化对俄近邻地区治理的诉求 |
4.2.2 再俄化与近邻国家重建进程的矛盾 |
4.2.3 近邻地区的四种秩序关系 |
4.3 能源治理——俄罗斯地区治理的工具选择 |
4.3.1 能源工具适合俄地区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
4.3.2 能源工具在俄罗斯地区治理中的定位转变 |
4.4 俄罗斯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地区治理的模式 |
4.4.1 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模式 |
4.4.2 重点削弱对象国能源优势的模式 |
4.4.3 全面控制对象国能源系统的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对未来的预测 |
5.1 总结与启示 |
5.2 预测:油价暴跌背景下俄能源工具的使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由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结构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概念界定 |
第五节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能源地缘政治学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概念与传统 |
第二节 新地缘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含义和新趋势 |
第三章 中亚能源地缘政治分析 |
第一节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亚 |
第二节 从全球能源角度看中亚 |
第三节 中亚地缘政治环境:独立后的变迁 |
第四节 中亚地缘经济环境:能源合作上升 |
第五节 对外部势力在中亚地区竞争的进一步分析 |
一、俄罗斯的存在 |
二、西方国家的进入 |
三、亚洲国家的进入 |
第四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关联 |
第一节 新的能源安全观 |
一、能源安全的演变与新界定 |
二、能源安全对中国的含义 |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 |
一、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
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系列挑战 |
第三节 中亚能源供应对中国的意义 |
第五章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一、哈萨克斯坦 |
二、土库曼斯坦 |
三、乌兹别克斯坦 |
四、多边合作: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例 |
第二节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外交 |
一、首脑外交 |
二、公司外交 |
三、管道外交 |
四、双边和多边外交: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中的风险和挑战 |
一、俄罗斯的“红线” |
二、中亚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 |
三、中亚地区的竞争态势 |
第六章 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
第一节 韩国的能源结构 |
一、能源供需结构的变迁 |
二、能源消费 |
三、能源进口 |
第二节 海外能源开发过程与中亚能源的地位 |
一、海外能源开发过程 |
二、中亚对韩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
第三节 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
一、哈萨克斯坦 |
二、乌兹别克斯坦 |
三、土库曼斯坦 |
第七章 比较、选择与结论 |
第一节 地缘因素比较 |
第二节 能源安全利益比较 |
第三节 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 |
第四节 韩国的战略选择 |
第五节 若干认识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5)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框架和篇章结构 |
四、 创新点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天然气和天然气地缘政治 |
第一节 世界天然气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
一、 人类对天然气的利用和开发 |
二、 世界天然气开发的现状与趋势 |
三、 世界天然气的需求趋势和开采前景 |
第二节 世界天然气的地缘格局与管道运输 |
一、 世界天然气能源的地缘分布 |
二、 国际间天然气管道运输 |
第三节 天然气及其管道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
一、 天然气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
二、 管道成为天然气地缘政治的主要载体 |
三、 围绕天然气管道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 |
第二章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 |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起因 |
一、 历史背景: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日益加剧 |
二、 深层动因:欧盟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酝酿和提出 |
一、 酝酿阶段(1991—2002):欧盟构建前期框架 |
二、 提出阶段(2002.2—2002.10):五国能源公司策定方案 |
三、 合组阶段(2003.12—2005.6):五国公司合资成立跨国财团 |
第三章 “纳布科计划”的进展和前景分析 |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进程和成果 |
一、 三起三落的进程 |
二、 艰难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现状与前景 |
一、 现状 |
二、 前景分析 |
第四章 “纳布科计划”与里海—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博弈 |
第一节 里海—中亚国家天然气及其管道的战略地位 |
一、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资源现状 |
二、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管道现状 |
三、 里海—中亚五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特点和焦点 |
第二节 阿塞拜疆的博弈趋向 |
一、 阿塞拜疆的能源概况和地缘政治地位 |
二、 阿塞拜疆的能源博弈策略 |
三、 阿塞拜疆初步确定为“纳布科管道”供气国 |
第三节 土库曼斯坦的博弈趋向 |
一、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及其管道现状 |
二、 土库曼斯坦的“中立”外交和能源博弈策略 |
三、 土库曼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
第四节 哈萨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
一、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 |
二、 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 |
三、 哈萨克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
第五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
一、 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均势外交战略 |
二、 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管道现状及博弈态势 |
第六节 伊朗的博弈趋向 |
一、 伊朗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地缘政治地位 |
二、 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
三、 伊朗围绕“纳布科计划”所进行的能源外交博弈 |
第五章 “纳布科计划”与欧俄美的能源外交博弈 |
第一节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推动 |
一、 欧盟的里海—中亚能源战略 |
二、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积极推动 |
三、 欧盟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中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美国对“纳布科计划”的支持 |
一、 美国支持“纳布科计划”的原因和目的 |
二、 美国能源外交新变化及其对“纳布科计划”的影响 |
三、 美国为促成“纳布科计划”所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 |
第三节 俄罗斯对“纳布科计划”的反制 |
一、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 |
二、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博弈 |
三、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博弈 |
第六章 “纳布科计划”与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全球天然气格局中的中国 |
一、 中国天然气发展的现状 |
二、 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和机遇 |
一、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 |
二、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带来的机遇 |
第三节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外交对策 |
一、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 |
二、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外交政策选择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里海油气资源与输出管道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1 里海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 |
1.1 里海油气资源概况 |
1.2 里海地区国家的油气资源 |
2 欧美俄多方争夺里海资源 |
2.1 欧盟 |
2.2 美国 |
2.3 俄罗斯 |
3 里海油气外输管道之争 |
3.1 西向石油出口 |
3.1.1 俄罗斯完全掌控1条, 非垄断掌控1条 |
3.1.2 美国促成BTC石油管道 |
3.2 东向石油出口, 中哈石油管道打破原有全西向格局 |
3.3 西向天然气管道 |
3.3.1 苏联时期的中亚-中心管道 |
3.3.2 第一条绕开俄罗斯的南高加索管线 |
3.3.3 西方倡导的欧盟纳布科 (Nabucco) 项目 |
3.3.4 欧盟跨里海管道 |
3.3.5 俄罗斯南溪天然气管道 |
3.3.6 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道 |
3.3.7 俄罗斯的沿里海管道 |
3.4 东向天然气管道 |
4 结语 |
(7)国际石油格局背景下的中俄石油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问题、难点 |
第一章 国际石油格局背景下的中国与俄罗斯 |
第一节 国际石油格局的基本状况 |
一、 国际石油格局的演变 |
二、 国际石油格局的新特点 |
第二节 俄罗斯的石油状况及在国际石油格局中的地位 |
一、 俄罗斯石油的基本状况 |
二、 俄罗斯在世界石油格局中的地位 |
第三节 中国的石油状况及在国际石油格局中的地位 |
一、 中国石油的基本状况 |
二、 中国在世界石油格局中的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两国石油合作的历程和有利条件 |
第一节 中俄石油合作的历程 |
一、 中俄石油合作的雏形 |
二、 中俄石油合作一波三折 |
三、 中俄石油合作步入正轨 |
第二节 中俄石油合作的有利条件 |
一、 国际能源格局的新动向为中俄石油合作提供了契机 |
二、 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是中俄石油合作的动因 |
三、 石油合作的互补性是中俄石油合作的基础 |
四、 石油安全使中俄石油合作更加紧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石油合作的制约因素 |
第一节 中国国内的制约因素 |
一、 中国能源战略不成熟,对企业支持力度小 |
二、 中国的石油企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制约因素 |
一、 利益集团因素 |
二、 法律环境因素 |
三、 国家利益因素 |
第三节 国际制约因素 |
一、 影响中俄石油合作的美国因素 |
二、 影响中俄石油合作的日本因素 |
三、 影响中俄石油合作的中亚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展望及对策分析 |
第一节 中俄石油合作的对策分析 |
一、 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推动两国的石油合作 |
二、 加强中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 |
三、 充分利用上合组织和东北亚地区合作机制,稳固双边合作 |
第二节 推动中俄石油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 中俄石油合作的基础性因素:天然互补性 |
二、 中俄石油管道铺设的逐步落实是中俄石油合作的关键因素 |
三、 中俄石油合作的推动性因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国内外主要参考着作 |
二、 国内外主要参考论文 |
致谢 |
(8)美国中亚战略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地缘政治与美国大战略 |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 |
一、地缘政治学的三大派别 |
二、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特点与局限 |
三、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 |
第二节 美国大战略:霸权扩张 |
一、本土和周边扩张 |
二、向海外扩张 |
三、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 |
第三节 地缘政治:美国大战略的灵魂 |
一、地缘政治与门罗主义 |
二、地缘政治与杜鲁门主义 |
三、地缘政治与克林顿主义 |
第二章 霸权与优势: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中亚战略 |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
一、冷战后美国对地缘政治现实的认知 |
二、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定位 |
三、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 |
四、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 |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的欧亚战略与中亚 |
一、冷战后美国的欧亚战略布局 |
二、冷战后中亚的地缘政治环境 |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中亚战略的利益和目标 |
一、冷战结束初期 |
二、克林顿第二任期 |
三、小布什第一任期 |
四、小布什第二任期 |
五、奥巴马时期 |
第三章 整合与控制:美国中亚战略的手段 |
第一节 民主输出:美国主导中亚政治的价值基础 |
一、促进民主:冷战后美国中亚政策的不变主题 |
二、软渗透:美国在中亚民主输出的主要方式 |
三、得小失大:美国在中亚民主输出的评估 |
第二节 军事支点:领导中亚的武力后盾及连接欧亚军事部署的轴心 |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部署的调整:中亚军事支点地位凸现 |
二、美国与中亚的早期军事联系:建立军事支点的基础 |
三、阿富汗反恐战争:中亚军事支点建立的平台 |
四、中亚军事支点的前景:其实不想走? |
第三节 地缘经济重组:美国控制中亚的经济前提 |
一、兴建能源管道:破坏俄罗斯垄断的中亚能源市场 |
二、整合“大中亚”:重构中亚地缘板块 |
第四节 政府发展援助:美国进入中亚的敲门砖 |
一、美国的中亚援助政策及目标 |
二、美国中亚援助的运行机制 |
三、美国对中亚的援助领域和计划 |
四、美国中亚援助的效果评估 |
第四章 限制与利用:美国中亚战略中的大国因素 |
第一节 排挤俄罗斯:美国中亚战略的首要目标 |
一、冷战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
二、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 |
第二节 遏制中国:美国中亚战略的长期目标 |
一、冷战后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关系 |
二、美国在中亚对中国的遏制 |
第三节 孤立伊朗:美国中亚战略的一贯目标 |
一、冷战后伊朗与中亚国家间关系 |
二、美国在中亚地区对伊朗的围困 |
第四节 利用盟友:美国推进中亚战略的重要途径 |
一、土耳其:美国中亚战略的跳板 |
二、欧盟:美国中亚战略的得力助手 |
三、日本:美国中亚战略的默契朋友 |
四、印度:美国中亚战略的权宜之友 |
第五章 现实远离理想:美国中亚战略的效能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影响 |
一、对美国的影响 |
二、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
三、对中亚周边大国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制约因素 |
一、中亚地区内部因素 |
二、美国自身因素 |
三、其他国际力量因素 |
四、理论制约:地缘政治对抗思维 |
第三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西部——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战略重心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安全 |
一、国家安全 |
二、俄罗斯国家安全问题 |
第二节 西部——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战略重心 |
一、决定西部作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重心的地理因素 |
二、影响西部作为俄罗斯国家安全重心的军事因素 |
三、俄罗斯面向西方的欧亚主义 |
第二章 黑海——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的关键 |
第一节 海洋——国家领土与安全的重要构成 |
一、海洋巨大的资源空间 |
二、海洋的政治价值 |
三、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军事作用 |
第二节 黑海——对抗西方战略挤压的海洋屏障 |
一、欧盟东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驱逐 |
二、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 |
三、东扩止于黑海 |
第三节 黑海——掌控能源安全的战场 |
一、能源安全:俄罗斯经济安全的核心 |
二、管道:掌控能源的经络 |
三、里海—中亚能源:俄罗斯与世界能源新的希望 |
四、黑海:能源经络交汇的命穴 |
第四节 黑海——“由海向陆”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的阵地 |
一、乌克兰 |
二、格鲁吉亚 |
三、土耳其 |
第三章 黑海海权与黑海舰队——俄罗斯西部安全之盾 |
第一节 黑海海权与黑海舰队 |
一、海权与俄罗斯黑海海权 |
二、海军与俄罗斯黑海舰队 |
第二节 俄黑海海权的获得和黑海舰队的发展 |
一、帝俄时代:夺取黑海出海口 |
二、苏联时代:艰难的黑海称霸 |
第三节 苏联解体对俄黑海海权和西部国家安全的影响 |
一、群龙闹海:黑海主权分割 |
二、俄乌反目:黑海舰队分家 |
三、危机四伏:西部安全堪忧 |
第四章 何去何从——俄罗斯黑海舰队和黑海海权 |
第一节 本土安家:本土重建基地 |
第二节 拖字当头:无限期延长租期 |
一、纠缠克里米亚主权问题 |
二、支持反“橙色革命” |
第三节 化整为零:在周边寻找替代基地 |
一、塔尔图斯:移师叙利亚 |
二、阿布哈兹:趁火打劫 |
第四节 横刀相向:肢解乌克兰 |
一、乌克兰的地理“裂痕” |
二、依附和支离破碎的乌克兰历史 |
三、分裂的乌克兰政治 |
四、乌克兰被肢解的可能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议题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研究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一章 能源地缘政治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 |
一、地缘政治学 |
二、能源地缘政治学 |
第二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变量和理论分析框架 |
二、能源地缘政治的逻辑 |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 |
一、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 |
二、能源地缘政治的新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和演变 |
第一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 |
第二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形成 |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雏形 |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形成 |
第三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危机和重构 |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危机 |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重构 |
第四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和强化 |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 |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强化 |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内容手段、特点 |
第一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 |
第二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内容 |
第三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手段 |
第四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 |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实施:以亚洲的能源地缘战略为例 |
第一节 美国的西亚(中东)能源地缘战略 |
一、中东地区的能源地缘状况 |
二、中东在美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
三、美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战略的演变 |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
一、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地缘位置 |
二、美国的中亚里海地区能源地缘战略 |
三、美国实现中亚里海能源地缘战略的手段 |
四、美国的中亚能源战略的走向 |
第三节 美国的南亚能源地缘战略 |
一、南亚的能源地缘位置 |
二、美国对南亚能源地缘战略的演变 |
三、美国的整合南亚和中亚战略 |
第四节 美国的东亚能源战略 |
一、东亚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
二、美国的东亚能源战略 |
三、美国能源战略对东亚能源安全的影响 |
小结 |
注释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亚输油管线终于绕开俄罗斯(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研究[D]. 杨张锋. 西北大学, 2021
- [2]大国管道激流暗涌[J]. 唐国俊. 国企管理, 2017(12)
- [3]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D]. 宋博. 清华大学, 2016(11)
- [4]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 金胤静(Kim Yoon Jung).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5]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D]. 李冉. 外交学院, 2013(12)
- [6]里海油气资源与输出管道之争[J]. 张从容. 当代石油石化, 2012(09)
- [7]国际石油格局背景下的中俄石油合作[D]. 刘情庆. 黑龙江大学, 2012(11)
- [8]美国中亚战略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D]. 陈柯旭.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9]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D]. 汪毅刚. 兰州大学, 2011(10)
- [10]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D]. 潜旭明. 复旦大学, 2010(02)
标签: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