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上海地区屋顶绿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琰麟[1](2021)在《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结构失衡,各种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城市中可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是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绿色空间的存量优化提升成为城市环境优化的重要策略,屋顶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有效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然而西安地区屋顶绿化却存在建设及维护成本过高、生态功能性不足、种植模式单一化和贫乏化、植物生境适应性差等严峻的现实问题。针对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概念,并阐述其设计方法,它融合“屋顶生境+地被植物群落”,针对具体的设计目标提出三种设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屋顶绿化的城市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具有推广潜力。首先,本文总结了生境营造的相关理论,对影响屋顶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梳理,还对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概念、典型案例及其设计要点、地被植物群落组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从屋顶承载力与设计形式的匹配性、屋顶绿化应用场地类型划分、屋顶生境类型划分三方面构建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场地评估的理论方法,同时根据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生态及景观功能导向,提取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生态层面和景观层面的三个典型建设目标,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作为指导多目标导向下设计研究的依据。再次,本文在场地评估的基础上,从构造形式、种植基质、浇灌系统、植物选择与配置四方面,通过案例及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基础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多目标导向提出设计方法的选择及优化。最后通过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归纳,提出雨水滞蓄主导型、生物多样性以及景观效果提升主导型三种典型的设计模式,对其适用的屋顶场地特征进行阐述,并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项目为实践案例,将三种模式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理论实践应用,还对该方案的目标效益进行预评估。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概念;(2)总结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场地评估的方法,分析了三类典型目标及其影响因子;(3)总结了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三种目标导向下的设计模式;(4)基于实践案例总结了设计模式应用的技术流程和基本思路。
宋洋洋[2](2020)在《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形态研究 ——以环城路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屋顶是建筑重要的造型部位,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形态以及城市的整体风貌。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明城墙是西安重要的历史建筑,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保持古都风貌,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形态在城市规划的各项条例中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如对建筑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规划。实际上,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形态如何?是否协调?古都风貌是否得到保护?该如何继续进行下一步的风貌保护规划工作?这些问题都是目前研究所缺乏的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对城墙周边地段建筑进行了实态调研。首先对“五位一体”的城墙保护体系以及城墙周边城市风貌现状进行了一个总体的概述,架构研究对象的整体环境背景。其次,在信息总结梳理的基础上,重点着眼于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沿线单体建筑,分别从建筑屋顶和平面的两分性、建筑屋顶影响立面构图以及屋顶自身的造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路段内建筑屋顶的形态特征。再次,着眼于建筑群体屋顶分析,即天际线。明确城市天际线的构成因素,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析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的天际线形态,最终从天际线的层次性、协调性、连续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计算相关的量化指标:贴线率、建筑山墙间距、单体建筑长度、平均高度比、临界建筑达高率,从而得出分析结论。最后,对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各方面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解读,得出屋顶形态表达的启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城墙周边整体城市印象的认知,提出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控制原则和方法。最后从屋顶分析(亟待改变的建筑现状)、形态控制(保护风貌的控制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古都风貌的延续和保护任重而道远,希望本论文可以为西安古城风貌的保护、城市规划工作的展开以及屋顶形态的设计贡献绵薄之力。
张文凯[3](2020)在《北京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是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传统地面绿化模式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大,而建筑立体绿化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利用竖向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思路。高层办公建筑具有竖向空间优势,所以将建筑立体绿化与高层办公建筑结合设计具有现实基础和研究意义。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为北京地区,建筑类型限定为高层办公建筑,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索建筑立体绿化与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结合设计的方法。目前针对北京的立体绿化研究主要从垂直绿化角度、屋顶绿化角度、立体绿化技术角度、绿化植物选择等角度分析研究,而本文将会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建筑立体绿化与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结合设计的方法。首先,对北京地区实施建筑立体绿化的高层办公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建筑立体绿化空间位置、立体绿化形式和绿化空间使用情况,归纳建筑立体绿化空间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建筑立体绿化滞后建筑设计、忽略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忽视公共空间功能三方面原因;根据原因确定建筑立体绿化契合公共空间形态设计、优化公共空间体验设计、切合公共空间功能的设计原则。再次,根据调研案例归纳建筑立体绿化与公共空间结合设计的方法,根据北京气候特点、实施建筑立体绿化技术要求等条件分析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的影响因素。最后,以设计原则为指导、借鉴设计手法、均衡设计影响因素,提出适合北京地区的建筑立体绿化与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结合设计的策略;结合实践项目——北京丽泽商务区E06项目,对本文提出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可行性验证。
刘宇峰[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城市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语义背景下,建筑绿化提供了将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契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而大学校园建筑作为耗能较大的一类建筑群体,也在运用越来越多的建筑绿化手法来改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升绿色校园的学习生活品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2002年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会议在总结十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申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带来了近十几年来大学绿色校园、绿色建筑、建筑绿化设计的蓬勃发展。随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和校园的发展趋势之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城市增绿、校园增绿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目前现有的文献、书籍基本都将绿化与建筑设计相分离,更多的归为景观或者生态学的范畴去研究,而没有更深层地从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的角度去思考立体绿化空间的设计是有欠缺的,立体绿化是专属于建筑自身而不同于水平向层面的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空间,因此更有必要结合建筑本身来研究其中的常见类型和特点,并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得出一般性设计策略。本文就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结合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学、绿量理论、生境营造等理论来科学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空间的设计模式和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本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空间的发展历程,其中重点展开了对地理气候与粤港澳大湾区高度相似的新加坡立体绿化的研究,旨在为本文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分析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处大学校园共15个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实际案例。第四、第五章为本文核心章节,其中第四章归纳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五种常见类型及其特点,并总结了建筑立体绿化的综合效益。第五章是设计策略部分,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建筑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五种类型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胡玲[5](2020)在《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倡导公园城市、集约型现代城市建设,城市空间立体化、建筑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和体验式消费时代的背景下,屋顶作为商业综合体的第五立面和维护结构,不仅是建筑内部空间秩序的外延,也是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复合性空间或中介空间,因此其利用价值的挖掘对于城市和商业综合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多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往往忽略这一空间的存在,或设计品质欠佳,成为一种与城市或建筑相互割裂的剩余空间资源。基于对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和综合体建筑关系的思考,以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引入共生思想及相关理论,将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与商业综合体看作共生主体,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宏观把控与主体建筑、城市空间的多维共生关系;微观层面深入屋顶公共空间本身的设计,在其空间形态布局、功能设置、流线组织和景观环境营造上与主体建筑、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整体化设计,以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协作发展,使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不再是建筑或城市中的附属体,而是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归纳总结国内外屋顶空间的相关研究和利用现状,明确发展趋势,并发现当前商业综合体屋顶空间缺乏与城市和主体建筑的整体性、有机关联性的主要问题,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引入共生思想及相关理论并对其进行解析,从中得到启示,即从共生的角度将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与商业综合体看作不同的共生主体,并探究和建立相互之间存在的有机关联,以使原本相互割裂或对立的状态转化为积极互动、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并对共生的意义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在共生视角下,一方面从城市层面和建筑层面对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屋顶公共空间自身构成要素和属性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共生主体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共生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然后以相关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的多维共生关系,使设计策略的提出有据可循。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结合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的多维共生关系,通过以成都本地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为主的实际案例的调研分析论证,最后立足屋顶公共空间本体,探讨其构成要素在共生视角下的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策略,包括空间形态、功能业态、交通组织、空间环境的有机组织,以提升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体验性、中介性、复合性、生态性、文化性,从而使屋顶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和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与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周洁[6](2020)在《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商业屋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下密集型的信息传递方式促使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组织形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珠三角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导致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演变成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和生产空间,忽略了公共空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空间的使用率上看,大多数现存的城市公共空间早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们日常行为活动需求。公共空间的尺度过大、陈旧的公共景观设施等现状问题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消退。而商业综合体通过增强线下购物体验和个性化服务设计等措施,迅速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更倾向于到商业空间内进行日常交往活动,这种现象广泛出现于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珠三角地区。电商和数字媒体的冲击下,珠三角地区线下消费空间大规模出现,城市商业综合体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之一,并开始提供对公众开放、互动体验、个性化服务等精细化设计策略。在商业综合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强调各种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其中商业屋顶公共空间为挖掘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发展机遇。但目前很多关于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研究都处在传统的景观设计阶段,并没有激活这个空间特有的公共属性和使用价值。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了解屋顶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明确研究对象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对国内外大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实地调研,着重分析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现存问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为有效开发改造商业屋顶的可用空间,以交互思维去理解场地,识别场地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并从空间布局、业态组织、地域文化和互动体验四个景观设计方法上的创新去提出可实施性策略。包括交互思维、需求识别、情感设计、互动设计四大类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的提出,以及创新的景观设计原则,并通过商业屋顶花园方案设计案例来论证交互思维的创新景观设计方法的可实施性,从而展望未来以互动体验为主的景观设计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鲁航[7](2020)在《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深圳市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以及南部沿海城市,具有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到今天已有大批量的建筑在深圳市建设并投入使用。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部分既有建筑具有改造更新的需求。自上个世纪以来,立体绿化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对深圳市部分既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符合人们对绿色自然的需求,也符合当下深圳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在深圳市建设“森林城市”的背景下,对深圳地区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本文首先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国内外优秀的立体绿化改造案例,并将其与一体化设计的立体绿化建筑作对比分析。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立体绿化设计单位、调查相关立体绿化建筑的方式收集整理深圳地区的立体绿化改造建筑,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立体绿化改造策略。本文希望通过该研究得出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的相关策略,为深圳市今后部分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参考与借鉴,并且能够为全国其他地方的建筑进行立体绿化改造提供参考。
吴廷峰[8](2020)在《城市绿色屋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导致的空气和水体污染、城市热岛效应、雨洪灾害等一系列生态不平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屋顶是应用城市生态学、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在建筑屋顶上营造生态景观的一种形式,具有调节雨水径流、改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学和促进健康等多种生态价值。对城市绿色屋顶在植被、昆虫等方面的生态价值研究,将为绿色屋顶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提供理论基础。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查法,通过实际调研上海地区14个屋顶花园现状,归纳出绿色屋顶常用植物共有102种,包含49科89属,以蔷薇科(Rosaceae)、禾本科(Po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木犀科(Oleaceae)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种类最多。调研发现上海地区的绿色屋顶开花植物在四季均有分布,园艺花卉品种应用较多,常绿植物应用比例较大,四季景观效果较好,但乡土植物和蜜源、减噪降尘等生态价值植物应用有待拓展。其次,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归纳出绿色屋顶环境对授粉类昆虫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建筑高度影响蜜蜂物种的多样性;增加建筑周围绿地的比例有助于增加蜜蜂和黄蜂的数量;蜂群受栖息地连通性的显着影响;蜜蜂和其他昆虫在屋顶和地面之间的频繁的活动保证了植物的授粉。对于绿色屋顶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而言,丰富的植物组合优于单一物种,本地植物有利于授粉者觅食和植物花朵被授粉。在绿色屋顶上使用优良基质可能比普通基质更能使植物的生长发育良好,带来更大的生态价值。最后,基于绿色屋顶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设计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某屋顶平台植物配置方案。植物设计应用从鸟类和授粉者角度出发,用多种常见屋顶开花植物,试图通过改变常规设计方法增加屋顶生物多样性,创建了5个类型的生态植物群组,分为低矮草花区、小灌木丛区、藤本植物区、单一种植区和组合区,以吸引鸟类、蝴蝶和蜜蜂,可为未来创造屋顶生物多样性方案提供参考。
史可昕[9](2020)在《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景观调查与美景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一方面为人们带来的是生活的便利,但另一方面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峻。绿化用地日渐减少的今天,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适用于现代社会使用的绿化手段,于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五立面——屋顶,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建筑屋顶进行绿化建设既能增加绿化面积又能节省空间,因此屋顶绿化逐渐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绿化手段。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部分,针对本次研究的目的、背景、意义等问题进行说明;第二部分,对屋顶绿化的概念、类型、作用做出分析;第三部分,通过现场调研的形式对郑州地区3个市辖区内的26处屋顶绿化场所进行调查,总结出屋顶绿化的类型以及使用的植物品种,并通过现场情况指出屋顶绿化的现存问题;第四部分,针对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景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美景度评价,将所得出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作为美景度值,随后根据实地情况筛选了11个评价因子,并对其进行评分,最终使用SPSS22.0软件,构建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得出各个因子对美景度的影响值并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出26处屋顶绿化场所的美景度排序;第五部分,根据模型总结出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造景的发展对策,为屋顶绿化植物景观设计在未来的运用作出理论指导;第六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郑州市新蒲大厦屋顶绿化进行改造设计;第七部分,论文的总结。
张焕[10](2019)在《深圳地区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快速扩张,城市在规模、密度和高度上都不断增长,于此同时,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空间导致人居环境的恶化,人们新的生活、工作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随着城市更新方式的改变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城市内大量的既有建筑屋顶空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建筑屋顶空间因其巨大的存量和独特的空间区位,在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可能,因而做好其改造再利用工作将对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大有助益。针对于城市内既有建筑屋顶的改造再利用计划已有不少,但受限于现有改造方式所存在的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资源能耗高以及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更大范围的实践和应用一直难以更大范围的推广。因此,提出了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试图总结出一套策略方法,以期解决当前改造再利用中的种种问题,为推进深圳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城市既有建筑屋顶空间的更大范围改造再利用提供助力。本文的研究内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研究城市既有建筑屋顶空间的利用和改造现状,梳理和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轻改造。阐述轻改造,其一是对建筑本身之轻,即对既有建筑本身来说,轻改造是在避免大量拆除施工建造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除、加建、置换、补足等方式,来恢复和提升既有建筑的功能。其二是对环境和人之轻,在改造中追求低改造影响,低资源能耗,高改造效率,高改造质量的目标。2、阐述轻改造与建筑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为轻改造借助于建筑工业化的项目管理思维、设计方法、预制产品应用和装配式施工,以此解决传统改造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提出了屋顶轻改造的原则和一些方法、思路并进行探讨和研究。3、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内三个不同的既有建筑区,进一步总结分析其在屋顶空间的利用和改造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前文的轻改造思路,选取其中的深圳宝安海天花园进行具体的改造策略探讨和虚拟化改造,提出改造具体策略。
二、关于上海地区屋顶绿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上海地区屋顶绿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市生态问题与屋顶绿化建设概况 |
1.1.2 西安地区屋顶绿化生态设计方法的需求 |
1.1.3 西安地区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生境营造的潜力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屋顶绿化的发展研究 |
1.3.2 屋顶绿化微观尺度设计研究现状 |
1.3.3 城市生境营造课题研究现状 |
1.3.4 生态理念的低维护地被植物设计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
2.1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概念的界定 |
2.1.1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相关概念 |
2.1.2 典型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案例 |
2.1.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技术要点 |
2.2 生境营造理论与方法 |
2.2.1 研究视角的确定 |
2.2.2 生境营造的概念 |
2.2.3 生境营造设计程序 |
2.2.4 屋顶绿化植物的主导生境因子 |
2.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地被植物群落组构理论 |
2.3.1 地被植物群落的概念 |
2.3.2 地被植物群落组构设计理论 |
2.3.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3.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前期场地评估与目标分析 |
3.1 屋顶承载力与设计形式的匹配性分析 |
3.1.1 屋顶绿化荷载分类 |
3.1.2 屋顶绿化荷载估算 |
3.1.3 不同形式的屋顶绿化荷载分析 |
3.2 屋顶绿化应用场地类型划分 |
3.2.1 按建筑的功能 |
3.2.2 按屋顶的使用情况 |
3.3 屋顶生境因子的引入与分析 |
3.3.1 屋顶绿化场地生境因子的提取 |
3.3.2 生境因子影响下的生境类型 |
3.3.3 屋顶绿化生境类型划分 |
3.4 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建设目标分析 |
3.4.1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建设目标总结 |
3.4.2 不同主导目标下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不同主导目标下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西安地区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
4.1 构造形式 |
4.1.1 结构式 |
4.1.2 模块式 |
4.1.3 预制植物毯式 |
4.1.4 不同主导目标下构造形式的选择与优化 |
4.2 种植基质 |
4.2.1 种植基质理化性质要求 |
4.2.2 种植基质类型 |
4.2.3 种植基质配比 |
4.2.4 不同主导目标下种植基质的选择与优化 |
4.3 浇灌系统 |
4.3.1 喷灌 |
4.3.2 滴灌 |
4.3.3 渗灌 |
4.3.4 浇灌系统管理方法 |
4.3.5 不同主导目标下灌溉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
4.4 植物选择与配置 |
4.4.1 屋顶绿化地被植物应用调查 |
4.4.2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地被植物选择 |
4.4.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地被植物组构方法 |
4.4.4 不同主导目标下地被植物组构的选择与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设计模式构建与应用 |
5.1 设计模式构建 |
5.1.1 雨水滞蓄主导型 |
5.1.2 生物多样性主导型 |
5.1.3 景观效果提升主导型 |
5.2 沣西新城文化公园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应用 |
5.2.1 前期场地分析评估 |
5.2.2 确定设计目标 |
5.2.3 设计模式应用 |
5.2.4 目标效益预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目录 |
附图附表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
(2)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形态研究 ——以环城路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对象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基础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基础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2.城墙保护体系与周边城市风貌现状 |
2.1 城墙保护体系构成 |
2.1.1 城墙 |
2.1.2 环城林带与护城河 |
2.1.3 环城路 |
2.1.4 顺城巷 |
2.2 城墙周边城市风貌现状 |
2.2.1 空间格局 |
2.2.2 建筑风貌 |
2.3 本章小结 |
3.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建筑屋顶分析 |
3.1 建筑屋顶与平面 |
3.1.1 平面分类与特点 |
3.1.2 屋顶与平面的关系 |
3.2 建筑屋顶与立面 |
3.2.1 立面分类与特点 |
3.2.2 屋顶与立面的关系 |
3.3 建筑屋顶造型分析 |
3.3.1 屋顶形状 |
3.3.2 屋顶表面 |
3.3.3 屋顶轮廓线 |
3.3.4 屋顶附件 |
3.4 本章小结 |
4.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天际线分析 |
4.1 天际线的构成因素 |
4.1.1 人文因素 |
4.1.2 自然因素 |
4.2 点——城门节点天际线形态 |
4.2.1 永宁门 |
4.2.2 和平门 |
4.2.3 文昌门 |
4.3 线——线性道路天际线形态 |
4.4 面——天际线的平面构成 |
4.5 天际线的评价与建议 |
4.5.1 层次性 |
4.5.2 协调性 |
4.5.3 连续性 |
4.6 本章小结 |
5.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形态控制分析 |
5.1 环境解读与公众调查 |
5.1.1 场所环境 |
5.1.2 政策环境 |
5.1.3 人文环境 |
5.1.4 城墙周边整体城市印象公众调查 |
5.2 控制原则 |
5.2.1 地域性原则 |
5.2.2 经济性原则 |
5.2.3 生态性原则 |
5.2.4 人性化原则 |
5.3 控制方法 |
5.3.1 清除异质元素 |
5.3.2 协调不同风格 |
5.3.3 打造节点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亟待改变的屋顶现状 |
6.1.1 单体建筑屋顶现状 |
6.1.2 天际线现状 |
6.2 保护风貌的控制建议 |
6.2.1 单体建筑屋顶控制 |
6.2.2 天际线控制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成果 |
(3)北京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中心区高密度发展与绿化用地的矛盾 |
1.1.2 高层办公建筑发展趋势 |
1.1.3 北京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与建筑立体绿化相关政策研究 |
1.4.2 国内外与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1.4.3 国内外与建筑立体绿化相关实践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基础性研究 |
2.1 建筑立体绿化分类 |
2.2 建筑立体绿化功能 |
2.2.1 提高经济效益 |
2.2.2 提升空间品质 |
2.2.3 改善生态环境 |
2.3 北京市高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现状调研 |
2.3.1 北京市气候特点 |
2.3.2 北京市建筑立体绿化相关政策 |
2.3.3 北京高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实践调研 |
2.4 建筑立体绿化问题归纳 |
2.4.1 建筑立体绿化空间吸引力不足问题 |
2.4.2 建筑立体绿化空间功能性不足问题 |
2.4.3 建筑立体绿化空间设计不合理问题 |
2.5 原因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
3.1 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原则 |
3.1.1 契合公共空间形态设计 |
3.1.2 优化公共空间体验设计 |
3.1.3 切合公共空间功能设计 |
3.2 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手法归纳 |
3.2.1 建筑立体绿化引入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 |
3.2.2 建筑立体绿化结合空间垂直界面设计 |
3.2.3 建筑立体绿化结合建筑构件设计 |
3.3 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影响因素 |
3.3.1 使用者需求因素 |
3.3.2 气候环境因素 |
3.3.3 建筑设计因素 |
3.4 小结 |
第4章 北京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策略 |
4.1 建筑立体绿化契合公共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
4.1.1 建筑立体绿化契合室内公共空间形态设计 |
4.1.2 建筑立体绿化契合室外公共空间形态设计 |
4.1.3 建筑立体绿化契合多空间组合形态设计 |
4.2 建筑立体绿化优化公共空间体验设计策略 |
4.2.1 结合空间形式美规律 |
4.2.2 加强公共空间联系 |
4.3 建筑立体绿化切合公共空间功能设计策略 |
4.3.1 切合公共空间交通引导功能 |
4.3.2 切合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功能 |
4.4 设计实践分析 |
4.4.1 E06 项目概况 |
4.4.2 建筑立体绿化契合公共空间形态设计 |
4.4.3 建筑立体绿化优化公共空间体验设计 |
4.4.4 建筑立体绿化切合公共空间功能设计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发展历程研究 |
2.1 国内外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1 欧洲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2 亚洲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3 北美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4 国内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2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
2.2.1 国外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
2.2.2 国内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
2.3 新加坡的建筑立体绿化发展历程 |
2.3.1 新加坡的城市立体绿化发展历程 |
2.3.2 新加坡的自然地理气候 |
2.3.3 新加坡的相关政策指引 |
2.3.4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 |
2.4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特点 |
2.4.1 绿化空间结合建筑的整体性,充分利用室内外 |
2.4.2 多种绿化空间设计方式的综合运用 |
2.4.3 与校园整体环境的融合 |
2.4.4 绿化空间的设计融入校园的文化精神中 |
2.5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四种模式及设计策略 |
2.5.1 建筑庭院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5.2 建筑平台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5.3 建筑屋顶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5.4 建筑垂直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6 粤港澳大湾区与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对比研究 |
2.6.1 两地气候适应性比较 |
2.6.2 两地基础数据对比分析 |
2.6.3 可借鉴之处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案例分析 |
3.1 广州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1.1 华南理工大学清清文理楼 |
3.1.2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C2-C3建筑组团 |
3.1.3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
3.1.4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教学楼组团 |
3.2 深圳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2.1 清华大学深圳校区海洋大楼 |
3.2.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组团 |
3.2.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二期学生宿舍楼 |
3.2.4 南方科技大学行政楼 |
3.2.5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教学楼 |
3.3 香港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3.1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综合楼 |
3.3.2 香港理工大学西九龙校区专上学院 |
3.3.3 香港理工大学红磡湾校区专上学院 |
3.3.4 香港城市大学刘鸣炜学术楼 |
3.4 澳门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4.1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图书馆 |
3.4.2 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类型及综合效益 |
4.1 建筑庭院绿化类型及特点 |
4.1.1 中庭型庭院绿化 |
4.1.2 组团立体型庭院绿化 |
4.1.3 垂直型庭院绿化 |
4.2 建筑屋顶绿化类型及特点 |
4.2.1 种植型屋顶绿化 |
4.2.2 花园型屋顶绿化 |
4.3 建筑平台绿化类型及特点 |
4.3.1 窗台型平台绿化 |
4.3.2 阳台型平台绿化 |
4.3.3 露台型平台绿化 |
4.3.4 廊道型平台绿化 |
4.4 建筑墙体绿化类型及特点 |
4.4.1 植物型墙体绿化 |
4.4.2 容器型墙体绿化 |
4.4.3 生物墙型墙体绿化 |
4.5 建筑室内绿化类型及特点 |
4.5.1 盆栽型室内绿化 |
4.5.2 悬垂型室内绿化 |
4.5.3 种植池型室内绿化 |
4.6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综合效益 |
4.6.1 生态效益 |
4.6.2 经济效益 |
4.6.3 社会效益 |
4.6.4 人文效益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原则及策略研究 |
5.1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原则 |
5.1.1 考虑与校园整体环境的融合 |
5.1.2 呼应建筑功能和形态 |
5.1.3 延续和传承校园文化 |
5.1.4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气候做出积极应对 |
5.1.5 考虑可持续性,提升建筑及绿化全生命周期 |
5.2 建筑庭院绿化设计策略 |
5.2.1 充分结合建筑形态 |
5.2.2 与交通空间的融合 |
5.2.3 结合校园内共享交往空间 |
5.2.4 立体化景观空间渗透 |
5.2.5 庭院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
5.3 建筑屋顶绿化设计策略 |
5.3.1 生态构造的综合考虑 |
5.3.2 最大化利用屋顶空间 |
5.3.3 活化校园内共享游憩空间 |
5.3.4 立体屋顶绿化的打造 |
5.3.5 屋顶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
5.4 建筑平台绿化设计策略 |
5.4.1 与建筑立面的协调与统一 |
5.4.2 融合室内外校园景观 |
5.4.3 多维度系统化设计 |
5.4.4 种植装置的合理选用 |
5.4.5 平台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
5.5 建筑墙体绿化设计策略 |
5.5.1 选择适宜的墙体绿化类型 |
5.5.2 前置性引导立面设计 |
5.5.3 合理设计支撑连接体系 |
5.5.4 墙体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
5.6 建筑室内绿化设计策略 |
5.6.1 自然性原则 |
5.6.2 适量性原则 |
5.6.3 整体性原则 |
5.6.4 点线面结合的综合布局 |
5.6.5 室内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
5.7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5)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集约型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 |
1.1.2 城市、建筑、景观的一体化 |
1.1.3 体验时代与存量时代商业综合体的发展需求 |
1.1.4 屋顶空间利用的相关政策推动 |
1.2 研究对象 |
1.2.1 商业综合体 |
1.2.2 屋顶公共空间 |
1.2.3 共生的定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共生理念的引入 |
2.1 屋顶空间利用概况 |
2.1.1 国外屋顶空间利用概况 |
2.1.2 国内屋顶空间利用概况 |
2.1.3 小结 |
2.2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设计缺乏整体意识 |
2.2.2 功能挖掘仍不充分 |
2.2.3 空间设计品质欠佳 |
2.2.4 公共性与可达性差 |
2.2.5 缺乏地域文化的表达 |
2.3 共生理念及相关理论的引入 |
2.3.1 中国传统共生观 |
2.3.2 各领域的共生理念 |
2.3.3 相关理论 |
2.3.4 共生思想的启示与与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研究 |
3.1 共生视角下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1 城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2 商业综合体建筑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 共生视角下的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
3.2.1 空间功能 |
3.2.2 空间形态 |
3.2.3 交通流线 |
3.2.4 空间环境 |
3.3 共生视角下的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属性特征 |
3.3.1 可达性 |
3.3.2 体验性 |
3.3.3 中介性 |
3.3.4 复合性 |
3.3.5 生态性 |
3.3.6 文化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多维共生关系研究 |
4.1 有机融合——与城市环境的多维共生 |
4.1.1 与城市空间要素设计协同 |
4.1.2 与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互补 |
4.1.3 与城市景观相互渗透 |
4.1.4 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 |
4.1.5 与城市地域文化交融 |
4.1.6 与城市气候环境适应 |
4.2 协调适应——与主体建筑的多维共生 |
4.2.1 “柔性界面”—与建筑整体造型协调 |
4.2.2 “弹性空间”—与内部空间功能互补 |
4.2.3 “延伸空间”—与内部空间相互渗透 |
4.2.4 “中介空间”—与主体建筑动线融合 |
4.2.5 “消隐重塑”—与建筑附属设施结合 |
4.2.6 “协调控制”—与建筑荷载能力适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生视角下的成都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典型案例研究 |
5.1 案例选取、分析内容及研究方法 |
5.1.1 案例选取 |
5.1.2 分析内容 |
5.1.3 研究方法 |
5.2 典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案例解析 |
5.2.1 成都IFS |
5.2.2 成都来福士广场 |
5.2.3 成都大悦城 |
5.3 案例汇总分析 |
5.3.1 案例设计汇总分析 |
5.3.2 公众使用情况调研汇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1 多元复合的空间功能设置 |
6.2 开放包容的空间形态设计 |
6.3 系统完善的动线系统组织 |
6.4 生态人文的空间环境塑造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商业屋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研究概念分析 |
1.4.1 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模式 |
1.4.2 商业屋顶的公共性界定 |
1.4.3 交互思维的转变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发展 |
2.1 商业综合体概念 |
2.1.1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2.1.2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2.2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 |
2.2.1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 |
2.2.2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景观类型 |
2.2.3 交互思维下商业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
2.2.4 我国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发展潜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案例研究 |
3.1 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
3.1.1 “深业上城”(Upper Hills)的屋顶小镇 |
3.1.2 珠三角地区现有商业屋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3.2 优秀商业综合体屋顶花园设计案例调研分析 |
3.2.1 新加坡“樟宜机场”(JEWEL)调研分析 |
3.2.2 曼谷“暹罗天地”(ICONSIAM)调研分析 |
3.2.3 调研汇总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交互思维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
4.1 公共生活对商业公共空间的需求 |
4.1.1 景观设计中的需求识别 |
4.1.2 珠三角地区公共空间行为活动分析 |
4.1.3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 |
4.2 传统景观设计和交互思维下景观设计的异同 |
4.3 交互思维下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
4.3.1 复合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
4.3.2 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原则 |
4.3.3 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原则 |
4.3.4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原则 |
4.4 交互思维下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 |
4.4.1 空间布局 |
4.4.2 业态组织 |
4.4.3 地域特色 |
4.4.4 互动体验 |
4.5 交互思维下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要点 |
4.5.1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娱乐性创造 |
4.5.2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情感创新 |
4.5.3 促进互动行为的景观设计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5.1 场地现状分析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实践设计场地概况 |
5.2 万象天地屋顶空间方案设计 |
5.2.1 设计理念 |
5.2.2 总体设计 |
5.2.3 最终展示与说明 |
5.3 设计思考 |
5.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深圳地区文化与环境研究 |
2.1.1 深圳文化 |
2.1.2 地理气候环境 |
2.1.3 深圳向“森林城市”迈进 |
2.2 既有建筑相关基础研究 |
2.2.1 既有建筑定义及特点 |
2.2.2 既有建筑改造价值 |
2.2.3 既有建筑改建方式 |
2.2.4 国内外既有建筑改造发展概况 |
2.2.5 深圳既有建筑概况 |
2.3 立体绿化相关理论研究 |
2.3.1 立体绿化概念 |
2.3.2 立体绿化的价值 |
2.3.2.1 立体绿化对城市的价值 |
2.3.2.2 立体绿化对建筑的价值 |
2.3.2.3 立体绿化对人的价值 |
2.3.3 立体绿化与建筑本体的矛盾 |
2.3.3.1 附加荷载 |
2.3.3.2 增加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 |
2.3.3.3 占用空间 |
2.3.4 立体绿化政策 |
2.3.5 立体绿化形式 |
2.3.4.1 屋顶立体绿化形式 |
2.3.4.2 墙面立体绿化形式 |
2.3.6 立体绿化应用现状 |
2.3.5.1 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现状 |
2.3.5.2 国内立体绿化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分析 |
3.1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实践分析 |
3.1.1 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既有建筑屋面的绿化改造 |
3.1.2 维尔纽斯大学植物园实验室大楼——给立面挂上绿色植物 |
3.1.3 新加坡“悬挂花园”——充满生机的中庭 |
3.1.4 越南城市生态阳台改造——被唤醒的阳台 |
3.2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手法归纳分析 |
3.2.1 建筑屋面立体绿化改造 |
3.2.2 建筑立面立体绿化改造 |
3.2.3 建筑室内立体绿化改造 |
3.2.4 建筑其他部位立体绿化改造 |
3.2.5 小结 |
3.3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实践分析 |
3.3.1 广州太古汇——空中城市花园 |
3.3.2 新加坡绿洲酒店——拥有会生长的皮肤 |
3.3.3 新加坡星耀樟宜——室内的热带雨林 |
3.3.4 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城市之“肺” |
3.4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设计手法归纳分析 |
3.4.1 建筑屋面立体绿化设计 |
3.4.2 建筑立面立体绿化设计 |
3.4.3 建筑室内立体绿化设计 |
3.4.4 建筑其他部分立体绿化设计 |
3.4.5 小结 |
3.5 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与一体化设计的立体绿化建筑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及问题分析 |
4.1 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调研实施 |
4.1.1 深圳市建筑立体绿化项目选取与调查 |
4.1.2 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
4.1.2.1 调研问卷设计 |
4.1.2.2 调研数据分析 |
4.1.3 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调研小结 |
4.2 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分析 |
4.2.1 绿化形态分析 |
4.2.2 绿化形式分析 |
4.2.3 绿化与建筑功能空间结合分析 |
4.2.4 立体绿化改造对既有建筑存在问题的改善 |
4.2.5 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所存在的问题 |
4.3 深圳市一体化设计的立体绿化建筑分析 |
4.4 两类立体绿化建筑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策略 |
5.1 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原则 |
5.1.1 立体绿化改造与城市适应性原则 |
5.1.2 立体绿化改造的针对性原则 |
5.1.3 立体绿化改造以人为本原则 |
5.2 与建筑周边协同策略 |
5.2.1 与周边公共空间协同 |
5.2.2 与周边建筑协同 |
5.2.3 与周边自然协同 |
5.3 建筑与绿化结合策略 |
5.3.1 建筑立面与绿化的结合 |
5.3.2 建筑屋面与绿化的结合 |
5.3.3 建筑室内空间与绿化的结合 |
5.3.4 建筑其他部位与绿化的结合 |
5.4 立体绿化形式策略 |
5.4.1 墙面垂直绿化 |
5.4.2 屋面绿化 |
5.4.3 室内绿化 |
5.4.4 架空层绿化 |
5.4.5 地下室绿化 |
5.4.6 阳台、外走廊、窗台等附属空间绿化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情况调研表 |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 |
附录3 :南海意库问卷调查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城市绿色屋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绿色屋顶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
1.3.1 国外绿色屋顶发展简史 |
1.3.2 国内绿色屋顶发展简史 |
1.4 绿色屋顶生物多样性研究 |
1.4.1 绿色屋顶动物多样性 |
1.4.2 绿色屋顶植物多样性 |
1.5 绿色屋顶生态价值研究 |
1.5.1 雨洪调节 |
1.5.2 改善热岛效应 |
1.5.3 美学和健康价值 |
1.5.4 降低噪音 |
1.5.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1.6 绿色屋顶类型和功能 |
1.7 绿色屋顶结构组成部分 |
1.8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绿色屋顶植物多样性研究 |
2.1 上海地区屋顶调研 |
2.1.1 上海地理气候特征 |
2.1.2 屋顶绿化引导政策 |
2.1.3 屋顶调研 |
2.2 上海地区屋顶常用植物材料分析 |
第三章 绿色屋顶生态价值的实现策略初探 |
3.1 屋顶上的授粉者 |
3.1.1 授粉者受建筑周围环境的影响 |
3.1.2 授粉者受屋顶环境的影响 |
3.2 生境设计策略 |
3.3 生态屋顶案例营建 |
3.3.1 鸟类和蜜蜂 |
3.3.2 植物生境设计 |
3.3.3 具体实施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本文结论 |
4.1.2 不足之处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景观调查与美景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法 |
1.5.3 综合分析法 |
1.5.4 总结归纳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屋顶绿化概述 |
2.1 屋顶绿化概念 |
2.2 屋顶绿化的类型 |
2.2.1 按建筑高度划分 |
2.2.2 按建筑功能划分 |
2.2.3 按空间位置划分 |
2.3 屋顶绿化的作用 |
2.3.1 生态效益 |
2.3.2 社会效益 |
2.3.3 经济效益 |
3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调查与分析 |
3.1 研究地概况 |
3.1.1 郑州地区区位概况 |
3.1.2 郑州地区自然环境条件 |
3.1.3 郑州地区社会环境概况 |
3.2 调查范围及方法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范围 |
3.3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类型 |
3.3.2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统计分析 |
3.3.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4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的优势 |
3.3.5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现存问题 |
4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造景美景度评价 |
4.1 评价对象 |
4.2 评价方法与步骤 |
4.2.1 美景度评价法(SBE法) |
4.2.2 照片拍摄 |
4.2.3 照片的筛选 |
4.2.4 美景度问卷调查 |
4.3 美景度值计算方法 |
4.4 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4.5 评价因子的选取 |
4.6 景观因子量化值与美景度值评分结果 |
4.7 评价模型构建 |
4.8 评价结果分析 |
4.8.1 因子分析 |
4.8.2 屋顶绿化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5 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造景发展对策 |
5.1 屋顶绿化植物选择的影响因素 |
5.1.1 光照环境 |
5.1.2 风环境 |
5.1.3 水环境 |
5.1.4 温度环境 |
5.2 屋顶绿化植物选择的参考原则 |
5.2.1 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 |
5.2.2 选择生长速度适中且绿化覆盖度较大的植物 |
5.2.3 以人为本的植物选择原则 |
5.3 屋顶绿化建设改进建议 |
5.3.1 植物配置建议 |
5.3.2 植物养护建议 |
5.3.3 植物与景观营造建议 |
6 实践应用与总结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分析 |
6.1.2 周边环境分析 |
6.1.3 人群分析 |
6.2 场地现状分析 |
6.3 设计内容 |
6.3.1 总平面图 |
6.3.2 功能分区 |
6.3.3 植物种植原则 |
6.3.4 植物品种选择 |
7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深圳地区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起源 |
1.1.1 城市既有建筑屋顶空间逐渐引起关注 |
1.1.2 现有改造再利用面临问题 |
1.2 研究对象 |
1.2.1 既有建筑屋顶空间的界定 |
1.2.2 重点关注城市内住宅建筑屋顶空间 |
1.2.3 轻改造的定义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 |
1.4.1 既有建筑屋顶改造再利用 |
1.4.2 建筑工业化发展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概述 |
2.1 建筑屋顶利用和改造的变迁发展 |
2.1.1 生存需求的功能 |
2.1.2 舒适需求的功能 |
2.1.3 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 |
2.2 我国城市既有建筑屋顶的利用现状 |
2.2.1 屋顶空间荒废破败 |
2.2.2 屋顶空间利用不当 |
2.3 深圳地区建筑屋顶环境概述 |
2.3.1 深圳地区地理气候环境 |
2.3.2 深圳地区城市建设现状 |
2.3.3 深圳地区屋顶改造再利用的环境与潜力 |
2.4 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的缘由 |
2.4.1 城市更新方式由重建到改造的转变 |
2.4.2 传统屋顶改造方式的弊端 |
2.4.3 屋顶轻改造的定义 |
2.5 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的效能分析 |
2.5.1 环境效能 |
2.5.2 资源效能 |
2.5.3 社会效能 |
2.6 小结 |
第3章 既有建筑轻改造借助于建筑工业化 |
3.1 轻改造的思维与观念 |
3.1.1 轻改造的内涵 |
3.1.2 轻改造的特点 |
3.2 轻改造借助于建筑工业化 |
3.2.1 轻改造的工程管理 |
3.2.2 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 |
3.2.3 预制构件的使用 |
3.2.4 装配式施工 |
3.3 小结 |
第4章 深圳地区既有建筑屋顶改造与再利用现状调研分析 |
4.1 深圳宝安海天花园屋顶改造再利用现状调研 |
4.1.1 小区整体规划概况 |
4.1.2 小区屋顶空间改造与利用情况 |
4.1.3 住户评价与意愿 |
4.2 深圳下沙城中村屋顶改造再利用现状调研 |
4.2.1 村落整体规划概况 |
4.2.2 村落屋顶空间改造与利用情况 |
4.2.3 住户评价与意愿 |
4.3 深圳南山荟芳园屋顶改造再利用现状调研 |
4.3.1 小区整体规划概况 |
4.3.2 小区屋顶空间改造与利用情况 |
4.3.3 住户评价与意愿 |
4.4 深圳地区既有建筑屋顶改造再利用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 |
4.4.1 改造施工影响大持续时间长 |
4.4.2 安全与质量难以保证 |
4.4.3 资源能耗费用高 |
4.4.4 美观性差 |
4.4.5 使用功能单一 |
4.4.6 管理与后期维护难度大 |
4.5 小结 |
第5章 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
5.1 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的原则 |
5.1.1 环境适应性 |
5.1.2 美观性与灵活性 |
5.1.3 满足现行规范 |
5.1.4 具有普适性 |
5.1.5 尊重民意 |
5.1.6 开放共享 |
5.2 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 |
5.2.1 屋顶绿化 |
5.2.2 平屋顶改坡 |
5.2.3 平屋顶改院 |
5.2.4 屋顶空间功能补足 |
5.2.5 增加屋顶可达性 |
第6章 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策略虚拟改造——以深圳宝安海天花园为例 |
6.1 小区总体概况 |
6.2 屋顶改造目标 |
6.2.1 美化第五立面 |
6.2.2 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
6.2.3 改善屋顶基本功能 |
6.2.4 提升可到达性 |
6.3 屋顶改造再利用 |
6.3.1 建筑屋顶现状 |
6.3.2 建筑屋顶改造方案效果 |
6.4 具体改造策略 |
6.4.1 增加屋顶绿化 |
6.4.2 置入成品功能空间 |
6.4.3 加装坡屋顶 |
6.4.4 加装电梯 |
6.5 改造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关于上海地区屋顶绿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为例[D]. 黄琰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形态研究 ——以环城路和平门至永宁门路段为例[D]. 宋洋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北京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 张文凯.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 刘宇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为例[D]. 胡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商业屋顶为例[D]. 周洁.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深圳市既有建筑立体绿化改造设计研究[D]. 鲁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城市绿色屋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价值研究[D]. 吴廷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9]郑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景观调查与美景度评价研究[D]. 史可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深圳地区既有建筑屋顶轻改造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 张焕. 深圳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