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m T型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1](2021)在《曲线梁桥设计关键技术及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线梁桥由于其良好的线形适应性,在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中被大量采用,但由于其复杂的空间受力特性以及缺少针对性的设计指导规范,一方面导致了该桥型在实际工程中被谨慎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曲线梁桥病害的发生。随着国家经济与交通建设水平的发展,为了使曲线梁桥这一桥型得到更为广泛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交通建设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该桥型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以补充和完善该桥型的设计理论。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理论推导及数值分析,展开了对曲线梁桥设计方法、空间受力特性及约束体系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室内大尺寸同性材料试验模型,通过可以模拟真实荷载分布的加载块进行加载,对连续混凝土曲线梁桥在静力加载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点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出静力加载下曲线梁桥支座反力与跨中挠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中隔板对曲线梁桥受力性能与变形规律的影响。对连续混凝土曲线梁桥受力性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整个模型试验的多项研究成果可为这种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详实的试验资料和依据。2.基于曲线梁模型试验的静力加载测试结果,通过数值分析,对曲线梁桥设计中的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曲线箱梁桥的应力分布规律及扭转畸变效应,研究了曲线半径和中隔板设置数量对畸变翘曲的影响及中隔板的合理布置方法。针对曲线梁桥由于扭转剪应力较大而导致外腹板和底板主拉应力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混凝土箱梁横向预应力筋布置方式,采用此种预应力布置方式可显着提高曲线梁桥的抗裂性能。此外,还提出一种曲线梁桥由于内、外侧重量差异而产生的附加均布扭矩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对单梁模型计算方法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3.基于温度变化对曲线梁影响的模型试验结果,通过数值模型,分析了温度和水平约束刚度对曲线梁桥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对曲线梁桥的合理约束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曲线梁桥合理水平约束体系的建立上,提出了“销轴式”水平约束体系,此种水平约束体系可以很好的释放支点处的转角约束,允许中间梁体产生径向位移,适应温度变化下的曲率变化,减小了温度作用给梁体带来的次内力影响,显着减小水平限位装置的受力负担,有效防止了“爬移”现象的发生。4.在“销轴式”水平约束体系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以一座发生“爬移”病害的曲线梁桥为工程背景,分析“爬移”形成的原因,重新建立了能够更好适应该桥变形特点的“销轴式”水平约束体系。新约束体系的建立有效减小了温度效应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起到了改善整个桥梁结构受力状态的效果。该桥的修复工作从“病原”出发解决病害,为今后解决类似工程领域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另外,还开展了“销轴式”约束体系在一座新建混凝土连续曲线梁桥上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为曲线梁桥水平约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5.基于纯扭理论运用力学方法对简支混凝土曲线梁桥的受力性能进行自重作用下的直弯分析差异研究。推导出自重作用下曲线梁桥直弯分析中跨中弯矩与支点反力的相对误差公式,并绘制出相对误差随各项结构参数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项结构参数对相对误差的影响规律研究。通过数值模型验证了自重作用下直弯分析差异研究所得跨中弯矩与支点反力相对误差公式的正确性,证明研究成果适用于工程分析。6.根据现行桥梁设计规范中对汽车荷载的相关规定,对汽车荷载作用下简支混凝土曲线梁桥的受力性能进行直弯分析差异研究,推导出汽车荷载作用下简支曲线梁桥直弯分析中跨中弯矩与支点反力的相对误差公式,通过设定相对误差限值,提出了由结构参数作为判别条件的直弯分析界限,使得工程中以直代曲的设计方法在适用性上有了判断依据。通过简支混凝土曲线梁桥直弯分析差异的研究成果而引入跨中弯矩放大系数和支反力调整系数,从而拓展了以直代曲的设计方法在曲线梁桥设计中应用的范围。
蔡宇[2](2020)在《连续曲线双箱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城市高架桥和高速公路跨线桥的选型中,能有效降低梁高的连续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往往成为优选方案。然而与直线梁相比,曲线梁存在曲率,这就使其应力情况更加复杂。且国外组合梁桥横向联系多为桁架式,而国内多为横隔板,故国外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在施工工程中,混凝土湿重荷载完全由钢梁承担,若箱体之间位移变化不一则存在扭转可能,从而发生施工事故。本文依托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基金《连续曲线钢-混凝土叠合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18042),对连续曲线双箱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就有关参数做了有限元分析,主要完成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杭州绕城的两跨连续曲线组合桥梁为工程背景,以曲率半径及横向连接系形式为参数设计了3片相较于依托工程缩尺比例为1:10的组合梁试件,混凝土板浇筑方式为正负弯矩间隔浇筑。研究表明:a)曲线半径越大的组合梁,箱梁切向及径向应变越小,竖向位移越小,变化梯度也越小。b)采用螺栓连接板作为横向连接系的组合梁,其跨中截面扭转角较采用普通横隔板的曲线梁更大。c)采用螺栓连接板作为横向连接系的组合梁,腹板上切向应变较采用普通横隔板的曲线梁更大,且底板上的切向及径向应变、竖向位移也更大。(2)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以横隔板数目为参数做拓展计算,结果表明:组合梁设置的横隔板数目越多,其产生的切向应变越小,钢梁底板中部产生的竖向位移越小,径向位移越小,钢梁跨中截面产生的扭转角越小。横隔板数目对腹板中部切向应变变化梯度影响不大。(3)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以截面横向坡度为参数做拓展计算,结果表明:组合梁箱梁的坡度越大,其产生的切向应变越小;组合梁箱梁的坡度越大,其钢梁底板中部产生的竖向及径向位移越大,钢梁跨中截面产生的扭转角越小。(4)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以横隔板厚度为参数做拓展计算,结果表明:组合梁的横隔板厚度越大,腹板上产生的切向应变越小;箱梁底板上产生的竖向位移越小,钢梁跨中截面产生的扭转角越小。(5)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以浇注顺序为参数做拓展计算,结果表明:组合梁做分段浇筑时产生的切向应变较整体浇筑时更大;外侧箱梁产生的应变较内侧箱梁更大;内侧箱梁产生的竖向位移较外侧箱梁更大;顺序浇筑时产生的扭转角最大。(6)采用Midas/civil建立全桥模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验算,结果表明,各阶段产生的应力值均小于的最大容许应力值,满足规范要求。
黄文洁[3](2020)在《高墩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的合龙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连续刚构桥因其结构受力简明、施工技术成熟、抗震性能良好、行车平稳舒适等诸多优点而被我国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工程中,而曲线型连续刚构桥较直线型而言布置更为灵活、适应地形能力强、受施工场地限制条件少,因此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匝道、城市的高架桥和立交桥以及山地丘陵等地区随处可见。合龙顺序的确定和合龙段的施工质量是曲线刚构桥设计及施工的关键环节,其对主梁的成桥恒载内力影响重大。由于曲线型桥梁的受力更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直线型桥梁的合龙顺序及合龙段施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桥墩较高的大跨曲线型连续刚构桥研究较少。本文将以高墩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乌公大桥主桥为工程背景,对桥梁合龙时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曲线刚构桥的发展历程,对刚构桥的合龙顺序及合龙段施工的关键问题做了相关研究,简要阐述了其构造特点和常见的理论分析方法。(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分别建立了先边跨后中跨的逐次合龙顺序和边中跨同时合龙顺序的结构有限元模型来研究合龙顺序对乌公大桥主桥的影响;同时为探讨曲率半径对不同合龙顺序曲线刚构桥的受力及变形影响规律,在不改变其他参数下以1000m、500m为曲率半径来建模分析研究。(3)将原设计中的边中跨逐次合龙顺序变更为多跨同时合龙顺序后,原设计中的合龙顶推力也应做相应调整。运用MIDAS/Civil建立顶推力模型,基于影响矩阵法和最小二乘法的原理,以十年收缩徐变后桥墩处于垂直状态无偏位为目标函数,采用MATLAB程序计算出最优顶推力,研究发现在优化后的顶推力作用下成桥十年后主墩处于有利的轴心受压状态。(4)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通过梁单元与实体单元组合建模的方式对主桥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了四跨同时合龙浇筑的合龙段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其造成的受力影响。研究发现在温度荷载下边跨合龙段混凝土的受力大于中跨,且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边跨合龙段箱梁的顶板底部中央和翼缘板端部位置,最后针对温度变化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秦发祥[4](2019)在《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预应力钢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预制梁预应力钢束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钢束施加预应力后,T梁在预加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纵桥向发生上拱,横桥向产生侧弯变形。T梁的纵向变形影响预拱度的设置,通常采用以跨中挠度值的相反数作为顶点的二次多项式线形,但设计施工中并未说明选择二次多项式作为预拱度线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当前,关于侧弯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分析日趋成熟,但是关于侧弯变形量计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定了施工过程中钢束孔道竖向的允许偏差,但对于侧弯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孔道横桥向偏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计算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时,为了简化计算,规范计算公式采用构件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钢束实际长度计算。这样简化使计算公式不因直线段波纹管的变形引起钢束线形的变化而变化,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基于此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影响预制T梁侧弯变形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预制T梁在施工中侧弯变形的有效措施。基于孔道横桥向偏差的考虑,计算侧弯变形量,通过规范确定的侧弯变形量限值确定了预制T梁中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10mm,边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8mm。(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预应力钢束后,梁体会发生一定量的纵向变形。利用静力平衡法推导变形曲线微分方程,采集工程实例变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数学拟合验证,得出简支变连续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其合理预拱度曲线方程为四次多项式。(3)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给出的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确定其以直带曲的误差来源。通过确定波纹管变形前后钢束长度值变化,对比计算,发现改进前后伸长量差值对规范允许的6%的波动范围影响最高达48.72%,因此,在进行钢束预应力张拉质量校核时,钢束伸长量差值不在理论伸长量误差范围的6%以内也有公式本身的计算简化问题。最后总结梳理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全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张玉柱[5](2019)在《圆心角变化对曲线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曲线梁桥因其造型美观、线形平顺及行车舒适等优点,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曲线梁桥相对于直线桥来说,在结构受力特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弯扭耦合效应,即曲线梁桥在承受竖向弯曲的同时,由于曲率的影响,必然会产生扭矩。从而会导致曲线梁桥面内外侧的挠度不同,梁体在水平面内产生径向位移,以及桥梁外侧支承加载,内侧支承卸载的情况发生。所以有必要对曲线梁桥的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跟踪监控。本文在蒙华铁路城烟特大桥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曲线梁桥的曲率变化对梁体施工过程中的轴线偏位及桥面内外侧高差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全桥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施工方法对桥梁梁体变形的影响。在不改变桥梁主梁跨径、结构型式及材料特性等方面参数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桥梁的平曲线圆心角,以研究圆心角变化对桥梁结构受力及梁体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圆心角在什么范围内,在桥梁施工的线形监控中,可以不考虑梁体水平径向位移及截面扭转角造成的桥面内外侧高差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简要介绍了曲线梁桥在国内外的工程建造和理论发展状况,分析了曲线梁桥相对于直梁桥的受力、施工及构造等方面的特点,概括叙述了桥梁施工监控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意义。(2)扼要介绍曲线梁桥的计算理论方法,论述了曲线梁的基本微分方程,分析了曲线梁的平面内变形及竖向变形。(3)对比分析了悬臂浇筑法与支架现浇法的区别,在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对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结构受力与梁体变形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两种施工方法对梁体变形的影响趋势。(4)在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改变曲线梁桥的平曲线圆心角,以研究圆心角对桥梁结构受力与梁体变形的影响规律,且分析了圆心角大小对预拱度设置的影响。(5)结合工程实例的施工监控,详细介绍了施工监控的理论方法,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与施工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科学严谨地完成该桥梁的施工监控,以使桥梁的内力及线形与设计状态一致。
王海雷[6](2019)在《曲线槽型梁刚构桥转体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理念,线形优美的曲线梁、具有节能降噪优点的槽型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且随着铁路路线的增多,转体施工方法成为跨越既有铁路路线的主流施工方法,为保证新建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桥下既有铁路的安全运营,其施工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箱梁转体施工监控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曲线槽型梁转体施工监控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武汉曲线槽型梁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对曲线槽型梁转体施工监控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国内外槽型梁发展现状、转体施工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简要介绍了曲线梁桥、槽型梁桥的力学特性和桥梁的转体施工技术;(2)阐述曲线槽型梁的分析方法,并依据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单梁模型、梁格模型和实体模型,通过与实测值的分析对比,确定了梁格法是适用于曲线槽型梁施工监控的最优建模方法;(3)应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曲线槽型梁的梁格模型,计算控制截面的变形及应力,对各施工阶段的线形、应力与实测值对比分析,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成桥线形、应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对转体结构进行不平衡称重试验并配重,保证了上部结构安全平稳的完成转体;(4)应用Midas/FEA有限元软件,建立曲线槽型梁转体T构,通过改变支座偏心距,研究支座偏心距对梁体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支座偏心距的增大有效的改善了结构的不平衡力矩、梁体应力和梁端挠度,极大地增加了转体T构的稳定性。(5)建立曲线槽型梁的0号块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最大悬臂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状况,确定了0号块处于安全应力状态,指出了其出现最大拉应力的位置,为同类曲线槽型梁0号块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曾晖[7](2015)在《高墩大跨度曲线连续刚构桥结构静力与稳定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日益壮大时,国内的城市化与交通基础建设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建设开发西部山区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为了使驾驶员在行车中舒适、安全,以及道路线形与环境能够得到相匹配、相适应来达到减少在弯道处的交通事故等等,高墩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刚构桥越来越得到工程的实际运用,其引起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计的。相对直线桥而言,高墩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刚构桥的结构存在弯扭耦合作用,从而在受力与变形两种特性上表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在西部山区里弯桥和城市的立交桥,基本均具备了墩高及结构弯的两大特点,更近一步为了确保交通安全,克服山区里的弯桥和城市立交桥的“高、弯”两大特点所带来的隐患,对高墩大跨度曲线连续刚构桥的受力性能与变形特性的深刻研究是迫在眉睫的,然研究结果即对实际工程中在施工和设计中能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帮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曲线梁桥的相关特性。首先,介绍高墩曲线桥梁发展史及对它的研究现状,和曲线梁桥的基本理论计算及影响结构特性的因素。其次,以桂林荔浦西牛大桥为工程实例,通过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立模型,并计算分析了此桥成桥状态后在自重荷载、二期恒载、预应力张拉、系统整体升温作用下内力状态及变形的影响。在工况A作用下通过改变高墩墩高参数来分析对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的规律,对比分析了曲线连续刚构桥其边墩与主梁在固结或简支两种情况下时在以上四种工况作用下对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的影响,同时对最大悬臂T型悬臂梁两端同时对称施工与两端有先后顺序施工两种情况的弹性稳定性(即竖向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总结,可知高墩大跨度曲线连续刚构桥在自重荷载、二期恒载、预应力张拉、系统整体升温下的内力和变形情况,也可知道参数墩高和边墩与主梁固结或简支两种状态对曲线梁桥的影响情况,通过对最大悬臂T型悬臂梁的弹性稳定性研究可知在挂篮施工中应两端同时进行方最安全。
庄敏捷[8](2014)在《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结构分析及病害防治》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曲线梁桥是复杂的空间受力结构,“弯扭耦合”是其最显着的受力特性。论文基于曲线桥的基本理论和有限元法,以北京地铁十四号线跨丰沙铁路桥为依托,详细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的受力特点,总结了曲线半径对曲梁力学行为的影响;针对曲线梁桥在施工和运营中常见的病害,着重研究了预应力荷载、温度荷载对曲梁的作用效应,分析了腹板钢束侧崩、主梁“爬移”、支座脱空等病害的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研究表明:在平面外竖向荷载作用下,即使是对称荷载,曲梁内也会产生较大的扭转力矩,发生相应的扭转变形。这种扭转作用使得曲梁内外两侧受力不均,主要表现为梁体内、外两侧的应力差异和抗扭双支座中内、外侧支座的反力差别。随着半径的减小,曲梁的扭转力矩增大,梁体内外两侧的受力越不均匀,扭转变形也更为剧烈。因此在曲线梁桥设计中,在满足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当曲线半径很小或张拉力很大时,预应力的径向水平分布力容易造成施工时腹板钢束的侧向崩出,对此可采用预应力钢束外移、增设防崩钢筋、合理设置横隔板、进行腹板防崩验算等方法,从设计上防止此类病害的发生。预应力产生的扭转作用和温度荷载也是造成曲梁“爬移”、支座脱空的重要原因。设计时应预留足够的伸缩缝变形量和支座允许变形量,保证曲梁沿切向的自由伸缩,同时采取一定的限位措施;对于支座脱空现象,可采取增大梁端支座间距,增强端部梁体抗扭性能的方法来处理。
刘成熹[9](2012)在《钢筋混凝土独柱桥墩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柱墩曲线梁桥因其结构形式、造价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公路和城市立交枢纽。但是独柱墩下部结构受力复杂,加之可能的超载现象,独柱墩梁桥上下部结构出现的裂缝病害越来越多。本文以独柱墩曲线梁桥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独柱墩下部结构的设计方法,从承载力分析、配筋设计和裂缝宽度计算等角度,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于独柱墩曲线梁桥上部结构的受力行为,即使是在对称荷载的作用下,横截面纵向应力沿横截面的分布也不对称,表现出的剪力滞效应沿横截面的分布也不对称。通过合理地设计曲线箱梁中支点独柱墩支座的偏心距,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平衡由桥梁偏载所引起的附加扭矩的作用;端横隔加宽及增设抗拉支座能使支座反力的分布更加均匀,增加桥梁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但是对曲线梁本身的应力分布影响并不大。2)针对独柱式墩帽梁的抗剪问题,在对比不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撑杆-系杆模型较符合该类结构的受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计算独柱墩帽梁的基于节点破坏的改进撑杆-系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弯起钢筋、水平分布钢筋和箍筋等对墩帽斜裂缝开展的限制作用,以及撑杆混凝土抗拉强度对其承载能力的贡献,该计算模型能更好的反映独柱墩帽梁在开裂后的受力特征,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适用于剪跨比O.2至2的钢筋混凝土独柱式桥墩帽梁和短悬臂的墩帽。3)基于拓扑优化原理,本文采用传统SIMP方法和基于节点变量的SIMP方法,对不同剪跨比和不同偏载系数下独柱式桥墩帽梁的合理撑杆-系杆体系模型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当剪跨比λ<2的独柱式桥墩,拓扑优化结果类似三角桁架体系结构,故认为对于剪跨比在2以内的独柱式桥墩,采用撑杆-系杆组成的三角桁架体系是合理的。同时,提出基于最小余能原理的撑杆-系杆体系优化配筋方法,实现了钢筋的优化配置,并与数值分析结果相吻合。4)以一座典型的开裂桥墩为背景,考虑实际试验条件,设计了7个几何缩尺比为1:4.5的缩尺模型。依据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重点研究了剪跨比、配筋率和配筋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构件的主要破坏形态为斜截面剪切裂缝开展至悬臂根部形成贯穿的破裂面而破坏。剪跨比是影响构件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而提高配筋率能在一定范围内提升构件抗剪承载力,但当配筋率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配筋率对提高承载力效果甚微。弯起钢筋对限制斜裂缝的开展具有显着作用,但过度配置弯起钢筋容易造成弯起点处系杆提供的拉力不足,在弯起点处产生竖向裂缝引起最终的破坏。5)采用ANSYS基于弥散裂缝模型的非线性分析和ABAQUS基于损伤塑性模型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对试验桥墩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均能基本反映实际试验的加载过程,对于小剪跨比构件和不配置弯起钢筋的构件, ANSYS和ABAQUS的计算结果表现出对刚度的过高估计,ANSYS计算显示其悬臂根部处塑性应变过大是导致结构最终破坏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ABAQUS的等效塑性应变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的更好,等效塑性应变基本能反映实际主要的开裂区域。6)本文对比分析了各规范裂缝宽度的计算式计算独柱墩裂缝的适用性,并建议采用按撑杆-系杆模型计算名义钢筋应力,并考虑拉杆等效高度修正系数,用港工规范(JTJ267-98)推荐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采用该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基于受弯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结合独柱式桥墩的受力特点,推导了剪切斜裂缝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利用试验结果对有关参数进行拟合校准,得到了该类结构斜裂缝宽度的计算式。7)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有关研究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编制了独柱墩梁桥设计及裂缝控制建议指南,供有关部门参考。
周嫚[10](2012)在《悬臂拼装曲线连续梁桥施工误差敏感性分析》文中认为悬臂拼装施工和悬臂浇筑方法促进了连续梁桥这种古老结构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预应力桥梁悬臂拼装的施工方法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机械化程度高等优越性,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城市立交建设的需要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使得曲线梁桥在我国被广泛采用,其中预应力连续曲线梁桥最为常见。悬臂拼装法在欧洲、日本、美国及前苏联等工业化国家一直应用很广,促使桥梁的施工朝着构件生产工厂化、结构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悬臂拼装法必然成为今后预应力桥梁主要施工方法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采用悬臂拼装的施工方法时的施工误差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本文以厦漳跨海大桥北汊南引桥第三联为依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有限元方法展开研究。分析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结构特点和悬臂工艺要求;研究悬臂施工误差敏感性对结构的影响;利用midas建立实体模型,分析厦漳大桥北汊南引桥第三联5×70m的全桥内力;研究曲线梁桥悬臂施工误差中影响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其最大限值。
二、40m T型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m T型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曲线梁桥设计关键技术及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曲线梁桥的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 |
1.2.1 概述 |
1.2.2 主要计算理论 |
1.2.3 分析方法 |
1.3 曲线梁问题研究现状 |
1.3.1 曲线梁桥模型试验研究 |
1.3.2 曲线梁桥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3 曲线梁桥约束体系研究 |
1.3.4 曲线梁桥“以直代曲”分析方法研究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曲线梁桥受力及变形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2.1 模型试验意义和目的 |
2.2 试验内容 |
2.3 工程背景 |
2.4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2.4.1 模型设计 |
2.4.2 模型制作 |
2.4.3 加载与测试装置 |
2.5 曲线梁模型竖向静力加载试验研究 |
2.5.1 试验工况 |
2.5.2 布载位置 |
2.5.3 主梁竖向位移分析 |
2.5.4 主梁支反力分析 |
2.6 温度变化下曲线梁模型试验研究 |
2.6.1 试验工况 |
2.6.2 支反力结果 |
2.6.3 水平径向位移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静力试验的曲线梁桥设计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曲线梁桥中隔板合理布置方法研究 |
3.2.1 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
3.2.2 曲线梁桥截面正应力分布研究 |
3.2.3 曲率半径及横隔板布置对翘曲的影响 |
3.3 曲线梁桥横向预应力筋布置方式研究 |
3.3.1 U形预应力布置方式 |
3.3.2 横向U形预应力计算分析 |
3.4 曲线梁由内外自重差异引起的均布扭矩计算方法研究 |
3.4.1 单梁模型存在的问题 |
3.4.2 自重产生的均布扭矩计算方法 |
3.4.3 单梁模型和梁格模型对比分析 |
3.4.4 单梁模型与试验模型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曲线梁桥约束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温度对曲线梁桥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 |
4.2.1 温度对曲线梁桥受力的影响 |
4.2.2 温度对曲线梁桥变形的影响 |
4.3 曲线梁桥新型约束体系研究 |
4.3.1 销轴式水平约束体系 |
4.3.2 “销轴式”水平限位装置构造研究 |
4.4 新型约束体系在简支曲线梁上的应用 |
4.4.1 工程背景 |
4.4.2 病害情况及成因分析 |
4.4.3 修复方案及分析 |
4.5 新型约束体系在连续曲线梁上的应用 |
4.5.1 工程背景 |
4.5.2 新型约束体系与传统约束体系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曲线梁的“直弯”分析差异研究 |
5.1 引言 |
5.2 曲线梁受力状态分析 |
5.2.1 分析理论 |
5.2.2 曲线梁桥内力分析 |
5.3 简支曲线梁自重下直弯分析差异研究 |
5.3.1 曲线梁直弯分析弯矩差异 |
5.3.2 曲线梁直弯分析剪力差异 |
5.3.3 曲线梁直弯分析支反力差异 |
5.4 曲线梁桥自重下直弯分析差异研究结果的数值验证 |
5.4.1 验证方法 |
5.4.2 曲线梁直弯分析跨中弯矩误差公式与图表验证结果 |
5.4.3 曲线梁直弯分析支反力误差公式与图表验证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曲线梁“以直代曲”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汽车荷载作用下曲线梁的直弯分析差异 |
6.2.1 汽车荷载的力学等效处理 |
6.2.2 汽车荷载作用下曲线梁跨中弯矩直弯分析误差 |
6.2.3 汽车荷载作用下曲线梁支反力直弯分析误差 |
6.3 曲线梁“以直代曲”分析界限 |
6.3.1 研究路线 |
6.3.2 弯矩直弯分析界限确定 |
6.3.3 支反力直弯分析界限确定 |
6.4 曲线梁“以直代曲”拓展应用 |
6.4.1 曲线梁“以直代曲”拓展应用技术路线 |
6.4.2 跨中弯矩放大系数 |
6.4.3 支反力修正系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连续曲线双箱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曲线梁桥概述 |
1.3 曲线梁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3.1 国内外曲线梁的相关理论研究 |
1.3.2 国内外对曲线组合梁施工阶段的研究 |
1.4 曲线组合梁研究不足之处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连续曲线双箱钢混组合梁施工阶段试验研究 |
2.1 试验内容 |
2.1.1 试验目的 |
2.1.2 试件设计 |
2.1.3 试验步骤 |
2.2 试验结果 |
2.2.1 CB-01号梁试验数据 |
2.2.2 CB-02号梁试验数据 |
2.2.3 CB-03号梁试验数据 |
2.3 试验结果对比 |
2.3.1 不同曲线半径的组合梁试验结果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曲线双箱钢混组合梁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3.1 施工阶段研究简述 |
3.2 曲线梁桥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1 有限元法简介 |
3.2.2 曲线梁桥有限元建模方法 |
3.3 曲线梁桥有限元建模 |
3.3.1 有限元模型尺寸及各属性参数 |
3.3.2 浇筑顺序模拟 |
3.3.3 浇筑阶段有限元模型 |
3.4 浇筑阶段试验数据与有限元数据对比 |
3.4.1 CB-01 号梁数据对比 |
3.4.2 CB-02号梁数据对比 |
3.4.3 CB-03号梁数据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曲线双箱钢-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参数分析 |
4.1 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受力特性影响因素 |
4.2 浇筑顺序的影响 |
4.2.1 浇注顺序模拟 |
4.2.2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4.3 截面横向坡度的影响 |
4.3.1 横向坡度简介 |
4.3.2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4.4 横隔板数目的影响 |
4.4.1 横隔板简介 |
4.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4.5 横隔板厚度的影响 |
4.5.1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依托工程分析 |
5.1 依托工程项目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总体布置 |
5.1.3 水文条件 |
5.2 钢箱梁桥制作与安装 |
5.2.1 钢箱梁制作 |
5.2.2 分段划分及运输 |
5.2.3 临时支撑设计 |
5.2.4 现场拼装施工准备 |
5.2.5 桥梁现场吊装 |
5.3 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1 模型单元及理论假设 |
5.3.2 模型材性及截面特性 |
5.3.3 边界条件 |
5.4 荷载计算 |
5.4.1 永久荷载 |
5.4.2 车道荷载 |
5.4.3 温度荷载 |
5.4.4 收缩徐变 |
5.5 短暂状况构件应力计算及验算 |
5.5.1 架设钢梁并完成横向连接 |
5.5.2 中墩临时支座顶升10cm |
5.5.3 浇筑正弯矩区混凝土 |
5.5.4 浇筑负弯矩混凝土 |
5.5.5 中墩临时支座回落10cm |
5.5.6 完成桥面铺装及栏杆等附属设施 |
5.6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及验算 |
5.6.1 持久状况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及验算 |
5.6.2 持久状况整体稳定验算 |
5.7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及验算 |
5.7.1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竖向挠度验算 |
5.7.2 持久状况构件应力验算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墩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的合龙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曲线连续刚构桥概述 |
1.2 曲线刚构桥的发展历程 |
1.3 刚构桥的合龙顺序研究现状 |
1.4 刚构桥合龙段施工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曲线桥的构造特点及理论分析方法 |
2.1 曲线桥的分类 |
2.1.1 按主梁材料进行分类 |
2.1.2 按横截面形式进行分类 |
2.1.3 按曲线形状进行分类 |
2.1.4 按施工方法进行分类 |
2.1.5 按结构体系进行分类 |
2.2 曲线桥的受力特点 |
2.2.1 梁体内外弧受力不均与径向水平力 |
2.2.2 弯扭耦合效应 |
2.2.3 剪力滞效应 |
2.2.4 截面畸变效应 |
2.3 曲线桥受力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曲率半径 |
2.3.2 圆心角 |
2.3.3 弯扭刚度比 |
2.3.4 扇性惯矩 |
2.4 曲线桥受力分析的常用理论概述 |
2.4.1 数值分析法 |
2.4.2 解析法 |
2.4.3 半解析法 |
2.5 有限元理论分析 |
2.5.1 桥梁有限元分析步骤 |
2.5.2 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 |
2.5.3 ANSYS有限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龙顺序对曲线型刚构桥的性能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背景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施工工艺流程 |
3.3 不同合龙顺序对不同曲率半径刚构桥的性能影响分析 |
3.3.1 不同合龙顺序对桥墩竖向反力的影响 |
3.3.2 不同合龙顺序对主梁应力的影响 |
3.3.3 不同合龙顺序对主梁竖向变形的影响 |
3.3.4 不同合龙顺序对主梁扭矩的影响 |
3.3.5 不同合龙顺序对墩底应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龙顶推力优化分析 |
4.1 引言 |
4.2 顶推工艺控制 |
4.3 顶推力大小计算 |
4.3.1 顶推力解析公式推导 |
4.3.2 顶推力控制方程 |
4.4 顶推力优化分析 |
4.4.1 墩顶水平位移分析 |
4.4.2 顶推力优化计算 |
4.5 稳定性验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度对合龙段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受力影响 |
5.1 引言 |
5.2 合龙段施工方案 |
5.2.1 合龙锁定施工 |
5.2.2 合龙段混凝土施工 |
5.3 ANSYS有限元计算分析 |
5.3.1 ANSYS有限元建模分析 |
5.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 温度对合龙段混凝土的影响 |
5.4.1 温度效应研究 |
5.4.2 温度效应结果分析 |
5.5 温度影响下的应对措施 |
5.5.1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针对降温的应对措施 |
5.5.2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针对升温的应对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T梁变形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
1.2.1 T梁变形的研究现状 |
1.2.2 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计算分析 |
2.1 工程数据采集分析 |
2.1.1 依托工程 |
2.1.2 采集数据分析 |
2.1.3 病害分析 |
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 考虑横桥向孔道偏差的侧弯变形理论分析 |
2.3.1 静力法理论分析 |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
2.3.3 结果分析 |
2.4 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确定与数值验证 |
2.4.1 横桥向孔道偏差理论允许值 |
2.4.2 不同跨径T梁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数值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拱度线形分析研究 |
3.1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结构刚度 |
3.1.2 预应力损失 |
3.1.3 收缩徐变 |
3.2 预制T梁挠曲线理论分析 |
3.3 边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
3.3.1 基于现行规范的挠曲线理论计算 |
3.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
3.3.3 边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
3.3.4 结果对比分析 |
3.4 中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
3.4.1 理论分析及计算 |
3.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
3.4.3 中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
3.4.4 结果对比分析 |
3.5 单片梁(T梁)上拱线形计算分析 |
3.5.1 理论分析及计算 |
3.5.2 依托工程数据分析和拟合 |
3.5.3 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
4.1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 |
4.1.1 计算依据 |
4.1.2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
4.2 分段计算法 |
4.2.1 钢绞线全长整体计算伸长量 |
4.2.2 1/2 跨钢绞线分半计算伸长量 |
4.2.3 按若干线段分段计算伸长量 |
4.2.4 结果分析 |
4.3 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
4.3.1 钢束理论伸长量的计算 |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圆心角变化对曲线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混凝土曲线梁桥发展概况 |
1.1.1 曲线梁桥简介 |
1.1.2 国内外曲线梁桥发展概况 |
1.1.3 国内外曲线梁桥研究概况 |
1.2 混凝土曲线梁桥特点 |
1.3 桥梁施工监控概述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曲线梁桥的计算理论方法 |
2.1 常用的计算方法 |
2.1.1 解析法 |
2.1.2 半解析法 |
2.1.3 数值法 |
2.2 基本微分方程 |
2.3 曲线梁桥的变形分析 |
2.3.1 曲线梁桥平面变形分析 |
2.3.2 曲线梁桥竖向变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施工方法对曲线梁桥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 |
3.1 悬臂浇筑法与支架现浇法比较 |
3.2 依托的工程实例概况 |
3.3 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 |
3.4 悬臂浇筑法与支架现浇法施工质量标准 |
3.5 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曲线梁桥梁体变形与内力计算 |
3.5.1 最大悬臂状态下的梁体变形受力分析 |
3.5.2 成桥状态恒载作用下的梁体变形受力分析 |
3.5.3 成桥状态活载作用下的梁体变形受力分析 |
3.6 施工方法对梁体变形影响的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圆心角变化对曲线梁桥结构变形与受力性能的影响 |
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2 最大悬臂状态下梁体变形与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
4.3 成桥状态恒载作用下梁体变形与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
4.4 成桥状态活载作用下梁体变形与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
4.5 圆心角变化对曲线梁桥受力变形及预拱度设置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城烟特大桥监控实例 |
5.1 工程背景概况 |
5.1.1 工程概述 |
5.1.2 适用范围 |
5.1.3 结构型式 |
5.1.4 梁部合拢顺序 |
5.2 施工监控的内容及理论方法 |
5.2.1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 |
5.2.2 桥梁施工控制基本理论 |
5.3 桥梁施工监控方案 |
5.3.1 线形监控方案 |
5.3.2 应力监控方案 |
5.4 施工仿真控制 |
5.5 施工监控成果分析 |
5.5.1 线形监控 |
5.5.2 应力监测 |
5.6 施工监控结论 |
5.6.1 线形变化分析结论 |
5.6.2 应力变化分析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曲线槽型梁刚构桥转体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槽型梁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槽型梁国内研究概况 |
1.1.2 槽型梁国外研究概况 |
1.2 国内外桥梁转体施工发展现状 |
1.2.1 桥梁转体施工方法概述 |
1.2.2 桥梁转体施工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槽型梁转体施工在我国铁路工程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曲线槽型梁的力学性能及转体施工技术 |
2.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
2.1.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性 |
2.1.2 影响曲线桥力学特性的因素 |
2.2 槽型梁结构特点和力学性能 |
2.2.1 槽型梁的结构特点 |
2.2.2 槽型梁的力学性能 |
2.3 转体系统的组成及施工工艺 |
2.3.1 转体系统的组成 |
2.3.2 转体施工工艺及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曲线槽型梁计算模型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曲线槽型梁的计算方法 |
3.3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4 模型的建立 |
3.4.1 主梁计算参数选取 |
3.4.2 模型的建立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5.1 梁体应力 |
3.5.2 梁端位移 |
3.6 本章小结 |
4 曲线槽型梁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
4.1 施工监控的目的、原则 |
4.1.1 施工控制的目的和内容 |
4.1.2 施工控制的原则 |
4.1.3 施工监控的方法 |
4.2 线形施工控制与结果 |
4.2.1 线形监控实施 |
4.2.2 线形监控结果分析 |
4.3 应力施工控制与结果 |
4.3.1 应力监控实施 |
4.3.2 应力监控结果分析 |
4.4 曲线槽型梁转体称重试验研究 |
4.4.1 称重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4.4.2 称重试验原理 |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4 配重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最大悬臂状态下转体T构的稳定性及受力分析 |
5.1 支座偏心距对曲线槽型T构稳定性及内力的影响 |
5.1.1 不平衡力矩调整措施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3 曲线槽型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2 0号块结构局部应力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2 0号块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高墩大跨度曲线连续刚构桥结构静力与稳定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的研究 |
1.2 高墩曲线梁桥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
1.2.1 高墩的情况引言 |
1.2.2 曲线梁桥发展史 |
1.2.3 弯桥的研究现状 |
1.3 提出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曲线梁桥理论计算及结构一般特性 |
2.1 曲线梁桥计算理论 |
2.1.1 平面曲线梁的平衡微分方程 |
2.1.2 平面内圆弧曲线梁的位移相关微分方程 |
2.2 平面内曲线梁桥影响其变形的主要因素 |
2.2.1 混凝土徐变 |
2.2.2 张拉控制应力及预应力筋应力损失 |
2.2.3 混凝土收缩 |
2.2.4 温度效应 |
2.3 曲线梁桥影响其受力特性的主要因素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高墩曲线刚构桥成桥时静力特性分析 |
3.1 西牛大桥工程概况 |
3.1.1 西牛大桥地理位置介绍 |
3.1.2 西牛大桥布局及主梁参数简介 |
3.1.3 西牛大桥墩高、承台及施工工艺情况简介 |
3.1.4 西牛大桥主材料参数情况 |
3.1.5 西牛大桥钢筋及钢材 |
3.2 有限元软件建模、模型介绍及分析 |
3.2.1 西牛大桥模型中单元介绍 |
3.2.2 西牛大桥模型中相关边界条件介绍 |
3.2.3 西牛大桥模型中坐标方向介绍 |
3.2.4 西牛大桥模型及相关模型的参数的简介 |
3.2.5 西牛大桥模型在某些工况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
3.3 高墩高度变化对曲线刚构桥主梁受力影响 |
3.3.1 在工况Ⅰ作用下成桥后不同墩高桥梁的主梁内力变化分析 |
3.3.2 在工况Ⅱ作用下成桥后不同墩高桥梁的主梁内力变化分析 |
3.3.3 在工况Ⅲ作用下成桥后不同墩高桥梁的主梁内力变化分析 |
3.3.4 在工况Ⅳ作用下成桥后不同墩高桥梁的主梁内力变化分析 |
3.4 高墩曲线刚构桥边墩的固结与简支对主桥的主梁内力分析 |
3.4.1 边墩固结与简支在工况Ⅰ作用下主梁内力分析 |
3.4.2 边墩固结与简支在工况Ⅱ作用下主梁内力分析 |
3.4.3 边墩固结与简支在工况Ⅲ作用下主梁内力分析 |
3.4.4 边墩固结与简支在工况Ⅳ作用下主梁内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墩曲线刚构桥施工时弹性稳定性及成桥时变形分析 |
4.1 施工时有限元弹性稳定的分析 |
4.1.1 T型悬臂梁的相关截面参数简介 |
4.1.2 T型悬臂梁在施工阶段时的相关荷载参数简介 |
4.1.3 T型悬臂梁在施工悬臂状态下弹性稳定性分析 |
4.2 高墩高度变化对曲线刚构桥的主梁的变形分析 |
4.2.1 墩高变化时曲线刚构桥主梁的Z向变形分析 |
4.2.2 墩高变化时曲线刚构桥主梁的横向变形分析 |
4.2.3 墩高变化时曲线刚构桥主梁的扭转角变形分析 |
4.3 高墩曲线刚构桥边墩固结与简支对成桥时主桥的主梁变形分析 |
4.3.1 在工况Ⅰ作用下边墩固结与简支时主梁变形分析 |
4.3.2 在工况Ⅱ作用下边墩固结与简支时主梁变形分析 |
4.3.3 在工况Ⅲ作用下边墩固结与简支时主梁变形分析 |
4.3.4 在工况Ⅳ作用下边墩固结与简支时主梁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结构分析及病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曲线梁桥的发展概况 |
1.2 曲线梁桥的形式和分类 |
1.3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的研究现状 |
1.3.1 计算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3 预应力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4 相关规范的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4.1 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不足 |
1.4.2 曲线梁桥病害实例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 |
2 曲线梁的基本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 |
2.1 “弯扭耦合”效应 |
2.1.1 曲线梁的静力平衡方程 |
2.1.2 曲线梁的几何方程 |
2.1.3 曲线梁的物理方程 |
2.1.4 曲线梁的基本微分方程——Vlasov方程 |
2.2 平面曲梁的平衡微分方程 |
2.3 圆弧曲梁位移的微分方程 |
2.4 曲线梁的有限元分析法 |
2.4.1 空间实体单元模型 |
2.4.2 空间梁单元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的力学行为分析 |
3.1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的受力特点 |
3.2 工程概况 |
3.3 曲梁与直梁的对比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截面内力对比分析 |
3.3.3 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3.3.4 变形对比分析 |
3.3.5 支座反力对比分析 |
3.4 曲线半径对曲梁受力行为的影响 |
3.4.1 内力 |
3.4.2 应力 |
3.4.3 变形 |
3.4.4 支座反力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桥的病害分析及防治 |
4.1 预应力引起的病害分析及防治 |
4.1.1 预应力对曲梁的作用原理 |
4.1.2 曲箱梁腹板的防崩措施 |
4.2 温度变化引起的病害分析及防治 |
4.2.1 温度变化对曲梁的作用机理 |
4.2.2 温度变化对曲梁的影响 |
4.2.3 曲线梁桥的“防爬”措施 |
4.3 其他病害分析及防治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钢筋混凝土独柱桥墩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列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独柱墩梁桥病害特征 |
1.2.1 上部结构病害 |
1.2.2 下部结构病害 |
1.3 独柱墩箱梁桥上部曲线梁桥研究现状 |
1.3.1 独柱墩箱梁桥上部曲线梁桥受力特点 |
1.3.2 混凝土曲线箱梁桥计算分析及试验研究 |
1.4 结构D区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4.1 桁架拱模型 |
1.4.2 撑杆-系杆模型(桁架模型) |
1.4.3 修正压力场理论 |
1.5 独柱墩下部结构试验研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典型独柱桥墩曲线梁桥的受力分析及稳定性研究 |
2.1 独柱墩曲线梁桥设计方法 |
2.1.1 独柱墩曲线梁桥受力特点 |
2.1.2 独柱墩曲线梁桥设计方法 |
2.2 工程背景与计算模型 |
2.2.1 工程背景 |
2.2.2 计算模型 |
2.3 加固前的空间应力分析 |
2.3.1 中跨加载工况 |
2.3.2 边跨加载工况 |
2.3.3 不同中支座偏心距下的横桥向的纵向应力及挠度分布 |
2.4 端部加宽加固效果分析 |
2.4.1 端横隔加宽后对弯箱梁桥应力分布的影响 |
2.4.2 端横隔加宽后对桥整体抗倾覆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独柱桥墩型式调查及设计方法对比 |
3.1 独柱式桥墩的常用形式 |
3.2 现有桥规关于混凝土梁和深梁的计算分析及强度验算方法 |
3.3 钢筋混凝土的抗剪计算模型 |
3.3.1 拱模型 |
3.3.2 桁架拱模型 |
3.3.3 桁架模型 |
3.3.4 修正压力场模型 |
3.4 独柱式桥墩帽梁设计计算分析方法对比 |
3.5 梁理论适用性分析 |
3.5.1 弯矩折减分析 |
3.5.2 不同剪跨比的帽梁横桥向应变沿高度的变化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计算帽梁承载力的改进撑杆-系杆模型 |
4.1 概述 |
4.2 工程背景 |
4.3 数值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分析结果 |
4.4 基于节点破坏的改进撑杆-系杆模型 |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2 计算理论适用范围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独柱式桥墩拓扑优化及优化配筋设计研究 |
5.1 概述 |
5.2 变密度法基本原理 |
5.2.1 基于变密度法的迭代格式 |
5.2.2 单元均匀化处理 |
5.2.3 基于变密度法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求解过程 |
5.3 利用形函数作为投影函数的节点密度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理论 |
5.4 独柱式桥墩合理撑杆-系杆模型选取 |
5.4.1 传统SIMP方法与基于节点密度的SIMP方法对比 |
5.5 基于优化模型的配筋设计方法 |
5.6 算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独柱式桥墩缩尺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 |
6.1 试验研究设计 |
6.1.1 模型构件设计 |
6.1.2 加载方案 |
6.1.3 测试方案 |
6.2 试验结果 |
6.2.1 试块分析结果 |
6.2.2 模型构件试验结果 |
6.3 独柱式桥墩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
6.3.1 ANSYS弥散裂缝模型 |
6.3.2 ABAQUS的损伤塑性模型 |
6.3.3 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独柱式钢筋混凝土桥墩裂缝宽度的计算 |
7.1 受弯裂缝宽度计算 |
7.1.1 受弯裂缝宽度计算基本理论 |
7.1.2 受弯裂缝宽度规范计算方法 |
7.2 斜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7.3 计算独柱墩剪切斜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修正 |
7.3.1 斜裂缝宽度计算基本理论 |
7.3.2 斜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参数回归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独柱墩梁桥设计及裂缝控制建议指南 |
8.1 概述 |
8.2 术语 |
8.3 独柱墩梁桥设计建议 |
8.3.1 上部结构 |
8.3.2 抗震设计 |
8.3.3 帽梁设计 |
8.4 独柱墩帽梁设计流程 |
8.5 独柱式桥墩裂缝控制的综合方法 |
8.5.1 荷载裂缝的控制 |
8.5.2 非荷载裂缝的控制 |
8.5.3 施工控制 |
8.5.4 日常养护控制 |
8.6 独柱墩梁桥抗倾覆稳定性加固处理 |
8.7 独柱墩梁桥开裂加固处理 |
8.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悬臂拼装曲线连续梁桥施工误差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连续梁桥概述 |
1.1.1 国外预应力连续梁桥发展 |
1.1.2 国内预应力连续梁桥发展 |
1.2 曲线梁桥分类及受力特点 |
1.2.1 曲线梁桥的分类 |
1.2.2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点 |
1.3 曲线梁桥理论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箱梁桥悬臂拼装施工及误差限制 |
2.1 箱梁节段预制方法 |
2.1.1 长线匹配法制梁 |
2.1.2 短线匹配法制梁 |
2.2 箱梁悬臂拼装施工概述 |
2.2.1 悬臂拼装施工机械 |
2.2.2 架桥机悬臂拼装施工原理 |
2.2.3 悬臂拼装施工流程 |
2.2.4 主要施工工艺 |
2.3 工艺误差要求 |
2.3.1 短线匹配法梁预制工艺误差要求 |
2.3.2 短线匹配法拼接工艺误差要求 |
第三章 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误差参数敏感性研究 |
3.1 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力学特性 |
3.1.1 预应力体系与扭矩 |
3.1.2 钢束布置对次内力的非线性影响 |
3.1.3 预应力的损失 |
3.2 施工误差差数的选择 |
3.3 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3.3.1 梁顶纵向正高差敏感性分析 |
3.3.2 梁顶纵向负高差敏感性分析 |
3.3.3 轴线水平偏差敏感性分析 |
3.3.4 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敏感性分析 |
3.3.5 支座偏差敏感性分析 |
3.3.6 横向转角偏差敏感性分析 |
第四章 依托工程及各主要施工误差参数限值计算与分析 |
4.1 厦漳跨海大桥北汊南引桥第三联概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全桥计算模型 |
4.2.2 主要材料 |
4.2.3 施工流程 |
4.2.4 荷载 |
4.3 全桥整体控制计算 |
4.3.1 施工阶段主要计算成果 |
4.3.2 运营阶段主要计算成果 |
4.4 梁顶纵向正高差偏差限值 |
4.4.1 混凝土法向最大压应力变化规律 |
4.4.2 混凝土法向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
4.4.3 预应力钢束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
4.4.4 纵向高程偏差允许限值 |
4.4.5 结论 |
4.5 同截面各束不均匀度允许限值 |
4.5.1 混凝土法向最大压应力变化规律 |
4.5.2 混凝土法向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
4.5.3 预应力钢束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
4.5.4 纵向高程偏差允许限值 |
4.5.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40m T型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曲线梁桥设计关键技术及模型试验研究[D]. 姜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连续曲线双箱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研究[D]. 蔡宇.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高墩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的合龙相关问题研究[D]. 黄文洁.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D]. 秦发祥. 长安大学, 2019(01)
- [5]圆心角变化对曲线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影响规律的研究[D]. 张玉柱.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6]曲线槽型梁刚构桥转体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7]高墩大跨度曲线连续刚构桥结构静力与稳定特性分析[D]. 曾晖.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3)
- [8]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结构分析及病害防治[D]. 庄敏捷.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9]钢筋混凝土独柱桥墩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D]. 刘成熹. 浙江大学, 2012(08)
- [10]悬臂拼装曲线连续梁桥施工误差敏感性分析[D]. 周嫚.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标签: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论文; 预应力钢筋论文; 悬臂梁论文; 应力状态论文;